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影近年来非常喜欢拍摄类似题材的电影,如《预告犯》,塑造一个去制裁法律无法制裁犯人、并且自身也拥有类似过往阴影的主人公,然后多展现社会舆论和公众对他的娱乐化消费与关注,来表现当代日本社会法律的无力以及日本国民“事不关己”的风气(这本身是存在的)。
但是,大多数的类似作品,最后都会落入视野过窄、主题过于单薄无力的状态,警察都是同样的“自身凭借法律无力制裁”但同时又要抓捕私情上不想抓捕的主人公,从而凸显法律的无力;而国民一方也是同样的说着一些隔靴搔痒甚至支持“天诛”之类的话语,来抨击日本社会的自私风气;而主人公最终也多会以生命来殉道,用这种玉石俱焚的手段来呼喊自己的抗议。
这些东西其实在日本电影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模式化的套路,虽然具体设定和背景、发展会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最终都会落入这一框架,难以跳脱出来。
相比这些作品,反倒是《错乱的一代》这样的电影,完全不涉及社会现状分析、社会弊端现象的揭露、主人公反社会人格成因解构,而单纯地来展现主人公“反社会人格”形成后的行为,强调其被社会现状扭曲后的暴力和破坏欲本身,直接用“社会所造成的结果”的展示反过来抨击社会,更有新意,而且形成了一种更为直接有力、完全不似《预告犯》等憋足劲头但又无处着力的艺术效果。
而这部《22年后的自白》,在大体的方向上,与《预告犯》等并无太大差异。
但是相比后者,它在主题的表意结构上更为完整,主题上走得更远,立意表达上的构思相当严密,通过呼应、象征来形成立意的升级,并在最后漂亮收尾,轻轻一笔就完美地承载住了前边较为庞大的表意系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首先,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借用了现实性更强的社会背景:犯罪时效制度的取消。
时效制度的实质是: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对犯人的追责权限。
但是,犯罪时效制度所造成的过往的犯罪制裁不力,就这样被时间掩埋在了历史之中。
本质上看,这个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对过往因时效制度而无法看到犯人被制裁、悲愤终生的遗属的一种失责。
犯罪的追责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权限,但遗属的痛苦是永远持续的。
另外,在本片中,实际上导演还设置了一层更大的社会背景,来将这个立意进一步升级,即日本的时代背景。
在开场的部分,导演首先通过阪神大地震的相关新闻视频,提出了阪神大地震这一真实的事件;而后在播放了“与阪神大地震同时发生的杀人事件”的新闻片子并给出了当时社会舆论的激烈反应后,用一连串的蒙太奇飞快地交代了日本20世纪末到21世纪期间的一系列社会大事件,结合阪神震灾后飞快建设而起的高楼的画面,来传达了一个信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建设,阪神震灾造成的阴影、与因时效制度而无法追责罪犯形成的遗属的阴影,同样地自动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化了。
用阪神震灾这个“日本当代最严重的事件”来呼应时效制度,使得影片的利益实际上从某种具体的社会事件升级到更广义的“日本社会”与“日本人”,而时效制度也成为了对此广义概念的象征和影射。
导演借由杀人事件所抨击的,随着时间流逝而掩盖、人为淡化的阴暗,并非某一特殊事件,而是这样一种日本的社会性与国民性的趋势。
而在本片中,同样也通过日本国民这样一条暗线的构建,反映了这个立意。
在开场的一连串蒙太奇中,可以看到当时国民与社会舆论对于杀人事件的激烈反响和对办案不力的警方的严正谴责。
但是,随着影片进入当代的段落,导演多次使用网络直播的弹幕、摄像机拍摄的画面、电视中的画面等一系列“经由国民之口”、“社会舆论与媒体之视角”拍摄出的东西,来拍摄公开身份的杀人犯以及相关事件。
借此,导演刻意地强调了“社会舆论在当今对此事件的看法和反响”这一要素在片中的重要地位。
与开场中的舆论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今的时代下,国民将杀人犯当做一个娱乐化的人物而消费甚至崇拜追捧。
这样的对比和反差,无异于是将导演抨击的对象---用时间来淡化过往的群体,扩展到了日本国民,使其上升到了一种日本社会的普遍现象与某种国民性的层次。
而对于影片中的剧情展开与人物设置,自然也是紧密地贴合了主题。
首先,杀人犯自我揭露的整个事件,实际上恰恰变成了一种抨击。
在过往即将被彻底淡化的节点上,通过这一事件,再一次唤起了即将被选择性忘记的黑暗与过失。
由于这个事件,本已随着新闻热点的变化而被媒体抛弃、社会忘记的遗属,再一次被推到了台前,让这些遗属并未随着时间而掩盖的痛苦再一次暴露在了所有人眼皮底下。
而在最后揭露事实的部分中,不惜整容也要追查凶手的妹妹男友、因为自身的过往黑暗经历而产生痛苦的犯人,都成为了同样的、过往无法淡化而痛苦的存在。
想要杀死犯人的两个遗属、几乎绞死犯人的妹妹男友,都印证了犯人所说:“你就是我的影子”(此时还特意用了两人在电视上的倒影的镜头,来强化这个概念)。
犯人与所有遗属同样,都痛苦到要用杀人来排解的程度。
同时,在人物设置和剧情发展中,导演同样没有忘记对真实性的强化。
在影片展开的部分中,阪神震灾可以说是和事件息息相关。
主角失踪的妹妹,即是从受灾地来到了东京的。
而在她初到警察公寓的段落中,因为看到晃动的灯而联想到地震,产生了恐惧。
这揭示了她对于震灾而产生的痛苦阴影。
而随后,当她和男友准备结婚,似乎可以摆脱阴影迎来新生活的时候,她却失踪,而男友也拿着结婚戒指跳楼自杀。
通过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持续捆绑和呼应,这一幕实际上再一次将本片的所指从单纯的杀人事件、杀人时效的取消的层面,上升到了更广义的“日本的所有负面社会事件”这个层面阪神震灾中受到阴影、生活被破坏而无法重建的妹妹和男友,正是另一种的“杀人事件中的遗属”。
而正如开场段落的蒙太奇中展示的那样,随着社会的发展受灾地得到重建,随着社会事件的更新时间不断推移,阪神震灾不再得到关注,受灾的阴影也逐渐被社会淡化忘却,但受灾者的痛苦却是无法终结的。
并且在妹妹被杀的段落,导演也不忘记要将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进行捆绑来完成立意的升级:妹妹死前称“自己应该在地震中死去”。
借此,导演强调:对于经历者来说,过往的痛苦是无法随着时间淡化的。
可以说,在全片中,导演持续性地保持着阪神震灾与杀人事件的高度结合和同步,以此来不断地让电影的立意升级,从对某一单一社会事件的抨击,升格到对“对任何社会事件都选择忘却和淡化”的日本社会性与国民性趋向的抨击。
并且,在“警察”这一人物的设计上,本片也与类似题材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本片中的警察并非单纯追捕凶手的“为正义而生”的存在,而同时也是受害者之一,他的妹妹和前辈都死于杀人事件。
因此,对于警察来说,他所面临的并不只是因时效制度而导致无法伸张正义的愤怒和无力,同时还与遗属们一样,拥有无法通过时间淡化的过往阴影(当他走回到妹妹死去的屋顶时,他从有照明的地方走入忽明忽暗的走廊,然后进一步进入完全黑暗的天台,象征着他走入过往的黑暗)。
这样一来,比起同类型的警察人物,这个人物能发挥的作用无疑更多、而且形象也更为立体且有说服力了。
他既有着作为遗属的痛苦和越过法律制裁犯人的冲动,但也有作为警察不得不遵从法律的立场,这样的纠结使得他的痛苦变得有说服力而且深刻,而这种不惜引诱犯人出面才能排解的、深刻的痛苦,则强化着影片的抨击力度。
同时,借此设置,导演在保持本题材一些“固定模式”的前提下,刻意地突出了“遗属的痛苦”这一因素。
他动用一切的人物和设置来强化作为遗属以及事件直接关联人的痛苦和阴影,来传达一个信息:比起单纯的“法律无法伸张正义”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法律的过失导致的无法终结的事件相关者的阴影,才是这一过失最严重的后果;掩盖与淡化过往所造成的对“人”的亏欠,才是这个行为最大的罪孽。
而同样,本片当中的媒体一方的设置,也与警察同样,比同类型的角色拥有更丰富的作用。
一般影片中的媒体人的塑造,大多停留在“娱乐化、消费犯罪事件来获取眼球”的定位上,被用作对社会舆论的批判。
本片中同样有这样常规化的部分,但不止于此。
在全片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拍摄”类镜头:对真凶,著名媒体人的纪录片拍摄。
而在最后的高潮段落,同样有纪录片摄制组的机器在拍摄真凶暴露本来面目的全过程。
借用这样作为影像永久保留的摄像机拍摄画面,导演强调了:过往的痛苦不应该被淡化,而是应该被社会和国民永久铭记的。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有趣的部分。
时效制度的取消最终应用在了这个案件上,而这个案件中相关人的阴影也将不再会随着时间而被淡忘,将在法律层面上得到弥补。
一切似乎都走向了HAPPY ENDING。
但是,在最后的镜头中,导演却让画面长久地停留在了犯人即将发行的犯罪自白小说上。
这一幕强烈地预示了随后即将发生的事情:《我是杀人犯》一书发行时情景的再演,社会舆论和国民即将再一次像上一次一样,娱乐化地追捧这本书和这个事件。
这个收尾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接住了此前导演一直在升级的立意:从时效制度取消这一社会事件,上升到日本广义的国民性和社会性层面。
借助时效制度的取消,杀人事件通过法律角度得到了“不被淡忘”和痛苦的弥补。
但是,从国民和社会舆论的角度上,日本人依然正在、也将会一直持续着对过往阴影的淡忘,这种国民性的方向,是法律层面远远无力扭转的。
这个影评是驳一驳那个先入为主有失偏薄的影评。
你说韩版的杀人动机没啥逻辑这种人设是简单化处理,日版加个ptsd人设解决杀人动机就变成人设对不上准心?
随便杀人这种人设可以接受,ptsd想让人感受自己的痛苦人设就跟自我陶醉型人格冲突?
恕我冒昧,您这逻辑怎么推出来?
还有你说简单化处理杀手,就可以过多描述受害者和警察。
过多的描述受害者,这是韩版的故事好吧,和人家日版的故事大相径庭,描述什么受害者?
受害者的作用都不一样,日版为啥要多费笔墨去描述托节奏的内容,还说人家拿自己的节奏讲别人的戏,戏的重点都不知道在哪,还说节奏,您配吗?
“杀人犯→受害者家属”这个前置,请问你是跳过了医院打架那一段,还是跳过了发售会救人挡刀子那一段?
至于什么真凶是路人这种搞笑想法,还是看书好一点,电影看一下卡司阵容基本就猜出来了,别强行为了贬而贬。
反转不让你那么吃惊只不过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局,而后面一个反转的设置,正是日版的独特之处,韩版故事的节奏你是找到真凶并绳之以法,所以那个反转是让观众爽到终于有结果,反转的目的是让凶手绳之以法。
而日版的处理的目的是,防止勇者变成恶龙,前面的家属所采取的方式,包括反转之前,都是因为法律无效,所以我采取私刑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在日版看来,手段什么的已经无所谓,凶手死才是结果,但是日版中凶手再被揭露之后,却是一心求死,这就是韩日版故事的差距,日版的记者本身因为ptsd想让人感受他的痛苦,这是他的动机,所以男主杀了他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他的愿望:1、他不想苟活下去,2、让男主因为自己的苟活无法原谅自己 3、杀了自己男主就跟自己一样是杀人凶手,真正变成最好的作品。
所以这时候日版来了两个反转,第一个反转就是告诉他灯塔的事,这样私刑不是唯一的解决方式,这是前提,第二个反转就是之前,男主在和妹妹求婚时候说的,“这不是你的错,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是直接原因,这两个要素让男主放弃以私刑的目的去惩戒凶手,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而且这里男主人设的目的是他就是个普通人,他对法律之类的意识的没有哥哥那么强烈,所以反而坚持却不亲手杀死,对主题也算是一种升华。
所以韩版讲的是复仇记,而日版的故事重心更多的在后篇表达对自我的调节和矫正的重要性,人已经死了,凶手也会被绳之以法,调整自己不被仇恨犯下同样的错误,“原谅自己,开始新的生活”这就这么几个讲烂的话,做到又会有多容易呢?
七宗罪里面皮特最后杀死凶手,看的是爽啊,但是生活还要继续,那让它更好的结束,也让自己有个好结局。
PS:最后的彩蛋正好说明了自我调整的重要性。
(所以日版和韩版看似是一个故事,但讲的真的不是一个东西,不要踩一捧一,这片子也有些问题,但是瞎乱杠就算了)
其实这个故事跟非自然死亡里最后一集的剧情有点像,都是找不到凶手,找到了又无法让凶手伏法,最终复仇心切的人想动用私刑,一命换一命,却被正义的警察和法医找出破绽,最终让凶手受到法律的制裁。
一样的套路,前后连在一起看的,倒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非自然死亡里凶手的那张脸,留下的阴影有点大……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不是破案而且受害者在受到伤害之后的生活吧,总体来说,故事情节及编排,演员的表演及诠释都是很棒的,前半部分引人入胜,真切感受到犯人犯下的罪行,在演播室的对峙把剧情推向下一个阶段也使观众感到迷茫,真相到底是什么?
后半部分揭秘的有点潦草。
这部影片不是专注在破案揭秘的电影,主要讲述了有些伤害带来的痛苦并不会随着时间被冲淡,它来回反复,一次再一次的折磨着你,你对它做出了怎样的反抗,它就给你什么样的命运。
可以理解罪犯为何犯下如此罪行,但是又感叹于人性有时是如此强大,可有时又如此的不堪一击。
生活对每个人都是艰难的,你并不孤单。
怎么说呢,这部片子凶手利用法律的漏洞躲藏过刑事追诉期,而只有那些受害者的家属们这些年一直沉浸在痛苦之间而无法得到安慰,甚至有人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跳楼。
很多时候,法律的设立都会有灰色边缘,往往总是有不法之心的人想趁机借此利用,很可惜,本片受害者家属通过精巧设计将真正地凶手引出,虽然凶手无法以全部案件定刑处理,但是还是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就是说正义不会迟到。
这些年来法律也在不断改进,让更多的案件凶手能够伏法认罪,还公众一个正义,让那些不法之心的人无法利用灰色边缘,还公众一个公平的社会。
先抑后扬。
前半段曾根崎假装凶手引发公众舆论时很不正常:一、面对这样的凶手,大部分民众应该是谴责、恐惧,议论纷纷,怎么可能反而受到大肆吹捧,例如韩国素媛案的真凶令民众惶惶不安。
二、妹妹和曾根崎的爱情过于突兀了,或者电影表现材料不足,两人之间海枯石烂至死不渝般的爱情基础是什么,难以让人信服。
电影后半段倒是有些亮点。
一、警察主角针对对真凶的案卷分子设计了这个引出真凶的局,这样他前面的一些行为也说得清了。
二、真凶因战后应激综合征而心性扭曲,也算让人记住了这点,及时治理精神疾病。
三、避免类似“冤冤相报”“屠龙者终将变成龙”这种恶性循环,不过这是都市悬疑版,其它版如DC小丑让蝙蝠侠变成狂笑蝙蝠
这部电影并不是原创,而是翻拍自2012年的韩国电影《我是杀人犯》,没有看过韩版,无从比较韩版、日版的优劣,只能写一写看完日版的感受:挺棒的!
片子开头就竹筒倒豆子,一五一十说了1995年东京发生了5起连环杀人案件,犯罪分子一身黑衣包的密不透风,当着受害人家属的面勒死受害人。
影片毫不避讳的指责警察们破不了案的无能,好不容易有次追捕,都一枪打在了犯罪分子的肩膀上,追捕的牧村警察居然还被犯罪分子划伤了嘴巴留下了疤痕然后犯罪分子逃之夭夭了,不光如此,犯罪分子还把牧村作为下一个报复的目标,只不过是连累了牧村的上司无辜被炸死,牧村的妹妹也失踪了,下落不明。
而牧村以及他的同事们,在后来数十年的日子里,束手无策,毫无头绪再然后,日本版布了一个法令,就是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的、超过多少时限的犯罪,一概不追究。
看到这,我心想:那这片子讲啥?
牧村同学发誓要找出犯罪分子于是私下不休不眠的继续查案?
NO有个小子自己蹦出来了,杀马特发型加上一副吊炸天的欠揍样在连环杀人案22年诉讼有效期即将到来之时,开了个新闻发布会啊,大咧咧的承认自己就是凶手,还隆重推出自己写的书,公布自己当年是怎么杀了那些人的不过,坦白说,这个情节我倒是想到了。
考虑方向:1,这小子想出名想疯了;2、如果他真是凶手,这影片到底要怎么惩罚他呢。
可想而知,凶手自曝了,这得引起多大的反响吧?
整个日本,都沸腾了,电视新闻报道,签名售书,微博都要爆了啊 书本登上畅销榜啊,无数少男少女追捧啊,觉得凶手迷人有个性长的帅啊,怒涨粉啊,俨然巨星了啊(个人觉得这个是最写实的,看似荒诞其实最现实,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无脑粉。
)这不是赤果果的挑衅警方么?
而且,凶手还跑到其中一位受害人家属的工作单位(医院),低头认罪道歉去!
这不是再揭开受害人家属的伤口撒盐么?
真是看得我等肺都要炸了,恨不能冲进屏幕里暴打丫的!
自然,牧村警察同志在凶手的耳语挑衅下暴怒,加上看不下去的围观正义群众,合伙要胖揍凶手,凶手自然抱头鼠窜了呀是可忍孰不可忍!
于是,在凶手的签名售书会上, 当年受害人的儿子要来枪击凶手,被闻讯而来的牧村一个飞身扑倒凶手,完美避开了子弹,然后还有另一受害人的女儿要手刃凶手,同样也被牧村挡下划伤了牧村的手臂。
此时,我蒙圈了。
这片子要怎么演啊?
牧村为啥要救这个凶手?
是忠于人民警察爱人民的职守么?
这片子接下来将要重点刻画牧村在作为警察保护已经不被法律追责的凶手避开家属复仇与作为受害人之一想要置凶手于死地的矛盾中精神分裂吗?
NO好戏才刚开始呢在犯罪分子成为话题人物的同时,电视台为了要不要请他上电视关注这一事件吵翻了天,有从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来反对的,有从收视率角度支持的。
当然,最终还是决定要请凶手本尊来上电视节目。
可以理解,这么好的热点事件,哪家媒体愿意放过凶手也很happy呀,这种增加曝光度的事多多益善嘛于是就去咯,上了《新闻眼》节目,接受主持人仙堂的访问呀,可想而知,警察又暴怒了,民众又沸腾了此时,我在想,警察叔叔难道要绝地反击了吗?
这片子按这个节奏走下去,估计2小时刹不住啊。
NO高潮到了很快有人在网上发了段当年牧村上司替他受死的视频,宣称自己才是真凶手!!
出书的小子,就是个骗子!
哦?
有意思了哎 我放下了手机游戏,开始揣测,难道牧村要发挥警察技能,鉴真去伪?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电视台,自然不能放过这个凶手二号啊。
只不过人家提出个要求,要和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以及牧村当堂对质。
呃,是一齐上电视,你好我好大家好。
于是凶手一号作家片子和牧村警察先到了演播室,两人眼刀嗖嗖飞,针锋相对,眼看都要现场掐起来了,主持人仙堂这个做过战地记者的人都快镇不住场子了,总算撑到了号称真凶的凶手二号全副武装从到到脚包裹的严严实实在比美国总统还要守备森严的一众保镖的掩护下亮丽登场了。
自然,一上场就表示了对作家骗子的鄙视,并放了当年牧村家起火爆炸的后半截视频,也就是牧村妹妹被活活勒死的实况录像。
当然,这段录像没有对电视观众播出,主持人仙堂建议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就只有 演播室内 人看到就好了。
自然,牧村眼睁睁看着妹妹被勒死,留下了悲痛的泪水,冲上去打凶手二号。
同时,奇怪的是,凶手一号作家骗子,也神情有异啊那小眼神里的恨意,慢慢升起,毫不掩饰啊这啥情况?
难道不应该是被揭穿后的心虚躲闪眼神么?
说时迟那时快, 作家骗子一把抢过主持人手里的钢笔,一个猛虎跃起,扑向采访台对面的凶手二号,用钢笔扎向了凶手二号。
于是演播室现场一片混乱……打架的,拉架的,要杀人的……连一贯镇定的主持人仙堂也是一脸没回神的表情手足无措靠边站了……这时,身为吃瓜群众的我,也是一脸懵逼,啥情况?
作家骗子难道恼羞成怒了了?
NO牧村说出了真相:作家骗子其实不是真凶,是他妹妹的未婚夫,这本书其实是他根据案件材料编写的。
当年妹妹的未婚夫伤心欲绝跳楼自杀未遂,发誓一定要找到凶手,于是在另一受害人家属(也就是医院工作的那位院长)帮助下整容,因为他们一致认为,凶手心理变态,受了牧村一枪就害得牧村失去了上司和亲人,这凶手一定睚眦必报。
于是他们想自曝凶手然后意图引蛇出洞……原来如此……这么一来,牧村为啥要保护作家骗子也就说得通了, 他们的计划也成功了,真凶果然受不了刺激,自己现身了。
果然大道有轮回老天饶过谁呀你以为这片子就这么结束了?
NO又大反转了喂!
真凶受不了牧村和作家的追打,大喊自己是个冒牌的,有人匿名通过假信箱给了他钱,让他来干这事的What?
牧村、作家(妹妹未婚夫)、受害人家属、主持人仙堂,又都全傻了……真凶没出来,还暴露了自己啊咋整?
牧村又开始看录像了,妹妹未婚夫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没日没夜的看录像……突然,这妹夫跟发现新大陆似的,抓起衣服就冲出去了,找院长借了车,就跑了……院长赶紧通知了牧村。
牧村就按照院长那车GPS定位信息去追了……哦 ,还忘记说了,新闻主持人仙堂因为做过战地记者,还把自己亲历写好了书,所以也是个知名人士,就有人找到他跟拍他做纪录片,事无巨细,从工作到生活都拍。
这天呢, 正好这个仙堂去自己的豪宅别墅了,自然,摄制组也跟着去了。
So,聪明如你,大概已经猜到了,这个仙堂是有问题的。
果然,牧村妹婿正在别墅豪华影音室等着他呢,当面指责仙堂是凶手,因为在中东战场上亲眼看着自己的德国搭档(我怀疑是情人吧)被勒死,于是心理变态了。
妹婿还打开所有投放设备,各个受害人被害的画面就在显示屏上展示着。
至此,真相大白了。
后面的戏当然就是妹婿和仙堂厮打成一团,先是妹婿占上风,然后仙堂占上风,打的妹婿趴地上了,再然后仙堂拿电线做了个绳套套自己脖子上了,表示不想活了,让妹婿勒死他…… 看到这里,我只想说,岛国确实盛产变态。
然后,牧村很合适的赶到了,劝说妹婿放下绳索,说自己看录像发现妹妹正在被勒时背景远处的东京塔灯光熄灭了,说明已经到第二天了,正好过了豁免期的规定期限(例如1995年12月31日之前的案子都不追责了,但是妹妹被勒死时已经到了1996年1月1日凌晨了),所以,仙堂不能避开法律的惩罚……这个结局倒是很好莱坞,看来不能让坏人逃之夭夭是全世界通用法则。
不过,最后结尾片段,牧村在机场送别妹婿,机场的广告牌上,放着仙堂的大头像,宣传推介仙堂的书……颇具讽刺意味。
这部片子,情节上的反转再反转是最大的特点,尽管前半截节奏有点拖拉,也可以视为铺垫吧,但是依然能吸引我放下手机游戏,认真看了下去,气氛营造的不错,色调一直偏冷,压抑,只有最后真凶落网,牧村和妹婿去妹妹遇害的屋顶上献花,才有阳光照在他们身上,色调很温暖,暗示他们解脱了自己的心魔,走向了新生。
不足的是,我其实都没明白妹婿怎么就怀疑到了主持人仙堂,怎么就看出他是凶手了……前面大篇幅的铺垫妹婿冒充凶手,后面仙堂的暴露草草带过,感觉头重脚轻。
难道是我漏看了什么关键情节?
不追究这些细节了,从我的观影体验来说,颇有峰回路转之感,悬疑推理要做的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容易,所以,我推荐这部片子——《22年的自白:我是杀人犯》
刚看完这部电影,影评中有少许剧透,这部电影秉承了日本悬疑小说的优秀传统,即有本格推理派注重的逻辑推理,在此基础上又让剧情出现了多次反转,案件最终追溯的根源就是杀人动机。
与以往的杀人案件不同,被杀的对象多数都是与杀人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又或者符合凶手锁定目标的某些特征,这一次,凶手的目标是随机的,没有特征,没有仇恨,没有一丝一缕的关系,完全就是陌生人,大概唯一有指向性杀人的就是针对牧村警官的。
日本的悬疑电影早已跳脱出找到凶手就完结的圈子,电影里更想传达给观众的是社会现象、人性和人心。
本案涉及了日本关于一件案件的追捕时效,在时效内未能抓捕凶手,那么,凶手将可以真正的逍遥法外,死者已逝,但留下来的人却一辈子活在仇恨阴影中。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被害人家属的痛苦和仇恨,为了能手刃凶手不顾一切,但恰恰,这个也是凶手作案动机。
因为,凶手也是经历了这一切的被害人。
他目睹了这一切却无能为力,本以为也是命赴黄泉了,自己却是幸存的那个,活下来的人带着所有的经历和痛苦的记忆孤独地活下来,没有人能够与他感同身受,除非,这世上有人与他有相同的经历。
他需要同伴,他需要同病相怜的同伴,所以,他亲手"创造"了他的同伴,他的目标并不是被杀的那个人,而是,留下来的那个人,就像狂犬病一样,一旦发作,无药可救,黑暗在心里滋生,愈演愈烈,疯狂吞噬。
故事的最后,凶手被正法了,但按照日本同类型悬疑电影的尿性(参考恶魔蛙人),结局依旧令人细思极恐:回归动机。
抛开其他的人性的揭露,这个电影还隐隐透露着同性之爱的思考。
真正的杀人犯的曾经是战地记者,他的同伴,他自己口中的重要的人——那个男性德国记者在他亲眼目睹下惨死,给他留下的心灵创伤无疑是巨大的。
正如“在战场上失去手臂的人,有时会感觉到失去手臂的疼痛”。
把曾经受到的痛苦加到别人身上,也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心理。
杀人犯的杀人经历也侧面印证了失去的同性伴侣对他的重要,在丈夫面前杀死妻子,女儿年轻杀死父亲,以及试图在兄长面前杀死妹妹……越是重要的人,越能得到杀人的快感,越是能把曾经受到的痛苦让其他人感同身受。
死去的德国记者绝对不是普通的伙伴,而是杀人犯的同性恋人。
每一种爱都是平等的,甚至有些爱表达得更加深切与热烈,电影深处所诠释的同性之爱,对这种爱的赞美和认同,也应当是需要被关注的。
灰色地带依旧是灰色地带,早一天的牵强只是对此案的机械降神。
霓虹真的很爱这种灰色调。。。。。
傻人动机很像《冰冷热带鱼》那种只是想毁灭美好。
看得挺压抑的。
不过反转挺多的,爱看不是男主一个人care全场的,而是双方协作一起真相大白的。
值得夸奖的是反派也不会来的太突然,反派智商也挺好的,就是丑了点。。。
不过算了,主角也不帅。
斜刘海的推理过程太干巴了,bug很大,视频中都拍了戒指了为什么还说只有凶手知道呢。。。。。
只要认真看视频就知道了吧。。。。
本来以为电影是要挽救没有强制法律的灰色地带,结果却是强行推理到此案件合理。。。
这就没意思了。
还有演员感觉都不太好看,除了那个小男朋友,不过也不知道是不是和斜刘海对比之下就显得帅了。。。。
女孩子因为头发太厚重了不适合刘海,真的显得人中好长像rensuxi。。。
还是很喜欢片子里的反转的,还有把媒体作为枪来使用,鲨人犯被众人追捧的讽刺真的和社会很适配。
正确与否不是大众所关心的,剧情的高度转折的支配者才是获得支持的那一方罢了。
原版动作戏较多,日版改成悬疑文戏,喜欢几位主角,但真凶出现和动机还是太突兀。
总体不如原版,改成这样大概是因为制作经费有限吧。
不太喜欢,故事情节有点生硬。
就是典型的反转再反转的拍法,身边的人才最危险。这个藤原龙也啊,最早的七原同学,后来的夜神月,再到现在的曾根,而我从高三来到了30
与最后的彩蛋类似,这部最大的问题就是沉不住气
3.5
我有好多槽要吐啊 但我不能剧透啊啊啊啊啊
推理太弱,小明智商还是不在线。记住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出版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7/10
“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送别时,牧村以为看到回首又是少年,然而……
嘛嘛
3.5,看前半以为类似《藁之盾》,想不到后面峰回路转,所有夸张荒诞都变得入情入理。动作和追逐场面都拍得太潦草,通过电视、DV、监控等不同媒介画面的切换很好地带动了叙事节奏,“受创者制造同类以照亮内心的黑洞”的犯罪动机颇有深度。可惜夏帆戏份太少了。
看开头觉得没什么意思,最后倒出真正杀人犯经历恐怖主义之后,突然提升了高度
夜神月 好丑(吐
3.5。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一个个接踵而至的“意想不到”使片子扣人心弦、颇有看头,“敌”强“警“弱的格局在悬疑片中并不多见,电影虽不乏细节上的漏洞,但其本旨不在追凶的细枝末节,而在通过擒拿真凶揭露人性的至恶至暗,彰显22年永不放弃的警界的坚韧顽强和为至爱之人讨回公道的深情厚爱。世界确有扭曲的“追逐黑暗”之人,但光明与正义终将战胜一切!
很多日本电影的名字仿佛生怕观众不知道剧情是什么……
整体的节奏都不错,尤其是前半段,后面有点泄气。虽然反转都提前猜到了,却不自觉地被带着走,卡司之间的飙戏让故事更稳更引人入胜,相比之下,野村周平就逊色了,龙星凉反而融得很自然,也许是角色戏份的原因。为伊藤英明跟饼哥打call,角色太适合,也帅到过分!黑屏后的彩蛋是否多余,因人而异。
适合翻拍,不喜欢男主的眉毛
“好的编辑不是抱着殉情的心去销售书籍的吗”这句台词绕梁三日。。。。笑哭。。。反转再反转再反转的戏总归是好看的,这没错,但这个故事(无论哪个版本)对我而言的最大的意义是在于作者有这样的企图:(用时效把法律惩戒手段排除掉)再把图书、电视、网络的媒体力量推到极致,和终极道德审判相抗衡
除了二连反转,没有任何深度,而且很多东西表现的太满了,简直像加了个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