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挑了个没课的下午去欣赏了这部前阵子在奥斯卡非常火的斯蒂文电影,但最后却让我对电影非常失望,对我花在电影票上的钱非常痛心!
开始吐糟我到现在仍然想不通《战马》为什么会在奥斯卡获得这么高的评价(虽然最后没有拿到一项奖)。
《战马》的失败(至少在我看来)可以归咎到导演对于影片主题的摇摆不清。
如果说这是一部反战体裁的影片,那么战争的惨烈,人性的凸显,和对杀戮的思考完全没有用镜头语言表现出来。
如果你辩解说这是一部煽情片,那么他又感人在哪里?
整部电影让我触动的就只有两个情节:(开始剧透)1.艾尔伯特和乔伊在大雨中开垦沙石地2.在英军营地失明的艾尔伯特和受伤的乔伊重逢在进行下面的吐糟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对乔伊的整个漂泊历程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再次剧透)。
英德开展,军官从艾尔伯特父亲的手里买下了战马乔伊。
之后军官战死,乔伊被德军俘获(同样被俘获的还有乔伊的好友,同样卓越的一匹黑色战马)。
德军的两个年少的双胞胎兄弟负责照顾乔伊和黑色战马。
后来双胞胎兄弟从前线逃跑,在一个农庄被抓住,枪毙。
农场里的小女孩艾米丽发现了它们,和她的爷爷一起照顾这两匹马。
但好景不长,德军发现了他们,把它们征用去为军队拉大炮。
超负荷的劳动使得黑色的马筋疲力尽,死在了路上。
乔伊在英军和德军双发阵地中间的炮火中犹如神迹般的活了下来。
后来,乔伊受了伤,被送到英军的阵地。
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乔伊原来的主人艾尔伯特也被征召进了军队。
重逢,回家。
之所以我说这部电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就是在于它完全没有表达的主线。
电影是以战马乔伊的视角和历程来讲述这个故事,重现这场战争。
可是,还是那个问题,你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可以看得出来,斯皮尔伯格是有让影片更加丰富的努力的(从146分钟的片长就可以看出来)。
斯皮尔伯格按照套路往电影里加元素。
反战:英德炮火中,两边阵地的战士为了救出被铁丝网缠住的乔伊,暂时放下手中的枪炮。
温情:艾尔伯特训练小马驹乔伊,等等,这个比较多基情:和黑色战马的那一段搞笑:艾尔伯特家的那只天然呆的鹅励志:乔伊和艾尔伯特一同耕耘沙石地爱情:艾尔伯特和那个坐在同乡车上的女孩(事实上,这个桥段是我最搞不懂的。
明明叙述的方式是走马灯式的,让人觉得这只是艾尔伯特在驯马时候的小插曲。
但是,在电影靠近最后的时候,艾尔伯特又在战壕中问同乡当年那个女孩的名字,但之后又不交代后续,完全让人摸不清楚导演到底提她干什么!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整体上的浮躁,一个个故事完全是走马灯式的幻灯片和电影元素的劣质拼盘,没有主次和着重点。
一个个人物还没等我们去体会,去深入的时候,他们要么是死了,要么是被导演踢出情节之外。
根本不考虑我们的感受嘛。
这种蜻蜓点水的叙述方式让影片的表现力极大削弱(比如电影最后艾尔伯特完全没有预兆的在战场上出现),回到开头说的,它在反战和温情的路线之间摇摆不定,妄图一同极力展示,但结果是反而分不清情感主次,让人非常困惑。
一部本该能为战争影片树立丰碑的作品,最终却泯然众人。
斯皮尔伯格应当为它负上全部责任。
不厚道的说一句,影片的结局也完全没有那么动人。
从养成类游戏的角度来说,你的宠物宝宝小时候和你分别,开始闯荡江湖。
但整个电影的大部分你都不在镜头,也就是说,你被导演删戏了!
到电影的最后才让你出场,和已经长大的宠物宝宝上演重逢的戏码。
谁能接受?
数年在外的生涯,让乔伊经历了太多,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和珍视。
这无疑冲淡了观众对于艾尔伯特和乔伊之间最初的感情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天杀的导演在中间没有给艾尔伯特哪怕一分钟的出场时间!
)艾尔伯特后来突兀的出现也没有给观众一点缓冲和预兆。
让艾尔伯特最后把乔伊带走的确合乎情理却又让人不那么甘心。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艾尔伯特本来是乔伊的生父,但乔伊这从外面转了一圈,吃了千家饭,等到真正回家的那天艾尔伯特反而像个外人,一个养父。
那么请问,养父和养子的重逢你那么激动干什么?
如果,仅仅是如果,斯皮尔伯格在故事叙述的时候能用双线展开的手法,平行表现艾尔伯特和乔伊的战争历程,那么,最后的重逢才不会那么突兀。
(或许这需要34个小时的片长,但《美国往事》不也那么长么?
)至于那个姑娘,斯皮尔伯格,我看我们就不要提她了好么?
《战马》无题观后感我不是专业影评人,更不是电影圈内人,我不可能玩转着那些专业名词冷静分析一部电影的各个方面,电影电视书籍是我生活的一个后门,带我走向世界,走进历史,告诉我我何以成为我自身,以及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绝大多数时候我只是跟着感觉走。
奥斯卡告诉我它觉得《雨果》和《艺术家》挺不错,也许吧,我得承认它们确实挺有深度(尽管《雨果》是斯科塞斯拍给她女儿的),只是就目前而言,我尚浅薄,对不起啊,是真的欣赏不来。
专业人士告诉我,《战马》上映后反响平平,算不得斯皮尔伯格的上乘佳作,我看了,感动了。
我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这部电影不怎么有意思,战争片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尚未打开电影,就已经能猜到结局,这点倒和爱情电影有几分相像。
纵使是猜不透准确的结局,一切人和事碰撞上战争,无非剩下两个字:生,死。
既然如此,战争片往往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框架里盛着无比沉重的内容和一片断臂残骸。
从这个角度看,《战马》虽然也有悲壮惨烈的战争场面,但在“直面惨淡人生”这方面,却似乎有些太美好了。
我对《战马》的故事并不陌生,高中英语的信息匹配不止一次出现过《战马》和它的简介,它总是作为舞台儿童剧被介绍,所以我大概能够理解它为什么在战争片中有些另类,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它甚至不应该被称作战争片,它倚靠着对安宁的希冀,面向着纯真的光明,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爱、勇气和信任的故事,加之一战时的武器装备水平远不及二战(人类在自我毁灭方面的效率高得惊人),战争是它的背景,不是它的主旨。
我们习惯了横飞的血肉,习惯了无尽的黑暗,习惯了让冰冷的绝望压在我们心头,美好的事物太虚幻,大团圆的结局太幼稚,硝烟中的真情太没有深度,那就这一次,放下我们的身段,不要那么多痛苦的思考,以爱为名,再相信一次奇迹。
斯皮尔伯格避开了血腥和惨死,通过含蓄的摄影方式叙事,用近乎于温柔的笔触描摹着枪林弹雨中脆弱的生命。
上校率领的部队遭遇埋伏,镜头在机枪前和机枪后快速切换,枪前是驰骋的战马和马上神色惊讶、茫然、悲怆的军人,枪后只剩下受惊后横冲直撞的马匹。
两个临阵脱逃的德国少年,一个14岁,另一个显然也没大多少,面对着处决他们的枪口,不疾不徐的风车遮掩了他们倒下的瞬间,如同神父温暖的手合上屈死者死不瞑目的双眼。
这样的镜头不胜枚举。
在《战马》中,敌人也不全是冷漠残暴的,交战双方也能够因为拯救一匹马而握手道别,你可以说,这太理想化,纯粹是一厢情愿,盖伊·萨杰在《被遗忘的士兵》中说:“其他人或许某一天会明白,人有可能爱上冲突双方身上的相同品质,而痛苦也是没有国别之分的。
”你可以说,这么多人,围着一匹马转,太狗血,《拯救大兵瑞恩》里牺牲八个救一个,又值不值得?
生命本无价,又如何衡量?
在生命如流水般逝去的战场上,这些看似缺乏直面勇气的镜头,用微弱的温存给予了生命最后一点点的尊严。
我们说《战马》不太等同于一般的战争片,不是说它是一部轻松的电影。
看完后躺在床上回味,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部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第一遍就是一般意义上从头到尾看一遍,第二遍在心里倒着放映一遍。
结尾处Albert身着军装与父母在夕阳的余晖中相拥,Joey立在金色的光芒里,目光深邃沉静,剪影式的处理抹去了他们个体化的特征,Albert不再只是Albert,是战争洗礼中成长的一代人,活着的,死去的,他是所有的Devon Boys,是那些有名无名的年轻军人,是Nicholls上尉,是Stewart上校,甚至也是两个倒在风车边的德国少年;Joey也不再只是Joey,它是Tompthorn,是横尸在机枪前的所有战马,也是德国军营里一匹匹活活累死的同伴。
时光掠过中间所有的苦难与考验,回到影片开始不久征兵时的场面,大家聚集在道路两旁,欢天喜地地送走即将上战场的年轻人们,父母送走儿子,妻子送走丈夫,姐妹送走兄弟,儿女送走父亲,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却没人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见到他们的儿子、丈夫、兄弟、父亲。
那一幕的热闹和结尾处祥和的剪影重叠,魂兮归来,普通人的生命也有了厚重的力量。
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更多人活着而死去,而活着的人绝不该为了让更多人死去而活着,我们总看不懂这个道理。
1918年,一战结束。
1939年,二战全面爆发。
一代又一代,我们走过那么多腥风血雨,经历了那么多苦痛悲伤,历史需要缅怀,但仇恨与狡辩都不是缅怀的好办法,出自灵魂的爱的火焰才是亡灵们安息的墓穴。
谨以博尔赫斯诗中的一节作结:我给你我已死去的祖辈,后人们用大理石祭奠的先魂:我父亲的父亲,阵亡于步宜诺斯艾利斯的边境,两颗子弹射穿了他的胸膛,死的时候蓄着胡子,尸体被士兵们用牛皮裹起;我母亲的祖父——那年才二十四岁——在秘鲁率领三百人冲锋,如今都成了,消失的马背上的亡魂。
(1、博尔赫斯的这首《我用么才能留住你》主题跟《战马》的主题基本没啥关系,当然了这首诗的主题一贯众说纷纭,我就借了一节来用一下······2、最后我就不正经这么一小下,这身军装真心还挺好看的······)
一匹受伤的马犹如戴着荆棘冠的耶稣,站在笼罩着烟尘的战场中,而在这一刻,英德各有一名士兵冒着生命危险走出战壕,帮它脱困,一边聊着对方战壕里的情况,一边帮助那匹战马剪断缠绕在身上的铁丝,多么不可思议又戏谑的一幕,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国内新上映的电影《战马》中的一幕,尖刻地说表达手段并无太多新意,但是很奏效,真的很美,一部电影从画面.镜头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做到几乎每一秒都很漂亮,就已经很足够了。
尤其最后一幕,像《马背上的Godiva夫人》一样安静唯美,青年士兵在马上缓缓回家,旁边是夕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幕,既不刺眼又不造作,镜头的精致光影的配合,不得不让人感叹斯导的严谨。
正如影片结构,非常的工整,开头的拍卖会,结尾的拍卖会,哪怕是中间段落也让人从技术层面上无可挑剔以战争为题材,而且最后结局大圆满,算得上一出喜剧,当然这里的喜剧不是扎克和小罗伯特唐尼的《预产期》或者憨豆先生什么的,关于喜剧的定义,忘记是谁说的了“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时间段和角度不同都会使看法转变。
但事实并没有变,毕竟时间会冲淡一切,就像很多电视剧一样,你也许刚开始并能很投入这部电视剧,但是,伴随着人物在几十集里经历空间转换,时代变革,我们的观看时间可能只能用分钟计算,但是我们的心似乎已经伴随人物沧海桑田,而在这过程中产生的感情和被动的情绪,将决定着对我们对影片的观感。
作为一部引进片,难免要与国产片做对比,例如影片后面,老人让马的一段,突然让人想到了张艺谋。
那种刻意营造的场景和戏剧化的氛围,同样对光线和色彩的迷恋,但是两者之间似乎还差着些什么……想起某个朋友抱怨过的,说现在的某些年轻观众群对于某些影片的评价,只要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男人的友情戏,稍为默契点儿的,稍为形影不离点儿的,就是“搅基”,要么“群P”,若是描写人与动物的情感与依恋,就是“人兽”,于是乎这部《战马》理所当然就成了“人兽纯爱基情大片”。
好吧,我out了,时代是你们的,最终、且永远是你们的。
也许正是在如此腐女腐男基友横行的世界里越是有斯皮尔伯格,马丁西格赛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等等这帮老头子们在这里维护着传统学院派的大旗,有他们在,学院派风格似乎就不会被时代所遗忘。
相对于《奔腾年代》《恋马狂》等同以马为题材的电影,《战马》似乎更注重于这匹马本身,而不是以人为主角,马为道具,影片中多处对马的特写镜头,也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对马的喜爱,而作为犹太裔的美国人,斯导的电影里似乎永远离不开“战争”这个字眼,于是这两个最爱,再次融为一体,气贯长虹。
忽略你所知道的资料和信息,单纯的看这个电影,你会怀疑这是否是一部2011年的电影,厚重深沉,扎实的镜头,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怀疑这是否是一部80年代的片子,然而在这个年代这种厚重而扎实的影片太难能可贵了,正如今年奥斯卡大打怀旧牌一样,马丁西克塞斯的《雨果》,还有来自与法国的《艺术家》,浓浓的思旧情怀。
是的,如此传统的一部电影,可能并不会满足所有人兴趣和需求,而且可能并不会有多少人相信真的有一匹马经历了如此的辗转,最终回到了主人的怀抱,这正如童话故事一般,重点只在于你是否相信,而相信会让你的心里永远保存着那么一块美好纯净的世界。
英国士兵科林前往对阵双方之间的无人区时背诵的是《圣经•诗篇》的如下篇章:“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糟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头,使我的福杯满溢“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毫无疑问,那个静静的黎明是《战马》这部片子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整部片子已经讲到1918年,正好是《西线无战事》中德国士兵保尔为了抓一只蝴蝶被击中向前扑倒的那一年。
那一年德俄签约停战,协约国开始最后的进攻,无数工人、学生、地主儿子无差别的死在战场上,而这里这匹叫做“乔伊”的马尽然以不死之身驰骋火线,然后英国兵科林和德国兵皮特来自不同的国家敌对的阵营战场的两端,穿过残破的掩体和积水的弹坑,为了救回这个大家伙。
当德国兵回头说“我们需要更多剪刀”,立刻从战壕后飞出五六把落进水坑里的时候,整个观众席的人都笑了。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是该死的治愈系的惯用技。
比起前面大段的美丽风光和隔靴搔痒的战争描写,比起被反复强调的“战争夺走所有人的一切”,希望才是这部片子真正表达的东西。
绝处逢生时人类表现出的共同的温情在两位士兵身上得到体现,他们聊到战壕里的业余生活,还有漂亮姑娘,决定把获救的马牵到哪一边的时候他们抛硬币,临走前相互报上名字并彼此祝福,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看到英国兵有朝一日会在南部乡村的田园生活中悠哉悠哉的举着来自杜塞多夫的帅气朋友赠送的那把德国剪刀,好像我们真的能够相信战火熄灭之后他们的生活会恢复原貌,一如战争从未发生。
同为一战背景的反战题材,观影中我的脑子里不时出现《西线无战事》的场面,我一直想象着19岁的保尔在漆黑的河里游泳的情节,虽然无法相提并论,不过听说《战马》原著是儿童读物,能让一匹马儿与那么多人建立起感情纽带,又在高纬度的美丽夕阳下和最初的主人返回故里,用不可思议的故事给形形色色的观影人一剂相同的治愈,这也就足够了。
看的我都落泪了,马在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种精神,什么一马当先了什么万马奔腾了 龙马精神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等等,还有骏马图。
所以中国人对马的感情真的不是一般,故事里的这批战马对主人的感情真的另外好感动,特别喜欢动物的我对马特别偏爱,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你对它不用多么好它都会对你付出更多的爱甚至生命,我不理解为什么还会有人杀害动物,我甚至连一只蚂蚁都不舍的踩死,因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有生命的都有权利生活下去当然老鼠和苍蝇除外。
一部战争片里的浪漫对白。
电影是一战的背景,围绕一匹马而呈现的故事。
不得不说,开头被抖森的美貌和本尼性感的mustache惊艳到,真真是有存在感的炮灰。
画面和剧情都很棒,真实感与代入感。
从骑兵,机关枪到毒气,战壕,新科技。
从开始战争到最后的Hundred Day。
通过逃兵,可爱农场女孩等故事,表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
一个线索夹杂着几条支线,进行了四年战争生活的呈现,另,最后战士归家映着夕阳下的剪影真的美翻了。
【战马】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太成功了。
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摄影与音乐都太美太美,不在大银幕上看绝对是损失!
还有这匹战马的好运,人类角色倒是变得次要了,最后夕阳那场景的构图宛如乱世佳人再现。
虽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
Joey像极了Beautygirl,走到哪被爱到哪,不过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骑着Joey和想骑着Joey的男人,都是好男人。
《战马》讲述了一个男孩与一匹马之间非同寻常的友谊,他们被分离的命运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又重新交织在一起...马的名字叫Joey,在集市上,它被频繁叫价,最终被Albert的父亲Ted Narracott用30基尼的天价收入囊中,跛脚的他也因此得罪了地主。
Albert与Joey尽情嬉戏,与朋友分享。
然而,好景不长,地主登门拜访,称如果Joey不能犁地将立刻将其带走,Ted只好赌上了全部家当。
于是,Albert在逼迫之下,为Joey套上了鞍蹬,强迫它犁地,甚至还使用了皮鞭,最终灵性的Joey真的领会了Albert的苦衷并将一片遍地石块的荒地翻耕了出来,第一次表现出其出人意料的潜力。
为了还债,Ted辛苦耕作,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换来了收成,但是一场大雨毁了一切。
德军来袭,父亲被迫将马变卖给骑兵军,换了30基尼。
Albert虽然难以割舍也只能含泪送别Joey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战场。
参军了的Joey因为体格强健,温顺听话,很快就成为了上尉的座骑。
然而战争惨烈,Joey开始不得不的更换主人。
从英国上尉,法国老农与孙女,到德国骑兵,它遭遇了形形色色的人,见识了他们的人生起伏,悲欢离合,更看尽了人间冷暖与战争带来的苦痛创伤。
而对Joey难以忘怀的Albert,参军后也来寻找它。
尽管身处在这凄凉的战壕,Joey的勇气感动了它身边的士兵和人们,它能够寻找到温暖和希望,但是它的内心却惦记着它的小主人Albert,最终他们相逢..影片一个亮点是为了救助战马,两个相对阵营里的士兵合作,交谈并握手了,这是人性的侧面反映,战争是强加过来的,但人性不会泯灭。
另外,很喜欢影片结尾的色调,黄昏,好温暖的感觉!
期待着另一部拯救大兵瑞恩或黑鹰坠落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儿童小说的原著,PG的电影分级,注定不可能展现绞肉机式的一战的惨烈。
然而习惯于斯皮尔伯格式主流的影迷们会认可这部典型的温情优秀之作。
那所谓的人文关怀,说是陈词滥调也罢,说是虚伪面纱也罢,却的确是斯皮尔伯格立身的电影哲学。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在想如果要拍以马为主题的战争片,那么冷兵器年代最适合,才能显现战马的英雄之色。
可是我错了,这片子从未想要成为让人热血沸腾英雄传奇,而是大时代悲剧中弱者的无言反抗,正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是巴顿将军,所以我们看到了骑兵对抗机关枪,骏马对抗坦克,正是这样一匹在冷兵器时代会成为马中赤兔的一代骄马,哪怕在乡间还能和发明不久的汽车比酷,可是在世界大战的前线只能作为拉大炮的牲口而受尽折磨,这又何尝不是在那个机械时代日渐渺小的个人的真实写照呢?
它在战争中的第一个主人,那个骑兵军官,优雅而早逝,如同被雨打风吹去的华丽年代,但尚且抱有尊严。
第二个主人,为了拯救自己弟弟的逃兵,耻辱的死去,没有荣誉只有同情。
第三个主人,爷爷和孙女,父母在抗争士兵的掠夺时被杀,只有爷爷面对孙女的懦夫的斥责而缓缓道出“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勇敢”。
至于那段英德士兵联手救马,不过更说明了战争的荒谬。
这里的战争,不像黑鹰坠落一样是身边同伴落难的血仇,而只是原本可以成为朋友的人们之间命运的玩笑。
由于PG的电影划分,某些段落不能够展现血腥,却不乏动人之处。
比如那段机关枪对骑兵,当然不可能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么惨烈,只能前一个镜头拍骑兵突进,后一个镜头只剩下空马奔驰。
倒有几分黑泽明“影武者”拍长篠之战的神韵。
再比如逃兵兄弟被枪决,恰恰被缓慢落下的风车页挡住,平添几分诗意。
这样训练有素的镜头现在越来越少见了,新一代的导演们以碎镜头或摇晃自拍风格为酷,实在是破坏了电影的艺术感。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大热的那部国产战争片。
以这样的动物为主线表现战争显然更能赢得大多数人的共鸣,无论国籍文化;而以烟花女子为主线表现战争,除了奇情的引人注目之外,终难登主流的殿堂,无论国籍文化。
即便是羊脂球和茶花女,也终差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更何况这两个还没有下半身情节的卖弄。
片子我还没看,或许的确很好,只是可惜中国的抗战就此又少了一个绝好的在世界上宣传的机会。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有一片,叫“AI”,中文名是“人工智能”,这片当年据说票房惨淡,也不算成功之作。
也是一个儿童题材,但是从没有想到看了“AI”竟无法自拔,看完后三天还觉得一想起来眼泪就止不住地流,每看必哭,这样的片子,演到心坎里的,触动心底最柔弱的地方的,只有三部,一个是“AI”,一个是“雪孩子”,一个是“西岳神童”,那年我15岁。
WAR HORSE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片(虽然主人公看上去已经青年了),但其实以该马为主线,一路上遇到的都是孩子呢,从小主人,到被射杀的2年轻德兵,到那个小女孩。
所以我一直相信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儿童片,看得懂的人会一直看到心坎里去,深深地剧情不多说了,其实是一匹马的成长史,那马很漂亮,这些都是废话。
我想说的,其实我一直坚信,一部好片,一部经典,一定不是大悲剧,也不是大喜剧,而是让人笑中带泪,破涕为笑,笑了又哭,哭了又笑,短短两小时,让观众的情感得以最大程度地宣泄,最后还能在心底留一抹感触,一抹温馨的电影(好长的描述),比如“美丽人生”。
这片也确实做到了,虽然是一匹马,你大可以从开头就猜到结局,你以为片子情节平淡无奇,也只是主流的商业片。
但我真的笑了,畅怀大笑,也哭了,眼泪止不住得流片子的氛围真的不算压抑,场面够宏大,而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宏伟的配乐,我个人觉得配乐是最大的亮点,其次是画面,漂亮的地方非常漂亮精致。
但是战争题材的,只用一匹马,就可以赤果果地体现战争的残酷。
那些枪林弹雨,那些不长眼的子弹,那中士中弹前的眼神,最后只留下一马狂奔,它有很多主人,但它始终是孤独的,因为战争夺走的不只是生命,还有它那期望的眼神。。。
一匹马眼中的眼神,孤寂。
但大导演就是大导演,当你以为整个世界都是黑夜时,他会给你带来一抹星光,哪怕星星点点,让你知道,其实大部分的人还是热爱生命,热爱和平的。
我最喜欢的三段情节1。
那匹马终于学会了跨越,跨越坦克,跨越战壕,不顾一切在战火中狂奔,那种冲劲,那种豪无畏惧地撒野,仿佛在对世界嘶叫它的不满!
2。
那马身上缠满荆刺,2军中各有一人出来相助,这段实在是黑色幽默得很,相信看过的人都满腹大笑,笑到眼泪都可以出来!
3。
小主人在那匹马处刑前终于再次重缝,眼泪唰地就下来了,虽然情节早知道,但是感觉2条生命早已跨越了物种,经历千难万险,得以破镜重圆,那样的感动不是情节可以铺垫出来的!
我想象着自己也有这样一匹马,我黑黑的长发在风中有节奏地飘曳,于是,回家的路上,我把小破车骑得飞快,像战马般,英姿飒爽
“故事太过松散拖沓,除去开场那只搞笑小鹅,从两军协同救马才算渐入佳境”
非常平庸的作品,没有看出半点好来,各个国家的人都会说一口英语。全片唯一出彩的地方是英国人和德国人一起救马,外加那只鹅。
高大全=没诚意好吗
悶死我了啊啊啊啊!奇悶無比!這麼老土的劇情還不如交給東木老爺子拍,畢竟人家是故事高手,導演連個故事都講得一點都不吸引,節奏慢劇情散!兒童片就算了,但還申奧啊啊啊啊!人家估計是賣個人情!給兩星!不好意思了大導演!
就是个美国张艺谋
人马重逢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老派电影,花絮分量很足
这部片是 爱马仕的由来咩···················爱马士啊!!!!!!!!!!!!!!!!!!!!!可能是我太老了 我真感动不起来,这么假的剧情···················
某些人用“人兽”来形容这片子真是太可恨了,不过还真是如此,男孩和战马穿越数年的羁绊,最后结局最然有点琼瑶,但还是很感人的。吐槽就是只要做第三者都下场很惨,不论是人是马。。据说舞台剧更好,只可惜实在太贵。战壕里的柔光效果有点诡异,是要复古吗但是不大成功哎?今年果真美国片微弱啊。
几个细节确实被感动。总体故事不容易让人信服。整体不错。
电影就跟老斯的岁数一样,冗长毫无新意,一味的突出亲情与温馨,我看还是先想想怎么把观众叫起来吧……
故事松散且太拖。
吐槽点1:这马翻译成日本人是叫柯南吧,走哪儿哪儿没好事。2:导演你这个故事到底是想讲战争还是讲马?3:果然是靠脸吃饭,动物也一样啊,长得好看哪儿都有人帮。屌丝们可能不太满意。4:那漂亮的马奔跑在草地,森林,战场,无人区。。。那飒爽的英姿,难不成这戏其实是那马导演的。(观影过程很不爽)
对不起我泪点低 #抖森马上镜头简直美的合不拢腿##够了#
啊 斯皮尔伯格你怎么变成冯小刚了
灰机上看的,差一点点就看完了
好想吐槽 马驹时耕地完全是毁马呢好么 看了一半完全无感
還能再假大虛空點嗎?
软妹和二缺就那么一点点。。。安排这两个男人打酱油其中一个还领了便当。。。斯导您考虑过为了他们掏钱看电影的fans的心情吗!!!
差不多从头哭到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