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最令我期待的电影不是别的,而是这部意大利黑帮题材电影——《叛徒》。
它在戛纳放映时就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黑帮电影新经典”之作。
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叛徒》与自己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它好得太特别了。
这是一部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对西西里黑手党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有着精彩而又真实的演绎。
《叛徒》根据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以他为引导角色,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意大利、巴西、美国等不同地域间迁徙,拉扯起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西里黑手党各个帮派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
布西达本想金盆洗手,从意大利移居巴西以遁世。
然而黑帮之间火拼仍在蔓延,多玛索·布西达的兄长及幼子等亲戚遭黑手党残杀。
身在巴西的他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为了复仇,他决定违背自己的誓言,以信息提供者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成为“叛徒”。
在影片的类型取向与结构上,《叛徒》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统的黑帮片中,火爆刺激的火拼动作戏、宛如“英雄人物”一般的黑帮老大,始终会占据影片很大的篇幅。
在饰演男主角布西达的演员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看来,“这些电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叛徒》显然不再是以往那类美化黑手党的电影,而是有着现实主义诉求,真正深入地探讨“黑手党分裂、落幕”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纷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时年80岁,是意大利最有名的导演之一,非常擅长执导政治电影。
也正因此,他并没有将这个宏大的题材以惯常的类型片方式粗暴处理,而是以“复古美学式”的镜头语言和纷繁的叙事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出党派斗争下的残酷历史,揭开意大利黑手党真正的神秘面纱。
贝洛基奥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一反常态地快速构建起帮派间纷争的背景,大量如“过山车”般飞驰而过的人名、人物关系、事件都令人眼花缭乱。
而随后,他转换影片风格与节奏,以大量带有激烈冲突的审讯戏、庭审戏来往回追溯布西达的“发家史”和帮派之间的“纷争史”。
这些戏份充满了口述与想象并存的言语层次,让观众听取每个复杂人物形象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自主地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面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来解构男主角的人物形象。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站出来与政府合作的黑手党,多玛索·布西达直接导致了黑手党群体从此的一蹶不振。
在与自己党派中同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仇敌对质时,他口舌伶俐,让对方毫无还击的余地,仿佛说出的话都是真理,自己是那个“怒吼的狮子”,而对方不过是“过街老鼠”。
但也正如男主角法维诺在映后所言,“主人公的背叛是黑手党的应得”,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
《叛徒》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
外界对于黑手党的形象有各种猜测,但从内部的视角出发,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平凡人,每个极端的选择背后都是人性的黑、白、灰三色。
没有真正的英雄,也没有真正的黑白分明。
影片最终,展现了风烛残年的多玛索·布西达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如果曾经有的选择,他会成为那个先动手引发帮派纷争的导火索,那个杀人犯。
直到此刻,观众才顿时清醒过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黑手党老大,即便他的家人横死,即便他选择与警方合作共同除恶,但他还是曾经选择犯罪、拥抱党派,和其他人一样有罪,并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毋庸置疑,《叛徒》绝对可以成为“年度十佳”的选择之一。
马可·贝洛基奥靠复杂的人性描绘,为我们带来了21世纪以来最接近“史诗电影”气质的作品。
这次有朋友帮忙弄到了观影资格,不枉费我坐车两个小时过去看。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还是没有尿点的。
对于西西里,黑手党,教父,我一直都有一种神往。
但是意大利语太催眠了,就我以往的观影经验,一开始我预备的评分是三颗星。
但是后面我给了五星,因为确实是不枉此行。
下面是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1 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全片居然有很多的庭审戏。
有点脸盲,听意大利语有点吃力。
全片看懂了百分之八十以上。
还是期待国内的字幕版,一定要再去电影院看一次。
2 这种电影从头到尾都有浓浓的男人味,整部片荷尔蒙爆棚。
里面的男人会勇于面对自己的过往和决定,虽然没有多少血浆镜头,也没有我以为的那种大场面枪战。
这部剧看到更多的是男人的内心。
除了快意恩仇,还有悲伤和愤怒,以及对于荣誉的守护。
看的出来是很传统的意大利电影。
3 法庭上面没完没了的意大利语,一开始让人有点晕。
但是看到后面真的精彩呀。
很少看到在法官叨逼叨的情况下剧情还那么好看的。
庭审这些我真的大力推荐,一定要坚持看下去,你就会沉浸其中。
就我的经验,这种电影应该可以参加竞赛。
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
4 剧情很真实。
干货很多,我觉得可以拍成电视剧。
风景真的是不错呀,拍风景的时候拍得很稳让我以为是风景片。
有时候感觉时间都静止了,好想去旅游。
5 总的来说,是一部五分电影。
庭审镜头,炸车镜头,风景镜头,大家不要错过。
看完了这部意大利的黑帮犯罪片:《叛徒》,勉强及格,给三星,堪称意大利版本的《美国往事》[em]e401149[/em] 《教父》,但是叙事太凌乱,剧情也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意大利人拍家庭伦理片是一绝,但是像这种史诗巨作还是欠火候的,最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当属《完美陌生人》,没有之一!
和《美国往事》以及《教父》一样,这部《叛徒》也是向观众展现了上世纪意大利黑手党那些不得不说的往事,帮派火拼,家族矛盾,利益纠纷,政治斗争,风光有时,落寞有时,却终究敌不过往事如烟,所有的恩怨情仇,爱恨嗔痴,终将湮灭在岁月的长河里,任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渐渐地被掩埋在历史的漫天黄沙里,归于平寂!
其实对于《教父》系列三部曲,大多数人都喜欢第一部和第二部,但是我刚好相反,我最喜欢第三部!
人们总是想看到英雄少年,意气风发,却无法面对英雄迟暮,美人夕颜!
但是人总要面对现实,没有人会永远年轻,坦然面对生老病死,珍惜眼前人,把握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别让人生留下太多遗憾,千万不要为了世俗的眼光和流言勒苦自己,要学会为自己而活,一生真的太短了!
电影因为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戏剧性相比起同样经典的黑帮片《教父》来说有些弱,但展现出来的气质气场无疑是史诗级别的。
影片从剧本到摄影灯光都是非常工整的黑帮片。
开场舞会70年代的布景,胶片的质感,仿佛让人能感受到西西里迎面吹来的暖湿海风。
几场法庭戏也尤为精彩,凛冽的强光打得人物黑白分明,黑道大佬的阴狠,冷酷;主角的决绝,大仇未报的沉着力透画面。
黑手党至于意大利是个很特别的存在,尤其是在于其发源地西西里岛。
这原本是个人人当做事业加入的,带着荣耀信仰横跨法律人情生意的黑道组织。
无奈新老交替,权利,生意更迭之下,组织成长为一部分人难以控制的野兽。
导演用两幕意象戏完成了主角从组织核心到“叛徒”的转变,一是在飞机上看到两个儿子满面血光的意象,第二次是同妻子phone sex的暗号,在放心了妻儿安全后决心通过“背叛”实施复仇。
主角能受千夫所指,众叛亲离,却受不了最后到美国后要靠老婆养活的事实,枭雄末路,晚景凄凉。
借用豆友短评收尾:拿起这把罪恶之枪,此生已无金盆;踏出这步流浪,来路已是天涯。
片子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很经典的一部电影,开头的这一段就让我感触颇深,主角作为保守派的黑帮元老,他似乎隐约感受到了家族的变化,喧嚣的聚会,看似和谐的谈判,相亲相爱的挚友都像是表面繁荣的虚伪,他选择在这时候离开黑手党,离开意大利也许就是对自己所在组织正在发生变质的一种直觉,可以说他本想利用金盆洗手的机会彻底摆脱自己的过去,他一度以为可以像普通有钱人那样去过下半辈子。
剧情在此后急转直下,他在异国他乡不断地收到自己家族被暗杀的消息,甚至连他自己也被人告发面临回国审判,此时的他还坚持着自己黑手党的原则,缄默其口甚至自杀。
另一方面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敌人正是激进派的首领,对黑帮来说只有以牙还牙才能复仇。
这期间看到了一个黑手党元老渴望脱离过去又不得不被血海深仇所束缚的痛苦,他的情感驱动着他要复仇理智又使他明白即使引渡回意大利也难以报仇…………要说下去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去看看亲自感受一下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最令我期待的电影不是别的,而是这部意大利黑帮题材电影——《叛徒》。
它在戛纳放映时就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黑帮电影新经典”之作。
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叛徒》与自己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别。
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它好得太特别了。
这是一部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对西西里黑手党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有着精彩而又真实的演绎。
《叛徒》根据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以他为引导角色,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意大利、巴西、美国等不同地域间迁徙,拉扯起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西里黑手党各个帮派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
布西达本想金盆洗手,从意大利移居巴西以遁世。
然而黑帮之间火拼仍在蔓延,多玛索·布西达的兄长及幼子等亲戚遭黑手党残杀。
身在巴西的他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为了复仇,他决定违背自己的誓言,以信息提供者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成为“叛徒”。
在影片的类型取向与结构上,《叛徒》令人耳目一新。
在传统的黑帮片中,火爆刺激的火拼动作戏、宛如“英雄人物”一般的黑帮老大,始终会占据影片很大的篇幅。
在饰演男主角布西达的演员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看来,“这些电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叛徒》显然不再是以往那类美化黑手党的电影,而是有着现实主义诉求,真正深入地探讨“黑手党分裂、落幕”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纷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时年80岁,是意大利最有名的导演之一,非常擅长执导政治电影。
也正因此,他并没有将这个宏大的题材以惯常的类型片方式粗暴处理,而是以“复古美学式”的镜头语言和纷繁的叙事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出党派斗争下的残酷历史,揭开意大利黑手党真正的神秘面纱。
贝洛基奥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一反常态地快速构建起帮派间纷争的背景,大量如“过山车”般飞驰而过的人名、人物关系、事件都令人眼花缭乱。
而随后,他转换影片风格与节奏,以大量带有激烈冲突的审讯戏、庭审戏来往回追溯布西达的“发家史”和帮派之间的“纷争史”。
这些戏份充满了口述与想象并存的言语层次,让观众听取每个复杂人物形象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自主地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面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来解构男主角的人物形象。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站出来与政府合作的黑手党,多玛索·布西达直接导致了黑手党群体从此的一蹶不振。
在与自己党派中同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仇敌对质时,他口舌伶俐,让对方毫无还击的余地,仿佛说出的话都是真理,自己是那个“怒吼的狮子”,而对方不过是“过街老鼠”。
但也正如男主角法维诺在映后所言,“主人公的背叛是黑手党的应得”,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
《叛徒》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
外界对于黑手党的形象有各种猜测,但从内部的视角出发,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平凡人,每个极端的选择背后都是人性的黑、白、灰三色。
没有真正的英雄,也没有真正的黑白分明。
影片最终,展现了风烛残年的多玛索·布西达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如果曾经有的选择,他会成为那个先动手引发帮派纷争的导火索,那个杀人犯。
直到此刻,观众才顿时清醒过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黑手党老大,即便他的家人横死,即便他选择与警方合作共同除恶,但他还是曾经选择犯罪、拥抱党派,和其他人一样有罪,并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毋庸置疑,《叛徒》绝对可以成为“年度十佳”的选择之一。
马可·贝洛基奥靠复杂的人性描绘,为我们带来了21世纪以来最接近“史诗电影”气质的作品。
意大利新片《叛徒》,再现了上世纪末意大利国内对黑手党的大审判。
那一时期黑手党内部争斗愈演愈烈,触角也深入到共和国上下各个阶层,连政府总理都涉黑了,电影里也有审理细节。
检方从黑手党内部下功夫,宽厚又严密的证人保护政策之下,通过内部举报、作证,两到三个波次的集中审判,办理了成百上千个案件,基本去除了意大利的黑手党色彩。
意大利黑手党由最初的农民暴动,到有组织的欺行霸市、杀人越货、官商勾结,二战前被墨索里尼大规模打击过一次,基本上跑到美国发展去了。
二战后期,美军在西西里登陆以及后来向意大利纵深发展,利用跑到美国的黑手党人带路引导,后来干脆把不少地方的管理权交给了这些人。
于是黑手党由后台走向前台,与之前相比做起坏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意大利文化悠久、艺术时尚,MAFIOSO也是很出名的。
有关黑手党题材的电影不少,《教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黑手党的组织、情感和家庭伦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通过《叛徒》这部电影可以感受到,黑手党是历史的产物,终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告终。
看上去组织严谨,根深蒂固于社会,你不惹它,它也与你无碍,甚至你自然而然地可以从其获益。
审判时竟有民市打着标语抗议,打击了黑手党使自己失去了工作。
从电影里可以看出,都是一群没有文化、无法无天的党徒,法庭上都在无理取闹,连主持审判的法官都拿他们没办法。
无知而无畏,这正是黑手党后来发展的历史面貌,正是它反社会性质的具体表现。
看上去有情有义、疾恶如仇,遵守“COSA NOATRA”,电影里也出现对所谓背叛的较大规模声讨,其实全都是为了一已之私,只要触及到私利就不惜大开杀戒、杀人如麻,情义画皮背后全都是罪恶。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使商业链、产业链更紧密地联系,又更全面地分布,在此背景下新一代的世界公民有知识、有文化、懂得遵纪守法地生活,这也将使黑手党文化再无生存基础。
[这部浓墨重彩的“后黑帮史诗片”,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大的遗珠,在我看来,至少值一座影帝殊荣!
]或许只有意大利人拍起黑手党电影,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而年过八旬的老导演马可·贝洛基奥的黑帮作品,又是其中最华丽、最浓墨重彩的一支。
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叛徒》里,他用老辣的镜头,复古的美学,揭示了一个黑手党骨干的复仇和残年。
影片中有喧闹的庭审,残忍的杀戮、也有政治的暗流交锋、人性的抗争和悔悟,当几十年前的”世纪大审判“重现银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舞台,在古典音乐和意大利小调里,为破碎的黑色家族奏响了挽歌。
两个多小时的《叛徒》,年代跨度之大,登场人物之多,节奏之紧凑,对白之密集,非贝洛基奥这般功力难以驾驭;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更是赋予了布西达,这个“叛徒”一种慑人的气场,不由得肃然起敬。
布西达虽然移居巴西,却难逃意大利黑帮的火并和警方的追捕,一日为西西里人,终生都是西西里人,身为骨干的他自然明白这个宿命,可为了家人和孩子,也为了向曾经的”兄弟们“复仇,他选择当污点证人,指控所有的黑帮大佬,后半生几乎放弃了尊严。
开场的家族合影,中间的庭审大戏,以及法官的遇害视角,都是影片最出彩的几个段落,直接揭示了意大利版”打黑“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银幕上巨大的字体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这并非黑手党的墓志铭,更像是某种讽刺和警示,这才是意大利式的社会现实。
死亡阴影一直笼罩,布西达一旦暴露了踪迹就得搬家,深夜里还独自端着把老枪,像是一只垂老的孤狼,维系残生。
影片若在这一幕结束,那仅仅是布西达个人的传记片,贝洛基奥此时颇有深意得捡起了之前没讲完的寓言故事:那个被帮派“判了死刑“的成员,终于熬到了儿子成人结婚,等待他的是最后一声枪响。
布西达干脆利落地完成了使命,无需废话,这对于双方更像是一种解脱,帮派的铁律也是伦理底线,这是布西达毕生信奉的人生准则。
可当布西达自己从猎人沦为猎物时,时代已经巨变,老一辈的底线早已被抛弃,孩子、女人都能下手,更别提抱着婴儿挡枪的懦夫了。
这种“世风日下“的没落和无奈,才是《叛徒》从头到尾流露的情绪,也是《教父》、《古惑仔》、《极恶非道》等诸多黑帮片钟情的悲情主题。
古典帮派都在日渐萧瑟,新生代暴力分子愈加疯狂,为了利益毫无原则,这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去家族化“后的新生。
法维诺的表演中,即有白兰度式的威严和隐忍,也有帕西诺式的狠辣和坚强,他自己就曾表示,塑造人物受益最大的影片是《疤面煞星》,托尼仿佛就是布西达的另一面。
贝洛基奥的目的,也不只是揭露西西里黑帮,而是指向背景更黑、根基更深的意大利政坛。
他多年来一直钟情政治题材,作品中涉及到政治的段落更具力度,并与人物的性格塑造完美融合,这在《征服》、《再见、长夜》和《沉睡的美人》中最是明显。
《叛徒》前半程表面上还是司法与黑帮的斗争,而当朱利奥·安德烈奥蒂一出场,观众才意识到背后牵涉甚广,连意大利总理都不能幸免,至于二者到底有何见不得光的瓜葛,就得到保罗·索伦蒂诺的那部《大牌明星》中去慢慢补课了。
Luc
提起意大利黑手党,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教父》。
得益于马里奥普佐的深刻描写和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演员的精彩表演,《教父》这部电影不但在世界影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让片中虚构的美裔黑手党家族“柯里昂家族”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就像《古惑仔》系列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一样,《教父》也在无意间对“黑手党”这个组织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使得好多人对此生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向往,让他们觉得仿佛那个诞生在西西里岛的神秘组织,有着严密的纪律、无畏的忠诚和组织领导人杀伐决断的英明神武,但这其实都是影视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假象。
至于“教父们”荧屏上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不过2019年5月亮相于戛纳电影节的《叛徒》,倒是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要说《叛徒》这部电影就必须先说一个人——多玛索·布西达。
多玛索·布西达是意大利黑手党组织“我们的事业”的一名重要人物,在1981年爆发的西西里岛“第二次黑手党内战”中,多玛索·布西达的众多盟友被杀,而发动战争的正是我们熟悉的名字-“柯里昂家族”(当然这和《教父》中的同名家族没什么关系)。
1983年远避巴西的多玛索被巴西军政府逮捕,而他破灭了所有对黑手党的幻想,在被引渡回意大利之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叛徒”,与反黑手党检察官乔瓦尼.法尔科内合作,开始了对意大利黑手党组织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破坏行动。
正是多玛索的供认,公众才第一次得知了黑手党的组织架构,这种“教父-二把手-军师-头目-士兵”的黑手党金字塔指挥体系后来在电影《教父》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随后,在他的作证下,475名黑手党成员被起诉,对意大利和美国的黑手党组织都造成重创。
而这种成功背后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1982年至1984年之间,多玛索的两个儿子、兄弟、女婿、姐夫和四个孙子先后被黑手党报复杀害,而与多玛索联手的反黑检察官乔瓦尼.法尔科内也在1992年被黑手党用400公斤炸药炸成了碎片,爆炸力度之强甚至在当地的地震监测仪上都留下了记录。
但多玛索本人倒是躲过一劫,在接受了美国的证人保护计划后,他一直隐姓埋名生活在美国,最终于2000年4月2日死于癌症,享年71岁,对于黑手党的“叛徒”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了。
说回《叛徒》这部电影,电影中讲述的正是多玛索·布西达从1983年被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十多年间的故事,整个故事基本都是历史上真实事件在再现。
虽然是真实故事的重现,但片中仍然有几处值得让人玩味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转变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多玛索是如何从一个犯罪分子头目转变成污点证人的心路历程,我们恐怕谁都不会知道,但影片却巧妙的通过两次梦境来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转变过程。
通过《教父》等反映意大利黑手党生活的影视作品我们都已知道,在意大利黑手党,特别是西西里人中,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那就是“缄默原则”,谁要是违反了这个原则,那就不仅仅是自己有杀身之祸这么简单,因此对多玛索来说,打破缄默法则同警方合作,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
在被引渡前往意大利的飞机上,多玛索梦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满脸是血的从他面前跑过,此时这二人其实已经被杀,但在外界信息中一直是处于失踪的状态,身为黑手党一员的多玛索应该已经猜到了自己两个儿子的下场,此时梦见他们,无疑是多玛索自己内心对于背叛黑手党组织的一种映射。
而在与检察官法尔科内第一次谈话之后,多玛索再一次做了奇怪的梦,而这次的梦是所有亲朋好友给还活着的自己开了一场葬礼,最后把他活活钉在棺材之中。
我认为这里是他真正转变的完成,此时的他已经同警方进行过一次供述,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叛徒”,因此在梦境中,他才会被埋葬。
从此以后,他不但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也背叛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背叛了自己的宗族,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从此之后他将再也不能正大光明的走在街上,他此后的一生都要为躲避暗杀而活。
本片的高潮出现在庭审阶段,首先是预审之时,偌大的法庭现场关满了黑手党各级人员,随后便是一幕幕闹剧,先是有人把自己的嘴给缝上,再是有人装疯卖傻,接着是有人大喊大叫脱光衣服,最后是“太太团”们的高声尖叫。
这段场景可以说是打碎了以往影视剧作品中一切关于意大利黑手党的美好形象,什么盗亦有道,什么温文尔雅,什么沉默庄严,他们跟街头的泼皮无赖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是一群十足的社会渣滓。
而在正式的庭审之时,当多玛索作为证人出场之后,所有的黑手党头目都叫嚣着要跟他进行单独的交叉质询,想要借机侮辱和斥责他。
然而当第一个进行交叉质询的皮波卡罗自信满满的登场后,很快便被多玛索的独家爆料打得哑口无言。
作为曾经的核心人物,多玛索有的是他们的罪证,而正是这一击,让刚刚叫嚣着要与他单独对质的黑手党头目们纷纷放弃了交叉质询,因为他们明白,这么做不但不会对多玛索产生任何打击,反而更会让自己颜面尽失。
这些不可一世的、凶恶的狂徒们,此时就真如影片中暗喻的那样,惶惶如过街老鼠。
经典的《教父三部曲》为我们展现了意大利黑手党的种种罪恶,但终究还是为其蒙上了一层末路英雄主义和温情人性的遮羞布,但《叛徒》这部电影则是一把扯下了这块遮羞布,把这些“教父们”肮脏丑恶的另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多玛索·布西达是英雄吗?
并不,他也是一个犯下了肮脏罪行的犯罪分子,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认为他虽然不是英雄,但也应该被感谢。
正是因为他的叛变,才让世人见到了那些隐藏在平和生活之下的血淋淋的罪恶与暴行,让那些无耻的黑手党分子接受法律的制裁。
虽然全球各地的众多黑社会组织在其建立之初也都是有为了底层百姓谋利益的初衷,但在当今的社会,他们全都已经成为了肮脏而血腥的巨兽,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也知道这世界有白就有黑,这些组织是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从世界上消失,但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对抗和削弱这些黑暗。
本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检察官法尔科内,他意志坚定的把那些黑手党分子送进了监狱,而自己也遭受了粉身碎骨的苦难。
由此我还想到了南美洲那些因为打击毒贩而被不断暗杀的政治人物,想到了全世界各地因为抗击黑恶势力而遭遇报复的正义之士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牺牲,才让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活在平静幸福的生活之中。
我觉得《叛徒》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不单单是一个黑手党叛徒的故事,更是在告诉观众们,即使像黑手党这么隐秘牢固的罪恶组织,即使他们的能力再手眼通天,也终会有人站出来迎击它,让它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英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勇敢的站出来,黑暗的巨兽就终将会同老鼠一样,龟缩于阴沟之中。
图为乔瓦尼法尔科内遇害处纪念碑
意大利黑手党题材的影片盛行不衰,恰巧去年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均有作品入围,柏林的《少年黑手党》走的是青春成长路线,威尼斯的《黑手党不再是曾经》是一部备受赞誉的纪录片,而戛纳的这部《叛徒》绝对算是近年来最扎实且独特的史诗作品。
现年80岁高龄的意大利大师级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凭《怒不可遏》一举成名,他擅长拍摄政治色彩浓郁的影片,也深受左翼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往往充斥着不少叛逆和突破禁忌的人性刻画。
黑手党题材是他初次涉猎的题材,却拍出了与别不同的味道,证明了这位意大利导演宝刀未老,思想依旧活跃。
这部《叛徒》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黑帮首脑多玛索·布西达成为“叛徒”,并逐步瓦解整个黑帮组织的故事。
影片开场是一个貌似融洽的黑帮聚会场景,纷繁的人物和关系一拥而上。
透过这个场景道出主人公意兴阑珊、急切金盆洗手的心态,紧接着就是黑帮成员拍摄集体大合照,这个画龙点睛的画面暗示了全部人物之后的命运走向。
不用多久,叙事便露出了狰狞可怖的面目,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暴力暗杀情节接踵而来,但这些明显跟我们看惯的黑帮火拼厮杀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冷漠的日常记录,画面上出现不断滚动的数字,暗示着丧命的主人公家族成员。
▲开场的黑帮大合照暗示了全部人物的命运走向如果这干净利落的黑帮仇杀场景没让你感到尽兴的话,那么之后漫长的法庭审问与辩论情节可能会让黑帮类型片爱好者失望而回。
在贝洛基奥看来,这部作品的重点不是厮杀对抗,而是主人公为何背叛黑手党组织,以及成为“叛徒”之后的人生经历。
由此,便引出片名的用意:究竟主人公是不是“叛徒”?
由主人公亲口讲述的一段精彩的回忆情节可谓理解这部庞杂宏大的史诗故事的关键核心。
作为一名黑帮组织的元老级人物,主人公尽忠职守维护帮派团结和利益,恪守帮规,从不对老人女性小孩下手。
然而,现实却令人失望:金钱利益取代了江湖道义。
他和妻子家人躲到巴西后,留在意大利的家族成员不断遭到黑手党内部成员杀害,自己两个儿子更死在昔日称兄道弟的同伴手上。
这给他带来沉重的打击,他幡然悔悟后选择与司法部门合作,挺身指证黑帮成员,并由此瓦解掉整个黑手党组织。
在主人公看来,自己根本不是叛徒,因为他要对付的都是破坏黑帮规矩而心术不正的成员,在他看来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叛徒。
主人公信奉的宗旨原则和传统道义成为他支撑自己在法庭上指证其他成员的强大信念基础,而情节也透露出传统老派的观念与新一代黑帮做事手法的格格不入。
从这个“叛徒”视角切入叙事是影片有别于其他黑帮题材的亮点所在,令观众客观而充分地理解主人公背叛组织的复杂心态和艰难过程。
从这个视角出发似乎可以理解剧作的重心转移到法庭审判情节的缘由,导演尽可能展示出黑帮分子为了躲避审讯而施展五花八门的丑态,以及主人公与他们在法庭上各自对峙时的语言,不断揭穿他们口中的谎言,让观众自行判断究竟谁才是“叛徒”。
▲剧情重点放在精彩纷呈的法庭审讯与辩论情节导演没有用常规的黑帮类型情节来书写这个另类的人物传记,反而选择用几个重大的时间节点和跨越地域的事件来梳理人物的生平及其转变的契机。
时间线从开篇的70年代,到主人公在巴西被捕的80年代,再到其出狱后的90年代,直至他最终去世,人物也从意大利到巴西,再回到意大利,之后再到美国的沧桑历程,具有相当厚重的史诗底色。
主人公最后生涯的这段情节让我联想到去年另一位大师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
两部影片的主角都是日薄西山的黑帮成员,见证了自己从光辉走向衰败的终点。
主人公本可以在美国安享晚年,却发现自己无法接受依靠太太生活,惶惶不可终日地生活在威胁的阴影下,于是选择再次回到意大再次指控黑帮,及其幕后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
尽管导演贝洛基奥已年届八旬,但是他打造的这部黑帮作品在沉稳的叙事中透出矫健有力的节奏感:激情四射的性爱场景,凌厉干脆的暗杀段落,庄谐并重的庭审辩论现场,都给这个复杂的叙事文本提供了相当充足的看点。
几处惊艳的梦幻段落将主角对家人的愧疚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困兽斗的动物蒙太奇画面则延续着欧洲导演专属的古典气质,而不时出现的歌剧唱段和巴西流行乐,则具有鲜明的提示意味和讽刺色彩,不论是黑帮还是执法机构实施的暴力,都具有优雅和凶残的两面性,特别是巴西警方用直升机威胁主人公的一幕尤为明显。
而开头的黑帮暗杀段落和临近结尾时一个从车内拍摄的爆炸坠毁镜头又让人回想起贝洛基奥早年最擅长的政治题材风格,充满着暴躁狂热与危机四伏的氛围。
▲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演不输戛纳影帝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演让人全程目不转睛,他将捍卫黑帮道义和价值观与现实利益冲突之间的复杂人性演绎得令人信服。
他的表演在去年戛纳竞赛影片里绝对是上乘的一位,足可媲美《痛苦与荣耀》里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尽管他去年错失戛纳影帝,但今年却凭另一部作品收获威尼斯影帝的殊荣,再次证明了金子总会发光这个简单朴素的说法,而好演员总会有目共睹并获得认同。
风格迥异 但 不对口味
二楼座位特别窄,两个半小时看到腿断。有点新时代《豹》的意思,野心也不小。只是没有丝毫亮点……
色调和开篇在学《教父》,但后面的剧情和对白都太水了,就是流水账,没有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制造紧张感。也就是在直升机上被审问那段的配乐很好听。看了45分钟,中途弃剧。
#SIFF2019NO1#法庭戏老是想和《判我有罪》类比。结尾闪回确实不错。★★★☆
3.5。
冲突性,戏剧性都消解了
再看贝罗奇奥。老爷子干劲十足。安德莱奥蒂那段意义不明不如索伦蒂诺那种编排方式来的有力。老派政治电影真硬怀念科斯塔加夫拉斯那样的影人。可惜这部电影感太差也是摄影拖了后腿。三年前在HFA有过一面之缘。
2020.2.28 (脸盲和人名障碍者不适合观看)
20190702Louxor重看(略加)|20101018CF重看35±
冗长,很多东西都是暗示性,但是又是一部传记电影,轻重失衡
果然跟《再见长夜》《征服》一脉相承,一直在想为什么他早年的片我每部都很欣赏但这一系列都不喜欢甚至有点厌恶呢。我觉得Bellocchio是一个属于煽动的导演,但他后来开始把demagogy的东西套用到理客中的姿态上。他的叙事是围绕他的意图闭合的,其中的黑帮是像某些美国片那样和现实充分隔离的(开头一段讲mafia war,导演仿佛完全不打算让人知道黑手党除了杀自己人以外还干什么吗)。并且这都什么年代了,还把黑手党犯罪简化为杀人贩毒这些“硬核”业务(并且让Falcone这么说?exm?),明明腐败剥削政治操控等等才是(至少曾经是)更大的问题好吧(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黑手党的原则,更别提其衰落了)……后面法庭戏还不错。【看看短评区,就这么一个不太火的片就制造了多少关于mafia的错误观念啊崩溃了。
意大利的法庭跟小孩打架似的,很好的诠释了提心吊胆的过了一辈子,不过也仅此而已,不是很理解意大利黑帮文化。
虽然是黑手党背景,但是主题却并非暴力和犯罪。更多是一个被称为“叛徒”的男人的故事,要守护荣耀,却也有复仇的怒火和悲伤,还有内心的挣扎以及恐惧。前面略闷,但一路看下来还是挺扎实的,炸车主观镜头确实刺激,贝洛奇奥稳。不知能不能拼下影帝
也就..非常一般啊.不同于以往类型片的切入点 却把故事讲得更无趣了 没有闪光的地方。各种人名地名令我想起了被百年孤独支配的恐惧。
成熟,演得好,能把这么长的时间线有节奏地讲清楚很了不起。怀疑是第一次在银幕看这种有原型的国外犯罪片,爽。
由于黑手党在意大利独特的历史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原本具有的身份性,逐渐转换成所属时代的替代符号。于是道义的沦丧,就化作影片作者对传统的缅怀。贝洛基奥欲求以更克制的方式来拍摄黑帮片,以此向《教父》的气质靠近。同时,又企图用法庭戏的方式,从全新角度和方法来切入黑手党生活,进行这段复仇故事。对于“叛徒”这一命题,该叙事方式可以说是牢牢将其抓住,配合大量庭审,片段化的回溯,使影片如同报告体,论点和论据皆清晰明了,同时时代性的反思又融合其中。影片在文本层面,完成度是相当高的。
SIFF19,四平八稳。看起来想挖出些什么,但似乎有没挖出来想要的内容。
不理解,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我更不理解了,他倒好,亲友真冤枉啊。中间法庭那段我差点被吵死,好像小学生打嘴炮!(为了结尾露台那段的穿插镜头多打一星
什么鬼?!
说是黑帮片,不够暴力,说是剧情片,不够给力,经常两两三三在一个场景里说相声似的你来我往,特别是几场法庭戏,菜市场两大妈互相问候一样喋喋不休的对质和陈述,各方面都更像是一场talk show,而你在这场talk show里收获的并不是什么笑点泪点人生哲理点,是一大堆人名和杀人事件叙述,没错,就像演员对着镜头给你念《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