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青春片拍的一个不如一个,从《蓝色大门》开始,到《盛夏光年》,再到这部《夏天的尾巴》,一部不如一部。
《蓝色大门》干净而略带忧伤,《盛夏光年》是忧伤得有些过分,《夏天的尾巴》则是故作干净的过分。
一个喜欢音乐的患有心脏病的开朗女生,一个文静的漂亮的成绩优秀的女生,一个转学来台湾的日本热爱足球运动的男生,还有一个喜欢自己老师的很呆的男生,四个人穿插出雷同的故事。
爱情是淡淡的,笑容是甜甜的,青春是懵懂的。
这些东西俗套的要命。
片中那只叫做“夏天”的小猫,对于电影的名称的解读更是牵强。
几位演员的演技都很一般,台湾青春片拍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可能那种安静和取景的淡然才是值得一看的。
绿色的稻田,旧旧的水渠,和小镇子上的学校和泥土,似乎就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
与其在《蓝色大门》后寻找牙慧,不如不要随便用青春作为注脚拍摄这样的风景片。
end
碧绿的稻田。
呜呜叫着驶过的列车。
缓缓流淌的小溪。
溪水上架在两岸的木板。
溪水中静静漂过的纸船。
承载小小孩子的祈愿。
四个少年。
暖暖的可以唱出自由音乐的吉他。
红白相间的充满活力的足球。
出色的可以在校会上受表扬的成绩。
就是包含某些喜欢内容的微积分。
共同点。
是干净单纯善良的。
青春。
以及能明确看出绽放全过程的。
青春的笑容。
还有一只猫。
灰黑色,有着无邪瞳仁的可爱的猫。
它叫夏天。
纯粹的青春电影。
所以不明白为什么学生不能喜欢老师呢?
然后愤怒地将拳头砸在玻璃上。
所以会问是不是长大了就一定会逃避?
然后告诉自己,我以后一定不这样。
所以对于每次不及格时的罚站有些不在意。
却很想要回被没收的那颗活泼的足球。
所以并不觉得成绩出色是个足够快乐的理由。
最后拉着朋友一起帮忙答考卷。
最后把考卷揉成一团成为打闹互砸的工具。
我在想。
夏天的尾巴究竟是什么样子。
跟田原唱的那条担心被发现的尾巴是否一样?
还是作为比喻,指代即将结束的夏日时光?
或者仅仅字面理解,即那只猫的尾巴。
[你们家的夏天看起来好像很悠哉的样子。
][它哦。
它有那条尾巴就可以自己找乐子啊。
]背景声响包括蝉鸣,溪水声,列车的呜呜声。
还有吉他的弹奏声。
始终觉得配上的歌词有些奇怪。
[如果悲伤是人们必定的趋势。
证明它可以改变。
][小小的手紧紧握住暖暖的吉他。
即使地球依然规律地运转也不肯放。
]可是应该没关系吧。
唱歌的女声挺让人喜欢。
只要是真实的想法就可以包容。
总是不安分的。
总是要将自行车骑得飞快。
总是要保持奔跑的姿态。
总是要让笑容显得肆无忌惮。
总是任性地不计后果。
总是想着起飞。
总是让记忆的画面一直一直看见不断退后的路。
电影临结束时有这样一段歌词。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
天空是无限奔放没有空隙的蓝色。
他们都严厉地要求不要回头不要停留。
为什么为什么。
忘记了蓝色的尾巴。
让世界平衡。
忘记尾巴的颜色。
我们如果忘了怎么做梦谁来制造笑声。
]莫非。
夏天的尾巴指的就是青春?
注定拥有。
终将消失。
而拥有的时候。
便是之前所描述的所有美好的模样。
写下这些时。
播放器里一直放着电影。
不看画面。
只是听声音。
似乎。
那些画面只能放在脑袋里回想。
对了。
那只饰演夏天的猫。
叫布布。
好像所有的时光都被留在了十八岁的微蓝天空里。
青春这般美好,青春那般残酷。
少年脸上略带孩子气的笑容永世不散。
即使是落拓的微笑,也足以匹配这最美好的年华。
那一朵朵不凋零的花,死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那一个个纯粹的梦想,埋在了十八岁的夏天。
淋过一场雨,吹过一场风。
我们告别了一季。
细碎的发丝肆意飞扬在风中。
穿过无人经过的原野。
走过静谧的村庄。
漫过逆流的河。
我们的喧嚣。
我们的张扬。
我们的笑颜与泪水,都惊艳了时光。
校服裙摆。
牛仔裤。
棉T。
白色球鞋。
单车。
稻田。
所有与青春有关的事物,我们都曾历经过。
坐拥一片落寂的繁华,用最明媚的笑容悼念这场最盛大的年华。
你相不相信,那些忧伤正在远离。
炎炎夏日的序曲,却在憧憬的她的结束;各式各样的乐谱,各式各样的人们,要靠双耳去仔细触摸一下,然后稍稍移动一下手指,她就改变了,再轻轻摇动一下,她就变温柔了,换另外一只手,你用力,她强烈,她总是特别听我的话……而我,被赞扬,因为她;被批评,还是缘于她充满着公式、字母、代码和文字的生活里,她会及时出现,让我释放能量,勇敢的向前;因为你,枯燥的校服也变冲动,书桌前,按耐不住灵魂的少年,想要扑到窗前,逮住那只夏日午后慵懒的猫,然后肆虐奔跑,在门前,黄沙飞扬的操场;冷不丁跌了一跤,灰蒙蒙地低头看着,膝盖上,缓缓渗透的血和渐渐作痛的触感;大骂一声:“妈的,该死的煤渣!
”然后,不管不顾的站起来,继续撒欢;青春的疯狂,总是伴随着疼痛,也未曾恐惧过,未曾后悔过……我们信仰“人不轻狂枉少年”!
嘿,你还记得,那场飙车吗?
冲过红绿灯那瞬间的质感,我们能不能再来一次?
带着一身的阳光和色彩,庆祝渺小的胜利,世界就是我们的。
特别喜欢弹吉他的少女——短发,微笑,低沉的声音,跳跃的手,舞动的弦;荡漾的强大力量,背后,隐隐的,呼吸急促,直到……应声跌落;下面,还有一个,关心她的人……心情不好或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首歌,一支冰激凌,一串鸡柳或是一包盐酥鸡就能治愈,朋友说,我很容易快乐——其实很简单,快乐痛苦都是因为自己,也只有自己可以解决;很喜欢张睿家的感觉,随时可以阳光,也随时可以忧郁;然后就有人说啦,“你装什么装,明明就是喜欢人家的肌肉!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列车,小溪,纸船和背着吉他的短发女孩,空气瞬时变得清新,自然地流动;那种新鲜感,像是……10年没有穿过裙子的一天早晨,套上妈妈做的碎花裙,陌生极了的双腿触碰的清凉;我想不出来,为什么自己会喜欢篮球而不是足球,一样是舞动着的身影和激情的韵律;画面停格,进度条都显得无奈了,社会上的禁忌就是多得令人发怵,也变得胆小;你还记得不记得,站着蹬车的感觉?
你忘记没忘记,双手放开车把手那刻的呼喊?
你想不想再来一次,雨中狂欢?
特别喜欢台湾味道的画面;有点害怕看到绿色的田野和年轻的少年组合而成的画面,还好,她不是岩井俊二的格调;所有的不经意,总是比刻意来的令人感动,她的属性可以和惊喜媲美;叛逆,和他一样,有人告诉我,不准这样,不准那样,我一定会这样,也一定会那样,而且还会很骄傲的抬头,不屑的望着你,意思是,叫你管我!
我是极端的自由主义;夏天很清闲,用尾巴找乐子;我很喜欢双脚用力时,脚腕后面突出的细细长长的骨头,她跟锁骨一样的有歇斯底里的吸引力,性感,遥远;原来,绿色搭配足球比搭配CD来的有希望;“小小的我睁大眼睛赞叹世界的大很不甘心也想拥有双有力的翅膀小小的手紧紧握住暖暖的吉他即使地球依然规律的运转也不肯放……”再渺小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歌,自己的旋律,自己的舞台,自己的掌声和自己的世界;不可挽回的爱了,不可挽回的忘了,我的青春爱情已经死了……跳下去吧……了结了……孩子们都膜拜我的童话故事,因为她够久,因为她伟大,因为她成全,因为她放弃,因为她……是我;“嗨,你听那个傻笑的女孩合着时钟滴答滴答在歌唱不知不觉忘记自己是身在何方是因为想要有股力量”年轻的心,很容易动荡,捉摸不定,是不够成熟,也是缺乏思考;所以不轻易开口承诺;没有开始,也就没了伤害;那总是与河堤、单车、小朋友共存的年代;没有言语的孩子,总是隐藏着巨大的伤痛,也拥有着最悲哀的愿望;原来彩色的风车也有愤怒的时候,也会发出令人讨厌的烦躁;我是笨蛋像猫学习,在摇滚中寻觅自己,和缺失的那份快乐;反反复复的文字游戏,扫了你的兴,乱了你的眼,我很抱歉对不起
生命中那么多个邹展的夏日,每一个似乎都饱含着风光无限。
拖泥带水地牵扯着每一个盛夏的尾巴,看到《Summer’s tail》中那只既叫夏天又叫冰挫的猫咪,原来我们都是有尾巴的孩子,只是忘记了如何自娱自乐。
很久以前,我们还有尾巴的时候,落单长不出尾巴。
人前的我们微笑也好,谦卑也好,我们都始终认定自己是长不大的孩子。
可是心中的小阴暗不会因为我们故作姿态的不理会而腐烂,它们会长大,比年轻的心脏更大更有力更扎实。
其实我们都是失败的小人儿,徘徊在敢想不敢做之中。
年轻的我们什么都敢想,却什么都不敢做。
待到什么都可豁出的年纪,枯老的心脏会不会比死亡更让人望而却步?
彼时会不会敢做、想做,而不敢想了呢?
人类真的是很自欺欺人的生物。
常常会把时间、环境、压力……强扯来做挡箭牌。
其实至始至终胆小脆弱的只有我们自己。
管其它X事。
我们留下偏执的文字,却留不下偏执的小心情。
苍白的人生该如何启齿?
一个又一个夏天的尾巴扫过我的脚趾,只能傻盯着趾头---再过几个年头,十几个年头,几十个年头。
年华此去,别经年.今年此去,别年华.
半夜看了<<夏天的尾巴>>,总觉得很巧.因为早在夏天结束的时候,我就把自己不老歌的主题改为"给夏天的尾巴".只不过我说的夏天是真的夏天,而不是猫.电影开始.姚小民舌头打结的在说吉他面前人人平等的论调,扎个毛巾,很像某主唱爱用的造型,我忍不住笑.单纯就脸型而言,小民你这样比某主唱的毛巾LOOK帅...继续笑.在靠垫上挪了挪,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一直觉得青春电影总是一贯的唯美,就算故事偶尔残忍,画面也依然唯美到惊叹,唯美到让人感叹现实的残忍.白校服,吉他,短发,单车,师生恋和纯味的kiss.一切日系的元素,却很美的拼出一个只属于台湾青春的电影.常常,电影拥有让人顺从的魔力,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接受灌输.一开始不喜欢女主角,嫌她不够青春,太肉,骑起单车来样子很不好看.第一眼竟然还觉得长得像李宇春.可却又在她一抬眼的镜头中看出了点崛北的感觉.于是不讨厌了.乡村路边竖着的一整面小风车,一开始会觉得很扯.但往后看却又不得不感叹这样的刻意依然唯美.毕竟我们的青春路上,绚烂风景里有很多也是刻意制造的.而我们依然感动,回味.一开始还觉得,如果最后阿月和陈怀钧在一起的结果就变得很烂俗,但却又不能免俗的喜欢他们在小木板桥上纯纯的kiss.那幅手牵手的画面很好看.于是,我们顺从的被灌输成功,觉得人都是善良的,心像果冻一样透明.觉得人都是可爱的,笑起来和小雏菊一样纯真.觉得青春都是鲜绿的,像夏日稻田的色块一样漫溢.觉得生活都是美好的,像音乐一样自由呼吸.觉得阿嬷都是可爱的,会跟着摇滚音乐比Love&Peace.还是唯美.所以总让我在看完这类电影之后,产生抑制不住的后悔和唏嘘,叹吁自己校园青春通篇的哑灰色,羡慕着别人都是大片饱满跳眼的绿!可惜我没有任意门,找不到重新来过一次的机会.
我的心思混乱。
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似乎有很多话想说。
里面的人物都话不多。
都坦然直率。
都有自己执着的小火苗都倔强的像头小兽。
也许,你真的不明白他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你真的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但是,青春让他们骄傲的站在阳光下,田野里有大片的小花,小水沟的水如此清澈。
青春的白衬衫永远都不老。
低头的浅笑。
指尖的温柔。
那些曾经羞涩过难眠过的隽永的细节深深抓住了自认为多么成人化的自己。
脑海里过电影般的那些青绿菊黄的点点记忆。
告诉我。
我多么多么眷恋那些年少时光。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青春题材电影有不少都有关于边缘题材的涉及,或是同性恋(《蓝色大门》《盛夏光年》等)、或是黑色成长经历(《牯岭街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燕尾蝶》《十七岁的单车》《十三颗泡桐》《猜火车》等等),单纯凭借其单纯青春魅力赢得观众的电影也是有的,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四月物语》,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尽管商业化了还是可以看得出一些青春的感觉,《假如爱有天意》拥有韩国式的典型煽情,感人不落俗套也可算韩国电影中的上乘佳作。
台湾新近青春作品《夏天的尾巴》实属后者中的佳品,延续了青春电影中与夏天的不解之缘,平平淡淡中闪烁出青春的热情与纯洁。
夏天与青春的不解之缘。
是属于这个季节所特有的烂漫与随性的。
“夏天”的“尾巴”作为一个青春的标志为电影点题定格了青春的一个时刻,一个学校里的几个翩翩少年被赋予了青春的特性——体育、音乐、恋爱这些几乎可以定义为青春纪事电影永恒题材的元素,在电影中赋予了不同的一个个小角色生动的个体。
同时属于音乐与病痛的张家月作为故事的主轴,把属性不同的几个孩子融合在一起。
陈怀均的迷幻师生恋走向了触手可及的张家月,不破郎的大补习早就了一场小狂欢,林雯莉的暗恋没有结果,依然和几个人一起收获了青春中最宝贵的点滴。
小伟的纸船故事把本来几个零星青春片段凝聚在一起,把影片重新定位到了一个新起点,张家月为了小伟晕倒下那一刻,她的青春是无悔的,她拥有了一段青春应该有应该承担的一切,平凡而不可磨灭。
这一刻的精彩是关爱,是向往,是青春所具有的一尘不染。
不是轰轰烈烈的青春,却如此真实,如此清晰。
什么样的青春故事可以感动到你,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一个叛逆的成长还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纯真善良的举动。
从电影开始就知道属性归为平凡的《夏天的尾巴》,从来没有打算用纯粹的恋爱与叛逆作为独立方向引导电影,每一种青春的方向在电影中都最后归宿于它的善良与无畏,这个过程是平滑流淌的,不做作不炫耀,用青春本身具有的色彩去还原青春所具有的特质。
《夏天的尾巴》是向上的,通俗的说,是一部用主旋律填充主题的电影。
主旋律在中国是很流行的一个关键字,这个关键字在今天更多给人的感觉是道德灌输而非真实的艺术感染。
而《夏天的尾巴》在个性化的人物中一以贯之相同的向上品质则是的的确确的艺术感染,张家月、陈怀均、林雯莉、不破朗不会因为一次对于幼小生命的挽救成为多么伟大的人,之后的他们还是平凡的孩子们,有着叛逆、困惑和疾病等缺憾的孩子们,只是,他们因为一次挽救筑成了他们的完整,而完整往往比完美更为可贵。
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自断其尾后它促使壁虎能再生尾巴。
台湾在2002年《蓝色大门》后,正式确立了名为“校园青春片”或“青春片”的亚类型电影。
往前追溯,其实在新电影时期,《风柜来的人》等也可以算是青春片,它们包含成长挫折的意味更多,而不是现在一味成风的小清新气息。
许多台湾网民感慨说现在国片出路不在岛内本身,而在于岛外。
侯孝贤和后新电影没得选择,这帮导演们除了身故的、放手的,其他都必须走国际路线(李安也是);青春片、纯爱片、同志片在台湾基本没啥前途,但还是往死里拍,互相催化结合。
在内地,无论是Jay同学还是桂同学,关注人群都是岛内的几十倍以上。
算到以拍商业片为己任的朱延平,他的市场一样是在大陆,不然早该一头撞死算了。
可以打个赌,新年初《功夫灌篮》的票房主攻必然是在大陆,周杰伦这棵“摇钱树”不知能否压过“烂片导演”之累。
内地不仅有为数更多的杨德昌支持者,在青春片的范围内,支持者一样人数众多,甚至可用忠诚来形容。
从《盛夏光年》到《练习曲》,这股热潮还未退去。
所以,就不难理解《夏天的尾巴》会有什么待遇了,用“捧”也不过分。
青春片的尾巴看来是想断也断不了,至少在大陆,它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年轻人有更多的手段去接触到除了电影院、电视机里的电影,其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必然会是青春片。
忘掉你记忆中那些毛头男和抱书女吧,《夏天的尾巴》用影像画了一副绝大多数人得不到也不可能再次得到的图案,帮他们粉饰了青春时光中的不完美,只剩下表面的真诚、善良还有美丽。
然而《夏天的尾巴》的编剧相当老套,也许是投奔年轻人的喜好,该恶俗的恶俗,该煽情的煽情,类似纸船诉真情、勇救小男孩的桥段更是直叫起鸡皮疙瘩。
善心的人们会想,这是郑文堂给女儿郑宜农拍的,也没啥好批评吧。
问题是鬼会因为这一点而去揣测导演意图,正如谁理会陈怀恩《练习曲》的“技术训练”之意,不过知道《经过》是献给台北故宫的到也有些人。
在很多角度上看,郑文堂都是00后比较可以信任的一位台湾导演了,想想同在最近一同出现的陈以文《神游情人》,光看剧情介绍都能想象那会是烂到令人发指,实在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位看过他三四部片子的台湾导演。
青色稻田,七彩风车,高压铁塔,列车隔三五分钟就轰隆隆驶过,远看一不留神还真以为是岩井附体,问题是都这时候了还搬学,岩井一时不拍片也不至于要炒冷饭。
周星驰说炒饭要用隔夜饭炒,问题炒这一出青春饭也隔了五年以上。
知了鸣叫,校园钟声,制服男女,“问题”学生,患心脏病休学的摇滚少女,师生恋的微积分少年,日本转学而来的足球小子,还有一成绩出众对周围人热情的女生。
不用说,这样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享受音乐、享受足球、享受淡淡的情感和害羞的初吻,这样的中学时代是无数人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神奇的是,他们居然能消除偏见,安慰鼓励,凑在一处享受夏天炎热太阳的炙烤。
千万别以为如封面海报那样躺破车厢顶上是多惬意的事情,你以为南部的太阳就是有天然防护罩,你去嘉义的田边晒上几小时,亚热带的夏天能开玩笑?
还是他们每天头顶的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总之,想学得皮毛又尽是刻意做作。
得承认台湾有着和日本一样的田园风貌,也有不错的白色制服和阳光男女(除去那该死的嗲味),但这就是故事完美和影片出众的先决条件了?
我说,他们四个还是先找片遮阳的绿荫再逍遥快活吧。
问题不止这么简单,看到张睿家演的陈怀钧在翻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那是彻底的服了。
不过想到编剧中就有郑宜农(Enno)这姑娘,那有什么老套的地方变得可以理解,这就是一部只给还残有青春情结的老小青年或少年追忆的电影,和不少人一样会去看过,却彻底免疫。
无论如何,相较台湾炮制的同志片,青春片至少看上去还舒服一点点,顺带对台湾片再表示下痛心。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810899/
十六岁的时候,我在做什么?
十六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那个年纪,我喜欢每年四月走在街上,忽然到来的,春天的感觉.然后就是恶狠狠的夏天.漫长的假期,漫无边际的思维神经.那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挥霍的青春,真好.才不像五年后的这个样子,熬夜写论文,做作业,心里害怕未来,又只能硬着脑壳努力捱.关在某间宿舍里,拼命地写,赶.然后昏昏睡去,天亮又是另外一堆事情.我十六岁的时候并没有什么大的志向,我没有玩音乐也没有踢足球,没有暗恋学长更没有暗恋老师.我和很多寻常的高中女生一样,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因为窄小,所以反而不觉得害怕.没有电影里的漂亮小溪和草地,也没有单车载我和哪个男孩子的梦一起飞翔.印象深刻的就只是,每年秋天公车窗前那清凉的阳光.但是,我们都有一条小尾巴,它可以是任何一种梦想,张家月们带着吉他热爱生活,陈怀钧们爱过年轻的女老师,Akira们除了足球什么都不喜欢,就连乖巧的林雯莉们,也藏有自己的小心思.轻巧,沉静,可是旺盛如夏.所以我说,青春真好,我写青春风雅,青春灿烂,青春所向无敌可爱如夏天.就算是陌生人,也能在青春的残酷和优雅里,看出自己的线条.我们承认成长是种逃避的同时,更加以褒扬的姿态看待自己的青春,哪怕是失心疯,碎碎念,甚至偏头痛.都独一无二.
要不是因为有张睿家我绝对看到一半就扔了。单把张睿家和内女老师拎出来拍部电影多好,肯定比这个强……吐槽女主角,真不喜欢那个长相
我果然是配角命!!!~~~
淡淡的,但会一直想要看下去的电影。“已经来到这里,就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我的一生会有几个夏天呢?
很清新,看了就喜欢。喜欢那绿油油的稻田。只是看过《盛夏光年》后怎么看张睿家都像GAY。
素色大色块。嗲。小布尔乔亚,俺一俗人看没共鸣。
女主角不够漂亮,不过一个会弹吉他会唱歌,另一个脸够小,两个男主角倒是还可以的。夏天还是被莫名其妙地被叫成了一只猫的名字,而它的尾巴就是别看它不动,其实一直在用自己的尾巴找乐子。这四个高中生也是这样,执着着自己喜爱的东西,然后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爱的人。青春真好呀~
现在的台湾片是不是都这样?总有些刻意的话。例如《练习曲》:有些事情,不去做,就永远不会去做了。这些话早八百年就在网上有人说了,再也受不了这种话了。除此之外片子还是很青春的
台湾青春嫩的反光,干净得走在上面就得打滚。日记。
好吧 画面不错 这个是真的四个人的青春 不一样的青涩
我看不下去难道是因为我老了吗?
真让人嫉妒。。。。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拥有大把时间,皮肤反着太阳的光,还有稻田,小河,微风,阳光。。。。。
青春地一塌糊涂的电影,所以我想谈很填很偶像剧的恋爱了
我还是很喜欢台湾的青春片啊,不知道为什么啊
我只记得张睿家说得那句话:“是你让我喜欢上你的,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真的有点感同身受啊...
矫揉造作,打着青春文艺片的幌子祸害我的双眼
夏天是一隻貓,牠有了尾巴就會自己找樂子
印象最深的只剩那个足球小子的第一组镜头里面的笑了。
基本上不知道他要讲什么乱七八糟穿个校服就是青春文艺片了么
个人觉得比盛夏光年好看
啊..我愛上青春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