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两年,辗转换了几份工作,一直找不到喜欢的工作,而且一直在寻找。
用乔帮主的话激励着自己,”keep looking,donot settle till you find it”。
之所以不能安心在一份不那么满意的工作上坚持做下去,之所以一直在苦苦思索和追寻着那个可以让我为之奋斗一辈子的心爱的事业,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让我相信,工作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而且会让我们收获成长和幸福的事情。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每个人都在为找一份好工作做准备。
念书上大学学习知识,都是为了最后有一份好工作;培养兴趣学习乐器和舞蹈,动力之一也是为了在职场有一技之长更受欢迎;甚至是养成开朗的性格、学会沟通技巧,也是为了更好适应工作。
每个人出生就被打上了”工作使命“的标签。
社会不仅教育我们工作是理所应当的,而且让我们相信工作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必经之路,也是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途径。
所以我们拼命寻找我们梦想的工作,在各行各业不同的职业中挑选、对比、权衡,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就像选择人生伴侣一样,绞尽脑汁地思考和探寻。
可惜,有些问题本身没有答案,而有些答案也只是人们编出来、为了让你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就像工作,就人的本性来说,不是必须要工作。
也许有些人生来比较有野心对名誉地位有极强的欲望,他们可以选择在职场上通过努力工作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
可有些人只想做自己,过快乐的生活,不想违背心意做不善良的事情,不想人云亦云或是卑躬屈膝,他们其实不一定要一头扎进职场江湖。
我相信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存在,可为什么大家最后都还是在工作呢?
因为人生下来以后,就不再是一个个体。
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国家。
个体意味着差异性和多样性,意味着创造性和活跃性,这对人本性来说是很好的,但对国家而言则是增加了管理的成本。
国家希望所有人都遵守统一规则,有同样的信仰和价值观,将自己的生活定位在相同的方向上去发展。
这样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不会有太多的抗争。
这样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社会化,是我毕业以后一直被家长朋友以及同事领导提示,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一个蜕变,是帮助我们适应社会的过程,总是,是一个褒义词。
但其实,社会化,说好听一点是和谐、是融入,说直白点,其实就是被同化。
失掉个性,失掉自我,主动把自己变成和大家一样的人。
因为这个追求”和谐“的社会,缺乏包容性,不欢迎异类,甚至会排挤异类。
所以大家不得不接受熔炉锻造,把自己变成”社会人“。
否则,就会被边缘化,被社会遗弃。
很喜欢王小波,他曾赞赏罗素的一句话”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就像影片一样,虽然主人公最后还是回归大众开始工作,但是并不代表他曾经的“nice and easy”的生活,那个只做自己拒绝被社会化的年轻人,是没有意义需要被改造的人。
有人选择工作,有人选择不工作,只要他们能好好生活,就没什么可指摘的。
现在互联网发达,越来越多人喜欢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喜欢拿一套标准化的价值观,去道德绑架别人。
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要把所有的声音都变成一个节奏中震动,以保护这种和谐。
这让很多人有了一种社会使命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明目张胆指责和排挤异类。
希望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允许一些人,不用从出生开始就为了工作而活。
如果不是一切为了工作,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兴趣,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真实。
不再有那么多功利性,不再有那么多尔虞我诈。
那样不才是真正的和谐么。
很少有探讨这种生活方式的电影,用什么都不做来对抗忙碌的人生,仔细想想,令人神往。
并不是向往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向往这种行为带来的真正的轻松自由,但大多数人都一样吧,不敢承认。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紧急时刻,至少喜欢别人的,这种感觉就像坐火车,在接下来“紧急”的几个小时里,我不必再去考虑该做什么该去哪,一切都已经被安排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样会显得我特别忙碌特别有用,简直太妙了。
但是我不会告诉别人我的享受,毕竟这是“紧急时刻”。
电影中的一些设定其实挺讽刺,塞巴斯蒂安虽然想什么都不干,但是领低保也得面试,跟找工作没什么两样,“领低保”更像是一项他比较喜爱的工作。
低保面试官也是个痛苦的工作,前任低保面试官被这份工作逼疯了,仇视一切,拿假植物砸人,新面试官说他混蛋他还觉得好笑,只能感叹:幽默真是便利,可以逃避一切。
应该没有人会愿意坐在那整天给无所事事的人发钱吧,真的不会羡慕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吗,电影里那位流浪汉的手里可是攒着月亮呢。
好在新的低保面试官可以说是塞巴斯蒂安的知己,他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我叫理查德,是个普通人,身高普通,体重普通,智商也是普通水平,我每天晚上睡七个小时,做普通的梦,没有巨大的蜘蛛在谈人生,我的梦想非常接近实际,我无法说清它们究竟有没有实现,在我那八层的楼房里,我住在第四层,没人说我帅或者丑,从没读完过普鲁斯特,但我也读过小王子,但我讨厌这本书,我觉得那就是垃圾,但我不敢这么说,我有个平板电视,40寸的,分了三期付款,我有辆用信用卡买的车,是个法国车,为了帮助本国经济,我会垃圾分类,也会在刷完牙后关好水龙头,我的妻子说我很无趣,这完全正确,看吧,这就是我。
“这段自我介绍的内核放在自己身上也完全合适。
现在太多作品都是要告诉我们做自己,但是正视自己的欲望好像就是挺难的,想做的和实际做的都不是一回事,可能就像安娜说的,不做那么就不会失望,不死的方法最好就是不生。
这确实是很好的逃避理由,所以很多人包括我,才会一直过着理查德那样的生活吧。
《轻松自由》用幽默引发了对生活方式的思考,但是毕竟没有经历过电影那般的人生,我转身看了看自己的房间,还是坐在窗前静静地看月亮从东边落到西边吧。
很好,幽默真是便利。
不违背自己内心,快乐的生活是很多人的愿望,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面对男主角坦然的行为公众是责备、谩骂和排斥。
“有人怎么可以如此任性,为什么我却要像钟摆一样奔波忙碌?
”男主角看似什么也没做,可他在无聊中让自己快乐,找到哄自己的方式。
无论是看书、跳舞、在长凳上看书,还是在公园里、在广场上看着周遭的一切,他都能发现、看到别人注意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路边那个被室友怀疑死去的人吗?
男主角看到了那人手旁的积水中倒映出的月亮,而室友却丝毫看不到。
他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周遭的人,无论是室友还是那个帮助他的低保办事员,都在他的鼓励下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当然,男主角也改变了自己,找了一份工作并且开始了一段快乐的生活。
其实就像那个女室友说的,不是没有能力做好事情,是恐惧,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什么都没有做。
男主角面对熊的那一刻、他没有选择,不能后退也不能装死,唯一的就是面对,当真的面对了结果远比想象的要好很多倍。
男主角反复你人潮行走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黄色休闲装穿过西服革履匆忙的上班人群,红色卫衣穿过黑压压的人群,红色的雨伞在大雨中闯过黑色伞群,手拉手快乐的夫妻再穿过逆向人群的那一刻,人群掉头顺着他们的方向而行。
自信的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是谁也拿不走的本事。
赞同主人公的生活态度,但是不赞同完全不工作,不工作是不可能获得这份轻松,这种轻松是虚假的,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
男主的房租、水电费、吃的薯片、喝的红酒、穿的衣服、每天一日三餐、出行娱乐花费,这些不可能靠低保可实现的,如果可以,这种人人都喜欢的生活谁不想呢,但是不行,北京光房租就一个月四千,男主所在的巴黎(还是其他城市?
)怎样我也不清楚,但肯定不是低保能支付起的(也许巴黎低保很多?
但也应该支付不起这种房子和生活吧?
)。
包括最后的结尾也是经不起推敲,即使男主喜爱售卖床这个工作,在现实中也会遇到老板对于业绩的压力,工作变了味,从而不会那么喜欢。
(而且男主真的有说话的天赋,总能让人将他的话听进心中,而现实中我们并没有,也没有男主的学历和学霸头脑buff。
)这种乌托邦式的轻松,在未达到足够富裕还存在阶级差异的今天,是虚假的,任何冠冕堂皇的说辞都只是在为隐藏在轻松自在之下的极度懒惰和自私进行粉饰和找借口。
我其实很喜欢这种生活态度,我觉得如果换成一个有着基本工作保障的人,以这种轻松自在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会非常乐于接受并非常赞同。
但是完全不工作,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不赞同。
我更愿意去劝说人们尽量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不工作。
我不是杠,我明白导演想表达的意思,人生并不一定要按大众所要求的那样努力奋进,其实是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顾众人眼光、享受自己的生活。
但是,我必须要加上一句,这一切必须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只有基本的工作才能带来这所必要的物质基础。
父母的钱也是父母工作得来的、低保也是纳税人工作转化来的,所以一定的物质基础都是工作带来的。
也许有些人可以自己不工作,靠父母或低保,但他不工作,一定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需要更多额外的工作,来抵消这些不工作者的不劳而获。
他们不工作那段时间是挺快乐的,但看得我心里很不踏实,因为这种快乐很表面和短时。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感觉只有帮助他人,才能让我获得一种深层和长时的快乐。
当然,并不一定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快乐的理解,这只是我个人的感觉。
另外,我想说一下,人是一个社会动物,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属性,因而一定是要融入社会的(那种脱离社会的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的生活状态)。
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重要标志。
所以对于一个现代成年人,工作是必须的。
我这么强调工作,是因为感觉电影把工作的重要性太弱化了。
除此之外,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包括色彩、构图、音乐等等,都很喜欢,也很喜欢这种生活态度,慵懒惬意很快活,不随大流,不懊恼过去担忧未来、只享受现在,生活简单而有趣,只要这些是通过自己工作合法获得,我觉得超棒!
一个废柴宅男的人生哲学。
我就是喜欢在公园长椅坐上一整天,不随波逐流又无所事事也是一种生活状态,不生就可以不死,不试就可以不失。
寻找自己舒服的方式活着,最终得到内心的平和。
自由自在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可是真的做到了哪有如何?
感觉男主 Seb像极了夏目漱石笔下那种高等游民,拥有名校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和三个学士,但他却想赖在家里混吃等死,享受无聊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毕业就失业,或者说他从未就业,他的人生目标就是领低保然后继续每天看看电影看看书,能在公园长椅坐上一整天,他最喜欢的是床,因为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床上度过。
看完电影打趣说都市人被生活压力压迫到焦虑不安也许看看这部电影就能被稍微治愈了。
在工作日你是不是最讨厌闹钟的声音?
总是想多赖会床。
为什么周末时光转瞬即逝?
我还没休息好,你就告诉我周一了。
早晨上班路上追不到的一趟车,赶不上的一趟地铁都是我们一大早的沮丧。
晚上临近下班最怕老板笑嘻嘻的过来给你安排工作,你是加班呢还是加班呢,还是…周末休息看到单位同事或者领导的来电,首先就是眉头一皱。
与周遭人的复杂人际关系亦是你想吐槽的,随时随地伪装自己只是为了在宫斗剧一样的职场不要过早领便当而已。
偏偏男主就是个如此“看得开”的人,地位、名誉、金钱都不需要,我只是为了我而活着。
这种生活方式虽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说起来也是很让人向往的☞富有的不是金钱是时间,追求的不是物质是内心;没有钱也总是很开心,只要足够生活就好;不善于人情世故,但总是与人为善;总是带着笑脸,不抱怨,毕竟没有太多需要抱怨的;永远保持对知识的好奇,自我修养决不能丢;拥有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
被家人嫌弃不要紧,他有的是时间,是啊,青春是有很多时间去恣意挥霍。
但就是如此废柴的高等游民也能有找到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的时候,恋爱绝对是让一个废青能振作起来的原因了。
积极向上,努力生活?
等一等,Sub真的可以改邪归正?
他只是找到了另一种方式去让自己过得舒服快乐,家庭煮夫亦可以有,现在赖在床上,已经不是一个人望着天花板了。
人不需要赚很多钱,工作是为了对抗生活的无聊 ,人总是要让自己充实起来再去努力活着,所以,别在我面前谈论什么自由,你能做到了再说!
自从出国以后,变成了巴黎的边缘人,变成边缘人的优点是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发呆。
发呆的结果是发现原来我们终究不能变成拯救世界内裤外穿的超人,而从小被填鸭式灌输的头悬梁锥刺骨的勤奋也未必能帮助我们跨越到那个凌驾在我们之上的阶级,那么平凡的我们的生活意义再哪里呢Libre et assoupi大概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思考,本来是抱着喜剧的心态去看电影的,后来发现这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的电影,这也是一部只属于法国的电影。
Seb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三个硕士和三个学士,但他失业,或者从未就业,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成功,他的目标就是什么都不干,最喜欢的是床,不过他也喜欢和女生睡觉在被父母赶出家门后,他来到了巴黎,住到了他同学家,于是三人成了室友。
安娜做一个编辑社的实习生,而另一个室友做一些小工作,Seb去申请社会补助金,第一次被一个连假花都种死的公务员拒绝了,第二次则是一个自认为平凡的法国人,他不高也不矮,不胖也不瘦,不丑也不帅,住在八层楼的第四层,他觉得小王子是本很蠢的书,但他没有勇气说,他看追忆逝水流年却重来没有看完,他有一辆贷款买的法国车,甚至他的梦也没有奇景,都是日常生活。
他接受了Seb的材料。
当然Seb也接受到了外界的挑战,他在公园晒太阳,被一个妈妈报警说他的无为限制了别人的自由。
在各种美国梦,中国梦,白日梦的轰炸下,我们痛苦的来源大多来自于欲望而不得,Seb大概很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他选择了无为,不管如何,电影大概为我们提供了存在的另一个可能。
Sub是一个高材生,拥有博士及多个硕士学位。
按常理来说这样一种跨学科的深度学习应该能让男主对当下社会有一个全面且清晰的认识。
至少能赋予男主一种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当然我们无从知晓男主的研究方向是什么,但他所认识的世界对价值的影响或许是消极的,这样负面的价值观影响了Sub对待人生的态度。
他变成了在旁人看来很无趣的人--一个什么都不想做,一个喜欢待在自我角落的理想主义者。
其实刚刚了解男主Sub时,我有一种出奇的羡慕感,虽然因工作被家人赶出家门,但发达国家赋予的高福利让他可以不用面对生存问题而单纯享受生活,当然还有一个喜欢他的漂亮妹子大开家门供他留宿。
这不就是伊壁鸠鲁所谓的“快意人生”吗?
但镜头突转,故事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提醒了男主Sub的悠闲妨碍了其他人的生活,他因长期在公共区域的躺椅上悠闲的打发时间而被处罚35欧的罚款,也因自己不工作骗取低保收入而在社交圈被自己的同学歧视,最后感情受到伤害的女主角直接唾弃了木讷男主的人生观。
这个时候观者才开始发现主角Sub需要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活在一个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且安全的舒适环境中,原来男主有他独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只有“对着熊猫打飞机”背后的女人才能理解。
而女主角的对Sub的情感像极了对他所过生活的向往。
这样的情感缺乏真实的理解和共鸣,理所当然的也就少了交集。
男主角Sub所面对的世界毕竟是一个人治的世界,人天然带有群居性,不知道是社会环境影响了Sub,还是女主角的话触动了他,亦或是片尾的那只可能夺人性命的熊让他体会了周遭的情感及生命的价值,主角Sub总算找到了自己片头所言符合心性的理想工作---兜售让人入眠的床垫。
片中男主曾性幻想的女人在片尾戏剧性的进入了他的生活。
可以想象男主可能因为自己的被动而错过自己的伴侣,但我能看到的是随着男主的改变他依然存在发现志同道合友人或恋人的可能性。
也许这就是社会同化我们的结果。
但本片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同化和改变,其实还有角色们对本性的坚持。
犹如保障局的秃顶大哥放弃工作开了烘焙店,主角Sub放弃电视剪辑而开始兜售床垫,这一切都犹如那个放弃异样红伞逆流而行的男主,他在最后坚定的牵着自己犹豫的伴侣与人流背道而驰,在他们的感染下引领了人流的方向。
这也许就是当我们融入,我们反而影响了社会的结果。
我们被裹挟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洪流中,而我们又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影响着这股洪流,或大或小。
犹如女主角总是想抢镜参与别人的人生一样,我们总得努力生活,好为这个时代,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电影在安娜表白之前的全部我都喜欢,我就喜欢三个人轻轻松松的状态,喜欢布鲁诺和塞巴斯蒂安晚上说的做的直男无聊事,喜欢安娜写假日记疯狂暗示布鲁诺,喜欢看塞巴斯蒂安为低保奋斗,每日无所事事我不是说他们必须一成不变,只是他们后面的改变我都不喜欢,那太日常了,我只想在电影里做做梦,就是个乌托邦电影不好吗?
毫无疑问,我最羡慕的是低欲望的人,有的时候没有欲望就没有恐惧,没有欲望就没有失望,而塞巴斯蒂安在安娜表白之前,他的眼神是我所喜欢的,是钝感的,可能人就是越缺什么越想要什么,我是一个对生活周边风吹草动都会敏感的人,理性只是我的后天习得而在电影的最后,躺在床上的塞巴斯蒂安向观众诉说他人生的后半段的时候,那种眼神,我读到了成年人的狡黠,读到了一丝得意,我一点也不喜欢虽然导演一直暗示和铺垫,甚至通过安娜之口告诉观众“你是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去尝试,你认为只要不出生就不会死亡”,没错,我承认,我觉得只要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我是个凡人,但塞巴斯蒂安和我不一样,他是真的天生没有欲望,从他在电影前半部分表现出的一切动作,行为,语言,神态来看一定是这样的!
他真的对身边很多事包容理解又完全不在意,而导演却自以为是的让他在电影后半部分转变了,而且这转变来得太突兀我向来讨厌电影里面必须有人物弧光这个设定,我不是说人物必须一成不变,难免会被人诟病脸谱化,我喜欢的人物转变是微妙的,幽微的。
举个栗子,山下敦弘的《不求上进的玉子》,玉子大学毕业之后依然宅在家里一年有余,她和父亲一起生活,做个废柴,doing nothing,然后很缓慢的,她转变了,她意识到虽然她不喜欢走出舒适圈,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往前,她拍了证件照,她要搬出家去自己住,电影在她可能要去找工作但还没开始找的时候结束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是非常高级的非常可笑的就是,《轻松自由》的导演明明在电影前半部分创造了一个有生命的,人物性格很丰满的,接近无欲望,钝感力极强,对世界很包容的塞巴斯蒂安,但在电影后半部分把他毁了,导演一点也不懂这个人物,电影创造了塞巴斯蒂安,也毁了塞巴斯蒂安
片子分数很高,看完的确能让观影为生的豆友们找到共鸣。
时间不早,简单结合最近看的书,抓几个点发散一下感受吧:1. 正好前段时间看了《枪炮细菌钢铁》,讲到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就可以养闲人了,社会就会出现分化,才会孕育文化、科技等等。
2.《八次危机》讲到发达国家重要的价值观变化,原本为了对抗资本主义剥削,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宣扬劳动最光荣来进行斗争,不过由于发达国家人力成本提升,实体产业普遍向欠发达国家转移,于是把道德制高点也拱手让人,所以需要寻找新的立足点来支撑自洽性。
自由、民主变成了新的旗帜。
3.初中时学空想社会主义,批判的就是其生产力基础是奴隶。
就像MA里,再怎么大肆破坏,最后都有矮人一夜之间善后处理复原,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八次危机》里归纳,欧洲的剥削势力范围在非洲。
4.疫情期间,发国天女散花般全民散财,网友纷纷吐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血真厚。
作为一部喜剧定位的作品,带着上面这些背景观影,想到这片背后的问题远比看上去深刻而沉重,即使时刻敲打自己:苛责里面不现实的发展和过高的福利待遇未免有些不识趣,何况科技进步很可能最终催生以高度自动化取代绝大部分劳动的《蠢蛋进化论》里描述的未来。
但是,还是想说不劳而获是人性中怠惰的终极目标,不需要大肆宣扬也会有人穷尽一生去追寻这种财务自由。
尤其是既然处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就要稍微实际点的思考问题。
血厚的,自然可以迷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安慰自己人生可以有另一种展开方式。
但是还是要留意到即使是在充满希望,昂扬向上的国度,也有三和大神,无奈的找不到如何重启人生的快捷键。
好在谈了一大堆,最后结尾在了三十而立,落回到成长与勇气这些普世价值观,完美晃点了我上面说的这些意识形态上的争议,只可惜俊男靓女,轻松愉快的构成,并没有预期的有趣,多少让人有些失望吧。
上一次看《轻松自由》是一年前的八月,看完后我就将这部片子列入到自己的私人影片清单中。
就是那种以后你有了心爱的女人,你会幻想跟她一起看的影片。
我不想讲影片的故事,如果有兴趣大家去看就好,只是想记录女主角的一段独白。
“我真的很喜欢你。
当我们见面时,我立刻被你吸引了。
我觉得你很帅,很自由,你做事都很随性,我都有些嫉妒你。
你的漠不关心很是吸引我。
我叫你来这里住是因为我想和你一起,当你到来时我真的很高兴,我想我们其实可以有一个很美的爱的邂逅,不过不是那种很浪漫的方式。
晚上,当我躺上床时,我希望你能一起上床,然后再发生点什么,不好意思这么说太直白了,但这就是我所想的。
我曾梦到过你,一个什么都不想做的人,却会和我发生关系,你可以接受、给予、穿透、抚摸,但你什么都没做。
你更喜欢梦想你的生活,而非实际体验生活,这样是不对的。
你并不快乐,塞巴斯蒂安,你恐惧着,你那关于做梦、生活、清心寡欲、悠闲度日的想法,全都是谎言;你在恐惧着,而你坚信你的谎言,你什么都没做。
那是因为什么都不做的话,你就不会失败。
你认为不死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生。
但那并不对。
你会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死去,但你会不开心地死去,甚至都没有尝试过,去开心一下。
那样很可悲。
我曾嫉妒你,而现在我是同情你。
我希望你能走出这样的状况,越快越好。
马可搬进来和我一起住了,他并不完美,他有过他的失败,但至少他在那儿好好地活着。
真遗憾,因为我们其实可以试试的,但你甚至都不想去尝试,尝试而已。
”
39 导演是有多爱戈达尔和法外之徒,一个片子可劲儿逮着人致敬,不过挺可爱。后一小段太气人了,前面多有意思,要看的不就是这位废宅哥怎么直面社会普世价值的围剿狙击,完成废宅的自洽吗?怎么又绕回了老路,还是要依凭一种世俗取向获得心灵安宁,这属于导演没破题,写了半截交卷。安娜小姐又凭什么指手画脚人家不开心啊?结尾招安得如此生硬和鸡汤,真是让人恶从胆边生,想一个铁拳捶死男主
法兰西小废青儿在2014年的幸福生活还可以被美化一下,可惜对几年后娶妻生子事业有成的虚幻想象在2019年的现实中落了空,哪有条件教娃学骑自行车啊,都上街去黄背心了呢。
“教导你生活的故事里从不会有火辣的裸女。”
无聊,看得要睡着了。
讲真的 看到一个小时 都没看不懂到底想表达什么 完全没有故事线的
高阶废柴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你的懈怠,进入废我合一的境界。但是,最终还是难以脱俗,为什么就不能光光享受躺平的快乐。
达成成就:友邻没看过的电影。
就最后都是结婚生子?离谱
较好地阐述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不被主流的焦虑影响是一份非常难得的自由,独立意志未必要有什么伟大的结论,我想要停下来,不需要特殊的意义,就只是停下来。这是一部很好的缓解焦虑的电影,我们什么都不做,停止无意义的“你必须行动起来”,我不要改变世界,也不被世界改变,我只享受自己这份轻松与自由。
被骗了。。。诈骗剧
高等游民的社会冒险。当你习惯『人就是要工作呀』就很难去怀疑比如工作对人的异化就已经发生了。『如果所有人都像你一样,社会还怎么发展』的味道过分熟悉,多元包容其实有点空,人们还是会自动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哪怕对方真的快乐且无攻击性。习惯了『你觉得轻松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语境,恐怕只会把这个电影当成类似假期一样的毛片。所以工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本来都要信你了结果你怎么还偷偷上班去了
神马玩意儿,而且也不知道笑点搁哪嘎呢
很可爱的小品,有很多灵动机智的对话 ,招人喜欢。 安娜好美
喜欢。看得想念巴黎了
捞月亮的那一幕太美了,结局扣一分,难道就不能无所事事地终其一生吗?现实果然总是缺乏想象力。“我喜欢无聊,喜欢虚度光阴,喜欢停顿,喜欢时间停滞的瞬间,我也喜欢等待,以及长途旅行。我喜欢事情的准备阶段。克雷孟梭谈过爱,爱中最美的一刻莫过于拾阶而上,对于我,梦想做某事比实际做某事更好。”
凭什么8.3我快睡着了
啥玩意 剧情没意思
男主有好几个硕博文凭想找工作就能找到,外形很好且有种迷人的松弛感,不工作也有良好的家庭和低保福利,这才能有选择轻松自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