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本真的是不能再“岩井俊二”了,羞涩的少年时代,些许颓丧的中年时代,岁月跟随镜头在时光中穿梭,晦涩的美感,清淡的爱殇。
这些元素放在霓虹社会里,就是一个经典且动人心扉的忧伤往事。
但是放在中国,那种特有的“突兀感”就变得异常显眼,日本只要是带有关于青春,人生,岁月等标签的作品,总有一种日式独有的晦涩,这种晦涩从太宰治,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之中就已经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种晦涩的艺术表达方式逐渐成为了日式温情文艺片特有的“滤镜”,而这样的“滤镜”恰恰与中国社交文化体系格格不入,虽然岩井俊二一直试图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也请了陈可欣来帮忙,但是这个剧本的故事架构就是一部纯粹的日本叙事剧情文艺片,以至于无论你怎么努力去调整,怎么努力去做本土化改编,但依旧会给人一种极强的“矫情感”,那种专属于日式的晦涩,压抑,宣泄通通都变成了无病呻吟式的矫情,这就是你看《你好,之华》最直接的观感,就像是被人摁在水里,一直喘不上来气,而最后的情感释放方式又完全get不到中国观众的“痛点”,以至于看完整部作品,我仿佛感觉自己已经被活活闷死在水里了。
可这个故事与人物放在日本社会之中,你就会觉得很顺畅,很舒缓,一切都恰到好处。
与说到底就是文化层面的冲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昨天看了一部日片,《最后一封信》。
因为开始的絮絮叨叨,夏蝉乱叫,使我分两次才得以看完。
片子虽是看完了,有种感觉不可名状,今早偶然间看到一段话正合了本片:电影有两种,一种时刻提醒你这是电影;另一种淡淡告诉你 这是生活。
女儿问我片子里讲的什么?
还在剧中的我随口说:“失败者联盟”。
后来想了想还真是这样,剧中人物的各种感情纠杂,几无好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九八,可与人言者并无二三”,这是本片最好的诠释,这人生的常态被夏日里的信纸引诱了出来。
片子以葬礼开头,以离开为止,这起止间沁满了二十五年的不如意。
让我感觉好像是在看一段林阴下的溪流,被冲刷的仅剩下叶脉嵌在水底,时常落下的叶子不断在水面浮沉,却不肯离开。
溪水依然清澈,好像洗干净的只是它本身,只有偶尔散落的阳光才能让这无人在意的露出短暂的色彩。
生活随着时间不停的流淌,我们沉浸其中,那镶嵌在回忆里的美好就好像片中的火花,在干净的镜头里幻灭。
那最后一封信没有我们,又只有我们。
关于导演岩井俊二记忆,最早是冬日里的《情书》,本片是在夏日,那是否有春秋二季呢。
羞涩的少年,晦涩的中年,成了很多日片的基色了。
看了本片,我翻出了曾在16年记下的一段话,是岩井俊二在一访谈里说过的“对于我们 现在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一味的回忆过去是不会有新的开始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你有想要结束的想法的时候那也就完了… …坚持到生命的终点 人生才没有遗憾所以也想请大家努力保持“青春永不完结”这种想法”是不是在那个时候剧本就已经存在了,之后在18年先是拍了中国版的《你好,之华》练手(剧情完全一样),再在20年拍了本片《最后一封信》呢
最后一封信,感觉指的是特别多的东西。
(接下来开始剧透)开头一个航拍镜头拍向了电影中三个年轻的角色,他们在山间的瀑布旁玩水,他们分别是未咲的女儿鮎美,裕里的女儿飒香以及裕里的儿子(日版中不是太重要的角色,自己也忘了这个角色的名字)。
之后,镜头切到了未咲的葬礼,此时出现了第一封未咲留给鮎美的最后一封信——她的遗书,而鮎美害怕意识到母亲的死亡,一直没有打开这一封信。
而在裕里参加未咲的同学聚会,遇到了乙坂,而这正是故事的开端。
裕里在中学时期暗恋着乙坂,而乙坂暗恋着未咲,乙坂也一直写情书,通过裕里转交给未咲,但后来发现裕里那时并没有转交,而给乙坂学长的正是自己的情书,然后在乙坂的茫然中拒绝了。
再后来,乙坂成为了一个小说家,他写了他给未咲的最后一封情书,也是他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小说《未咲》。
因为裕里在同学会上没有把姐姐去世的真相告知众人,自己也用着姐姐的名义,与这个二十几年前的初恋,有了交谈。
因为裕里手机被其丈夫摔进浴池,之后电影以书信作为媒介发展,讲了关于乙坂,裕里以及两个年轻孩子的故事。
当乙坂重返校园,遇到了鮎美以及裕里,明白了未咲去世时的心情,释怀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暗恋,这也是乙坂对其青春写的最后一封信。
而裕里在最后与乙坂的见面,也是展现了她二十多年来的成长,也是对自己的青春写了最后一封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了告别。
故事的最后,鮎美打开了母亲的最后的信,发现这封信其实是当年乙坂与未咲一起写的毕业发言稿。
这里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其实都有写自己在当时的最后一封信,与其说是最后一封信,我觉得这更像是这段时间的成长,以及对过去的释怀。
其实日版的主角偏向于乙坂与未咲之间的故事,但裕里这一个角色分散了我不少的注意力。
裕里相对于自己的美女学生会会长姐姐,自己显得特别普通,自己内心也讨厌别人拿姐姐与自己相比,她在年少时遇到了自己暗恋的学长,并且暗恋的学长还靠自己转交给姐姐的情书,因为电影中被发现没转交情书以及被拒绝在同一个片段,那一幕委屈的戏真的有点惊到了。
再到电影的末段,由松隆子演的中年裕里最后与乙坂的握手而说“这是我和学长第一次握手呢”,这段话带着兴奋的语气,真的可以感受到这个角色跨越了二十几年也有着少女一般的心思。
刚打开这部电影,然我不禁想起95年的《情书》,两部电影都是以书信作为媒介,都有一个演员饰演两个角色的画面(《情书》中山美穗饰演的渡边博子以及藤井树,《最后一封信》广濑铃饰演未咲与鮎美,森七菜饰演年轻时的裕里以及飒香),都有对中学时期对暗恋的描述。
说实话,在这个信息时代,以信作为交流的媒介,《最后一封信》虽然交代了背景,可能是因为时代的割裂感,这部电影给人一种脱离时代的感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的真实性,也导致了《最后一封信》的评价没有《情书》高,也有人给出了“岩井俊二正在走下坡路”的评价。
想想这个书信的设定,对于情书的时代背景来说,我们是处于一个“未来”看“世界”的角度,很容易能代入,而《最后一封信》就做不到这种代入感了。
但说实话,我觉得《最后一封信》也是一部好电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松隆子对乙坂的心境,通过她的台词与语气,都能看出这段时间这个角色的成长。
本人是森七菜的粉丝,对她在电影中的表演也是十分满意的,裕里少女时期的暗恋却要大方面对的态度以及飒香对同班男生暗恋中的纠结,七菜真的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个委屈的戏,真的惊到了。
也不得不说,岩井俊二真的很会拍年少时期的少男少女,《情书》是,《烟火》是,《最后一封信》亦是。
同时,今天我还看完了18年拍摄的《你好,之华》,有一说一,感觉同样的剧情,这个发生在日本给人的感觉是更加真实。
为了实现岩井俊二的理想效果,他选了他母亲呆过的大连作为拍摄地点。
《你好,之华》戏份偏向于妹妹之华(这里的裕里是之华),周迅饰演的之华,在台词以及处理事情方面,感觉比松隆子更加沉稳,所饰演的角色也更加成熟,但可惜的是本人觉得松隆子在最后握手的那一个片段,在演出成长的同时,还能演出少女的羞涩感。
而饰演尹川(日版是乙坂)的秦昊那种无奈感真的没有演出来,而且镜头还真的慢慢堆过去,真的像有些评价一样,不知道是对演员过于自信还是对电影过于自信把。
饰演两个女孩的演员吧,我觉得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我觉得18年的邓恩熙与张子枫对角色的饰演可能真的比不上20年的广濑铃与森七菜吧。
《你好,之华》相对于《最后一封信》我觉得也有它的优点,它更倾向于家庭,抑郁的主题,因为选在了冬天讲述这个故事,色彩就像冬季枯枝败叶,了无生气的景象,充满了压抑的感觉。
岩井俊二也加入了周迅所讲的放生的故事,让电影加深了生命的主题。
个人感觉吧,岩井俊二不想再走《你好,之华》的老路,有了去其糟粕的感觉,使故事发生在夏季,也给夏季的瀑布,河流以及绿树许多镜头,给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主题基调,也使得电影没有那么沉重。
《你好,之华》与《最后一封信》同一个剧本,却给人的感觉不同,本人觉得是因为这个日系剧本的“水土不服”,毕竟中国和日本文化的差异不是那么容易消除。
总体来说,岩井俊二还是那个岩井俊二。
20℃左右凉爽的天气 淋浴后等待湿漉漉的头发自然晾干 钻进蓬松的被窝里看《最后一封信》这部日影 一切都太舒服了岩井俊二导演拍摄的夏天仿佛能闻到大自然中植物的香气 参杂着一丝潮湿和清凉 取景 选角 色调 台词 能感觉到是非常用心和细腻的制作 二刷截图的时候内心在感叹 每一帧都美好地淋漓尽致我个人非常喜欢收到手写信 亚洲人含蓄的情感表达 写信是需要沉下心来整理思绪的 诚挚的情感通过凹凸的笔迹隐隐流露 传达心底 尤为珍贵(朋友强烈建议我不要看《你好,之华》 确实这样的故事在日影中存在更为合理 也更像是岩井俊二订正完善了自己的作业 然后再呈现给观众
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自私的,爱是自愿的。
乙坂镜史郎的转学,掀开了三个人的故事。
青春美好的恋情,在错综的心思中萦绕,岸边野裕里对乙坂是那么的动心,但乙坂对迟野未笑是由衷的喜欢。
等到20多年之后,乙坂回来之后,缺发现物是人非,而期间书信的来往,更是将故事的灵魂所牵线起来,乙坂来给未笑上香的时候,未笑的女儿原野点美说出了她妈妈的心声,那些信件是妈妈的宝贝,妈妈看了好多好多遍,这也就是最大的慰藉。
乙坂临走前给裕里送的相册,是对整个高中的回忆,里面两个孩子的照片更是青春的缩影,而当点美读最后一份信的时候,是对整个高中的总结,也是整个故事的总结,也是整个青春的总结。
青春总是美好,青春总是希望。
爱情总是甜美,超越年龄,那就是心灵的交汇和升华,超越时间和空间。
除夕那天傍晚,在平安神宫打卡了[刺客聂隐娘]取景地泰平阁,然后徒步一路向西,拜访了传说中仍在生产伪电气白兰的夷川发电所。
从汇入鸭川处沿河南下,对岸可以眺望到二代目归来时住过的酒店。
在河滨步道的尽头上桥,经过市役所大楼,拐入灯火熙攘的锦市场,京都倏忽间就从狸猫和天狗的世界,还回到贪婪愚蠢的人类手中。
吃完号称怀石料理级的荞麦面作年夜饭,微醺中在四下都望不到尽头的锦市场里乱转,一抬头正好来到一家松竹旗下的影院门口,想着既然已经在东京光顾了东宝的主场,那在京都自然也要照顾一下松竹的本地生意才算公平。
海报栏里热映的有桥本环奈的左右互搏,还有是枝裕和与两大法国影后合作的新片,不过考虑到自己既听不懂法语又看不懂字幕,为了防止酒后再次在异国他乡的影厅里酣睡,冥冥之中,还是选了几天来一直下意识回避的,岩井俊二的[最后的信],因为是和一年前看过的[你好,之华]讲的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至少不需要空耳揣测剧情。
岩井导演在大陆过气很久了,也许是从筱田升去世之后画风不再“物哀”,也许是因[花与爱丽丝]之后就再也没出过爆款,也许是从郭敬明的荐辞居然上了《燕尾蝶》或是《莉莉周》原著小说的腰封,总之现在的影评提起岩井俊二那些“日式小清新”曾经的开山经典时,字缝中总是隐隐含了些轻谑之意。
后浪们对上代人的青春没兴趣,前浪们步入焦虑不堪的中年后,回想起曾经的感同身受,也难免觉得幼稚和矫情,甚至羞于承认曾为其热泪盈眶,我自己也是。
好在前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畸形火爆,园子温这样黄暴无忌三观尽毁的变态都能拿到片约,擅长消费情怀的中国片商们,自然更不会放过这位昔日“青春残酷物语”的所谓代言人。
于是就有了那部说不出哪里不好,但就是觉得水土不服的[你好,之华],虽然也是水准之上,但可能导演自己并不满意,居然回日本又原样重拍了一遍,故事地点由大连变成导演的老家仙台,时代背景的许多牵强之处都成了顺理成章的存在。
钢琴声响起,同样格式的片名和空镜俯拍一起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这个叫做[Last Letter]的故事,和那部[Love Letter]之间,原来有太多之前看中文版时未能察觉的呼应之处,比如都是以一场葬礼开篇,都是以收到“已死之人”的回信引出悬念,都是成年与少年双线平行的叙事结构,而同样作为“已死之人”的远野未咲和藤井树,少年之后的人生经历,也都只是在其他角色的口述和回忆中出现,再没有一帧画面给他们成年后的相貌,就连葬礼上的遗像,用的也都是少年时代的照片。
又比如松隆子饰演的的远野裕里,虽然已是两个孩子的妈,但像刚从[四月物语]中走出来的那份少女感仍然拿捏的恰到好处,而她的的职业,也依然是图书管理员,只是图书馆里被借走的隐喻人物未来命运的小说,从敏感温柔的普鲁斯特变成了据说是家暴狂的夏目漱石,而当海报上刻意隐藏的中山美穗和丰川悦司的角色,以气质颜值双双崩坏的形象毫无征兆的出场时,这种恶趣味竟有了多年损友久别重逢时玩笑开过火的感觉。
所以这部电影与[情书]最工整对仗的译名其实就应该是[遗书],而这也是原著中最后一章的题目。
甚至和[情书]里只是在借书卡背面画了一幅肖像,并没有真的写过情书一样,远野未咲也并没有给女儿鲇美写下真正的“遗书”,留下的只是她在少年时与人合写的一份毕业演讲稿: “我们曾拥有无限梦想和可能,或梦想成真,或抱憾终生,每当痛苦绝望时,定会再次回忆起此时此地。
” 两部电影也都安排了成年后的主人公回中学故地重游和拍照留念的情节,只不过二三十岁回去时,图书馆和老师仍在,青春仍在,未来的无限可能仍在,回忆的人也只是感染了一场终会康复的肺炎。
而四十岁后再回去时,校园已经废弃,被回忆的人已经因抑郁症而自杀,人生再也来不及重来。
十几岁的远野鲇美不能理解,为什么大人们都要隐瞒母亲死于自杀的真相,而只说是染重病去世的原因,不过她还有整个一生去自己寻找答案。
而年近半百的乙坂镜史郎,到故事的最终也不能理解,自己少年时修改的演讲稿,为什么会成为另一个人留在世上的的最后的信。
也许经历充满遗憾又不能重来的半生之后,就再也不敢认真追问,死后是否真有天国或来世?
贾樟柯说,“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李安说,“只可惜每次都来不及好好道别”,王家卫说,“人生如棋,落子无悔,那是赌气的话,人生真能无悔,那该多无趣啊”。
《还在咳嗽》这是我咳得最久的一次,好像什么都可以停下来,不管它,咳嗽不能停。
唯爱与咳嗽,无法掩饰。
就是这样的吗?
当我在咳的时候,渡边博子在咳,她戴着戴着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1995年。
当我在咳的时候,远野未咲也是戴着口罩的,厚厚的白色纱棉口罩😷 。
2020年。
只要开始,就会结束。
虽然无法掩饰。
浪漫的,是咳嗽吗?
浪漫的,是无法掩饰。
最浪漫是什么?
是无力还手的被虐。
最开始的两天,我绵软地躺在床上。
太好了,好久没这么没一点力气啊。
气若游丝,好乖啊。
是的,不要让我有力气。
这样我就不必负隅顽抗啦。
这样绝对的臣服,可是太令人倾心呢。
不管,外面怎样蝉鸣,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有咳嗽啊。
不管,别人怎样霍霍,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咳嗽啊。
我要好好观察它好久。
我的冬天,在夏天露出了肚皮来,多晒晒它,怎样撩拨冰冷的肚皮,都是炙热的爱。
哈哈哈!
就像唱歌那样咳嗽吧,这是无法掩饰的爱!
致情书,致最后一封信,我的字就是我的小小太阳,你的信,就是我看见你的瞳孔里,我的小小太阳。
哇。
还在咳嗽。
“该有多爱我啊。
我现在只想沉浸在这份幸福中。
”
导演是岩井俊二。
会让人想到《情书》,人物的错位,书信的连接,爱而不得的怅然。
《情书》中,淡淡的情愫,似有若无,很唯美。
而《最后一封信》的故事情节相对复杂,其中的矛盾冲突,更让人心有不忍。
未咲与乙坂彼此相爱,却嫁给了酗酒家暴的阿腾,最终在抑郁消沉中自杀。
为什么要选择阿腾呢,是冲动,是误会?
影片没有交代。
乙坂一直对未咲没有忘怀,他应该是可以拯救未咲的人,但在未咲需要他的时候,乙坂却没有出现。
可惜,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如果。
收藏在心理的点滴美好,就是对抗残酷现实的镇痛剂吧。
导演拍出了美好的情愫,但也就是真实的人生,很残忍。
有情人会因隔阂不能终成眷属,一次错误的选择可能误了终身,不经意的举动或许会造成永远的伤害。
在感情的拉锯战中,没有人能给出正确答案。
我们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
在猜忌、误解、伤害中撕扯,遗憾成为永恒的主题。
但人生没有如果,至少我觉得,最后知晓了一切的乙坂也不必觉得遗憾。
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与他人逐渐疏远,又在某一个契机突然有了联系,希望能够补回中间消失的时间。
但若是能够再重来一遍,或许大多数人还是会经历一遍同样的剧情,因为我们总是做了当下最好的选择。
那么剩下的,就交给命运吧。
从技术上来说,这部影片节奏缓慢,但也正好缓解了一人分饰两角给观众带来的时间线上的轻微混乱。
暖色调,不时穿插的航拍镜头,加上冷不定来一个小笑点,也给人一种温暖且舒适的观感。
难以想象,这样一部充满遗憾的影片,却似乎有着治愈的能量。
好久没看电影了。
周五的晚上,工作有点累了,打开日亚,和秀英一起看了起来。
我们一起看到2点。
日文对话太轻,我们一边看,一边交流,算是不错的夫妻交流素材。
看着看着就闻到了熟悉的味道。
是情书的味道,是我来日本的理由,也是我后来一直不再看文艺片的理由。
画面太美,初恋太美,青春太美。
但是人除了欣赏、体验这些永恒的美之外,也需要一些现实课题去面对、认识和解决。
然而我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近 30岁了?
谈不上早晚、好坏,只觉得人生境遇认知真是奇妙。
不知道秀英作为一个技术宅男是怎么解读的。
哦,对了,他的解读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开始的讲葬礼,他就觉得有些瘆得慌,后来讲到松隆子和雅治叔再会,他气得叫嚷,中年了还不安定,日本真是老出轨呀。
还有雅治叔小说家设定在上落合,这可是我和秀英夜晚散步会去的文化人住宅区。
每每走到那附近,看着静谧的街道,还有打理的美好又让人有距离感的一戸建て,总是不禁会漫想,里面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松隆子的家在宫崎,中年夫妇看到的就是,这房子可真宽敞。
我们也讨论着剧情的不合理,怎么想都觉得有漏洞和违和。
但怎么说呢,就像最近听秀英干活时,在听王菲和梁静茹,我刷了一天小红书满脑子都是国内的消息但又骑单车横穿东京几个区,总觉得时空交错,虚拟和现实混杂,也就是眼前的日常。
不过我真是一开始没认出来那是雅治叔,果然有一些胖子,都曾经风骚过。
陣容太夸張,雖說內地也強,但連庵野先生都請得到,還做本行!再找來老朋友,看到中山小姐,就猜丰川在隔壁!森七菜小姐好可愛!神木瞎了……青春就是美,書就是好,每次都要簽……
看之前朋友跟我说「広瀬太厉害了 她的脸和海街时期毫无差别」但也就是这样情感始终无法代入 分不清此刻眼前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森七菜可爱 昭和气的可爱 令人向往的可爱 又是与遗憾有关的故事 又是来不及和等不到的故事 但我还是偏爱情书 因为情书独一无二 情书的遗憾让人觉得美但又叹息 这篇的遗憾 大概是只能注定错过的遗憾吧(上次跟岩井俊二拍广告的时候就发现了 导演最近真的无人机ハマってる)
岩井俊二的片子两倍速看正好,大部分时间迷恋于宫城县的风光旖旎,小林武史的悠扬配乐,以及中山美穗从情书的青涩到老态尽显的当下也来打酱油的顶配阵容。整个故事就是中年怀念少年之恋,写信读信追忆似水流年,然而情感并无一秒戳中我。
即便摄影技术和电影理念多么进步,也阻挡不了岩井俊二对“爱而不得”的病态追求,刻在骨子里的日式美学——遗憾即是美
這運鏡,拍啥呢?
JK很可爱,两个JK站在面前流石是会生出很多柔软细腻宽容的情感……喜欢松隆子,不过她在这本里讲话的语气有点让我难受。看豆瓣才知道还有中文版,很好奇,因为这种从大人到小孩都反复斟酌九曲十八弯的处事方式过于霓虹,中国人这样搞会被觉得脑子有问题吧…
啊这…翻拍你好之华…
岩井俊二在我的世界中,有这样几个关键句。“嘿,我们出逃吧,无论去哪”;“我们放肆的挥洒生命中的年纪,当然青春是尤为重要的”;“爱情,是永恒的”!此片有点《你好,之华》的感觉,但还是不像。现在的岩井俊二作品中常常呈现出一种孤寂,再没有早期的那种洒脱。你以为再看看《四月物语》那绝美的松隆子?我想……美仍旧是很美的,但还是不同了。而福山雅治在我心中永远是迷人帅气成熟男人的所在,而这片子似乎“毁了”这人设。说无聊,岩井俊二如此;说精彩,它缺少了岩井俊二的那种独有的灵光!
岩井俊二寄往过去的《最后一封信》是一篇索然无味缅怀学生时代的祭文。他把三两句话就能了结的事拖拖拉拉写成了一部伤感气息浓郁的青春大部头。从未走出校园的他大概觉得如果没有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短暂的校园生活似乎永远不会结束,而一些没头没尾的故事更可能会困扰那些有故事的同学一辈子。倘若是《花与爱丽丝》也就罢了,两个中年男女还在对各自的初恋念念不忘只能说明他们当下的不幸。事实上,二人也确实正在面临各自的中年危机。然而危机是怎样解除的最终我们也不知道,大概就是影片到了结尾必须要说一句努力和再见。用岩井自己的话说,除了令人悲伤以外,不好再说什么。
我十几岁的时候最爱的那种电影。其实岩井从来没有拍过恋爱电影,他拍的一直都是一个人的情感。
虽说是同样的题材 不过明显回到本土后情感更细致了呢
开篇扑面而来的熟悉感,原来看过中文版,🐶还是那两只🐶吗?没想到会看到庵野秀明,之前在宫崎骏的纪录片里看到过他,配音时被老爷子逗得每个毛孔都在大喊局促,看着特别内敛,没想到会去演戏。岩井俊二的电影似乎总少不了下雨,想起自己年少时的记忆对雨也有着别样的滤镜。雨,是地球的年少回忆吗?
3.5/5 虽然感觉这部有点普通,但岩井俊二的片子再怎么样。摄影构图都那么别出心裁
太长了没耐心看完 除了松隆子没啥可看的 岩井俊二不行就隐退吧这拍的都是些啥
3.5 日版真的太舒服啦,不论是节奏还是景色、色调,都特别对味。不过这个本子的毛病就在于后半段的过于理想主义,即使是发生在日本、发生在岩井俊二身上,依然说不过去,毕竟大家都是被言情剧投食长大的。丝丝做女神也真的很难言,还不如森七菜。
1.这么强的阵容,福山雅记,松隆子,中山美穗,森七菜,广濑铃,剧情却这么糊涂2.第一次看到庵野秀明出演电影,他的声音音调好高啊,本色出演3.日式温情治愈,温柔的阳光,细流的泉水,整齐的课桌,适合谈心的生物教室,日本的青春呐
今日,远方山间,涌动着隐隐的春雷。雨雾氤氲。病中的日子,看的又一部电影。之前总是看欧美的商业片,动作,科幻,悬疑,枪战,令人炫目的场面,激烈紧张的剧情。仿佛若非如此,便无法展开电影叙事了。于是又开始怀念当初看山田洋次、是枝裕和、岩井俊二、宫崎骏、押井守、细田守、今敏、大友克洋的日子了。一场同学会,无法寄给收信人的一封封信,娓娓道来的故事,看似平淡,实则也是探索了人生的褶皱与心绪的涟漪。好喜欢这几个场景:旧式的日式房屋,坐在廊下,对着满庭芳草和唧唧虫鸣,捧一片清凉的西瓜,吧唧吧唧吐出瓜子。还有在干涸了一大半的蓝色泳池里,点亮烟花。小小的光束,照在姐妹脸上,明亮又寂寞。
少女羽月希 我可以(? @电博
回忆了一下,第一次无意识触碰到岩井俊二是光良《童话》MV里女主看《情书》中女藤井树的经典段落“你好吗”第一次知道岩井俊二则好像是郭敬明的哪本小说提到的《燕尾蝶》后来都看了,一黑一白,就那样镶嵌在青春期懵懂向前的履带上……包括《烟花》《捆绑》《花与爱丽丝》《梦旅人》《四月》《莉莉周》……每一部都有一个画面牢固地钉在那里,不期地反刍。如果非要辨别情书和信的区别,我想大概是:信像一只奔向余晖的小狗,夕阳有多久,它就跑多远。情书像一只海鸟飞向灯塔,无论波浪滔天还是静谧如镜,只要有光,就能前往。
纯爱是只在日本还没灭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