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反战影片,而是非官方征兵宣传片。
虽然导演在影片中向《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这部合格反战片致敬,可惜拍出来的却是征兵片。。
不像其他战争片,有大场面,大爆炸,流血,阵亡。。
这部影片的主基调洋溢着青春,乌托邦式的热闹,一群年轻人在一起闹腾,整部影片是平静的讲述主角的陆战队生活,紧凑的,热闹的,青春洋溢的,我喜欢!
看完感觉还不够,我还没从沙漠走出来呢,就结束了?
所以我说:这是征兵宣传片!
参军吧!
海军陆战队欢迎你给青春留下回忆,成为男人吧!
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大场面更多就好了。
不过我认为这样也不错,更真实的海湾战争,更真实的军队生活。
之所以给4星,是因为缺少我想要的内涵,纯属个人因素,没有东西给我思考,我会很蛋疼的。
但还是力荐 因为这部影片闪着独有的光芒,是宝贵的。
PS:《全金属外壳 Full Metal Jacket 》我只给3星,刚好合格,评语只有5个字:合格反战片。
训练时对着靶子想象自己一枪杀死对手 此刻你无比渴望现在就站上战场为自己的祖国而战 哪怕你参军只是因为考不上大学很快机会就来了 你被指派上前线作战 但你只是挖好战壕就发现敌军已经被轰炸机碾碎了 敌人发起反击 你呆在原地 等你反应过来战争已经结束了烟雾在你蓝色的眼睛前闪过 石油雨不停在下 金色的沙漠被染成黑色 敌人就这么输了你连一颗子弹也没打出去你被人们当成了英雄 你荣归故里消失不见的英雄主义 一枪未开战争就已结束
是战争让我们失去理智还是我们自己让自己抓狂最终两个人带着遗憾离开那片沙漠,那片人生中最深的沙漠,那是无论多少吨水都无法再让它滋润的回忆荒漠,简单枯燥,却是那么的记忆深刻战争。
两人始终未能开出这一枪,一个人没有杀过,就这么度过了自己的四天四个小时一分钟的战争生涯Are we ever gonna get to kill anyone?能亲手杀一个人,能合法的杀掉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是一件很满足的事情吗?
然而战争改变了这一切,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人的追求,甚至一个人最基本的满足欲望这一切,一百年,也改变不了沙漠的那100多天带给他们的人生创伤。
那落满全身的石油,那熊熊不熄的火焰。
那是真实的。
焚烧掉的汽车,漆黑的尸体,黑黑的沙漠上走过留下的白色脚印。
如此鲜明的对比,加上一望无际阳光下金色的沙漠,如此干净的画面,多么鲜明的讽刺don't thank me,just don't fucking diesee,这就是战争。
活着就行,啥都不重要。
只是有些人想离开,有些人拼命想留下。
想走的走不了,想留的留不下只是有谁在乎你冒死去执行任务,却被部队遗忘在沙漠;把青春献给祖国,最终因为隐瞒了过去而被驱逐出军队。
没有人会在乎你,即使你是最好的狙击手,又怎样?
这不是战争,这是社会。
我们终究被利用然后被遗弃,如果这世界是美好的,我们就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
又是一部关于美国大兵的电影。
记忆中,看过的此类电影也不少了,如阿汤哥的《生于7月4日》,讲述的就是从越南战场上活着回国的士兵在回家后的生活,揭示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创伤,让人们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
这部《锅盖头》(影片中称为〈罐子头〉,锅盖和罐子都是对他们发型的自嘲式称呼)所要表达的也是同一种题材,只不过这次的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伊拉克战场上。
在和平年代,人们本应在自己的家园和自己的家人、恋人或是朋友过着太平安康的舒适生活,但是战争却将这批生于和平年代长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带到了战场上,去经历最残酷的战争磨砺。
本片中的男主角(杰克·格兰哈恩尔扮演,曾出演〈断臂山〉)也不例外,在他20岁时,他便已经成为美国海军陆站队的一名队员了。
作为一名新兵,军营中的一切都是他从前闻所未闻的。
不得不承认,美国之所以能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陆战队,之所以被称作“美国大兵”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在士兵刚入伍时就开始给他们灌输“我是世界上最坏的人” 诸如此类的思想,让士兵们拥有了极强的自信心,称雄于战场。
严格的管理,残酷的训练,往往使很多士兵中途就退出了军队。
不记得是在哪部电影里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军队训练时用的就是真枪实弹,士兵们随时都处于死亡的威胁当中,而其中的一部分士兵在还未上战场前的训练中就已经牺牲了。
如此残酷的训练,我想不是其他国家能够做得到的。
片中的士兵们自从进入沙漠,就一直等待着战争的机会,可这一等就是6个月。
等待中,他们还得在酷热的沙漠中训练,甚至是穿着三防服跑步,打球。
于是,他们渐渐的感到无聊,开始探讨生命的意义,然后手淫,拆装随身听,然后再手淫,互相讲述曾经的女朋友,继续手淫,幻想回家后的生活,然后再继续手淫......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期间,他的女朋友跟别人跑了,另外一名士兵的老婆把跟别的男人做爱的录影带寄来给他们看,于是,他们开始怀疑战争的真正意义。
终于,他们等来了真正的战争,而他们同时也发现一切都比他们想象中的要残酷许多。
影片的最后,他终于等来了一次刺杀敌方高官的机会,可就在快扣扳机的瞬间,任务却被取消改为由空军执行了,这突然的改变让他的队友濒临崩溃的边缘,因为他们是如此的渴望着一次真正意义上开枪杀敌的机会!
当他们回到基地时,那里已经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所有人都在狂欢,因为萨达姆投降了,美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意味着,他们马上就可以回家了。
这群士兵尽情的宣泄着自己对战争的各种情绪,最后,他们集体对着天空放枪,那种酣畅淋漓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这6个月的等待是如何的寂寞难耐!
最后,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过着各自的生活,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身份了,正如男主角所说的那样:“一个故事,用了很多年的步枪,然后他去打仗了,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家。
不管他再做什么,盖一栋房子,爱一个女人,给他儿子换尿布,他永远都是一个...罐子头。
所有的罐子头,杀敌的和战死的,他们永远...都会是我。
我们依然在沙漠中”。
我的电影发烧历程是从租看奥斯卡获奖影片的VCD开始的,若干年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对文艺片感兴趣,便离老美的片子越来越远了,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影片。
可是尽管如此,我感觉在老美那炉火纯青的娱乐片生产链条之上或之外,总会有一些让自己感觉很美、很爽、很痛快的影片存在。
想到自打从欧洲手中夺过电影制作大国的旗帜之后,老美的地位至今屹立不倒,不得不承认其确有过人之处。
1.差不多开头处放的是Bob McFerrin的"Dont Worry,Be Happy",哇哦,这首好听的歌放在这够讽刺。
Swoff得知女友认识某某人后伤心黯淡,背景乐是Nirvana的Something In The Way,比我之前听过的任何一次都来得忧伤。
战场上那首是the doors的Break On Through。
不说结尾那个嗓子沙沙的是谁。
2.在来伊拉克之前,一伙人情绪激昂看的电影是经过剪辑的"现代启示录",直升飞机扫射,熟悉的女武神之骑。
如果胖子科波拉知道他这部反战的作品改头换面被用来战前鼓舞士气,不知道会怎么想。
所幸,这也是部反战片。
3.穿衣演练那段,旁边戴上头盔的人转过来对Swoff说:Into The Dark Side。
嘿嘿,星战饭估计会乐坏。
4.那个可怜的人不小心放的老婆和邻居偷情实录那个录像带,标的是The Deer Hunter,同现代启示录一样有名的越战片。
5.在Swoff被处罚玩便便那段出现的黑人长官是不是有点眼熟?
他在热门连续剧24小时反恐里演一个巨能干的总统。
不过在今年也就是第五季开头,他便被干掉了。
6."F***"一词在电影里用了278次,其中38次和"Mother"连在一块。
1991年海湾战争,在57万联军开战的第一天,“我们预计会有三万人伤亡”,它将堪比二战中海军陆战队所参加的任何一场惨烈战斗,世界规模第四的伊拉克陆军也将成为锅盖头们遇到过的最强有力的敌人。
这是开战前121天驻守科威特边境的士兵的结论,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是一场“一枪不发”的战争,伤亡来自友军误击,繁琐的官僚体制,老婆女友的出轨,内心的自我怀疑,看出这像什么了吗?没错,生活。
For fuck's sake,我这辈子走过最棒的路,就是萨姆门德斯的套路。
以以海湾战争象征生活的战争,处处是戏谑,戏谑之后是痛苦的嚎叫,杰克吉伦哈尔的演技爆发之作。
那些年轻人,那些本该在超市打工,贩卖毒品,留杀马特发型,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勇自杀的人们,被抹去了个性,成为了杀戮机器“锅盖头”,即海军陆战队。
他们本想体验另一种战争,人活这一辈子总要打一场仗,但他们想要激情澎湃,死得其所的那种,而不是表面平庸,实则暗流汹涌那种,然后他们来到了伊拉克,做着和原来差不多的体力活,还看到自己的老婆出轨,被上司意气指使,情绪失控,心里明白只有开一枪,杀个人才能缓解压抑与痛苦,嚎叫和裸奔早已试过,没用。
这是最近第一部让我看完愤怒的电影,就像结尾男主狠狠地拍了一下搭档的棺材板,我感到面对这场战争,无能为力,无处发泄。
还是那句话,每个人这辈子总要打一场仗,杀一个人,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你盯着镜子里的自己时,你会有一种把镜子砸碎的冲动,不管有多痛,鲜血四溅,你咬着牙拔出那些该死的碎片,就可以安然入眠。
所以男主说,每一场战争都一样,每一场战争都不一样所以男主说,我们仍在沙漠。
我觉得现在正处于这场战争中,我没心情关心你们那些破事儿,我不在乎你们怎么打赢自己的仗,我甚至想狠狠地给你们来上几拳这样我会好受点。
我只知道,正如那首歌唱的那样I got long long way to goBut I will be fine.
剧中从吉伦哈尔饰演的 斯沃福德 在部队报到开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较为真实的海湾战争普通士兵的心理变化。
影片展现了美国大兵军营的生活场景,充满着有关性的言语,无处不显着粗鄙的真实。
斯沃福德 家中历代为军,他也想要品尝一番军人的荣耀,经过刻苦的训练,他成为了海军陆战队的一员,他成为了一名狙击手,就这样,踏上去往战场的运输机,前往气候恶劣的沙漠。
但美国强大的物资供给,让可以说,电影演绎的随着战争的进行,几乎每个人的精神状况都出现了问题。
主角的女友和别人搞上,有人的妻子出轨,还拍下现场的性爱录像带,寄给远在战场的丈夫,丈夫当众播放录像带,最后在众目睽睽下大哭,精神崩溃。
在媒体前来采访时,中士要求士兵不许透露自己的消极的想法,要多说好话,少做呻吟。
到了采访时大家还能强撑一会,表演一下,到了记者要演示可以插管喝水的防毒面具时,他要求大家穿着沉重的防毒装备进行一场沙地橄榄球比赛,这下大家再也装不下去了,在沙漠里开始表演“战地性爱”。
最后,就连最沉着冷静的主角的僚机,也因为自己的犯罪经历,本来打算为军队奉献一生,却只能在战争结束被军队遣退的消息后,濒临崩溃。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与敌人交锋,可是实际上来到战场的几百天了,只有训练,巡逻,连敌人的影子都看不到,竟没有机会开过一枪。
巡逻时遭遇到可疑的骆驼的旅人,也只是普通的本地人。
列队行进时,还遭遇到了友军战斗机的误伤,在最接近死亡的一次炮火连天中,主角豁出性命拿电池,拿到的却是一块没电的电池。
在最后,主角和僚机终于有机会去狙击一个目标,在就要开枪时,却被突然来的长官叫停,他说,如果能轰炸,干嘛还要开无意义的枪呢,僚机愤怒的想夺走组织长官的轰炸电报,最终失声大哭。
另人最深刻的一幕是伊拉克溃败,弃地而逃,油田燃烧的场面。
主角的小队在远处望着数片滚滚浓烟,黑压压的使白天也变成了黑夜,甚至天空也下起了“石油雨”,主角小队的身上很快就沾染满了石油,使得士兵精神崩溃更加崩溃,有一名士兵发疯似的与烧焦的干尸做起了朋友,"stay sharp”,主角的僚机说道,精神状态不太好的士兵这才缓过神了。
远处,主角遭遇到一匹沾满石油的马,内心大为震撼。
在沙漠旁,中士对斯沃福德说,我知道战场很摧残人心,但是你看看那远方熊熊燃烧的油田烈火,你告诉我,在家里,你能看到这如此壮观的常面吗。
中士向斯沃福德讲起,自己本可以在兄弟家的公司每天坐办公室,吹着空调,赚大笔钞票,可是他却选择了来到这个如同人间地狱的战场,因为他热爱这份工作。
影片最后,离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很久,主角过着平淡的生活,使用着那个年代正在兴起的电脑,中士依然在战场上行动,僚机却意外离世,在僚机的葬礼上,主角愤怒的锤向僚机的棺材,影片结束。
昨天晚上看了锅盖头。
本来是冲着杰克吉伦哈尔去的,他最近很火,不过《断背山》我没有看过,我以前只看过他演的讲自虐癖的影片《秘书》。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就是除了2战,越战,讲其他的战争的电影太少了,这次终于又有了一部关于海湾战争的电影,所以很感兴趣。
不过看完了觉得,表现战争的电影都是差不多的。
本来是想看个战争片让自己爽一下,没想到看完才知道这是一部“不开枪的战争片”。
后来看到大部分的影评都将它和《陆军野战医院》相提并论。
而我觉得里面的黑色幽默成分和《第二十二条军规》也十分的相象。
在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上,比如遇到炸弹在身边不断爆炸的时候,就用静音来表现主人公的shock,或者是大家列队前进的时候,有一个人非常激动的到处乱跑,然后就突然遇到了袭击等,好像许多电影里都是这么表现的。
当然,海湾战争是一场与众不同的现代战争,所以这部电影也是一部现代战争电影,而当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是,你就会觉得它不是现代,而是后现代了。
电影中的开始部分,新兵们接受训练,大声喊叫的sargent等,还和以前的越战电影十分相象,但过了不久,就显现出了时代的差异。
有一场,是海军陆战队员们在影院里看《现代启示录》,群情激愤。
而当他们到了沙漠里后,营地里播放的再也不是大门的摇滚乐,而是强劲Hip-Hop音乐,片中有一场,当响起了大门的《break on through to the other side》的时候,一个哥们说,这是越战的音乐了,有没有新鲜点的。
而片中最后现代的一场,是他们在油井被点燃的沙漠里行军,四周都是黑色的浓浓的烟柱。
然后下起了石油雨,天黑了,被点燃的油井发出红色的火光,天空责备黑烟完全笼罩,队员们全身都覆满了石油。
这一段看起来,简直像科幻片中的场景。
而穿着沙漠迷彩的队员们在沙漠中行进时,摄影又故意把画面弄得过亮,更增加了这种超现实的感觉。
最近看战争电影我总是会觉得是在看电游,看到斯沃福斯和特洛伊去执行狙击任务是,我觉得这画面简直就是从三角洲特种部队里截下来的。
我是因为Jake看的这部片子,虽然在看BBM之前就被这片子吸引住了,但是后来在褒贬不一的评论中就推迟了看片,最近搞到CJ的版,终于看了,还有那些想象场景、删减场景,评论音轨太死板了,只有部分趣事逸闻的透露,而且关于情节删减、增添,情绪表达上的说明都太直接而且没有生气,根本没有了电影里的灵气。
并不是皮开肉绽才算是起到鞭挞的效果,更不是入木三分的篆书最为有力,自从看了BBM以后我就一直这么认为。
很喜欢的一个删减镜头就是WALT UNCLE,拍摄的角度似曾相识,我来告诉你,12年前有一部低俗小说,有一个更为冗长的类似镜头,同样被删掉。
效仿就是效仿,放进去也挺好的,只是后面的情节已经跳出了低俗小说的装帅风格,于是还是删了。
由于耐心不够,只听了一小部分评论,其中有一段说Jake即兴发挥的表演灵光乍现的时候往往是他睡得不好的时候,所谓清醒纪,指的难道是午夜之后?
这条评论很个人,大家当我飘过,没看过CJ版所有删减镜头的也请谨慎量行
nirvana的歌 ,库布里克的sir yeah sir, president david pamer这次这么坏了···
好无聊,本身这种上了战场无打仗的海军陆战队生活很无聊,导演拍得也很无聊。表现大兵在战场生活的心理变化也不明显,就靠狂吼输出,只看到无聊和突然无能狂怒。电影平平无奇,什么都没表现出来,流水账罢了。
听涅槃的歌打飞机是射不出来的。它非位于《1917》的极简形式的反面,即使有各种自我意识的探索,但不单是画面,在战争中一发未射这种概念还是一致的。
类似《全金属外壳》,依旧很牛X,牛X的音乐牛X的人
Every war is different,every war is the same
深邃的小眼睛,可恶的战争
朝天开枪的段落让人记忆犹深
用越战片式的方式展现了海湾战争,没有什么直接作战场面,这也许昭示着战争的方式已经改变,老式的战争模式已不复存在了。看到陆战队员回家时失望的神情作为结尾时,可能我们看完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不知所云
所谓矫枉过正 感觉导演还是有点过于左了
看电影前别看书,否则总是串味儿
老美就喜欢在战争中探讨人性
马润果然是四等人,干最苦的活,遭最惨的嘴。
Every war is different, every war is the same. 没有血腥搏击大场面,甚至没有伤亡,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平静又讽刺的描述一场战争更加显露了它的残酷。Anyway, welcome to the suck。
美国兵这么放肆与欺辱新兵,明晃晃的洗脑入侵别国
2
永远都听不够Lucas Black说话。
战争的意义?当然有,要看对谁来说。真正的发动者们可能转眼称兄道弟,而毫无利益纠葛的人们却是真正的执行者
表示对山姆门德斯很失望
只看到军纪差,无意义的仗,没了。没什么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