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知道他想说个什么故事......谭耀文呢?
医院之后怎么就不见了??
他不是警察吗?
就因为同是孤儿坐在凳子上就能想到对方在想什么??
警察都是玩的吗,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除了内部斗争.....最后连个收尾都木有,侦探万能!!
有木有!!!
还有那个没考上警校的神经病,是世外高人吗??
仓促的结尾,用身世交代一切,还是觉得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果然打破不了续集不如前一部的魔咒啊·第一次参加内部试片会,人不算多,活动结束抽到个保鲜盒套装,运气不错。
因为豆瓣送的危情三日下了画,所以我就改看了这出,看完后要写影评。。。
是我一直想看的。
因为这出戏比较着墨感情线,而且是大荧幕看的,音效与画面都比较好,所以我会比较喜欢这续集。
电影延续了c+的诡异风格,郭富城的神经兮兮加深了。
这次导演尝试想叙述更多的人物内心来让观众更加融入剧情,穿插的画面似是而非,是郭富城的自问自答,试图用具体的图像来代替抽象的内心想象,是导演一种自创的剑法,是初初推理的逻辑进入,然后是抽离理性完全是郭富城自我的想象,只有投入了才可以跟主角看到听到一样的东西和事物。
而且我在看的时候一样有莫非杀人犯就是郭富城的想法。
剧情像郭富城之前演杀人犯一样的悲凄。
这出戏的杀人犯的失常可以理解,只是滥杀无辜让人无法同情。
我已经可以预见在a+侦探里面,郭富城会完全变了神经病,其实我很enjoy见到这样的角色,这样的人才适合破案。
只是有时候编剧的漏洞,还有蜻蜓点水让这套戏打了折扣,期待a+!
身为来自泰国的香港电影人彭氏兄弟,有个得天独厚创作空间上的优势,就是在港岛风情逐渐被透支到某程度时,他们还能沿着自身的路数转去另一隅世界行进,回到他们熟悉的地方继续讲述熟悉的事。
泰国唐人街这样一个处于虚实之间的大背景,既能带来异国风情十足的色调、影像、道具,甚至配乐(同时基本没有什么文化上的理解隔阂),更重要的是,能在罪案题材的影片中,尽可能保持那些重口味的细节,以及侦破环节的各种元素。
善恶不定的警员,警局内部的矛盾冲突,警方面对凶杀时的无奈,而且主角是身处官办系统外的一个独立人士并且屡破奇案,以上这些设计,想想如果是安排在内地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很难通过相关审查机构的。
本作的上一部《C+侦探》的名字更多带着一种戏谑的口气,“C+”是粤语“私家”的意思,同时也是等级评分制中堪堪及格的分数,因为主人公阿探(Tam)并不是一个才智双全的侦探,更多是依靠踏实的取证和分析来获得情报。
所以在面对未知的险恶恐怖环境时,危机感才会来得更直接一些。
续集做“B+”,成绩看似涨了不少,但阿探的状态并没有进步更多,依然有些奇怪的神神叨叨。
影片在无关段落里更故意安排了他装疯卖傻的戏,也算是调节一下压抑的气氛。
可能傻人有傻福,不管现场多么扑朔迷离,往往还是能让他在选择中走向正确的方向。
作为续集,本片和《C+侦探》确实有些类似,所有情节都集中在探案和犯案上,一场一场叠加下来,并没有其他的个人线索。
比如其他同类电影常会加入的主角个人爱情线,在这里则完全欠奉,也许这将是本系列固定形成的一个风格,因为很显然彭顺真正在乎的不是故事的丰富,甚至也非推理上的严密(按照《C+》的原版结局,一切蹊跷事是由鬼引起的),而是在搭建好的空间,做他们一贯钟爱的气氛。
有些地方人对话聊得好好的,忽然会说着说着停下来,音乐也会随之变化,带来莫名其妙的压力。
血腥的,意外的,惊恐的,或者令人窒息的,都是他盘里的主菜。
廖启智被袭一节,镜头长时间地对准前景里他慌张的脸,而他身后的肇事车始终处在或许马上就要轧过来的状态里,让人时刻提著一口气。
这种接近于“鬼压床”的美学,在本段确实玩到了极致。
也许是因为下定决心进入内地市场,这片的故事基本没有任何神鬼元素的容纳空间,而是转向了变态心理的层面。
影片基本沿着一个模式在严格地走,上次是阿探每找一个人询问,之后那个人就必死无疑。
而这次转了过来,是每查一次细节,就又出现一具尸体。
片中几次罪案充满了大量随机与临时的特征,犯罪行为模式中有一种"无差别杀人",这是一种接近反人类反社会的心理,以纯粹杀人本身来报复仇视的目标。
但凶犯显然又带着某种选择的倾向,于是,阿探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这些人之间的关联。
而这个联系,只跟凶犯那难以理解的心理相关。
在结尾主动解开之前,一切都是说不清的。
不得不说,接踵而来的“突发”死亡出现太多,不免让人感到疲劳。
所以在罪案现场,经常会使用各种手段进行二次惊吓,也更倾向于用看似随意的工具来增加效果。
尽管如此,依然看得出有些血腥镜头是被处理过才放行的,这其实也一直是中国类型片市场不得不面对的事。
撇开不谈分级的问题,许多电影中那些带着强烈暴力与破坏的画面,一方面是因满足观众的某些期待心理刺激的心理需求而存在的,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现实种种发生过的事件中取材而再现的。
各人生活永远不比观众想得要坏,也并非要更好一些。
所以电影这个虚拟世界,某种程度只是隐约再现了一个侧面。
但每个人心中可能存在的那片阴暗之地,是否会被一声凄厉的尖叫、一摊缓缓流淌的鲜血而激发,并不由创作者来定。
PS:林正敏那张脸带来的好感是个意外。
居然在《童眼》里完全没注意她。
种种原因拖到今天才写了影评,其实早在27号就参加了“广州万达影城”举办的《B+侦探》(后面简称阿B)悬疑场的试映,第一次看胶片试映,感觉新鲜,也因为碰到这么好的片子而庆幸。
之前一直担心的由于没看过《C+》而导致这部看不太懂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阿B还是相对独立的一部悬疑精品。
除去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刺激的画面(有部分重口味场面,谨慎观影)让我的脑子一直发热外,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原创的配乐(注意是配乐,不是配音,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我看到有人反映国语配音太操蛋,尽量选择粤语版的看吧),音乐与剧情的深入搭配的很合适,不时的敲击乐冲击着耳膜,但又不会让你对紧张剧情做好防备,少了刺激。
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不单纯停留在剧情是否够悬疑够吸引人,它更教会我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怀,只有社会的关注多了,弱势群体不再孤独,他们的压力才能有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而不是演变成一场场悲剧。
《B+侦探》,必佳电影,彭导已经赚到我的口碑,如果有《A+》,一定去捧场!
1)2011年5月20日沪西小厅。
2)票价70元,58团购网39元两张票+两小矿水+小爆米花(实际没给)。
3)就十二个观众。
4)估计都是团购网买的,开始了一会儿进来一对祖孙,外孙块头很大,有股味,不知道是口臭还是狐臭。
5)无广告跟预告片。
6)不知不觉,又好几个月没进电影院。
本身想跟老丁看《关云长》的,无奈他有事。
差点约不到人,感谢姚抽空陪我。
心理电影,感觉很灰暗。
泰国拍的,所以挺有亲切感的。
110522下外公家
童年的家辉是个不幸的孤儿,妈妈因为父亲的外遇杀死了他然后自杀,家辉和姐姐相依为命,而姐姐有了男朋友,家辉害怕失去唯一的亲人而焦虑不安,想扮演姐姐的爱人,还想戳死企图抢走姐姐的人,同时家辉利用录音机与幻想的父亲对话,试图感受一点亲情,从中得到慰藉。
姐姐透露的真相彻底击溃了家辉,幻想中的父亲原来是强奸犯,唯一的亲人姐姐是个撒谎者;幼年的痛苦经历使家辉形成了分离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趋向整合,成年后的家辉为了解脱,踏上了消除各种人格的不归路,母亲的人格杀死了45岁的单身汉(代表父亲)然后留下遗书表示同归于尽,代表母亲人格的消失,以成年家辉的人格杀死了代表父亲人格的高利贷者,父亲人格也被消灭,以幼时家辉的人格杀死了琪琪姐(代表爱撒谎的姐姐的人格),杀死琪琪姐有着确凿的目击证人,那一朵插在舌头上的玫瑰花,代表着儿童家辉仍然爱着不说谎的姐姐。
至此,家辉消灭了父亲、母亲和姐姐的人格,他的多重人格只剩下了童年家辉和他自己,这时候,阿探也找到了录音带,发现家辉的目标是2+2,和前面的发展吻合,即童年家辉,家辉自己和泽少以及阿探,因此家辉抓了一个孤儿(代表童年家辉人格)和泽少。
这时候,电影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首先是妓女的死,可能的解释是父亲人格占据了他,奸杀了妓女,但是这一行为不能消灭任何人格,相反只会加强父亲人格的影响,即加深家辉的痛苦,另一个解释是杀死妓女的另有其人。
然后则是结局,按照动机的强度来说,家辉杀死孤儿的动机应该强于杀死泽少和阿探,可是家辉却在杀死泽少,打伤阿探后自杀?
为什么家辉会放弃整合人格的最后一步,即杀死孤儿(童年家辉人格),选择自杀?
最可能的解释是阿探说了谎,阿探为什么说谎,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要等A+的上映了。
或许是因为彭师兄弟的名字,B+侦探给足了我无限的向往和期待,虽然我不怎么喜欢郭富城这一型的老男人,但是龚蓓苾的参与让我兴奋不已。
《京港爱情线》对我的影响就像TVB的港剧一样,任何一个桥段都牢记于心,而龚蓓苾的那股气质更是在我心中秒杀了90%的所谓气质女星。
说起彭氏兄弟,那出《见鬼》简直给我的中学生活增添了无尽的恐怖色彩,直到大学,当每天回宿舍要坐电梯的日子,我依然对电梯充满了恐惧感。
数年后再次回顾,虽然已经熟悉每一个情节和悬念,但是每一次回顾以后,还是会小小的被惊悚几天才能平复。
这就是我心里的彭氏兄弟。
可惜,龚蓓苾已经不是十年前的那个姑娘,哪怕眼神依旧,也都不再是当时的那个她,彭氏兄弟也是这样。
前一阵的《童眼》已经让人不小地绝望了一阵,彭氏兄弟,你们到底怎么了?
言归正传,但凡在泰国的电影,要么小清新,要么惊悚不已。
B+侦探属于后者,却好像少了点儿什么。
也许是我的期望太高,但是这样的剧情安排人物对白,都让人心欠欠的,说不出的感觉,就像饿了很久以后,突然厌食的感觉。
老套,一切都可以用老套二字来总结概括。
我们看腻了,看烦了,没心情跟着俗套子再惊喜了,没力气被无聊耍的团团转了。
三颗星,一颗给龚蓓苾,两颗给彭氏兄弟。
虽然失望,但毕竟,在那个电影电视还无法充斥人们生活的年代,你们给了我最美好的记忆。
本来是不错的一部电影,但那些鬼影啊神马的太扯蛋了……悬疑就悬疑好了,为嘛非要带上一些迷信色彩,难道想说能破案全靠那个被杀女人的鬼魂的指引?
科学与迷信本是完全的对立面,导演到底想说是一个案子的侦破光靠推理是无用的,时候到了案子自然就会破了?
真扯……
《B+侦探》在表现一位人格分裂凶手时,好像分裂的不够彻底,某些部分又过于的狗血,使得电影失色不少。
有些观众希望那个人格分裂的凶手就是阿探,让一个一路追查凶案的私家侦探成为最后的凶手,因为一个有多重人格的家伙可能连自己有没有犯过案根本就不记得,还一门心思的寻找真象,而真象就是自己是那个连环凶手,显然这样的安排相当的好,也相当的大胆。
电影的最后,应该是郭天王对着自己说话,对着自己解剖案情,就有可能像《搏击俱乐部》那样成为经典之作。
导演在安排凶手的连环作案过程缺少了一个连贯性。
凶手因为自身家庭悲剧产生了报复社会的念头,陷于自己人格分裂的情况中,并把行凶过程录成广播剧。
凶手选择行凶对象也应该具有一代表性,而且每次犯案后要留下点标志,要让一个悲情的行凶者身上绽放出正义的光茫。
心头大爱《七宗罪》中的凶手就把自己化身为一个救世主,向人类七宗罪展开了报复施道,凶手纵然是可恨的,但行凶计划相当令人敬佩,行凶手段宛若在做艺术创作。
如果安排凶手人格分后,把自己定位成一名为民除害,维护社会安定的警察。
凶手杀掉第一个是赌徒,切下赌徒的双手,第二个杀掉是放高利贷,双脚被切。
接着要被杀掉的是妓女,用木棒植入其下体,第四个死掉的嫖客,生殖器被切掉。
第五个贩毒者舌头被割掉,第六个与黑道同流合污的警察耳朵应该被摘掉。
六个人都属于社会边缘分子,都是对应的关系,那个被杀掉的警察不应该是阿泽,而是阿泽的上司卢警官。
还有请凶手注意一点,行凶时应该选择雨夜,陋巷这样的地方,做案后不容易留下证据。
虽然凶手看了很多推理小说,也知道在行凶时不要留下指纹。
但至于电影中公园行凶那段,公园的草地是最容易留下凶手的脚印,也是最难清理掉的,警察们怎么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呢?
捉到嫌疑人后,民众指认不出来,也可以通过公园内留下的脚印来判断。
导演安排凶手与姐姐之间的母子关系,真的太狗血了。
俩人怎么看也不像差十三岁,目测也就差个三五岁。
现实中未成年少女在家产子之事也听说过,倒是没有哪个少女能如些淡定独自一人把孩拉扯大。
我比较相信凶手是一个有恋母情节熟姐控的小正太。
凶手的家庭悲剧,应该是父亲好赌成性欠下赌债,母亲无法忍受被逼为娼还债,杀夫跳楼,家姐被性侵沾染毒品。
所以,凶手的整个行凶计划也算是与家庭背景形成了呼应。
电影看完,我人格分裂成导演了,我比导演更狗血。
看完《C+侦探》后总觉得电影中有很多逻辑推理不够严密,后来据网友们说我所看到的是内地和谐版的《C+侦探》剧情做了删剪,电影真正的关键是电影字幕走完后的彩蛋,彩蛋令整个故事情节更加的缜密惊悚,至今也没能看到《C+侦探》的彩蛋。
而《B+侦探》精分的不够彻底,每一件凶案的发生太过随机,凶手最后与警察的对峙也不够强悍,也没什么悬念。
无论是C+还B+看完后都令人有些不爽,无法拍案叫绝。
阿泽留下的项链,张叔带来的照片,应该是导演为《A+侦探》留下的线索,阿探将在A+中找到自己的身世。
总体来说,本片的情节设置还是比较扣人心弦的,这些悬疑点还够响的,关键一点在于,本片的条理太乱了,本着悬疑片、精神分裂类片子看这么多的观众精神和态度说一句,我看了很久一直都以为凶手就是郭富城自己。
人格分裂嘛!
他坐在公园长凳子上时候,面目变成坏人模样,我还真以为是他自己分裂出去的。
哎,如果是这样的题材到是很合我的胃口,后头的那个姐姐和妈妈的理论还是挺有新意的。
总体说来情节和构思确实不错,关键在导演的水平呀。。。
浪费了个好剧本。
看看《查理来了》才知道什么是想象不到。
另外我影像中的悬疑片很少有配这么激动的配乐的。
越静才越悬疑。
太繁琐
看的极不耐烦,数次想拉起猩猩离场!
说实话 C+侦探有些忘了,去电影院的看这个~感觉还真的不错,可能还是我比较容易被感染吧~
配乐做的很到位,不愧是专业拍鬼片的,纵看郭富城近几年来的片子,如此亲民的天王实在难得
我真的觉得逻辑很混乱。
2011.6.4 DVD 吴中路117号
算是有个小反转。印象最深就是郭的黑眼珠好大,在片子里他一直说他近视没考上警察,又没带镜框,难道戴美瞳了?
老的那么快?
看过了绝对不会后悔,凶手在最后
华语片伤不起呀伤不起
后半段太烂了!
结尾不好 比C+差很多
看的粤语版100分钟,如果是删减版,看的最后就是希里古怪,不如C……
和上一集水平相差太远,剧本是硬伤。希望《A+侦探》能恢复水准。
果然是拍鬼片出身的导演啊,以后彭氏兄弟的片都可以看看
诡异的杀人案件
跟C+相比,坑爹的B+啊,D+还差不多!
不太靠谱啊
这是推理么。。。
看样子还有A+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