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浇米

蕃薯浇米,Koali & Rice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闽南语年份:2018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蕃薯浇米》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海蜇太子殿下之冷香小丑梦摇篮第二季伊比萨禁断动画18保罗·好莱坞的欧陆公路之旅第一季魔法之旅遇见崆峒摇滚黑帮平地风云第一季烧肉龙2050曼斯菲尔德街2:恶邻告诉蜜蜂在劫难逃直感×运算法则♪第二季你和我一样不正常少女爱上姐姐2~二人的ELDER~了不起的薄伽丘峰爆战犬出击女子搏击俱乐部恩爱两不疑天堂霓裳女儿国前传潘尼沃斯第一季冒牌上尉超级巴迪拼贴幸福

《蕃薯浇米》长篇影评

 1 ) 土地、老人的摇滚

电影是从被忽视开始的。

老年人秀妹被儿媳无视,儿子们又太忙自顾不暇,只有通过装病来博取孩子们的注意。

不过好在她还有小姐妹阿娥和老来伴阿水师,两人和她打打闹闹说说笑笑,日子也能过得下去。

在被忽视的角落,电影都没拍到的地方,秀妹剥牡蛎赚钱,捡死鱼喂小猫,每天给自己做蕃薯浇米,儿子回来的时候让他们带着拿药,自己又坐车走很远把药折价卖了,闲的时候自己在院前种点菜,有一个尼姑的师傅和自己的法号情缘居士,有时候半夜咳得受不了,有时候不小心染上蛇缠腰的病,她的生活仍然很多。

这段时间,年老带来的边缘化和病痛、暮气、孤独、无力感从她的日常中逐渐渗透蔓延。

直到有一天,儿媳站在雨里等她回来,告诉她阿娥去世了,从无力中回过神来的她,在孤独感的驱使下和阿水师越走越近,可惜这种温情终究被保守的儿媳们破坏,阿水师和她的距离再次变远了。

她想起回魂的法子,盼望很久,来的不是她早逝的丈夫,却是阿娥。

阿娥将自己的腰鼓队衣服送给了她,这让她鼓起所剩不多的朝气,去尝试打腰鼓。

尽管腰鼓队不太看得上,但到妈祖庙掷杯后,却得到了妈祖让她进队的明示。

有了阿水师的帮助,阿娥的灵魂传衣,妈祖的照顾,她在腰鼓队里也努力学习,逐渐有模有样,却终究因为身体原因倒在了正式演出上。

起来后她在海边看了很久,又回到了她每日做着蕃薯浇米的日常,半梦半醒间思念着阿娥,终于在一次日常的理发中一睡不醒。

这是一部关于心境和情绪的电影,秀妹死前很长一段时间的病痛、迟缓、孤独、无力与偶尔的温情、愉悦与努力,几乎巨细靡遗地通过镜头与音乐传达给我们,让逐渐老去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受到触动。

秀妹在屋子里独舞的片段,让我们醒悟到她尽管老了,但仍然曾经是现在也是妩媚、激情的女人。

电影的配角们也很立体,阿娥兢兢业业地种菜晒盐,因为顾客的一句话感慨很久,甚至去到别人的大棚偷菜来和自己的对比一番,而她这么敬业也是有原因的,她长期忍受酗酒丈夫的家暴,只能自己多干一点,想着不给儿子添负担;阿水师爱慕着秀妹,却表现得沉稳而有礼有节,总是在默默地支持帮助着她,即使被棒打鸳鸯也仍旧没有怨天尤人,让人感觉很有绅士风度。

乡村里有着无数代的人们一辈子的生活,老年的时光也占到一个人生命的三分之一,其中的丰富度不可思议。

在中国逐渐老龄化的现在,老年人更应该被看见,而我们也会发现,他们在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仍然在奋力生活着,与病痛和孤独搏斗,努力活出新的精彩,这也是一种乡村的、土地的、老人的摇滚。

 2 ) 《蕃薯浇米》——一碗平凡但足够好的地瓜粥

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终于在平遥电影节上看了耳闻了一年有余的电影——《蕃薯浇米》。

之前对于这部电影的认知只停留在导演是叶谦,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一、对于电影的评价在看片之前,本着我那令人讨厌的谨慎态度,并没有为这部电影说过一句好。

而且在对影片的关注中,了解到导演犯了许多新导演都会犯的毛病。

在我批评之前,我想先说说看完这个片子后,最直观的感受。

站在电影从业者和文艺片爱好者的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当得了一个“好”字。

正如《蕃薯浇米》的电影名,这是一锅清淡的地瓜粥,正如我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它不浓稠,水米分离,有一丝丝克制的甜度。

可以也有泉州人对于母亲的理解。

可以说这部电影用叶谦导演独特的视角,结构了一个泉州女性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突围。

这个电影足够好的原因,是她其实内核只讲了一个女人的故事。

作为新导演,能够克制的只讲一个人的故事,并将这个故事赋予情感,确实当得了一个好字。

站在电影消费大众来看这部电影,我的评价是——担忧也如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这部电影不是一部讨好大众消费者的电影。

如何完成电影向市场的转化,这也许真的是宣发公司要解决的难题。

也许,可以借鉴《桃姐》,这个电影讨论的是一个老人在现代泉州背景下,如何突破信仰、习俗和生活中的种种拖累?

(但这个话题其实在大众眼中并不够直接);也许,可以说画面足够唯美;也许,可以说影后的故事;又也许,借鉴《爸我一定行》的营销,以闽南文化的共鸣为宣传点?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难卖的电影,因为它和主流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偏差。

所以,我对电影的评价是:它是超出我预期的一部好作品,有足够明晰的精神内核,能够让人思考的故事和唯美的画面,但这个片子怎么能好卖是我很期待得到答案的。

同时,这是一部非常有获奖相的影片。

(以下内容可能涉及到部分剧透)二、对于导演的评价1.关于细节:从影厅出来后,我在朋友圈发了我对电影的评价,说的是真话。

我看到了浇米的清淡和蕃薯的惊喜,我也看到了有些米粒没有煮熟。

这些没有煮熟的米粒,恰恰是导演不能割舍的情怀,也是我之前所说,新导演容易犯下的毛病——“想要的,太多了”。

我们从影片里,能看到很多泉州的民俗,很多小物件,小事情,小镜头。

也许那是导演的情怀,也许那是导演想介绍给大家的一些不能割舍的东西,也许是限于篇幅,本来有深意但我不能理解的东西。

但确实有一些小镜头在整部片子里稍显多余和繁杂,这些杂质只这碗《蕃薯浇米》做的不够好的地方;同时,我也看到了导演对自己的强迫和克制。

一个细节:片头,归亚蕾在海边捡了死鱼,但并没有交代为什么捡;接近结束的时候,才从腰鼓队的人口中听到解释,原来归亚蕾捡的死鱼是喂给流浪猫的。

我能想象也许导演中间有拍喂猫的镜头,但最后被剪掉了。

也有可能压根儿没拍(这就更厉害了)。

其实这个细节,恰恰能够反映导演对自己的自我要求和克制。

从这个细节上来说,我会给导演加分。

2.关于美术:没说的,棒!

整体影片美术都非常好看。

特别是导演给每个角色都赋予了颜色:红色/蓝色的归亚蕾、蓝色的杨贵媚、紫色的大儿媳、黄色的小儿媳;每一个女性身上的颜色都显示出导演对于女性角色处理的细腻和偏爱。

每个人身上的颜色恰恰代表了这个人在影片中的符号。

红色归亚蕾对生活的向往乐观和小女孩心性;蓝色归亚蕾的难过伤心和对杨贵媚的想念;大儿媳世俗一样的颜色和小儿媳黄色的危险。

不得不承认导演在美术处理上的功力是非常顶级的。

三、关于人物在回北京的路上,关于人物我想的是最多的。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一部讲众生相的电影,特别是电影开场的大概40分钟内,其实讲述的故事相对比较散,其实看不出来故事的主线是什么。

到电影的后半段,才慢慢讲前面散落的珠子穿起来。

如为什么归亚蕾一直在梳头、为什么要骗儿女病了、为什么对村里的老阿婆那么好等等。

突然惊觉,其实这正是一部讲泉州女性如何突破传统的电影,里面的每样东西似乎都有含义。

归亚蕾在被各种世俗偏见、家庭儿女压力中,如何从坚持乐观到最终放开自己的故事。

细细品来,还颇有味道。

1.跟内心的对话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两个主角;而实际上,这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归亚蕾。

剩下的两个关键人物,是杨贵媚和村里的老阿婆。

这两个关键人物,在杨贵媚死后,对归亚蕾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他们俩,恰恰代表了归亚蕾的两种归宿——死亡或者爆发。

归亚蕾在杨贵媚死之前,是一个负担集中,但乐观和向往美好的老太太。

虽然每天有许多繁重的事情要处理,但似乎对生活并没有失去希望。

所有的生计、病痛、感情、儿女都在用世俗的方式处理。

得不到解脱也并不快乐。

而在杨贵媚死后,蓝色的归亚蕾似乎开始了灵魂的对话,这是她和杨贵媚和老阿婆之间的对话,也是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她虽然乐观,但并不如杨贵媚洒脱,但又不想变成老阿婆那样,似乎并没有灵魂的活着。

所以,她最后选择了转变。

2.跟人的对话冲破人的禁锢,也许是归亚蕾这辈子最大的障碍。

面对失去丈夫后,家庭的负担,其实她并不是不期望能获得更好的生活。

从她对老头(代表诱惑)的态度,可以看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但世俗对她的禁锢,让她一直都不敢迈出这一步。

知道她拿到了杨贵媚的衣服、得到了神明的指示、看到了和自己身上同样有着挣扎态度的杨贵媚的灵魂、看到老阿婆对她的鼓励、看到尼姑来看她最后一面。

最后,她放开了所有桎梏,做了所有她一辈子想要做,但不敢做的事情,了却了所有的心结,然后归于平静,从头再来。

整体来说,如果《桃姐》讲的是老年人最后的生活和归宿问题,那么《蕃薯浇米》更多的讲的却是女性如何突破传统,放开自我的过程。

妈的,这是部讲女性的作品啊!

 3 ) 后半生我该怎么度过

开头梳头,结尾剪头,理发店门口写着“从头开始”,串联了起来。

节奏很慢,更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闽南地区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信仰神明,神鬼托梦,算命先生;家庭以夫以子为核心。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面子最重要。

大家本不富足的生活里相互帮助,各自家庭不幸、相互安慰继续生活下去。

偶尔小打小闹的姐妹,细心照顾你爱着你的人,幽幽的阳光照进恬静的生活,虽然害怕闲言碎语,但还是希望和你一起。

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因为经历着身边亲密人的离开而愈发孤单,所谓每天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爱,只有知心的姐妹即使无言,也能够感同身受,替你接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是我后面日子的寄托,可这一点失败之后,我也没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可以说放下了所有牵挂,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4 ) 番薯浇米

番薯浇米”在闽南语里的意思是:“番薯和米”。

不起眼的片名,一锅清淡的地瓜粥,简简单单。

这让我想到每天晚餐妈妈都会做的地瓜粥,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是大大世界的平凡,又是小小世界的不普通。

电影里离家在外打拼回家的儿子回家,最想念的味道就是番薯浇米,一下子吃了好几碗,我突然好想吃我妈妈做的地瓜粥了。

这碗番薯浇米大概是泉州人对母亲的“乡愁”吧。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

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

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

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

影片节奏尤其缓慢,一反当今电影的快节奏、洒狗血和视觉刺激,乡土和老人的故事缓缓道来,更显珍贵,其中的文学性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混迹时装圈多年的设计师转身导演的处女作。

与其说导演意图用某种魔幻现实主义去诠释生死与感情,不如说这本就是闽南在地人文的一种再现,托梦、信仰、魂灵与神明,在现实的闽南乡村中,仅仅是人心中最寻常不过的存在。

临近结尾有一幕点睛的镜头意味深长:千年不变的海乡与远处冒着工业浓烟的烟囱,两者置于同一画面倍显突兀格格不入,这大概就是导演最终想要进入的电影思路,被现代人渐行渐忘的乡村、黄昏、晚年、生命的余尽,正如一碗最简单的番薯浇米抵不过匆匆脚步的都市、正如落难的手作农务抵不过工业化菜棚、正如过时的布偶抵不过儿孙手上的一块金属电板。

然而,正是这种人情里的温婉和时光里的延缓,才是这部艺术电影在那些一味讨好观众的票房大电影中,最显矜贵的一面。

发布电影主题曲《尚好的光阴》,娓娓道来的泉州生活和浓厚的人文气息,由浅入深的感受到泉州人勤劳、朴实的品质,以及智慧生活的哲理。

歌曲由叶谦作词,徐林作曲编曲,归亚蕾时隔36年再度献声演唱,亲切温柔的嗓音让观众仿佛醉入人心。

当很多人在惋惜优秀的女演员那么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只能演婆婆妈妈,羡慕大洋彼岸的演员,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十八也美,八十也美。

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年暮女性打破世俗和偏见的故事,而屏幕真的缺失这样的故事,所以更显的难得可贵。

感谢方才观影团,在若有所思的时间段,给了我一次心灵的静谧和熏陶。

 5 ) 《蕃薯浇米》: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

技术有点生硬、剪辑有点散乱,却令人久久无法从中抽离。

《蕃薯浇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什么也没说,又好像说了关于生命的全部。

传统未必一去不复返。

当城市化加速度地席卷而来,当技术和效率逐渐统治了世界,我们常常会忘记,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部分老人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生活方式过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的秀妹、青娥、阿水师那样。

和其他地方一样,男性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家中的老人、妻子留守在渐渐破落的村庄;和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影片中的闽南小村虽破落却仍生机勃勃,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创作者没有刻意将这些特点符号化,而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编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

渔船、盐场、多神崇拜、歌仔戏、“大摇人”、“惠安女”腰鼓舞等等场景和活动,让人强烈感觉到:“传统”不仅鲜活,还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城乡差异也许撕裂、颠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在这部影片中,一条精神生活的“线”却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延绵到今天,甚至将继续延绵下去。

传统支撑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年轻一代也并非是毫无意义。

沉迷于玩PAD的孙子、夫妻关系紧张的儿子儿媳,在妈祖祭拜的仪式上并肩站在一起看秀妹打腰鼓,传统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薄弱,传统也未见得必定一去不复返。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

秀妹就好像是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她对亲情的渴望是那么迫切又无奈,对镜梳头想再见到早逝的丈夫,装病只为见一面在外忙着赚钱的儿子,把药换成钱却买了一堆孙子不再喜欢的玩具。

亲情并非全然消逝了,儿子回到家一口不吃妻子准备的一桌好菜,却一碗接一碗喝着妈妈做的蕃薯浇米;小儿媳不得不告诉婆婆青娥去世的消息,那一段不忍其伤心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让人动容。

只是疏离,就像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亲情那样,渐渐就变得只是疏离。

编剧是慈悲的,秀妹拥有一份没有一丝疏离感的友情。

这部散文般的影片,以秀妹和青娥之前的情谊为主线。

外表上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内敛的青衣,一个是活泼的花旦,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恪守着一种倔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

倔强是孤独的,但孤独是可以互相阅读的。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青娥遭遇丈夫家暴夜半来找秀妹,秀妹平静地给她在床铺靠里那一边放上了枕头,青娥看到阿水师给秀妹做的木枕,顿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替秀妹高兴了起来。

所谓至亲,是彼此间没有心灵隔阂的人,是对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共情的人。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不幸也幸。

秀妹和青娥毫无保留地将关怀、信任和爱给与彼此,她们就是彼此的至亲。

人生在世,得此一人,其实足矣。

平淡中未必没有激情。

影片最让人感到惊奇之处,是在老年人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些如泉眼般涌动的激情。

阿水师对秀妹的爱真挚而痴心,品读起来,“从前慢”的感觉流淌在心中。

爱一个人是为她做一个枕头,是为她削一个腰鼓棒,为她种一爿花,为她造一个水车,阿水师的爱情是一种“手艺”,在不急不缓的时光中却显得暗潮汹涌。

相对于阿水师和秀妹的淡定,年纪稍轻一些的青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未因为各种不顺遂而消减。

她为弄清楚外商蔬菜大棚里种的菜为何比她种的好吃,跑去偷菜被抓个正着,秀妹把结婚戒指给了保安方解了围。

对于“变化”,固执又笨拙到可爱的抵抗,是青娥的激情。

《蕃薯浇米》是秀妹这个人物的暮年心灵史,青娥突然离开人世是影片的转折点,虽然故事还在平平缓缓地继续着,秀妹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剧变。

原本对凡事有要求但并不强求的她,开始要强求,开始要做一些她可能无法做到的事。

秀妹偶然得到了青娥打腰鼓穿的衣裳,于是执意要加入腰鼓队,哪怕遭到众人耻笑。

深夜在黑暗的屋里凭空练习击鼓动作的那一场戏、烧掉蔬菜大棚的那一段影像(不知是真烧还是酒后的幻象)——她如此用力地想要去抓住和青娥之间,那最后一点点的联系——让人落泪。

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突然走了,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如此才能面对失去的恐慌与悲恸。

秀妹被归亚蕾演活了,甚至演得出神入化,静默与激烈之间来回错综的心灵历程,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自然地传递出来,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

《蕃薯浇米》让我回忆起儿时的小镇,屋前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沿着屋后的泥土小径可以走到弯弯的河边,去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孔。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有多少这样的小镇已经消失或改变了样子。

再过一些年,秀妹的村子还会是影片中那样吗?

然而,春节又快到了,城市里那么多的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老家,哪怕油菜花地已经被楼房取代,哪怕小河边也不再是旧时荒草丛生的模样。

所有的变化中是否总蕴含着一些恒久停驻于心的东西,它们至真至诚,永远也不会改变?

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生活也许是一个圆。

20200120--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6 ) 蕃薯浇米,闽南回忆录

整部电影像是无数块碎片真实的拼出记忆中闽南老年人的生活。

花头巾,空荡的衣衫,不太稳健的步伐,番薯浇米,青娥秀妹老阿婆,每一个都可以在记忆里找到原型,这对闽南人来说是一部回忆录,回忆起那些常年坐在路边石凳上的人,上一次相见还是在别人的口中,来不及细想,她们的一生已经落幕。

许久之后回想,模糊的脸陌生的姓名,傍晚缓缓的步履。

小时候总觉得这些人是最神秘的,她们不常开口,我总是在旁人那里知道她们的故事,她们一直很平淡没什么起伏,我咬不准要怎么对付她们,长大以后才明白,老年孤独,是人对记忆的挽留和时间的抗拒,像一个茧,回不到过去,融不进现在。

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告诉他们我已乘西鹤去》,主人公最后在土坑里等着沙土扬下,画面的震撼和抑郁永远都不能忘怀。

相同的题材,可能是这部电影太贴近我,我好像只是在回忆一个认识很久的人。

是触动惋惜自审。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遭遇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每一句台词都那么熟悉。

和弟弟观影时都忍不住惊叹,“每一幕都太熟悉了”“这条路好像我走过”。

当初电影上线的时候朋友圈都传开了,我想着和妈妈一起去看,这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回忆我的外婆、奶奶,还有想告诉她,不要畏惧老年,我们都有耐心有准备愿意陪你变老。

电影的镜头都很美,无论是夜晚静谧深邃的蓝还是阳光温暖炽热的亮,都精准的戳中了我的喜好。

道具造型人物甚至很多小细节都没有差错的展现了真实的闽南一面。

尽管这是一部在剧情处理上不够精彩的影片,但这种流淌在心里的感动,以后也会常常想起常常琢磨。

 7 ) 人的一生

《番薯浇米》,发生在我曾经经过的地方。

年轻的我,穿着桃红的露肩T恤,自以为时尚,在走过惠安那个盐场的时候,发现惠安女们都包着桃红色的头巾,蓝色的紧身上衣,在海天之间,说不出潇洒的身影,我黯然伤神。

那个生长在那里的男孩嫌弃地说:这些女人脱掉头巾,黑白分明,很吓人。

我在石头房子里住了几天,小小的窗子,用石头垒成的窗栏,再加上木窗,可以隔绝风雨,一样也能隔绝世界。

于是,我没有留在那里。

斗转星移,我不知道那个男孩是否还有关注过盐场那些女性取掉头巾后的真实故事,但在这部片里,我少少地看到了一点点。

每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好与歹,不在于外人看待,只有自己知道。

经历,只能述说,不能评价。

 8 ) “闽南”,不该是个取景的绿幕

1.虽然导演是泉港人,场景也是在泉港拍的。

但是电影里面所谓闽南语有三种语调。

归亚蕾杨贵媚的台湾语调。

峰尾后龙镇的莆仙语调,还有山腰前黄镇的泉州语调。

泉港确实存在这种语言驳杂的环境,但是电影里的这种驳杂恰好割裂了演员与真实群众的对立感,对于真实的语言环境的再现有种欠妥当的考虑。

好像粗暴的认为 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全部。

2.归亚蕾和杨贵媚在这里演技实在令人出戏,不能说差,但是非常之贴片。

服化道很新,搭配也很违和。

每场戏都透着浓浓的表演意味,也很套路,根本不是有乡庄妇女的质感。

3.最糟心的就是剧情,这个剧情情节的设置完全是一种基于文字文本化的情节,整个故事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化的文本幻想上,这个剧本是假想的一个现代幻觉形象将其老化贴上地域标签,而非从地域出发给人物赋予一个理想化诗意化的追求。

故事并不可笑,但在这个过程中归亚蕾的所有合理性都变成一个明摆着的演员,以至于闽南这个概念沦为一个可笑可被替换的幕布背景。

4.如果这个剧本是被李少红认可的,那只能说明她的女性主义关怀压过了对于地域本身特质的着眼。

文本的本身所有立足点变成一个剧本化的书写,而不是故事本身。

这不是关注家庭关注妇女,而是一种奇怪的悲悯,可怜式的张望一个农村妇女身上不该有的幻想,最可悲的是连幻想也是被文化之外的视角赐予她的。

如果认同它,会是对异域文化暴力在场的视而不见。

5.蔡崇达是泉州晋江人,他在《皮囊》里的文本有着强烈的闽南特质。

反观《番薯》,这造作的文本,应该设定在台湾背景下更好。

因为人文关怀也分现代和非现代的,不是说福建泉州不配有现代,而是请问你的本土性在哪?

在头巾里?

在语音里?

这是演木偶剧么?

根本泯灭了作为闽南地域的旧有的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不是说不可破坏,但是从头至尾的无视本身存在迎合现代审美的低姿态。

6.大量的对白消解了电影语言的魅力。

大量琐碎的日常很廉价,因为他们并没有撑起各种人物脉络和必然性,人物的情绪始终是造作而平淡的,好不容易在归亚蕾媳妇去骂阿水师时却有种隔靴搔痒的轻飘,好像只知道冲突的起承,然后立马断掉只会牛头不对马嘴的加一个套路化的回应。

7.据说大部分不是专业演员。

那这真的更糟糕了。

非专业演员有部分有种浓重的演的成分。

而专业演员又有一种落于一种偏日式偏舞台化的质感,这还不如《乡村爱情故事》来的有氛围感。

而这个片子的所有氛围感都是来自,电影的场景和道具?

大型舞台剧。

8.这个片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有一种文艺片的意图,但是很失败。

转场镜头和剪辑固然很不错,但是如果整体快慢节奏和人物情绪是张弛失衡的,偶尔的出场又显现出明确的调度痕迹以至于观众一直在旁观和置身两种立场中切换,到底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什么?

9.名字叫《番薯浇米》,平淡的日常的感觉,但是剧情立意是非日常化的,到头来也不懂电影是要去歌颂某种超越世俗成见的勇气还是去安慰平常的生活日常的合理性,倒是令我想起我们对番薯浇米这种东西的令一个观感,廉价。

10.番薯在闽南地区,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如果它具有文本隐喻,那么至少在这个片子里,它承载的是一团混乱的信息。

如果说美好的信念最终归于日常,那么从头到尾它的着墨就是一种沿街叫卖的算命先生,你的声闻和他的见地,永远存在一种不可取信的不对称。

 9 ) 太闽南了

太闽南了。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正是我的家乡泉港区山腰盐场和我奶奶的家乡辋川镇,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如实的还原了闽南人普通的生活。

这部剧对于不是闽南人可能会有点难理解,但对于闽南人,尤其是电影取景地的人来说,真的很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闽南老人日常生活细节。

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地方家乡电影。

 10 ) 《番薯浇米》,讲述的便是最淳朴的人生。

《番薯浇米》,意为地瓜稀饭。

很难得的一部完全闽南语作品,或许是因为自己是福建人的关系,所以对这部电影有格外的期待,虽然不会闽南语,不过分外耳熟。

影片中的很多情节也曾是儿时经历过的,闽南大社、歌仔戏、老旧的雕花木床、惠安女的头巾,所有元素加起来很好诠释了地域特色,归亚蕾老师将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老妇“秀妹”演绎地再自然不过,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家庭,早亡的丈夫、外工的儿子、冷漠的儿媳、不亲的孙子,所有的一切加起来让这位传统的老妇对生活不再抱有期待,只盼平安喜乐就好,唯有好姐妹“古娥”的陪伴给了她一丝欣慰,印象深刻的便是在火龙果地里两人俏皮的互动,好景不长的是姐妹突然离世,感受到人生无常的“秀妹”想要换种活法,努力练习腰鼓却也抵挡不过岁月的摧残,一切的不顺恍如大山般压向她,也砸死了她心中的稻草,最后她在理发时悄然逝去。

虽然是新导演,几场过度也略显生硬,不过不影响感官,从镜头下能感受到导演所想表达的,从题材到故事,从人物到表达,都用最淳朴的方式映入眼帘,直击心灵,虽然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可是很多农村依然传统而老旧,这部电影也很好的把它代入给观众,着实喜欢。

《蕃薯浇米》短评

怎么说,居然有点嬉皮?

6分钟前
  • sam
  • 还行

主要是冲着两位金马影后去看的但确实拍的有些平淡摄影挺好的很喜欢归亚蕾这样的老艺术家

7分钟前
  • 过期的凤梨罐头
  • 还行

设计师出身的叶谦首执导筒,画面也太精致了,尤其是临近结尾的定格俯拍和横摇镜头,完全沉浸在镜头(室外取景构图、室内灯光布局)打造的美感中。归亚蕾、杨贵媚这些老戏骨表现出彩,举止仪态还真像泉港渔村的老阿嬷,班铁翔看上去挺面熟,原来演过《一把青》啊。就女性主义来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对真实情感的表达,这个题材(丧偶老年女性)对青年男导演来说应该很难把握,叶谦多次借助景物来衬托情感,特别是屋内的种种物件,和物件所附加的情感价值,整体观感很好。两次求签和托梦的桥段太真实。BTW,没有到五星的水平啦,按一般的评分标准,四星多。因为远超我的预期所以给了五星。

12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青葱计划,有一定的类型稀缺性,制作班底很强,风土人情体现也不错,但主题还是太乏味了

15分钟前
  • lpu9
  • 还行

情感细腻,收尾有点,唉。

20分钟前
  • pretty-boy_
  • 推荐

田野时装秀吗?几分钟就扛不住了,弃

21分钟前
  • 时光出租
  • 很差

老年迪斯科加夕阳红电视宣传片。散是散了,没成文。

24分钟前
  • 王写写
  • 较差

过于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太讨喜!归亚蕾老师不适合这样的角色!杨贵媚也老成这样了!

26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PYIFF#挺值得鼓励的导演处女作。以小食切入生活以及种种仪式,让人几度想起《米花之味》。《米花之味》说的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这部处理的则是老年女人怎么对抗孤独。这孤独一是来自衰老与家庭,二是来自科技进步。总之,她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更愿意从乡土、民俗和人情上寻找慰藉。被旋转90度的镜头营造出的“下沉感”小惊了一把。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她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一路掉落,导演还是处理得哀而不伤。老太太隔着门缝偷看,这一笔太狠了,她的孤独才更是无人发觉。总觉得电影在归亚蕾练习敲鼓这边结束更好些。

2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番薯浇米》 叶谦 2018年泉州人第一部自己的闽南语电影,这部电影叙事很平缓,但是明显的张力不够,故事性太散了,但是我还是会给它五星,因为它是在惠安拍的,所有的构图都是我记忆深处的风景,崇武,小乍,大乍,西浦,东桥,那些我们年轻到处晃荡的地方竟然是那么美。这部电影的演员的演技是一流的,最大的问题是出在编剧上,导演对细节的把控也是很写实的,比如看天线宝宝猜六合彩,祖祠里打麻将,丧葬习俗,佛生日习俗,烧香拜佛,这些元素都是真真实实的惠安生活。

31分钟前
  • 吉卜赛人
  • 力荐

作为首部内地闽南语院线电影,其实还蛮期待的,但是看了之后又好像什么都没看。感觉影片是在极力的去凹任何有关闽南的元素,故弄玄虚式的装腔作势,看着痛苦。随便截一段出来跟我说是学生毕设,我都信。可是作为院线电影,真的没懂在干嘛?在砍烂吗?

36分钟前
  • 青芒鹹桃
  • 较差

光民俗展示还不能被称为电影

41分钟前
  • 東嶽
  • 较差

服装造型不错,但也是时尚工作的背景使得电影太追求好看,不求真实度@浙江电影院

43分钟前
  • Ume
  • 还行

看朋友發的文章裏介紹,聽了歸奶奶的歌,立刻買了票;喜歡李少紅、歸亞蕾、賈樟柯,馬上要和一年多沒碰面的家人見面,兒時有過農村生活記憶,對於這樣的我,這影片像溫柔的親人撫慰,一直感動著我,片尾響起歸奶奶的歌,眼淚纔漫上來,想家人了。

47分钟前
  • 陆佳
  • 力荐

夕阳红老来俏,架不住本子糙,故事内容地域属性太强造成文化语境隔断,根本代入不到里面去,就觉着配乐整挺好,一股清流嘿。

51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为普通老女人立传,地域色彩浓厚,卖药换钱真是平淡从容的底层普罗女性普遍心态,女性友谊是精神寄托,不能越规律再婚是底线,晚景凄凉感在热闹腰鼓里冲淡了一些。

55分钟前
  • 江江
  • 推荐

终于踩雷了

59分钟前
  • 特罗萨德
  • 较差

闽南语电影,很小众,虽然很亲切,但是镜头摄影实在太糟糕了,故事讲得比电影名字还要平淡无味,一星给闽南乡土情怀,一星给两位女演员吧。

1小时前
  • 麦子小先森
  • 较差

想要诗意却少了韵味,整体分散,配乐略差

1小时前
  • 陈想想
  • 还行

导演处女作,值得3.5星!导演故事讲得沉稳,坚定,徐徐展开,深谙最真实的乡野中国,两位惠安老妇相依为命的情感真挚动人。葬礼那一场真的是不露声色的悲痛。

1小时前
  • 机械姬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