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再看《枪王》不甚唏嘘。
哥哥将主人公从一个正常人变到精神崩溃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
从追求极致完美的古怪个性到最后被逼走向极端,时而癫狂时而正常,都觉得那些表情就是哥哥自己的。
让人忍不住去回想哥哥曾经的人生。
电影很好,《枪王》是罗志良独立担纲电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镜头、节奏、故事、叙述都很纯熟。
动作、枪战的镜头和节奏都漂亮,内心戏的发展和表述都到位,故事也收放到位。
双雄的故事形式总让人模糊了正邪之分。
你不知是希望彭生赢还是苗SIR胜。
常常结局也最多猜对一半。
终究都是神一般的人物,但终究是将自己误在自己身上。
现场都是粉丝来的,影片开场张国荣名字出现时就响起掌声,哥哥出场一个镜头又有掌声,最后也以掌声结束。
我幸是其中一员。
Are you ready? 哥哥饰演的阿力用颓废沙哑的嗓音说道。
--你,准备好了么?
晚上,关上灯,一个人窝在椅子里重看《枪王》。
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是其中紧紧压迫的气氛却让人有些透不过气,金培达的配乐 也应记一功。
这是导演罗志良的处女作品,罗志良跟哥哥张国荣算是很有缘分,《枪王 》,《异度空间》,哥哥去世前最后两部片子都是罗导演的作品。
有一个镜头,张国荣饰演的阿力去看心理医生,他躺在皮椅上,灯光打过去,面孔 一半明一半暗。
明得可看清每一丝纹路,他在微笑,很恬静;暗得是真正一片漆黑,什么 也感受不到,什么也触摸不着,只有猜度与恐惧在心底悄悄碰撞。
另一个镜头,因为女友被警察拘留而愤怒的阿力,看到警察身上的枪,食指竟然情 不自禁地抖动。
如果眼神可以杀人,哥哥彼时的眼神仿佛一串子弹足以干掉所有警察。
因自卫开枪杀人之后,过去三年,阿力的神情一直是懒洋洋,很明显的眼袋,脸色 苍白而落寞,肌肉却是僵硬的。
然而,他依然是枪王,手上的每一个动作依然是直、快 、狠。
从警署出来,他伸臂招计程车,动作快而有力度。
就如同他掏枪的动作一般。
确实 ,之前有一幕有人向他请教射击的诀窍,他要别人反复练一百次一千次举枪的动作,显 然,那个坚定的举枪的动作他自己恐怕早已经重复了上万次了,以致每一次抬臂,都不 可避免地带着举枪的味道。
在计程车后座发觉警方的跟踪,他把头垂向一边,眼皮的角度朝下,目光却往上挑 ,空洞地盯住前方。
紧接着他下车,隔着穿梭的车辆,静静地站在警方面前,眼神空洞 ,脸上是不屑而自傲的表情,静默得像一抹幽灵,让人不寒而栗。
看到有人讨论过哥哥在影片中走路的样子。
撇开《霸王别姬》的程蝶衣不谈,哥哥 似乎喜欢手臂在身前时略向外侧甩,到身后又稍内压。
《流星语》里他在朋友公司里走的 那几步和进林太办公大厦时都是那个样子。
这个动作很多人做来都难免会有大摇大摆的 狂妄,可是哥哥却从来不叫自信扩张到自大。
《流星语》里的阿荣,即使穿得很破,也 有种悠闲的姿态。
试问这个角色谁还能演?
——让人一眼可看出不是“过一日算一日” 的,完全凭的是气质;在〈枪王〉里,阿力在枪会里,从里间走到练习场,同样的摆臂却 是坚定并且充满杀气。
阿力精神开始失常忍受着开枪杀人之后心理的煎熬那一段戏,哥哥用枪抵住镜子, 狞笑着,时而痛苦不堪的嗥叫,不断尝试举枪自杀,再而放下枪,漆黑寂静的房间里, 阿力的叫吼声与恐惧痛苦挣扎的面孔构成一幅让人绝望不已的图案。
历经这些内心挣扎 后,阿力渐渐平缓,坐在地上,背对着窗户,周身散落着子弹。
他一下又一下地温习 举枪的动作。
愈来愈快,神经质并略带自恋地。
及后,他再次拿枪指着自己的头,抽搐 着哭泣,如负伤的野兽一般;下一秒,却恢复木然的面孔,好象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暴躁地上好最后的子弹,走上不归路。
阿力是必须死的。
他没有第二条路好走。
其实对于他最后倒下的处理,导演已经给 很浓重的英雄色彩。
一个心理扭曲者的死亡,没法子怨恨,只有无限的怜悯。
《枪王》,忧郁压抑近乎躁狂近乎变态的阿力,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有种嗜 血的快感。
对于哥哥张国荣,一直认为这仿佛是他隐秘阴暗的背面的某一个点被自己挖 掘并放大再放大之后的成果。
正如他所出演的角色,都有独一无二的张国荣味道。
哥哥 人生最后两部电影都演绎这一类心理有问题的角色,不知道这跟他最后那绝望的一跳有 没有关系,太入戏了?
还是人生本如戏?
在枪会因自卫杀人,阿力去看完心理医生后,他对女朋友说:有一点我没告诉心 理医生,我开枪杀了人,但其实我不怕,我很快乐,真的很快乐。
你知道杀人的感觉怎样 吗?
告诉你,很过瘾,现在我才知道枪就是用来杀人的,你想试试吗?
你会上瘾的!
啪 啪。
哥哥说到最后用手比划了一个开枪的动作,那时意识到内心的变化后禁不住的恐惧 和说出心底话后的释然让他的语气象孩子一样天真。
短短的一句话,加上他似笑非笑的眼神,一个挣扎在理智与疯狂之间的阿力跃然眼 前。
他肆无忌惮的射杀着,就象是在跳一场疯狂的舞蹈,但是他是否已经决定了以一种 毁灭的方式换过另一种新生?
直到他终于在剧院里中枪倒下。。。
阿力跌撞着走出去时,在想什么。
他的枪?
他 的女人?
他的罪孽?
还是他自己呢?
此时哥哥的眼神依然落寞,却似乎是要透露些什么 ,我只觉得也许他应该是带着笑容的,那种偏执到底的惘然笑容。
http://pandycheng.yculblog.com/post.637167.html
可能每个人从看第一部电影开始,就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子才算是一部好电影。
我也问了自己很多次这个问题。
随着观影经历的增加,问题的答案提出了很多个,似乎最令人满意的是“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内心共鸣的便是好电影。
”这是一个很模糊的判断,但却是一种感觉,真正看到这样的电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但依然不够确切,若要认认真真地探讨一些好电影必备的元素,以我现在的学识与观影量恐怕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但我想借《枪王》这部电影说说我认为的好电影。
这是一部港式警匪片,影片属于一般的线性叙事结构,我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两个高手的相遇。
最终决战的时候有人精神失常,以这个人的死亡,两个高手的人生出现了新的转折为此阶段的结束。
从结构上来说在这个阶段应该是个准备阶段。
影片的主线、暗线,角色塑造等等都从这个阶段开始定型与交代清楚。
影片一开始是一双手在操作机器。
冰冷,灵活,专注。
带出了枪这个元素在这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只是单纯的武器,而是一个两人展开对决的舞台。
是两人实现自我的一个独特的世界。
苗sir冷静,沉稳,乐观,开朗,有着强烈的自信,待人又十分温和。
有着精准的计算和判断。
有着很强的心理分析能力。
对于罪犯的心理可以十分深入地去剖析。
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成熟男人形象。
Rick张狂,外放,一个枪械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射击高手,他的枪很快,很准,但桀骜不驯,难以掌控,他就如他的枪一样,强大,自信,快,准,掌控一切。
在枪的领域他就是一个难以对抗的存在。
这两个人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喜好,不一样的行为方式,但有一点相同的是他们都是使用枪的高手。
是了解枪甚至于了解自己身体的人。
这两个人的相遇是非常戏剧化的一点,但是从故事性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场注定了的相遇。
因为一种高手的寂寞感,高手总是在等待一个能与之匹敌的对手的出现。
“当你遇上真正的高手的时候你才知道什么才是你的极限。
”这种对抗类似于叶孤城与西门吹雪的对决,是一场绝世高手间宿命式的对抗。
一个高手是孤独的,一个对手便是一个高手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这是整个故事的主线,关于两个高手间的,也是关于罪犯与警察间的故事。
在这里面有几个场景在整部电影的叙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Rick在为杨改枪的时候看到杨射击一直死鸡,肉块飞溅的时候荧幕中闪过了一个鲜红的画面。
这种蒙太奇手法表示眼前的东西正在给Rick的内心造成极大的冲击。
当杨准备射击活鸡的时候,Rick说:“我改的枪是不见血的。
”从后来的剧情来看可以知道此刻的Rick正在面临第一次察觉内心嗜血的欲望,这种欲望难以言喻并且充满着诱惑,但此刻他很理智,亦或者是直觉告诉他如果见了血可能一切都回不了头了。
于是他制止了杨。
这是为后来Rick内心走向提前的暗示。
另一个则是本来两人的对决只是在赛场上,但一个因为炒股票破产而精神失常枪杀数人的余sir 因为炒股破产而精神失常可以理解。
但是主角是一名警察。
这一点说明余sir有着很强的赌性,这本身无可厚非,但警察是维持社会治安的角色,赌性太强意味着这个人有着很强的欲望,很想索取,在他的行为中就会受此影响,他的工作的危险性也会提高。
之后乱枪杀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但导演在这里可以安排一名警官担任这种角色恐怕别有用心。
从之后的叙事角度来说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出现,枪杀数人,Rick迫不得已之下开枪,才会发现内心欲望的极大诱惑。
直接改变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Rick才会变为后来所见的那个行走在黑暗间的杀手。
阶段二,疯狂杀手与警方的第一次接触,被捕,被陷害,然后逃离。
三年后,四个保护污点证人的警官死亡。
死因头部中枪,是难度极高的“Double Tap”。
于是关于罪犯与警察的角逐展开。
警方的眼光很快落到了Rick身上。
但因为Rick的准备充分而无法拿到什么证据。
苗sir对于Rick的分析为:“独居,自信甚至是自大狂。
有精神不健全的可能性,但绝对没有心理变态。
因为他还当他们是人,如果不当他们是人他会把他们非人化,开枪把他们打成蜂窝状。
”“他会慢慢等,知道他承认自己已经失败。
钱不重要,在杀人的过程中我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在Rick与苗sir的那次见面中,Rick说:“枪是拿来杀人的。
不要跟我说什么枪是拿来救人的伟大理论。
人发明枪就是拿来杀人的。
”他此刻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杀手,追求鲜血与枪火带来的危险和巨大快感,以此掩盖自己内心的极度空虚,证明自己依然掌控着,依然存在着。
如今他已经承认并且接受自己内心那种嗜杀的欲望,如苗sir所说的本性。
但这时候警官Joe的行为相当值得注意,他强行改装使在罪犯家中找到的气枪超过两焦耳。
这样就构成了私藏军火的罪名,明显的栽赃行为。
事后苗sir问他:“你有没有改过他的枪。
”Joe回答:“那他有没有杀人!
”这相当于对所有观众提了一个问题:“动机的正义可否掩饰行为的肮脏。
”之后在押送Rick 的途中Joe也一度企图采取暴力手段来强迫Rick就范,表面上是想要使Rick认罪,实际上恐怕只是为了报复Rick杀死了他的四个G4。
结果给Rick带来反击的机会,导致数名警官的死亡。
正是因为Joe的行为,开始冲击整部电影一直以来建构的警察正义英雄的形象。
他的行为模糊了正与邪的界限模糊了公与私的界限。
本来是一场警方追捕杀人犯的行动因为他的愤怒变成了两者之间的私人恩怨。
少了天然的正义代表的背景,两者间孰对孰错便值得玩味了。
是一种对于之前建构的内容的一次解构。
影片变得愈发值得玩味。
阶段三,Rick为了救回女友与警方决战,与苗打完了最后的仗,身死。
故事到了这里就变得扑朔迷离。
表面上看来Rick还是一个疯狂杀人犯,穷凶极恶,面临着警方的追捕。
但是却因为女友身陷警局而义无反顾地展开施救行动。
这一点十分正面的元素却在一个被正面价值谴责的杀人犯身上体现。
反观警方却仅仅因为要缉拿Rick,就不惜栽赃陷害他的女友,以此为牵绊与Rick展开斗争。
这些则在原本应该是正义的化身的警察身上表现出来。
之后的影片有着几次闪回的镜头,镜头上Rick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光线从他的侧面,他的头顶照射进来,而他的脸却一直隐藏在黑暗之中,从时间来看应该是这三年间Rick在面对自己内心的欲望的时候的痛苦与无助。
的确杀人是Rick内心的一种真正的渴求,如同一个饥饿的人渴求食物一般。
但他的脸始终处于阴影之中表示Rick此时无法认清自己,对于这种所谓内心的欲望,他的本性他并非毫无芥蒂地接受。
他痛苦着,迷惘着,不清楚真正的所求,一方面在持续的杀人中增加着双手的血腥气息,另一方面在内心深处如同堕入深渊一般不断地忏悔与愧疚。
这巨大的内心斗争与挣扎让他痛苦万分。
从叙事的角度来说,我们相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一件事情的产生总是有着来由。
Rick前后的角色形象的巨大反差是观众带来难以理解的变化,这几个镜头就交代了Rick从那个潇洒的枪械专家到一个嗜杀的黑暗杀手这一段时间的内心活动。
是同时对于之前建构的两种形象的解构,对所谓的邪恶的罪犯提出一个反题:他也是迫不得已。
而警察则在四个警官的死亡之后一直扮演着愤怒,冲动,感情用事,无视规章的角色。
余sir炒股破产便枪杀数人以求了结。
Joe在Rick和苗的决斗中Joe一直暗中对Rick施加压力,影响了Rick 的正常发挥,苗在得知此事之后也没有什么比较坚定的反对。
Joe在对Rick的审讯中因为没有证据逮捕他便强行改装他的气枪使之构成犯罪,后来押送途中企图严刑逼供,或者说根本就是为了施以暴力以泄私愤,要为他死去的同事报仇。
在Rick枪杀了Joe之后苗立即失去理智,强行逾越制度规定要携带Rick的女友交换人质,虽然后来被他的妻子说服冷静了下来,但依然留下不良的印象。
这些都在违背着一个警察所应该代表的正义化身的形象。
余sir、Joe、苗sir的这些行为都在解构着之前建构起来的正义警察形象。
电影经常是将角色典型化的,在电影中警察这种角色就应该是正义感十足,吃喝嫖赌样样不沾,嫉恶如仇,面对恶势力勇于抗争对世界充满关怀,对人充满爱心的形象。
但《枪王》中的警察形象便不是如此,甚至大相庭径。
但结合港片一贯的风格便不难理解。
在香港电影中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一向不甚正派。
在香港的历史上,警察就是一群恶棍流氓黑社会。
《五亿探长雷洛传》、《四大探长》这一类电影中的警察角色就是那段黑暗历史的真实写照。
这种风气随着ICAC的工作逐渐展开和香港媒体舆论力量的增强之后开始消去或者说隐到了黑暗中。
所以近年的香港警匪电影中有着将警察形象正本清源的目的,但香港电影在警匪片中对于警察的角色定位总是在正邪边缘徘徊。
《警察故事》系列塑造的是正面的警察形象,《金钱帝国》、《火龙对决》中的警察却就是幕后最大的罪犯。
这也算是港片的一大特点,一种特殊的历史遗留。
但在《枪王》中不同的是警察从头到尾都没有犯罪,从头到尾这些人都是很坚定的打击罪犯的正义英雄,虽然很多行为欠妥,但是是在暴怒的前提下可以理解。
而我认为恰恰如此才是这部电影出色的地方。
在Rick与警方在影院中的最后对决中,苗sir对Rick说:“我们还有最后一场没有打完。
”利用的是Rick必须要赢的心态,他强烈的控制欲和不容自己失败的强大自信。
Rick最后枪杀一名伏击的警察,又乱枪将他打成蜂窝状,联系之前苗sir的分析,很明显此刻Rick的心理极度扭曲,他开始将对手非人化。
在《枪王》中,女性主义有着很好的体现,相较于冲动,易怒,厮杀欲望强烈的男性,这部电影中女性一直扮演着救赎的角色。
Rick的女友,苗sir的妻子,照顾Rick女友的那名女警察。
这里又有一个闪回镜头,是Rick的女友拿着枪对着Rick,企图扣下扳机。
之前说过在闪回镜头中Rick是一个在自主意思和内心嗜血欲望之间痛苦挣扎的角色。
服从意味着丧失,意味着失去一切臣服于这种欲望,Rick拒绝这样。
这个时候执着枪的女友就扮演着Rick最后的救赎和解脱。
在这部电影里面最为正面与光明的形象则是这些女性。
此刻Rick开枪打死了她,便意味着他抛弃了所有的回旋的机会,斩断了所有的后路,与自己以前的一切断绝开来。
他放弃了他的救赎。
“苗志舜!
出来跟我打完最后的那一场!
”虽说不愿意承认,但此刻的Rick如同一个绝世剑客杀妻戮子,只为追求无上剑道,如同失去一切的叶孤鸿在紫禁之巅拼死一战,一击天外飞仙天下无敌,此刻的他便是这染满了血腥气息却又冰冷无比的枪之领域的王。
所以他赢了。
但在其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苗若有意若无意的逼迫。
“你不会明白一个高手在背后盯着你的感觉。
”对于彼此,对方都是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冷酷且致命,苗步步紧逼带来的精神压力外加时时刻刻在内心挣扎着的Rick渴求着解脱与自由,终于在最后走上了疯狂的道路。
在这之中可谓有着苗不小的“功劳”。
若不是他一直扮演着这个沉默的施暴者,Rick或许不会走出这一步。
所以到最后所谓枪王只是一个失去了一切,赢了也不知为何,只求一死的可怜虫。
影片的结尾,是苗sir的妻子听到他活着的消息松了一口气的场景。
这也是个值得玩味的结局。
绝大部分电影都有着一个主题的存在,通过一个个镜头的组合,一字一句地叙述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可能会看起来很杂乱,让人没有头绪,比如《东邪西毒》。
但这些没有序列的片段组合起来便都会隐隐指向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这部电影表面上想要表达的核心价值,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比如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系列大片的主题则是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人民诸如此类。
反主题便是与这个核心价值所对立的东西。
比如上述超级英雄系列大片中出现的反派的言行举止,便是对主题的一种最为激烈的必不可少的反对。
我认为,看待一部电影,要看待在它的主题之下的暗藏着的反对价值,对主题的解构,对社会现象的反应。
比如《第五元素》中扮演着拯救地球的救世主角色的莉露却因为看到了人类的存在导致了战争,破坏,杀戮这些让莉露震惊之余又痛心无比的信息使她开始怀疑自身使命的正确性,她开始怀疑人类是否值得被拯救。
此刻的莉露便扮演着一个对于拯救地球这个使命的一个反抗元素。
正是片中莉露对于这个主题的反复质疑,导演对于这个主题的更进一步的阐述才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
整部电影所表达的层次便会变得丰富。
我之所以认为《枪王》是一部好电影,便是因为在表面上的一场缉凶事件中,因为几个角色的不同于社会期望的角色定位模糊了原本天然的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变成了两者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的对抗,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值得玩味的主题:一个本性嗜杀的枪械专家一直在与自己的欲望所厮杀,最后因为一个原本是温厚纯良的警察的决战邀请而放弃他所有的一切。
对错如何,善恶如何,正邪如何都不甚重要。
那是对于自己的救赎的拒绝,对于他的对手的极大嘲讽,以上帝的名义屠戮人民的有趣现实。
这就是我心中的好电影。
影片对于影片自己的质疑,从而引发更深层次的观影感受。
这部电影是疯癫与文明的对峙,是现代理性主义对精神异常者的胜利。
作为肇事者的现代文明却要摧毁它一手制造的“精神病人”。
Rick第一次开枪的起因是杀了一个炒股失败、希望利用保险体制挽回最后损失的人。
这个人的精神失常而胡乱开枪本身就是被无人性的制度逼到绝境的产物。
Rick因为枪杀他而被唤起的杀人欲望是连锁效应。
而一系列被杀的人都是后面接续下去的受害者。
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走到自己的反面。
疯癫与文明的对峙最集中地表现在电影当中的两组爱情关系上。
苗氏夫妇的爱情是智性和理性主义的,代表着某种现代文明社会的理想,警察和医生的实用主义组合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Rick和歌莲的关系是一种相依为命,但紧张、危险并焦灼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导致了戏剧性的生成,前者只是反衬。
就像《东宫西宫》里的警察和阿兰一样。
这种关系直接导致了最后的结局。
在枪法和冷静程度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苗氏夫妇的高度契合推动了苗志舜的成功,而Rick与歌莲既相爱又相互妨碍的关系却导致了后者的失败。
就苗太太来说,她明确地知道先生的职责,因而尽管表现出人之常情的关心和悲痛,但总是在关键时刻对丈夫进行理性的劝告。
苗志舜骨子里颇有几分Rick式的冲动,也正是这种潜在的转化可能性使他得以与Rick构成平衡的对手关系,理解并推理后者的行动计划。
是他太太对他的制约、以及他对这些建议的理性遵循才消解了他性格当中极端的方面。
在电影的结尾,苗志舜因为遵循苗太太“什么都不要想,慢慢呼吸”的忠告而活了下来,倔强的Rick却因为采取相反的举措——坚持走出去,并在瞬间脑海里浮现出他和歌莲过去压抑生活的无数片段——而很快死掉了。
其实就算他不是因为违反科学原则而死,他在枪杀歌莲的时候就已经决定玉石俱焚。
从这里我们看到这部影片的极大失败:第一,导演想表现两组形成对比的爱情关系,但是他没有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中表现出的通过交叉的两组爱情探讨理想性关系的精神分析能力,因而处理得太过简单。
苗志舜夫妻的关系太过理性化,遵循的完全是工业社会分工协作的实用主义理念,只不过被强加了一层恩爱的感情油彩。
而在Rick和歌莲这边,原本应该具有张力的爱情关系也被消解了,一个具有高度智慧和精神病态的杀人者所爱上的,却是一个痴情、倔强但是绝对头脑简单的女性。
有张力的关系一定是建立在双方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结果歌莲这个人物没能起到与Rick相互制衡的作用,反倒让我们觉得许多麻烦都是这个女人一手造成的——带了个警察署的不开窍的人来学枪,以至于挑起Rick和苗志舜的比赛;比赛场上她不知道及时避开而迫使Rick为了她开枪,导致Rick被幻觉折磨;Rick在枪杀警察的紧要关头她居然握住枪,迫使Rick对她射击,这种射击直接导致了Rick两败俱伤的策略(他本来跟苗志舜说“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到你”,是想离开了)。
第二,Rick杀人太多而且濒临崩溃,死是我们预料到的结局。
但是由于Rick明显是影片引导我们同情的对象,因此结局当然不能像《发条橙子》那样被“治好”或是失手被警察杀掉。
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像《新上海滩》的处理方式一样使两人一起死亡,从而让电影在高潮中结束。
结果居然苗志舜存活下来,见证了文明对疯癫的胜利,理性对非理性的胜利,警察对罪犯的胜利,强势对弱势的胜利。
导演这样处理未免缺乏人文关怀。
第三,现代心理学强调人的一切经验对其性格和认知的共同影响。
不管演员如何强调自身的专业素质能够使他区分开戏和生活,扮演这种角色所需要调动或唤起的精神潜质总是不利于人在社会上的正常生存。
我不知道一个演员在接拍电影之前是否会对电影所能达到的成就有所预期,并衡量达到它所需要的代价。
如果是的话,leslie 接拍《枪王》和《异度空间》未免失策。
4星是给leslie的表演。
枪不会杀人! 《枪王》整部电影的故事十分简单。
镜头随着阿力/彭奕行(张国荣饰)改枪的过程拉开了序幕。
阿祖(张民光饰)在和一群对IPSC感兴趣的纪律部队的同事参加射击课程,随着阿祖的讲解中,训练场另一边的阿力打出了一个漂亮的“double tap”(连击,即电影的外文名)。
女友歌莲(黄卓玲饰)在和阿力吃饭的过程中向他介绍了一位自己的老同学——吴云信(谷德昭饰),这位老哥是鉴证科的警察,想跟阿力学习射击的技术。
阿力试过吴云信的水平过后,让其做举枪的动作一百次一千次,直到每次瞄准靶子的时候都是准确的。
苗志舜(方中信饰)和老余(陈望华)在上着分析罪犯心理活动的课程,这俩人模拟罪犯和审讯人员对话的过程。
期间上课的老师说:
假设自己是个猎人,行为反应个性;想象自己是个凶手,模拟他的行为。
下一步怎么样,一定要感受他的内心。
连环杀人犯喜欢回到现场
课程结束后回家的路上,老余问苗志舜是否用载他回家,又插科打诨说起了自己买的“潮荣”这支股票不错。
杨正祥(方平饰)在靶场试着阿力新改好的枪,觉着普通靶子浪费枪想着换一种“靶子”。
越玩越嗨,想以活的家禽做靶子,正要开枪阿力将枪收回,说了一句“我改的枪不见血。
苗志舜阿祖和阿力吴云信在枪会偶然碰面,对于改枪的做法有分歧,便约好今年一起参加比赛。
风和日丽的一天比赛开始了,经过几番较量阿力和苗志舜的比分不相上下,进入最后的加时赛。
在加时赛开始之际,老余因为股票套牢破产想求死换取保险赔偿金,先开枪打伤阿祖,随后又对在场观摩的群众连开数枪,苗志舜拔枪并未开枪。
在老余拿枪对准歌莲时,阿力开枪射杀老余。
随后阿力接受心理医生的辅导。
时间来到
在一起杨正祥走私案中,污点证人和四名特工在酒店被射杀。
凶手手法利落,5秒连开10枪。
苗志舜依靠推断描绘出罪犯的心理特点,嫌疑犯锁定在六个人中。
最后一个嫌疑犯到审讯室中的是阿力,而阿祖一开始就认为阿力是凶手。
杨正祥在审讯室中早已心神不定,室内突然熄灯,开灯后阿力坐在杨正祥的对面,这让他很是慌张,不停的吸烟和说话,让警察确定嫌疑人。
同时向法院申请的搜查令已经到手,鉴证科的警察在阿力的家中发现大量改装过的枪械。
歌莲承认这些枪都是自己的。
经检查过后发现这些枪未超过1.75焦耳,符合气枪的标准。
阿祖要求换钢珠重新试验一遍枪。
在扣留最后期限的审问中,在阿力和苗志舜的交谈中阿力承认了这起案件的凶手是自己。
在要走出警署时,阿祖正式拘捕歌莲。
阿力从警署出门发现有警察跟踪自己,你追我赶中甩掉了苗志舜那一批的跟踪人员。
在洗手间却碰见了王警官(G4的同组人员)。
阿力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出现在了跟踪人员的面前,将这批警察引到枪会里。
之后单方面阿力血虐这批警察,2个未过危险期,3个重伤。
阿力只想着不让歌莲受牵涉,此时情绪有问题的阿力找到杨正祥,请他帮忙。
不料这个忙是只能帮一次的。
杨正祥gameover。
阿力挟苗志舜让其放走歌莲,苗志舜并不妥协。
此时全城通缉阿力。
阿力趁阿祖回家拿药之际让其尝得高手在身后的压力,同时biubiu了阿祖。
苗志舜得知暴怒,誓要将阿力绳之以法。
在百货商场里苗志舜将歌莲放走,并说“我们还有最后一回合没打”。
阿力和歌莲跟着人群走向了剧院,吴云信跟踪二人到剧院并想偷袭阿力,歌莲挡住其视线并未开枪。
阿力感觉到有人瞄准反应迅速向吴云信开枪,但并未瞄准头部。
歌莲握住了阿力再要开枪的手,突然警察一枪打中了阿力的左肩。
混乱之际阿力走向王警官的附近,王警官gameover。
阿力和苗志舜一起走向影厅,完成最后一个回合。
二人双双中枪,苗志舜在中枪之后想到他妻子跟他说的:“如果中枪,慢慢呼吸不要想其他,这样生还的几率会很大。
”
阿力在中枪后慢慢走出了影院,伴随着过往的记忆在下完楼梯后倒地不起。
最后在苗太太的通话中结束了本片。
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
此片总时长94分钟,讲述的故事短小精悍。
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因缘巧合的变成杀人犯的过程,情节简单巧妙,全程无尿点。
放在今天就是一部很有感觉的爆米花电影,有大腕、有演技、演员们也很靓。
最令人喜欢的是期间有无数的伏笔暗示未来的走向和人物的命运。
老余好赌,最终在股票中一败涂地;杨正祥喜欢刺激,喜欢控制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握的东西,最终在阿力的枪下GG了;王警官色厉内荏,结局可以预料得到;阿祖在影片的一开始在比赛中给阿力压力,在最后阿力反过来给他压力,只是没挡住强大的气场,出局。
张国荣饰演的阿力(彭奕行)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坏人,一开始就是一个喜欢枪并有天赋的普通人。
在巧合之下开枪杀死了一个暴走的警察,反而自然而然的喜欢上了这种感觉。
期间不是没有努力过克制这种不正确的感觉,而是越压制越变本加厉,直至犯下大错。
之前电影中有提到过,G4为什么会是头部中弹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是因为开枪时阿力是将这些“人”当成“人”来对待。
而最后开枪射向吴云信和苗志舜时,已是将其非人化了。
经过长时间的刺激和自己的妥协,阿力终于完成了“心理变态”的整个变化过程。
由一个只喜欢枪的普通人,变成了世俗意义上的“变态”。
再说说里面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吧。
全程见证阿力转变的歌莲并未做到制止,甚至可以说是放任,是以她自以为对的方式去爱阿力。
在阿力的回忆中多次出现的歌莲对现状都是无措的、有想法去改变但未真正落实。
她与苗志舜的妻子很好的作为对比。
歌莲的爱是放纵、是妥协、是完完全全的没有没有下限;而苗志舜的妻子从一出场就和歌莲的反差巨大,她独立冷静、了解人心(或者说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自己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
以前看《枪王》每一遍总有疑问阿力真的喜欢歌莲么?
真的有爱么?
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是真的很爱,一开始对歌莲甜甜的笑到最后对于让苗志舜放走歌莲的执念。
在歌莲生日那天晚上,细语低喃的说了一句“生日快乐”。
人生很短,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是喜欢大熊猫的张子音,希望电影能给各位带来快乐。
第一回合,1997方中信和rick(张国荣)的射击比赛中,方中信的同伴站在rick背后给他施加压力,致使rick发挥失常,方中信才得到了和rick打加时赛的机会。
3年后,杨正祥买凶杀人案中,警方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把rick列为嫌疑人进行审讯,并且通过做把Rick枪由合法枪支改为非法枪支对其进行了栽赃,然而,Rick的女朋友顶下了这一切,这也成了后面大屠杀的导火索。
之后,警方又开始围堵Rick,寸头警察在他上厕所的时候,扬言要杀了他,Rick在和杨正祥探讨救女朋友方案无果后,果断的开枪了解了杨正祥,之后便是对于警察的屠杀,值得玩味的是,他先从后面杀了那个之前在射击比赛中站在他身后的男人,又连开三枪暴了那个说要杀死他男人的头,这两组镜头都很值得玩味,因为警察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有猎手转为猎物的心理过程实在是有意思,你可以看他们的绝望和懦弱。
最后,方中信通过Rick的女朋友弱点,对其进行胁迫,然后最后出动大量警员包围,才最终了解了他,可是这个过程中,损失惨重,不得不说影片的观感就会让人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到孤立无援的张国荣扮演的RIck身上。
总结一下,从第一次和Rick的比赛开始到影片结束,警方使用了滥用职权、作伪证、威胁杀人、绑架人质、等等手段,看到最后,你很难清楚在导演心理谁才是,好人?
而RIck杀的除了G4恰巧都是之前使用这些手段的人,也许这部电影真的在宣传天道把。
这部电影是2000年的,哥哥患上抑郁症是2002年,而且是生理性抑郁症,不是心里的,脑部化学物质分泌不平衡,绝对不是入戏太深,哥哥出了名的入戏快出戏快,而且也不是本色出演,每次演的好,都认为这是哥哥的内心,教哥哥学枪的老师,说哥哥本身并不喜欢玩枪的快感,反而是方中信更喜欢,但是哥哥学的快,连开枪的感觉都能触摸到。
如果是荣迷的话就不要随意猜测哥哥,先去认真了解再发言。
影片整体勉强给四星,哥哥加了一星。
故给了五星。
一、忘假设你做不到遗忘,又怕剧透,那么请先去看过《枪王》后再来看此文罢。
遗忘其实是好事情。
当我第一次完整的看《非常突然》时,看到刘青云开着车靠近劫匪,然后伸出一只手指着劫匪,张狂的喊:“差人,停车。
”这镜头如此熟悉,我意识到我以前看过结局,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于是继续抱着希望的看完下去,直到看到蒙嘉慧在悲伤的音乐中黯然谢幕。
于是心中一片惆怅…当然,对这样的影片,知道了结局再看就没意思了,但我一健忘的同事,居然看了不止三遍…也许他是在看蒙嘉慧吧,我这样跟自己解释。
遗忘,对我们来说,真是好事情。
二、注定一切早已注定。
“我改的枪是不见血的。
”“我很自闭的”“我也很自闭”“你有毛病”。
怕什么?
抗拒是在怕什么?
也许那是个心结,更多可能就是心魔。
隐约中仿佛听到不停在唱“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娃”。
奈何。
“我知道自己杀了人,但是我很开心”心魔就此揭开,走上杀手之路(虽然我一直不愿去相信,直到在比赛场地1 VS N警察…)。
假设心魔就这么容易发泄,那到是好事情了。
就如double tap,五秒十发子弹,那该多痛快淋漓。
可惜他还是人,他还在控制与发泄之间挣扎。
“你的枪虽然快,但是容易走火,不安全”“是吗,你控制不了,不代表没人可以控制”但最终,都不能控制。
“我们说好要演一生的”“你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啊”命里无时莫强求。
原来一切,早已注定。
三、假如我看的是国语版,不知道粤语版本有何不同。
国语结局是方中信转危为安,然后结束。
假如是我来编剧,这一段可以不要。
但毕竟是假如,人生太多假如,却都不是现实。
“枪本是用来杀人的”“你没杀过人体会不到这感觉”潜台词就是你和我其实是一样的,欠缺的只是一个突破口。
方中信被张国荣刺激后,终于忍不住要爆发,但被他老婆制止。
“我上午帮一个病人切除一个肾脏,十分钟后他就死了”陈法蓉劝慰方中信,“每天手术台上死那么多人,我无法…”我在想,人是怎么麻木的?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看过太多,尤其是与己无关的,看的太多,终将麻木。
做为普通人,我很理解他们,不论医生不论警察不论其他各行各业,终将麻木,甚或堕落。
但换做跟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自身重要的事呢?
于是张国荣爆发了。
在戏中没再控制自己,面对失控的警察直接爆头,从此走上不归路。
在戏中,方中信爆发了,携带比赛用枪胁迫黄卓玲要与张国荣做最终决赛。
虽然他被陈法蓉阻止,但我相信他心魔已起。
“你要帮我,就要从背后开枪,做不到就算了”方中信说。。。
遗忘真是好事。
假如张国荣能忘掉迫不得已杀警察那事。
假如他能忘掉心魔之事。
假如他不是不疯魔不成活…假如毕竟只是假如,况且,遗忘只是平常人麻木自己的方法,而哥哥不是平常人。
当张国荣在心魔的折磨下发泄时,那种歇斯底理,那种困兽般的挣扎。
有时候,真不知那是戏中还是哥哥自己。
解脱,就解脱吧。
自己拿枪对着自己总会是犹豫的,那指望他人罢。
当黄卓玲忍不住拿着枪从身后指着张国荣时,他明显的放松了,他不再困惑,他笑了,终于可以结束了,他想。
可最终没有开枪,他一定很失望吧。。。
在昏暗的库房里,满地弹壳。
哥哥一动不动的坐着。
眼睛深陷,无神,脸极其消瘦,头发有些凌乱。
我看了很久,才看出,是他,没错,是他,那个英姿勃勃的哥哥,那个风华绝代的哥哥,那个百万人心中的哥哥。
居然变成了这样…是的,到这里了,哥哥不忍,我不忍,你不忍,谁忍?!
于是解脱。。。
我不知道哥哥在一次次入戏,一次次疯魔之后怎么摆脱。
他不是寻常人,他不能靠遗忘麻木自己。
于是一点点积郁,一次次发泄,一次次控制,直到无法控制。。。
这出戏,其实早已注定。
于是那个荒谬的4.1,犹如double tap,五秒十枪,哥哥从高空坠落,也就那十几秒时间,迅速而绝决。
一出戏的落幕,需要多少的勇气?
我相信,在这十几秒中,他一直是微笑着的。
这部戏里都是说张国荣的演技有多好,其实我感觉方中信所饰演的警察也不容忽视,面对同僚朋友的死,作为一个警察他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去解决,那种无奈,那种愤怒,那种无处发泄的情绪,他都演的恰到好处,重要的是他和张国荣同台飙戏,演技能够发挥如此,他 才是真正的亮点!
枪从来就不是为了救人而造的,枪是为了杀人而存在的。
不知道为什么,整部电影看下来,一直是一种难过的心理。
比较起《天生杀人狂》,尽管其中的男女主角有着能说服人们去理解他们疯狂行为的悲惨童年,但从头至尾,对于他们无差别杀人的行为,除了不能理解,更多的是厌恶。
但是《枪王》给人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对于张国荣所饰演的阿力,我看着他从冷静到歇斯底里,内心充满了同情与谅解。
前二十分钟里,枪械师阿力和苗警官,都酷爱射击比赛,对于阿力而言,改造枪械是一种乐趣,但他不愿意让自己的枪见血,从他拒绝把枪卖给一个想要射击活鸡的商人可以看出来。
事情的转折点在于那次射击比赛,在面对一个不得不立即击毙的危险人物时,苗警官在内心的动摇和软弱下,没能下定决心扣动扳机,而阿力当机立断,选择了犯人射击头部解决了危机。
之后一转眼三年。
阿力不再是从前那个潜心于改造枪支的枪械师,他追逐于射击人体的乐趣。
对于这样的心理状态而言,从事杀手的职业是再适合不过他了。
————而那时他还能把人当作人来射击,都是一枪毙命,击中头部。
那么到后面,当警察对他和女友步步紧逼时,他在枪会的那场酣畅淋漓的回击战里,不再执着于涉及头部,他的子弹是密不透风的,射向人体可能在的角落。
特别是在戏院,他把女友的朋友当人体沙袋般射击,血肉横飞的慢镜头特写仿佛在告诉我们,他已经在精神上完全丧失了最后的理智。
————对于他而言,人不再是人。
最后想说,这部片里的警察不仅没有太多的正面形象,还显得十分的懦弱胆小,以及卑鄙。
++++++++++++++++++++++++++++++++++++++++++++++++我想我难过的原因在于,张国荣在此片后四年便自杀身亡,这期间他甚至还拍过《异度空间》,都是一些因为自己的职业,而迷乱了精神的角色。
此片很多人说是哥哥一个人的表演,是的,在他投入的表演中,我们能从他越来越涣散的眼神,越来越压抑的精神中感受到他的痛苦。
我不知道是因为这些角色改变了张国荣,还是因为他自身的心理状态使他选择了这些契合他内心的角色。
不管怎样,我很难过他没能从这些角色里走出来,没能从自己的心理抑郁中走出来,因为他和我们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的,而我们没能让他轻松健康地生活下去。
谢谢哥哥!
罗志良跟着尔冬升混的时候,导演的电影部部经典,《色情男女》《异度空间》,以及《枪王》,但离开尔冬升之后的《连环局》《救命》等片全部一塌糊涂。《枪王》的故事精巧,对白很酷,表演成功,影片以反派为主角,为了表示对反派的同情,编剧几乎让每个被击杀的正派角色都有“该死的理由”,很有意思。
其实这个剧本时比较典型的满含香港电影精髓的作品,只不过让张国荣把这个角色的地位太高了一些。
除了張國榮,還剩下什麼呢?
发力不足,让谷德昭杀死张国荣才是最好的结局!
剧情单薄,人物脸谱,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很多地方都充满逻辑硬伤。这评分应该和「枪王之王」对换
老电影就是情节紧凑
那个时候你左眼的三眼皮让我心痛。
就是结局仓促了。我自己都想了比这还刺激的结局。
①Rick转变得过于突兀②与主流意见不同,我很不喜欢张国荣那种装酷、颓废以及多情的样子,对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有强烈的厌恶感
第二百八十天,镜头指向性不明,人物性格混乱,剪辑乱七八糟,故事奇形怪状。影院对决光线都明显不对等还公平对决……
@海运 节奏控制得蛮好的,短小精悍,不过人设有点简单粗暴,可以再复杂一些。两位男主的卷积还是不够。
这部电影完全是靠演员的演技,还有刺激的枪战构成的,张国荣的演技完全没话说,这是我见过张国荣最冷酷无情最让人心惊胆战的角色,哥哥不死的话 肯定还会塑造出更多的经典。
2020.07.01 德惠西小区这垃圾剧情凭什么值8.2分?真的是时代不同了吗?
剧情太弱,RICK的心理转变不明确,他女友存在感差,长得也跟哥哥太不搭,方中信那种恐惧倒是表演的很好。。另,我不太清楚这片子想讲什么??
只是为了看张国荣,不同以往的角色定位,其实心情不好不适合拍这类角色,也不适合心情不好的人观看这种片,貌似是枪战警匪片,其实是心理片。这片不是烂片,有演技,很用心,但是确实埋没了他的魅力
我最先看的是古天乐版的枪王之王,感觉拍的挺棒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仿照张国荣版的,但是由于先入为主,我对这部片子并不太感冒,感觉就那样,总是觉着剧情不怎么连续,虽然张国荣在里面冷峻的表演是我深深的折服,但是对于这样轻描淡写的过长剧情实在是没什么兴趣,也许在那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吧。
人物变化没有逻辑,故事没编好啊,,,哥哥演的很好,但这个剧情,不值得。
三星全给张国荣,片子本身是个屁
哦原来看三四集的神枪狙击是想拙劣地重现枪王的双雄吗,可是这里根本不叫双雄,哥哥甩出全片所有别人十万条街,对着镜子的独角戏完全跟罗拔迪尼路有的挥
1,因为枪王之王结束之后的那句话才看的这部电影2,张演技到位 台词少靠面目表情肢体语言刻画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在他生前死后我都很少关注他是个错误)3,不得不提陈法蓉 喜欢敬佩向往她剧中人物的性格 柔情又不失胆魄 想成这样的女人 4,不是所有后浪都能推前浪 就像枪王之王没能超越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