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

En guerre,打工仔革命(港),全面开战(台),另一个世界,权益战争,At War,Un Autre Monde

主演:文森特·林顿,梅兰妮·罗弗,雅克·博尔德里,戴维·雷伊,奥利维尔·斯勒梅尔,伊莎贝尔·鲁芬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8

《开战》剧照

开战 剧照 NO.1开战 剧照 NO.2开战 剧照 NO.3开战 剧照 NO.4开战 剧照 NO.5开战 剧照 NO.6开战 剧照 NO.13开战 剧照 NO.14开战 剧照 NO.15开战 剧照 NO.16开战 剧照 NO.17开战 剧照 NO.18开战 剧照 NO.19开战 剧照 NO.20

《开战》剧情介绍

开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侠探简不知警徽与背叛我们一生中只能使用一次魔法大人物特斯拉校花的贴心学霸猫和老鼠:罗宾汉和他的机灵鼠核爆13秒乡村爱情16彗星来的那一夜在无爱之森呐喊:深入密林生死速度职场成人记狙击杀手鲨海困斗一千零一夜第1部:不安之人怪女孩龙珠·改千钧。一发冠军亚瑟足球大师禁入直播失事神田川JETGIRLS~从现在起东京女子宣传~渡鸦之间穿越大盜武士老师完美敌人戒毒风云悲伤时唱首歌

《开战》长篇影评

 1 ) 作壁上观

以前很少关注此类电影,因为好奇,选择试看下,结果被震撼到,当然这属于个人观感,可能难以引起共鸣。

罢工对于欧洲人、尤其法国人是司空见惯的,以纪录片的手法、手持拍摄就成为非常合适的选择,与之贴切的是,演员们丝毫看不出表演的成分(可能他们平时经验丰富),特别是两场工会内部起内讧的戏,再真实不过了,观众们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我站在哪一边呢”;另一方面,欧洲人人文素养的高度另我等草民望尘莫及,以几场谈判戏为重点,无论工人、资方(大小BOSS)、政府官员等各方可以坚持底线、针锋相对,但都以尊重为前提、法律为界,试图一步一步达成各自的目的;但最终的悲剧还是发人深省,到底是资方的逼迫,还是工人的暴力导致的?

我倾向于后者,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看有关西班牙内战的电影时,也描述了工人运动最终走向暴力的事件,近一百年了,这个话题欧洲人早已给出了解答,而我们似乎没有认知上的变化。

最终,我们还是作壁上观吧。

 2 ) 愚昧也是罪

1、《纸牌屋》里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世界不是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点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体现的挺到位。

2、弱小的群众无处宣泄情绪,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头脑简单易冲动,可能最后只能打砸抢了。

如果不是男主撑着,这场停工不过就被当成闹剧早就平息下去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伟人领导,群众也就是一盘散沙,或者是破坏性的。

3、资本家(企业主、老板)也不见得有多聪明,必要的时候得让他知道疼他才会收敛。

4、很佩服影片里的男主,工人代表的楷模,不妥协不放弃,为了长远利益不懈努力,还得不停的收拾烂摊子。

不过这是一场拉锯战,工人这边本来就粮草不住,而且头脑武装力量弱,跟敌人(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差距悬殊,基本没有胜算。

另外,我觉得一般而言工会其实只是个摆设,只是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有权力,只是给工人们的安慰剂。

5、西方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高管其实也只是打工的,工厂里的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所有者(股东)、管理层(中产或白领)、基层工人,前两者利益联系紧密,很容易达成一致。

6、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很多,升迁的渠道也很规范(学历、证书),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愚昧无知呢?

因为懒。

年轻时候因懒惰欠下的债,早晚会加倍的偿还,而且跟你亲近的人都将因此受罪。

 3 ) 一点感想

看得过程中百感交集 一群人忙活了两个月只为了见老板一面 好大的谱啊 经典领导嘴脸 我恨不得进电影里弄死它 看见两个资本家走狗下来哄弄人那段 警察把他们推出去和强行进工厂那段 罢工者内部分裂那段 为什么全世界无产阶级者不能联合起来 太可悲了但也太现实了 确实没有办法 结尾处那段处理我自己理解的挺有意思 因主角的牺牲 公司让步 一方面来说这是给他在天之灵的安慰 一方面来说这是对资本家批判的留情 给资本家小小的洗白!

资本家就是万恶的 从它们目中无人的态度上看 怎么批判它们都不为过 现实就是这么可悲 我们在现世应该怎么做?

做一个加缪式的勇士 为注定失败的事做斗争 我想我们所有无产者都应该心存理想 心存信念 在需要我们抗争的时候绝不退缩 即使困难即使注定失败 但也要斗争 这不是我们想不想的问题 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

这是我们的责任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 拍摄这样电影也是一种责任 文艺工作者要属于人民 为人民发声 希望所有无产者都心存理想 只要我们团结一致 世界就是我们的 世界属于人民 伟大的人性光辉属于人民!

而那些资本家 那些上层阶级的禽兽 它们属于地狱!

它们终将属于地狱!

 4 ) 向大资本家开战?!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

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

8小时工作制?

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

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

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

(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

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5 )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含剧透)

看了法国电影En guerre,看的时候因为太饿(没有吃午饭)所以头晕晕的,加上是非常写实的罢工镜头,所以晃得厉害让我有点难受。

故事很简单,场景也异常简单,甚至我觉得这是一部特别低成本的影片,但是拿到戛纳特别奖,就是因为写实。

主线就是一家总部在德国的汽车公司要关闭在小城Agen的零部件工厂,理由是该工厂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两年前1100个工人给公司签了协议同意每周从工作35小时到40小时,以换来稳定的工作。

但是两年后,公司在每年盈利超过1800万的情况下仍然不守诺言要关闭工厂。

(背后的原因是想转移到东欧的工厂雇佣更廉价的劳动力以扩大领导层的收益)。

工人有工会组织Laurent为首去找法国的PDG谈判,几次三番被忽悠不得见人,都是下面的小喽啰来挡。

后来还找了爱丽舍宫的顾问帮忙协商,但由于在一次抗议活动中工人情绪太激动导致了一些动手事件以致政府不再愿意介入。

之后工人们坚持要求法国PDG联系德国大老板坐下来谈判,几经周折德国老板终于答应与他们见面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个好结局。

无奈,谈判无果。

结局?

Laurent居然自己跑去Dimke德国总部门口自焚而死,为其他工人争取谈判的机会,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牺牲可以,但是到这个地步,真的值得吗?

记得让我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并非是所谓的简单的“穷人向富人讨个说法”这个故事,也不是在事件中企业、政府和群众产生的利益冲突、更不是Laurent一声声声嘶力竭的“请问你们遵守你们的诺言了吗?

公平何在?

”,这些,身为观众的我,基于对社会、对世界、对法国的认识,并不意外。

真正让我感觉到真实的是:罢工的工人在艰难持续3个月之后产生了两组分歧意见,一小部分人想要争取拿到更高数额的支票,买断。

但以Laurent为首的大部分人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他们要的是“每个月都能领到的支票(工资)”而不是一次性买断。

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多都4、50岁了,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表面上牵涉到的是1100个员工,背后是4000多个人的生存问题。

电影里Laurent对着一个支持谈高价钱买断的人说,你已经55岁了,你现在可以拿2万5的支票,甚至4万欧走人,但是之后呢,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你还去找工作吗?

Agen附近根本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我们不保住这份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工作,我们以后怎么办?

你到退休的那几年,你怎么办!?

在两方争执不下的时候,有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出来想说些公道话,说自己是公司的cadre(管理层)但也要随着工厂关闭而失业,虽然和大家不一样(别人都是ouvrier工人),但是他希望大家理解到领导层最想看到的就是罢工的人自己内部产生分歧(要钱还是要前途),然后一个女的很激动地要他报出自己的工资,男人自然没说,是的,他如果说了肯定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那女的说你不说我说,我现在四十多岁了,我每个月就挣1400欧,我还有三个孩子要养!

当时真的是很震撼,也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个现实中,回想影片开头的那句bertolt brecht 的名言黑底白字地打在屏幕上:Celui qui combat peut perdre, mais celui qui ne combat pas a déjà perdu. (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有些人,是有使命感的。

比如Laurent,他对大家说,我女儿已经21岁了,孙子刚出世,我没什么可输的。

如果你们不想斗,我现在就走人。

可是他最终为了大家的利益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

值得吗?

我不知道,但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有血有肉有使命感的人的。

无论世界教会我们如何圆滑。

(完)

 6 ) 就像身临其境参与了一场抗议运动

电影很多镜头都是近距离手持拍摄,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跟着男主角一起参与了这场抗议运动。

组织工会,谈判,寻求帮助,游行…愤怒,失望,沮丧,无奈…全程感觉节奏非常紧凑,一点喘息的空间都没有,彻彻底底感受到男主角的尽心尽力,就像他说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大家每天起床能去工作。

最后,当以为结局就此尘埃落定,他燃烧自己最后一点火花,似乎并不意外,但仍然感到非常痛心。

为什么弱势群体必须走到绝境才能争取来一点机会…

 7 ) 法国式的悲剧

客观,真实,导演的操作让整个过程呈现得引人入胜。

看完先是很同情法国企业,一面是民族大义,一面是激烈的国际竞争。

电影中充满了精彩的对话博弈,每一方都是教科书水平的发挥。

工人们在拉高自身成本,降低竞争力这条路上一去不返,并不是他们可以选择的,体制如此,逼着他们走向绝路。

这就是法国式悲剧。

 8 ) 电影给了惨烈的结局,那现实中有没有更好的出路

关于罢工的电影,看完心情现在很沉重,一方面同情员工要面临失业,无法维持接下来生活的困窘;一方面又觉得作为“理性人”,生存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利益最大化,当这个工厂的利益达不到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在另一个区域开办无可厚非。

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们签了协议,说的是5年内保证正常工作,员工们完成了自己做的,那么企业老板为什么违反契约呢?

为了弥补违约,他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影所没有显示的。

所以从企业层面来看,关闭工厂是必然的;从员工层面来看,他们只是想通过抗议获得工作,那么这两者的冲突是否应该由政府介入解决呢?

整场电影里显示的是总统无为而治,只表达了支持的态度,政府更多的是作协调员的工作。

那么针对这场纠纷究竟如何解决?

还是得针对不同地方的情况。

从中国来看,我们更多的人是在居住地无工作岗位时外出务工,也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人说:那就去住在有工作的地方,从生活方式来说,中国人觉得没什么,但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很生气,觉得被冒犯了,所以这个提议并不会被接受。

然后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即让阿让工厂的竞争对手收购这个工厂,但是阿让的总裁不愿意卖,从法律意义讲,他的做法可以。

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公司的股票提高35%,却不愿意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只关注自身利益,电影也是暗含了对这类人的批评。

最后以一人死亡作为双方谈判的“筹码”,也是对双方敲醒了深深的警钟。

作为文明社会人,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作为文明人,我们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9 ) 没有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都是乌合之众

这话不是我说的,列宁原话——工人阶级的力量来源于组织起来,没有组织起来的劳苦大众(或者叫无产阶级)都是乌合之众。

其实刚看完,我内心打分区间9-9.5分,但仔细思考后,觉得没有这么高。

电影本身是极其精彩的,摄影风格营造极强的现场感,仿佛参与其中。

台词部分,真实的粗糙和精致的分析与不同人物完美融合。

表演也是无比真实,脾气不好的人上去可能要打起来了。

这三种真实拧成一股更巨大的力量,感染力倍增。

先说下引子:公司高层与1100员工签订了5年的协议,1100员工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公司会保证5年内员工的工作。

两年后公司盈利1700万欧元,宣布破产。

而据影片内法国的算法,如果不免费,这1100员工每周额外工作5小时持续两年,工资是500万欧元,保险金300万欧元,奖金600万欧元,总共1400万欧元。

排除钻牛角尖的部分。

我相信每个人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性,法国特性之一就是自由。

我国特性之一是坚忍。

自由的负面效果是放纵,坚忍的负面效果是奴性。

先不谈大规模的罢工在我国有没有,每周免费加班5小时,是很常见的情况吧,压根不需要签订什么协议。

有些人会觉得如果每周只加班5小时那就谢天谢地了,有些人恨不得主动加班,别说每周5小时了,10小时,15小时都有人愿意。

因为可以“升职加薪”嘛,因为在为“理想”奋斗嘛。

别试图钻“免费”这个空子,分两点说,第一点:确实存在免费的加班。

第二点:有一定补偿的加班。

加班很大程度上是要公司节约成本,2个人当3个甚至更多人用,只要发2.4的工资。

关于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企业对于员工的压榨、套牢和无情淘汰,这里就不多探究了。

当我们谈工资的时候,我们就谈工资,不谈理想,不谈感情。

只有当一个人是在为自己打工的时候,加班才合情合理,显然那个时候的自己不是员工,而是股东。

8小时工作制是多少鲜血换来的,好了伤疤忘了疼。

工人阶级如何对抗了?

任何情况,至始至终,都围绕团结和瓦解团结进行。

首先,因为工人阶层的集体利益需求,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就需要一个领袖。

而工人阶级领袖要有个极大的能力,把核心问题简明概括地讲清楚。

如果扩大范围就需要口号化。

比如面对无法进行的协商,管理阶层的种种说辞,男主说: “我们签订了协议,白纸黑纸的协议,您保证会保护我们的工作,不是一年两年三年四年,而是至少五年,到五年后,我们再看这个协议还要不要继续保留。

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信守承诺,那您守不守信用……要么你们信守承诺,我们复工,要么你们违背自己签订的协议。

那我们就继续占领车间和仓库,没什么好说的。

” 一针见血,无法反驳。

资本家巴不得一团乱麻,工人阶级力量涣散,去做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事。

而后,往往会发出过激言论和小规模的暴力冲突,这对工人阶级是没有好处的。

小规模的冲突上,工人阶级处仍于弱势,削减力量,引发内部矛盾。

资本家权衡利益后,会收买媒体,对工人阶级进行负面报道,利用舆论给工人阶级施压。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同时也会失去政府的些许支持。

拖延,继续拖延,无休止的拖延。

我们来谈谈这个“拖延”,一方面,过于理想化的思想觉悟是无法实现到每个个体上的,历史已说明一切,否则不会出现“法律”。

另一方面,生活需求上,工人阶级掌握资源较少,耗不过资本家。

分歧出现了,一部人妥协,很大原因是接受了资本家的甜头,也有小部分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

由于形成新的利益关系,再无法团结。

出路,坚持的人继续耗,并找到新的道路,这一点其实是极其难的,绝大多数部分情况走到上一步就不了了之。

本片选择的出路,里面涉及的国际化,名族主义,地方政权,地方企业家很有意思。

主人公对分化进行了总结:“我们发过誓要保持团结,我们要阻止工厂关闭,这些我们都说过,我们要保住饭碗,不过我现在要对你们说,我面前这群哥们儿(指被分化的),那帮人(指高级管理层)意见也不统一,跟我们一样,他们有时也会吵架,可一旦涉及到维护他们的利益,他们特别团结,手拉手,他们很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想让我告诉你们(指被分化的)吗?

有了对面你们(指被分化的)这些人,他们就踏实了。

” 殉道,导演安排了一个生活上并不是走入绝路的人,来领导,来殉道。

因为他早早清楚资了本家的把戏,不留把柄。

我们现实生活其实也越来越陷入这样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恶意地揣测别人,我们逐渐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美好。

到底是因为什么,连一个倒在路上的老人,我们都扶不起。

那就要说到,我经过仔细思考,给原本打的9.0-9.5,又降回到8.0-8.5分。

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暴力冲突,资本家有绝对优势。

国家为了维持社会稳定,不允许有大规模的暴力冲突。

由种族主义产生的冲突不考虑在内。

再强大的工会,只是对矛盾和问题进行处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工人阶级。

没法从源头上处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

罢工,存在于公司内部的罢工不具有持续性、代表性和重大意义,行业内的罢工才具有效果和重大意义,比如出租车,航空业…… 所以,最后,影片工人阶级利益的需求逻辑:我们不是需求同情以及补偿,我们是要双方信守承诺。

但我想说,我们不是要什么8小时工作日,什么加班费,什么奖金,什么福利,我们只是要拿属于我们自己的,包括剩余劳动价值。

尽管本片是极好的,但也止步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0 ) 法式权益战争,法式维权教程,美式市场结局

强烈建议,对《劳动法》和劳动仲裁心怀忐忑的老板、满怀信心的员工,都去看一看这部法国下岗工人的维权灾难记录片,《开战》En Guerre (2018)理解一下,为什么,双方斗争的关键,变成了比惨?

为什么,公众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比惨?

为什么,以道德名义的个人牺牲,成了Leader的宿命?

为什么,一部工人阶级立场的电影里,赢家还是资本家。

《开战》的其他翻译名称:权益战争(陆)、打工仔革命(港) 、 At War(英)《开战》这部法国电影,你不用看中文字幕,也能明白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情绪,是电影的唯一主题。

刚失去工作的情绪,激烈抗拒。

谈判一个月内,理智温柔。

法律上失败之后,走上街头。

总统都靠不住的时候,暴力倾诉。

内部分歧、分裂的时刻,互相伤害。

社会舆论上失败之后,Leader成了罪魁祸首。

Leader用生命绝望一搏,赢得了权益战争,所有骂过他赞过他的同事,在墓碑前,一起沉默。

《开战》讲了法国一个三线城市,1100名因为工厂关闭下岗的工人,保卫工作的过程。

工人谈判的手段、言辞、技巧、态度、行动,灵活多变、稳准狠。

有闪电战,有舆论战,有持久战。

关门打狗、围点打援、围魏救赵,三十六计频出。

反观老板,呆若木鸡,来回来去,老三样:1. 诉诸法律,法理不亏。

法律让赔多少就赔多少。

2. 拖延时间,等待变化。

等待工人内部分歧。

3. 坚守底线,亏钱不干。

拼Money的损失,看股东和工人的钱,谁先认怂。

电影的结尾,结束在谈判重新开始。

德国的工厂是否关闭?

法国的工人的能否保住工作?

欧元说了不算。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说了才算。

《开战》短评

能不能不要反复煽情??还有做的极端一点

2分钟前
  • 小尹神
  • 较差

从一开始便是毫无停歇般的争吵与对峙 根本没有一点缓冲的余地 从工厂到政府再到工会 这样的战斗仿佛看不到尽头 到了最后团队分裂 谈判失败 好像连继续战斗下去的精力和意义都全部消失了 当中段开始切入到家庭的私人生活时 这样的战斗和争吵有了那一丝丝的温度 劳伦便像一个孤胆和末路的英雄 如果他能够以死来带给大家一点点改变的话 如果…… 想到国内深圳的某士和脑海里不断浮现的那一幕自焚 即使会觉得就算不能胜利也要去战斗 心里也是无尽的怆凉

7分钟前
  • 小西而已
  • 推荐

看的过程中就想,那些不得已只能靠自焚来表达自己无以言说的诉求的人,开始也是抱着信心和希望,然后一步步陷入这般绝望的吧。然后就真的发生了,很冷静,很无望。摄影机一直以罢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让人经历这个希望逐渐破灭的过程。战斗过程的剧本逻辑很严谨,像劳伦一样,不是粗暴的控诉,林顿的表演极具说服力。结尾回看他最充满希望的一刻,与命数对照让人唏嘘不已,现实让人笑不出来也哭不出来。

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

13分钟前
  • ┢落┦
  • 还行

影片一切都向着近乎完美的路上稳步前进时,男主最终的举动(避免剧透)却将其毁于一旦,导演犯了和《每分钟120击》导演一样的错误,他们可能都过度迷信自身对事物理解和认识的普适性,当他们已经非常明确地要通过电影的媒介属性表明立场和态度时,那么就要谨慎地选择和安插那些戏剧点。

18分钟前
  • T2
  • 推荐

长达两个小时的吵架片,看了半小时脑子轰轰作响

19分钟前
  • Mo7
  • 很差

代入感太强了

22分钟前
  • 珊瑚礁
  • 还行

镜头如何延展情绪和压制软弱的剪辑。

23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3.5孤独的战士和战争必将流血

24分钟前
  • An
  • 还行

说实话我可能是还不能深切体悟罢工对于权益的作用...又或者作为人去斗争的意义...假如没有希望了斗争是给自己个安慰吗...而且最后自焚简直是可怕

28分钟前
  • fion
  • 还行

1星给导演1星给死人。故事完全没有吸引力。认清本质很重要。认清自己更重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33分钟前
  • xiaobanhui
  • 较差

《开战》是今年绝佳的政治片,但绝不是一部容易观看的影片,它以几近真实的状态反应工人斗争中「资本家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它以斗争至死的故事阐述「不成功,便成仁」的信念。

3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我天,要不是配乐根本感觉就是纪录片,配乐的感觉很对,整个片子的形式设计也不错。结尾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有和《黑色乌托邦》相同的感觉(或者说相反???)

39分钟前
  • Otocolobus
  • 推荐

一桩事先张扬的法国政治隐喻:左翼的分裂,无论是坚持工会主义还是走向左翼或右翼民粹,使得经济学家统治者在粉刷后的新自由主义道路上为所欲为。像罗杰与我,找不到的德国老板。然而并不认可左翼所描绘的经济图景和解决方案。

43分钟前
  • nirvana
  • 还行

可以配合《大海高歌》一併觀看,儘管兩套戲嘅切入點不同,《大海高歌》切入點在於企業家和企業的前景,而《開戰》切入點著落於打工仔身上,而且兩套系都有打工仔以自焚來向資方控訴,睇落都幾大同小異。這套藉描寫一個因資方在有利潤情況下關閉工廠而引發的工業行動,寫實呈現全球化和資本主義下的工人悲歌。憤怒嘅Laurent率領工友發起工運,起初只是和平示威,事件卻越演越烈,工人內部也出現分歧。Laurent堅守底線,反而令佢成為眾矢之的,最後以自焚來向資方控訴,的確令人心酸。

48分钟前
  • 阿蚊
  • 还行

開宗明義。由勞資糾紛引發的打工仔革命。資方對勞方說,這裏生活不如意大可搬往他鄉。勞方掀起罷工,有收到外地別城來信說加油課金支持,說他們的故事不止發生於我城兄弟們爬山各自努力,也有收到冷水指責他們搞事打攪別人原本的安穩生活。勞資雙方談判膠著,和理非建議持續平靜罷工以文明服人,勇武派認為和平理性的示威推不動高牆半分,然而不割蓆不督灰實在講易做難,一次衝突下群情洶湧暴力在所難免,昔日手足頓變condom被批判被追擊。有人心灰意冷黯然退場,有人舉起氣油引火自焚。電影結局勞方退讓撤回惡法惡令願意重新坐下展開對話,現實是2018年的劇本終歸由人撰寫結局發生於情理之中,並沒有讓2021年的觀眾看得到出路。

49分钟前
  • DullBoy
  • 还行

#EUFF2018#【杨超导演同声评论场】整部影片是用偏纪实性的手法拍摄的,长焦虚化、前景遮挡和手持晃动,原来电影不止可以窥私,“还可以窥公”。全片几乎每个场景都是一场战役,那种胶着的戏剧张力在镜头的摇摆中尽数呈现,那种艰难、那种压抑与释放、那种决绝。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什么,事情仿佛还在“开战”之前,只有男主完成了自我实现,余响撼人。第一次接触同声评论这种观影形式,杨超导演还是讲得很好的。他说,这种对物质现实的真实还原是电影最本初的魅力,这其中的每一个场景的难度都不亚于任何特效奇观,华语电影在这方面的探索还有很大空间。

50分钟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在调度上能如此接近纪录片很厉害,也把本来就无对错的矛盾两方清晰地剖析了出来。但剧本的套路过于明显,每一步情节设置在意料之内

54分钟前
  • 玲玖
  • 推荐

闹游行,冲政府,占工厂,争取对话,难敌分化;人民点滴权益,皆由斗争来,亦由斗争去。热血而现实,真正的工人阶级电影,好看

5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本片基本上以纪实手法呈现出一部完整的罢工抗争血泪史。在这起事件中,我感觉视线已经被模糊。善恶美丑、是非正义甚至难以分辨。情理法相互交织。游行、谈判,甚至拳脚相向。一切都无法解决矛盾。最后的淋油点火简直就像是现场直播。这是何等的惨烈。在资本的世界,哪有什么永恒的道义。只有利益罢了。

57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