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专家2》:反转了!
两个魔鬼细节证明刘德华才是大BOSS!
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剧情回顾。
对剧情非常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二个部分,进入解读环节。
对电影的理解非常透彻的朋友可以直接跳到第三个部分,我会通过两个细节来聊聊电影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剧情回顾原本我对《拆弹专家2》是没有任何期待的,因为第一部就拍得很一般,第二部能好到哪儿去?
而且邱礼涛属于那种什么类型都拍的导演,B级片,恐怖片,爱情片,动作片,爱情动作片……他什么都拍,但什么都拍得很一般。
没想到邱礼涛这次是超常发挥,《拆弹专家2》豆瓣开分8.1,网友纷纷表示,这是今年最好的华语片之一。
拆弹专家潘乘风和董卓文在一次任务中拆除了炸弹,救了两名市民。
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一切有惊无险。
就在你以为这又是那种最后1秒钟拆弹成功的剧情的时候,邱礼涛来了一个反转,而且这种反转在后面还多次出现。
清理现场时,潘乘风看见有只猫被关在微波炉里,他打开微波炉,把猫放出来,没想到启动了炸弹。
董卓文受了轻伤,而潘乘风是被炸断了一条腿。
潘乘风是一个很专业的拆弹专家,但他看见猫被困在微波炉里的时候,他没有想过微波炉的开关会引爆炸弹,他没想那么多,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打开微波炉,把猫放出来。
换言之,他在这次任务中被炸断一条腿,不是因为他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温柔、善良、有爱心的人。
如果他是那种严肃、冷酷、做事一板一眼的人,也许他就不会落入坏人的陷阱,也许他在打开微波炉之前就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他的善良并没有让他有好报,反而导致他被炸断了一条腿,这就是他从此之后性情大变的导火索。
如果后来什么都没发生,这个导火索就永远都只是导火索。
但事与愿违,警局对他的态度,成了点燃这根导火索的火柴,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潘乘风残疾后还是很乐观的,至少他表现得很乐观。
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他每天疯狂健身,不仅要达到警局的标准,还要超过标准,而且是在残疾的情况下超过标准,目的就是早日重回岗位。
后面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然后一晃5年过去了。
潘乘风用茶吃药,邻座的大妈好心提醒他,应该用水送服,他却瞪了对方一眼。
似乎,当年那个因为一只猫而暂时忘记专业技能的潘乘风已经不见了。
不久之后,香岛酒店发生爆炸,18人当场死亡,而且种种迹象都指向潘乘风是嫌犯。
而潘乘风却因爆炸失忆了。
医生说潘乘风失忆不是装的,因为核磁共振显示,他的大脑颞叶内侧受损。
潘乘风逃出医院后,董卓文告诉他,五年前他想重回岗位,但被警局拒绝了,从此他就变得愤世嫉俗,觉得全世界都是他的敌人,并且辞去了工作,做了一名修车工人。
而潘乘风的前女友庞玲却告诉他,他其实是警方安插在恐怖组织“复生会”的卧底。
对于董卓文和庞玲给他讲述的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他陷入了迷茫之中。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庞玲,因为他脑海中的确有庞玲说的那些记忆。
庞玲还带潘乘风去了潘乘风的家,潘乘风发现自己的家里有很多他和庞玲的合影,于是他更加相信庞玲了。
潘乘风回到复生会后,同伙叫他最近不要回家了,因为监控显示他家附近有警察站岗,在等他出现。
潘乘风立即意识到庞玲在骗他,因为之前庞玲带他去的“他家”并不是监控上的那个地方。
原来,自从五年前潘乘风被拒绝复职后,他就成了一个反社会人士。
其实他就是复生会的创始人之一,而且这次恐袭就是他策划的。
也就是电影开头的那一幕,如果这场恐袭成功了,结果就会是这样的。
他之所以有庞玲请他做卧底的记忆,其实是医生植入的。
最终潘乘风还是选择了改邪归正,站在了警方这边,协助警方瓦解了复生会的行动,并且壮烈牺牲。
解读邱礼涛还是很反套路的,比如开头你以为潘乘风肯定成功拆除了炸弹,毫发无损,事实也的确如此,结果后面却反转了。
当初第一部上映的时候,本以为肯定又是最后1秒钟拆弹成功,结果刘德华饰演的角色是为了拯救世界牺牲了自己。
第二部上映了,你心想,上一部刘德华最后就死了,这次不会死了吧,结果还是死了。
你以为第三部结局又是刘德华牺牲,估计就不会牺牲了。
如果说第一部还只是一部爆米花电影,那么这一部就是真正探讨了拆弹专家这个职业,探讨了拆弹专家的心理活动和所思所想,更重要的是,警局和上司对他们的态度。
潘乘风修车的时候,董卓文问他生意好不好。
他说:挺难做的,现在的人,坏了就不要了,不会打算修好继续用。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影射警局对他的态度。
他为了拯救市民被炸断了一条腿,他并没有成为一名英雄,恰恰相反,他永远地告别了拆弹专家这个职业。
他拼命地健身,拼命地想要证明自己,他也的确做到了,超过了警局的标准,但上司却拒绝他复职,让他做文职,而且上司的语气仿佛是让他做文职都是对他的恩赐。
上司说的冠冕堂皇,但归根结底,是他们不敢担责任。
他煞费苦心想要复职,除了对这个职业的热爱之外,更是因为上司的决定深深地伤了他的自尊心,这就是他后来变得愤世嫉俗的起因。
他被炸断一条腿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过关,而是坏人太恶毒了,利用小动物来对付他。
如果他没有爱心,如果他不爱护小动物,他就不会掉入陷阱。
因为不是自己的问题而被调离,这也难怪他会觉得上天不公平。
而且上司连一次机会都不给他,直接就把这扇门给他关上了。
他拉横幅说警局“用完即弃”的镜头太震撼了,而他后来组建复生会、成为恐怖分子、策划恐怖行动的行为也颇有一种《恐怖直播》的感觉。
不是说他做恐怖分子是对的,而是他的转变很有说服力。
很多电影的反派像是为了当反派而当反派,为了毁灭世界而毁灭世界,但潘乘风的动机是成立的。
你可能不会支持他的做法,但你一定会同情他。
本以为潘乘风和马世军一起组建复生会的记忆是植入的,是假的,没想到是真的。
当年他真的从拆弹专家变成了恐怖分子,真的想炸了机场,题材太大胆了。
这种“弱者抽刀向更弱者,用悲剧创造另一悲剧”的剧情比那些伟光正的主旋律电影更能引人深思。
庞玲邀请他做卧底的时候,他说:“因为有恐怖分子,所以你们才觉得我没疯。
”讽刺的是,这段记忆是假的,警局压根没有觉得他没疯,也压根没有邀请他做卧底,即便出现恐怖分子后,也没有去找过他,而是在发现他和爆炸案有关的时候才想到要去骗他、去策反他。
看到这里,我们还能去指责潘乘风吗?
我们还能说当初他拉横幅是不对的吗?
他只是想复职而已,有那么难吗?
事实证明,复职对他来说的确太难了。
事实证明,警局只会觉得潘乘风的行为很过分,却不会在意他的诉求是什么。
他走正规流程申请复职的时候大家拒绝他,他愤怒的时候大家听不进去他的话,他拉横幅的时候大家批评他……一定要他把事情闹大了,成为恐怖分子了,他们才会发现,他只不过是想复职而已,早知道当初直接让他复职就好了。
董卓文和上司的对话真是一针见血,警方骗潘乘风说他是卧底的做法并不是在帮潘乘风,而是在利用他。
他连自己做没做过警察都不知道,警方却骗他说他是卧底。
如果他在行动中牺牲了,他连殉职都算不上,因为警务处没有他的记录。
而且结果真的被董卓文说中了,最后潘乘风真的牺牲了。
也许警局会恢复潘乘风的警察身份,给他举行一场庄严的葬礼。
但根据当初警局对待残疾警员的态度,我觉得更可能的结果是警局会说这是恐怖分子之间内斗,两败俱伤,警局再一次拯救了大家。
上司立功升职上新闻,没有人会记得潘乘风,就算记得也只会记得他是一个无组织无纪律、有反社会人格的警察。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潘乘风最后还是改邪归正了,略显遗憾。
邱礼涛已经是超常发挥了,如果审查制度再宽松一点,如果邱礼涛可以放开手脚去拍,而不用顾忌其它因素,比如最后潘乘风压根就没有改邪归正,他就是反派,他假装做警方的卧底,骗取警方的信任,把假情报给警方,从而掩盖他们真正的行动……这部电影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无间道》。
当然,就算是目前这个结局,也有很多解读空间。
有人说,这个结局是潘乘风最好的归宿,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就是想继续做拆弹专家,最后他的愿望也实现了。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整个故事都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潘乘风五年前说警局“用完即弃”,结果还真的被他说中了,最后他还是被警局利用了,还是成了警局对付恐怖分子的棋子,再一次被用完即弃。
董卓文曾经说过,假如潘乘风牺牲了,他连殉职都算不上。
他就是随口一说,最后还就真的应验了。
这真的是巧合吗?
我看网上很多人都在骂庞玲,说她利用潘乘风,我个人认为她是真心想帮潘乘风,正如她所说,如果她不这么做,潘乘风会坐一辈子的牢。
而且她得知潘乘风决定牺牲自己时的表情,以及潘乘风死后,她决定删除和潘乘风的记忆,只保留她们第一次认识的记忆,这些细节都证明她对潘乘风是真爱。
我相信董卓文是真的把潘乘风当成兄弟,我也相信庞玲是真的爱潘乘风。
但是,上司怎么看待潘乘风就不一定了。
也许上司从一开始就猜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庞玲说出她的计划后,很顺利地就被上司批准了。
当初上司打死都不同意让潘乘风复职,如今他为什么那么爽快地就答应了庞玲的计划?
还不是为了利用潘乘风。
因此,其实庞玲也是被上司利用了。
董卓文说,这次他来断后,但潘乘风还是坚持自己留下来。
上次潘乘风因为一只猫被炸断一条腿,这次又是他的善良害了他,让他直接丢了性命。
上司知道潘乘风的本性是很善良的,即便是误入歧途,仍然有一丝良知。
所以他就是要利用潘乘风,就是要利用潘乘风的善良。
上司知道这次行动非常艰巨,很有可能潘乘风和董卓文都会死,但他并不会觉得可惜,因为董卓文曾经站在潘乘风这边来指责他。
假如只有一个人能活,他也能猜到潘乘风肯定会把这个机会留给董卓文。
假如只有潘乘风一个人死了,上司就更高兴了。
潘乘风一死,上司不仅再一次成为拯救全香港的英雄,而且再也没有人知道他当初拒绝潘乘风复职的事,再也不会有人来抗议、拉横幅了,一举两得。
五年前潘乘风被利用了,利用完就被抛弃了;五年后他又被利用了,仍然是利用完就被抛弃了,而且他临死前还觉得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一名拆弹专家最好的归宿,太讽刺了。
上司之所以拒绝潘乘风复职,就是怕出了问题后会遭到人们的谴责。
当潘乘风拉横幅的时候,他也只看到了潘乘风在闹事,没看到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他只在乎自己的前途,只在乎自己的乌纱帽,丝毫不关心拆弹专家的付出,以及他们的诉求。
他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指点江山,没有任何风险,而奋战于一线、拿生命来救人的拆弹专家却只有被利用,然后被抛弃的下场,太令人心寒了。
论拆弹,潘乘风是专家,但他却玩不转职场的尔虞我诈。
无论是开头被炸断一条腿,还是最后被炸死,都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
打败他的不是炸弹,不是恐怖分子,而是腐败的职场,黑暗的人性,和病入膏肓的社会。
他,以及所有的拆弹专家,最大的敌人不是恐怖分子,而是只知道玩弄权术、却看不到警员的付出的上司。
另一个解读角度假如潘乘风没有被利用呢?
或者说,假如他心甘情愿被利用呢?
我再说直白一点,有没有可能当初他策划恐袭的时候,就专门留下了破解方法。
因为恐袭根本不是他的最终计划,他的最终计划是利用恐袭重回警队,重新成为拆弹专家。
他策划恐袭后,到时候上司眼看没办法了,还是只能请他回来,这才是他策划恐袭的真正目的。
他走正规程序无法复职,所以只能用这种极端方式了。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他只是想重新成为拆弹专家,何必要把命搭上呢?
这个我们后面再说。
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说整件事都是潘乘风自导自演的,但是有两个细节可以侧面佐证。
潘乘风和庞玲吵架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话:你要不要我现在就弄出个炸弹,拆给所有的人看来证明我的能力?
最后他真的策划了恐怖行动,然后也是他阻止了恐怖行动,从而证明了他的实力。
后来在潘乘风的回忆中再次出现这句话,说明这句话并不是不重要的细节,相反,导演在强调这句话是重点。
如果大家觉得单凭一句话就说整件事是潘乘风自导自演的有点牵强,那么另一个细节就更有说服力了。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好像没有人提过这个细节。
我知道我肯定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这个细节的,但发现这个细节的人应该很少。
当初潘乘风失忆是真的,医生也说了,核磁共振照到他的大脑颞叶不活跃,表示他缺乏记忆活动,明显是受到了损伤。
医生还说,有人恢复得快,有人恢复得慢,有人一辈子都不能恢复。
重点来了。
潘乘风就属于恢复得快的,因为他第二天就恢复了。
证据是什么呢?
潘乘风住院的第二天,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几个闪回画面,然后他就醒了过来。
这几个镜头一闪而过,你在电影院看的时候很容易就忽略了,就算你注意到了也没法倒回去重新看一遍。
现在我才发现,这几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太重要了,因为这些镜头就是恐袭的总规划。
尤其是这个镜头,就是这场恐袭的关键。
也就是说,当时他已经恢复记忆了,也想起了恐袭的详细计划是什么。
如果他那个时候想阻止恐袭,他当时就会去找警方,不仅能完美阻止恐袭,而且最后也不会死。
但那个时候他不想阻止恐袭,他想等到时候事情闹大了,警方束手无策了,来找他了,他再出场。
正好庞玲骗他说他是卧底,他就将计就计。
庞玲叫他回到复生会,查出恐袭的详细计划,其实他已经想起来了,但他没说。
当马世军开始行动的时候,他才说出来,而且也不是一次性说完,而是一点一点说出来的。
这场恐袭就是他策划的,他当然知道进行每个步骤的时间。
所以恐怖分子已经去国金了,他才说他想起他们要炸国金。
恐怖分子已经劫持了地铁,他才说他想起他们要劫持地铁。
他就像导演一样,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完全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所有人、所有事都完全按照他的计划进行。
马世军安在他身上的炸弹他也是一开始就知道密码是多少,但是炸弹爆炸前5秒钟才说出密码是多少。
几分钟内想出密码好像有点假,但如果他是一开始就知道密码,就很合理了。
当初他对庞玲说的那句话,证明了五年前他的计划就是先策划恐袭,再阻止恐袭,从而证明他的实力。
而他早就恢复了记忆,却不把知道的一切说出来,而是有预谋的一点一点地说出来,则证明了整件事都是他自导自演的。
有人可能会说,但他最后也为了拯救世界而牺牲了啊。
他在医院就已经恢复记忆了,如果那个时候他就把知道的一切说出来,他最后是不会死的,所以死亡也是他计划的一部分,他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没有人是绝对的坏人,他当然也不是,他还是有一丝良知的。
他眼看自己这些年干了那么多坏事,甚至竟然为了阻止恐袭而去策划恐袭,所以他事先就想好了,最后他要以死谢罪。
死的方式太多了,哪种死法最好呢?
他身为拆弹专家,他觉得在拆弹的过程中死亡是最好的死法。
所以他的计划两个点,一是不主动说出恐袭的详细计划,而是等马世军进行得差不多了再说出来,这样他才能重新做回拆弹专家,二是最后要死在现场。
他策划的行动是最宏大的,以至于没有人能阻止,除了他自己。
而他的拆弹的能力也是最强的,所以再艰巨的任务他也可以阻止。
他可以策划规模最大的爆炸案,也可以阻止规模最大的爆炸案。
也许当时没有人意识到这点,但总有一天人们会恍然大悟,整件事都是他自导自演的,发起这场恐袭的是他,阻止这场恐袭的也是他。
的确,这么做的代价很大,他付出的是生命。
但既然你们都觉得我疯了,那我就疯给你们看,我就用我的命来给你们表演一场行为艺术。
你们不相信我的能力,那我就证明给你们看,我做恐怖分子是最厉害的,我做拆弹专家也是最厉害的。
人到中年,越来越发觉情绪稳定的重要性。
打垮华仔的不是断腿,而是警队不让他上前线。
他当众发飙的样子,令人觉得警队高层的决定是明智的。。
=,,= 试想,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如何能放心把任务交付给他呢?
特别是拆弹这种胆大心细的瓷器活电影的开篇,华仔为了安抚女孩,脱防爆衣、徒手握弹,虽然危机圆满解除,但充分反映了这个人物的自负,也为他后续的情绪崩盘打下伏笔,前后呼应,处理的非常好!
不让他复职去前线,可能不太公平,但也不能在上司面前翻脸,按刘青云的话说,“返唔到转头”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按住当下的怒火,且观后势发展,才是中年人应该做的情绪管理没事多看看毛选、王阳明、曾国藩, 学习控制自我情绪,尝试换个视角看待问题, “每当对事情有负面看法,可能只是因为缺乏一个建设性的视角”;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待人处事,都要时时反思,一日三省,警钟长鸣,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勉。
勤学以增智、修德以立身、明辨以净心、笃实以为功,才能走出困惑、超越平庸、突破自我,实现更加高远的人生追求。
做大块头,更要有大智慧!
8.6.《无双》后港片最佳,全方位燃爽炸。
刘德华挑战了近年以来最复杂的角色潘乘风,在高难度的剧本下再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刘青云也依旧沉稳老练。
倪妮作为内地力量表现好于前作宋佳。
谢君豪反派之邪魅更是惊艳。
姜皓文戏份好少全程工具人。
至于内容,开头机场核爆末日感极强,电梯打斗略像《美国队长2》,庙街追逐致敬《谍影重重3》滑铁卢车站,中段大量插叙倒叙抽丝剥茧层层反转节奏紧凑,政治惊悚气氛堪比《寒战》,刘德华刘青云双雄对峙不禁想起《暗战》,失忆寻找身份仿《谍影重重》,卧底戏份继承《无间道》,结尾二十分钟警匪枪战+核爆大戏直接把我震塌在IMAX厅,超越前作我吹到爆的红隧大战。
一个老套失忆梗玩得这么反套路也是没话说。
话说《拆弹1》炸红隧,《扫毒2》撞烂中环,这回青龙大桥又没了,邱礼涛对香港多大仇多大怨。
DTS:X厅二刷:依然像看一部新片一样,新鲜感丝毫不减,邱礼涛的哲学思辨深刻性实在拜服,有的地方很有《黑暗骑士》的影子,“复生日”也明显致敬《终结者》的“审判日”,“癌症”“毒瘤”“这个世界有病”等等更是模仿了《七宗罪》等等好莱坞哲学批判片,对《水浒传》晁盖宋江的重新解构和套用也不得不叫好。
可叹港片的尊严还是要靠两个加一块快120岁的人来维护啊PS:国语版居然有句台词是“坐轮椅的,站住!
”,以后配不好就放粤语版好吗
「令人想摧毀一切的,是憤怒。
」邱禮濤想表達的,在開頭已經說得明明白白,沒有半點要隱藏的意思,但這樣的表達放在本片這樣的故事裡,我並不覺得有多麼地敏感。
事實上,在香港的政治語境下,控訴制度並不一定危險。
建制派也控訴制度,甚至可以說更想改變制度的其實是建制派。
如今的制度很多都是英國人留下的,對於現政權希望的全面管治而言,掣肘太多了。
最近有建制派政黨甚至公然提出「變革香港」這樣的口號。
那麼,這部片子如果是在香港風波後才開拍,是不是就涼了半截?
真的不見得。
劉德華這個角色的動機,兩次轉變都動機不足。
警隊對他確有不公,但也不至於令一個人憤怒到要炸毀一切,只是炸毀警察總部,倒還說得過去,像博士炸教育局,理由就充分很多。
正因為主角的動機不足,所謂的控訴制度(且僅僅是警隊內部人事安排),這就因此顯得牽強很多甚至有點中二。
如果非要對照現實,現實中人民憤怒的原因顯然要複雜很多。
現實的憤怒更多是來自制度的崩潰,而不是制度的不公。
警察的形象在本片中也是相當正面。
有朋友認為選了「奸人王」鄭子誠來扮演警務處處長,是有所指涉,但問題是這個警務處處長除了對主角的人事安排欠缺人情味和擔當之外,其實沒什麼毛病。
恐襲當天,一哥是親自部署、親自指揮,還親自看IFC的建築圖紙,絕對稱職了。
片中港警也是一個個英勇有為,行動迅速且專業,唯一因「制度不公」而變了恐怖份子頭子的,也因為植入記憶而回心轉意了(儘管他發現自己其實是被騙),最後還成了悲劇英雄。
戲當然好看,全程幾乎毫無尿點,一路高潮到尾,除了CG比較假之外,沒什麼可以嫌棄的地方。
我也相信邱禮濤是有表達慾望的導演,但無需過度吹捧。
香港导演邱礼涛最近几年一直保持着极其旺盛的创作力,每年有多部新作上映,去年的三部里更有一部代表香港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厉害的是2017年,先后有四部不同风格的影片上映,堪比90年代港片黄金时代的王晶导演!
这无疑说明了电影老板对他作品的满意度,票房有保证的导演才能持续不断获得资金拍摄。
另一方面,也许得益于与大陆合拍的机缘,他的影片格局和规模越来越大,不再局限于90年代的邪典三级片和低成本鬼片。
由此,他的创作野心也在不断膨胀,他选择用最商业类型化的元素来实现他的作者化表达。
我们可看到他作品里不断失控的无政府主义现象、不断升级的飞车和爆炸场面,这种在欧美大片里常见的手段在邱礼涛的文本里往往是人物愤怒情绪的投射,间或夹杂着暧昧不清的政治隐喻。
这种用类型片来控诉不公的社会及制度的手法是不少香港导演的拿手戏,徐克、杜琪峰、陈果、陈可辛等等,而没想到坚守这种意识并彻底融会贯通的竟然是以邪典片起家的邱礼涛。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他的这种抗争意识在《拆弹专家》、《泄密者》、《扫毒2之天地对决》这几部作品里狂怒地喷涌而出,而在今年的《拆弹专家2》中达到最巅峰的状态。
这部新片和2017年的《拆弹专家》内容上并无关联,只是两个主人公从事着相同的职业。
故事讲述刘德华饰演的拆弹专家在一次行动中意外失去一条腿,之后被上级贬职,陷入一连串不可思议的恐怖袭击案里,成为罪案的嫌疑人。
在一次爆炸案中短暂失忆的他,要不断依靠好友和前度女友来找出真相,同时也要阻止一件耸人听闻的恐怖袭击案发生。
影片一面通过快速剪辑营造出压迫的节奏,另一面是男主角记忆恢复时不断闪回的画面,叙事情节在高速前进与逆行之间令观众坠入眩晕。
而导演邪典本色不改的血肉横飞镜头与残酷的枪战戏煽动出超乎寻常的感官刺激,接踵而来的爆炸戏,其惊心动魄的效果足可媲美好莱坞顶级的大制作。
这对普通观众而言就是影片值回票价的基础。
尽管邱礼涛以往最让人诟病之处在其千疮百孔的剧本,这回的逻辑纰漏不能说没有,比如像男主角从坏人迅速转向好人的一幕有不少争议,但是这个剧本好歹算是近年来最圆熟的一个。
利用“失忆”来构建悬疑惊险情节的作品我们都看太多了:《全面回忆》、《碟影重重》等等,而男主角在失忆之后遭遇记忆植入的情节更与诺兰的《记忆碎片》有相似之处。
不过,邱礼涛的高明之处在于失忆后重新选择的过程中,引出更深层的主题:身份的认同危机。
正如片中女主角对男主角说的那句话:信我就是警察,不信就是恐怖分子。
他在两种身份之间的无所适从,足以与《无间道》里的警察卧底承受的道德煎熬感相提并论。
不同的是,这位拆弹专家清楚领悟到这个社会及制度的病根所在,“用完即弃”不既是警队对待伤残手足的原则,也正是燃点他愤怒的导火线,并在他身上埋下了反社会人格的种子。
这不仅是一个因肢体残障而被抛弃的人向社会反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陷于身份危机的人在努力寻找自己最终定位的过程。
这种身份认同的题材作品在千禧年初期盛行一时,那时香港刚回归中国不久,香港人普遍的彷徨迷惘心态自然也反映在艺术创作里面。
而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邱礼涛重新触及这个话题,实在是耐人寻味,不免让人对导演的剧本构思和人物命运设计拍案叫绝。
故事里安排了一位女警(大陆演员)给拆弹专家(香港人)植入记忆的情节,以及最后男主角和反派同时坠入海里相视一笑的表情,也有不经意的弦外之音。
男主角选择做回好人阻止了一场危机,但是青马大桥这个象征香港的建筑仍然被炸毁了。
表面上男主角是为了赎罪而主动牺牲,但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警方利用植入记忆让他主动献身的行为,不就是男主角最怒不可遏的“用完即弃”吗?
更狠的是对他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其结果仍然逃不出悲剧的下场。
这个貌似大团圆的结局实则暗藏着创作者的反讽态度,也是影片高于普通商业类型片的绝妙之处。
“什么是惊喜!
”昨晚电影散场,老婆问我。
“这就是惊喜!
”我说。
“惊喜就是《拆弹专家2》成了。
”那一刻我才发现,观看《拆弹专家2》的120分钟时间里,我俩全程几乎都没说话,少有的交流也只限于在观影中,她右手握住我的左手,微微用力,手心冒汗。
看完电影,平时对商业片几乎不感冒的她欣喜若狂,在我面对这部电影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我知道,《拆弹专家2》成了——2020年最后爆款,非它莫属。
坦白说,《拆弹专家2》最开始吸引我的是主演阵容:刘德华+刘青云。
毕竟,上次这两位最经典的一次合作还要追溯到1999年的《暗战》。
《暗战》作为双雄电影可真的是太经典了,刘德华和刘青云两人也在电影里贡献了不少棋逢对手的桥段,两人惺惺相惜更令无数观众念念难忘。
如今,双刘两人多年后再度合作,怎能不令人期待。
毋庸置疑,比起《拆弹专家》,这一部完成了多个层面的全面升级。
比第一部更好看,又燃又炸。
同时,节奏紧张刺激,全程无尿点,代入感极强,让人注意力时刻放置在故事情节与角色命运上。
《拆弹专家2》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刺激的场面戏。
电影全程充斥着大场面,配合精良的视觉特效,让人过足眼瘾,不失为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开篇就是炸机场的大场面,寥寥数笔,紧张有序的秩序瞬间变得慌乱,好好的一座现代化机场刹那间灰飞烟灭... ...当看到巨大爆炸带来的蘑菇云升起,这场面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强刺激。
再到后面的青龙大桥....青马大桥被拦腰截断,桥下的海水喷射出几十米巨浪,火光与海浪交叠,爆炸产生巨大的震荡波导致巨浪滔天,甚至直升机都失去平衡,画面具有十足的冲击力。
大场面的视觉效果邱礼涛导演做到了极致,小事件导演同样不含糊。
就单单以居民楼那场戏为例,当潘乘风和董卓文两人来到定时炸弹前,观众的心脏就开始砰砰砰紧张地跳个不停:两人仔细检查、商讨对策、约定时间同时剪线,大家把心都吊到了嗓子眼,就怕一不小心就爆炸,好在虚惊一场。
但当你以为一切都平安结束后,意外却不期而至,让你卸下防备的同时又给你来一拳重击,在这一张一弛的节奏下带给观众的印象无疑是最深刻和难忘的。
在场面戏之外,让人难忘的还有动作戏。
其中,尤以饭店里和医院中潘乘风的两场戏最为出彩,动作拳拳到肉,凌厉干脆,毫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狭小局促电梯间里的近身肉搏,还是你追我赶,配以快速剪辑,动作酷炫,打斗精彩,又帅又酷。
追,跳楼,肉搏... ...刘德华为电影还是如此拼命卖力,想想真的让人感动的。
当然,场面和动作之余,让人惊喜的还有故事。
可以说,从一开始电影悬念就是时刻在线,全程吊足观众胃口。
有个词,大家都熟悉——欲扬先抑。
但这次《拆弹专家2》却偏偏剑走偏锋,直接欲抑先扬,玩起了倒叙。
开篇告诉观众,这是一种假设情况。
这意味着给观众剧透了可能性的结尾,但同时又埋下了足够的伏笔。
希区柯克的定时理论在电影开篇得到妙用,在故事开始前,首先向观众展示一个可能,观众知道,但剧情中的人物并不知道。
而这个危险似乎随时都可能发生。
这样,故事便有了十足的张力。
这之后,电影是如何吸引观众的呢,除了场面和动作,最重要的当然是悬念了。
与此同时,在大的悬念之下,还有一个又一个小悬念时刻牵引着观众往前走:潘乘风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记忆的缺失成为最大谜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随着讲述人的不同人,潘乘风的身份也如罗生门一般不断变化,让人好奇,真想究竟是什么?
故事不断反转,惊喜一个接着一个。
当然,我之所以喜欢《拆弹专家2》,除了上面我说到的这些,还有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
邱礼涛导演此番将人性抉择置于主角与观众面前,如何选择,答案在你手中。
《拆弹专家2》不仅仅只是一部让人看了紧张刺激酣畅淋漓的商业“爽”片,在大场面与动作戏之外,其实还有更深刻的表达。
作为年末爆款,这部《拆弹专家2》值得每个人去看。
平安夜看完,我横竖睡不着,半夜仔细咀嚼,灵光一闪,才发现整片都写着两个字是“爱情”!
一、故事梗概让我们用正序的方式解读一下这部影片:男主1和男主 0从小青梅竹马,0时常被欺负,1勇敢拯救。
后来0出国留学了,但是每年都会给1寄贺卡,直到有天0发现自己的贺卡被退回来了,才知道原来1进入了体制内,变成了拆弹专家。
而0是个具有反社会人格的富二代,两人注定要敌对。
之后的日子里,1和女配甜蜜恋爱,和男配成了好伙伴好搭档,出生入死。
在一次事故中,1的左腿被炸了,但是他装上义肢,瞬间满血复活。
然而高层却因为他的残疾身份不再让他上前线,1从此愤怒消极,愈发偏激,和女配分手,和男配断绝关系。
0知道后,马上主动联系1,此时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亲密无间,一起策划着各种爆炸案件,一起跳伞,一起爬山,谁的青春不激昂?
然而爱情总是要经历磨难,于是1在一次恐怖袭击中失忆了。
女配利用1的失忆,给他催眠,让1以为他是卧底,后来被1识破,但是1竟然性情大变,想要阻止0的代号“复生日”的恐怖袭击。
0痛苦伤心,因为“复生日”原本是1想出来的,定情信物般的存在。
0独自踏上恐袭之路,最后被1和男配女配一起合力摧毁,1和0在大爆炸中一起死了。
二、细节解读1. 男主0原来是黑发,但是再次和1相见时染成了全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想和你白头到老”。
2. 男主1的代号“Blizzard”(暴风雪),1名叫“潘乘风”,而雪就是一头白发的男主0,好个草灰蛇线!
3. 最经典的镜头是两人肩并肩站着,背对着雪山,中间就差个“囍”字了。
4. 还有两人一起跳伞,空中牵手,一起说出这个世界需要清扫,灵魂伴侣有木有!
请问谁不想要这样的蜜月旅行!
5. 男主0小时候曾对1说过“我喜欢一致。
”0的喜欢真是从一而终。
6. 女主名字——庞玲,庞:庞大的,玲:空灵的样子,不就是电灯泡吗?
庞大的电灯泡,这个暗示还不够明显?
三、爱情浓度:男主0>男配>女配好多人觉得女配跟1才是真爱,依我看,女配的爱甚至比不上男配。
女配在发现男主1失忆后,首先就是想利用他,试问哪个女人看到自己心爱的人受伤第一反应是这个?
沉着、冷静,呵,女人。
连男配都看不下去她这样的做法,影片中大骂她。
影片后半段,男主1被男主0的炸药绑着,男配去拆炸弹,一直没有离开1,而女配只会含泪退出。
当然男配、女配都不如男主0,毕竟仅仅过去五年,男主1和他们竟然变成了陌路人,连他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而男主0苦苦守护,从未忘记,时刻关注他。
最后一幕,男主0的计划被1摧毁,断桥下看到1落下的身影,惊慌、错愕,巨大的爆炸后一切归于平静。
而男配和女配都留下了不甘心的泪水,恕我直言,你们的爱确实不配!
以上解读纯属玩闹,但是电影确实不错,如果你也被《紧急救援》伤害过,就用它一扫阴霾吧!
漂亮,今年看过的片子里节奏最爽利的。
虽然剧情仍有BUG,但在看的时候并不会在意,算是将这种运转模式作品的优点发挥到上限,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残墟的帝国仍有宫殿可撑场。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观影愉快感的港片还是两年前的《无双》。
这类题材我一向对文戏不感冒,但这片子证明了:并不是不能拍爱情戏,恰到好处的感情戏是菜上撒的盐,长剑开的刃,同时能让观众有好感的“动作片女主角”应该是片中这个样子:勇敢坚毅,心中柔软,动作利落,行为果断。
即使在生死决别之时,发布出的命令仍然有条不紊,但同时眼中含泪,声音发抖,能证明她确有血泪,只是不会让它干扰工作。
她所有的行为都对得起她的设定,而不是只是甩出身份堆砌却不给相符戏分的花瓶。
(当然,现实生活里追女生不要像男主角那样,他没被打,因为他是刘德华)刘德华和刘青云都是熟悉的面孔了,特别是刘德华,片中身型瘦削劲实。
身材管理让很多年轻人都自愧弗如。
只能说,他能红几十年,红得有道理。
并且动作场面不夸张也不少,并贡献了我观影以来见过最能打的残障人士……情节其实也不算新鲜:昔日勇者一朝跌落,随后在少年与恶龙的身份之间挣扎切换。
以命救世是他,嗜血獠牙也是他。
他的勇敢与尖锐,大义与恶毒,极端和慈悲,善良与狰狞,都是真的。
片子节奏很紧凑,因此免不了他的认知和自我定位转换得突兀,同时反派脸谱化,也算是港片常见的通病。
好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让人忽视这些缺点。
被节奏拉着走,看时只觉得爽快。
连结尾都是戛然而止,并没有什么凄凄戚戚的生离死别用以拉戏。
还是想说一说这片子的节奏,处理得相当得好,没什么让人起身的空间,不建议喝太多水,后半我硬是忍着没去洗手间。
下来之后觉得,之前看到有人评价这片子“凭它就不能说香港电影死了”,是有道理的。
现在大家嘴里提及香港电影,份量远不及当年重了,甚至默认“港片已死”,只剩那么几个熟面孔,时不时出来折腾一下。
然而就这么几个熟面孔还在,你见识到了他们的阵仗,仍不敢将这四个字小觑。
就像街边坐着的耄耋老者,白发覆面,叶落满身。
你已不再将他放在眼里,亦忘记他当年如何力敌千军,只认为他是个等死的老朽,无需在意。
但经过他身边时,突见他以那双苍老的手拔刀,你面前长刃出鞘,雪光漫地,时间都仿佛被斩碎。
仍是一代宗师。
虽然讲拆弹,但《拆弹专家2》的主题已经不是爆炸了,而是“关于身份的愤怒”。
之前的版本被删了,几百赞几百评论,补发一个截图版本,大家也可以看公众号版本。
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_XSJgtI5bBASK_VHilc9RA开篇“炸掉”机场的戏,邱礼涛就用旁白回应了这一点:是“愤怒”导致了这场爆炸。
而这个“愤怒”,刚好可以作为解读《拆弹专家2》的钥匙,并且和邱礼涛其人其作,串联在一起。
大家都说邱礼涛是香港电影里的社会学家,这次的《拆弹专家2》就是个很好的研究样本,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邱礼涛的一篇“香港社会学论文”,借“拆弹”,来说现实中的炸弹。
为什么愤怒?
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邱礼涛的乐与怒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闵思嘉”。
1、为什么愤怒
2、刘德华与邱礼涛的身份问题
3、邱礼涛的“乐与怒”
影片开始的爆炸场面一下就让我肾上腺素飙升,前半段导演塞一口我吃一口,并且慢慢品味以及猜测和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后半段导演开始拼命塞,我就得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有很紧张的氛围却没有任何味道和感觉。
“我没有病,是这个世界病了”这个问题我以为会有答案,但主角并又没有明确的表态,他后来所做的用意,只是简单地听到“背叛了自己”,没能看到主角一个完整的反面形象。
影片要讽刺又要洗白,还不如完全黑化来的过瘾(这可能就不能过审了),失忆后才来完成救赎,用生离死别的情感来抗击愤怒,这种洗白方式一下子推翻了前面的复杂人设和讽刺意图。
故事讲得太急,再复杂的人设有什么用,要在特效、动作、情感多种元素具备下的商业片去讲好这个故事真的太难了,感觉我看到的是有头无尾的普通香港警匪片。
和我爸吐槽了很多其中一些细节,但是无关紧要,毕竟电影嘛要是都这么真就拍不了了。
没看过第一部,所以没有对比过后的想法;没有抱任何期待,我只知道是刘德华演的,豆瓣七点几分,带着这些信息进入影院,所以谈不上失望和落差。
纯粹是觉得很平庸。
1.喜欢的刘青云为什么人中越来越长、演技越来越平、说话越来越大舌头;2.倪妮真美,头发真多;3.再次被白发叔叔惊艳;4.剧情故意复杂,其实转折很生硬,不如少两个转折,多一点润滑。
奔着口碑去看的,但是整个看下来逻辑就很迷,我怎么也想不通一个能为了救人自己脱防爆衣的人会因为工作不如意就去当恐怖分子。。
主角潘乘风真的“反”过这一点值得好评。好气的一点是,谢君豪为什么要搞个白发爆炸头,怎么了,大反派不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变态嘛。
可惜了好人设和好演员,当潘成风发现庞玲是在“诱骗”自己时,本来有机会成为一个炸裂的好故事,不料剧情却急转直下,成了爆米花了。
3.5 有精彩紧凑的场面,大体量,行活儿!也有典型港式电影的较为生硬而快速的人物转变。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是一部值得在电影院欣赏的香港电影,邱礼涛能拍cult片,对犯罪题材的商业电影也有能力驾驭,是一个聪明的导演。
特意选择豆瓣出了评分之后去看的,本以为多好看,哎,原来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商业片。很平均的一部电影,不是烂片,但也不是特别出众。从剧情到表演,及格线以上。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特效不错,电影工业化水准以上。
老大跳反,会员们好惨
邱礼涛从香港的约翰·卡朋特变成了托尼·斯科特。
所有的隐语背后都是血肉之躯哀嚎的底噪。
还不错,但是倪妮的气场跟大佬们比起来显得稍弱,演警察不太够劲
刘德华和谢君豪才是真爱还殉情了,刘市民戏份没什么看点,强设定太多,缺点跟第一部一样,过火而粗糙。
真心是想好好支持一下国产电影…可是看了个寂寞…先是隔夜饭要吐出来了🤮后是 就这?观众都是傻子吗?
赶在年终岁末终于进影院看了个人本年度第一部院线片,这一年我的观影量继续递减,拢共大概看了五六十部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看不动了, 看的过程中总是打瞌睡,对着电脑犯困,对着投影仪犯困,过去的一两年里,在电影院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就小眯一会。所以这部给我新鲜刺激感了吗?依然没有,就觉得一切都挺表面的,前面剧情倒是快速连续地掀起了一波小反转,刚给人一种莫测高深感,它又马上主动给你把谜底给解开了,然后各色人物就咔咔咔带着各自任务登场落幕,赶得不行。刘德华的演技也让人蛮无语的,不能说不好,也不是没下功夫,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奔跑中依然不忘一拐一瘸,显然还是得了黎叔“脚再拖点地”的真传,但整体上,那一套气急怒笑表情包,还是那种似曾相识感,没有辨识度。
两星,已经是近五年里看过比较好看的港片了!皱眉小姐近四分之一的戏份竟然真的弄不出第二个表情,这也算是一种本事!自己没本事还非要隐晦的讲不公平待遇的事,从头至尾的怨气,小时候我们都管这种心态叫没出息。我们貌似没选择过,但谁逼着你像现在这样活着了?
爆炸 失忆 植入记忆 还植入了三观????痛哭 被策反 为了阻止自己的计划牺牲了自己……这些梗 恕我接受无能
节奏还行,但情感处理太粗糙了,就,都是一派理所当然的气氛。
就正常水平发挥吧!精彩的都在动作场面,尴尬的都在文戏爱情。感觉编剧是把几个拆弹的故事想明白了,其他的人物就工具人往里塞吧,别讲逻辑、更别谈流畅。倪妮的戏真的是太难看了,哎,脚趾抠出一套大平层。说男人戏基情戏的,不接受。
7.5 当审查敏锐到足以腰斩每一个敏感的角落时,你就该打造一个足够庞大的隐喻让他们无从辩识,无处下手。请注意有三个潘乘风。第一个是体制的宠儿,第二个是体制的仇人,第三个是删除前史,去政治化的空白人。在他面前,两座大山各自的荒谬得以凸显,而他为身份缺失赔上的代价便是性命。潘乘风终究要丧失记忆,因为比起春风得意、用完即弃、弃明投暗,港人,乃至每一个在那场浩劫中苟且的平民更真切的身份认同是“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不再拥有昔日站边的底气,不再相信乌托邦的愿景,也不再够得上世纪末焦虑的资本和能量。恐怖主义未必是极端诉求的表达,也可以是政治姿态彻底的缺乏,这便是为什么那部电影叫做“LostCourse”。只可惜丢掉了黄秋生的痞气和幽默,邱礼涛总归还是缺了那么一味支离破碎和玩世不恭的药。
尼玛太难看了,咬着牙也没坚持到最后,大家全都大叫大嚷,是不是这样显得有气势、感情充沛?观影过程中,由于太无聊,网购了两件衣服一条项链,亏大了!
完全值回票价。炸机场和反炸机场的构想惊艳,想不到港片能有这么宏大惊艳的(恐怖)构想,出现无政府主义者也很稀奇。倪妮可真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