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们笑话,这电影的末尾我是哭着看完的。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给小朋友看的电影,应该会喜剧收场吧,结果雪豹达娃的死还是让我心碎不已💔作为一个妈妈,在幼崽尚未成年之际,被竞争对手抢走了领地,到了新地盘又迟迟不能捕获猎物,眼看着自己和娃无法度过这个寒冬⋯⋯还以为,到这里,导演已经向小朋友们展现了大自然足够的残酷,后面会给达娃和她的孩子们一个happy ending。
哪知道,不止于此。
饥寒交迫的达娃,孤注一掷冲向牛群,死死咬住一头牛犊的脖子,不肯松口。
牛妈妈用庞大的身躯和牛角去踩踏和顶撞达娃,最终达娃受伤,落荒而逃。
达娃最终伤重而亡,白雪逐渐掩盖了她漂亮的身躯。
身后她的两只雪豹幼崽,只能黯然离去。
两个妈妈,雪豹和牛,都是为了孩子在奋力一拼。
也许,你要说这是动物本能,她们并没有多伟大。
而我要感谢导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自然,他没有对大家说:动物们就是萌萌哒,它们和谐地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雪豹顶着一身漂亮的皮草俯视大地,她是高原之王。。。
NoNoNo动物们也有恶劣气候需要对抗,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也会受伤饿死,猴子也需要抱团取暖才能过冬。
它们都在遵循着自然的法则生活,而自然永远都不是只有一面。
即使是生而为王的它,也要为了生存,而,拼,尽,全,力。
达娃死了,死在真实的大自然里。
影片里显示,带孩子在动物世界普遍是雌性的职分,雄性通常在交配的季节一结束就撒手不管了。
有些雄性甚至不养家,更不用提对家庭的忠诚。
成年的动物挣扎在生存线上,根本没有去照料年老的父母。
乌鸦反哺,鸳鸯戏水,有,但肯定不总是这样。
人类逆天而行,或许已经慢慢脱离了自然的本意。
婚姻中的男性要体贴自己的妻子,分担带孩子的任务,还要抵御滥交的诱惑。
女性养育孩子的同时还要体贴丈夫,同时也要对抗自身的情欲。
选择独居生活的个体,积年累月地和官能的减弱对抗,等待合意的伴侣,或为了宗教或其他并非物质的追求终身禁欲。
在生存竞争中失利的个体,也能取得一定的保障,不需要横尸旷野,让丹顶鹤把自己的灵魂带走。
人从出生起就接受教化,用区区的几千年去对抗百万年上亿年,一次次树立又推翻“真、善、美”的标准。
人从生来就处在迷惘之中,又在困惑中死去。
在一生中无数次奋起,想要拥抱完满。
然而这短短的几十年甚至百年太短暂,几无可能。
通过回望几代人的挣扎,才可知在逆天的路上已经走了多久。
探索自然和动物,也是人世的风景。
“广袤的中华大地,数不胜数的美丽生灵与人类共生,谱写一曲曲壮美的生命之歌。
”这是一部通过世界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素材,再由陆川导演剪辑,一半故事片一半纪录片,为观众拉开了宏大的生命景色。
看完这部片子,只有两个字一直在我脑中出现,并让我不断去思索,那便是——生命。
不知道在别人眼中,这部片子有哪一方面的意义,但于我而言,我总能发现其中各种不同动物们形态各异的亲子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在生命中的意义。
1,金丝猴:从出生时受到家族成员们的宠爱,到后来有了妹妹之后,宠爱瞬间无情地消失,在失望至极时流浪,却遇到一大群命运相同的猴子,他们一起展现和释放猴子本性——调皮,非常快乐,可是当有猴子遇到袭击和无助之时,却没有任何一个“朋友”帮忙。
我觉得这一段是真实而让人反思的。
到了冬天,严寒骤降,淘淘感觉到了暴风雪的威力,决定回到想念已久的家。
回家后一开始大家并没有接纳他,后来淘淘没有放弃,终于在一次危险中,凭着本能用勇敢营救了自己的妹妹,全家人开始和他慢慢重建了关系。
从依赖到反叛,再到成熟,这不就是一个男人的成长经历吗?
在成长中去思考亲情的意义,在大自然中,生活的残酷会逼迫你适应,逼迫你坚强、勇敢。
2,大熊猫:雌大熊猫成年后会一直独居,除非生宝宝, 有了宝宝后各种溺爱,甚至宝贝在想要试探爬树、想要成长时,也被妈妈“拖下”,妈妈对孩子的不舍让她产生溺爱,而孩子竟然最终爬上了树顶,离开了妈妈。
这让人不解,按照我们平时的教育理念,溺爱之下会有成功的孩子吗?
看到这里,我也陷入了困惑。
细想之后,你会发现,熊猫宝宝对于爬树和长大的渴望是生命的本能,然后不断摆脱妈妈呵护去追求自由,这样的力量来自于生命本身,就像法布尔在《昆虫记》所说:“满天星星都看着我的时候,我觉得最美丽的不是星星,而是这个小小的蟋蟀的歌声,一个小虫子,拉着它的琴,在一个很小的土洞里,不是为了赢得观众,只是因为热爱,这个蟋蟀和我们人一样有它的生命,它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支歌曲。
”多么美好的生命的诠释,所以,首先遵从生命的本意,才可以让才能和能量得到真正的释放,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想法有多强烈,才是决定你是否成功的关键,而非任何外在的环境因素。
3,雪豹: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他们之间应该有自己的语言,不然怎么会如此默契,如此聪明,最让人感动的是,达娃最后为了宝宝能吃上食物,拼了自己最后的力量去猎食牦牛,可是失败了,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母爱是伟大的,不论是雪豹妈妈还是牦牛妈妈,都能保护孩子,不顾一切,除此之外,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此外,海鸥藏羚羊每年一次神秘的迁徙,让人敬畏和感叹;先和的每一次启程都会带走一个结束了生命的灵魂……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快乐、悲伤、衰老、死去。
而这一切的意义就存在于这一生命旅程中,再无其它。
《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一部由美中英三国联合拍摄,以四川大熊猫、三江源雪豹、川金丝猴三个中国独有的野生动物家庭为主线,讲述了动物宝宝们各自出生、成长的感人故事。
影片采用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串起了熊猫,金丝猴和雪豹这三类家庭或者种群的成长,离合与生存的故事。
影片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设备,团队利用大量的延时摄影,将青藏高原壮美与辽阔展现在观众面前,蔚蓝色天空一望无际,高远的云在地面上投出的流动阴影宛如鬼斧神工的杰作;利用高性能长焦摄像机,在不打扰动物的远处进行拍摄,捕捉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为了达到迪士尼的家庭标准,影片将雪豹咬死那动物之后嘴上的鲜血,用特效方式擦干净,还原出原本的雪白······这些震撼的画面将我深深吸引,恍惚间宛如身临其境。
不光如此,影片对于“爱与生命”这个概念的讲述让这个主演都是动物的纪录片有了一些故事片的味道。
虽然是在用纪实的手法在拍摄,但是纪实不单单是记事,制作团队更是从真实的动物世界中挖掘出了其背后与人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点,那就是情感。
虽然目前科学界依然普遍持有动物不存在自主意识,没有如人类一般复杂情感的说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千百年来,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其实是倾向于用动物形象来含蓄的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
我们将动物门变成一种符号的载体,装载我们赋予的各种意义。
人们将美好的希冀寄托在它们身上,无论是老牛舐犊,还是麻雀反哺,这无疑都是人们将自身对于亲人,对于家的美好念想赋予动物的结果。
这部影片也是一样,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不单单是在欣赏壮阔的山河,幽静的森林和清澈的湖水,更在不断体会导演通过镜头拼接剪辑以及旁白,音效的多方配合之下营造出来的“蒙太奇”之感,体会生命的奇迹,体会动物社会的酸甜苦辣。
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与片中的动物们因为某种特殊的线联系在了一起,一切都变的相通了。
再加上贯穿整部影片的灵鸟仙鹤的典故,更是让这部影片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的意味,展现出来中国这一个神秘的东方文化独有的浪漫。
一般的动物纪录片,走的都是科普路线,主要通过向观众介绍这种动物的基本习性,辅以一些反应其生存状况的故事,试图向观众完整展示该种动物的形象和其栖息地的全貌。
但是《我们诞生在中国》并没有过多的着墨在介绍动物习性和生存状况,而是另辟蹊径,选择将动物人格化,实际上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让不同的动物拥有了不同的人的形象。
比如金丝猴淘淘代表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小孩形象,大熊猫丫丫代表了一个辛勤养育子女但在分别时刻也不得不做出“放手”这个决定的母亲形象。
看似是描写一种动物,实际上描写的却是一种人类群像。
小时候的我们都会因为爸爸妈妈对弟弟妹妹的偏重而吃醋耍脾气,也会叫嚣着离家出走,声称自己永远也不会回到原来的家。
但是经过成长,逐渐变为成熟大人的我们也会像淘淘一样,逐渐明白家的意义,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进而承担起延续家族的使命。
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都具备两种特质。
一是尽可能的去到一线,拍出一手的,真实的,震撼的镜头素材,这个需要常年的跟拍以及能够忍受跋山涉水的苦楚,比起技术更重要的可能是体力和耐心。
在这一点上《我们诞生在中国》做的就相当不错。
整部影片的动物素材一共拍摄了三年。
为了能拍到野生雪豹,摄像师团队苦苦寻找了等三个月,直到准备收工的最后一天才发现他们的身影。
但是,如果只是视频素材的震撼,可能还不足以完全获得观众们的心,那么就来到自然纪录片的重点之二——如何用仅有的素材说出一个引人入胜,能获得观众大量共情的故事,通过艺术的处理达到观众的要求。
《我们诞生在中国》同样做的相当不错。
熊猫家庭的爱与分离,小猴子的出走与回归,藏羚羊母亲的千里奔徙,雪豹面对生存压力不得不低下的头颅。
无论是何种动物,无论这种动物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它们都在尽己所能地做着这个宇宙中最基本也最壮观的一件事,那就是生存,长久的生存,生生不息。
前文中提到的象征与符号,正是导演在本片中进行艺术处理的利器,它展现了动物人性的一面,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与色彩,一下子让自然纪录片在人文的意义上获得了升格。
因此,整部影片虽然是一个朝向中国高原,方便观众对平常接触不到的野生动物世界进行观察的窗口,更是一首歌颂生命,歌颂美好情感的生命史诗。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更多的看到类似的作品。
抱着想看国宝的目的去的影院,结果看完了之后发现不仅看到了总是打着滚儿滚下山坡的小熊猫美美和宠爱它的妈妈丫丫,还看到了感觉自己在家里不重要的金丝猴淘淘、为了两个小孩的生存筋疲力尽最后倒在雪地里的雪豹达娃、众志成城共同迁徙到卓乃湖生产的藏羚羊母亲们、羽翼饱满洁白的仙鹤……有时候从动物身上真的可以窥见人生,虽然或许影片是带着主观的臆断来进行旁白的录制的。
熊猫丫丫和美美:母亲(父亲)对小孩的情感,不想要放手却不得不放。
不知道在美美爬上树之后丫丫的离开,会不会让美美下树的时候感到孤单和失落淘淘:一个人想要在一个群体里有归属感,他想要有被需要的感觉,在很多个地方寻寻觅觅之后发现还是家里好,但是回归需要一个过程,当肩负起维护这个家庭以及生活的这个社区的稳定的责任的时候,当自己真正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其实也就融入进这个地方了。
达娃:父母对家庭的妥协,为了小孩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当小孩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她会义不容辞地拼尽全力地保护他们。
(最后雪豹的爪子渐渐被白雪覆盖那一幕看得我鼻头发酸QAQ)藏羚羊:队伍的团结,以及容易在恋爱中变得傻乎乎又很可爱的男性角色仙鹤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形象,说是仙鹤能载着灵魂飞到九重天上去(忘了原话了……),这一句话接在了达娃死掉的场景后面,感觉蜜汁释然了,不过还是感觉很难过,曾经鲜活的生命突然就那样没有了,她的两只小豹子也不知道能不能养活自己。
天地轮回,如果真的有灵魂存在,那么地球上的灵魂总数是一直不变呢还是随着肉体的繁衍在不断增加呢?
会不会一百年以前,“我”也在想着自己的灵魂的年龄呢?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真的还是挺不错的,片尾曲也好听,值得去影院看。
不管是青海高原还是四川的熊猫保护区,都只是小小的一个世界缩影,我们又是何其渺小啊,庆幸自己诞生在中国,祖先留下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的,都是值得一辈子珍藏的东西。
这篇影评想到啥就写啥,太激动了所以挺语无伦次的,但是应该算是有好好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
感谢所有制作这部影片的人~希望世界越来越美好
牺牲午觉时间来看一部76分钟的纪录片,只因为几乎所有的影院都只挤出几个白天场给它,甚至于今天是首映日,而明天就基本上无处可看[微笑]不想评论周迅略显违和的配音,也不想讨论预告片比正片优秀的网络争议,动物纪录片本身就值得敬佩。
通过四种动物的生活追踪记录,讲述大自然生存的残酷和生命延续的美妙。
迪斯尼把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拍得美轮美奂,冲着题材和诚意就值得贡献人民币,而当我跟影院工作人员提到排片太少时,她诧异的说这部只是纪录片呀!
呵呵…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看过预告片和资料,只是单凭电影名字猜测这可能是一部歌颂我国地大物博的动物纪录片,但怀抱着能在大荧幕看到熊猫滚滚的期待,我还是选择了买票进场,结果没想到,这部片子成了我第一部哭的稀里哗啦的动物世界。
电影一开始,随着镜头在广阔原野缓缓推进,我产生了一种还在上海迪士尼完《飞跃地平线》的错觉,在迪士尼的镜头下,每天传说在雾蒙蒙的钢筋水泥里的我,突然发现自己都快忘了,这个世界还有云和天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清澈见底的河流,还有自由奔跑的生命……整个纪录片的内容是在周迅的旁白里慢慢推进的,纪录片通过春夏秋冬的时间轴和不断转化的地理空间讲述了雪豹、熊猫、藏羚羊和金丝猴四种动物的故事,每个动物都选择了特定的代表,展现出动物的家庭生活……一开始看到这种设定,我内心是拒绝的,人类尝试永动物的视角来解读动物难免武断且煽情……在这样的片子里我期待的还是更多真实而本能的动物故事。
然而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雪豹妈妈为养育孩子不断抗争,熊猫妈妈在孩子的独立与不舍中挣扎,藏羚羊妈妈在一路迁徙的旅途中小心翼翼保护孩子,还有因为被父母忽视而离家出走的金丝猴……你当然可以说这是拍摄者故意的煽情,但是在这些动物的眼神里诉说的情感我无法视而不见……然而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这又不是一个贩卖温情的故事,没有一味的展示美好和想象中的世界,有动物之间的搏杀,血淋淋的撕咬和让人难过的死亡……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这个世界真实的模样。
在这些残酷背后,是一个动物母亲为了孩子和另一个母亲的搏杀,是一个母亲送走成年孩子的难过,也是独立的小孩面对世界的坚强……那么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到底是什么呢?
周迅的旁白又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在这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动人的音符……这个世界既有温情也很残酷……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逝去,又在这里重生……周而复始……”所以,当你开始嘲笑“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矫情的时候,能不能不要忽略了,其实在我们的本能里,其实是有爱这样东西的……它不仅仅存在于动物后代繁衍的自然情感之中,站在生物链顶端的我们也有……周一我们又将回到凶猛残酷的城市森林里,那里的搏杀不逊于在自然中无依无靠的动物,但是我们也仍然要记得一件事情:这个世界上,爱与残酷同在!
怀着陪陪孩子,看看萌宠的心理,周日去看了这部为誉为今年暑假中国电影的“清流”之作——《我们诞生在中国》。
不想,75分钟的电影却是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时而忍俊不经、时而悄然涕下,这是一部值得去细细咂摸的好片。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这部电影,即由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记录了雪豹、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和丹顶鹤等动物的生存故事,并经由陆川之手剪辑,最终呈现了一部迪士尼合家欢版的可可西里。
但是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中华大地无与伦比的壮美河山,生发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由衷敬畏,接收到的是生生不息爱的力量。
它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寓言。
自然之美,心醉沉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光影杰作。
巴蜀盆地的修林茂竹、苍翠欲滴,青藏高原的壁立千仞、千里冰封,可可西里的天高地阔、苍茫无垠。
神农架的奇山异水、原始神秘。
片中有两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朝阳中展翅高飞的丹顶鹤。
沐浴着万道霞光,鹤群舒展修长的勃颈,扇动轻盈的羽翼,优雅圣洁到不可方物,果真是通灵的鸟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还有一处是飘落于山涧溪水的落叶。
山谷叠翠,溪水泻玉流珠,清澈如镜,一枚银杏叶随水流转。
叶灿黄,水莹碧,寂无声。
一颗心只愿如那枚叶子,“质本洁来还洁去”,静美安宁,归于尘土。
电影大量运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用动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平时肉眼无法捕捉到的自然美景。
苍茫群山间,须臾,云海急速聚合,遮天蔽日,浩浩汤汤,如大军压境,气象万千,时而云收雾散,睛空万里,恢复一派春和景明。
春日降临,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拔高,竞相生长。
各色花朵蓓蕾摇曳,砰然绽放,自然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面对如此瑰丽奇观,怎不让人心生感慨?
于是,史无前例的,在电影开场后三分钟,当看到洪荒壮美的青藏高原,我忽然湿了眼睛。
这,就是我的国家,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相对于它的天荒地老,我何其渺小,投入它广博深邃,我何其幸运。
忽然非常遗憾刚刚过去的八月,没能跟随心灵导师去到藏区,看藏羚羊千里迁徙,听澜沧江奔腾怒吼。
时也命也,未能成行也许是上天看到我并未准备好。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去往世界屋脊,与群山作一场等待已久的心灵对话。
感谢电影的摄像师们,爬冰卧雪,栉风沐雨,耗时18个月的跟踪守候,拍摄了350个小时的素材,其中摄影团队足足跟了3个月才终于拍到雪豹“达娃”的踪迹,甚至趁着它们出外溜达,冒着生命危险将摄像头贴到雪豹之家的墙上,由此拍摄到它们完整的生活图景,为观众带来弥足珍贵的镜头。
片尾彩蛋中,一位摄影师面对多变的天气,说“等待下去,一切都会改变”。
是的,生活需要等待,生命需要等待。
静待花开,静待改变,静待未来的精彩呈现。
音乐之魅 浑然天成观影中,对音乐敏感的我,耳朵不时有惊艳之感。
在网上一查,果然,作曲是英国人Barnaby Taylor, 是之前BBC纪录片Wild China的配乐作曲家。
第一曲《Song of Life Instrumental 》是本片的主题旋律,贯穿全片,大气雄浑,与广袤壮阔的高原大湖,原野险峰相映衬,为全篇奠定了史诗般的气质。
聆听它,颇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海桑田之感。
在群猴们开心玩着折树枝的游戏时,配以的音乐名为《Tau Tau Troop 》,这段乐曲非常特别,借鉴了京剧的曲调,运用了中国的传统的打击乐,轻松明快,诙谐有趣的旋律,烘托了猴子们活泼好动、古灵精怪的游戏场面。
让我立刻想起了多年前那部国产动画片神作《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大战天兵天将的配乐就是大量运用了京剧。
说不定,作曲家就是瘦了这动画片的启示呢?
哎呀,说其《大闹天宫》。
是不是暴露年龄啦。
还有,春回大地时,一曲《Life Force》强而有力,行云流水的音乐体现出生命的蓬勃生机,让人心花绽放,跃跃欲试。
讲述仙鹤与灵魂的传说时,《The Cycle of Life》用竖琴固定音型循环为音乐脊骨,强调生命的轮回,引人无限遐思。
如果说,电影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一颗颗珍珠,那么这一曲曲音乐就像一根彩色的丝线,将珍珠连缀成串。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在剧中起到了极大的诠释、烘托、渲染和升华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些天籁之音,影片将黯然失色。
可惜,电影的原声大碟要等到明年全球公映时才能上市,只有静候了。
说完了对镜头和音乐的总体感受,具体来讲讲电音讲述的三个故事。
金丝猴的故事——叛逆的背后是爱的渴盼金丝猴淘淘的故事,活脱脱就是一个青春期男孩从叛逆走向成熟的成长史。
这个小伙子不明白为什么在妹妹出生后,父母就不再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极度渴望家庭温暖的它加入了流浪候的队伍,嬉闹打架的“非主流”生活让他暂时获得了快乐。
可是,随着寒冬降临,面对苍鹰的死亡威胁,小伙子忽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象那样精彩。
于是,他走上了回家之路,并勇敢地从苍鹰的利爪下就下了妹妹,终于,这个叛逆的男孩终于回归到家庭的温暖怀抱。
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猴群的芸芸众生像。
淘淘的桀骜不驯,父亲的一脸严肃,独眼流浪猴老大的世故精明,简直就是“讲述老百性身边的故事”。
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一道“奇景”,大雪天猴子们直立行走,人模猴样地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淘淘最后和家人幸福依偎在一起,由衷为他感到高兴。
曾经走过花季雨季的我们,也曾经历“成长的烦恼”。
自卑又自傲,真诚又敏感,悲观亦开朗。
内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熟的大人,可又不能独自面对现实的风雨;对父母老师关上“心门”,却又渴求知音,将心中的秘密写进日记本里。
其实,每一个叛逆的孩子的冰山下,奔突的都是希望被看到、被听到、被认同的岩浆。
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
所以,当我们如今也做了父母,是否应该给青春期的“淘淘”们更多尊重、更多理解,不粗暴,不越界,真正和孩子平等相待,这才是爱发生的基础。
另外,脑洞大开的我要多说一句,淘淘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最近热门的“二胎”话题。
当父母剃头挑子一头热地想为孩子添个伴儿,是否应该先征求一下老大的意见。
就像“失意”的淘淘那样,家里的大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弟妹后,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的宠儿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满是爱被夺走的焦虑。
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甚至出现如同淘淘一般负气出走的过激行为。
所以,生之前充分沟通,生之后公平对待,大宝二宝亲密相处才能成为现实。
熊猫的故事——父母的爱指向别离熊猫篇说的是熊猫妈妈丫丫和女儿美美的故事。
刚出生的美美脆弱无依,娇软的叫声让人怜爱。
妈妈精心照料,温柔呵护。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她急切地想要去探寻外面的世界,一不留神,叽里咕噜滚下山坡,熊猫妈妈急忙赶来帮忙,轻轻衔起,舔犊情深。
但是,孩子终将羽翼丰满,离开温暖的家。
经过一次次弃而不舍地尝试后,女儿美美终于凭借一己之力爬上数丈高的树顶,宣告着与母亲的别离正式到来。
那一刻,树下的母亲仰望着女儿越爬越高,直至消失在枝叶繁茂的树顶,她亮晶晶的眼睛里,有鼓励、有担忧、有不舍、有希望。
我不禁想起龙应台那段著名的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许是拥有了很多,但蓦然发现,父母已渐渐老去、儿女只一心要挣脱自己的保护去远行、朋友们于曲终之际渐渐散去、默默“目送”。
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
这一生,我们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
但是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但是,以为永远都不会来到的那一天真的会来,再也不会有人为你守候,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哪怕你已经转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所有的爱都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身为子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要多看看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去体验、去生活、去获得的幸福。
所以,我们不能用爱的名义去过度保护他,这其实是一种剥夺,他总要自己去穿越孤独、分离、伤痛,才能获得免疫力,才能成为他自己。
才能成为他自己世界的主人。
上天赐予我们成为母子(女)缘分已是最大的恩赐,陪伴他,看到他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就应感恩。
雪豹的故事——自然的最终法则是公平雪豹达娃是雪山的女王,高冷凶悍的她其实有一颗慈母心,她的每次一捕猎都是为了养育自己的两个幼崽。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为了孩子,她勇敢地迎战彪悍的闯入者;为了孩子,她全力捕猎伤了爪子;为了孩子,明知会九死一生,她仍拖着病体攻击牦牛群,折戟而归。
春风又绿了群山时,达娃永远长眠于高原的冻土里。
许多人说雪豹的故事赞颂的是伟大的母爱。
我承认母爱的伟大,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自然的公平。
因为公平,面对凶猛的捕食者,羚羊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逃脱屠杀,因为公平,即使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雪豹,也会因势单力薄被驱逐,因伤病而挨饿受冻直至死亡。
当看到雪豹和牦牛生死搏斗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两位都是母亲,都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生存在厮杀,哪一方落败都让我深深叹息。
但是正如摄影师不能出手相助,我们,也不能去偏袒任何一方,否则,就会破坏自然铁的定律。
小时候看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着急地问大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
”如今,我们已经明白,这是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易。
自然,自始至终依照着自己的规律运转。
不帮好人,也不帮坏人。
或者说既帮好人,也帮坏人,这是公平,因为无私。
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不再热衷做一个评判者,而是更多地去接纳、去宽容,去接纳万事万物,去宽容别人和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慈悲。
同时,守好我们自己的本心,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自己的“道”吧。
在雪豹妈妈故事的开头,看到她一个人守护两个孩子。
五岁的小兔不停问我:“他们的爸爸呢,去哪里了?
”大大的眼睛里蓄着泪水。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固执地认为一个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才是完整的吧。
我耐心地对她说,雪豹的家庭就是妈妈独自抚养宝宝的。
那一刻我不禁想到,在动物世界,单亲妈妈是自然规律。
而在中国社会,“缺位”的父亲则很让人无奈。
“爸爸去哪儿啦?
”爸爸通常不在家,在办公室,在饭局里。
爸爸在家时,也常常是形同虚设的,在朋友圈中,在游戏里。
所以,中国的妈妈们大多是辛劳的,是愤怒的。
于是,“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崩溃的孩子”=中国式家庭。
缺位的父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陈道明说过一句话:“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
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
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
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
父亲们从所谓的忙碌中抽出身,从浮华的微信里抬起头,让自己的内心的那个小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
给妻子多一些体贴关怀,这个社会真的会很安定很多。
向死而生 爱的轮回电影的结尾,金丝猴淘淘带着妹妹愉快玩耍,熊猫妈妈丫丫又添了一个小宝宝,雪豹达娃的两个孩子开始自己捕猎,藏羚羊依旧往返于可可西里和卓乃湖之间……春华秋实,年复一年,新的生命诞生、成长,旧的生命衰老、死去。
看得出来,影片很想和观众探讨一番生死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丹顶鹤这一“神鸟”,“当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仙鹤会背负着它的灵魂飞向另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有生命的轮回”。
中国人一向对于死亡讳莫如深。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我想说,其实我们应有“不知死,焉知生”的智慧。
死亡,可能是这时间唯一公平的事情,“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尽管我们都明白,我们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不能逆转、无法改变,但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们仍很难做到对死亡的释怀和坦然。
如何能破解生死的迷局?
我想尝试着这样回答。
那就是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
我们便没有时间去纠结、去后悔、去蹉跎、去哀怨。
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去发光发热,像大河一样去日夜奔流,像羚羊一样去驰骋奔跑,像花朵一样去绽放美好。
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努力活在当下,雪豹只会在乎眼前的这一次捕猎,孩子只会陶醉此刻嬉戏的快乐,我们要向动物、向孩子学习,每一次呼吸都深沉饱满,每一次事情都全然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就能越来越踏实、从容、坚定、勇敢,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留遗憾,我们就能明白,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体验。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轮回的意义。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在她的怀抱里,被天地孕育滋养,我们是万物,万物也是我们。
今天,我们作为羚羊死去,躯体融入泥土,明年,我们以野草的形式,在草原上蓬勃生长,秋天,我们作为一枚秋叶沉入水底,春天,我们以鱼的身姿在湖水中自在游弋……死亡,绝不是决绝,消亡,更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参详生死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更有知觉地前行。
这一世,我们选择出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儿女,做爱人的伴侣,做孩子的父母,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作为是万物之灵,我们远比动植物更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付出和收获到更多的爱。
爱,流经我们、滋养我们、爱,唤醒我们,升华我们。
我们诞生在这里,我们诞生在爱里。
我们的灵魂在爱里生生不息。
这种题材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所以虽然比较膈应陆川太郎,还是会去看。
全片来说,各种素材还是挺好的,祖国山川,万物有灵,都让人看了十分感动。
败笔一个是在于配音,感觉特别不搭,很破坏氛围。
不过我没有小孩,所以不知道小孩子是不是会喜欢这种配音。
真的是十分格格不入。
然后雪豹之死不太对劲吧,作为国家濒危保护动物,剧组就看着雪豹陷入困境,没有任何保护意识?
是电影重要还是动物重要?
电影的目的是什么,完全背离主旨。
作为纪录片,它不是很合格,跟帝企鹅还有海洋等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片中的每一个动物都足够单独拍一部片子,仅仅79分钟的影片试图展示的东西太多,从而影片感觉很忙却似乎没有说明白任何一个,而其中的神鸟丹顶鹤更只是作为起兴和结尾的象征才出现了一下。
但本片也算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毕竟中国的广袤土地处处是风景,景色是real美,看看小大熊猫在地上打滚,雪豹矫健的身影,金丝猴萌萌的大眼,藏羚羊壮观的迁徙,也是不错的享受。
最后看到雪豹真是心塞塞,你们知道你们是濒危物种吗?
为什么要父相桑害?!
简单点 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递进的情绪请省略 你又不是个演员 别设计那些情节 #白瞎了素材#
剪辑和旁白干预过多,太为了做故事而故事,还是比较适合小孩子
挺嚴肅的事情用童真的方式表達出來,不但不違和而且還很平順不突兀,知識點精準不枯燥,故事串聯自然,文本精彩,有萌有燃有衝突,把自然環境下動物的親緣關係用很温暖又平實的視角展現出來。污穢不堪的八月院綫的一股清流。
最近喜欢看纪录片
我不认为这是纪录片,是动物片,但很生动,很抓人。周迅的解说开始不给力,越到后面越合适。一万个赞给摄影团队。最后的幕后花絮太短了。
片子很不错,故事性很强,老少咸宜,动物的灵性、温情还有原生态的美景恨吸引人,但是周迅的旁白很败笔,台词量也有点多,很没有必要。
不喜欢周迅的配音,软糯无力,不适合纪录片配音
三星献给摄影团队
很棒的中国动物类纪录片,周迅的声音完美契合这部电影,可惜当初排片少,知名度也低,看完之后有种不一样的感动,这是陆川近两年拍的最好的作品(我认为),希望自己能写个长评
观影过程中一直想把字幕抹掉,太干扰画面了。以及看图说话就应该即兴,要什么字幕。
这不伦不类的是什么东西,没有纪录片应该有的精致严肃高雅,也没有动物电影的可爱有趣,一看导演:陆川,嗯……make sence
雪豹部分最厉害,红外相机拍到雪豹尚且很难,电影居然有这么多连续清晰的镜头,最多同时拍到了7只。大量素材理出了三个清晰的故事线,又不过分追求戏剧性。出电影院想去扎龙看丹顶鹤。
摄影美炸了,丹顶鹤展翅好美。金丝猴好萌。雪豹妈妈死看哭了。一个关于所谓成长、自由、母子、家庭和生存的自然纪录片。看到的却是那个并没有为生存问题每天挣扎的自己,也在慢慢长大学会独立的自己,等待母亲放手,却也依赖母亲怀抱的自己。片花说摄影是等待的游戏,等半个小时又会是个好天气。
感觉像流水账,随便讲一下故事就没了,周迅的配音减分
不如好好弄纪录片 另外配音是什么几把
摄影很赞。解说词有点儿弱,还用了很多网红词,跌价。
在雪豹妈妈捕猎那段,当我期望她猎取食物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站在谁的视角上就会自然偏向谁。金丝猴拍的真漂亮。
7.0分 全是套路,太作了,就不能让我好好看个动物世界么,非要在卖萌。
本片与life story之间差着六百多集《动物世界》,全程不是在拗镜头就是看动物摆拍,好剪出一个能配得上那些美丽的空镜头和周迅沙哑音色的故事。陆川用这些动物展现了他的艺术功底,但真正爱动物的电影人们,会几年如一日的坚守在一个地方,展现无数值得激动伤怀的生命礼赞
别拔高,什么我们生在中国,周迅那个哑嗓加上陆川的傻×文人思路毁了这样的片子,摄影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