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的调笑功力确实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国人,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可以笑地更开。
听说本片上映以后反响极大,造成哈政府出资在《时代》杂志上登出文章,告诉美国人哈萨克斯坦并不是电影里所说那样。
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5秒左右的时间,但其影响及引领潮流的能力却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的灰色西装”无法匹敌的。
影片表面上虽然极力凸显哈国主持人的蛮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国一脚。
嘲笑美国的反恐战争,讽刺美国的大国情绪,同性恋,嘻哈,房车流浪汉(垮掉的一代?
),疯狂基督教,色情行业,哪样都被导演恶搞了一把。
不过也只有这种亚文化才能接纳波特拉——美国主流文化严重的蛮荒,这样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波拉特最后终于学会的"NOT"的笑话,美国文化却另他失望不已。
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乡,继续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才是低俗又可爱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什么叫文明,什么叫文化,什么叫涵养,统统是人类定义之下的屎尿屁。
哈萨克斯坦其实只是个马甲,关键在于美国自认为自己是世界文化的中心,象征着当代文明的最高点,公民涵养也是无可厚非的No.1波拉特象征着纯朴直爽,象征着谦虚好学,象征着忠贞不渝。
波拉特因为认为女人没有权利对性进行选择,被陪驾说教一番,可后来遇上的那几个年轻人证明谁不渴望有个女人作为奴隶,是啊谁不渴望啊。
波拉特对恐怖分子毫无保留的痛恨支持着美国的反恐战争恰恰描述出美国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的手腕化,目的化,把为民除坏做成了蓄意破坏,再通过马歇尔计划二代满足美国贪婪的胃口。
对于同性恋的话题,从事后那个牛仔经理的上诉更揭露了美国人表里不一的行为准则,虚伪!!
波拉特讲究干净,他洗脸,洗衣服,只是不懂得如何冲马桶。
当他捧着那口袋屎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颗“不要乱来,不要把别人家弄脏,要按这家主人的方式处理,我要学习不同于自己国家的方式”的谦虚谨慎好学的心态,只是被那些“高贵”的人们,认为恶心。
其实放眼美国这几年在各个战场上的作为,哪不是脱了裤子拉,穿上裤子走啊。
别看他满嘴世俗眼里的污言秽语,其实他很专一的,他虽然对Pamela Anderson一见钟情,可他也害怕自己的老婆会把自己的小弟弟咔嚓。
当他听说老婆死之后才又非常之勇敢的为爱付出。
虽然他的爱过于放肆,过于幻想,过于泛滥但也总比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绅士”们要对爱情更懂得正视吧。
他的行为种种好笑,只不过人类站在所谓的高处,如果把看做一面镜子,就会发现被笑的是自己,是自己的言不由衷,是自己的表里不一,是自己的贪得无厌,是自己的朝三暮四,是自己的以貌取人。
所以我崇拜波拉特,我希望回归那片纯朴,那片自在,那片不用遮掩的嬉笑怒骂。
所以我拒绝文明拒绝文化拒绝涵养,因为那只是脆弱自傲的人类用来伪装自己的屎尿屁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一直在无耻地笑。
因为这部影片实在是贱,贱到让低俗、下流、无耻这样的语言苍白得无地自容,所有的笑料都建立在嘲笑无知、捉弄弱智、宣扬交配以及展示生殖器这种低级题材上。
和它比起来,法拉利兄弟、迈克·迈尔斯这等屎尿屁大师基本属于洁癖患者,《王牌大间谍》、《惊声尖笑》这样的贱货高雅得完全可以算作严肃电影,而《美国派》、《色即是空》这类的性喜剧简直健康到可以当作义务教育的必修课教材,影片评为R级更是足以让全体17岁以下的地球人为美国影片分级委员会的宽大仁慈而感激涕零、五体投地。
然而,正是这种大无畏的下贱让人热泪盈眶,当然,泪水绝不是出于感动。
它会唤醒沉睡在你内心最深处的龌龊,让你的道德和羞耻心在没心没肺的笑声中粉碎。
放眼2006年影坛,它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面对着烧钱的特效大片、真实的传记故事、深邃的艺术精品以及没完没了的翻拍和续集,脱下裤子一边“撇条”,一边高唱“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好,原始社会的人们……(此处省去50字)”,彻底排一排2006年的那点儿虚火。
故事讲述了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主持人波拉特,为了介绍、学习先进的文化,和当地著名的制片人来到超级大国“US and A”,拍摄一部介绍美国的纪录片。
初到纽约,在经历了把旅馆的电梯间当作客房、在抽水马桶中洗脸、在公共绿化地里方便、在观光湖中洗内裤等初级不适后(我认为洗内裤这一情节充分体现了泱泱大国的先进文明对小波的影响),他在偶然间观看了有线电视《海滩救援队》,爱上了其中成天穿着比基尼跑来跑去的女队员帕美拉(该电视剧曾在90年代在我国热映,一些地方电视台去年还在播放该女演员出演的《私人保镖》,其枝繁叶茂的身材想必同样给我国男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于是驱车从纽约到加州会见心目中的女神。
当然,小波也没忘了此行的目的,一路上继续他的纪录片,不仅当上了美国的脱口秀、直播新闻和牛仔比赛等节目的特别嘉宾,采访了女权运动者和街头HIP-HOP青年,参加了同性恋大游行和上流社会的晚宴,最后还认识了“耶稣”的几个朋友,摆脱了对犹太人的恐惧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
虽然期间受尽了白眼、吃足了苦头,还落得一文不名,但小波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女神,没有放弃“能够顺利地进入她身体”的崇高理想(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网络管理制度,这里我只能委婉地表达小波这一美好愿望)。
最后,他终于来到了女神的签名会上,用家乡传统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影片真正让人动容的还不是上述的这些情节,而是小波那份谦虚而诚挚的态度。
初到美国,他向每个陌生人介绍自己,并向他们行亲吻礼,为少数人能准确地念出他的名字而兴奋不已;为了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他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学习美式幽默、餐桌礼仪和HIP-HOP的打扮;为了讨美国人民的欢心,他为数万观众演唱美国国歌(当然歌词可能不那么准确),并表达了希望伊拉克变成连蜥蜴都长不出来的沙漠的这样贴心的愿望。
为了心中的女神,他抵挡住其他女性暧昧的邀请,敢于和对着女神照片自慰的制片人分道扬镳,甚至当在成人电影中发现了女神的身影后,也是哭了一哭就原谅了她,这从一而终的坚贞真是让所有的男人汗颜。
演员就是这样一本正经地演绎着夸张的情节,从而形成了令人喷饭的笑果。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总之,这是一部见仁见智的电影,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极致的厕所喜剧一笑而过,可以把它视为一个励志故事从此奋发图强;可以把它看作自恃强大的美国人又一次霸道的文化侵犯而愤懑不已,也可以把它视为草根风尚对精英文明的奚落和讽刺,躲在一边儿偷着乐。
在我看来,它就像是一张写着“打倒一切高雅艺术”的大字报,口号虽然偏激,但贴在五彩斑斓的电子广告牌上,还真挺唬人的。
很喜欢的片子,模仿纪实的采访录象,粗糙,生砾,用最恶心的新鲜粪便,肥大裸体,下流粗俗和A级色情,硬生生的强奸了美国主流文化,在采访政府要员和上流社会的时候,一句未谈政治,却不着痕迹的镖镖打中美国政治的要害。
什么叫做现成的痒痒肉儿放在那里,就是不挠,虚晃一枪的背后必然会是浸了毒药的暗箭伤人。
这种表面低级弱智般搞笑,实际内藏深意的不装B的电影,还有去年看的“春田花花同学会”,而这个片子更激进,更歇斯底里,更破罐子破摔,更充满了颠覆狂的创造力。
其强烈的叛逆强度相当于“我枪杀了安迪沃霍尔”,就象我第一次抽烟所带来的震撼和冲撞,和把事情意外搞砸的突然兴奋。
而“二楼传来的歌声”那种配了歌剧的前卫电影,则显得过分趣味精致和知识分子化了,韩国那些假惺惺的温情片,那些一定要谈论到乱伦、凶杀、依靠激烈感情冲突里表演的片子,如何跟它相比呢?
很想搞到全本台词,里面精彩片段不胜枚举,太多经典段落。
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被活学活用,“才怪”作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一个要抖的包袱,没有一处不颠倒,成为了这个电影基本的方法论。
快到结尾时,他终于说了一句稍微严肃点老实点的,暴漏性很强的话“我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追求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的美丽。
”又看了《汽车总动员》,主题词“朋友们”,马奎恩梦想追求到的“活塞杯”原来只不过是只空杯子。
我开始怀念那些身边的小伙伴了,“塑料假胸”,是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啊。
今年在欧美掀起狂潮的,竟是由英国喜剧演员萨沙·伯龙·科恩(Sacha Baron Cohen)所饰演的虚构的哈萨克斯坦电视主播Borat。
在YouTube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许多电视中的搞笑片段。
《时代》周刊还特别写了一篇文章,赶在电影上映之前探讨Borat笑声之后的意义,似乎值得深谈。
Borat看似是在嘲笑哈萨克斯坦,一个大多数西方人都从未听说过、更遑论到过的国家。
哈萨克斯坦似乎是世界上许许多多落后国家的代表,在这里生活条件落后,汽车不靠引擎而靠牛来做动力,女性不被尊重没有性自主,犹太人还在遭受压迫与歧视;这里的人们有着奇怪的口音,还有不寻常的爱好,例如猎狗和在河边晒太阳。
难怪连哈萨克斯坦政府都坐不住了,花钱在纽约时报买下整版广告,宣传自己国家的正面形象。
然而Borat是为了嘲笑哈萨克斯坦吗?
Borat的美国之旅,也许更想嘲讽的,正是今天美国的主流文化。
这里的人奉行政治正确,虽为自由的国度,说话却要小心谨慎,避免得罪各种少数族群;然而在这种谨慎的外表却只能掩盖而无法消除种族的隔阂,社会的分裂。
没有一个美国人敢公开喊出反犹太人的口号,但反犹的情绪并没有消失,一旦一个(装作)不懂社会潜规则的哈萨克斯坦人公开亮出“杀死所有犹太人”的立场,却会有人跟着响应(当然,Cohen自己也有犹太血统)。
另一方面,这种害怕刺伤他人的掩饰有时又是如此的可笑,以至于人们都丧失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无论Borat做出如何疯狂的举动,都很少有人会怀疑这一切根本就是一场闹剧——这也许部分应归咎于美国大众对不同文化了解的缺乏;正因为不了解哈萨克斯坦,才不敢戳破皇帝新衣的儿戏。
Borat的好笑,也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在于他的不自我设限,任何敏感的话题,从女权主义到种族主义到正面评论他人的容貌和穿着,都可以被当作笑料,也让观众在笑声中,尝到一丝无奈的讽刺。
这部片子我是在凌晨一点看得...看到两点三刻左右我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很搞笑也很荒诞说的是一个哈萨克斯坦记者与其制片人去美国取经的故事其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搞笑荒诞令人捧腹的故事很具有讽刺意义讽刺了在哈萨克斯坦的乱伦,妓女美国的教会,留学生,以及上流阶层的宴会,所谓的动物保护,甚至还有斗牛和黑人的嘻哈文化恩的确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Borat操着一口一塌糊涂的英语(个人觉得比日本人讲英语还好一点,可是语法漏洞百出)介绍自己住所的时候便开始BT了...好吧...比如姐妹是妓女比赛的第4名,Borat还和她深情地接吻了..好吧...比如Borat见人就用吻脸颊的方式行礼,还乱搭讪...伙计,可是在美国诶...差点被群殴死...在地铁里那只鸡也出来秀了一把鸡肉,地铁里也是一片狼藉...溴事很多很多估计我用手指和脚趾夹起来一起数也数不清所以不举了也有好恶心的用马桶水洗脸...买了一只熊当保镖(最后熊头出现在冰箱里,很精彩)把便便装在袋子里,举到餐桌问别人怎么处理以及猥琐的6cm--14cm还有么便是最强大的了:裸蹦和制片人打架时候的吃屁屁,以及两个老裸男在正在举行宴会的餐厅互相追逐打闹旁若无人嬉戏...太强大了...估计是偷拍的(柱状体打上了黑条,在此建议制片者换成Bush或者阿扁的头像)荒诞是因为Borat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a片女星私自更改了国家给与的伟大任务,改变行程去追这个女的,满嘴挂着"sexy time"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无穷无尽的性欲以及生殖能力,在此我表示一下小小的感慨...写不下去了俄,第一次写....总结:其实还是值得一看得拉
隔了三年才看这部电影,仅是一时兴起依稀记得当年这部片火的时候各大媒体说它如何辱哈、各种纠纷blablaBorat 以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身份富有情调地狠狠调戏了米国各族各界人民才结束的 South Park S13E14 中 Cartman 在大唱 Monirity少数民族及女权、同性团体非常在意自己不容侵犯的身份实际上整个社会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平视他们越是在意自个的特殊身份就越没把自己当普通民众划出了界限自然也不能融入社会造成了目前这类群体的人敏感、易激动、易觉受辱的现状国内那帮动不动就说别人辱华的愚民也是容易高潮的范儿各国无思想的P民是殊途同归啊汉族的兴旺在于兼容并包,吸取各族文化的精华自然选择会将那些狭隘的人淘汰,无意识的民众无罪哪里有富有煽动力的领袖,哪里就有集体疯狂的 Nazi Germany
Kazakhstan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all other countrys are run by little girls. Kazakhstan number one exporter of potassium! Other countries have inferior potassium. Kazakhstan home of the tinshein swimming pool it's length thirty metre ans width six metre. Filtration system a marvel to behold it removes 80 percent of human solid waste. Kazakhstan,Kazakhstan, you very nice place, from plains of tarashenk to northern fence of jewtown. Kazakhstan, friend of all except Uzbekistan, they very nosey people with bone in theire brain. Kazakhstan, industry best in the world, we invented toffee and the trouser belt. Kazakhstan, prostitutes cleanest in the region, except of course for Turkmenistan's. Kazakhstan,Kazakhstan, you very nice place, from plains of tarashenk to northern fence of jewtown. Come grasp the mighty phenis of our leader, from juction with testes to tip of its face
《波拉特》:伪纪录片恶搞美国主流伪文化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部电影,完全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据说编导们架构了一个大体的框架,然后便采用了偷拍的手法。
对于偷拍的节目,我们经常从电视中看到,在国内大体是新闻类型的,例如卖假货的人如何信誓旦旦之类。
而在引进的国外电视栏目中,笔者经常会看到某些恶作剧的设计,然后偷拍下无辜者的表情。
大概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偷拍在国内是一种揭露的手段,国外则是一种游戏的态度。
而《波拉特》则将国外恶作剧的手法引入到了电影之中。
波拉特这个人物是虚构的,是主演科恩这个无厘头的脱口秀主持人在自己的栏目中创造出来的,然后赋与这个人物一个真实世界的身份,然后让他开始周游美国,没有剧本,所有的拍摄计划都是随机的,只是导演在最终的剪辑中会进行二次创作。
这种拍摄方式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唯一不同的是波拉特这个人物的虚构以及这个人物个性的,思想上的虚构,否则我们的确可以看作是一部纪录影片。
由于偷拍手法的运用,大量群众以一种最真实的原貌出现在镜头前,所以这种真实性还是极具纪录片风格的。
但由于创意上的不同,此片当然还必须归结于电影的名下。
其实,这种拍摄方式是极具创新意识的,几乎可以认为是电视栏目的电影化,当然,你也可以将其视为电影化的纪录影片。
以上是关于形而上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证明了此片的特立独行,以及此片的新颖所在,相信以后会出现许多类似的影片,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问题回归到电影本身,恕笔者孤陋,如此恶搞的影片也许是头一次看到。
波拉特是哈萨克的一名节目主持人,闭塞,偏执,为了向世界最文明的国家学习,他踏上了美国的领土,想看一看应该向美国人学些什么,于是,故事便产生了。
在这里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主题,就是影片将带领观众看一看美国人的生活状态,但很不幸,在所有的眼中,这个波拉特是个异物,他的无知,他的男权色彩以及他的反犹太思想都意味着这是一个非现实中的人物,而通过这样一个人物观看现在的美国,肯定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我们看波拉特的生活,在电影中,哈萨克斯坦这个国家几乎处于严重落后甚至愚昧不合现代文明的状态中,所有的事情看起来是那么的简单,没有罪恶,也没有现代文明,只是单纯得甚至违反了现代文明的社会意义。
笔者不知道为什么要把波拉特的背景设立在哈萨克斯坦,虽然其前身有独联体的背景,但显然不会处于这样一种社会原态中。
于是,我们知道了,这样做的唯一目的是表现出与美国现代文明相对应的一种简单来,而运用的手法则是夸张的恶搞。
这令笔者想到了《上帝也疯狂》这部影片,现代文明的可乐瓶子造成土著人的惊慌,于是开始了还瓶之旅,以一种真实的简单去面对所谓现代文明中的复杂。
很明显,《波拉特》这部影片的对立面设立与《上帝也疯狂》是具有相通性的,只是手法令人的确瞠舌。
来到了美国后,简单的波拉特看到了美国所存在的各种主义,有同性恋,有色情行业,有女权主义者,还有背着基督教名义而实行的邪教教会,而他最大的愿望,见到美女并与之结婚在这所有的主义中都显得极为滑稽。
一个简单的人运一种极其简单的思维以及极其简单的心理动机或说愿望而追寻着他的美国梦,但他所看到的美国没有梦,所有的梦似乎都不是正常的,而他的简单在这种非正常的主义面前变得滑稽了,于是,一种反讽的意味从影片中体显了出来。
正如《上帝也疯狂》一样,文明的好战在简单的土著人眼中是如此的可怕。
当无厘头的恶搞体现在一个其实是十分简单的人的身上,那么所有的正常人都被这种恶搞游戏在其中了,而自身却无法知晓,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科恩显然将其脱口秀节目中的拿手绝技运用到了影片拍摄的行动中,八个人的摄制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纪录了这个社会的复杂,于是,除了科恩所扮演的波拉特以外,所有剧情其实都是真实的,都是具有纪录性了,只是这纪录性被波拉特恶意地嘲讽了。
由此可见,此片的拍摄机制,拍摄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的确算得上另类,但事实上其内在表达的主题还是极其鲜明的,那种对美国社会各种主义的反思则是影片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被谴返回国的波拉特终于能够以微笑面对镜头了。
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简单学习复杂,而复杂却是一种沉重的无理想状态。
韩兮2007-7-8于通州
后现代涉及解构,如我们制作一双解构的鞋,就要将原型的鞋拆解成各个部分,将它罗列在形式的桌面上,一字排开。
制鞋的匠人选定所要拼贴的部位,他抓取,然后把拆下来部件放在鞋楦上,这个部件在电影里叫作影像——连续性的剪辑。
鞋匠将制成的鞋的部件贴在鞋楦上面,鞋的内延变成外延,本身属于鞋垫的部位来到了鞋底,属于另一双鞋的标志来到了这一双鞋,裙子上的标识被放到了跑步鞋上。
这里表明了拼贴所共有的两个特点,形式混用和功能颠倒。
裙子与鞋实现了形式结合,鞋底和鞋垫的倒置则是功能逆反,不过一旦质被放在了位置上,就不管质料的性质了,甭管最终的效果怎么样。
《波拉特》就是一部后现代性质的拼贴电影,电影的故事十分简单,以至于可以称作弱智。
哈萨克斯坦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波拉特受哈萨克斯坦国家信息部的委托前去美国学习“先进文化”,波拉特老土且保守,他坚信即使已经让他脱下裤子的接受拳交的男同性恋者依然只是友善地想要对他进行身体访问。
他的美国文化寻根之旅的路上笑料不断,波拉特在宾馆电视上(电视是媒介)发觉了自己一生的爱人,一位电视色情女星——寻找女友成了波拉特本次文化访问的终极目标。
闹剧不断,丑态百出,影片充满了所有的尴尬,所有观众在日常生活都难以被触及的尴尬,它的喜剧笑料源自冒犯,这本是美国极力推崇的新教伦理幽默。
可它冒犯过头了,因为它的冒犯性出自于一个乡下土鳖的纯粹认知,这个土鳖真的认为事情是这么运行的。
而这些尴尬引起了混乱,而混乱则是一种常态。
哈萨克斯坦的波拉特引发了美国的美国人的理性尴尬,美国人的逻辑在于——你来到我的country,就要遵守我的country的风俗,但是我的country是包容的国度,自然我们要接受巨大的文化差异(a big cultural vast)。
而波拉特就是秉着这种包容性疯狂解构美国人的价值观,他是来自中东的圣战士,不断侵袭美国人的原则。
他通过不断冒犯,不断地礼貌性的质问,将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社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放在炉子上烘烤,将他们的价值观的体系烘干,以晒出那最后的壳,保守主义的开放式结构。
这里我们只讲到了鞋的外形、我们穿上了鞋以后所带给我们的鞋感,我们以及穿着新鞋走在大路上的感觉。
接下来我们要细讲一下制鞋的过程,本片首先涉及纬度的拼贴,《波拉特》中,只有波拉特以及其随行的主任是演的,而大多场景都是真实的,被冒犯的人都是真实的,而那些尴尬的情境也是真实的。
“波拉特”是一台意识形态摄影机,他将自己的节奏和内容混入到异域文化中,演员萨沙拜伦科恩扮演波拉特,他混入哈萨克斯坦,混入当地民众之中,摄制组诱骗当地居民参与拍摄。
异域与本土之间的“演员”的反应也很不一样,哈萨克斯坦的民众在摄影机镜头前,有人试图表达对妻子的强烈之爱,强吻妻子。
有人试图表达自己的舞动韵律,和波拉特一同跳着迪斯科。
而在本土的美国,人们对镜头有着“避之不及”,他们生怕自己被拖入了什么镜头陷阱,被什么不明所以的骗子剪辑进一个恶搞影像。
有人躲闪波拉特,起跑逃离镜头的引力,那速度堪比博尔特,他不惜以逃离镜头而展现自己的体力极限,他/她为了掩盖自己的隐私,他/她将自己的步调提快,然而这肯定会打乱他们平常步行的节奏。
通过这种侵犯,波拉特作为一个侵略者,本着国际主义的大旗,大张旗鼓地拖着自己的意识形态机器在美国的东西部游荡,他拍摄种族歧视,拍摄女权主义,拍摄美国式的幽默,也拍摄美国式的冒犯,拍摄美国人在斗牛场所里恬不知耻地支持阿富汗战争,支持美国总统吸干阿富汗人民一千年以后的“血”。
然而波拉特享受着影像的外交豁免权,当他作为影像的人物,作为虚构的真实,冒犯的喜剧性让人难以指责波拉特。
当他作为哈萨克斯坦人,作为第三世界的友好访问人士,对波拉特的指责就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指责,是后殖民视角的高傲,是一种非人类平等主义的蔑视。
波拉特在扛着高扬的豁免旗帜,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冒犯性的前沿,扫射着一切这人间的怪现象。
他犹如电影中的那头熊,他被放置在后现代的怪位上,当熊从车厢里探出了头自然的,他把美利坚的小孩子吓得转头就跑,犹如《凝固汽油弹女孩》中的女孩潘金福,美利坚以及所有的虚伪的价值观在熊的惊吼中向后奔跑,跑到了后现代的位置。
而此时,人们已经不管什么鞋了,大家都活着逃命去了,谁还在乎鞋。
也许只有波拉特了,他傻乎乎地跟在人们的身后,疑问得喊到:“Who the shoes are,if no one don't,i will give it to my incest whore sister.”
不可复制的成功~粗俗如此又讽刺性如此深刻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僵化的理性主义:要尊重和保障妇女同性恋及少数族裔的权利,这已经成为了某种教条/政治正确,我们遗忘了这些思想的真正目的和推动这些运动的精神动力,开始丧失甚至禁锢接着走下去的勇气。
这种恶搞接受不了。
黑色幽默
欣赏不了这种低级趣味,虽然拍摄方法还算有创意,据说群众演员都不知情。感觉挺像《独裁者》,原来还真是同一个导演。
屎尿屁类喜剧加上政治讽刺,这类喜剧的观感都会不错,也能看出点东西,但到了后半部分还是觉得有些崩了。
乐出翔了
笑点贫乏,屎屁尿过于严重
shit
哗众取宠有够无聊
哈萨克斯坦有那么怂吗
笑死了。为了建设伟大的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哈萨克斯坦满赛!!
太无聊了!!!!!
Too much for me 5 years ago... OK now.
垃圾
我不喜欢这调调
笑死我了。
低俗但有趣
累死我啦看这个,大哥说的什么鸟语啊
喜剧就喜剧,别整这种烂活好吗看一半不想看了,有点接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