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的调度很酷很炫技,鼓点似的配乐营造的氛围也很贴切,蹭了难民的热点,换一个角度去设置主角的身份,如果人人都弃之不及的难民变成了上帝,那我们还会怎么去看待他,从利用到保护的转变,天台的那一幕系鞋带,手放在医生的头顶罪恶得到了宽恕,两人关系的转折点,最后医生的牺牲完成了自我的救赎~挺感人的电影
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
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
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
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
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
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
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
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
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
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
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
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
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欧盟影展#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强烈的惋惜感,如此有创意的点子,却变成如此一部尴尬的作品。
《木星之卫》绝对是现今所有探讨难民问题的电影中,视角最独特的一部。
为一个难民男孩附上飞天的神力,将他化身为天使般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想法。
透过这一个天才的设计,导演想借此隐喻欧洲人的信仰缺失,隐喻欧洲的道德困境,隐喻理想欧洲的远去,连片名《木星之卫》都起得相当有意思,那颗木星的卫星,其名正是“欧罗巴”。
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部空有隐喻却毫无实在支撑的电影。
空洞的剧情、无逻辑的人物动机和单薄的感情塑造让一切隐喻都丧失了意义。
在经过开头惊艳的几个长镜头之后,电影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叙事,一直到最后的结局。
然而《木星之卫》的摄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好几个镜头堪称神来一笔,尤其是有一幕主角从天上缓缓降落时,镜头跟随他映在建筑物上的影子一路下落,最后随着影子的尾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段的设计实在让我喜欢。
这种颇具灵气的运镜在《木星之卫》中比比皆是,让我更惋惜电影整体的失败。
导演想把难民塑造成带来福音的使者,但到最后,这一点都如飞在空中的主角,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犹如《尤利西斯》之于《奥德赛》,《木星之卫》之于《圣经故事》,把难民题材拍成了耶稣复活升天和使徒殉道,变成现代社会的准寓言。
几组室内手持长镜头和复杂的腾空旋转镜头,绝对洗眼睛!
整个给人一种很高级的感觉,高级之处在于我很难抓住它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用了很多长镜头和手持来增加现实性,但整个设定就是很玄幻。
《木星之卫》讲述的是两个男人互相救赎的故事。
影片一上来就是一群难民在偷渡,前景这个人物就是我们的男一。
这群人是叙利亚的难民,他们进入了塞尔维亚,从塞尔维亚想要偷渡过这条河,河的对岸就是匈牙利。
男一的线索靠这场戏就交代清楚了,一个难民男孩。
由于警察的阻截,这个皮筏艇就翻了,所有人都掉进了冰冷的河里。
我们的男一上岸了就拼命往前跑。
这里摄影机开始有一个长时间的横向跟拍。
它的整个纵深性构图中,偷渡者是分了几个景深层次,前景后景全是人。
这样的长镜头使用完全是为了让我们观众有写实的感觉。
在警察的追逐下,男主中枪倒地。
注意这个倒地之后相对有点奇怪的镜头。
后景当中,有血滴升起。
男主一上来就死了?
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
这是全片第一个,也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悬念设计。
随着整个音乐渐渐强起,我们看到一个超现实的画面,在音乐的衬托下非常震撼。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超现实画面是如何拍摄的。
男二呢,是一个医生。
由于出了一个医疗事故,他被发配到难民营地去做医生。
这天,他的病人就是那个中枪后有超能力的男孩。
和死而复生的男孩比,医生就是个俗人。
所谓俗人,其实就是那些不太相信神迹,也从没有见过神迹的人。
但是此刻神迹就由这个男孩带来了,医生是被震撼了。
其实看到这样的场面,每一个人都会被吓坏的。
另一方面,警方正在追踪失踪的难民男孩,而男孩恰恰是被医生救出去的。
警察成为医生、男孩这两人关系的一剂触酶。
医生虽然目睹了神迹,但是还是被他的俗人逻辑的惯性推动。
所以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用这个男孩来谋利。
医生用男孩的超能力去欺骗无辜的人,男孩很生气,他受不了这种不善良的行为,扭头就走。
两人的矛盾正在于此。
两个男人相互拯救,在空间上常常是分分合合。
这里用一个比较自然的处理,让他们两人分离。
摄影机又是一次跟拍,医生追着地铁跑,突然地铁里就来了个爆炸。
公共场合的爆炸袭击都是欧洲的现实。
所以这部影片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但又非常写实。
《木星之卫》的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是匈牙利人,他也是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常客了,俗称“戛纳系”导演。
75年出生的他33岁就凭借作品《三角洲》首次加入了金棕榈奖和费比西奖的角逐。
两年后他的《弗兰肯斯坦计划》二度冲刺金棕榈。
今年他卷土重来,带着《木星之卫》第三次尝试摘下金棕榈的桂冠。
他对于镜头语法是非常工整的,我们来看看他这种工整式的处理。
这是一场重逢戏,起到两个作用。
是医生对男孩有一个承诺,帮他寻找父亲的下落。
医生先把男孩父亲的遗物交给他,告诉他“你的亲生父亲没了”。
其实这是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承诺,那个父亲死了,但是他有了这个新的父亲。
你看这个系鞋带的镜头,这就是导演的工整之处。
他们两人的关系现在是如父如子了。
但是系鞋带的同时,男孩的手轻轻一碰医生的头顶。
医生抬头仰望男孩,男孩又是他的天使,是他灵魂信仰的知音者。
所以他们两人如父如子,谁是父?
谁是子?
可能是互为父子。
把这样一个超能力男孩的身份赋予一个难民,让他在欧洲逃亡,以此来唤醒更多缺乏信仰的人们,这正是本片导演一个绝妙的设计。
警方地面和空中全面出动,要缉拿男孩,完全把他当做一个恐怖份子来对待。
争夺男孩的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医生一个是警察,都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职业,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即将被拯救的人,只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这部影片为何在一大批表现欧洲难民潮的同类题材影片中脱颖而出?
这部影片为整个欧洲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这部影片教会我们怎样看待自己的人生?
所有的疑问,在11月17日《木星之卫》同声评论场得到解答。
上海站排片表本届欧盟影展共带来了28部欧洲电影,上海站开票日为11月7日12:00猫眼APP购票,排片表双手奉上,喜欢看同声评论的影迷千万不要错过我们《木星之卫》和《吸血鬼》的同声评论场噢
首先说下我自己,本人宗教底子特别薄,连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都分不清。
仅仅知道一些浅薄的佛理。
依上所述,也就造成了我对这部片子缺乏观影基础。
从画面来看,很喜欢那些俯视的镜头,特别美。
还有一分钟的车戏,这个一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对于导演现场调度的要求相当高。
拍的非常好。
还有阿利安对男主的摸头杀,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想起了牧师对信徒的祝福。
此处何尝不是这位上帝之子在对男主祝福,意为,原谅他罪孽的过往。
其次说下内容和我个人的理解。
因为我没有国外的生活和宗教体验,所以对于剧情里面主角内心的变化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到,这也可能是我个人理解能力和社会阅历所造成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主角说的那句:我出于好意却犯了这辈子最大的错误。
我嗤之以鼻,你想赎罪,可你在做什么?
因为饮酒造成医疗事故,可总在不经意间将酒瓶放上餐桌,且一边收受这贿赂,一边妄图用金钱去赎自己的过错。
我非常不赞同这样的做法,虽然我们大多数都是一般,一边说着戒烟戒酒,却一边灯红酒绿。
到底是赎罪还是逃避,自己心里清楚。
还有在俯视角度下的人民,一个上帝之子般的人物从你头顶,身侧略过,可抬头发现的却少之又少。
让我想起了我们国内一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男主和这些人民,都是一些缺乏敬畏之心的人。
无论,对神,对人。
观点有点浅薄。
大家谅解。
前面看着还行,后面看着瞌睡,还好是在电脑上看,可以快进快进,不然真的看不下去,故事就说明了难民主角就会飞这一件事,其他的都是什么鬼?看得云里雾里的,我就吐槽下,还规定什么140字,,,,,,,,,,,,,,,,,,,,,,,,,,,,,,,,,,,,,,,,,,,,,,,,,,,,,,,,,,,,,,,,,,,,,,,,,,,,,,,,,,,,,,,,,,,,,,,,,,,,,,,,,,,,,,,,,,,,,,,,,,,,,,,,,,,,,,,,,,,,,,,,,,,,,,,,,,,,,,,,,,,,,,,,,,,,,,,,,,,,,,,,,,,,,,,,,,,,,,,,,,,,,,,,,,,,,,,,,,,够了吧
第一个漂浮镜头出来时差点哭了(...) 导演也从小反复做这个梦吗?
感觉一个秘密被投射到大屏幕上 平地而起 腾空旋转 代入感太强 镜头语言怎么都夸不完 集大成也有花式拼凑的质疑但我觉并不为过 还看到很多对剧情空洞牵强的批评 我却觉得没什么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批医生的转变突兀 难道他在行之无耻时不会已存自我怀疑吗?
本就脆弱的自我安慰在忏悔被拒后瞬间瓦解不是很正常吗?
还有警察的矛盾心理也很能理解呀 男孩得知丧父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奇怪 但随后医生仰视男生的角度确乎是神性的暗示 结尾一个bug比较可惜 男孩漂浮在城市上空 外套拉链不应该是拉上的…如果没bug还能看见他腹部的圆形血迹 受难基督的隐喻可能更为浓烈这个片名除了暗示欧洲的新生外还有什么?
如果按木卫二命名本意指宙斯化身公牛诱拐美女欧罗巴的话 也不能类比医生诱拐难民男孩吧……愿闻朋友们想法其实今天才开始真正用豆瓣 就直接搬看完那天的朋友圈了……
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相: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威廉·布莱克《木星之卫》注定是一部特别的电影。
1在1610年,有一颗卫星被伽利略发现,离木星第二近,那颗被伽利略命名为“Europa”的卫星,中文名叫“木卫二”。
这部电影一开始用字幕解释,Jupiter's moon专指木卫二。
Europa,Europe,显而易见的联想,讲述的正是欧洲大陆上那四处奔命的叙利亚难民。
试图偷渡到匈牙利的难民船,在警察的扫射下翻了船,一对各有一半小提琴纹身的父子在逃跑中走失。
儿子雅利安(Aryan)被警察击中三枪,却意外地从生命的死亡处脱胎出神性,他能够凭借意念飞跃上天。
而之后,有着内心创伤的医生斯特恩发现了雅利安,将他带出了难民营,还试图以神力为自己敛财。
两人不断受到警察拉斯洛的追捕,在遭遇地铁爆炸后、雅利安父亲的死亡、护士的背叛后,斯特恩拼死让雅利安离开,而此时斯特恩的抢眼对准了冲破大厦玻璃、漂浮上空的雅利安。
Aryan,被后人更多知道为是印欧语系,但这个名字背后,就藏着一个被遗忘的宗教,亚利安宗教(Aryan Religion) ,这是19世纪英国缪勒等所假设的印欧语系各族人的共同原始宗教。
这个宗教以苍天神为中心,梵语作dyaus pita,希腊语作Zeus,拉丁语作Jupiter。
而这个宗教,总是并存着两种对立,诸如光明与黑暗,秩序与暴乱,善与恶,文明与武力。
对于身陷病痛的政治家收藏家、战争漩涡中的难民,雅利安是他们所寻求的浮木,以庇护他们无所信仰的灵魂。
他成为一个“奇迹”,什么是“奇迹”,是连续体上的一个断裂,是旷日之久、痛苦争乱的断裂,得以出口去逃逸。
但从自己国家流亡出去、被警察围追堵截、深受重伤的雅利安,传达出神不过是另一个悲惨的人,他的存在代表着他的既死,没有哪种秩序里有他的位置,犹如犹太人一样,是国家的过剩,是生的过剩。
而电影试图在动荡欧洲的大陆上,为雅利安建立某种秩序,失重的秩序,父与子的秩序。
最为关键的一场戏,是医生斯特恩告知雅利安他父亲的去世,一个拥抱,雅利安哭得像他的孩子;而当斯特恩低下身为他系鞋带,雅利安触摸了他的头,雅利安又像他的Father。
圣经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生活的信念,源于父与子的关系,由此产生的兄弟情、谅解、责任、僭越、命令、遵从、罪孽等等,以此来理解自然与生命。
而当这个情节来到我们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却被观众提问,这是不是有同性之恋的倾向,导演直接回答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gay。
2欧洲,战乱,宗教,神迹。
是这部电影散落在各个真实影像与虚构故事之间的主题,文本的薄弱不足以去撑起整部影片的宗教意义,而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摄影,它用摄影去诠释了神性。
《木星之卫》极尽了影像作为幻觉的功能,在力比多溢出的目光下,影片带来了漂浮摄影。
且不说是否炫技,这种多层次的体验,是绝无仅有的。
如果说让·雷诺的影像是液态-感知,《木星之卫》的影像就是气态-感知,借由技术从普通影像中解放出来的分镜单元。
真如同嗑药一般,以纯视效、纯音效的感知,取代人类官能的感知。
它呈现了漂浮感,“被抛入世界”,这是人所不能体验的感知。
不管是《盗梦空间》还是《地心引力》,它们所呈现的漂浮是一种稍显冷漠的静观,而这部电影的漂浮摄影,成功诱发了类似于宗教的幻象体验。
这种体验,如同保罗·乌切洛用直径13英尺的彩色玻璃所传输出来的魔力——那镶嵌在佛罗伦萨大教堂里的《基督复活》。
宗教改革之后,反对一切幻象经验;而在当下,幻象经验再次降临。
保罗·乌切洛《基督复活》导演是将既人既神的特性赋予了摄影机,使之成为游荡在诸角色和事物之间的匿名视点。
这种操作在各种电影里都能追寻踪迹,荷兰导演Morgan Knibbe在2014年就带来一部有着幽魂视角的纪录片《行过天堂之火》,如出一辙的开场,难民的船翻在夜晚的海,坠入深海的亡魂从肉身拔出,于是摄影机就成为这亡魂之眼。
战火幽灵 (2014)暂无评分2014 / 荷兰 / Morgan Knibbe记得在《木星之卫》开头,电影眼睛就非常霸道地出现在观众眼前。
难民从在树林里飞速逃跑,摄影机一路横拍,直到中枪倒地,死人被赋予神性而一跃升天,360度的旋转,这是一镜到底。
而地铁爆炸后,镜头随着位于地下通道的雅利安一路飞升到边上的一座高楼上,这也是一镜到底。
摄影机与雅利安一同解放,也将观众一同拉至云端,突然想到,这可能是最适合做成VR的影片。
再如当警察追踪到医生的家里,雅利安从高楼外漂浮而下,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上,一路向下,百态人生。
而真正让人兴奋的是当影子与雅利安的脚尖在地面相会,是神性的一刻,这是对“降临”最影像化的诠释。
除此之外,帕索里尼所定义的自由间接主观镜头也在影片中屡见不鲜。
当摄影机在各个难民聚集地游荡,有两个孩子发现了摄影机,对着它比手指扫射击,这是电影眼睛人格化的例子。
而之后摄影机又以低机位跟随高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又撞上去,这是电影眼睛物化的例子。
但不够巧妙的,就属最难拍的房间翻转,让人联想到日本的失重广告,那一片段的镜头是可以被剪掉的,难免有炫技之嫌。
对《木星之卫》的批评很多,但其实我们不可否认,他在某些感知呈现上,有着更高的价值。
片名意在木卫二的名字叫“欧罗巴”,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叙利亚难民,名字叫“雅利安”。
他在偷渡时中枪,却意外获得了想飞就飞的超能力。
电影中这个复合了救世主与天使双重身份的难民一言不合就会飘游到城市上空,充满狐疑与悲悯地俯瞰人间,这是电影可以告人的野心。
不可告人的部分是它有可能是导演砸开好莱坞大门的敲门砖——乱七八糟的故事嫁接在炒鸡酷炫的摄影技术上:《盗梦空间》似的旋转房间,《地心引力》似的漂浮和360度的旋转镜头,《人类之子》似的超级长镜头,low angle的车尾跟拍追车镜头……整部电影就像是用一张报纸的社会版来包裹一挺重机枪,各种有意无意的破绽百出和春光乍泄。
导演和编剧应该智商都不高
原来这里就是天使转转转酒吧
趣味大概就是现实主义题材融入超现实元素了,移民与恐怖分子题材竟然真可以飞,有几个运动镜头和长镜头真是嗨得要命。配乐也很煽动,又有不少类型元素,可看性很高。
今年我说《盛夏》是由许多华彩乐章串起的。这话放在这部上部分符合,但高下立判,这部空有奇观堆砌,导演对于这个概念根本不知如何开发,也根本不知道落点最终要落在哪,技术那么强却给人感觉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有趣的設定遇上了平庸的劇本…和前作一樣是在平凡人中實現不可能之神跡,把藝術片的設定拍成類型片的策略似乎是慣用伎倆
剧情比较wtf 但是这个DOP我真的好想合作啊!镜头运动太尼玛吊炸天了
只适合大银幕观看的片,大量主观视角写实感十足,漂浮镜头也做得足够逼真,代入感很强。将难民指涉为上帝目的自然明了,喜欢结尾。一次久违的造梦般的观影体验!
72/100 场面调度非常厉害,比如在一段长镜头追车戏中,用low angle跟在车尾后面拍马上就打破了观众对常规追车的审美疲劳。整个故事还是在讲欧洲移民问题,切入角度不算新鲜但胜在格局高雅,有一点我和作者的态度不谋而合:人类蜗居在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上为利益争得你死我活,挺可笑的。
镜头太炫了,给摄影跪。相较之下,剧本勉强及格,这么世俗的故事,配不上这么仙的视听。
节奏太慢,也没有解释,就是一味推动剧情发展。语言障碍,没看懂,男主飞的功能因何而起、是否受控制都无可奉告
腾空而起是幻觉还是神迹,从天而降是天使还是魔鬼?上帝是人类最伟大的概念,当俯瞰众生之苦,它如何平静;难民是欧洲最棘手的难题,当四处驱逐流徙,它怎能安宁。被视若毒瘤的魔鬼,在地铁里引燃炸药;被当做痼疾的天使,在脊柱中注射麻药。他们都仰望天空,你只有捂住眼睛,才会脱离重力,扭转空间。
全片一直在担心你怎么落幕啊??啊?看到最后感觉嗯可以买单。嵌入这样一个角色给影片的镜头拓宽了很大的空间,像VR视角,很多翻转,其实是很“好看”的。但是就是真的太长了!!!好啰嗦!!
剧情莫名其妙,宗教味太浓
导演快去好莱坞发展吧,留在欧洲没前途。
另类移民片,超能力青年漂浮匈牙利上空(天使),除了视听(听也没啥)感觉故事就太糊弄了,黑心医生回心转意想当好人。(对恐高患者太不友好…)
没看懂
影片很妙的一点是完全没有想过去解释男主角的神力从何而来以及最后的归宿在哪。可惜当内心纯洁的“天使”遇上道德缺陷充满贪欲的医生之后,影片叙事线上失去了一开始具有宗教感化的格调,大部分时间都游离在比较Low的人类私欲上,而且由于时常把创作中心放在高难度的场面调度上,讽刺寓意并没有明确的
太炫技了/
【补记】
后面一边拍一边崩,整片节奏都不算很好,演员选的难以撑住,前面我勉强相信,然而看到他穿着Adidas的Stan Smith,Come on,上帝taste怎么可能这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