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
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
“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
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
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
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
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
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
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
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
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
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
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
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
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
为什么会这样?
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
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
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
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
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
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
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
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
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
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
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
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
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
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
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
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
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
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
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做为Ender's game的忠实粉丝,尤其碰上今天没课再加早上半价,我居然破天荒在第一时间看了电影。
因为我读了无数遍书,情节的发展和书基本一致,不过Ender 和Bean居然同时进入舰队,我太吃惊了,还是按书中写的有先后比较好。
Ender的演员演的真好,那双眼睛表达的无数内容,不过我看Hugo已经被感动了。
可能导演为了把整本书的内容塞进两个小时,把内容进行的删减,不过很遗憾的是,我觉得最重要的都没有突出出来。
Ender和姐姐Valentine深厚的感情,和哥哥Peter敌对的关系都表现的不够。
Ender的演员Asa个子很高,我觉得跟书中描写的差的太远了,因为他个子矮年龄小,才会引起嫉妒和冲突。
而最让我无法忍受那个充满荣誉感的西班牙人居然又矮又丑,书中他又高又帅,所以Ender只能智取,否则根本打不过。
而电影里可能是坏人都丑吧,比Ender矮一个头,真是的,破坏了我的感觉,看书的时候我可是想成个帅哥呢!
Ender和他的同伴的友谊表现的不够。
我觉得如果电影多描写Ender的成长,而不是记流水账会更好。
再说一下英雄Mazer,他一出来我吃了一惊,他脸上的tattoo 让我想到了<群星,我的归宿里>的Foyle,因为我觉那个人就是那样的,走神半天,英语也听不大懂,好在我看了小说,继续。
我承认,最后把虫族的母星炸毁,Ender眼里闪着泪花说不做残忍的人,我也感动了,哭了。
由于沟通不畅 才造成双方的误解。
我看过采访作者Card的文章,他最想写Speaks of Dead,担心没销路才先写的Ender's Game. 我深有感触,我以前喜欢Ender's Game,现在越来越喜欢他后面出的系列,Ender's Game包含的东西太少。
我想要是拍Speaks of Dead,应该是会介绍一下Valentine和Peter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吧,我看书的时候很喜欢这一段,我看书的时候网上资源很少,想想1985年写的就更感到了不起,那是还没有网络。
我还是推荐大家去看,虽然把孩子象军人一样训练我不喜欢,不过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
Asa确实演的太好了,是我心目中的Ender,不过个子太高了,也许配角应该个子更高!
前半部分老是赞赏安德是天才,可是平淡的剧情没显示多么天才就是一直提拔安德,都认定他是救世主。
小演员们表演生硬,就像玩枪战游戏和电子游戏一样,打斗就像小屁孩打架一样,又偏偏讲话装深沉。
而最后的决战把敌人消灭光还以为是模拟。
然后又因为外星人星球一片火海感到愧疚,知道自己梦里是真的和异星蜓交流,相信他们高于人类,自己到废墟里找它们赎罪,找到了繁殖的女王和一个胚胎,女王想杀他竟然没下的了手,安德流泪说我为你们找新家,他保证。
然后独自坐飞船载着它们在宇宙旅行。
我擦,什么东西,乱来,除了特效还一般般。
之前期待太高了,很失望,浪费了哈里森·福特,在里面演的够无聊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
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
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
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
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来帝都整整半年没去过电影院一次,今天翘班带着,或者说是跟着一妹子去看了这个我猜测可能会不错的片子。
大学看小说的时候着实被狠狠地震撼了一把,里面并没有什么大场面,全都是很细腻的内心活动和社群冲突,很假很真实那种。
其实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强烈建议大家看一遍人人网上翟文喆老师写的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波特系列。
在这里,或者说在每一部有英雄的好莱坞大片里面,都能看到哈利波特的影子。
而这些哈利波特,就是明天的小布什,克林顿,肯尼迪,乔布斯,盖茨,华尔街上的金融高富帅,律师所和国会里面西装革履的人生赢家。
安德,因为血统而被允许出生的第三个孩子,gifted,talented,the chosen one,血脉已经允许他要比99.99%的人要更优秀,他跟耶稣,跟凯撒,跟拿破仑一样,为使命而生。
对于他来说,剩下要做的,就是他的选择。
这种选择并不是说在成年人之后,而是当他在懵懂之中,当他还不会系统思考的时候。
他的哥哥太暴力,他的姐姐太温柔,而他,就是上校需要的那匹马驹。
整个考研和训练过程,假如视为教育过程的话,就是这孩子已经具备了当指挥官所有的天赋,需要的,就是教给他具体的战术战斗动作。
中华文明最核心的五个字:道术经权度。
放在这里的话,就是说这孩子,他天生已经具备有“道”,当你交给他具体的比如格斗或者游戏的”术“之后,他的天赋,他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及思考这些东西,就是道,这些东西就能带着他秒杀一切老玩家,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就像哈利波特一样。
在三年前,在七年前,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不值一哂,完全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把戏嘛。
但是现在我在认真地想,是什么让安德去打残那个倒霉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在太空舱正式地回答了上校的问题,他每次处理事情的方式。
这些东西同样存在于哈利波特身上。
至少有些东西让作者决定让角色来这么做。
甚至我们在周围的人身上可以看到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
不仅仅是翟老师所说的智商和理性,如果用天赋来代替我用的”这个东西“,整个逻辑会显得很完美。
但是,它是天生就有的吗?
它是如何来的。
之前的两三年里面,我一直倾向于劳动创造价值,做事成就个人。
但是我在再一次卢瑟病发之后,我在怀疑。
我十分清楚这个问题的背后是支撑我信念的理由。
我现在站在大门前面,犹豫着是不是跨出这一步。
这可能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跟姑娘的安全感在哪一样,之前我都不知道,现在才摸到门边,可能情商低的表现吧。
不好意思我又离题万里了。
安德的战术训练室游戏,哈利波特的火焰杯,米帝的橄榄球赛,牛津剑桥的橡皮艇。
在西方,至少好莱坞,英国人和美国人都会承认,橄榄球队的队长会比智商最高的骚年出息得多。
在我们看来呢呢?
成功的模式是什么样的?
天赋异秉的人是最聪明,最会想事情的那种吗?
像孔明徐茂恭刘伯温。
还是像曹刘孙,李二和朱呢。
亚历山大和秦始皇,凯撒和李世民,拿破仑和毛泽东,他们如此接近又差别如此之大。
哪个才是适用的成功学范本?
牢骚发表完毕。
最后,最重要的,鉴于我带着的妹子看了不到一半就无聊地掏出手机玩泡泡龙去了,所以,请谨慎购票观影。
本人从未看过《安徳的游戏》这部小说,不过当知道小说内容竟然有300页之多,而电影并没有想要拍成两部的时候,还是隐隐有些担心。
担心情节的取舍,担心故事的不完整。
其实书就在我床头放着,有好多次也想拿起它,但最终还是觉得不应该让自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
之前看《哈利波特》也是一样,第一部电影就是在没看书的情况下看的,自己觉得非常好看,书迷却骂声一片。
于是为了让自己能完全享受,所以直到现在都没有看过任何一本《哈利波特》的书(童年会不会不完整?
)总之呢我觉得《安徳的游戏》这部电影比我预期的要好看很多。
首先一部114分钟的电影要驾驭300页的篇幅,个人觉得难度非常大。
《哈利波特》第七部就分成上下两集,除了想多赚点电影票钱之外,我觉得最大的因素还是内容过多,一部电影根本拍不完吧。
不用想都知道《安徳》一定大量删减过很多内容,也会为了省时间改编很多情节。
但我觉得只要这些改动都1.在合理范围之内,2.有助于情节的推动,3.保证故事的完整性逻辑性,4.还原故事的主旨,5.控制故事的结构,那么就是成功的。
而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达到了这些要求。
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咨询了看过书的人,了解了一下电影对书中内容的删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对于安徳的哥哥姐姐结局的安排,导致他俩彻底沦为了酱油。
小说中安徳的哥哥姐姐最后都成为了对政治局势有很大影响的人,但电影中却把这个情节删除了。
我觉得这个要考虑到小说创作的背景,很现在的社会。
小说是冷战时期创作的,当时的社会局势是一分为二,相当不稳定的。
如果要在电影中表现的话,那么情节中的主要冲突就会被模糊掉,而大量的时间(还有投资金额)就会被用在表现一个跟主旨不太有关系的Side plot上面。
这个side plot有没有情节推动的作用呢?
个人觉得没有。
小说中讲究的是渲染,就是同一个主题被不同的方式反复阐述。
其实不管是人类对抗外星人,还是美国人对抗苏联人,或是苏联人对抗美国人,本质都是一样的,可以说人性就是小说的主题。
但是这个主题表现一次也好,还是通过不同的意向表现很多次也好,主题本身不会改变。
在电影有限的篇幅内,取舍是必须,也是合理的,只要主题本身非常明晰,让普罗大众一看就能明白就好了。
第二个改动就是安徳和小伙伴们相遇的时间。
同样的,小说中采用的是反复强调同一个概念,就是安徳被刻意孤立,一交到朋友就被调去更hostile的组,继续被孤立,目的是为了让他学会如何面对绝望。
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安徳一直在iPad(?
)上玩的那个游戏。
小说是把这种绝望表现到极致,但是个人认为在电影有限的篇幅里面,点到为止是非常绝妙的处理方式。
其实他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小伙伴一点也不重要,他怎么多次笼络人心的也不重要,我们作为观众,只需要知道1.他总是被可以孤立,2.他很会笼络人心,就可以了。
我相信所有看过电影的人,是不会忽略这个重要的信息的。
这就是电影的成功,用最短的时间展现了一个概念。
其实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生意来做就会明白了。
经济学的最基本理念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尽量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就要学会取舍。
成功与否就在于在可行的各种选择中,最后呈现的取舍是不是最优的选择。
其实这本身就是社会的规律,而且是很多人不用教就已经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小到“午餐吃什么”,大到“今年的财政预算”,都在运用这个理念。
若有无限的钱和时间,我完全可以飞到巴黎去吃鹅肝当午餐,顺便在广场上喂喂鸽子,搞个行为艺术。
但事实可能是我只买得起10块钱的盒饭,然后公司楼下10块钱的盒饭不卫生吃了会拉肚子,而卫生又好吃的要么就要20,不然就要走个30分钟,于是我只能通过衡量钱和时间那个更重要,来选择吃什么了。
艺术装逼分子往往忽略了这种选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觉得我花那么多钱去看个电影(话说在国外的话电影都挺便宜的),那么导演就得完全不考虑投资人,按照我想的,无限满足我的欲望,也不管请6岁的小演员现不现实,别人看到同一个概念反复出现和被阐明是不是会睡着。
还有一个被诟病的就是选角的问题。
有人说安徳年龄不够小,身材不够矮。
其实有没有想过,作者为什么要把安徳设计成年龄小,身材不高?
如果安徳高大威猛,会走到哪儿都被欺负么?
所以矮小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那么只要导演能达到让安徳看起来很好欺负的目的,什么手段都是合理的。
同样的理论可以套在那个欺负安徳的西班牙裔队长身上。
虽然他非但不高富帅,还有点矮穷挫,但是肌肉发达,那种不可一世的样子诠释得很好,甚至他的矮和挫都让这个角色更加丰满了些。
他的自负也许就是源于自卑,因为矮所以更要专制独裁。
你说如果真是高司令一般的帅哥,欺负一个弱受犯得着么?
合适么?
其实如果了解美国初高中校园,就会知道学校里的bully大多并不是非常帅的校草级人物,反而是那些年纪轻轻就发育比别人快,长得比别人壮的孩子。
我觉得在这点上导演选的角色都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安徳本人。
再说安徳的年龄问题。
我觉得不够小完全是因为小演员不好找,有很多问题。
不要说娜塔莉,拍杀手的时候也因为她是小孩儿而改了很多戏。
孩子的法律程序很麻烦的,而且又有这么多Violence,舆论上就不过关。
而且孩子太小,演技本身就是个问题。
个人觉得阿沙虽然年龄不够小,但是眼神够清澈,脸也是一张小孩脸,非常纯粹,演技也非常好,颇有《第六感》里面那个小男孩的感觉,其实是非常适合演安徳的。
再说安徳的感情戏。
据说原著中佩特拉最后是跟Peter结婚了什么的,好毁三观啊!
明明在电影里面跟安徳打得火热的说。
不过考虑到导演不准备拍续集的节奏,这样的设定其实是很合理的,不然就太枯燥了。
而且这么小的孩子,情窦初开什么的也很萌的好么。
总而言之,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出乎意料的好,节奏非常快,情节一点也不拖沓,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处理得非常棒,看着很爽。
扯句题外话,以前就听说安徳的游戏和《三体》有很多共同之处,一直都没看过安徳的小说所以也不好评价。
昨天看了电影觉得,果然是有些像,只是《三体》更悲观,科学理论更多,宇宙观也更宏大些,期待什么时候能拍成电影。
比较三体和安徳的话还是觉得三体好些,谁叫我喜欢硬科幻多些呢。
写完了看了下标题,才发现还是谈论了小说。
那就当是不切题吧。
我对电影的要求不高、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剧本、那至少演员要选好、或者场面要给足。
但是安德给我的感觉是,剧本和演员都让我觉得实在太牵强。
首先说剧本,我没看过原著,不知道电影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情节,以至于整个剧本让我感觉是个初中生写的小学生作文。
前半部分影片讲述了男主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名指挥官。
首先,入学条件是你得会打架。
你说我会反击别人正当防卫,这还不够牛逼。
那么好,入学之后呢。
我的感觉是,间接展示一个人的牛逼可以通过直接表现别人的傻比,还有呢,反正我做什么都有校长顶我。
对于这样的学生,最后能当上指挥官,我只想说尼玛这后台是有多硬。
然后说演员。
总之就是鸡肋二字。
我喜欢看老戏骨狂飙演技过足戏瘾,也喜欢看俊男美女大秀身才赏心悦目。
而电影里呢。
毛都没有。
整个人都不好了,我到底该看什么。
男主身材一般,长相一般,演技也一般。
其实呢,我对这部电影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一开始就有人说这电影是多么多么的牛逼。
所以我一定觉得电影的结尾肯定是个冰天雪地365度吊渣天神逆转。
但是尼玛、它有么、有么、么。
不说了,上班去鸟。
说实话,这电影几乎丢掉了原作绝大部分的闪光点和需要重点表现的矛盾,深刻度连原作十分之一都没有。
原作的安德维京虽然也是个孩子,但他全方位的胜过大人,他不仅仅是反应迅速,他的每个迅速反应后面有着深思熟虑和足够的道德反思;他不仅仅是靠“能力”赢得指挥官地位,而且他能够靠种种令人钦佩的品质赢得他人忠诚的追随——这种追随不是跟着一个游戏玩得好的聪明孩子,而是你知道如果要托付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人比这个人从能力和人性上更值得信赖。
他根本用不着去问中士别人会不会追随自己。
他唯一操心的问题只有自己能不能打败虫族。
而他和虫族之间的交流也远远不只有那两幕,安德和自己哥哥姐姐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他并不是想打败彼得,他是希望自己的哥哥喜欢自己,他的内心渴望的是爱,胜利只是他不得不追求的使命,虫族理解这一点,她追求与他沟通的渴望远远比电影中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部电影全方位的削减了原作每一个场景在所有向量上的深度,只剩下一些漂亮的视觉效果和好听却放错位置的台词充斥其间。
于是聪明孩子打别人,聪明孩子赢游戏,聪明孩子精神崩溃大吼大叫,聪明孩子忽然来了道德压力开始忏悔,聪明孩子成了舰队司令开始赎罪。
如果用拳法来比喻,电影里的这一整套组合拳,每一招原作都包含五十年的内功,五分钟的蓄力,到电影里直接五秒钟就打出去了,不用说内功远远没有到位,连招都没搓出来,只有浮夸的空架子,而恰恰能穿透岩石的内功才是卡德大师原作的真正精髓,却被这部电影硬生生全都拍成了蜻蜓点水。
而且在好几个关键点上,电影甚至完全走到了小说的反面,比如安德大大优于其他指挥官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他充分向手下的小队长授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临机应变能力,让飞龙战队的总体作战模式达到孙子所说“无形故不可胜”的境界。
而原作中他在作战里面的挫折不是由于干涉队友太多,而是因为他信任队友太多,给了他们太重的任务,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没能跟上安德的需要。
电影居然还要等到安德都进入实战了,再让安德犯一个低端指挥官最基本的错误,再由格拉夫来教安德这条原作中安德首创的战术思路,简直荒谬绝伦,原作里如果安德就这水平格拉夫根本不会选中他。
实际上是到了那个所谓的“模拟战场”上以后,所有的大人已经没有任何指挥艺术能教安德的了,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把自己的压力再发泄给安德,让他感觉到不对劲,压力更大,担子更沉。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赢得了胜利,不是靠抖聪明,而是靠长期与虫族殊死搏杀获得的经验,靠对人性和虫族思维模式最深邃的洞察,在决战中做出平时绝不可能做出的决策,反转了绝望的局面。
所有这些关键点,电影全都没有表现到位。
只剩下打飞机了。
看到简介中的虫族,以为能有星河战队式的人虫大战,结果是大失所望。
一个叛逆天才和他的小伙伴们就下一个大圆球里练练枪法就能击败外星人了?
从头到尾基地的人员就那么三个,要是把地球的防卫交给这里,完全不能让人放心啊。
玩游戏式的作战方式,广播体操式的指挥方式,导师们你们那么强大自己直接上就好了,干嘛整几个小屁孩来糊弄外星人啊。
吐槽完了,舒服一点。
如果你是原著党,请谅解,都怨我没看过原著。
我的全部观点基于我的一个判断:电影的原著小说非常酷,酷到改编的电影拍马也追不上。
我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读了小说的原著,就80年代的科幻小说来说真是酷到不行。
所以我按照这个标准来为电影打分,它得非常努力才能配得上原著。
来聊聊电影不酷的地方:1.主角不够酷电影没有好好介绍小说中的设定:计划生育只准生两胎,然而主角家前两胎都智力非凡却有性格上的缺陷,所以破例准生三胎,也就是说主角被生下来的使命就是未来要当指挥官的。
而电影中的情节则是一个害怕兄长,依恋姐姐的小男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为人类的救星。
也许这样的价值观可能更主流,但是这种predestined hero的宿命感就没有了。
另外电影里面刻意突出小主角智慧的情节让人看来觉得他只是在耍小聪明。
2.原著中的核心情节丢了小说中花了不少笔墨来讲兄弟姐妹之间的复杂情感,电影里好像想说但是说不到位,当然也有可能是怕讲多了抢了续集的戏份。
3.小说本身可能并不适合拍成大片原著小说及其续集本身讨论的是非常哲学化的东西,可能因为这一点拍成的商业片就有些不伦不类了:想说道理但是又怕把观众说教跑了。
嗯,关键是我觉得这些新演员没有明星像。
希望我是乌鸦嘴。
这类电影一星都嫌多啊……
就看看徐子珊
哈哈哈,随便看看吧,没啥剧情,特效还算看得过去。
弃 感觉没意思
给文松一颗星吧
什么鬼啊
笑点有,但是也没有突破文松小品那些屎尿屁的笑点。而且整部电影节奏不好,看了感觉没看一样。剧情呢不合理的地方也多。
女主的古装也太难看了
我想知道这电影是谁投资的?为什么要侮辱我的眼睛👀?为什么,完全看不下去!
这是什么辣鸡
很差 但笑了
看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片子 没啥新意 不过u1s1 虽然平淡不过打发时间看看也不觉得无聊
财神法术好厉害....
比宋晓峰还招人烦的文松,现在的文艺圈啥鸟都能成气候,此剧除了演员演技外都挺好,尤其配乐,战鼓的鼓点
是我近年来服装道具(神仙不是马杀特胡里花哨风也不是古偶)丧风,剧本,还有区分文、武财神,及神职有点考据认真的神话电影了,特效虽然页游风,但运镜打戏还有打击感远比古偶假一比的幻象好多了。最重要是这里面虽然有感情戏,男配,女主,还有男主性格真的强(终于不是恋爱脑了)。尤其是男主为了苍生救镇民耗尽凡躯三滴金血,最后化做尘土,回归天庭。大结局更是把仙凡两隔,白发苍苍的女主牵着孙子手回头望天上显身的财神,他们的释怀和放下的境界拍出来了。抛开某些尴尬的剧情,不合理的地方,这是我近年见到认真用心的神话之作
还凑合
哈哈,过年了想找部应景的片子看,就搜索财神俩字,看到此部就点开看看,刚开场那段就知道是部烂片了😂,无聊打发时间还可以…
什么玩意儿
挺好的,可以看着玩,就是最后很草率
出身很重要,不然接的全是这种大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