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816,小朋友们奶糯糯的声音,很可爱。
孩子们勇于对抗病魔,用力的活着,会跳舞唱歌弹吉他。
电影中有催泪的地方,给我看哭了。
一组一组的家庭很治愈。
电影中还有很多冷笑话,例如“冰激凌烧了不就变成奶昔了吗”,缓解了氛围。
虽然电影时长160分钟,将近三小时。
电影穿插动画,适合小朋友观看。
电影中间还穿插着五月天的歌,爱了爱了。
冲着豆瓣分不低选的,虽然电影的题材——绝症哭片(即使本片的卖点不是哭),导演的口碑前作——《海角七号》我压根没看过,以及豆瓣台湾电影分数多少会比内地类似题材高出一些,但还是去电影院看的原因是——我下定决心去看《小丑2》。
不是这两部电影有什么关联,而是因为不知道看《小丑2》这部口碑坍塌的电影我会收获怎么样的观影体验,所以决定同一天看一部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挑来挑去,从口碑方面选了这部,虽然排片真的是太少了。
同场加我就俩观众,另一位是约莫50+的女士,她从电影很前面就开始哭,一直哭,哭到结束,但我就一滴泪没流……这个电影本身没啥大问题,六个家庭的群像角色塑造都可圈可点,但就是完全不打动我。
同场观众跟我截然不同的反应,让我还反思了一下,不会是我“厌童”到看儿童绝症题材都如此冷心冷肺吧。
想了又想,我觉得跟我喜不喜欢小孩没啥关系,而是这种“乐观积极”的绝症类型片跟我审美不搭。
举例片中的一个情节:开场没多久,其中年龄最大的女孩的父母到病房后,冷淡的女儿跑到另一个房间,爸爸在病房里用女儿的吉他弹奏欢快的歌曲,同病房最活泼开朗的小病人载歌载舞,也吸引了临近病房的其他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唱唱跳跳,在隔壁房间的女儿也受到感染,虽然表情依然冷淡,但手指不由自主地跟着弹空气琴,跟所有病人都相亲相爱的护士看到这幕,笑她如果想弹钢琴旁边就有啊。
我看这段情节是,我脑子中居然有个想法是:如果我身处这样的情景,是不是不能不一起哈哈哈地开心,一定要当那个合群在乐观开朗大氛围里的人……这样的不适感,是贯穿到电影结束的。
我不是不相信,有面对病魔,即使是装的,也要展现笑脸的那种乐观精神,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构创作,这都没什么问题。
只是我不喜欢而已。
但我知道,我这种审美取向是少数,甚至可以说是怪异的,而且我这种审美矫情在,如果真的演那种丧得不得了的影视作品,我还未必捧场呢。
哦对,我会选择去电影院看本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是非大陆地区拍摄的华语电影,就像我也去看看了《富都青年》,总会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审美意趣。
比如本片就花了相当的笔墨去描述9岁、13岁和15岁的小孩间的“三角恋爱”。
当然这是我夸张的描述,影片里就是非常直白的,喜欢谁就直接告诉ta“我喜欢你”。
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中,我很喜欢看到这样让我会心一笑的可爱。
温情有余,剧情不足儿癌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而且导演也有意刻画众生相这个概念,但是相比同类型作品,比如「机智的医师生活」的无论是生是死都动人心弦,816中偷懒的套路就可见一斑了。
比如是延和罗恒的一死一生,就相当的套路化,摆明的对照人物。
家长的性格转变也十分刻意,刚出场时每个人还都性格分明,明摆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为了温情的结尾家长转变同质化严重。
珈农的家庭看似不止是叛逆期的问题,但并未详细描写,最后用一句我想活糊弄了过去;大衫父亲出场这么强硬的角色,后期竟然能同意夜游动物园这么离谱的计划?
这一段真的是莫名其妙,明明有视讯这样完美的方案,漆黑的病房孩子们围绕在手机旁边观看新生命的诞生,平淡有力,非要冒着生命危险出去,这段的意义我只能觉得是导演想有人死在这,但并没有。
温暖医生的描写也不够详尽,后面的转折也就不够有力;两对夫妻的复婚更是硬的不行,不是不能和好,但你问题都没说破就趁着良辰美景和好只能认为是偷懒的行为本片的优点在于没有回避直接描写了孩子的爱情,是的,无论是网络的普及,孩子的早熟,以及日日夜夜的相处都会催生出这种爱情的好感,而导演也没有因为主角的年龄而回避这一命题;同时,在手术室门口讲明了宗教与信仰的作用,一左一右,一东一西,用经文与祈祷的方式,虽很难说对手术有何作用,但能在这种时刻给至亲之人以安慰,也是很好的,这场戏与是延父母偷偷溜走应该是最好的两幕
对于魏德圣最新执导作品《816》,我想说,尽管该影片没有像他导演的影片《赛德克·巴莱》那样的气势磅礴,也没有《海角7号》一般的热血青春,但个人观感体验的结果是,《816》毫无疑问是我所看过的魏导执导的影片中,我最喜欢、也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816 (2023)7.8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魏德圣 / 郑又菲 曾沛慈导演在这部影片中,虽然看似讲的是儿癌的故事,但是透过他的剧本,在“816”病房看到这六组性格、背景都不相同的儿癌家庭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的种种后,会不自觉的觉得他们好像真的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还在好好地去过日子的这么一群普通人。
在他的剧本里,光是看这些情节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能看出他心目中看到的那些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虽然有沉重,但是却莫名地温暖。
往往,一部非商业、偏公益性质的作品,时常会陷入一个所谓的“希望观众能产生同情”,但却因为剧情的编排上用力过猛导致适得其反的影片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
但看《816》这部影片的时候,非但没有这种“用力过猛”之感,反而会觉得这部影片很贴近现实,看完之后反正我是会觉得,有种不能自已的难过。
因为从其传递出的有关生命、爱与勇气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人看后都能产生强烈感触的。
而且令我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的另一个原因是,影片从头到尾的剧情中,并没有一处试图通过疾病来教育观众的强输出,相反,影片先以角色为重心,生动刻画了每一组性格迥异且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物,使我们所看到的816病房中的每一个人物都特别地立体,然后透过这一个个立体的人物角色,一点点地铺陈开癌症治疗过程中的故事,说实话,这样的编排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的体验十分的流畅自然,看完的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影片居然会有将近3个小时的时长,在看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拖沓或者剧情前后衔接有割裂的感觉。
另外,影片中不断穿插的整体近10分钟的动画桥段,也很好的表现了孩子们的童趣纯真,也适当的用艺术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一些现实的残酷。
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多么希望,现实世界中的他们每一个都是健健康康的,都能像动画中的他们勇敢地去战胜一切,快快乐乐地在这个世界上茁壮地长大。
说到这里,我觉得对于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教育影响的我们,很难在提及尤其是生离死别的话题时不悲伤的,但是影片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虽然它是一部讲述儿癌这种很令人难受的主题的影片,但是其中不乏也有很多开心、欢乐、让人会心一笑的部分。
这也是我在看完影片之后,带给我的另一个很深的感触,也想作为结尾送给看到这里的每一个人:老话虽说世事无常,但希望每一位都能平安是福,健康一生!
是的,五月天的《戀愛ing》在兒童病房唱響,而且還是每個孩子都流利地唱出來這一幕,就發生在電影《816(Big)》。
是的,音樂能打破隔閡、撫慰心靈、忘記病痛除了五月天的《戀愛ing》,還有周杰倫的《牛仔很忙》。
這是一部關於生命教育片,很適合一家大小觀看。
故事講述的是兒童癌症病房里,各患兒如何跟病魔鬥爭。
片子一開始播的是動畫,搞得我以為走錯片場。
原來導演用動畫的形式講述孩子們跟病魔戰鬥;片子看到後半段,每看到動畫片出現,我都哭得梨花帶雨。
有趣的是,這動畫單獨拿出來,又是一個獨立的故事。
如果沒有先看電影,是很難把兩者聯繫一齊的。
當然,兩部作品都很適合小朋友去看!
都是勇敢的故事。
也許你會覺得,《816(Big)》,這個片名看起來不明所以,就不想去看了。
其實片名是有著很深的含義,這裏就不劇透了。
如果說,這樣子還不足讓你去看,那多給你一個信心:這是魏德聖導演的作品。
看完了魏德圣导演的新作《816》,我只想说:今年荧幕里勇敢的“小妞”应该出现了!
电影讲述了6个抗癌小朋友的治疗日常,很简单的故事,但涉及到的人物有20多个,整体编排合理得当,故事脉络清晰生动,足见导演功底!
群像戏的成功就在于你会记住主角团的每一个人。
小朋友们各有各的性格,也各有各的可爱,但最喜欢的还是勇敢乐观的源源。
饰演源源的郑又菲太灵了,大概现实性格也跟角色很贴,所以毫无表演痕迹,甚至衬的几位大人有些用力过度。
小源源勇敢“追爱”,被拒绝后光速移情别恋的戏码,不要太可爱啊!
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超勇“小妞”!
制作方面整体删繁就简。
现实部分简单直白,摄影配乐剪辑都比较中规中矩,不出彩也不拉胯。
中间穿插动画来体现抗癌日常,这点和《滚蛋吧肿瘤君》类似,用的蛮好的,很出彩。
魏导真是很神奇的导演,既拍出了浪漫细腻的《海角七号》,又拍出热血传奇的《赛德克·巴莱》,这次像是把两部毫不相干的作品结合起来,在现实的部分施展温情细腻,在动画的部分狂洒热血勇敢。
尤其是在动画和片尾彩蛋里,每个小朋友的原住民造型都很赞,真人与动画形象相呼应,真的很用心了👍内娱有些导演真要好好学一下,不是不让你插动画,但你有没有诚意、用没用真心,观众还是能看出来的!
还有一个设定觉得很不错,就是神父和罗恒爸爸关于信仰的部分。
在死神面前,无能为力的家长将希望付诸于神明赐福,真是又真实又心酸。
罗恒和爸爸画着神面走向手术室那段,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反而是铺垫了很久的圣诞夜出逃,感觉整体拍的很常规,没什么惊喜。
因为还是以小朋友为主,在家长团的塑造方面也显得有些刻板片面。
再者还是有一些过于超现实的部分,很明显感觉到导演想要去童话式的塑造人物和TA的行为,但喜欢现实题材的宝子们可能会对这部分感到出戏。
最后就是,喜欢温情治愈片的宝子们可以去看看喔!
如果你因为最近的生活压力而烦闷郁结,也可以去看一看,沉浸式的哭一场,或许会好一些。
毕竟在生命面前,那些烦人的事不应该打垮美好的你!
我一直都觉得电影想要打动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以苦难为题材的电影。
如果表达太过,人家会说你贩卖苦难。
如果表达太浅,人家说你拍地没有深度。
但导演魏德圣的新作《816》就刚刚好,叫人笑中带泪。
这是一个关于癌症、勇气与爱的故事。
816是一间癌症儿童病房,病房里住了可爱的源源、是延、罗恒、努拉、珈农以及大杉。
6组家庭因为癌症而相聚在小小的病房,因为共同的经历而互相安慰、互相鼓励。
幸运的是,幸运女神眷顾了珈农、大杉、努拉、罗恒,他们经过手术都逐渐好转。
不幸的是,是延、源源都没有战胜癌症这个可怕的敌人。
故事在6个少年和红毛猩猩曼妞降生的纪录片中结束了。
可能孩子根本不明白这个病房的真正意义。
他们的适应性非常好,从原来的病房搬过来也马上就找到新病房的优点,很快打闹成一片。
所以,816房间中,小孩子的天真快乐与残忍无情的病魔同时存在着。
病房的欢声笑语更像是一种祥和的假象,短暂且残酷。
导演很有创意地使用动画形式来表现孩子们与病魔的战斗。
初始时,他们都是共同作战,互相帮助,将病魔一次次打败。
即便是延死去了,他的精神也与他们同在,他骑着他的机械恐龙加入战争。
但最后的战役只能源源独自面对,小伙伴们远远地看着却爱莫能助。
导演虽没有直接表示源源死了,但动画片中她死在了和病魔的战争中,她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我觉得导演很厉害的一点在于节奏把控地很好。
这本来是一出非常沉重的戏,癌症加儿童两大关键词叠加在一起几乎是王炸级催泪效果,轻易就能勾出你的眼泪来。
电影院时不时响起啜泣声,此起彼伏地。
但如果一直都是这种悲伤的气氛可能让人根本没有勇气看完全集。
导演巧妙地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融入其中,总是在恰当的时间将气氛从悲伤重新调至欢乐频道。
所以,整个观影过程中,情绪是起起伏伏的,好哭但也很好笑。
可爱的源源承担了主要的笑点。
我想任谁听到这么可爱的女孩子说出充满人生哲理又搞笑又认真的话,都会忍不住不笑吧。
源源对妈妈说“我想跟大杉告白,是爱情的那一种告白”。
源源对大杉说“大杉,我喜欢你,是爱情”。
当大杉听到告白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后,源源回复说“渣男”。
但昨天刚表白被拒今天就要一起睡,体验过后发现自己不喜欢这种感觉,又对妈妈说“我再也不谈恋爱了,我不相信爱情”。
真的又认真又搞笑。
而且,导演把群像塑造地很好。
这一出戏没有明显的主角和配角。
6组家庭18个人加护士马马、主治医生温暖,他们每个人都是主角也是他人的配角。
导演厉害的点就在于,短短2个半小时的电影居然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地有血有肉。
关键是,人物难得的不悬浮。
我尤其喜欢导演对6组家庭的刻画。
1、源源妈妈和源源源源妈妈和源源之间非常平等。
她总是元气满满的样子,穿着背带裤,挂着快乐的笑容。
但她也会有悲伤无助的时刻,她会对着红毛猩猩曼妞说,妹妹生了很重的病,该怎么办。
她会对手术失败的源源说,如果坚持很难,那你先去天堂做小天使,妈妈没关系的。
源源的部分应该是导演最残忍的部分。
严格地说,是病魔最残酷的部分。
她刚出场时还是一个梳着齐刘海长头发的可爱小天使,非常体贴非常温柔也非常勇敢。
她知道妈妈要陪曼妞生产便主动说自己不用陪,会在做手术时安慰妈妈一点也不痛,喜欢大杉便主动去告白,努力过尝试过发现自己并不爱大杉就很快MOVE ON。
她是一个谁都想拥有的天使宝贝,不哭也不闹只会对着世界甜甜地笑。
但随着化疗的进行,她不得不剃掉头发戴上帽子。
但头发只是一个开始,她还要做干细胞移植。
可惜,结果并不好。
这个开始时对妈妈、对所有人说我要努力活下去的小女孩就这样死亡了。
这大约是816病房多数孩子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的过程。
2、罗恒爸爸、妈妈和罗恒罗恒的爸爸一定是一个很好的爸爸。
他肯陪生病的儿子一起剃光头,还会陪着儿子一起赛车,主打一个高效陪伴。
他专门在儿子做手术前给他画上脸,请神将保护他。
是延的死亡给他们启发,他们提前预演了告别,小小的罗恒手术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我爱你,妈妈我爱你。
当儿子手术时,他在门口念经,努拉爸妈过来帮他一起祈祷,一如他曾经帮是延做的那样。
3、大杉爸爸、妈妈和大杉大杉的爸妈看起来像金童玉女一般般配,几乎是理想夫妻的模板。
男俊女靓,事业有成,儿子英俊帅气。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以至于大杉妈妈听到源源妈和源源的睡前对话会生出心思要和他离婚。
但好的一点在于,他试图做出改变,试图挽救岌岌可危的婚姻。
4、珈农珈农的故事很隐晦。
她出场时有厌世情绪,好像迫不及待要去拥抱死亡。
真的目睹了小杰的死亡后,珈农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想死。
她想要好好地活着。
但直到电影结束,我都不知道珈农厌世的原因,她的那个点在哪里,似乎是一个未完的故事。
但即便故事线不完整,也不妨碍对珈农的塑造。
珈农是一个面冷心热的人。
看起来很高冷、目空一切,实则非常善良非常温暖。
当源源剃光头发后,珈农赶紧在第一时间请她爸爸送上一顶红色的假发,随后又送给其他小朋友各种颜色的假发,是一个十分贴心的小姐姐了。
而且,珈农真的非常贴心。
她会在抱大杉之前询问源源意见,得到允诺知道源源已经移情之后才拥抱了大杉。
这一幕真的太太温暖了。
不过这只是开胃菜,珈农后来在大巴车上吻了大杉才是叫人心动的一刻呀。
这就是青春啊!
5、是延妈妈、爸爸和是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是延妈妈和出租车司机罗恒妈妈的对话。
短短几句话道尽中年人的心酸,白天要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下班要照顾家庭,遇到孩子生病简直是灾难。
尤其是在这千头万绪之外,她还要和离婚的前夫见面,尴尬指数更升一级。
可能坐出租车通勤时是唯一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所以她不想说话也不想笑。
是延手术后,他的父母悄摸摸地来收拾东西,但他的东西承载着那么多的悲伤,轻易就洒落一地,很好地诠释了“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病房的其他人似乎都能感同身受,源源妈妈抱住她给她以安慰。
是延的死亡造成了源源妈永远的遗憾。
她曾经为了健康不允许是延喝饮料不许他领养狗狗,她在手术前说的那句领养成为了一家人的痛苦。
而曼妞的生产对他们而言像一种安慰剂,似乎是是延重新降临到人世。
那只突然出现在车厢里的狗狗也像是命运的另一种安排,是导演对他们的仁慈。
他们开着车朝着美好进发。
是延你没看到的风景,以后我替你看。
死亡当然是令人觉得悲伤的,但导演用新生命的降生和“816变BIG”的故事消解了这种痛楚,叫人觉得明天还是有希望的,还是值得努力的,病魔还是可以被战胜的,未来还是光明的,总之是淡淡忧伤之余的希望。
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是延爸妈为什么莫名其妙就和好了?
难道当初离婚的理由随着儿子死去也都没有了么?
就离大谱,强行和最无语!
正文完结的分割线=============还有三个特别的点觉得很触动。
第一,湾省的亲子关系真的很超前。
源源要去向大杉表白,他们的父母不是扫兴地说不,而是很自觉也很尊重地给孩子留出空间,让他们做完他们自己的事。
其他人中,是延爸爸专门给是延做了一个恐龙变身甲,罗恒爸爸陪他一起剃了光头。
他们都肯为孩子花心思,主打高效陪伴。
尤其是源源和妈妈简直就是闺蜜似的相处,她们可以聊爱情也可以聊妈妈的男朋友。
第二,湾省儿童医院的人文关怀简直拉满。
816房所在的这家医院气氛太好了。
硬件上有专门的儿童玩乐区,里面还有一架可以随便弹的钢琴。
软设施上马马和温医生非常温暖,对孩子们非常有爱心,会帮忙抱孩子哄孩子,也会和家属聊天,几乎是家人一样的存在。
更别提,允许病人在病房开小型音乐会,在走廊搞小型赛车游戏,圣诞节扮演老公公还给小病人送礼物这些事了!
人文关怀拉满,住院如住家!
(真诚发问,湾省医院真的是这样么?
)第三,小朋友的爱也太纯粹了吧。
是延看到源源剃完头发戴着红色帽子就对源源表白。
小伙伴罗恒接着向是延表白,他还曾骑着小三轮车试图向努拉发出约会邀请。
被表白的源源悄悄告诉妈妈,她喜欢大杉。
源源还执行力超强地表白了。
但大杉早在看到珈农那一刻就喜欢上了她,为了多看她一眼宁愿多绕一段路。
后来珈农出院告别拥抱每一个人,轮到大杉时候还转头征求源源同意。
源源很大方地表示当然可以了,因为她现在喜欢的是珈农的帅弟弟,已经当场表白也收到反馈啦。
THE END.延伸阅读||《周处除三害》真的好看,湾省真的敢拍击败《周处除三害》,它凭什么?
永远被魏德圣导演的真诚击中心扉。
原本是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却在电影院里哭出了笑声,哭出了勇气。
816病房里住着一群生病的小天使,他们被ai症折磨。
有人呼吸困难,有人视力模糊,也有人肢体麻木,欢乐的护士马马和冷酷的医生温暖,时刻要盯着这里。
因为,他们是一些“不听话”的活跃分子,病房里时常开演唱会,跳街舞,甚至圣诞夜他们集体翘走去动物园看大猩猩生孩子。
魏德圣导演的电影里,总能从钢筋铁骨里抽出温暖的枝芽,也能从悲痛万分的病痛中滋养出磅礴的勇气。
抵抗ai细胞的部分,被做成动画出现,孱弱的儿童被穿上铠甲,每个人都是威风凛凛的少年战神。
有人战胜恶魔继续人间旅途,也有人昂首挺胸成为守护人间星河的小星星。
【我喜欢你们】请大声对喜欢的人表白吧,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
BIG BIG BIG,每一个出生的小天使,都是带着砍刀的勇士。
天使的笑容,给亲人,让他们感受到爱。
砍刀,就是给那些带来病痛的恶魔。
既然跨越千山来到人间,那就不会畏惧其他一切绊脚石。
胜利了,我们共享繁华人世间,失败了,也请为我的坚持与勇气高歌。
雀跃于每一个新生,才是生命的意义。
一直以来癌症都是让人感到恐惧和压抑的词,但电影《816》展现的温暖治愈的抗癌氛围,让我觉得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勇敢去面对现实,我愿称《816》为2024最有温度的高分电影!
影片基调温暖治愈,有笑有泪,感人却不煽情,只是通过孩子之间的生活日常展现“生死”大命题。
观影时我不敢错过一个镜头,因为在816病房里的每个时刻都很有意义!
孩子们互相说着鼓励的话为对方打气;孩子们用行动满足对方的愿望;孩子们装着小大人一样安慰亲人,这些点都非常戳我,看似最弱小的孩子,展现了最强大的生命意志,一个小小的画面,亦或者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很好地展示了孩子们的坚韧。
电影不讲大道理,通过童言童语我第一次从小孩子的视角看到对这个世界朦胧的认知,比如有了喜欢的人、比如直接告白、比如希望以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虽然身上痛心中却如镜般明亮如湖水般清澈,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份干净的心灵太能感染到我。
医院里反复的出生和死亡,透过生与死的重复交替,少了大人那些弯弯绕绕,由孩子口中说出来单纯却直白的话,也更能震撼人心。
相比孩子们父母们承受的更多更让人心疼,心里被大山压得喘不过气却只能偷偷流泪,不敢在孩子面前表露分毫,让我狠狠共情了!
而医生护士在进病房前,都要经历一番细致入微的心理建设,确保以最佳的状态步入病房。
面对病人时,他们面露温暖而真挚的笑容,用温柔的话语与病人及家属交流,给予他们最坚定的信心与最贴心的关怀。
这样的他们,让我觉得不仅身着白衣如天使般纯洁无瑕,更是拥有治愈人心的神奇力量,宛如一剂疗愈心灵的良药。
在这样的氛围中,816病房仿佛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它不再是充满病痛与阴霾的地方,而是成为了病人们重拾健康、开启美好又元气满满的一天的起点。
每一天,当晨光透过窗户洒在病床上,都预示着新的希望与可能。
孩子、家属、医生护士们在治疗癌症的过程中的愉快相处的日常,让816充满了温暖与力量,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魏德圣导演选择结合“动画”的方式呈现电影,让我直观的看到医疗过程的辛苦,也切实的进入孩子们的内心状态,他们不是“病童”,而是正在打仗或是打过战的“战士”。
影片中他们的病房不是冰冷的白色,阳光照着盖着花被子玩可爱玩偶的女孩,骑着车在走廊上穿梭的小男孩,还有穿着纸箱制造的机器装扮的他们以及各式各样的玩具,他们用天真的笑容祈求在这个世上多活一会,被推进冰冷的手术室他们的世界是模糊的即使如此也依旧勇敢面对,其中源源的故事最令我印象深刻,病房中孩子剃光头是必然的,起初妈妈让源源亲手剪掉自己的长发,寓意着让她亲自消灭身体里的病魔,源源做到了,也在将每一天努力活着刻在脑海中,明明是一场折磨身心的战争在她脸上却如此松弛,直到离开时连连道“我想活着”才恍然她并不轻松,还有画脸谱的罗恒父子等等都很励志。
整部影片是干净、明亮、温暖的风格,影片结束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敬畏。
这些孩子们用他们的坚韧和乐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榜样。
作为成年人,我们或许能从中学到更多,关于珍惜、关于坚持、关于希望。
不得不说导演能把这样的题材拍的成功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这不仅是一部讲述医院里儿癌故事的电影,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生命教育课,它以儿童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生命,学会珍惜每一个当下,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以孩童般纯净的心态,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主演都是台剧熟人,田中千绘与范逸臣在《海角七号》15年之后再组CP,《终极三国》阿公和阿香再次相遇,源源是《想见你》的小黄雨萱等等。
小朋友的演技都超好哦!
全片情感真挚速度冲起来!
《816》在北影节的时候有幸观看了这部电影,在20241013点映二刷了一次。
这部电影选择在2024年10月19日正式上映,在这样一个天气渐冷的季节,这样一部超级暖心、超级治愈的电影应该可以给喜欢它的人带来温暖。
二刷的我再一次在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观影过程中,对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我最好的朋友就是骨癌去世的,从患病到癌细胞清零再到复发、扩散、离世,他5年的抗癌经历让我知道癌症患者本人和家属在与癌症做斗争时的艰辛和痛苦。
医院在我们刻板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消毒水味儿、生老病死的地方,《816》里面的医院更像是是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小宇宙。
我朋友抗癌这5年,每一年的春节都是在北京积水潭度过的,他永远是病房的那个开心果。
我问过他“化疗疼不疼”,他怕我担心,还逗我说“就和吃维生素一样”。
都说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我就从我朋友的眼睛中感受到了那么对于生命的执着。
魏导抓住了这个细节,他用这些孩子的眼睛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真谛——即使是最弱小的孩子,也能展现出了最强大的生命意志。
他们的童言童语,看似简单直接,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记得电影里源源她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我会用力的活着!
”,妈妈心疼的抱着她说“妈妈也会用力的活着”。
那份对生命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两次观看都忍不住泪目。
在源源的抗癌日记里有一段话“我常常也在想,会不会下一秒我就会失去生命呢?
算了,不想这些不开心的事了,我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再次看到这段还是会为源源的懂事和豁达感到心疼。
无论是小杰还是源源,这些孩子们用他们的坚韧和乐观,告诉我们:生命虽然脆弱,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在医院这片独特的空间里,生命的轮回仿佛遵循着自然界的规律,静静地展开,既自然而然,又满载着无尽的感慨。
对于成年人而言,生与死常常交织着复杂的思绪与感悟;孩子们却可以用他们那清澈无邪的话语,直接触及生命的本质。
他们聊起生死,没有成年人的曲折隐晦,只有那份源自心底的纯真情感。
这种直接而纯粹的表述方式,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知与态度。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生命是如此简单而直接,让我在感叹之余,也收获了对生命更加深刻的感悟。
电影海报中《816》片名形似BIG,“being is gift”,生命就是最大的礼物!
我想说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生命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成长与教育的礼物。
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离别,如何理解死亡。
这不仅是亲子间的一堂生命必修课,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生命哲学。
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爱与温暖,让我们在感动中学会了坚强,在泪水中找到了希望。
科幻片!穿插的动画撕裂感有点强。
很催泪
即使我知道是小孩的视角看待疾病,但我也觉得太过了,太满了。人物太多导致太散,要不大喜要不大悲,盲目乐观台词尴尬,音乐全程太满太吵,表演也很夸张,就一切我都感觉不克制。虽然这种正能量片很积极,但我也不想看到这种悬浮的傻乐,重点还是全程这样的故事重复,还两个半小时,怎么做到塞那么满又那么无聊的。就可能我内心还没达到这种境界,真就没办法代入如此神圣的故事。
太长长长长了。台湾人有自己的韩延。
看不了温暖的片子。
电视剧啊搞什么电影,电影结构都没有跟散文一样拖沓
非常悬浮的大爱抗癌剧,如果搁在大陆制作恐怕会被骂上热搜。离谱剧情包括:白血病儿童及家属圣诞夜集体包车去动物园熬夜看猩猩生产,白血病房天天跳KPOP以及吹拉弹唱,护士天天闲得没事吃病人家属CP的瓜……家里有病危病人的人代入不了一点共情。
这种题材天然会让人不忍打低分,但剧情实在是太无聊了,然后节奏还慢,就像在看一个超长版的医院宣传片……
看这个电影只有一个心愿,希望所有人都能平安出院。
病人圣诞节也有outing
三星半,导演想说的东西有点多,六个孩子和六个家庭,好在故事挺流畅的,160分钟不觉得长,但也都是意料之中的走向,演员表演痕迹有点重,能明白导演为什么夸人生大事了
所有的感情,人类的感情,都是不靠谱的。但是相对于爱情易逝,友情易碎,亲情永远是其中最牢靠的那个。
魏德圣把现实世界的故事处理得像是一个温暖的童话,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很平和美好,能令人减轻苦痛和悲伤。电影中“新七武士”抵御外敌的动画像是赛德克·巴莱,范逸臣和田中千绘结队出现则像海角七号两人情侣关系的延续。
不实际但真诚温暖。动画的插叙和除了病魔以外一切和谐的氛围都让影片更适合年龄更小的群众观看,虽然孩童的视角也不失残忍,但确实规避了一些疼痛的传递。
本医学生受不了这种温情小品,不如去看闪闪发光的儿科医生
孩子们的纯真和懂事的确赚足了眼泪,孩子的顽强和家长们的支持与尊重也是看点,不过多少还是有些陷入台湾片的套路之中。
中间插入动画的设计总是让我想起《守望者 终极剪辑版》的黑货船动画
不如749
看之前朋友扫了一眼影票问:不是说这个很烂吗?我:那是749这是816!看之后出来想搜影评,满脑子只剩618…
过于煽情,有种为了哭而哭的感觉,不太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