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年的欧陆
Kontinental '25,二零二五年的欧陆,Continental 25,欧陆慈航2025(港)
导演:拉杜·裘德
主演:埃斯特·通帕,Annamária Biluska,Marius Damian,伊林卡·马诺拉切,瓦娜·马尔达雷,谢尔班·帕夫卢,阿德里安·希塔鲁,加布里埃尔·斯帕休,阿多尼斯·坦察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匈牙利语,德语年份:2025
简介:奥尔索利亚是特兰西瓦尼亚主要城市克卢日的一名法警。一天,她必须将一名无家可归的男子从地下室驱逐出去,这一行动带来了悲剧性的后果,使得奥尔索利亚必须尽力应对随之而来的道德危机。详细 >
49th HKIFF,PE。强文本对话电影,当今欧洲政治新视界。
与裘德前面的电影相比讽刺的辛辣程度减轻了一些,并没有很多新鲜的主题,似乎变得更为工整了。水平还是在线的但确实简单了一些
罗马尼亚City walk/ 祥林嫂本人/ 南泉斩猫,大为震撼
#HKIFF49 PE更像是欧洲人精神状态的纪录,但可惜是剧情片,那对表意的要求就会更高,而本片无意做到。那能夸的可能只有iPhone了。
肯定比不上前作,和倒霉性爱比也是差一点
#HKIFF
3.5星!家人,友人,母亲,学生,神父… 不断的重复与倾诉,对他人的苦难及其内心的罪责,究竟是再为他人而哭泣?还是在他人面前彰显自己的同情与爱心?还是为了使其实并无所作为的自己良心好过些?犬儒主义的意识形态既在于,对于社会秩序的运作模式的心知肚明,但却又得过且过,人们深知真正的改变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并不想破坏一切,因为人们还需要去度假。
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如此直白外露,甚至是浅薄的政治宣讲,表达上无非还是在吃老本,嚼了吐,吐了嚼,残羹冷炙也当宝,我说你们欧洲艺术片导演没活儿了就别硬整了吧?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的思想搁这儿当小学生作文翻来覆去地写,难道这还不算当下欧洲电影的困境?这次再塞奖就说不过去了吧?主题前置化、语用定型化,连同社会空间也直接变为可被随意支配的立场宣读阵地(大段双人对话的固定长镜头),影片开场二十分钟后(核心事件形同虚设,根本就是个幌子),导演的心思便一览无余了,目的性太强了。拍法和表达,这里里外外全无深度,也毫无技术含量可言。(btw: 片中所有的技术问题都只是技术失误造成的,种种这些技术上的瑕疵首先并不隶属于本片的影像结构,怎么可能成为政治化的表达呢?
现在欧洲知名导演是找到了什么拍文艺剧情片的模版吗?还是城市街景空镜头,接着开始两个人的话痨,随后在插入城市街景空镜头,再接着话痨...直到结束,无非就是聊天内容不一样,本片就是揶揄白人圣母心大爆发,内心煎熬,四处诉苦,有这闲工夫,还是多去照顾照顾几个流浪老人吧。
年度十佳预定。无论标题还是结尾一连串空镜都和五六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欧洲电影形成呼应,拉杜·裘德也通过民族主义历史与当下中的特兰西瓦尼亚给出了整个柏林最生动的人物和文本结构,他拒绝屈从于任何意识形态,拥抱这个世界的混沌,与陈词滥调战斗,与虚假光鲜战斗,与平滑沉溺战斗。自动对焦中也可以诞生伟大!那个完全不知道焦点要去到哪里的世界,不才是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吗?
<世界末日
三星半。自动对焦
🇩🇪线下观影。【75thBerlinale】对罗马尼亚的政治动态并不熟悉,但在观影过程中却获得了清晰的线索和理解;有时感觉就像在看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Ten》和肖恩-贝克的 iPhone 拍摄作品。很强的政治实验电影,很好地传达了夹在中间、动荡、伪善和迷失的感觉。一些对白非常巧妙。但与肖恩-贝克的作品相比,这部影片的摄影相当乏味(出乎意料地发现这片子让我时不时回味...提到 4🌟 吧哈哈哈
对时代背景不太了解,有点不清楚想讽刺什么。不过女主不断地重复着当天的场景来表达自己的愧疚,又何尝不是一种作秀式的自我感动。
# 75. Berlinale3-很普的玩票之作。明确的短引入-长展开结构:开场简短地刻画流浪者的黑色幽默日常,制造经典的道德困境,并以真正的主角,负责驱逐流浪者的法警与不同人在变换的场景中漫长的交流、忏悔、慰藉进行展开。民族主义、网络暴力,对罗匈两族、底层和中产的双面讽刺……几乎都是对于两部前作话题的复制,而故事张力、场景构建和体系运作机制的展现在iPhone摄影(不明所以的自动对焦)下更是全方位降级。与时俱进、辐射到欧陆的元素仅有对战争时事和欧洲电信商捐赠订阅的提及,“25”不知从何而来。Kontinental本意则为一所豪华酒店的名字。结尾依旧插入了裘德signature资料影像,展示了反映不同阶级分布与差异的建筑和街景,有些无趣。全片最好笑的是开涮Perfect Days
借女主和各种人的倾诉交谈罗列特兰西瓦尼亚以及欧陆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一遍又一遍,无论以远近亲疏、精神肉体还是灵魂的方式,她的道德焦虑无解,罗列出的问题也像是牢骚。可能是我不明奥义,觉得真寡淡啊。
每一位欧洲三大电影节系的导演最后的作品都会殊途同归成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行为艺术
当开场的恐龙模型“闯入”流浪者的世界,一个神奇而高效的寓言体系被迅速建立,极端倾向下的自律自省的背后或许反而是一双象征着某种濒临崩坏的高压思想道德意识的无形之手操控下的集体歇斯底里或精神症候,iPhone拍摄的自动对焦功能与其说是笨拙的幽默,不如说更像是这种无形之力滑稽、密集、智能而危险的锁定、抓取、破坏和失序,近乎拉杜·裘德一场辛辣犀利而举重若轻的脱口秀或段子集,或许小品,但并不妨碍他又一次通过镜头媒介完成了对糗事一箩筐的当代欧洲人们关乎自身存在的宛如精神生理失调般的丑态与困境的模拟演绎,以及对乐观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坚持。
6.7 比起前作们,更喜剧了,很多层面上喜剧过于喧宾夺主,也是他话唠电影最轻松的一部
一部关于国界之分导致人与人之间无来由的偏见和恶意的电影,女主本身被当成匈牙利婊子迫害,她自己也张嘴闭嘴就是“跟中国似的”。形式上非常素,没有什么视听语言,像是看一部干枯的小说。几乎全程1.6倍速看完的,一个固定的雕像镜头放了12s,没必要吧。女主学生一系列关于日本和尚“禅/开悟”的故事有点意思。女主有一种一直在表演、强调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好人的感觉。有信仰是诺奖得主,无信仰就是“诺奖臭鼬”,神父这段也是够经典的,这套路用在性别对立议题上似乎也完美匹配。结尾拍了超长一段各种房子,也是够...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