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把故事聚焦在黛安与克罗伊这对母女之间的互动之上,从两人多年来共同生活的深厚情感,到因为一颗药丸而开始逐渐崩毁的信任关系,搭配电影片头黛安在生下女儿之后,看着眼前保温箱里那个体型瘦弱的脆弱小生命努力呼吸的担心模样,《逃跑》都巧妙利用人们对于母亲在一个家庭里,多半扮演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情感最为紧密角色的这个印象,给观众带来最深层的心理恐惧。
《逃跑》看似是一个母亲对孩子过度保护,无法放手让她们自由发展的故事,但在电影尝试给予观众一个能理解黛安心境的机会之余,却也在后段利用一个重大的剧情转折,揭开这段母女关系背后所隐藏的可怕黑暗面。
表面上克洛伊是一位以早产儿身份勇敢对抗自身疾病的生命斗士,而黛安则是在女儿背后支撑着她的母亲,但最终不仅黛安那个早产的女儿在出生两小时后便夭折,克洛伊作为她从医院偷来的健康婴儿,一切的病症也都来自这些年来母亲给她服用的不知名药物。
《逃跑》以克洛伊喂黛安吃下那种会让人瘫痪的药品作结,便完全呈现出一个曾受到家庭暴力或在不健康家庭中的孩子即便身体逐渐好转,内心受到创伤也不会因此抚平,对父母的仇恨也永远都不会消失的情况。
因此,我们如何避免让自己的爱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不要让一句看似充满关心与体贴的:“我是为你好。
”成为逼孩子踏上她不愿意走的道路的情绪勒索?
我想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影片前半段的节奏像极了《危情十日》,不同的一个是粉丝对作者偏执的“爱”,本片则是丧子之痛的母亲对“孩子”强烈占有的爱。
总体来说本片全程无尿点,甚至很快就进入了扣人心弦的快节奏中,让观者欲罢不能。
唯一吐槽的点是几次重要的凝时镜头给到的都是专业名字的英语,完全不懂啊,不得不按下暂停,用谷歌来查询中文意思,虽然影响观影,但却意外的获得了代入感,当你突然看到原来这个名词是这个意思的时候,马上就联想到一系列可能的后果和剧情的延展。
当再度按下播放键的时候,步步紧扣的剧情与你脑海中的预想相互交织着,很是过瘾。
最后,片末那个美女护士,就是《网络迷踪》里小女孩的妈妈(重病去世)呀,熟悉且美丽的面容呀😄
前面只是正常的展示女孩怎么因为疾病做功课,期待大学录取通知书,侧面反应了母亲的不正常,直到一个电话的意外打来,女孩发现了药片的不合理地方,由此展开了揭晓身世谜底的后续故事情节。
但是影片也就出现了极为不合理的情节设定,例如母亲把女儿囚禁在地下室的时候,居然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关于女儿身世的报纸和图片,这个为了让观众了解母亲下毒的原因,给的关键信息太突兀了,不应该是母亲把女儿关在更小的房间了,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才符合逻辑,甚至绑起来都是正常的,但是导演偏偏把女儿放在了一堆有着各种关键信息的房间里,而且还让女儿从容的发现这些信息,这是母亲傻呢还是导演太缺乏技巧呢,太糟糕了。
母亲利用调虎离山把女儿从医院带回家,偏偏一楼有个很长的楼梯,偏偏下行的电梯还在维修,偏偏保安迅速赶到了一楼,这是想说美国医院很大吗,连出个医院都这么费劲,这些巧合碰在一起,就显得特别有设计感,突然像变成了典型的警匪片,导致后半段彻底拉垮,至于最后的女儿复仇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这部电影有意义的点在于“监护权”这个法律。
看了几个高赞影评,并没有提到这个,正因此这部电影被评得7分都不到。
法律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就是“未成年和老年人”,因为他们需要监护人,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自己为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所以剧里的母亲以监护人的身份掌控偷来的女儿的一切,而女儿在剧终拿出来同样的药丸就代表着当母亲失去自理能力后(起码这母亲是住在精神病之类的医院里的)拥有监护权的女儿换过来可以管控母亲的一切,包括生死。
这是法律赋予的,这个电影在讲的也是:人类作为一个法律字典里的被管理者,该如何活着。
还有很棒的一点是那个邮递员,他选择相信未成年的小女孩。
当妈妈还在诱导邮递员送她去医院时(台词是我可以在后面开车跟着你去“医院”),邮递员问了小女孩“医院还是警局”。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了,当小孩子求救时,不要觉得这是人家父母的事和你无关,当路上女生被抓着往车里扔还被说是老婆女朋友,不要觉得这女生就是老婆是女朋友,请听受害者说了什么。
我是非常尊敬剧里的邮递员。
电影给出另外一个side point是生产以及生产途中或之后母亲或小孩发生意外时,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足够的组织和资源帮助母亲。
我想我们没有。
那么多的产后抑郁,那么多的拐卖,母亲是非常非常弱势的群体。
剧中演技强大到我能感受到那些母亲的痛苦,生下的孩子两个小时后就去世的痛苦。
我想任何一位女性,都应该评估清楚,倒底身边有没有强大的支柱可以支持你帮助你鼓励你。
任何一位男性,都应该搞清楚妻子生孩子这件事情对一位女性意味着什么,以及你自己可以做到什么。
没有人会闲着没事儿截取双臂双腿成为弱势群体,理性的女性也都不该随便选择当弱势群体里的母亲。
时间不长但是剧情还是挺紧凑的,香蕉姐演的真好,最后病床上憔悴样子的妆造太牛了!
开始以为是父亲有家暴,母亲心里有恨意,对他的恨蔓延到了孩子身上!
没想到结尾是自己孩子早夭,偷了别人的孩子养大,挺难过的,怀胎很久,但是没能当成母亲,产生了神经问题!
怕孩子长大后会再次离开,便用药物控制,小女主醒悟的很快,被囚禁在屋里的一番操作很紧张刺激的,真的是物理达人,快破碎的玻璃,喷了一下水,就会全碎!
3星,乍一看是一部比较一般的悬疑惊悚片,时间不长短小精悍,剧情大体也能猜的到。
但深思是一部很有内涵的电影。
聚焦单身大龄女性,单亲妈妈,单亲家庭等等社会元素。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一个人生活不成问题,但情感缺失引发的问题尤为突显,痛失爱子之后,就偷别人的孩子来养,还费尽心思进行控制,不惜对其进行残害,是强烈的占有欲,还是变态般的报复社会,种种心理问题引发的恶行,引人遐想。
导演阿尼什·查甘蒂因为执导《网络迷踪》而名声大噪,他的第二部长片《逃跑》原定于5月8日母亲节在北美上映,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迫只能上线流媒体。
《逃跑》是由香蕉姐莎拉·保罗森与基拉·艾伦共同主演关于母亲与女儿的惊悚故事。
不能在5月8日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期上映,多少少了点仪式感。
主演之一香蕉姐大家都很熟悉了,美恐常驻演员之一,也是《飞越疯人院》前传《拉契特》主演之一。
可以说香蕉姐已经自带恐怖气场,能给任何惊悚、恐怖影片起到加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饰演女儿的基拉·艾伦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名残疾人,平时都需要轮椅,所以在电影中的表现算是她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夸她演技好,某种程度上说,她就是在扮演她自己。
坚强的小姑娘。
《逃跑》虽然没有阿尼什·查甘蒂第一部长片《网络迷踪》出彩,但毕竟导演功底还在,所以也算是一部合格的惊悚片。
剧本扎实,表演出色,再加上几个比较不错的反转,大部分时间都会让你欲罢不能。
以下内容有剧透,建议看过影片的人阅读。
影片开头香蕉姐生下一个带有多种病症的婴儿,包括但不限于:哮喘、糖尿病、瘫痪等。
好在多年以后,女儿仍然坚强的活着。
只不过需要依靠轮椅以及大量药物延续生命。
虽然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但女儿很坚强,甚至已经报考大学等待录取。
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意外打破,女儿无意中发现自己可能一直在服用一种不该服用的名叫“特高幸”的药。
通过各种手段后,女儿确定自己不该服用这种药,因为母亲甚至把药的标签换了。
不得不承认导演各种伏笔埋得很妙。
在女儿得知特高幸颜色的前一刻镜头给到了西红柿特写镜头,而特高幸正是一种红色小药丸。
在女儿即将得知自己不该服用的药实际上是给狗吃的药莱多卡因前也给了宠物诊所的镜头。
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小伏笔,为接下来足以惊掉你下巴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第一幕以女儿得知部分真相后背母亲注射药物致使昏迷结束。
接下来就是紧张刺激,反转不断的第二幕了。
女儿睁眼发现被母亲锁在屋内,不得以只能自救。
其实自救过程不能算多精彩,因为无论是翻窗、爬屋顶还是不靠轮椅从楼梯上滚落而下都不算多难的动作戏。
不过联想到女儿扮演者艾伦在现实中是个需要依靠轮椅的残疾人,立刻让人肃然起敬。
这段自我逃生路以一个小伏笔作为结尾:瘫痪多年的女儿动了动脚趾头。
这个镜头有两种解读,一是生理上,女儿身体开始好转。
二是隐喻女儿对母亲的反抗开始并取得成效。
这中隐喻在随后剧情中又发生了两次,第二次是女儿用脚抵住轮椅,让母亲无法推动轮椅导致紧随其后的保安成功救下自己。
第三次是女儿拄着拐杖站起来颤颤巍巍通过了安检,随后镜头显示母亲已沦为女儿的阶下囚。
导演通过女儿生理上一步步成长来表达对母亲反抗一步步走向成功,生理成长不断加速,反抗之路不断加剧,手法令人拍案叫绝。
整个第二幕完整描述了女儿的“反抗之路”,情节环环相扣,令人目不暇接。
一般说到这后面就要接一个但是了。
但是,过于精彩的第二幕反而让最后一幕失色很多。
《逃跑》结局不可能是母亲重新囚禁女儿,这样的话等于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岂不是戏弄观众让观众看了个寂寞。
所以结局只能是母亲失败,女儿不再被囚禁。
带着这个明显的结局导向,观众早已做好准备迎接那必然的结局。
像跑马拉松一样,运动员不可能全程都在全力冲刺,跑者是在有节奏地奔跑,合理规划每一段路线。
如果前段发力,到冲刺阶段必然会体力不支。
而《逃跑》全程没有给观众喘息时间,过快的节奏不断提高观众期望值,以至于最后本该是点睛之笔的结尾显得有些乏味。
反观《调音师》,虽然全程高能,反转多到数不胜数也会让人疲软,但男主阿卡什最后那一挥拐杖,瞬间让人脑中仿佛炸开了一个宇宙,浮想联翩。
你不自然地会由结尾往前推,再次去推敲各种可能。
而《逃跑》这种闭合式结尾不会让你有这种感觉,最多就是“哇!
这结尾太令人舒适了”,然后就是关闭播放器,删除资源。
饶是如此,这仍然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影片,你甚至可以看到影片对于现实的反应。
现实中部分家长对于孩童强烈的掌控欲,口口声声说着为了你好,实际上可能毁了自己的孩子。
当然啦,这里还是建议各位把它当成一部普通爆米花电影来看就行了,不必纠结于其背后可能存在的隐喻。
毕竟狮门影业的电影,刺激就完事!
⭐ ◀ ▶ ⭐ ⭐ ⭐盡心盡力的「單親直升機媽媽(打理菜園時會品杯紅酒)」同下肢癱瘓+氣喘+皮疹的「輪椅女兒」間陰鬱的「母女關係」和分明的「心理對決」;【Chloe】一直處於「媽媽」的過度保護和掌控下,身陷無處可逃的「母愛」陰影,恐怖中透著悲傷;【Chloe】擱家自學(主修物理)、孤立成長無友無網絡,唯期盼、寄托著她的大學申請結果而借此開始新一輪的「成長」 … 直到【Chloe】 因為一盒不是寫給她處方的「綠色藥丸(狗藥)」而開始對「母親」產生懷疑,終怒罵「Mother fucker」!
簡單而直白的「心理驚悚」,缺乏新鮮感,劇本頗為老實,將「殘障人士」的生活帶入敘事,似曾相識想來《Misery》;【Chloe】悄悄暗赴書房於電腦查詢藥丸的相關信息,豈知「媽媽」深夜時分一個人早已潛伏於廚房監視著【Chloe】的一舉一動 ~ 情景真毛骨悚然!
電影側重表現了【Chloe】「身體」於地形「環境」的對抗與衝突(屋頂爬行),這與她一系列以科學為基礎的重邏輯的行為相契合;她每次下樓(書房、廚房)都要經過「樓(電)梯」,「地下室」是為「欺騙」和「謊言」的禁地(沒有加裝電梯)!
結局有仇必報的「女兒」不愧是「香蕉姐」養大的 ~阿尼什·查甘蒂 ★ 男 🔥 29 N 🔴 2020 🔵 美國 🟣 2024 ▲ 9月 🟣 ➊ 🟣 25🟣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Ⅰ ≈ 90分鐘(24幀)🟣 原聲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9 5 🍁
两年前,一部特别的“桌面电影”成为了年度爆款。
它仅用13天拍完,以不到100万美元的成本,创造了超过7500万的票房。
不仅如此,它在豆瓣上被超过40万人评出8.6的高分,并挤入TOP250榜单。
相信大家猜到了,说的就是90后印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拍摄的《网络迷踪》。
自这部处女作一鸣惊人后,大家对他的新作也充满了期待。
前段时间,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终于来了——
逃跑 (2020)6.82020 / 美国 / 悬疑 惊悚 恐怖 / 阿尼什·查甘蒂 / 莎拉·保罗森 基拉·艾伦
从名字和海报就能感受到,这也是一部悬疑/惊悚题材的作品。
主演之一的“香蕉姐”莎拉·保罗森,近年来成为了恐怖/惊悚题材的专业户。
在《美国恐怖故事》《玻璃先生》《拉契特》等作品中,她都贡献了亮眼的表演。
《拉契特》剧照另一位主演基拉·艾伦,是首次出演电影的新人演员,在片中饰演一名残障人士。
在现实生活中,她本身就是一位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因此在片中的表演也十分流畅自然。
电影围绕着两人饰演的母女展开故事。
最开始的一幕,是医院抢救的画面: 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一名刚出生的女婴恢复了生命迹象。
但是,由于先天的原因,她却同时患有哮喘、瘫痪、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
这个被命运诅咒的女孩,名叫克洛伊。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洛伊成长为了一名花季少女。
可是,她的人生注定和普通女孩不同—— 每天早晨起床,她会熟练地坐上轮椅,然后吃当天的药、在身体上擦药膏。
早餐后,要检测血液,并注射药剂。
由于一身疾病,且双腿残疾,克洛伊无法外出,只能一天都呆在轮椅上。
克洛伊的母亲戴安爱女如命,照顾克洛伊的饮食起居十多年,从无半句怨言。
不仅如此,戴安还会辅导克洛伊的学习,既当母亲又当老师。
而克洛伊也十分争气,每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申请上大学,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梦想。
表面上看来,这是一个母女关系和谐、守望相助的暖心故事。
直到有一天,克洛伊发现了异样—— 在母亲购物回来的袋子上,她发现了一瓶熟悉的药丸。
这是她每天都要吃的药,但是瓶身上贴的标签,却写的是母亲的名字。
戴安·谢尔曼克洛伊不解,询问母亲原因。
一开始,母亲避而不谈。
在克洛伊的追问下,她才解释说瓶身的标签只是购买人的收据。
母亲的回答并没有让克洛伊信服。
相反,她闪烁其词的反应让克洛伊更加疑惑。
一方面,克洛伊悄悄停用了这种药丸。
另一方面,她记下了这种药的名字,想要自己查明究竟。
晚上趁母亲睡着后,克洛伊来到放置电脑的房间,想上网搜索。
不巧的是,电脑恰好在这天断网了。
看到这里,其实已经逐渐暴露出了这对母女的问题。
母亲对待克洛伊,看似照顾无微不至,实际上管教和控制十分严格。
克洛伊每天的活动,吃的食物,学习的课程,都是母亲安排好的。
她不能自由地上网,甚至没有自己的手机,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匮乏。
即便如此,克洛伊仍然没有放弃对真相的探索。
一天,她趁母亲外出,用座机拨打了陌生人的电话。
在万般恳求之下,对方答应帮她查询“特高辛”这种药物。
查询的结果,却令克洛伊大吃一惊: 特高辛的确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但它是一种红色药丸,而不是她每天吃的绿色药丸。
母亲为何要欺骗自己?
为什么连药的标签都要换掉?
自己每天吃的绿色药丸到底是什么药?
为了彻底弄清这些疑问,克洛伊想出了另一个办法: 她和母亲会定时外出,去附近的电影院。
这天,克洛伊在看电影时谎称要去卫生间,实际上却来到了旁边的药房。
这是母亲开药的地方,她直接询问药师到底开的是什么药。
在克洛伊的强烈请求和坚持下,药师终于说出了真相: 这其实是给狗吃的药,是一种肌肉松弛剂。
如果给人服用的话,会造成双腿麻痹,也就是克洛伊目前的症状。
在得知真相后,克洛伊受到刺激昏了过去。
当她醒来时,已经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她尝试与母亲沟通,却发现母亲并不在家。
而她身边熟悉的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房门被锁,家里的电被停用,电话线也被切断。
克洛伊被彻底囚禁在了房间里。
虽然惊恐万分,但是克洛伊依旧保持着理智。
她想出了一个逃生的办法:从窗台翻到房顶,再爬到母亲的房间里,最后再从外面打开自己的房门。
用尽全部力气,克洛伊终于坐着轮椅逃了出去。
获得自由的克洛伊,坐着轮椅一直狂奔。
在路上,她遇到了邮递员汤姆,并对他说出了全部实情。
汤姆十分震惊,他想要帮助克洛伊,但此时克洛伊的母亲戴安也恰好开车回来。
汤姆和戴安形成了对峙的局面,两人开始争吵起来。
在汤姆的建议下,他们决定先把特洛伊送到医院处理身上的伤口。
而戴安也一直坚持,要开车跟在后面。
正当克洛伊以为自己将要脱离险境时,事情又发生了反转—— 趁汤姆不注意时,戴安掏出了针头和迷药,把汤姆击倒。
坐在车里的克洛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重获自由的希望破灭。
她应该如何面对的原形毕露的母亲?
又能否逃出母亲可怕的控制?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多剧透了,大家可以去电影里寻找答案。
只能说后面的剧情反转一环接着一环,看得人十分过瘾!
说起来,关于密室囚禁的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了。
比如《危情十日》《水果硬糖》,以及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房间》等等。
《逃跑》和《房间》一样,也有真实事件可循,那就是震惊世界的美国Gypsy弑母案件。
Gypsy是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知名残障女孩,她是一名早产儿。
由于基因上染色体的缺失,她刚出生患上了包括白血病、哮喘、癫痫在内的多种致命疾病。
从3岁开始,Gypsy就只能在轮椅上生活,晚上要靠呼吸机入睡。
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把Gypsy打倒,她从小到大做了无数次手术,顽强地活了下来。
而在Gypsy的身后,有一个对她无微不至的母亲,甚至为了照顾和陪伴她放弃了工作。
母女俩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们获得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捐款,多次登上电视新闻。
这种守望相助的美好局面,在2015年6月的某一天被打破了。
Gspsy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发表了一条动态:那个婊子死了。
没错,她联手自己在网络上认识的男友,亲手将自己的母亲杀死。
在这个骇人的新闻被爆出后,人们才发现,这个温暖的故事背后有着让人毛骨悚然的阴谋。
原来,Gspsy没有任何基因上的问题,母亲在她刚出生时就为她设计好了一生。
从小,Gspsy就被迫服用各种药物,伪造出她重病的假象,并为她灌输下半身瘫痪的思想。
在Gspsy懂事之后,母亲强制为她办理了退学手续,持续喂她服用各种化疗药物,还剃光了她的头发。
一旦Gspsy对这些安排有丝毫的反抗,就会遭到母亲的毒打。
肯定有人会怀疑,难道有人来探望的时候,Gspsy不会为自己辩解吗?
这恰恰是最可怕的地方,因为每当外人来访,Gspsy都会被母亲涂上麻痹嘴唇的药物。
一旦Gspsy面对镜头,母亲都会拉着她的手—— 如果Gspsy有任何异常,母亲就会捏紧她的手以示警告。
在这种丧心病狂般的控制之下,Gspsy完全沦为了母亲谋取同情、赚得利益的工具。
这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其实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
它指的是一种通过描述、幻想疾病症状,假装有病乃至主动伤残自己或他人,以取得同情的心理疾病。
直到Gspsy弑母案被曝光,这个持续了十多年的阴谋和控制才公之于众。
案件宣布后,引起了极大的社会讨论,很多人为Gspsy求情,但她和男友依旧没有逃脱法律的制裁。
最终Gspsy的男友被判处终生监禁,Gspsy也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
在《逃跑》之前,这个案件就曾被改变成电视剧,那就是去年播出的《恶行》。
恶行 (2019)8.32019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劳瑞·德·克莱蒙特-托奈尔 克里斯蒂娜·秋 史提芬·皮特 亚当·阿金 汉娜·菲德尔 / 帕特丽夏·阿奎特 乔伊·金
和电视剧《恶行》相比,《逃跑》算不上特别惊艳。
即便如此,它在同类型电影作品中仍然算得上值得称道的水准。
尤其是在惊悚氛围营造,以及逃生时的细节刻画上,都可圈可点。
如果你也喜欢看密室囚禁题材的惊悚片,那这部电影十分值得一看。
*本文作者:阿怪
完全没了网络迷踪的精心布局和设计,看完了解到了15年原型案件比电影更精彩
萨拉保罗森最近成了变态专业户,作为一部小巧的悬疑惊悚作品,虽然在某些地方,包括戏剧冲突还可以继续完善,但是气氛的营造和女主的逃生做得都已经有模有样了。
有点《逃出绝命镇》的感觉。逃出绝命妈?
剧情记得清清楚楚但完全不记得什么时候在哪儿和谁看的了
畸形的母爱
我 特别 无敌 讨厌 厌恶 牵连害死 无辜 善良路人 的电影!!!!! 但是不原谅的腹黑结局给你加一星。
就是有点从选角到设置都不对的感觉,莎拉·保罗森看着不太像成天带孩子有瘾那种妈,而且还是偷的别人的孩子,偷孩子还要在家里留当年的剪报当证据,这也过于纯变态了,而且这个闺女设定也太强太聪明了,居然这么大才发现真相考虑逃跑,整个展开太短太迅速,变得普了,就是一般惊悚片套路的感觉,如果参照《恶行》那种感觉,母女俩其实是在漫长的生活和相处里相互依赖但又厌倦,真正细思恐极的还是女儿最终靠杀害母亲才得以逃脱,而且女儿的三观早就已经很混乱了。
记得这个故事是根据前几年一个案子改编的故事,所以也没有所谓某些影评写的什么贫穷的犯罪这些过度解读的东西。表演到位,故事流畅,毫无新意。
6.5分,《网络迷踪》导演第二作。导演镜头拍得不错不代表编剧的剧本就好,首先这种伪装成母亲囚禁女儿的题材算不上新奇,其次这种犯罪本身漏洞就很多。比如,笫一次在药店女儿问药时直接说妈妈把这个药给我吃,让店员报警,估计就没后面这么多事了。其实我连这个导演的处女作《网络迷踪》都觉得一般。
抖音解说
挺一般的电影,剧情都能猜得到,一直到片尾字幕出现都没什么惊喜。这类题材还少嘛?
三星半。相比上一部《网络谜踪》的丝滑顺畅一气呵成,这部显然有些跌跌撞撞且概念先行了,过于按部就班的情节走向也冲淡了本应逐层累积的悬疑感,当然这还要部分归罪于影片陈旧的“囚禁”设定,留给创作者的发挥余地有限。好在自《网络谜踪》开始导演就保有了对主角动机的高度忠诚——上一部的寻(Searching)以及这一部的逃(Run),围绕着至简化的概念和生活化情节不断加料,让埋藏在现实、家庭中的惊悚和可怖自然显现(诸如自动滑梯、母亲背上伤口等细节的铺垫与交代)。中段女儿逃跑的独角戏几度扣人心弦,香蕉姐的“变态”诠释也具备足够的可信度,以及,承袭了上一部对屏幕和媒介(电脑、因特网、电话)的运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形成了导演的个人符号。
好久以前看的,跟本没想起来写短评。剧情俗套,母女两个主角都没什么高智商,没有特别惊悚的时刻或者值得记忆的镜头
不好看,就是妈妈用药物控制孩子就在身边,结局孩子也报复回去。(剧透是因为真的没意思)
烂片
還是更推薦看惡行。
可以看得出导演在本作中极力想让这部与《网络谜踪》区分开来,《网络谜踪》是依赖网络,而这部则几乎是与网络隔绝,把重点放在了如何逃生上,但两个角色似乎都是从头用力到尾,观感有些疲惫,而且平庸的剧本,发展都在意料之中,完全没有被惊艳或者惊喜到地方,片子结束了也不会再过多回想了。
【2.5】导演抛弃了前作还算新颖的桌面电影形式,其他方面却没有更多精进,于是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惊悚片而已。
能把这么薄弱的剧情氛围营造这么好 不故弄玄虚角色不反智已经可以干掉大部分小成本惊悚悬疑片了
节奏很快,小成本故事,不纠结情节,看看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