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个人化的感想:男女主都非常棒,女主更是把那种挣脱之后的transformation表现得恰到好处,不会有用力过猛恍然大悟,感觉刚被仁波切开光过的感觉。
这很好的体现在剧组对Etsy衣服精心的选择上:她来到德国之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衣着都是暗淡保守的,长裙,扣子紧紧地扣到锁骨下方,显然过去生活的遗迹还在她身上盘旋,不能像一个包裹一样随便丢掉——亲身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很真实。
她走向湖水中扔掉假发的那一幕,恰好和婚礼前进入蓝色的浸礼池成为呼应,想想水在仪式中的作用吧:the decision has been made, and a new self is born. 我想起来上周末去Dorset的海边,一直游到游客都不敢去的礁石旁,白浪在石头上扑碎,我的眼睛鼻子嘴巴和浪潮一样高,我感受无穷无尽的海水包容我,又在威胁我,这种感觉真是非比寻常,看得我也想去柏林的Wannsee游泳,在永恒夏日的傍晚。
当Moishe和Yanky来到柏林,继续在房间里做礼拜,把女人的裸像包裹起来,他们追寻的叙事:每生下一个小孩都是在补偿六千万犹太人的生命;他们的行为和信仰在柏林这个环境下(寻欢作乐的夏日,“自由,平等”)显得格格不入,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也在酝酿一种无声的质疑,一直到最后在Etsy临走前,借由钢琴老师之口说出来:Rules are imaginery. 其实被想象的不仅仅是规则,生活中种种的必要性,就像女人剃光的头发和对kosher的要求一样,也是想像出来的。
只不过宗教的束缚在现代的语境下显得更刺耳一些,然而所谓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对自己施加的束缚也同样的是想象的产物。
从这点来说,其实我非常不认同最后Yanky剪掉象征着自己身份的卷须,假如说patriarchy迫使Etsy不得不剃光自己的头发,是一种权力的暴力,那Yanky剪掉自己的头发同样是一种对位的屈服,在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前遗弃了自己的身份,同样是一种被施压的皈依。
问题在于,Etsy的屈服被当作压迫,而Yanky的屈服在剧中则被当作真诚改变的表现,然而:自由平等是否真的就比patriarchy更加接近“真理”?
我相信剧组是真诚的这样认为的,很多人也是这样真诚的认为,但是重点应当在于人无论如何有选择的自由,而不是人无论如何应当皈依真理。
每个人都应当被允许有自己的真理。
今年的艾美奖新鲜出炉,这部只有四集的Netflix迷你剧获得了多项提名,德国女导演Maria Schrader赢得了最佳导演奖。
这部说意地绪语的非美国电视剧到底魅力在哪里?
19岁的女孩Esther来自纽约的正统犹太人社区,社区保守封闭,经历了不幸福的包办婚姻和生育压力,她逃到了母亲所在的柏林。
她在这里结识了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学生,在自由宽容的氛围里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和探索人生可能性。
这部剧根据Deborah Feldman的真实自传改编。
她来自纽约的Setmar犹太社区,祖辈是匈牙利的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他们在纽约过着极其传统、虔诚并且与世隔绝的生活。
本剧也很好地还原了哈西迪犹太人的生活细节,比如穿戴繁复的服装、随时诵读经文、女生结婚后要剃光头发戴头巾、不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婚后夫妻的房间如同标间(因为对性生活有严格规定,月经期间也被视为不洁)、以及每个犹太家庭生育许多孩子。
本剧为插叙,新鲜自由的柏林生活与压抑窒息的纽约生活形成强烈对比。
犹太人族群创伤的起源地柏林,现在又为被传统和历史所重压的犹太年轻人提供了避难所,正如同主创人员所说历史正在den Kreis abschließen(完成一个闭环)。
在柏林的Esther和新伙伴们一起去万湖游泳,即曾经的万湖会议所在地,纳粹在这提出“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
她在湖水里摘下了遮掩光头的假发套。
Esther在音乐学院演唱了一首母语意地绪语的歌曲,没有伴奏,歌声悠扬有力,她终于能拥抱自己的身份,与历史和解。
整部剧节奏非常好,一气呵成,剧本敢写,直击核心,很久没有看得那么畅快,推荐所有人看!
这是一个关于微缩的全社会的女性困境,看得出离愤怒,忍不住写一段。
首先,不理解也不尊重吃女人的宗教,封锁信息,蒙骗女人进入婚姻,跟骗进大山里有什么不同?
隐形的铁链令人作呕,要女人做生育机器,却只教女人如何取悦男人,性生活不和谐都是女人的错,无法想象在最“自由”的纽约有这样一群痛苦悲哀的女人。
everything is about sex, expect sex, sex is power. 迂腐的宗教跟男权社会是一体两面,只是一种控制权力的手段,这样的极端控制,让女人独自去承受所有的痛苦和风险,抹杀她的人格,让她成为泄欲和生育的机器,保障每个男的都有一个自己的性//奴,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男人有权利在那儿蛄蛹爽两下,真的就两下,看得笑出声了,我就问凭什么?
纳入式就是最直观的性剥削,先不论产道能产生快感的真实性,男的有几个能坚持几分钟?
正经使用阴蒂高潮都不止需要那几分钟,指望在纳入式靠男的蛄蛹那两下取得快感?
都还没开始就结束了,纯纯是沦为了男的泄欲工具。
即使与世隔绝,女性也有追寻自由和觉醒的本能,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在从来没有离开过纽约的情况下,身无分文飞往大洋彼岸,最后一首歌唱出了绝望中奋力生长的力量,每个女人都有力量,无限的潜能,如果逃离是女人一生的课题,祝愿每个女人都能活出自我,有勇气离开,蜕变。
I don’t know shit about Jews, holocaust and their religion, but what I see in Esty, it’s beyond their community. It’s happening every fucking minute around every street corner.
WIKIPEDIA Deborah Feldmanhttps://youtu.be/vvxzIXSAPyw推薦这篇對Deborah的採訪,当中提到的许多宗教礼仪的相关信息剧中都有出现,比如女人一直被(bodyshaming)教育她们的身体是非常不洁的,要用一生去赎生来性别的罪;一位女性婚后生育平均大概10-20个孩子。
( Btw, Deborah's English is very native and fluent, I was surprised to know that her mother tongue is Yiddish.)这部剧让我觉得厉害之处在于我不需要受过宗教压迫而和女主产生共鸣,我相信这也是编剧导演们的用意之一。
宗教色彩只是展示patriarchy对女性压迫的一个工具,即使是在无宗教背景家庭中长大的我们,每一天都在由于生为女性而受到不公对待,当然程度可能是比不上Esty。
女孩子理科思维没有男孩子好,高中就会跟不上的。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最后不都是要嫁人生孩子。
剧里有非常多场景让我眼眶湿润:1.Esty和Yanky结婚一年后的第一次成功性生活;2.Esty在一群牛逼朋友们面前勇敢的弹奏钢琴却被卷发女的尖酸刻薄说得无地自容;3.Esty在面试里合眼高歌,妈妈脸上的自豪,牛逼朋友们的羡慕和讶异。
1.Esty说犹太教条里丈夫是有义务满足妻子的性需求的,最后哭着忍痛像行刑一般结束本该美好的第一次。
我想这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什么都听从了上帝,我也一切照做了,但是为什么我还是这么痛苦?
” Yanky这头猪,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就像所有分手后想要复合的伴侣,太迟了。
性本来就应该是美好的,而不是丑恶、不堪、恶心。
国内的性教育可以做得更好。
我妈一个40好几的人,在我向她出柜后的几个月后躺在床上问我:两个女生要怎么那个?
我只觉得可笑和可怜,因为她的成长教育里,只有一男一女的性器官插入才叫做sex。
每一个女性都值得享受性爱的美好。
2.当时的Esty像极了我大一时去北京参加英文演讲总决赛,在16进10里落选之后,我在厕所里哭了一个钟。
而那位卷发女的superiority让我想起了Taylorswift--Mean. "Why do you have to be so mean?" No one is perfect, you have no idea what other people went through in their life. Don't be mean. 看到最后Esty没有因此而放弃对音乐的追寻真是太令人开心了。
3.升华主题。
(妈妈居然是gay,没有想到。
Deborah said in the interview: I don’t see Berlin as Germany; I see Berlin in a way as a capital of the west. To me it’s the city where everyone can find a home, where everyone can find freedom.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座城市,哪里是你的 “柏林”?
试着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整个剧情,面对妈宝男的离婚诉求,少女勇敢逃脱原本极端犹太教的社区,结果得知妻子有孕,夫家人屁颠屁颠追到德国要带她回家的故事。
短短四集,要剥丝抽茧的话,里面的细节有太多动人和无语的地方。
就说争议最大的问题—杨奇到底是不是个好男人。
1.他木纳,按照媒人安排相亲和女主见面几次,牵了手都会脸红的像不自在的猴子样,不懂和妻子沟通,只觉得生孩子才是让整个家庭快乐。
2.他不体贴,刚开始sex life不和谐等诸多问题,都不直接和妻子沟通,倒和自己母亲畅所欲言,赞同亲戚的插足“母亲还是最了解自己”3他自私没情趣.和妻子结婚快一年,只做了一次love,其他表兄类的亲戚九个月就怀孕抱孩子了,但是妻子一直对房事怕的很,自己硬要,so 孩子没指望,要离婚。
光是写到这里,已经有千万个不能和他回去再续前缘的理由了,哪怕剧里的杨奇长的高高大大憨里憨气,某方面来说可能有一些可爱,但是这都是表象呀!
要真的和女主一起生活不得愁死人喽。
只能说演员演技太真实了,总觉得在生活中周围也有这样的男人。
对杨奇恨是真的恨,但是看到他最后为了挽回妻子,去商店挑礼物,问性工作者怎么让女人快乐,哭着剪掉自己两侧的小辫子,又会觉得这个男人也不是无可救药,他也是父权制下的受害者。
差点都要信了他是真的改过自新,要一心一意的爱女主时,他竟还是为了baby才做出的改变。
说到底,全剧最贴近生活的还是 这里面的人物,都不算太坏,包括那个不适合女主的杨奇,弹幕里面说总有人说他是个老实人,可是这种“老实”就一定好吗?
适合全天下的女人吗?
这个福气谁敢接?
要不是女主足够坚定,足够勇敢,她这样艰难险阻的也要冲出牢笼的用心也会功亏一篑。
小心那些所谓的老实男人,无知不是纯洁,而是罪恶。
有一丁点不行的端倪要赶紧撤。
到手的自由不好吗?
影片非常成功,而且是艺术史上少有描写宗教的经典影视剧。
《离经叛道》译音也非常贴切,全剧就是让深陷古犹太教女子冲出教义和规范的束缚,走上判道绝离的原生主线。
宗教是统治人类灵魂的意识形态,不论那种宗教都有其宗旨和教民,不能把宗教神话,也不能把宗教妖魔化,从人类祖先开始直到今天,世界各地都存在着多种宗教,可以说适者生存,存着造福人类。
影片在非常正宗的宗教氛围中展开,给观众带来外星世界般的神秘。
这是影视艺术最特长的主题,全片四集长达200分钟,把生存在美国一个区的犹太教现象展示的淋漓尽致,对中国观众来说的确是离经叛道般的大开眼界。
女主人公19岁媒约成亲,嫁给一家有钱宗族深厚的人家,应该说从灰姑娘一夜变成公主👸🏻的扬眉吐气,但在繁杂浓重的教规下,一个无法忍受如此夫妻生活,而又有着独自见解的新娘👰🏻逐渐做出离经叛道的事来。
影片情节发展并不理所当然,主要还是囿于宗教的主旨限制,不能超越该教立法的离经叛道,比如“蔑视”或“践踏”都是违背道义的。
所以,影片情节处理上,女主人公的离家出走是在不满婚姻,不满丈夫极其周围人对她的误解……因为女主出嫁前,并不知道外面的精彩世界,她同样在古犹太教区域长大,只是个性叛逆,自我意识很强,不希望作为教义的传统牺牲女性。
这一点影片中性描写的确可圈可点。
相比之下,以往很多宗教影片走不出宣传教义或灭杀宗教的紧箍咒,如《第十三封印》《耶稣圣诞祭》等,宗教气氛非常沉重,不论观众是否信教,从头至尾观影都带着十字架看完为止。
该片在艺术处理上也是上成之作,女主的身份直到影片即将结束时,才演绎出来,这一点编导相当技术。
一个生存在不许女孩唱歌弹琴的宗教环境中的新娘,怎么能站在德国著名音乐学府参加面试?
不可思议的剧情再次实现了主题的离经叛道。
第三是新型电影集成的运用也很成功。
自2018年美国🇺🇸首次出现电影集成“季”开始,把传统130分钟内的电影扩展成200分钟以上,分成单元播放形式非常风靡世界影视圈。
如2019年的《拉协特》第一季8集5个半小时。
这种集成,可以把剧情演绎的细致入微,人物塑造更加全面,故事讲的从容不迫精彩纷呈。
这样也适应了时代快节奏人们的影视需求,网络带来的短视频大量充斥眼球,麻木的人们静下来的时候还需要独特而具有精神品味的视觉艺术品,真正人心灵有所安慰有所寄托和充实……这种集成电影区别与电视连续剧,一集一个故事慢条斯理,场景话的剧情,长达上百集的拉时间,成为短视频的垃圾电视,尤其对年轻观众越来越远。
集成电影🎦的序幕还把影片的背景或过度等都在此演绎一番,让片子好像一气呵成,没有一点长和赘的感觉,剧情演绎更加轻松丰满,观影感受不是吃吃爆米花🍿,而是品着一杯牙买加蓝山咖啡一样感同身受。
02/21/2021Are we the aberrant ones derailing the Path and displacing the Faith?Or are we seeking for breath when the “words of wisdom” fudge and nudge like invisible walls cave in?Sticking head out of the deep water, beleaguered and delirious, tugged by a untelling past on the back of mind, yet forging a motion ahead. No matter north or south, only “ahead”.An invincible shell, yet an empty bracket, a contentless soul. Loaded with common senses belying senses.Shimmering passion slimmed and diluted with cautions and fears. Until it runs frayed and dried in an infinite playback of every ice-cold face and every condescended conversation.Only then an adulthood scarred and lived, of its own volition, stripped off the steely camouflage, when the muffled pain and shame pierce through flesh and rip apart the void within.Reshaped and refilled, at every disposal of fate, guided by a beam of inner light, fending off the almighty Right.An emerging voice ringing in the head rises above all the odds, echoing through the fourth wall where the unspeakable past imposes. Did you hear the little child murmuring to the wall he cannot get it right? What if he is right? What if the voice never echos but is always there?It probably takes a pursuit of sainthood to subject our minimal presence finally to something resembling greatness. But it takes much less than that and equally much more than that to claim and applaud its substance with heart, guts and dawning clarity, when everything is penned down and our playbook is shut and shelved.
前两天听德国朋友说人自行学会了Yiddish这一如今很少见的日耳曼语还觉得很神奇,没想剧里对白竟真的像听方言一样懂了个七七八八。
跟着超酷短发的Esther走过身边各个熟悉的街景(还和我leader重名哈哈) ,就还蛮奇妙的。
第四集就一直怕杨奇表兄跑来枪杀Esty。
爬梯后跟着本地柏林小帅哥Aaron回酒店的Esty表露出的内心斗争与挣扎,真的完全有传达给观众。
还有最后audition时被问及有无第二首,Esty稍作沉思后选了她们的传统犹太歌曲Call Mi Bon Siach,这同样是她和Yanky的婚礼曲。
我并不是我,我也依旧是我。
站在最后一排偷听的Yanky和我都被狠狠戳到了。
这还不是最震撼的部分,第一次seeing并触摸到Esty真实模样的杨奇并没有因妻子当众高歌“试图勾*他人”而恼怒,而是忐忑却坚定地站在她的对面,恳请地带她回酒店送出了他代表理解与爱的音符项链。
这个炽热地望着妻子想吻她、希望两人重新来过而大逆不道地坚持剪去鬓角的极端传统犹太大男孩,妈耶狠狠地触动了我。
爱真的高于一切哪怕是宗教,它给人以铠甲。
然后忍不住吐槽楼上那条来过德国旅游的评论,义正严辞夸夸其谈judge柏林肯定怎样怎样爱乐不可能怎样怎样,还扯什么严肃性和责任,也挺好笑的。
明明是个啥都不懂的外人,还把14年搬来柏林的电影原型Deborah Feldman当随口乱写的傻子,这才是想当然、乱下主观臆判不负责任。
关于一个深受犹太教规压迫的女孩勇敢出走的故事。
esty的经历仿佛和母亲的过去重叠在一起,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以男性为主导的宗教体系中对女性的压迫。
单提我感触最深的几处情节,第一个是esty初遇音乐学生,她们一起去了海边,然后esty小心翼翼地脱去自己的裤子,夕阳下她褪去自己的假发,一头扎进海里,大口地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那一刻我觉得她再也不会想回去了。
见过光明的人便再无法忍受黑暗了。
第二处是esty给朋友们表演完钢琴后深受打击,她忍着眼泪穿梭在昏暗的街道,可怜地打电话给最爱的奶奶想寻求安慰,可是奶奶爱的是听话懂事的esty而不是离经叛道的esty,在奶奶挂掉电话的时候,esty的底线彻底破防了,看着她痛哭的样子我也忍不住留下泪。
第三处是esty临时更改试演项目,唱的第二首犹太宗教歌曲,虽然她唱的得确实很感人,但还是少不了戏剧色彩,过于梦幻了,现实中很难有这种例子。
杨奇也被柏林改变着,他为了挽留esty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但是我并不觉得有诚意,就像esty说的:一切都太晚了。
他本质上还是那个对esty怒吼“女人不应该看《古德经》”,对母亲俯首帖耳的妈宝男,如果esty没有怀孕他甚至不会去追她。
还有结尾太匆忙了…孩子何去何从?
esty如何在柏林生存?
试演有没有成功?
esty得知奶奶死了后的反应?
柏林小哥和esty的后续?
很多问题都没有解答,看得意犹未尽。
esty的饰演者表现力很强,完全可以感受到她初次接触新事物时的谨慎和好奇,以及旧观念被推翻时的思想转变。
宗教文化那些也不好说了,但是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剧集让我们了解世界各处不同的女性的生存困境。
看完爽的要命。
故事讲述一个哈西迪犹太教派(天知道那是什么,但东亚女性可以将那什么替换一下来感受)的姑娘艾斯蒂,新婚不久便逃离,从布鲁克林到柏林,被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吸引,发现自己的歌唱天赋,展开新生的故事。
另一条线则表达布鲁克林的传统宗教家庭被这次逃离所引发的轩然大波,年轻的妈宝丈夫杨奇千里追妻,和表兄一起试图以各种方式将怀孕的迷途羔羊带回,而同时他又被这个新鲜的世界所改变着。
是四年前看的剧,很多情节已经淡忘,唯三点印象深刻。
一个是首集开篇以十几分钟展现的逃离过程。
小小个子的女孩有条不紊地实施一项即将震惊所有人的大计划,早就藏好在各处的钱,外婆的照片,收在一个小得足够低调的包里,即便这样,走到大门处也被三姑六婆拦住,说街上电线坏了,今天大家都不出门,她只能折返,把唯一的包也断舍离掉,照片放在裙腰里,想了想,索性老式手机也扔在床上。
两手空空地出门,一副要去探望隔壁外婆的样子,这次不再有人拦她,但面对路遇邻居的疑问——你外婆不是住在那个方向吗?
她哑口无言,只能果断说再见,把尴尬与怀疑尽数抛在身后。
帮她买机票做接应的是钢琴女老师,出发时,小艾斯蒂扑上去给了老师一个非清教徒式的热烈拥抱,一高一矮,金发黑发。
不久之后,她坐在柏林街边长椅上打开老师的临别礼物,是一只小小的指南针。
第二是丈夫杨奇的家庭线索,以及艾斯蒂回忆婚前婚后生活中的窒息氛围。
那并非《使女的故事》中极端的,离奇的,偏隐喻性的勒颈式窒息,而是被柔软与生活,被爱与保护之名,被信仰与忠诚之名所层层包裹起来的,一场漫长的窒息。
是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那种,东亚式胸闷。
重新看了那段当时令我毛骨悚然的情节。
少女艾斯蒂被姑姑带到超市,后者说,她们想要看看你。
艾斯蒂环顾四周,我怎么知道她们长什么样?
你不需要知道,你只要像平时购物那样四处走一走就好,姑姑向前走去,记得要面带微笑。
一排货架尽头,两个蓝衣女人等待着,寻找着,看到艾斯蒂的背影,她们跟了上去,端详,审视,掂量,仿佛在挑一只罐头,看它是否值标签上的价钱。
艾斯蒂在某一刻发现了跟踪者,她后背挺的僵直,肩膀因紧张微微端起,她缓慢地走着,给后者留下足够的时间来打量自己。
走到货架边,艾斯蒂深吸口气,转过身来,面向跟踪者走来,她微微颔首,尽力放下少女的羞涩,彼此没有目光交流,但身材模样风姿,是否适合做一名宗教价值体系内的好妻子,是否能够做一个家族价值体系内的生育典范,种种参数,悉数尽收眼底。
演员对这一段演绎相当精彩,初时令人想到T台模特,在他者目光里目不斜视地走着,之后又令人无可避免地想到奴隶市场上一场即将成交的买卖。
走过两人的艾斯蒂,在货架某处停下来,拿起罐头,细细打量,她微微向跟踪者侧首,将姣好的右侧脸庞呈现给对方,仿如特写,一场无声致意。
她穿着保守的风衣长裙,却演出了暗夜在人群中裸身游街的诡异感。
几天后,一场相亲,艾斯蒂在男方家里正式见到了她未来的婆婆。
在留给男女青年独自交谈的空间里,杨奇说,去年和叔叔们去了欧洲,艾斯蒂欣喜,我只去过纽约,我们去看了所有拉比的墓。
你们大老远去了欧洲,只为了看拉比的墓?
这是一部很容易引发争议的剧,也相当容易变成对某些极端宗教表现的指责,但在诸如“把那六百万死去的犹太人生回来”此类的荒谬与惊悚之外,依然有爱、宽容与美的空间。
妈宝丈夫杨奇的自我改变虽然可笑又徒劳,但令人不禁唏嘘,父权制所毁坏的绝不仅是女人,而是“人”这一存在。
艾斯蒂的歌声是整部剧的“翅膀”。
有时很难相信,拘谨的教徒生活之内,竟能孕育如此震撼人心的歌声。
一个族群的悲伤历史,一个对律法高度遵从的传统教派,再混杂了当代年轻人迷茫挣扎的内心、女性独有的生命体验,让艾斯蒂的歌声比父辈更多了一些层次和力量。
据说此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在一个剧评里看到,原作者始终否认这是一场叛逃,她说,我不是逃离,我只是相信上帝让我有更大的可能。
无论故事如何无法喜欢这种极致细节的作品
非常令人不适。故事不错。
第三集结尾太撩人了。
不愧是网飞。最后一集暴哭
从浸礼池到比基尼海滩,小主妇冲呀!
动人。谁不想要欧洲的夏天!
There’s nothing wrong with you, you’re just different
浅看到极端正统犹太教的生活模板,剧情的走向过于童话了一点,现实生活中扬奇怎会剪辫子突然觉醒,运气那么好碰巧碰到柏林那么多真善美的老师朋友呢
这个剧的切入点很有意思,因为很少有影视作品描绘神秘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徒的生活。虽然生活在繁华的纽约,但这群极端正统犹太教的分支——哈西迪派——却恪守古老的教义,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用智能手机,女人的任务是不停地生孩子。当他们主动或被迫去到外面的世界,所受到的冲击令人发笑又发人深省。
懂意思啦...观感非常不好 德味非常重 强行忏悔 没有必要哇 讲好“离经叛道”就好了啊
2017去了柏林大屠杀纪念馆,2018看了one of us,这些对othordox jew的认知让我看这剧没啥information gap。他们因为集体的创伤对繁衍有极致追求,女性被限于方寸间还得不到正规教育。感觉世界各种带有封闭性质的宗教都带这对人生自由,特别女性freewill的限制。神奇的是,这剧里对柏林的诠释居然和我在柏林的经历特别贴,柏林真的是文化大熔炉。总是女性,最有动力从这种情况下逃走。这剧其实有点高开低走。
满满的弥漫着白左的政治正确,过度脸谱化了hasidic社区。曾经在纽约看到过一幕,几个成年hasidic带着高毛帽穿着长衫行色匆匆的在第五大道走过,旁边一群黑人小混混对着他们吹口哨比中指,他们也不为所动。纽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对不同文化充分的包容和尊重。而所谓的政治正确是不是同时也在扼杀这种多样性?
还能找到比这个女主更恶心的吗
不知道是剧情还是主演演技觉得有些过分刻意,两集弃。(我去看原著先
2020.09
体量太小 内容太多 三星只给题材
再次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过结束的有点突然。女主在离开前人生显然是不幸的,但逃离的过程又太顺利太幸运了。
2020--4-13 @kiehl
女主真是95年的吗????感觉像个10岁小姑娘封建的集大成产物就是妈宝男珍爱生命远离妈宝有封建压迫就会有意识觉醒最后一集个什么鬼赌徒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patriarchy对于女性的迫害:剥夺女性平等接受教育、外出工作和分割继承财产的权利,使女人弱化为男性的附庸。剥夺女性的性自主权,使女人沦为生育机器。最可怕的是长期以来的精神洗脑,用仅存在于想象中的规则来统治女人,让女人用想象出来的鳄鱼自己吓唬自己,合理化来自patriarchy的压迫。有人觉得扬奇可怜,呸,如果有下一集绝对是扬奇一家人使出百般招数抢孩子。他的鳄鱼泪来自于发现老婆居然觉醒了要带球跑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