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感触的。
整部电影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从事情的结果开始,逐渐展开。
一开始时,这位老师让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父母的职业,这便为后面老师滥用职权要求学生家长为她做事埋下伏笔。
而在最后又是一次新的介绍。
这就像是一个轮回循环,同时暗示着这样的老师不止一个,用老师来借指一个群体,唯利益至上的人。
在最初时,我以为老师的行为只是另类的教学,而当看到后面才发现这是一个不合格的老师,她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她的思想观念也是错误的。
而这样的人作为老师不仅给像古丹卡一样的女孩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并且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错误的观念。
电影中令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对古丹卡说的话“你不是读书的料”。
此外,她还改变自己的作业而说孩子的成绩不行。
作为一个老师去否定学生,这会对学生产生多大的伤害。
与此同时,她的行为和话语给其他同学错误的引导,嘲讽古丹卡说“这里是按智商排队的”,排挤她。
她的行为最后导致古丹卡的自杀,万幸的是古丹卡最后被救了回来。
她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或是说她不配做一个老师。
拍的太平淡总体都没有高潮部分。
但是引发的思考还是有的,利用资源帮助生活这件事我觉得没问题,各行各业都有这种现象。
但是,首先要有一个度,是否对别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否别人为了帮你付出了代价如大量时间或者金钱人情。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你受到帮助后是否会区别对待。
但是后来,我又觉得,即使我没有收到好处,我也因为喜欢某个孩子,或者他参加了活动等各种原因对他更好点,是否也算区别对待,但这不可避免。
所以,区别对待的度也要把握在学生感觉不到,因为孩子恶起来真的更伤人,但他们也很敏感,并且即使是区别对待,也不能伤害到那些“不受宠”的孩子。
道理都明白,但是社会真可怕,错综复杂,我只是窥见一点点。
我可能不擅长在现代社会生存。
还好,我还在脆弱的象牙塔中。
1、「他們說我有罪,因為我看見他們犯罪。
」意味著,指責國王沒穿衣的孩童,終被國王羅織入罪。
故事中最後的這則詩歌美妙並譏諷了稍早的劇情,說明這名在教學機關中的教職人員行事及獎懲唯一準則,不過是自己的利益好惡:當女教師口沫橫飛回憶捷克游擊隊抵抗德軍侵略時,台下學生暗指其師與納粹心理並無二致,她怒不可遏。
是,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機關的權威不同於良心的權威,一如偶像不同於神,後者,才是人心悅誠服,自然拳拳服膺之表現。
2、女教師(Učiteľka,2016)故事中主角名實不符,這不僅針對她的教務上評量的方式而言,更是針對她共產黨的頭銜來說。
共產主義之於她,不過是掩蓋其貪婪掠奪心態的外袍和托詞。
這一現象其實具有普遍性,舉凡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平等原則、中產階級⋯⋯不過是中性事件之名詞注解,隨著使用者與巧言善辯名家的主觀解釋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和分別。
3、一般人之所以妥協,可以說,是為了生存。
生存是一個現象上的詞彙,如果哲學性的去描繪,則是指一種對於「確定性」的人性需求。
佛洛姆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68)3我們現在身處何處:人沒有生而具備一套本能,可以半自動的控御自身的行為。
他總是面對著選擇,而這意謂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的選擇是錯誤的,他就將遭到嚴重的生命危險。
當他必須做決定的時候,那襲擊著他的疑慮會導致痛苦的緊張,甚至嚴重危害他迅速做決定的能力。
而結果,是人對於確定性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要求相信用以做決定的方法是無需懷疑的。
事實上,人寧可做出「錯」的決定而獲得確實性,也不願做出「對」的決定而受不確定性的折磨。
人信仰偶像或政治上領導者,這乃是心理原因之一,因為他們使信從者免除了做決定時的疑慮與冒險。
這並不意味著在做了決定之後,人不會有喪失生命或自由的危險,而是意味著在他們做決定的方法上不再有錯誤的危險。
4、學生年齡層的設定合於劇情發展。
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拥有塑造孩子灵魂的权力。
正因为这种权力,他们也具备带给孩子梦魇的能力。
今天的这部电影,黑色、幽默、犀利。
捷克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这部电影都有—— 《女教师》 影片改编自一个令人唏嘘的真实事件: 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在伯拉第斯拉瓦郊区的一所国小。
女教师达玛莉,依仗权势肆意羞辱学生,用在校表现和成绩操控家长,要求他们满足她的个人利益。
最终造成一场学生自杀未遂事件,引发家长连署开除失德教师达玛丽。
新学期,一身碎花裙的女教师走进教室,谁都以为这只是一位庸常的小学老师。
一切进展都很常规,唯一有一点异常,她对每一位学生家长职业都详细盘问。
剧情的发展逐渐暴露出女教师的真实面目。
主动承担女教师家佣人、修理工角色的家长,他们的孩子能得到女教师的“指点”,而拒绝承担这些工作则会遭到女教师无情的报复。
女教师接待家长们,由闲话家常到颐指气使,要求满足她个人欲望,由含蓄表达到明目张胆,直至歇斯底里。
这戏剧性的演变,话语,表情,举手投足,实在是太精彩了。
影片一边对女教师的无良行径娓娓道来,一边展开家长们在连署会上的争辩。
连署大会现场——家长们的辩论大会正越演越烈。
自杀学生的家长,反抗女教师恶行的父亲,连署的家长人数少得可怜。
反对连署的家长却相当不少。
他们主动承担了女教师的家务活,他们的孩子受到了女教师的“指点”。
作为既得利益方,他们一齐庇护女教师的恶行: “帮助连老师没有错,不能因为丹卡(自杀学生)崩溃就怪老师。
”“老师是教师典范”“是你们孩子不努力,我儿子虽然受到打压,但是刻苦用功,后来居上。
” 大部分人选择沉默,他们静观其变,选择优势阵营。
连署大会上的种种争论,展现了阶层差异导致的众生相。
富人掌握更多社会资源,能为女教师提供更多的服务,他们的孩子也得到更多的指点。
而穷人则相反,中产阶级理所当然的选择沉默。
再来看,女教师林玛丽本身就颇有背景——学校的主席,亡夫是官员,姐姐在莫斯科身居要职。
背景很深,连发起连署的校长也非常忌惮——搞不好自己也会被摘帽子。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也沾上了成人世界的不良风气。
受到“指点”的学生隐瞒事实,被报复的学生成为了大家欺凌的对象。
自杀学生丹卡一度受到指点,一朝被“抛弃”,气急败坏之下,当着全班的面指责一个女生,说她成绩好是因为受到老师的指点。
表面看来是检举,实则是对丧失特别优待的不忿。
食堂里,同班男生排挤丹卡,将她挤出队伍,辱骂她,场面不亚于日韩的校园霸凌。
资源分配失去平衡,不公和无序便会极大地激发出人性之恶。
连玛莉老师嚣张到如此地步,家长们却纷纷听命于她,甚至成为帮凶,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1983年,苏联处在解体前夕,政治腐朽,官僚风气盛行,捷克也是局中人。
这场课堂引发的闹剧,何尝不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呢。
女教师扮演者苏珊娜·莫拉利的精湛演技,无疑也是电影的一大看点。
她可以和蔼可亲地讲着故事,却能秒变咆哮,紧接着是雨点般的拳头,歇斯底里的吼叫。
夸张的神情举止,将自大和无耻诠释得让人生畏!
看人的眼神时而意味深长,时而冷冽,时而压迫。
笑容中透着满满的虚伪。
尤其是对待猎物时,简直就像作势欲出的猎豹,两眼放光,四肢蠢蠢欲扑。
本片的悬念设置也十分扣人心弦。
插班生的父亲去而复返,由沉默的观望者最终变成坚定的连署者,原因何在?
原来,有一天,这位身材高大气质深沉的父亲一下子撞入女教师的心里,成了她魂牵梦萦,势必征服的对象。
而知道女教师真实面目后,这位父亲拒绝勾兑,选择了正义。
这种大快人心的形式颇像经典“翻盘戏”《十二怒汉》。
最令人叫绝的是结尾。
被驱逐的女教师连玛丽,最终又换了一间学校,没有受到任何处罚。
新学期开始了,她仍是一身碎花连衣裙,一张人畜无害的面孔走进教室。
一切都是那样平静而又常规,自我介绍后,她开始点名—— “下面,叫到名字的同学请站起来,说一下自己父母的职业。
” 至此,我全身的寒毛不觉竖起。
要不是我已经长大,不会再让任何特例反转,否则三观必毁。
这个老师,不仅有毒,还冷到骨髓。
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推荐这部电影,观后不禁联想到生活中各个行业都有许多这样的人。
影片中老师利用权力便利,明示暗示学生家长们各种帮忙,为自己行方便。
并按根据家长是否对自己有价值、是否迎合自己,来区别对待孩子。
孩子们都很清楚的明白这一切,他们看不起家长这样做。
直到有个女孩子不堪忍受老师的心理暴力企图自杀,学校才重视此事。
开家长座谈会的时候,趋利避害的人性就暴露了出来。
有家长一语指出学校也是生意场。
不愿帮老师忙、孩子被老师辱骂的家长,选择声讨老师。
而一些受益学生的家长漠视这个女孩的遭遇,维护老师、粉饰太平。
另外一群家长则是静观其变,不敢公开站队,有些在家长会结束后再偷偷回来签字。
这个世界,心地纯良或有大恶的人都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墙头草,有时无形中还会助纣为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迎合这样的权力,教会孩子的只是溜须拍马和趋炎附势。
不说也罢、何以言表——《女教师》
今天介绍一部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女教师》。
片名Učiteľka / Ucitelka / The Teacher (2016),别名老师有问题(台) / 唔多掂老师(港)。
这是一部观众看了会生气的电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片中角色的经历,或是既得利益者、或是利益受损者。
不论处在哪种位置,为了一己私欲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甚至对未成年儿童下手的行为,都令人作呕。
《女教师》的故事发生在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十年后,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两个国家,可能片中的故事为这个国家的不幸命运埋下伏笔。
郊区小学有一位新人女老师——达玛莉入职。
达玛莉年近五旬,担任党派主席,按她自己的话讲,她的丈夫早死,还有一个远在俄罗斯莫斯科的妹妹,平时就是一个人过活。
她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点名,美其名曰和大家熟悉熟悉。
一般的点名就是叫个名字,被点名的人站起来亮个相。
达玛莉的点名则花了些花头精,被点名的同学不仅需要站起来,还需要报上父母的职业情况。
达玛莉用一个小本本详细记录了每位学生的父母职业情况。
家里从事理发师的,达玛莉就去坐坐,顺便让学生家长用自己的头发练练手;在机场工作的,达玛莉就让他们帮忙来个航空快递;在药店工作的,达玛莉就来弄点稀罕药物吃吃;没有一技之长的,达玛莉就让他们来家里打扫卫生,凌晨排队买买东西。
反正全班同学都被达玛莉安排地“妥妥当当”,每个家庭都物尽其用,达玛莉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价值”,对于提供价值的学生,也会在学业上给予充分照顾,或者透露个考题啊、或者考试来点照顾啊。
大家相互“帮助”,各取所需,一派和谐美好景象。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提供“帮助”,比如前面提到的“航空快递”。
达玛莉班上有一个小姑娘,名叫丹卡。
丹卡的父亲在航空公司工作,但仅是一名会计,和飞行业务没有直接接触,让他违规进行航空快递,无异于进行走私活动。
丹卡的父亲找不到办法,走投无路,只能向达玛莉提出请求,请求她不要让自己做这些事情。
达玛莉很爽快地答应了,并在随后的教学活动中刻意针对丹卡。
达玛莉故意给丹卡学习挑刺,将丹卡的成绩“变”成全班倒数第一。
同时还在言语上对丹卡进行攻击,冷嘲热讽完全不顾及事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丹卡下不来台。
这些校园霸凌来自班主任,甚至打着正确的旗号。
这对一个小女生来说,是致命打击。
丹卡看不到人性温暖,看不到未来希望,一个下午她打开煤气准备自杀。
幸亏丹卡母亲发现及时,赶紧送医抢救,捡回一条性命。
丹卡的父母了解情况后,十分愤慨。
学校校长决定召开一次家长会,商讨应对策略,想让学生家长联名提出抗议,以便辞退达玛莉。
达玛莉接到这次家长会的通知,但是她拒绝参加这次会议。
在家长会上,家长们分成两种意见。
一方是手握各种资源的学生家长,算得上是中产阶级,他们有的是公职人员、有的是医生,他们普遍认为和班主任进行“相互帮助”是人之常情,没有问题。
另一方是没有资源可用的学生家长,算是社会底层人士,他们没有那么多东西值得达玛莉利用,孩子也被达玛莉以各种理由霸凌。
《女教师》通过频繁剪辑,将教学场景和家长会场景来回切换,让观众们感受事件真相。
整场家长会宛如《十二怒汉》的庭审现场,充满跌宕起伏,满是波折辛酸。
或许只是一点两点微弱且坚定的声音,是促成整场悲剧转变的关键。
临近影片尾声,故事发展终于出现转机。
家长会上,几乎家长们一边倒的“拥护”达玛莉,而当家长会结束后,家长们则又一边倒的在连署簿上签名。
表面上大家都支持达玛莉,但彼此心知肚明,都知道达玛莉是一个毒瘤,欲除之而后快。
《女教师》中的这一幕反转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而其实大家身边都经历过这种情形,最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莫过于此。
一群人中有检察官、医生,他们台上喊着惩治贪腐、治病救人,可台下巴结老师跑得比谁都快。
明面上大家都坚决拥护达玛莉,骨子里都把她恨透了。
达玛莉被开除后,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影片最后一幕却让人始料不及,就如恐怖片的结尾总会出现一点伏笔一样,邪恶生生不息。
穿着熟悉的碎花裙,蹬着熟悉的高跟鞋,达玛莉再次出现在另外的学校、另外的教室,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对新班级的同学们进行点名……被开除后的达玛莉不仅没有丢掉教师资格,仅仅换了个学校就可以继续作恶。
或许是部分学生家长的运作,或许是她个人身份积累的资源,总之达玛莉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片中校长多次强调达玛莉的政治身份,碍于她的身份,连校长都对他颇为忌惮。
相反达玛莉却可以肆意妄为。
很多事情大家心知肚明,不可说、说不得。
能让一个班级的家长、一个学校的校长做到不可说、不能说、不愿说、不会说、不必说、不敢说,真的很厉害了。
达玛莉这种人的出现绝对是对教师职业的侮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教师最基本的就是教授知识。
可达玛莉的教学成绩创下全校最差数据。
达玛莉没有做好任何一项本职工作,却将大部分放到钻营上,她已经毫无职业精神可言。
不求做到为人师表,至少不要为人师婊。
我不求你是《爆裂鼓手》里的严师弗莱彻,也不求你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慈师克莱门特,只求达玛莉们能够做到最基本的职责。
韩愈《师说》中提到: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最起码的传授知识要做到才行,不然不是耽误孩子们一辈子吗。
从另一方面而言,在教师队伍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蛀虫。
就算没有了这个“达玛莉”,还会有其他“达玛莉”。
大多数时候,坏的是人,而并非是职业本身。
这样的“坏人”无论去从事哪一个工作,都有可能是那那份工作的不幸。
绝大多数从业者都兢兢业业,唯独少部分极端分子成了典型。
净化行业风气适用于各行各业。
任何时候都不能小瞧害群之马的危害,一粒老鼠坏了一锅汤的例子太多。
另外,坏的制度总会催生坏人,达玛莉就像一个缩影,创造出达玛莉的国家十年后就不存在了。
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不敢说、不说也罢。
何可言、何能言、何处言、何时言、何以言表。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每个人总是在某个阶段盼望未来,总以为未来的那一天总好过今天,若真当到了憧憬的那一天,才发现···原来当初的那天,阳光是那么灿烂。
在我看来,好电影分两种。
1.平铺直叙、掷地有声、悄无声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过度亢奋的矛盾点,但却细思极恐。
2.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女教师》属于第一种。
教师“擅长”运用自己的权利,理所应当的把一些“小事”交给自己学生的父母,暗暗记住没有帮到自己父母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成绩垫底,一落千丈,甚至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拒绝去上学,甚至被送到医院。
看到很多评论说,看电影的时候就像看自己上学时一样。
但是为什么只有斯洛伐克拍出了所有人的现实呢?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突然把你的作为调到了前三排。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对你和颜悦色,并且主动问起你不会的题。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你和别的同学做了一样的错事,老师却并没有指责你。
不知道为什么你担任班级里的某个职位。
你以为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喜欢自己,注意到了自己而内心雀跃不已。
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是你的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贿赂”了老师。
哦!
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是家长自愿的呢,老师一点都没有暗示。
你的孩子在我手里,希望你自己看着办。
开头的交叉蒙太奇,极好的让孩子和家长不断重叠,一方面是希望,一方面是现实。
如何抉择?
两派因为是否联名争执不下。
坚持不联名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收到影响,他们选择了服从。
服从的不是这个老师,是服从了这个社会制度,即便换一个老师,他们也不会反抗,这便是你我。
坚持联名的家长,寥寥无几,不愿屈服却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是你我。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
我们是越长大越胆小的生物,孩童时代敢于和错的那一面对峙,长大后却不得不因为各个方面放下自己的戾气,学者忍受。
沉默不是妥协,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接受这个社会,接受这个制度,反抗会有,心里反抗,笑着面对操蛋的世界
前苏联共和国的国家总会给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惊喜,先推荐另外两部作品:匈牙利,校合唱团的秘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1952/罗马尼亚,毕业会考: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40305/相信你会会心一笑,看,那不就是我吗?
鄙人私下写过一篇未完待续的日记,可供额外玩味: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92437/言归正传,作为一个曾经在学生时期顽皮捣乱后来鬼使神差登上讲台并作为班主任的老师,此片并没有过多的振聋发聩之感,但是处处勾起了刚刚入职和此后的思考。
1.不用害怕家长,记住,你是班主任,家长应该怕你。
2.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孤立他,久而久之,他也就安生了。
对于那些找事的家长,你不用出面,联合几个学习好或者听话的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出面,效果更明显。
3.原来一直以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才发现,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以上为我入职前,家中教育界前辈的“教导”以及此后自己的思考,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多罗列,在此片中,其实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这些问题。
影片中的女老师,看起来已经在此领域长袖善舞,颇得其中门道,开学伊始就是一次学生背景调查,说白了就是你爸你妈干什么的?
其实这对于如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家长也是习以为常。
一方面,了解家长的职业可以大致确定学生的教育背景,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好多都是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这当然是正向的调查,帮助老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就是老师和学校可以适时的利用这些家长,小到替老师办点私事,大到可以替学校出面解决一些问题。
毕竟,你的孩子在我“手里”。
如果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工作,学习好的学生我们更加照顾,爱找事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息事宁人”,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爆料出来学生欺凌事件,总会有传言说某某学生的家长是干什么什么的。
毕竟我国在总体上以公办学校为主,即使是私立学校,pta(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和完善也还路漫漫。
但是总体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有利有弊,这里不展开叙谈。
而影片中的女教师,更多的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并将这种欲望游离和发挥在整部影片。
而影片中的家长反映也在佐证着这种分裂,大部分家长自始至终忌惮着这种“威权”,不得不低下头替老师办事,即使偶尔有几位敢于站起来,也会被其他的家长孤立,针对。
这也就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第二条。
看过《乌合之众》或者其他大众心理学的朋友应该能明白,在一个群体之中,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以及最有效的惩治措施就是孤立,特别是心智年龄还不健全的青少年,这种伤害更强烈。
即使是成年人,大家看看过往的各种历史政治时间,也会明白。
除此之外,就是借他人之手解决问题,毕竟有时候当事双方不在一个维度,普通的“降维打击”效果不会太明显,就像我上学期间,针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完全不care。
直到周遭的同学有意无意的远离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有甚者,就是让我所谓的好朋友来威逼利诱,这种打击更是切肤之痛。
大致说完了以上两点,扯开话题再说说第三点,这也是我入职以后最颠覆的思考。
包括影片之中也在透漏着这种信息。
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充当着最关键的角色,
看完心里有点乱,小时起就一直听着各种赞美老师的话语,蜡烛呀春蚕呀什么的,还有一个节日专门为教师而设置,很多所谓的青春片里把老师黑化了不少,但那些都是为了衬托年轻的学生们,对这些电影里的老师并没有什么恶感,前些时候发生了三色幼儿园的事,大家也都只能骂一骂,没有健全的法律以后类似的事禁止不了,看到本片的片名时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部歌颂老师的电影,看了前半截还以为会是先抑后扬片尾反转,看完了才知道这是在揭露教师行业内部的败类,像医生这种没有节日的行业被影视剧揭露了无数次了,中日电视剧都没少干,专门揭露教师的还真是第一次看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去念师范的人都是怀着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心态去的,什么人类灵魂攻城狮之类的念头也许极少数人会有,但是太少没必要去考究到底有几个,付出劳动获取酬劳是一个教师理所应当的事,也不可耻,老百姓所极度痛恨和厌恶的是一次次突破下限的索取,主要的问题在于制度和社会贫富不均,教师们总认为自己的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片子中的家长们能反抗成功,而现实中天朝的老百姓连反抗都不敢,根本就不是个人行为个别现象,是整体的沦陷,赶走一个再来一个也是差不多的。
有些事情连普通人都不应该做的,当老师的也别做就行了,也不指望各位老师多崇高。
这几天刚好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山西一名小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位小姑娘用2000多字记录了自己的心历路程。
很多老师都是如此了,认为是孩子,小学嘛懂什么。
老师没心思也没有精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家长也是如此小孩嘛要听老师的,很多事情等长大了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先说家长,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部克里斯·埃文斯演的《天才少女》他在片中虽然不是小姑娘的亲生父亲,但是他的教育方式以及和女儿(其实是姐姐的女儿)相处的方式都是很值得学习的(相处而言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天才少女的早熟),小姑娘的生父从来没有见过她一面,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在法庭,在舅舅(克里斯·埃文斯)和外婆(想利用小姑娘的天赋完成自己女儿没有达到的数学高度)争夺自己的抚养权的时候。
小姑娘很伤心,认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不喜欢子自己,舅舅则带她去了一家医院,一直等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看到婴儿落地的瞬间所有亲属在产房外开心的样子,舅舅说你当时出生时也是这样的。
试问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如此呢?
还有一个电影名字记不清了,当时孩子想要一只狗,妈妈觉得可以,爸爸却觉得孩子现在还小等他十几岁的时候可能承受不了狗狗离开的伤痛。
我这一段是写给家长看的,真的永远不要想着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家庭的教育远大于老师,毕竟老师更多的是负责知识(尤其是应试教育)而你孩子以后的行事准则方式更多是源于家庭。
很悲哀,作为一名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只有童年的阴影,真的很想骂人。
教育是一个特别大的责任,一不小心就容易误人子弟,如果因为你老师而使一人的一生都受到了巨大的改变(指不好的影响)你的良心如何能安。
当时在大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喜欢带艺考生(我也是艺术生),一轻松、二来钱快,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如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教的会比他们差,但是我从来都不去带艺考生。
毕竟是要考大学,而我们的能力也就只能应付一般的学校,那种程度的教学极其有限。
你tm为了那几万块钱就昧着良心做你力所不能及之事,你拿着钱去开心去潇洒,可别人的一生可能就毁在了你的手上了。
真的艺考这条路太多的心酸史了,很难碰到用心的老师,我见过太多老师(一般是你要考的院校的专业老师)说你可以,家里不停地在给老师塞钱,你自己也很用心去努力去学习,结果却是落榜了,哈哈开心了老铁!亲眼看着一个好哥们哭的跟个傻逼似的说妈我订机票回深圳了,就是那么伤心。
而我还不如他,因为想着北京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和父母说去北京学,通过一个我们本地的老师(她在北京工作)找到了一个研究生当我的老师。
总共也就待了三个月花了有个小十万吧,后来才发现那些钱大部分被中间人,也就是我找的那个当地的老师(去北京前我还在她那学过一段时间)给拿了,老师只有极少的一点。
真的是深刻的一节课,父母的钱都是正真的血汗钱,我不在乎我吃的苦我真的是心疼父母的钱。
半个月前见我那个好哥们,上次一别已经五年了第一次见面,他现在是研究生想考博准备骑行去西藏,而我还在讨生活,和他聊到之前落榜的痛哭他说那时候真尼玛傻逼,为了一个学校哭成了傻逼。
初中的时候转过一次校,从老家来到了父母的身边。
为了进当时还可以的一所初中,为了不进最差的班级,我和弟弟整个假期在努力苦读。
考试通过了,父母想让班主任杨老师(女老师)照顾一下我们日后的学习塞了超市的购物卡,我和弟弟一个班(我留级了)。
我清楚的记得刚到12班时,看到杨老师在训斥我弟弟,没有理由cnm就是没理由,我弟弟在那里哭,本来就是一个新环境,你心里为什么不能有点爱呢?
这个老师也是一个喜欢打人的老师,用书用柳条贼jb变态,明明自己也有孩子,为什么就能如此呢!
高中也有一个英语老师,说我们是艺考生文化课要求低,每天上课就给你我们讲一些有的没的不好好讲课。
我小学的时候英语老师是个特别好看的姑娘,但是对学生也是动则打骂,每次听写不过就罚抄多少遍,使我很不喜欢学英语。
高中的英语老师在我生日的时候邀请我去她们家,给我做了一碗鸡蛋面(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住校),我真的很感谢那位老师,可惜她就教了一学期因为怀孕,我们换了一个以前开游戏厅、网吧的英语老师。
因为我的这些经历,所以我对片中老师行为极其厌恶。
本身应为教书育人的师表,却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顾学生那幼小的心灵, 将孩子的升学作为自己利用家长、孩子的资本。
学生都已经自杀了,老师却依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家长会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好心酸啊!
好吧,反正自己和老师打好关系,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利升入初中,别人家的事情又关乎自己什么事情。
但好在导演是善良的,家长会结束后又有很多家长去请签名,最后那个老师只能离开,没有祸害这一帮孩子。
可导演也是那么的不善良,结尾那个老师又去到了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班级。
不敢想象这群孩子又要遭受怎样的苦难。
这样的老师, 你在这里好不容易抑制了她,可是她还有别的去处 ,永无休止 !
如果有老师、学生、家长看到了这篇文章希望你们用心考虑一下,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在哪里。
教书育人、家庭教育,童年、青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是不可逆的,多花一点心思,如果你真的那么不用心、那么没有信心,那就别生了。
老师啊,我亲爱的老师,你不像古代一生只教那两三代人,你一届又一届送走的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希望您能拿出一些敬业的精神(也有很多尽心尽责的老师)不多求只求无愧于良心。
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呢!
喜剧?以嘲讽的手段?这就是一D执正的好处,权利在手,我想干啥干啥,大不了转院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我的大学外教老师们,真的是公是公私是私,私下和你玩的特别好,像朋友一样,去她家看电影,一起去酒吧等等。但是当考试的时候,严肃且一丝不苟,不会给你放任何水。
必须给五星了,真是一部好电影,社会主义下的滥权压迫,小到一个老师的格局:为虎作伥者,趋炎附势者,懦弱者,反抗者,各色人物反衬这见微知著的社会,影片画面极冷静,里子里却极躁动,画面质感十足,
令人熟悉又窒息的絕望。
主题不错,不过剧情看起来没什么吸引力,坏老师啊,一辈子的阴影
只能说这个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女教师真是太变态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来自异邦的校园霸凌,那个女人高高在上,贪婪成性路人皆知,无法粉饰的险恶用心。“他们说我有罪,只因我看到他们的罪”,我们或许不是天才,但我们都曾拥有纯粹的灵魂,我们学习这个民族最优美的语言,却说不出心底最诚实的告白,在沉默的螺旋中越滑越远,正义由谁来守护?
@2024-06-02 13:33:41
苏联导演亚历山大·阿斯柯尔道夫说他拍《女政委》的原因是他那时候他相信艺术能拯救世界,相信好的艺术作品能打动人心,一部好的电影,会让观众的内心更加高尚,更加纯粹,向善,哪怕只是一时的。——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
看安利以为会是一部矛盾激烈的爽片,然而不是。
哪里幽默了?简直是个变态。
老师和学生家长“紧密联系” 没毛病。我以前的老师酒局都没听过 过年过节东西没断过。
一群怒汉家长和恶魔老师,非性感。
有点看不懂这个剧情结构,好像坏人得到了惩罚,又好像没有。
问题是世界的,任何时代都无法解决的
此电影真是当下中国的好借鉴。坏的根,会让恶横行。大部分人或害怕或麻木或既得利益,恶不杀到自己身上就以为自己可以幸免。受害家庭反抗有风险,但不反抗又是死路一条。最后呢,作恶者依然没有得到应有惩罚,就像我们当权游戏者,害人无数也照样没事。风险永远在所谓“低端people”。
如果你当作喜剧,这的确是苏维埃口味的笑话;不过我觉得这老师更像是个杯具
永远都是农民才敢起义
沉默的大多数,绝杀还是升学率
这什么吊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