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英格兰

This Is England,摇滚英格兰,这就是英国

主演:托马斯·图尔格斯,Andrew Shim,乔·哈特利,薇琪·麦克卢尔,斯蒂芬·格拉汉姆,乔治·纽顿,杰克·奥康奈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这就是英格兰》剧照

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2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3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4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5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6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3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4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5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6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7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8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19这就是英格兰 剧照 NO.20

《这就是英格兰》剧情介绍

这就是英格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关于英国“光头仔”群体的故事。1983年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动荡时期。12岁的叛逆少年沙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群“光头仔”,在同他们大打出手后沙恩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令沙恩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人竟成为他日后最好的朋友甚至亲如一家人。他们一起,在一个灰色的年代里分享自己的成长和喜怒哀乐。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L礼香的真实舞动青春之女子天团爱歌:约定的承诺雨金石战记巧舌如父花木兰为全人类第四季真白之恋风中的女王第二季凤归四时歌欢迎光临妈妈的餐厅萤火虫之恋蚁王僵尸侠惊声尖笑4愿来世为他人多米娜第二季拯救嫌疑人锅匠,裁缝,士兵,间谍潜伏娇娃奇幻同学会芭芭拉遇上了艾伦鳄鱼花悸鲨鱼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八季财阀复仇:致成为嫂子的前妻诡咒美人谋超少年密码

《这就是英格兰》长篇影评

 1 ) Live Or Die

前几天我刚好写了一篇这个标题的随笔。

我看的好像是删减版。

没有杀人的画面。

途中我们在谈论我工作的事情。

他说我有些沉迷。

我不明白。

我也很疑惑。

其实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我只是想在这些日子里学着打发时间。

说真的我也不清楚还能活多久。

那是一种文化。

一种象征。

又或许可能是一种信仰。

人们总是会纳闷我现在一头乌黑的长发。

好像我在社会的记忆中本该就是原来的那副模样。

时间在走。

人在变化。

我今天活着。

明天就想去死。

肖恩就是年轻的我真实写照。

偏执到不被大众理解。

do what I want不过是满足内心的欲望。

我只知道青春已逝。

不管是为了什么而疯狂。

现如今已没有放肆的资格。

缅怀死掉的理想和记忆。

依然一无所有地继续向前。

世上再无人同我一样。

我也无需告诫任何人。

路。

是自己走出来的。

命。

握在自己手里。

 2 ) 迷茫,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

在网上搜集有关这部电影的海报,却始终没有发现在影片中有充分发挥的Stephen Graham出现在其中任何一款中,为什么呢?

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导演看来,Combo和影片中的其他男孩,女孩们不属于同一类人。

但我还是更倾向于把电影中所有出现过的男孩和女孩们看作是同一类人。

因为他们之间有着一个重要的相同点,那就是所谓“迷茫”。

只是Combo表现的更为激进。

(他是“光头党”)。

而其他人呢?

他们选择在大麻和摇滚中去追寻那虚幻的自我。

我实在不能,也没有资格去评价他们。

因为,他们只是恰巧生活在那样一个,让人无所适从的时代里.

 3 ) 英国的模样

英国在人们眼中是怎样一个国家?

乐迷沉迷britpop,球迷为英超疯狂、对足球流氓退避三舍,无数书迷拜读简·奥斯汀、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孩子们津津乐道harry potter系列,影迷对优秀英国演员如数家珍hugh grant、emma thompson、kate winslet、colin firth……把英国拍成一部电影会是怎样一部电影?

discovery或者national geography的纪录片也许会对当地风土人情自然景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史诗片也许会把丘吉尔先生带领英国人民打倒法西斯的故事宏伟的再次搬上银幕,喜剧片当然要有不逊于《love actually》《briget jone's diary》等全方位解读英式幽默。

面对This is England这么一个庞大富有气势的命题,导演shane neadows做出的选择似乎有点出乎意料,影片无意去用电影语言对外塑造一个多么优雅的国度,镜头也转向了那些游走在社会边缘充满愤世嫉俗的年轻人。

独立电影的敏锐和力道不同于成熟制作发行体系下的精致作品,天然的粗厉与敏锐在短促狭小的时空内展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性格软肋。

This is England做到了这一点,不是英式幽默,不是英格兰人民的英勇抗争,这群年轻人的生活直接完整的容纳了英国人性格中暴烈愤怒的一面,愤怒爆发与蔓延全过程的完整记录由小男主角肖恩见证。

影片试图在翔实的英国愤青生活中解释根源,寻找方向。

1982年那场民众看来毫无意义的英阿之战,巴基斯坦人蜂拥夺走英国人的财富与机会,创伤、压抑、失望点燃了愤怒。

在强烈的民族性与信仰的凝聚下,于是无论个人原因还是社会背景造成的愤怒都在愤怒与愤怒之间找到了共鸣,英格兰旗帜不再是一个政治符号,瞬间演化成一个英国人共同依靠共同信仰的精神支柱,以民族为名义的群体抗争开始了,但是,对政府的抗争,对外来移民的排斥却没有因为愤怒的高涨取得胜利。

战争的胜利的氛围不能抚平一个12岁因为战争失去父亲男孩幼小的心灵,暴力肮脏的愤青生活所造成的悲剧迫使他放弃了唯一的信仰和依靠——英格兰旗帜。

缓缓沉入海底的英格兰旗帜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显得寂静感伤,肖恩迷茫的眼神一同把过去的换乱荒诞伴随旗帜一同投向大海。

英国这个宏伟命题诠释此刻画上句点,诠释之后是留给英国人甚至外国观众一个关于民族个性的审视与反思。

这种反思针对英国,同时却意义普遍;这种反思矛头直指暴力和野蛮,同时又唤起良知与理智,更唤起愤怒之下真空的坚强与自信。

 4 ) 用肉体做出的最简洁的判断

愤怒这种东西,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旦被发了芽,它就会以异常惊人的速度快速疯长。

尽管很多时候它都是被扭曲的,是经不住推敲的;愤怒这种东西,一旦和粗糙的爱国主义扯上关系,无论是谁上了谁,那最终只有一个结果——干净的身子被糟蹋了。

尽管很多时候它们本身就不是清白的。

愤怒有时很装,爱国主义也同样好不到哪去。

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那些曾为之为呼喊过的口号,高举起过的拳头,甚至流过的血都不过是一场关于成长的热血进行曲。

在巨大的雕像和挡不住的时间之下,所有的人都是跑龙套的,如同十二岁的少年Shane。

对于Shane来说,如果说他对爱国主义有什么直接理解的话,那完全是因为他死去的父亲。

但是,他压根不知道在离英国那么远的南大西洋进行的那场没屁眼儿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才打起来的。

他在学校是一个经常被人捉弄的角色,因为他穿着大喇叭裤和死在马岛的老爸。

Shane虽然有一个家,但他还是深深地生活在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的环境下。

这个时候,一群以Woody为首的Skinhead们收留了他。

他们无忧无虑,享受着音乐、啤酒和足球。

他们与世无争,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

友谊与自由的光芒迅速让Shane感到了温暖与归属。

他开始学着像他们一样剃光剃着头发,脚踏Dr.Martens靴子,穿着Ben Sherman的衣服。

然而加入Skinhead并不是Shane个体生命得到拯救的一个起点。

在这群Skinhead里,马上因为新成员Combo的到来而发生分裂。

是只在外表上做一个Skinhead,还是彻头彻尾地把Skinhead当作行动的武器,Shane必须做一个选择——是继续以游戏般的心态玩下去还是在爱国主义的召唤下用行动证明自己的Skinhead身份。

Combo这个人,是导演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

同样是Skinhead,Woody代表的是一群忠于自己生活方式,有自己生活态度的一群人,他们虽然对社会而言也是叛逆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杀伤力。

而Combo却是和Woody等人完全不同的类型。

他不但贯彻着Skinhead的形式,更是把Skinhead的精神付诸于行动。

和Shane一样,他有着深深的被遗弃感。

他愤怒,他以爱国主义的名义身体力行着他的极端行为。

在影片的结尾,他拳拳到肉地击打着自己曾经的朋友,仅仅他的肤色是棕色的。

其实和Combo和Shane都是没有父亲的人,Shane是在现实生活中失去了父亲,而Combo则是整个英格兰的弃子,他认为他被全英格兰抛弃了。

他的极端行为完全是一个被社会抛弃之人歇斯底里的反应。

他是因为得不到而发怒,而发狂。

也正于此,Combo最终和他们分道扬镳。

Combo的命运既是个体的命运,也同样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在个人身上的投射。

但不管怎样,Shane终究会自己长大。

在年少的岁月经历过的种种,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不同的轨迹。

在成长的路上,对与错的界限并不总是那么清晰明了。

像Shane一样,必须自己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学会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过什么样的生活走什么样的路。

Woody和Combo甚至Shane的父亲都不重要,愤怒是不是真的,爱国主义是不是靠谱这些也都不重要,真正的觉醒总是在复杂遭遇发生的背后才显得弥足珍贵。

那个手指上的黑色十字架绝不仅仅是英格兰的全部,十二岁的Shane也仍然要有更远的路要走。

当你有足够宽阔的胸膛迎接英吉利海峡的狂风时,你就会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英格兰。

 5 ) this is England

This is England,准确的说这是导演西恩.潘德斯的英格兰,是他那段岁月的记忆,正如姜文记忆中的那个北京,费里尼眼中的罗马,暧昧不清,却刻着时代的印记,然后记录的是自己惨淡灰色的时间。

虽然没有标明是导演的自传电影,但是从导演35岁的年龄来推断,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英阿福克兰战争发生时的他的确只有十二岁,如果不是导演的故事,那么也是在他那个年龄,所看到的所感受的,来自那个世界的冲击。

十二岁的沙恩,父亲在福克兰战争中牺牲,和母亲生活,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和欺负,这时,他遇到了一帮小光头党,他们之间那种友好互助的氛围感染了他,于是他加入了。

其实沙恩加入的这个光头党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是光头党,从某种角度上看,他们更类似更早一点的嬉皮士,或者说更像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嘴中的混混,他们偶尔会在一个废墟上砸东西发泄,不过他们更多的只是聚在一起寻开心,沙恩受到他们所有人的爱护,他所能感受到的温暖都来自这个集体。

只是有一天,老大伍迪以前的朋友康保来看望他们,然后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演讲,希望他们之间有人能够跟他们一起进行维护英格兰的恐怖行为,他们其实才是真正的光头党,种族主义者。

缺少父爱的沙恩突然对这个极其凶悍的男人产生了父亲般的依恋感,于是他选择了跟着沙恩,而伍迪和他的兄弟们则选择了退出。

影片有着浓烈的画面,他们就在镜头中走来走去,他们在墙壁上涂鸦,内容无外乎充斥着种族主义之类的字眼,他们骚扰巴基斯坦移民的工厂,他们是光头党。

只是影片的结尾太仓促,康保原来和伍迪的女友洛儿在很久以前有过一段感情,正是对洛儿的思念帮他度过了三年的牢狱生涯。

可是当他再次找到洛儿的时候,洛儿却说过去的那段感情对她来说是恐怖的回忆。

康保不能接受,他崩溃了。

他找到伍迪那帮人中的一个黑人,要从他那里买毒品,然后在他们的基地里,一帮人狂欢,这时的康保在酒精和毒品的作用下,疯狂的殴打那个黑人,然后把所有人都赶出了房间。

他把黑人打死了,而沙恩则一直躲在门外哭。

因为,沙恩失去了一个精神上的父亲,他的精神崩塌了。

是的,就这样的结尾,谈不上很牛的作品,那只是一段历史,嫁接在主观意识上的历史。

这样的故事是关于青春的是关于残酷的是关于瓦解的是关于那双稚嫩却早熟的眼睛的。

导演没有为光头党辩护,只是在默默的说,人濒临崩溃的时候是需要一种理论让自己强硬起来,不管它是什么。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如他们,起码,他们还有信仰。

也有人拿这部片子和《猜火车》对比,只是猜火车里的人是这部片子里的配角,他们就是伍迪那一帮人,他们就这样混乱不羁的过着自己的生活,而看着那些真正的光头党进行着自己的疯狂。

 6 ) 十分

一个少年光头党的成长史,彻头彻尾把我感动了,最爱的今年电影 结尾像极了四百击,不过意义不尽相同 关于八十年代的电影,用歌自然考究,雷鬼、朋克、或是新浪潮,首首入耳;而抛开电影听必定俗套的new age钢琴配乐为洋溢全片的乡愁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分,我爱英格兰

 7 ) 青春有伤

片子讲的是英国光头党的故事,主角肖恩是一根主线,康博和那个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伍迪是另两条。

事实上,我觉得康博更像是主角,从这个资深青年身上——片中他应该算是年纪一大把,岁月也改变不了他的愤怒——我看到他对现世的迷惘,对毁灭的渴望,莫名其妙的热血,理想,神经质的冲动和忏悔,爱的幻灭等等,真是光彩夺目。

相比无知无畏的小肖恩,我更喜欢这个角色,这个带着明显的悲剧色彩,看着强壮内心孱弱迷乱的家伙。

而肖恩,肖恩的故事讲的是成长,这个敏感羞涩的小男孩在他无人问津乏味寂寥的12岁遇到了伍迪和康博,他们像擦火柴一样擦出了他生命的火花——他为什么要抛弃伍迪加入光头党,除了为父正名以外,更多的——我看来是为了康博那种激荡疯狂的生活,伍迪的犬儒主义满足不了他,他选择并享受着那种贫困、无政府、边抢掠边流浪、一路狂欢的日子,但他不明白康博他们的理由、颓唐的原因,我看着估计也不是不在乎,他只是沉浸在那种游侠的幻想里,潇洒风流,不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流氓。

直到康博的间歇性的暴力冲动又小宇宙爆发了,他用拳头砸碎了非裔同伴的脸,腥稠血液滩满了整个小房间,却无人出来劝阻,包括小肖恩,他被人拉住,流着眼泪看着这场屠杀,看着被害者逐渐悄无声息,看着康博逐渐清醒和忏悔,他终于困惑了,我为什么这么做?

我在做什么??

他们在做什么?

最后,他逃开了。

一个小孩儿,不应该过早地被允许自主决定那些主题过于宏大的选择。

要不然,留下一片的伤残傍身,不能说幸运。

 8 ) 是的,这是英格兰!

这是部讲述一个未成年的的孩童,在70年代如何成为极端组织光头党的一员的剧情片。

由于是光头党题材,所以异常敏感和关注,看得很细致。

虽然无字幕,但还是不费力的看完了,看来蹩脚的英伦英语对白还是不妨碍我对影片的理解。

或者说英语有长进了。。。

哈一开片就很好,一组社会镜头和战争镜头交代了影片的年代背景,当时的背景下,也是朋克运动爆发不久,朋克的极端反叛精神还是带来了当代年轻人不小的影响,怪异的服饰和发型,音乐和聚会就是生活的全部。

尚恩是12岁的小男孩,父亲在战争中牺牲,孤僻不语,而且情绪波动很大,虽然乳臭未干,但举手投足都显得十分成熟,不畏惧任何事情,但仍然是个孩子,有着天真的笑声。

总是遭到周遭无情的奚落,独来独往,一次偶然认识了光头党组织,从那里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快乐,终日地喝酒聚会,音乐女人,使他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他开始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也自然成为了光头党成员中最小的一员。

剪掉了自己的头发。

开始了无厘头的发泄。。

直到后来,他的牙买加裔的同伴被打死。

他才醒悟开始改变,他发现其实种族主义者才是这个社会的恶根,那些战争都来得太残酷和荒谬。

最后,他将国旗丢入了大海。。。。

影片中很多细节抓得很好,也许是因为导演有过相同的经历,所以看起来影片很流畅,剧情也很简单真实。

音乐是不可不提的亮点,不同风格的乐曲搭配组成的原声带不可不听。

意大利作曲家Ludovico Einaudi的三首钢琴配乐更是在关键时刻将观众带入影片之中。

This is England!--导演用这个标题一点也不夸张,事实上同一背景下的任何一个区域的现象,都是这个国家那个时期的缩影。

本是同根生,香煎何太急!

我们看到了荒唐的种族主义思想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实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少些丑恶,至少我们希望幼小的孩子们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9 ) 以爱国之名

《This is England》拿了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尽管这两年在各种电影节得奖的片子大多摆谱而无趣,好在这一部不在其列。

一个12岁的孩子,从醉生梦死的小混混中走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光头党。

在他看来,Skinhead口中的“This is England”情真意切,马岛战死的父亲需要他以把外籍赶出英伦三岛的形式重获光荣,而真相是,慷慨激昂、义正言辞的虚弱信仰根本不堪一击,所谓的爱国主义只不过给了这群心灵脆弱、失意而满腔愤怒的家伙一个庇护所。

对外族的仇恨其实没有什么真实意义,只是为自己的失意做转嫁罢了,Combo暴打黑人Milky,仅仅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嫉妒,战争是借口,圣乔治十字章也是借口,以爱国之名,大家各取所需。

而Shawn自己,小混混也好,光头党也罢,他只想找到一点温情和慰藉罢了——假如这慰藉拥有形而上的意义,就更合适不过。

电影剧情与02年德国的《Führer Ex(前任领袖)》颇为相似,从流氓到极端民族主义者,原来根本没有多少区别,心情不爽、境遇糟糕,想干点什么的时候,爱国主义总是个不错的名头,在一个失意的国度里能够一呼百应。

将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外族的“入侵”上,对他们来说是个好主意,比诚实面对自己要来得简单。

而Shane Meadows这部半自传电影从孩童的视角出发,显然比前者更加有趣,也更直白。

Stephen Graham把Combo这样一个满心戾气却脆弱不堪的复杂角色演得十分传神。

 10 ) 《这就是英国》:少年的灰色时光

(芷宁写于2007年10月10日)该片纪实风格的影象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伊始有大约3分钟左右的1983年英国时事新闻画面——英国与阿根廷开战,战场上满目疮痍;有关戴安娜王妃的消息;铁娘子首相铁腕镇压罢工……这种快速而到位的时代细节再现,一下子让观众感受到了彼时英国的风气,很快进入到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伤痛,一旦触及,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和余痛阵阵。

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的“愤怒青少”,一旦撞到枪口上,他们就会暴跳如雷、口不择言,甚至采取极端暴力的行为。

就个体而言,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的困惑和迷惘,当一个父亲死于战争、自己四处碰壁的12岁男孩,遇到比他年长的“光头仔”,又被“光头仔”护于翼下,从而得到了久违的面子、友谊和温暖时,他会怎样?

渴望慰寄、寻找归属感、内心深处想获得一点“男性尊严”的他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光头仔”中,且深怕自己做的不够。

年少的肖恩深爱他的父亲,可父亲却死在英阿战场,小个子的他很孤独寂寞,在校受尽欺负和白眼,没有一个朋友。

一日,偶遇的“光头仔”善待了他,于是他剃了头,脚踏马靴,穿上格子衬衫和黑色长外套,加入其中,还泡上了比自己大很多的女孩,貌似找到了归属感。

游戏、踢球、喝酒、抽烟、聊天、游荡、纹身……肖恩跟随着“组织”过得很快乐,青涩迷茫的青春期似乎就可以这样度过了。

然而,原“光头仔”成员、愤怒好斗的Combo出狱了,他的到来打破了“光头仔”原本快活而简单的生活。

Combo的行为言论十分极端,仇视所有外籍移民,是个种族主义者,他煽动以父为荣的肖恩——他父亲为英格兰而亡,父亲需要他把坐享其成的外籍寄生虫赶出英伦三岛来重获光荣。

肖恩受到了蛊惑,激动地流泪,兴奋地叫喊,“光头仔”也随即分裂,一伙人坚持一如既往的直率而真性情的行为准则,而另外几个被忽悠成了“极端分子”。

肖恩稀里糊涂又欣然前往地跟着Combo参加了特殊集会,叫嚷着失业率和民族精神。

不过,在这里,爱国情结只是个振奋人心的高尚幌子,所有慷慨激昂的壮烈言辞背后,是脆弱、是失意、是嫉妒、是愤怒、是愚蠢、是懒惰、是迷失、是心态失衡。

对外籍移民的仇恨其实是源自对自身生活的不满,倘若把移民们所从事的工作交给他们,他们又很不屑。

为了歧视而歧视,为了仇恨而仇恨,为了宣泄自己的愤懑而拿爱国说事儿,在特定情形下,有时候爱国口号和战争一样,只是一个找补或找碴的借口。

当得知牙买加裔的黑人Milky有个庞大的家族,且家庭和睦,人人过得满足后,暴戾的Combo不能忍受,他痛揍了Milky。

肖恩目睹了这个残忍血腥的场面,他不能相信Combo出手打了哥们儿Milky,他哭喊劝阻、痛苦流涕,都不能阻止一个极端混蛋的肆意暴力。

片尾,肖恩终将印有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与民族主义团体的红十字英格兰原国旗丢向了大海……影片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人物设置适宜而富有个性,镜头画面凌厉干练而流畅,配乐也动听而震撼,全片带有浓烈深厚的英国本土色彩,曾获得过BIFA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评委会特别奖。

通过不更事少年的眼睛看世间,也使其暴露地更直接、更具撼动效果。

该片是英国导演西恩·迈德斯以年少时的经历为雏形而拍摄的半自传体影片,仿佛迈德斯是在坦然而真实地用光影手段反思曾经的灰色记忆和青葱岁月。

通常这类以个体的自身感受出发拍摄的自传体或半自传体影片,都以窥豹一斑的方式再现某个时代的某个特定环境以及环境中的人,该片很容易令人想起1959年特吕弗拍摄的《四百下》,还有姜文的《阳灿》等影片,显然,个人更欣赏《四百下》和《阳灿》。

影片在再现懵懂心态、人性冲突、失控关系和特定环境的同时,还用蒙太奇的手法将那个逝去年代的风情稍作掠影,如肃静的天气和街道,女孩们的健美裤,花哨夸张的假发和化妆以及喇叭裤等等,令人有昔日重现的恍惚之感。

或许你不了解彼时英国的情形,但并不妨碍你回想起那个时代,以及感受彼时部分英国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混乱心理。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3650152_d.html)

《这就是英格兰》短评

这真的不是继猜火车后最好的英国电影

5分钟前
  • Kowloon Tong
  • 较差

dirty..violence..full of shit.

10分钟前
  • 田赋妮
  • 较差

美国X档案英国版?

14分钟前
  • 有寂
  • 力荐

还可以

18分钟前
  • RwSy儒
  • 较差

说教太多,没什么深度。

19分钟前
  • 黑胖砸儿
  • 还行

听不大懂英国土话,有些没有看懂

20分钟前
  • 陈牛
  • 还行

平淡的 真实的

22分钟前
  • WIKI魏
  • 推荐

骄傲,抑郁,歇斯底里。这就是英格兰!

26分钟前
  • Hedi
  • 推荐

可以看出一些英国的特有情节 爱国主义与极端分子 这是只与英国有关画面与风格 有拔高的趋势但差拔高的火候 配乐与画面完美英国

30分钟前
  • 艾尔维斯
  • 还行

一个12岁的叛逆小伙子和一帮或痴狂或暴力或善良的大龄玩世不恭青年在动荡年月里的生活琐事。一个因父亲在英阿战争牺牲而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的青春成长故事。其实是通过他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背后一大批此类孩子的成长问题,从侧面来反映战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和造成的各种问题。也是对政府的讽刺

33分钟前
  • 韦恩斯坦_李
  • 推荐

看得出来导演想以小博大,但是我对这个故事相当不感冒。讲种族主义有《美国x历史》一个片就够了。但是为什么起这么个片名啊?这就是英格兰吗?英格兰可不是一部电影能讲清楚的吧。前二十分钟挺出彩的,有点英格兰范,配乐也不错。

35分钟前
  • SHX
  • 较差

唯一的感觉就是现在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

38分钟前
  • Anakin
  • 推荐

很有意思的熊孩子,暴力美学

40分钟前
  • 假摇滚
  • 力荐

从一个亚裔的角度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好复杂。

44分钟前
  • 新千年电风扇
  • 较差

bloody hell !

49分钟前
  • XU
  • 力荐

skinhead from england

51分钟前
  • 合疾||白痴
  • 推荐

阳光不灿烂的日子

56分钟前
  • 巨侠
  • 还行

太牛了!太牛了!看得心里好难受!太棒了!!!

59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这拍的是啥哦

1小时前
  • 不是啥好鸟
  • 较差

这就是青春。

1小时前
  • 渡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