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整部电影 我看得有些踉跄想用港版成年猜火车来形容 这个词 不吐不快才下好的SKINS 会是加长版的猜火车吧本片故事 纯属真实如有雷同 不是巧合
"六樓后座" 打正青春作招牌,算是叫座又叫好。
原因可能是十八、廿二的觀眾固然不能放過; 剛過了點點的,想來確認一下身份,三、四十嵗的又想來回味一番。
導演在片末四處訪問工作人員 "青春到底是甚麼?" 不知是想提問或是想給大家一個答案。
仔細想想,如果青春是? (1) "貪玩"、"求刺激" - 那麼 "六樓后座" 的真正屋主 Susie ,一個年過七十的老婆婆,絶不比一眾十八廿二的主角遜色。
玩起 "Truth or Dare" 時,未必有人比佢大胆。
(2) "迷茫"、"只有理想,沒有追求理想" - 這些恐怕都已不再是年青人的專利,很多四、五十歲的,都係 "今日唔知聽日事" ,或者" 今朝有酒今朝醉"。
(3) "敢愛敢恨" - 林嘉斦那種不怕受傷,拿真感情出來換取快樂的,似是性格多過是青春的特質; 你看周永恒是內向性格,一樣是青春。
全片最搶眼的要數盧巧音,發揮得不錯,實行可以歌影兩棲。
當然林嘉欣亦交足功課。
不知是否導演原故,本片多是女性筆觸,少了點陽剛氣息。
各位如喜歡重溫青春的話,絕對不要錯過少爺占的八王子。
originally posted at http://idpt0000.mybesthost.com/wordpress/index.php?p=129
《六楼后座》——六个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写照:一个意乱情迷的作家,一个理想主义的音乐人,一个自欺欺人的神婆,一个伤人伤己的玩偶,一个痴人说梦的创业者,一个自娱自乐的读书人。
他们共同拥有一个密室,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们爱玩truth or dare,爱开party,爱疯,爱闹,爱幻想...因为他们青春,因为青春充满着迷惑、躁动、不安、好奇,因为青春也才有筹码去玩。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都会好奇影片中主角们的愿望,看着每个人交织的故事,都希冀他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将有)这样的历程,我们需要从电影中得到慰藉,但青春往往很难跨越游戏中的truth or dare,所以殊途同归——青春在现实面前显得单薄、脆弱、无力,于是我们从电影回到了现实的画面,青春不能总呆在那个密室,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活,青春其实没有退路,只有过程和结果。
面对青春,其实我们也不必彷徨,青春正如影片结尾的那段话: “青春犹如方糖...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 这种甜蜜是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 人生总有这么的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可笑也可爱...笑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爱因为我们也曾经甜蜜过..... 亲身去品味青春的方糖吧,最遗憾的不是青春的总总不完整和缺憾,而是人在青春却失去了对青春的触觉....
又是一部我喜欢的青春的电影,不同于台湾青春片大多以同志为主的忧郁,也不同于偶像剧的大癫大狅,黄真真的《六楼后座》以近乎于纪录片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位于香港旧楼里的、被人们遗忘了的一个叫做“六楼后座”的地方,以及在里面所发生的关于青春的一个个故事。
“六楼后座”,这个奇怪的名字据说是源于BEYOND的练习室,或许在导演黄真真的心中,BEYOND正是属于她这代人的青春符号吧。
在暗黄的光线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疯狂的、几近疯狂的后生们在玩着ture or dare,他们后生可畏,他们天不怕地不怕,他们敢于对生活say turth,也 dare to do anything,在六楼后座里,在这个属于他们的天地里,他们挥霍着自己的青春,尝试着种种疯狂PART I : Karena其实, Karena一直是生活中的逃兵,她宁愿因为一把声而不可收拾的迷恋着电话那头素未谋面的Jason,却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中leo的告白。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PART II : Candy面对生命中同时出现的两个男人,这个十三点失去了理智,她不知道如何抉择,自私的她甚至以为自己可以既要“鱼”又兼得“熊掌”。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PART III: 美颜宝喜欢耍宝扮轻松的他,其实一直无法接受初恋女友当年抛弃自己的现实,因而最后竟变成了gay,在再次见到女友时,他依然无法释怀,争锋相对地要女友讲出当年飞掉自己的原因,可是当女友狠吻住自己时,却又惊讶得睁大双眼。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很何尝不是这样,明明内心很脆弱,却刻意把自己伪装得似乎很强大,虚张声势地愚人愚己?
PART IV: 梁Wing这是我最锺意的角色,一直徘徊于梦想与现实的艰难抉择中的他,从一开始的高叫着No music,no life 到后来被自己母亲的歌声所震慑,我一直觉得他是最阳光与勇敢的一个。
喜欢他一个人在天台上跳蹦蹦床,镜头跟着他一上一下的跳动,以及背景音乐里传来的《六楼后座》。
“青春犹如方糖, 对吗? 有棱角, 易碎的, 荒唐的, 甜蜜的... 这种甜蜜是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熔化, 才能品尝,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人生总会有这么的一个阶段, 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 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都可爱, 笑他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 爱他们也都因为我们曾经甜蜜过。
”————Jason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扇破墙,直接穿入就是另一个房间,以至于后来被封了,大伙儿还死命往里撞。
还有就是那个破破的铺了很多气垫的阳台,大家一说:“游泳啦!
”就纷纷展开各种姿势胡乱折腾,仿佛真在水中驰骋,一个压着另外一个,还有Candy等人没心没肺张牙舞爪荡来荡去……这就是青春啊,大撒把地玩耍,恣意地生活!
个人还是最喜欢林嘉欣演的Karena,她随意抽烟的神情、开心大笑的样子、对着电话痴情的模样真是仿佛在演她自己。
有人说她像甜腻腻的奶油,确实,她有种女人&女孩之间的性感。
JASON还是蛮有魅力的啊,这种成熟男人说话稳重,见多识广,又懂得体贴人,会开适当的玩笑……年轻女孩子最喜欢了。
所以很多小女孩都被老男人迷住,或者再见年轻时疯闹的恋人变成大男人,难免产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的伤感和后知后觉的遗憾。
JASON还算厚道,当他觉得自己玩不起的时候提前告诉了Karena,哪怕这样会伤害她。
眼见Karena甜蜜电话的开始、迟到后在电梯上奔上奔下、傻乎乎地在电影院频繁挥手……所以当她再也打不通JASON的电话时,还真是替她伤心。
听着“从头抹掉你 从头删掉你 搬出了六楼后座寻梦那场地 杜绝前事再回魂 杜绝怀念你 莫非分到一吻后 就终生都要记得你……”这样的歌声,竟然想哭。
可惜最后在网上硬是没有找出一首完整的,十分可惜。
反正像男人这种视觉系动物,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连一面都没见就爱上别人的奇妙感觉。
刚开始很不喜欢Candy啊,因为她这个神婆没精打采地总是渴望找到一张饭票,这多少让我有点鄙视。
但是她爽朗随意、没心没肺的样子真是可爱到家了,好感倍增。
Candy每次算命的时候先给自己拿一张牌,希望能遇到有缘帅哥。
没想到一下子就有萧正楠苏永康两大帅哥左右护法,是啊,这是很苦恼的事情“为什么一来就来两个?
”这是我们曾经遇到的问题,选哪个似乎都是错,看似满满的幸福显得空落落的。
不知是Jean还是Leo说了一句:“两个都选,说明你两个都不爱啊!
”一下惊醒梦中人。
是啊,MR.A跟MR.B不可能像Candy幻想中的那样各取所长融为一人,只能靠自己好好把握,脚踏N只船总有翻船的时候。
Wing母弹唱那首海阔天空的时候,似乎打动了每一个人。
老实说,这首歌听过无数遍,但是在片中的这次是最打动我的一次,直到第二天上班的路上脑海里还在重复“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这个片段是全剧的一个升华(请原谅我用“升华”这样没情调的词*^__^*),让那些零零散散的“True or Dare”游戏片段,突然像有根思想的绳子给串了起来,一共递到你面前,让你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梦想……那个让很多人赞扬的sexy Susie真是把我雷翻了,她像一个大彻大悟的疯和尚,引导着整个故事的走向。
只是最后她端着“大餐”责怪大家不履行诺言的时候,说了一句:“香港就是像你们这样的人太多了”让我觉得是不是有点拔高主题啊?
后来想想,片子的社会背景是金融风暴后最伤痛的2003年,来点这样的调调也无伤大雅,算是一点小小的励志吧。
如果说青春励志剧一般是大模大样地摸摸你的脑袋说些鼓励而稍显正式的话,那么《六楼后座》就像一个同龄人调皮亲昵地在你的屁股上狠拍那么一下子,斗嘴几句,有点点疼,但是很快活,很乐意接受。
难以免俗的,想用JASON给小说《六楼后座》作的序来结束此篇,因为他真的写得挺好:青春有如方糖 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 这种甜蜜是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 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人生总会有这么的一个阶段 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 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 笑他们 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 爱他们 因为我们也曾经甜蜜过 当看到六个死党在书店里狂欢时,真是替Karena高兴,她终于在最后时限里完成了“出一本自己的BOOK”的梦想!
也许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毒誓,并不是说要一个毒誓监督我们按时完成梦想,而是需要那么一个有点猛料的毒誓来让我们记住青春里的乐与痛,思考年少的梦与路。
不然,青春是太容易流走的河流,一不小心,它就溜了,如果回忆时只剩下浑浑噩噩的一片混沌,那不是非常遗憾吗?
突然想起一个死党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对的时间里做对的事,就不会有遗憾。
”在青春,就要有个青春的样子吧!
夜里面。
一个人。
看《六楼后座》,喜欢,喜欢得不行,比《吉屋出租》还喜欢。
是近期看到的一部非常合胃口的作品。
黄真真试图用100分钟探讨,或者说是展现青春。
她干得很漂亮。
细腻。
正面交锋。
六楼后座,六位年轻人,六个愿望,六样失落,六种挣扎,六瓣青春。
Leo 带着超大近视镜的男生 头发凌乱 有时羞涩 锻炼身体 年纪最小 暗恋Karena Candy 用塔罗牌算命为生的神婆 生意惨淡 渴望把自己嫁掉 找不到真正喜欢又或喜欢自己的人Karena 抽烟的女孩子 写手 迟到专长 迷恋只问其声不见其人的出版商Jason 用一年的时间写一本叫做《六楼后座》的书阿宝 小时候受初恋情人打击后自称同性恋 职业小丑和布偶人 给小孩子变蹩脚的魔术Wing 吉他手 因为热爱音乐从美国逃学回香港 渴望出一张自己的唱片专辑 唯一的支持者是房东阿婆SusieJean 经常做些小生意 梦想发大财就是这样平凡。
平凡,又青春飞扬。
六个人,在六楼后座,合住一年,在他们最青春的时光。
所有悲伤、欢乐、放荡、晦涩、疯狂、难过、甜蜜、糜乱、激扬、寂寞,都是青春的狂欢。
在每个人的记忆当中,一定留下最真切最难以磨灭的印记。
如他们所忠诚的游戏一般:Truth OR Dare一年中,有人梦想成真,有人一事无成。
那又怎样?
青春本来就是用来挥霍的财富——与其为它的流逝提心吊胆,倒不如图个一时痛快。
反正一直也不否认自己是个即时享乐主义者。
也要有梦想。
趁年少,为梦想再挣扎努力一番。
或成或败,都是英雄。
多说一句。
格外喜欢,Karena,理所当然。
影片开头写到:本片故事 纯属真实 如有雷同 不是巧合影片结尾,Jason在为Karena的《六楼后座》所写的序中这样说:青春犹如方糖,对吧?
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
这种甜蜜时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
你总不能隔岸观火。
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一个做什么也真诚的阶段。
他们可笑,也可爱。
笑他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爱他们,因为我们亦曾甜蜜过。
用尽全部热量,融化我口中的方糖。
用尽全身力量,品尝我舌尖的青春。
义无反顾地热爱着,无论甜蜜,还是荒唐。
很香港的一部电影。
那时候的林嘉欣真是好看,真青春!
这部电影结尾导演组特意采访团队成员,问他们什么是青春,这部剧也在向我们展现几个年轻人的青春。
但是结尾杰森为《六楼后座》这本书写的序言说得最恰到好处:“青春犹如方糖,有棱角的,易碎的、荒唐的、甜蜜的,这种甜蜜要亲身用舌尖的热量才能融化才能品尝,你总不能隔岸观火,人生总有这么一个阶段,一个做什么也快乐的阶段,一个说什么也真诚的阶段,他们可笑,也可爱,笑他们皆因我们曾经荒唐过,笑他们,因为我们亦曾甜蜜过。
”我觉得,当你无所畏惧的时候,那就是你的青春年代。
在距离这部电影上映的五年后,我又重新找出它来一个人看完全部。
喜欢黄真真拍出来的感觉,那些青春就像是一首荒诞的诗歌。
我想,或许我们的青春都是充满荒诞的。
突然发现对于感情其实我们身上都有一种近似盲目的坚持。
因为不知道下一秒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于是连一个陌生的未曾谋面的关怀我们都会渴望。
这还不算是盲目吗?
如果有人会莫名其妙地爱上一个人,坚持爱他却从没见过他,想要见他却总是没能见上。
那么我愿意相信那是只有在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才能做出来的傻事。
当我青春不再,当我已经历沧桑,我绝对不会再去追逐那种一瞬间的感觉,我也不再相信那种摸不到的爱情。
到那时候我只想在身边拥有一个温暖怀抱,早晨醒来能看见一个让我安稳的笑容。
等我到了那个年纪一定就会非常怀念年轻时候的荒诞往事了吧。
谁不曾做过傻事,谁不曾爱错过人。
我喜欢很多很多香港电影里的青春情节。
那些画面是我现在的生活有差距但是又有影响的。
比如Truth or dare的游戏。
还记得我们玩的时候叫真心话大冒险。
我喜欢大冒险,如果让我选,我也一定愿意选大冒险。
因为不知道大家会让自己去做什么样冒险的事,也许刚好会是自己心里也想做却一直不敢做的。
于是愿意去相信一个未知。
当然有时候也喜欢真心话,有时候习惯了撒谎,反而看不清楚心里最真实的声音。
我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可是这游戏却可以反映出一些本质的状态。
青春的状态。
在青春的日子里,最昂贵的什么?
不是爱情。
而是理想。
高中时在校园里流连,当时以为自己的理想看似伟大其实很廉价。
于是一点点放纵自己,堕落下去。
等到终于有些明白理想的价值时,却发觉自己已经快要过了发梦的年纪。
好像是绕了一大圈才接上了一个自己给自己开的玩笑。
然后发现已经一点而不好笑了。
以前总是在想,到底人生的价值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年轻但又为什么无法把握?
现在看来,好多东西都是庸人自扰。
美丽人生,并不会因为我们在屋子里裹着被子杞人忧天就会轻易来到的。
我总是说,要加油,要努力,要奋斗。
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多少?
是不是因为我们年轻一代荒废了青春年华,所以心态也跟着苍老,根本就找不到那种为了某人某事而废寝忘食的精神?
理想,就这样变成了好奢侈的言辞。
看完整部片子后,并没觉得特别好看。
只是一些片段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觉得电影只要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就有它出色的地方存在。
一部看完以后让人没有任何感觉的电影不是能够打动我们的好电影。
Wing的音乐梦想没能实现,但当我看见他妈妈豪情地唱Beyond的歌时,我都被感动。
我们常常以为父母不理解自己的理想,但实际上我们怎么可以忽略父母也是从年少轻狂一路走过的啊!
我们以为失去了把握自己理想的机会是痛苦的,那他们曾经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难过吗?
怎么可能。
父母也曾是年轻人呀。
这样想着就能被感动。
当我们因为某些可笑理由和父母争执的时候,想一想,他们年轻时是不是也这样卤莽这样惹人伤心过。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也曾闯过祸所以现在才约束着我们。
但青春,真的不是可以被约束的东西呢。
年轻时候怎么可能不犯错呢?
我能理解父母,也能理解自己,更加能理解身边的那些青春们。
今后的路还很长。
望也望不到边。
我们渐渐长大。
青春渐渐远离。
也许有一天,回头,会看见那些过往,还镶嵌着青春的岁月里闪闪发光。
至于我们到底要走向什么地方,要实现什么理想。
这都是些沉重的话题。
青春里的疑问大概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内心才能回答。
只希望你能轻轻地笑。
我们都轻轻地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6c8f7d01009aw0.html
这是我05年的时候写的。
大概不只是是因为这部电影而写的。
宴会结束的很晚,很累。
还没有冲凉,就拉下大屏幕,看起了电视。
要不是中间插播广告后的提示说“请继续收看《六楼后座》”,还真的不知道这部从中间开始看的香港电影的名字。
几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合租的房子叫做“六楼后座”。
他们住进去的时候玩了个游戏:他们把一年内要完成的愿望写了下来,装进瓶子里,封起来,他们告诉房东婆婆,一年后打开,谁没有完成愿望就吃屎,麻烦房东婆婆作评判。
上面的情节使我根据后面的剧情推算出来的,因为刚才讲过,我是从一半开始看的,从他们怎么蹉跎这一年开始看的:每个人在蹉跎的时候偶尔会看一眼那只装着愿望的瓶子,然后,继续蹉跎: 有人暗恋,不敢表达;有人渴望爱情,却总在欺骗;有人做着发财梦,只是做梦。
谁都不曾主动提起那只瓶子。
只是,偶尔凝望…… 一年之后,房东婆婆把要退房的大家聚在了一起,打开了瓶子。
每个人都拿出了那张纸,然后沉默,然后有人高声喊:“不是来真的吧?
玩笑而已吗!
”婆婆在坚持:“说了当然就要做到嘛!
” 其中一个女孩终于肯吃了,她说:“是,我失败了,我已经失败了,我不想连吃屎的勇气都没有啊!
” 看到这里就去冲凉了。
新加坡的夜很静,从晾台看到白天喧闹的停车场,孤独的榕树,一片月光,好像落雪……出来后,老大问我:“眼睛怎么红了?
” 我说累得吧,不好意思说哭过了。
打电话给远在冬天的女朋友,分手吧,对不起,我很笨,一心无法二用,只能放弃你。
有了女朋友,整个人就塌下去了,总盘算着找个安安稳稳的工作,赚钱,养家,买车买房,好好生活。
以前说过去西藏的话,自己背包去,死在路上也无所谓,呵呵,年少时谁没有几个幻想?
不值一提,以前说过什么要活得有激情之类的话吧?
幼稚得有些可笑了,现在有了女朋友了,要有大人样了。
变老的开始,就是失去了吃屎的勇气,就是忽视那个装着梦想的瓶子,就是把放在里面的梦想当作是年少时的游戏…… 而青春,就是相信梦想的存在,会被实现,肯疯狂的跟自己较真儿。
喂!
你怎么了?
我问我自己你,不是那个信仰Lennon的人嘛?
自称Dreamer,相信世界可以因为自己改变的那个家伙嘛?
你,不是喜欢那句“Hope I die before I get old”的人嘛?
人,有的时候得对自己狠一点,逼着自己不忘记那只瓶子,哪怕失败也要有勇气去认真吃屎……2005年夏天,我背包去了西藏,完成了瓶子里的梦想之一……2001年5月27日,我在本子上写过“人活着不能俗,可以失败,可以卑鄙,但就是不能俗,要有豪情,有激情,要懂得欣赏美。
”2001年4月19日 “记得和勇嘛?
那个钟鼓楼下的孩子,他用吃奶的力气嘶喊:‘有没有希望?
’是啊,有没有希望?
”2001年3月29日, “别忘了我们的梦,哪怕在现实中碰得粉碎也别忘了,我们的及大,我们的西藏,我们的酒吧,我们的店,我们的青春。
”……
青春是什么样子的。
给我们那么多的迷惑懵懂躁动炽热追求。
我们不停的寻问,却总没有个明确的答案。
可我们却乐此不疲。
这是不是犯贱表现之一?
青春是什么颜色的。
那么有吸引力。
让我们身不由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拿起画笔勾勒个模样。
画板是大片的白。
我开始明白,太过充溢的色彩,就成了无色。
于是开始用大块大块的空白来解释一些不能解释的事情。
我们拥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和年纪,于是我们轻狂。
因为我们有了可以用来挥霍的本钱。
我们拥有着世界,世界拥有着我们;我们遗弃着世界,所以世界也将我们遗弃;我们支配着生活,反过来被生活支配;我们追逐着,反过来被追逐。
事物都是个互动的过程。
相互制约。
怎么绕都逃不离那个圈圈。
Truth Or Dare。
你可否告诉我?
一个叫做6th Floor Rear Flat的apartment里面住着这样的六个年轻人。
那是一个叫做Hongkong的城市。
它繁华。
它多元文化。
它迷乱。
它喧嚣。
身在其中,有矛盾、有挣扎、有呐喊。
亦如我们。
这些拥有着青春的青年。
NO1。
——Karena 我们可以爱上一个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人,哭了笑了悲了喜了。
呵。
感情竟然可以这样的来。
对着电话机不停的自言自语。
接了挂了。
不过一个好奇心被满足的猎物。
怎么可以一笑而过。
我们有个梦要出个署上自己名字的BOOK。
迷恋在黑扒扒的文字里。
云里雾里地吸进来吐出去。
颓废着痴狂着迷失着。
NO2。
——Candy 我们大大咧咧,不曾爱恋。
可是一不小心却伤害了。
脚踏两只船的在他/她和他/她之间来回周旋,期望着一个两者可以合一的结合体。
可是百分百的完美往往只能供想象,是个乌托邦的东西。
我们的梦想是要去那个有着神秘微笑的国度。
于是用咒语蛊惑,自我安慰。
NO3。
——Leo 我们可以甜美的暗恋,姐姐或弟弟都无所谓。
年龄不是问题。
一个身影一张照片被放在心底,然后偷偷的傻笑或者哭泣。
角落里上演的独角戏,无声无息落下或是轰轰烈烈上演。
不过如此。
失去。
得到。
错过。
NO4。
——美颜宝 我们有被抛弃,于是我们就此自暴自弃。
我们虚荣。
把伤害过自己的人再努力伤害一遍写在了日记本上。
谁不知,最后受到了伤害却是自己。
我们是多么蠢笨。
失败了,沮丧了,顺便把性取向也给改变了。
新鲜的尝试。
继续迷失。
NO5。
——梁Wing 我们为了一种被信奉成理想的东西而背弃了外人看来很美好的事情,而这种美好却被我们忽视不见。
和父母有很深的代沟。
我们相互之间不能理解。
于是选择逃离。
其实逃开了的是那份今后再也找不回来了的关爱。
NO6。
——Jean 我们努力想着赚钱,可往往结果是把本金都赔进去了的亏本。
不劳而获。
痴人说梦。
如此的我们。
值得关注。
04-02-17
挺一群人国语配音真tm吵!
烂,浮夸!
傻B!
他们在嗨什么
True or Dare。
我想起我那盤《二樓后座》的磁帶了.....當年覺得只剩三個人影的cover絕望得要死.....不過如今多了Candy和林MM這種美女,哪還有什麽過不去的growing pains呢,套用Faulkner,揀虛無總算好過悲哀..........p.s.auntie杜麗莎《海闊天空》唱得好有feel噻,我直想哭一頓,爲什麽我沒這種磁性的嗓子?
看之前我还以为是鬼片。
没看完,闲闲滴闹,但认真地对待了生活
原声一定很好听
这么烂的剧为什么会7.5?????不就是讲述了一群人怎么走向吃屎的过程...大概主演都比较有名?黄真真导演就一部剧是我最爱啊
吃shi
truth or dare 一伙人的放纵青春
utopia?
内容很棒的,就是不电影感,弄成话剧会更好。
比想象好很多
青春这件事儿。总是伴随着失败。然后是成长。未见得成功。
难得清新淡然
哎,很一般的。居然7.5分。大跌眼镜。
真心话大冒险玩到吃屎,还有几个死党甘愿跟你一起吃,这样的青春再失败也圆满了。听着《海阔天空》,看着AI的海报,顿时内牛满面…… 人生就是场“truth or dare”。
瞬间穿越回高中了,真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