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三四年前,河南籍的本科舍友告诉我,你应该去看看《追凶者也》。
理由我已经忘记了。
周末翻出这部电影,和女朋友一起边吃饭边看,饭吃完了,电影没完。
我俩没有犹豫,继续浪费下午时光,把电影看完了。
《追凶者也》大概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完全以云南为叙事空间拍摄的院线电影。
偏向昆明口音的云南方言,略带夸张的云南警察,云南村寨,云南县城,云南米线,特别是云南公路上那种灰扑扑的杂草荒芜的氛围,让我倍感熟悉。
不用说,电影里的云南人,几乎没有什么正面形象。
警察在本该出场的时候缺席,矿场开发商和黑社会混在一起,社会青年在路上顺走别人的摩托车还满口谎话,作为主角的宋老二不由分说强抢别人家的猪,杀手在路上打晕了王友全,一条街的人居然没有一个人报警。
半无政府状态的背景设定,当然是类型片的一种元素。
但将这个背景空间选在云南,也折射了在大众文化里的某种“云南印象”。
女朋友一边看一边开玩笑说,哇你们云南就是这样的,我以后不敢去了。
我才想起来,本科舍友让我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大概也是出于他当时的云南印象。
云南,在作为文化中心的东部地区看来,一直有着两种形象。
其一是想象中的“自然状态”。
作为中间阶级休憩的消费空间,云南充满了美丽的风景与脱离俗世生活的神圣“自然”。
其二便是想象中的蛮荒与愚昧状态,以及随之而来的危险与诱惑。
在这个意义上,云南才会作为《追凶者也》这类悬疑片的发生地,才会作为凶杀案件类型片的空间背景。
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形象,其实都暗含了云南作为“文明”中心的附属品的角色。
由这两种形象出发,云南成为一个需要开发旅游市场、迎接外来游客的地方,也是一个需要被开化、被文明化的空间。
有趣的是,越是长期居住在云南本地的知识分子,越是容易陷入主流文化为云南塑造和规定的文化身份中。
大概是因为他们较少看到整个现代文明演进的轨迹,较少看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版图与资源流动状况。
但实际上,被这两种形象所掩盖的最重要的云南印象,是作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输出地的云南。
《追凶者也》的凶杀动机,源于开矿与不愿开矿的矛盾。
开矿,这大概是近代以来中原政权进入云南最重要的动机。
而在改革开放后,云南又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劳动力输出省份。
深入挖掘被常见的云南印象所掩盖的这两重云南身份,才有可能揭示云南在中国版图中的真正地位。
或许也只有从这两重身份出发,才能够真正考虑云南未来的发展道路问题。
从云南进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时起,云南这块土地,就从来没有摆脱过作为“边疆”的文化定位。
有关云南的研究课题,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改善当地民众生活状况、脱贫攻坚、政治改革、基础设施修建等等这些硬核的政治经济问题,但最受关注的、最常见的研究课题,却是关注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之类的研究。
提到云南最好的几所大学,也往往以民族学等研究出彩。
这些知识形态和知识传承的深层逻辑,都在于云南的“边疆”定位。
既然以“边疆”身份出现,那这块土地的社会重心就落在了国家治理,落在民族统一,而非落在本土发展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但事实上,云南的少数民族并没有那么多,他们并没有那么关心民族关系、民族融合问题,他们和其他的中国人一样,首先关心自己的经济收入,关心美好生活如何实现。
当我看到云南本土的研究密切关注民族学时,我总感到很疑惑。
难道这块地区的民众最需要的不是发展工业、增加就业机会、尽快实现现代化、早日摆脱贫困这些问题吗?
村寨里的少数民族,对民族史、民族融合问题真的有那么在意吗?
云南,作为地理意义上的边疆,的确无法反驳。
但文化意义上,边疆之名是以中原政权的视角建构而成的结果。
从云南民众的角度出发,边疆地位不应该被过分强调,反而应该强调云南作为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大省的经济位置。
当然,国家政权的实质性统一对于云南这样的地区来说自然是值得追求的,但与此同时,云南也需要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本土的工业化与现代化问题。
云南的知识分子,不能局限在主流文化给云南所设定的框架之中,而要主动探讨云南自身的工业化路径。
我始终认为,没有任何一个地区会希望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地区的人民群众,希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另一方面,也只有让全国各个地区都较为同步地进入现代化,进入全面小康,国家所希望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达成。
因此,作为一个长期被视为“边疆”,被“边疆化”的省份,应该在新的发展周期里,重审自己的原料产地与劳动力输出地的经济身份,跳出外部对云南身份的不恰当设定,聚焦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云南的知识分子,应该对此做出贡献。
首先应该跳出云南,从近代历史和全球视野出发,重审云南发展的可能性。
2020年11月23日 中午
真实的底层未必真如此荒诞,但真实的人性只怕更真实。
底层总有好故事——这并非因为活在底层,人就会有什么不同,而是底层所对应的贫穷,常常把隐匿在人心深处的欲望和疯狂激发出来,揭开衣食足仓廪实的平民百姓日常所难以见到的黑暗草棚。
落差造成奇观,奇观导向荒诞,荒诞孕育新的荒诞。
1991年11月,X市破获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特大杀人、抢劫、强奸案。
以贾文革、徐丽霞等五人组成的犯罪团伙,疯狂作案一年多,先后杀害42人。
2006年3月9日下午,在新大都饭店内召开的X市代表团的会议上,迟夙生提交的《关于尽早出台对性从业者行为规范立法》的议案未获通过。
——某网《法律与生活》这起案件中,凶手的作案工具很简单,『脸』——他利用自己英俊的相貌诱骗当地暗娼,嫖娼后将其杀害,将其钱财洗劫一空。
杀死后将尸体藏入地窖。
前二十位受害者的情况如出一辙。
当时警察去地窖挖人,里面尸体都堆了起来,而且凶手还曾经烧过放不下的尸体。
更令人惊讶的是,凶手的帮凶竟然是他曾经试图掐死却不料失败的一名女性。
她死里逃生,却帮助对方进一步诱骗,强奸,杀人,吃人。
吃人的器官。
你说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理解人性呢。
我们似乎只能在这个里面找到毛骨悚然的恶。
如《追凶》中所描述的,底层有男有女。
当生活把人逼迫到了无处可走的地步,无非是男盗,女娼。
看过李杨的电影么。
《盲山》《盲井》。
《盲井》讲的故事跟《追凶》相似,在煤矿做工的小农民首先将外力来找工作的农民认作亲人,接着带到煤矿做工,然后制造『安全事故』将其杀害,领取高额抚恤费用,以此致富。
《追凶》则因为某农民(修车师傅)不愿意拆迁自己的祖坟来给村里搞煤矿,利益相关者于是决定杀了他,阴差阳错搞出一场闹剧。
都是『跟煤矿有关的死亡』,都是『底层人的自相残杀』。
但前者没能上映。
《追凶》上映了,以荒诞和黑色喜剧的方式,试图让观众一笑置之。
但是这个笑,恐怕是有些复杂的。
在《追凶》中导演设置了笑的三个层次。
第一次:观众为傻逼修车师傅(刘烨)被人冤枉后据理力争,并把嫌疑人家的母猪卖了还钱补偿给被害者而笑。
刘烨演得特别愣。
一个耿直boy。
他是穷,但他在乎自己的人格收到了侮辱,他在乎自己的小孩受到了嘲笑,他心里过不去。
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他较什么劲呢。
观众笑。
第二次:观众为小混混嫌疑犯(段博文)与杀人犯(张译)的各种荒谬角逐而笑。
杀人犯也能这么惨啊。
满头是包。
真的,看着别人拼死想做的事情却做不到,是很能挑起观众心中优越感的。
你说你这么坏,怎么还这么撒。
观众笑。
第三次:观众为坏人得以正法,正义得到伸张而笑。
杀人犯被抓起来了。
母猪也换回去了。
孩子不会被人嘲笑了,小混混也光明正大地揽着自己的爱情回家了。
这个结局很好。
一切都很完美,世界有黑暗也有光辉,有层出不穷的恶,也有迟到但不早退的正义。
多么令人欣慰啊。
观众笑。
一次两次,观众被导演带着走。
这简直比《盲山》有趣多了嘛。
你看当坏人,多无奈啊。
诶,为什么我居然会觉得大坏蛋杀人犯(张译)居然是无奈的,悲惨的。
他为了三十万去杀人啊,他去杀人啊。
我为什么同情他呢。
——因为如果坏人有得选,他也会有更美好的人生。
这就是黑色幽默的幽默部分。
我们讨厌罪恶,也不需要去圣母地原谅罪恶。
错就是错。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要认识人性,你就必须保存一份谨慎。
别急着下判断。
别急着用粗暴的好坏去定义对方。
中国太大了。
这片土地上时刻发生着我们目力所不及的事情。
有坏的,也有好的。
真实的人性就是面向太阳,有光辉,有阴影,不完美。
人们多无力啊。
人们该怎么办啊。
人变得很慌张。
柴静多年前有个演讲。
她采访了一个当时中国的总理,她问他:『你的一生也经历过很多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
』那个人说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再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
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有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板拿出来卖。
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
他说他讲这个故事是希望听的人能够知道,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
其实不仅在中国,人性在哪都一样,有利己倾向,受文明制约完善。
真实往往很立体。
像《追凶》这样的电影,最难得的是它强调了每一个人的无奈。
你是为了利益,就不无奈么。
很难说。
因为这个利益有可能你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付出去要的。
不是因为贪婪。
或者,也是因为贪婪,但是这个贪婪之前,却首先是贫穷,是无知,是没有接受过正确的引导与教育。
他根本没有一个学习控制自己的机会,不曾被这个世界温柔相待。
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也写过的《树大招风》。
人在这个时候不是人,是草,风怎么吹,草怎么摇。
人,怎么样都有可能。
人性,怎么样都有可能。
也没有什么捷径去认识。
认识之后也没有什么方法帮你摆脱内心的折磨与困惑。
你只能不断不断地去认识,不断不断地去理解,不断不断地去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
去假设,那是你。
别把范围框在底层了,所谓『高层』的恶也许手法更高明,但不见得手就更干净。
要认识人,首先得忍受人,然后得忍受自己。
也别老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你用心去感受和辨别。
然后也许你也会有一天愿意包容会体谅这个世界的,会忘记慌张和无奈,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让界更好,因为无论如何,正是这片土地上无穷无尽的事情,确切地丰满了你自己的人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愚乐(likejokes),欢迎关注么么哒!
追凶者也,3分,不是谁都能玩这种叙事的低配版的《低俗小说》《心迷宫》,玩这种叙事没问题,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单独独立,这样才能出效果,更加流畅《追凶者也》中的第一个故事为了迎合别的故事刻意往里面加情节,营造巧合性,这样不仅故事太跳,在感官上就会觉得多余,而且为了给几块不完整的拼图相互拼接,也太过于刻意并非给人一种【哦?
原来是这样】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啊,那里多余的地儿是想往这边接啊】的感觉没有疑惑与悬疑的新奇感,只有看乐呵看拼图的,两种氛围区别很大第一种是导演是上帝视角,观众是被牵引着第二种,也就是《追凶者也》这种情况,操纵故事的导演是上帝视角,观众同样也是上帝,在前面的故事中明显有不通和漏洞,导演放出这条线只不过是为了给自己好接,你自己都好接了人家观众也不傻啊,明显的违和,谁又能想不到呢这种玩弄时间和叙事的技巧并非一般人能玩的,和《疯狂的石头》《两杆大烟枪》《偷拐抢骗》更是不起一个量级,总之很尴尬,所以也就那样吧,不能炫技非要炫技,这样挺不好的关于故事,前期氛围营造的不错,尽管在叙事上为了自己后期拼接留出了大量的没用线头,但是氛围还是可以的,一小时二十七分以后画风突变,给人一种换了个电影一样的感觉,从悬疑变换成了逗比搞笑,突然的黑色幽默(其实并不黑色也不幽默)让人完全摸不到头脑,要说张译的性格,前面完全有体现,要说笑点,完全不好笑,毫无意义最后就是人设了,看似简单的案件(其实比看上去还简单)就让这帮人折腾了那么久,人物也是功不可没刘烨演这种愣头青倒是驾轻就熟,前期逮谁打谁后期却不敢跟张译对打黄毛偷车就像孙子一样跑,偷一辆摩托车比杀了人还害怕,还不敢跟所有人说,根本不像正常人啊,和后期举动也不成正比钱老板老老实实的嘴遁都能说服刘烨,干嘛要去杀人呢?
唯一不错的是张铎,张铎是个好演员,但是张铎这个杀人的也是智商一直掉线,随便掏出刀子就杀人?
不看时间地点场合就跟踪追杀刘烨?
这不太愚蠢了吗剧本低级,导演炫技,曹保平,也就是就拍《狗十三》的那个导演,是个绝对被高估的导演但是这部电影也不能说是烂片,它正在朝着风格多样化而发展,作为一次尝试还是挺不错的,再接再厉吧
0分。
对曹保平的惩罚。
极度的失望,暴力美学不是粗俗和野蛮。
完全失掉了曹保平的特点,想玩黑色幽默又没有宁浩无人区的浑然一体的气质。
哪怕无人区最终被迫改掉了结尾,也没有崩坏整个故事。
烈日和无人区的缺点是结局被迫修改的无奈和遗憾,而追凶则是无脑粗鄙的剧情加不明所以的情戏。
我以为王珞丹的裸背已经是败笔中的极致了,看了王子文,我知道下限又有新标准了。
曹导,您真让我难过!
看完电影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一个导演的个人特点,真的既是风格又是桎梏。
当然,这仅限指那些有能力形成风格的,烂片导演不在讨论之列。
看到很多人说曹保平这回玩儿砸了,我倒觉得除了剧本的问题,他还是保持了一贯的风格。
李米的猜想在当时的确呈现出一种清新不俗的格局,但终究还是一部小品电影,何况结局最终落在女性化的纯爱上,温情款款;烈日灼心在如今的电影市场无可厚非算一部中上之作,但最后三人为了一个站不住脚的假大空的理由选择集体自杀,又让结尾有了一股子鸡汤加狗血的味道,一泄千里。
以我的揣测,这就是曹保平骨子里固有和坚守的情怀,它时不时地就要在作品里出现。
追凶者也很像是一部纯爷们儿的戏,方言、修车工、县城夜总会、凶杀案,但看了半天热闹,我也没搞清导演到底想表达点儿啥,终于,在最后,小混混的一句讲诚信升华了电影,你看你看,又来了。
按说曹保平绝对算得上个会讲故事的导演,毕竟如今的电影能完整地讲个故事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你不老老实实讲故事,好好的你学宁浩干嘛?
结构谁都能玩儿几下,可玩儿不好只会显得笨拙可笑,再说你俩又不是一个气质,他是个直男癌晚期,何况他还是学的科恩兄弟盖里奇呢,在远有宁浩近有心迷宫的情况下选择这种套路,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曹保平还让我想到陈思诚,其实两人不在同一水平,但唐人街探案和追凶者也本质有些相似之处,总感觉张牙舞爪下藏着的其实都是软体动物。
细究起来,追凶其实还不如唐人街,毕竟唐人街还是有些亮点的,何况比起导演老司机,我们对演员跨界会更多些宽容。
弱和柔韧是两个概念,比如李安,温厚中力道惊人,那是更高级的能力。
什么样的人就该拍什么样的电影,我始终对曹保平作品呈现出的矛盾和分裂困惑不解,以口碑最高的烈日灼心为例,明明离圆满一步之遥,偏要任性地前功尽弃,这应该不只是剧本有问题。
作为一个草根影迷,殷切盼望曹导有一天可以突破自我拍出佳作。
可能在曹保平导演的眼中,云南是一个极其边缘的地方。
《李米的猜想》已经把云南表现得够穷困了,而在《追凶者也》中,曹保平导演直接把镜头对准了云南的农村,用荒诞又黑色幽默的手法讲述了个简单的凶杀故事。
没有周密的计划,也没有高科技的作案方式,在那个只有泥泞公路的地方,杀人只需要两个条件:没人看见和一把刀。
这是电影的第一个矛盾。
在落后的云南农村,案件侦破的关键性一环竟是因为一个“偷车贼”。
没有道路摄像头,也没有指纹识别之类的探案老手段。
大案的证据来自于素质低劣的乡村混混,不知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不过电影的矛盾并止于此,这个乡村混混王友全在答应宋老二后,对西装的事情守口如瓶,骨子里是有几分硬汉味的。
反衬那个倒霉的“五星”杀手董小凤,被好兄弟出卖后又被无量开发商所骗,经不住金钱的诱惑,才起了歹心。
在小区被捕时,绝望的董小凤谈起坎坷人生路,显得有些无奈。
而年轻、稳不住的警察在他说到尽兴处开了枪,致使到死他也没把自己这口恶气倾吐出去。
到这里,社长忽然觉得这个角色竟有几分可怜的意思。
而借此条线,导演在片尾用了王友全口中一句很明显的台词来表达“诚信”主旨:“我爸从小就教我做人要诚信,但他死得早,我都快忘光了。
”可这部近两小时的电影,仅仅只想借这些社会边缘人物来揭发一个诚信的主题吗?
并没有那么简单。
片中的矛盾其实还很多。
比如刘烨饰演的宋老二因为名声开始了“追凶”之途:“我儿子马上上高中了,我不能让他被乡里人看不起。
”但他却又仅仅因为一辆摩托车简单断定杀人凶手,让王友全在全村眼中沦为杀人犯,蒙上不白之冤。
更有甚者,强行带走别人的猪,强行卖了赔偿猫哥的母亲,而这样的事,却无人过问。
因为我被冤枉了,所以他一定是杀人犯,所以他所有的赔偿好像都是顺理成章,理所应当的。
另外的,有酒桌上称兄道弟,内心都是利益关系这样的小矛盾。
具体表现在宋老二的朋友在提供王友全线索时的第一句话是:“宋哥,上次说提供王友全的线索有现金奖励,是不是真的?
”还有类似“钉子户”这样的社会矛盾写照:宋老二不迁坟,在和王砚辉对峙的时候,被王砚辉强行灌输“牺牲主义”的价值观,而宋老二并不对这种“暴君”理论感到愤怒。
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更多是愧疚、甚至自责,边缘农村的老百姓都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很容易就变成了愚昧。
而在这些所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背后,在整个观看完整部电影过后,令社长思前想后、辗转反侧的是这样一个原因:马家兄弟,他们没有归案。
是的,在董小凤被击毙后,这个案子好像就皆大欢喜般的“被结束”了:宋老二买了猪,携同王友全一同回村。
看似完美,但真正被利益唆使的幕后黑手却未落网。
而这样的故事发展只会有两种局面:一是马家兄弟采取正当路径与宋老二周旋,迫使他迁坟;二是马家兄弟继续雇凶杀人,顺利成章的迁坟。
显然,第二种局面发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宋老二依然面临着潜在的生命危险,并且接下来的杀手可能较之董小凤更加专业。
利字当头,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比生命和名誉更宝贵些吧。
片中还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一是电影开始,宋老二进入村庄,被团结的村民举着棍棒,当作人贩子抓了起来。
二是气急败坏的董小凤在县城的大街上遇到王友全,用米线罐砸晕了他,还叫了三轮摩托把他们一起送到了河边。
村里的穷人热心肠,县城里稍微富有的人却十分冷漠、甚至为了几分车钱做了“帮凶”,有这样的对比之后,再反观马家兄弟,他们冷血的形象就更加深刻。
因此,在网上大多数人都在探讨《追凶者也》带来的“诚信”拷问时,社长更加焦虑的是那些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但却依然逍遥法外,任意妄为的人。
追凶者也,该追的凶应该是马家兄弟,而该追的人呢?
是你?
还是我?
这段时间终于有好片可以看了,并且我终于发现,经典不一定只属于过去!
从这个电影开始 ,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导演曹保平,一个是演员张译。
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刘影帝,我一定会大喊:这个演员是哪里找来的,太会抢戏了!
OMG!这个电影用很多网友的话来说,叫做中国侦察片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影片的叙事手法倒不新鲜,从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到保罗·哈吉斯《撞车》,甚至到前几年的《全民目击》采用的都是同一种手法,即通过不同的视角来描写同一时段发生的故事,在最后汇集到一起走向结尾。
从故事逻辑上来讲 《追凶者也》这个故事的逻辑是,一开篇就死了人,于是我们的视线从第一嫌疑人,转向第二嫌疑人,转向凶手和买凶的人;接着我们的视线又从买凶的人,转向杀手、转向第二嫌疑人,最后转回到第一嫌疑人。
最大的高潮之处在于,原来第一嫌疑人才是杀手真正的目标。
从演员的表演上来讲 我本来以为自己是去看刘烨的,正打算对他发生改观,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刘烨和两个超级戏霸周润发及巩俐的对手戏,让我一直觉得这个演员很呆,根本不会表演,后来,因为喜欢《血色浪漫》的钟跃民,去看了电视剧版的《血色浪漫》,因为刘烨的非北京胡同话以及很明显的装出来的“京痞”味道(京痞味道我个人认为冯小刚、王朔才深得其中三味)而分分中出神,因此在心中留下了这个人演戏不咋地的印象。
本以为这次终于对刘影帝的演技可以正确认识了,谁知道,半途杀出个陈咬金,这个演员抢走了我的所有关注。
从控制笑点的人来讲 凭良心说,刘烨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从初进警局的慌张变成愤怒地失控表现的相当有张力,被跟踪的时候深巷里神经兮兮的不断回头的心理戏也相当精彩,王子文扮演的小女友也把那种热恋、担心又怯懦的初恋感觉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在现场,让我感到一次又一次的意外,一次又一次地哑然失笑的,却是那个时而凶狠、时而深情、时而迷糊、时而伤感的“五星杀手”张译。
张译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坏人,但他最大的愿望是带自己的女友去省城过上美好生活。
他很讲义气不怕死,却又是一个另人啼笑皆非的蠢贼(不但杀错人,还错手杀了他的雇主——钱老板豆哥)。
当我们发现他弄丢照片,杀错人的时候;当我们看见他杀人还害怕弄脏自己的白西装的时候(导致西装转了一圈回到被害人——刘烨手中,还拿去质问买凶的人——豆哥);当我们看见他因为道义,几乎忘了自己是杀人犯,满街跟着线索疯狂找回西服的时候;当我们看见他跟踪别第二嫌疑人上了大巴车却因为睡着而弄丢对方的时候;当我们看见他错手杀害他的雇主——买凶者豆哥的时候;当我们看见他为了女友,举手投降的时候;当我们发现,他即使认罪了,任然絮絮叨叨地向大家表述他的经历,向这个世界说明他的这样疯狂的原因的时候…… 枪,响了…… “五星杀手”生命和电影都走向了终结…… 这一次我决定不谈意义,因为意义在这个电影里面不重要,它背后的社会现象以及反映的真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个控制全场的人,让我记住了他的表演,并且确定以后会追着他的剧,向下走…… 这个五星杀手,是个戴眼镜的有点娘的男人,他叫做凤儿,他最恨的是奸商,从买房到抢劫金铺都“被”奸商所害……他活得很可悲,却活得精彩,因为他相信爱情,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这个电影里面的大家也都很悲,包括莫名被杀死的猫哥,包括因为不肯迁坟被人买凶杀害(未遂)的宋老二,包括二流子王友全,但他们居然因为这一出杀人的闹剧,变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又互相体谅。
影片的最后,王友全说:我真的没有告诉他西装的事(尽管被人追杀、绑架、踢打、灌水),我爸从小就对我说,人最终重要的是诚信,可惜,他死得早……我想说的是:这个电影很好看,可惜,结束得太快!
它是不同于周星驰的另一种喜剧,没有夸张的剧情和表情,没有剧中人物的狂笑大笑,却让在场的观众时时爆笑……如果你还熟悉云南话,那么你一定会更喜欢这个电影。
《追凶者也》张译的独角戏。
张译的表演总是那么细腻,传神,让人印象深刻,从《亲爱的》里的韩总、到《老炮儿》里的张队、再到《我不是潘金莲》里的“假聪明”,虽每一次都是以配角出现,但总难以忘怀,即使在几分钟不到的镜头里,都能把角色的性格发挥得淋漓精致,而在《追凶者也》里,他终于拥有了一个“篇章”的时间,也的确不出意料地把影片演成了他的“独角戏”!
《追凶者也》有许多缺点,甚至有点“烂”,但有一个“张译”,我觉得就值得推荐。
谈谈影片,剧本用心,导演的处理也到位,可终还是输在了叙事节奏与人物刻画上。
叙事方面在于前两段的节奏都有非常明显的“枯燥”,“闷”,尽管有刻意安排的刺激观众荷尔蒙的“兴奋剂”,但角色扁平化,行为动机牵强等诸多问题,使得这些“兴奋剂”缺乏了最基本的可信度,反而颇有种强行“喂屎”的感觉,要不是“张译”的名字也在演员表里,估计我早已“离场”,等影片终于进入第三段后,张译凭借他优秀的表演真正做到了力挽狂澜!
在这段里,前面提到的种种问题依旧存在,但似乎又变得不重要了。
张译饰演的董小凤看上去有些瘦弱,和气,却是一名经验老道的杀手,他临危不乱,沉着冷静,且手段出乎意料的残忍,无奈命运却一次次与他“作对”,河边行凶时的优雅、讲究;到摆渡船上的愤怒、癫狂;再到最后修理店里的疲惫,孤注一掷,这几段的演绎不可谓不精彩,不绝伦!
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中的张译与剧中的董小凤一样,明明实力非凡却总不能“干成大事”,出演了许多作品,但总演着“不太友好”的角色,这部张译的独角戏,希望能为他以后的事业赢得更多更好的机会吧,推荐给大家。
说起来,这次在上影节看[追凶者也]是个意外。
本来卯足了劲是要抢伍迪·艾伦老爷子的[咖啡公社]的,结果放票一分钟就被全部秒完,原价60元的票子更是被黄牛炒到了500元一张,只好忍痛放弃。
临时调整看片计划时,看到曹保平的这部新片刚好有空看,于是安排进了计划中。
由于本片是参加上影节的竞赛单元,正式的上映定在9月15日,连海报等物料都还没放出,更别提宣传了。
所以,除了模糊的知道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追查杀人凶手的故事,关于这部电影的其他我一无所知。
在映前的主创见面会中,几位演员和导演亦卖足了关子,让我不禁对这部悬疑犯罪电影究竟会如何发展充满了好奇。
就跟每一集[名侦探柯南]一样,故事以一场谋杀开场。
云南某小镇中一个叫猫哥的男人惨死在河边,因为不久前刚刚与猫哥发生过过节扬言要杀死猫哥,刘烨饰演的宋老二首先进入了警方调查的视野。
虽然没有正式调查结论,但小镇中的风言风语显然打扰了宋老二本就不怎么顺心的生活。
憨厚耿直的宋老二急于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走上了调查的道路,于是牵扯出真真假假的荒诞追凶故事。
刘烨的角色是全片的线索人物。
看到故事的结尾你会发现,所有的故事都因为宋老二而起,也因为他的纯天然土法追凶,让几位人物纠缠在了一起。
而面对那个冷血无情的真正凶手时,拯救他的正是他一手造就的混乱局面。
当局面变得无比混乱时,原本“专业”的杀手也变得无所适从,被折磨得狼狈不堪。
这种狼狈造就了电影荒诞搞笑的气质。
在一个失控的局面中,反倒是一无所知的宋老二在无意中逐渐掌控了局面。
当电影行进到中段,张译饰演的杀手登场时,“追凶”的悬疑已然完结,观众对于剧情的发展基本上都能心中有数了。
此时,导演的任务从“讲怎样的故事”转变为“怎样讲故事”,而荒诞也从此时接管了影片的主要基调。
如同[疯狂的石头]里的专业小偷一样,当杀手越是用专业的手段试图挽回失控的局面时,事态就会更进一步地滑向不可控制的深渊。
意图亡羊补牢的张译,却在面对刘烨时束手无策,越是用力想攥紧手中的肥皂,滑腻的肥皂就越是会失控的滑出手心。
此时,两人的身份被倒置,思维缜密冷酷无情的杀手的所有行为都被宋老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一消解,在了解所有情况的观众看来,杀手越是挣扎就越是可笑。
这种矛盾成了影片后半段的核心。
张译很好的诠释了杀手董小凤这个角色,这也是电影中最具深度,也最立体的一个角色。
在电影中,他以一个夜总会领班的身份出场,穿着西服,戴着眼镜,显得非常斯文。
从一开始,导演通过他要给女朋友买房子的情节,迅速建立了一个有担当、立志为自己的女人提供好条件的“好男人”形象;他在夜总会中八面玲珑,礼貌得体,这些都与他杀人时的凶相毕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更为难得的是,导演将杀人一段拍得很冷血,虽然没有过多的血腥渲染,但力度却很到位。
电影在诠释杀手的冷血时,不是靠演员摆几个冷酷的表情,相反,董小凤在杀人时带着满不在乎的神情与态度,而这更让我不寒而栗。
他操着一口东北话,一边讲述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困惑,一边挥舞着自己手中的匕首,显然,此刻他自诩为社会秩序的纠正者。
当人们稍有不满就利用私刑来解决问题时,这种原生态的“正义”观念正是我国某些地区法制崩溃的写照,这种对秩序的蔑视也是董小凤这个角色最令我胆寒的地方。
在混乱的荒诞语境中,董小凤逐渐变成了一个小丑般的人物,他的每一步行为都遭到了观众的嘲笑,在一幕戏中,他受伤的鼻子被他的大哥揪住不放,董小凤像是被捏住了尾巴的小狗般不住挣扎,张译用夸张的表演让影院充满了阵阵笑声,就在欢乐的气氛达到最高潮时,他一挥手割破了大哥的气管,献血喷涌而出。
刚刚还在欢笑的全场观众立即鸦雀无声,被这突如其来的杀人行为惊呆。
这一段是全片我最欣赏的段落,它完美地塑造了董小凤的那种癫狂与不可预知的残忍,也将导演和演员们对电影的掌控力显露无疑。
稍显无聊的是,当一切看上去无法收场,结局似乎要生出意外变化时,我国电影审查语境下无所不能的人民警察再度神兵天降,杀死了故事向罪犯伏法之外发展的任何可能性。
[追凶者也]的故事情节和曹保平的上一部作品[烈日灼心]有相通的地方,所不同的是处理的手段大异其趣,这部作品的完成度也更高,没有了类似[烈日灼心]中那个有头无尾的说书人的明显缺陷。
电影的结构很像十年前火遍大江南北的[疯狂的石头],从三个主角的角度去叙述故事,当这三个部分讲完的时候,观众被赋予了无所不知的上帝视角,但影片中的各位主角认知仍有局限。
所以,当最后三条线索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站在全知的高度去看片中人物的种种行为,就产生了无数荒诞搞笑的情节。
好比牌桌上你已经知道了所有人的底牌,然后静静地看他们怎样出牌,自然乐在其中。
当采用了这种结构时,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重点落在了“荒诞”而非“悬疑”上。
我倒是很欣赏这种变化,抛弃了[烈日灼心]那种苦大仇深的使命感后,曹保平的这部作品更加商业化、可看性也更高了。
就像我在上文提到的,重要的从来不是讲怎样的故事,而是怎样讲故事。
本片将于2016年9月15日正式上映
前一阵被《釜山行》疯狂刷屏,没敢在朋友圈发话。
豆瓣上,观后评论上悄悄写着“是不是最近电影看得多了,怎么无感?
”没隔几天,看了《追凶者也》,底气足了些。
没错,《釜山行》好看,但绝对没大家伙说的那么好看。
我觉得最恰当的评论就应该是“丧失的肢体语言十分到位,配合着导演的镜头,感官体验淋漓尽致。
”但关于“人性”这事儿,我就不同意,怎么就赤裸裸的展现人性了。
人性体现在“因为着急回家见母亲,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极为丑陋的那位官员么?
”“体现在父亲被救立马变得不自私么?
”。
至少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任何人物的动作,都有其发生的原因。
最喜欢电影中的那种感觉,导演一点一点的给你线索,电影中的人物一点一点的被逼上绝路,他的下一个选择、判断都是逼不得已,没办法,不这么做他就不是这么一个人。
反观追凶者也,导演车头彻底地做到了这点,宋老二追凶是因为怕儿子“涛哥”被说闲话,王子文帮王友全是因为作为一个小镇女青年就是那么热烈的爱上了个游手好闲的小混混……追凶者也的人物自然于、丰富于釜山行。
犯罪题材自由其引人入胜的方法,曹导在此基础上继续玩了些花样,通过不同视角,节制的还原着故事的全貌。
但不得不说,这也导致了影片前后半段调子不一样。
张译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饱满度,甚至有喧宾夺主的味道,让扮演主线人物的宋老二只留言空洞的眼睛和蹩脚的方言。
但我需要重申一遍,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节奏的玩起环形叙事的。
虽然大家对这个一手法并不陌生,但对于这个剧本来说,环形叙事绝对增加了他的精彩程度。
这就是彰显导演的想法与功力的时候。
有人吐槽结尾,个人认为那是黑色幽默体现的顶峰。
一个不相信GONGAN体制决定自己追凶的环境下,一群特警、武警围着一个憨贼,一位警察手抖了一下…… 这不是黑色幽默是什么?
追凶者也,只是缺少一个G点。
缺少一个让观众印象深刻的场景,一个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爆发点。
说白了,追凶者也让部分记忆力短暂的观众,缺少一个朋友圈发观后感的“话题”。
当然在,追凶者也没有到5星的程度,但无论如何,支持曹导。
给你一个《辩护人》中的宋康昊,再给我们一个惊喜怎么样?
P.S.(想去睡觉了,写的粗糙,凑合看)章回体这事儿,值得讨论一下。
关于模仿,不予置评。
小凤河边杀人那段,流畅的要命。
希区柯克不愧是经典,刀起刀落的,让人不敢盯着屏幕看。
张译在长途车上扇邻座的那段,没笑死我。
纯主观个人感受。
围笑。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利益的时期,这是虚假的时期;中国民间有着各样黑色幽默素材,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刘烨乱学乱飙方言,让云南观众注定出戏,也让全片一开始就胡乱猛来。这还真不是用力过猛,而就是完全乱势力。幸好曹保平作为结构派老司机,还能让清楚流畅的故事框得住这次失控的风格。
其实多线叙事、倒叙穿插手法本身用的不错,主要是此类类型片看得太多,又有《两杆大烟枪》、《心迷宫》等珠玉在前,这部相较之就显得没那么出色了。张译饰演的倒霉杀手尤其好笑,惨的令人喷饭,刘烨中规中矩正常发挥吧。
宋老二好可气,宋老二好可怜。他的眼泪比不上全村人的致富重要,所以他该死。可怕的是连他自己也相信自己该死——这是喜剧包装下那个悲剧的核。
张译那段印象格外深刻。另外b站弹幕总有一堆人见缝插针地显摆自己看过盖里奇、昆汀,分析拍摄手法、叙事逻辑也真是醉了!
富人的生活是不惜一切谋财,穷人的生活是不惜一切抬起头。《光荣的愤怒》的底蕴,结合了更炫酷的叙事结构,融入了更魔性的幽默表现,刘烨、张译全程飚戏,啪啪啪的节奏令人应接不暇。作为一个笑点极高的人,很久很久没见过如此舒服而爆笑的电影了,目测票房会逆升,截止9月已在个人心中锁定年度最佳。
宁打五星,黑色幽默过烈日灼心,叙事清晰节奏明快过釜山行。除了王子文透着一股子白富美的气息,基本其他路子很对味了
不至于看个丧尸列车就觉得落后韩国几十年
3.5星。选景生活,表演尚可。故事架构有点巧,诚信社会啪啪啪。
演了一群被水逆严重影响的人,张译是水逆重灾区的,心疼
简单低漏。。。浪费时间。。。故弄玄虚。。。
张译对着刘烨的照片做俯卧撑那里我还以为又是一部和《烈日灼心》一样带基佬情节的犯罪片。
一件事乍裝作有趣那是很尷尬的啊。
哈哈哈哈哈哈,张译的脸实在是太惨了……对于五星杀手来讲…,差评~!不过演技很赞~总感觉电影哪里怪怪的蹩脚……
张译再好也遮不住这个电影的烂。
要你死,你除了死就是个死…“奸商”到底是谁呢…曹保平这思想很不和谐哇…黑色幽默,可以逗乐,可以讽刺…
没看出什么意思。
不知道这样的片子有什么意义。二逼杀手,三流软饭男,一个修车工,什么什么都没有。
导演善于表现富有视觉冲击力的震撼画面,这一点在《烈日灼心》里很好地展现出来,但这部电影却弄巧成拙。毫无新意的故事,差强人意的角色关系,僵硬的笑点插入让人不明所以;糟糕的摄影,过于频繁的手持镜头和跳切让人感到眩晕。其中的政治讽喻到算作一个亮点。
与田老师达成一致:刻意 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