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亲情和成长的主题之下,揭示了80-90年代中国城市青年特有的困境。
作为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一批独生子女,普遍单一的家庭关系造就出了独特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混杂着不安的对归属感的强烈渴求,与奋力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来印证自我成熟之间的矛盾。
当失去仅有的向内的家庭归属感后,向外寻求理解和认可是更艰难的。
即便进入社会,独生子女在家庭观上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难以承袭任何一代相应的经验,只剩下盲目的自我保护。
这个困境在电影中通过留学,单亲家庭等因素层层放大,最后多重错位的身份,终于在面对根本不在集体无意识经验中的额外的血缘关系时被撕裂,再凭借自己的力量重组,最终获得和解。
这个过程中找到的是只属于这一代人自己的答案。
我童年的记忆全都是姥姥的身影,是她做饭时围裙上的味道,是她回家时温暖的拥抱。
每天幼儿园放学后,不等姥姥进门,我就立马催促她换衣服,赶紧下厨,姥姥做的炒饭是我一辈子都吃不厌的食物。
姥姥年轻时是名手术医生,退休之后还被返聘回岗位任职,囿于时代的技术,有时上了手术台,一站就要十几个小时,但每次她下班出现在楼梯口时,我全然感受不到她的疲累,因为她总是带着笑。
姥姥是我见过的最自律、最坚强的女人。
她从小就教育我要乐观,要坚强,我也照做了。
彼时乐观是轻松的,是单纯的。
进入青春期后,我开始慢慢发觉“坚强”二字变得复杂又难以捉摸,与此同时姥姥也罹患癌症去世。
我看到很多人像我一样在面对家庭、情感、学业、工作等发生变故时,都会不自觉自我打气、自我消化、自我安慰。
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出发点,优先自我排解而不是向他人求助。
如今社会鼓励大家自信、独立、外向、乐观,在这样大环境的价值观取向下,求助是示弱,是无能的体现。
所以坚强是优点。
但坚强一定是优点吗?
石路是一个被坚强所困的人。
她长此以往对自己伤痛的压抑导致她感情上与外界隔绝,不承认自己对亲情的需要,更何谈追寻和治愈。
坚强时常是一柄双刃剑。
长此以往在伤痛面前用理性压抑感性层面的需求,这些未能表达的需求就会逐渐积压并最终化为一只猛兽,吞噬自我。
该如何在坚强和示弱面前找到平衡正是我创作《我是监护人》的初衷所在。
电影讲述了一个女孩如何学会和自己和解并自洽的故事,也是一次我对个人成长比较私密的探索。
我时常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对情感需求的表达———真正的交流是需要勇气的。
如何能够卸下伪装,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有时是困难的。
当人类还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时,一切的需要都依靠最原始的哭声去索求,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像被上了无形的枷锁,要不要坦城以及如何坦诚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我思索的方向。
而这也正是影片中石路和父亲遇到的困境。
石路害怕得不到原生家庭的关爱以致从未对父亲表达过她爱的缺失,父亲不想在女儿面前示弱,以致从未在再婚之前表达过单亲父亲的无奈。
做为一名创作者,选择电影也是因为它是我的语言,是一个可以让我和更广泛观众沟通的工具,每部作品也都是我在自己生活某一阶段为之所困的一个问题。
我将石路的故事呈现在银幕上,是想抛砖引玉和观众一起探讨曾经受过伤害的人如何去学会自洽。
我喜爱茨威格的小说,倾慕李安导演的作品,不论什么媒介,这些作品中总是充斥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人的极大同理心。
这也是故事的魅力所在,去打破边界,去掉标签,包容理解与自己不同的看法和生活方式。
制作独立电影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从剧本、到融资、到选角、到拍摄、到宣发,每一步都会有一个或多个时刻项目险些崩塌,但幸运的是,大家在黑暗中不曾放弃希望。
电影上映前夕,我特别想感谢一下一路走来所有陪伴,支持,信任我的伙伴。
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曾数次经历理性和感性的冲突,坚强与破防的抉择,这样的每一个时刻大家都在陪伴着石路去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电影是我们全组人员给观众的像亲人一般温暖的拥抱。
希望大家可以去感受它的温度,也能让坚强破防一次。
10.29电影中规中矩没有让我特别惊艳的地方。
有些部分还是不错的。
主角演技在线的,有人说石路眼神总是容易飘忽。
我没有这种感觉。
反而我觉得,石路在说谎骗弟弟的时候,眼神飘忽是优点。
弟弟的演技不提了,还小。
电影中的家庭矛盾我是很不理解的。
父亲在弟弟出生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弟弟。
姐姐因此有了阴影,变得只顾自己,不在乎他人。
我疑惑在于父亲不至于一点都不关心女儿吧,哪怕给点经济补偿也算好的,片尾父亲自己也说了,女儿16岁大雪天跑外卖,你早干嘛去了。
落得这结果还好意思找女儿帮忙?
最后就因为父亲帮助女儿说了几句话,女儿就释怀了吗?
不理解。
电影结尾,父亲和弟弟回北京。
女儿送走父亲时,电影画面做了模糊处理,很想眼睛充满泪水的视角,这个做的还是挺不错的。
还有结局彩蛋,我反正是挺喜欢的。
一家人开开心心最重要。
总结就是电影挺一般。
《我是监护人》主观评分:5分剧情概述女主角尚语贤饰演的女儿在美国学建筑专业,在毕业实习需要签证之际,男主父亲王砚辉送来了后妈的儿子来美国看病丙肝。
这小子刚好有绿卡,刚好通过作为弟弟监护人的方式延期了实习签证。
但女主非常嫌弃这个弟弟,因为感觉是他抢走了她的家和她的爸爸,放养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弟无意中发现自己是被嫌弃的于是爆发情绪离家出走了,最后父亲匆忙赶来一起寻儿子。
最后找的过程中,女主就突然升华了,一下就释怀了,然后也搞定了实习公司的项目任务要求,说服了弟弟回家,最后顺利的留在了美国上班。
评价感受片里的小孩演的很好,完全演出了我最厌恶的小孩的样子。
本来就想简单在春运路途上看个电影,结果还得跟着一起闹心,和《囧妈》里的妈一样的剧本和演技太真实导致的身理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女主实在过于矫情了,一个人在国外最好的学校呆了十年,家里也有钱老爸开工厂,无非是缺少了一些父爱,就感觉吃了万千疾苦一样。
印象最深
女主角还演过《老炮儿》的吴亦凡女朋友和《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女侦探kiko,果然浓妆之下就剩平平无奇。
现在对于19.9元促销的电影,每周只要有多少,我都想去看看,当然也不是不挑,而是看阵容或者题材,有兴趣的就去看看。
本身是想去看看巩俐的《兰心大戏院》和许鞍华的《第一香炉》,可惜他们没有19.9元的活动而作罢。
《我是监护人》这电影看到有王砚辉,对他还是有点印象的,算是一个好戏之人,女主角其实不熟。
这电影主要是讲述一个女留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跟父亲关系,因为自以为的关系破裂,而顽固的坚持己见多年,靠异母弟弟过来治病的间隙,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重新理解,修复了父女关系。
大部分剧情都是发生在纽约,一开始女主角就是去面试一家跟建筑设计有关的企业,而且对这家公司的信息非常的熟悉,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像是不上这家公司,就不打算工作了的劲头,然后等待面试结果。
面试完后,就匆匆忙忙到了一个中餐馆,原来是给这家餐馆送外卖的。
与刚才的面试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就是王砚辉饰演的她的父亲,来到纽约找她,父亲也是因为电话联系不上(被女儿拉黑),才经过纽约警方的方法,找到了他的女儿。
多年不见的父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大事,非得跨国来,原来是因为父亲的新家庭生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异母弟弟,患了丙肝,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内不能治还是怎么的,反正最后来了美国。
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是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坚持几周就可以了。
不过女主似乎不乐意,但是恰好这时候求职的单位来了电话,说是有2个面试者,需要给3个月试用期,问题在于她的签证还有几天就到期了,也没办法获得工作签证,就不得不被驱逐回国。
这时候她想到了,异母弟弟是在美国出生的,要是以监护人的身份,就可以获得新签证,美国签证规则,不懂,反正电影里边是这么说的。
为了获得签证然后去自己的理想单位上班,被迫答应,治疗这几周期间跟自己这个弟弟一起生活,也算半照顾他吧。
一开始之间互相不太熟悉,可能有些小冲突。
女主角白天工作不能在家,留着弟弟一个人在家,弟弟在家无聊,有天恶搞,专门到她打工的餐馆点了巨额外卖,送货过来的,就是她的同事,一个暗恋她的外国人,这外国人告诉我们,在美国让一个孩子独自在家是犯法的,要是被人发现了,是要被儿童保护协会收走监护权,因为女主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实在没办法兼顾,就只能冒险。
外国男主利用跟这个弟弟的契机,想拉近与女主的关系,经常来她家,弟弟也不能独自在家,所以给他安排一个类似于托儿所的地方吧。
开始我在想这娃娃这么多点就能会学英文么?
还真是,英文似乎还不错呢,能跟大小孩都能沟通,比我们很多读了多年英文的都厉害。
但是呢,小孩子还是不太高兴,吵着想回家,姐姐就拿出一个自己做的原型家庭的模型给他看,忽悠着不成熟的弟弟,对了,刚才还忘了说,姐姐为了获得签证,弟弟可不乐意在这陌生的,不过弟弟对这个外国有个史塔克情结,也就是钢铁侠情结,他相去看看史塔克大厦,所以姐姐就忽悠他,哄着把他留下了,父亲就回国了,还给了几万块费用,至于什么作用,不言自明。
用模型哄了一段时间,不起效了,又想到了史塔克大厦,说弟弟才1.28m,要1.3m,才能进史塔克大厦,这就导致了弟弟去打篮球,一下加剧了病症,原来丙肝是不能剧烈运动的。
弟弟进院,还是让姐姐有点担心,开始有了一些些姐弟感情了吧。
恢复了后,双方生活在一起算是更加融入在一起,有了点点家的感觉。
工作这边,老板开始让两位新人一起设计养老院的项目,最重要的项目——美术馆暂时不让她们参加,先试试养老院设计,看谁的设计更好,再决定谁留下谁离开。
开始女主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有信息,还对对手的设计,觉得一般般,但是还是给与鼓励,觉得自己能稳进。
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但最后却落败了,设计的养老院方案给各位大佬讨论的时候,说她的太过于冰冷,甚至有点像是墓地的感觉。
这边男主角也邀请她们姐弟去参加他姐姐的生日会,可能女主忙着忘了都把晚餐吃了,不过男主都过来了,弟弟说可以再吃一顿,也就去参加了,生日会看着非常的温暖欢快,真的有一家子其乐融融感,非常的温馨,不过女主的面相实在难以融入,被男主姐姐关注到后,发表了一些言论,互相发生了争吵,主要表达的就是女主太过于自我甚至对普通老百姓的平凡快乐生活,有点鄙视,代表着失败,等等一些让女主难堪,也可能是说到了女主的痛点。
男主和女主在家外的一些对话,让弟弟听到了,就是说让弟弟留着就是为了获取签证,然后去理想的单位上班,毕竟也生活了几周了,弟弟听着难受就离家出走。
大家都到处找,父亲也抓紧速度到了纽约,都着急的到处找。
实在找不到的,能想到的地方,都找过了,最后都动用了儿童保护协会还有警方帮忙找。
似乎电影都容易留下一些线索,比如这次用的就是写日记,没想到弟弟也有写日记的习惯,里边说到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有一次姐姐带弟弟去一个她常去诉苦的地方,还是许愿的地方。
尽快赶过去,然后开始说了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感动了弟弟,不过没用,弟弟似乎太不信,最终被儿童保护协会和警方带走了,要让女方证明是不是具有监护人的资格,否则无法带走弟弟。
接着出现的画面,就是保护协会,女主和父亲都在,说女主不照顾孩子,失责,然后父亲的一段话,说的很真挚,说是自己离异,把重心都放在了新家庭,对女儿缺了关怀,让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父亲的责任没做到,这些真心话,也算是把父女之间,这几年憋着心里的话,一口气说了出来,有些话,可能就是缺乏一些沟通契机,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几年不见面,就这么互相折磨,虽然大家都知道,可惜就是不愿意自己开口,非得逼急了,才能说出来。
相信这种父女,还有父子,或者母子母女都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就能化解的,让双方的感情升华,但就是不肯先说出口,或者东想西想的,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道真的有隔夜仇么?非得这么互相折磨,不到危机或者生命关头,就是不能畅聊,能畅聊的算是好的了,有些一辈子都没机会了,因为可能有人已经先走了。
父女的和解,让女儿的心中对家庭的理解了新认识,让她对养老院的设计更加合理,让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人性化,而不再是冰冷,然后提交给公司的方法打动了老板,本来都已经离职了,最后公司还是给她电话,让她留下来工作去参加美术馆的设计。
在没有出后面的结尾之前,按理说这样的结局其实不好的,因为从电影的主题来说,父女修复关系后,应该会一起回国的,本来还说这个结尾烂掉了,不过很快就打脸了,稍后出现了所谓的”彩蛋”,一个月后,女主回到了家乡,还跟弟弟在一起,但没父亲在场,可能父亲很忙,或者导演的意思……我也不太懂了。
看完这部片子,我想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所有的这一类电影,都是的女主的原谅作为结局,然后强行大团圆呢,从《狗十三》,《我的姐姐》,再到《我是监护人》。
片中的石路最后的最后因为是原谅他的爸爸,缓和了关系,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至于他的父亲,为什么女儿从16岁到美国,组建新家庭之后就对她不闻不问,直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得了病,父亲才想起来她在美国呢,从后面父亲为她辩白时知道,父亲对她的状况也并不是全不知道,但是作为父亲,为什么不能适时的表达关心,我并不喜欢片中片中沉默的父爱,至于石路,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求学真的很艰难,作为一个留学毕业生,一边儿要为自己的生计打工,一边还要努力工作,只有被留下来,才会有工作签证,一边还要照顾她弟弟,她是自我封闭的,没有家人,朋友的关心,活在自己独立的世界里,难过时,只有对着墓碑说说话,为了生活下去,她必须坚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家可回。。。。
在美国实景拍摄的一部简单情节的电影。
本来应该是很感人,很催泪的一个普通女孩的故事,整部电影的走向反而偏向平淡。
有时候总感觉貌似有点《我的姐姐》的味道,且父女间的矛盾体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强烈。
如果从一开始就对大女儿没有那么关心,那么结尾王砚辉老师饰演的父亲,不会有那么感人的一段台词的。
还不如从一而终,因为这样的父亲我是最不喜欢的。
不过我很期待王砚辉老师的表现,虽然他的戏份相对较少,但表演从不让人失望。
从出租车上留下科迪的担忧,到儿童保护机构对女儿多年在美国辛苦的闯荡,每个眼神动作都很让人入戏。
最后看完这部电影我生理上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头晕。
不知道是不是美国摄影师独特的风格,特别是石路(尚语贤)单独走在街上的镜头,尤其的晃。
石路是个倔强的女孩,独自在纽约打拼。
父母离异了,父亲又有了新的妻子,生下儿子。
父亲来纽约找她,她躲着不见,谁知道父亲一直找到了她打工的餐馆。
面对不知情的餐馆老板,父亲还想表演一下浓浓的“父女情”,结果石路根本不配合,只是冷眼看着他。
那个眼神中透露出来冷漠的力度,震慑人心,让父亲立刻低下头去。
石路是尚语贤在新片《落地生》中的角色,这也是她第一次担纲电影女主角。
导演敬然(这就是导演的真名)说,当初就是尚语贤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打动了她,“我们还把她的选角视频放在一个大银幕上专门看了一下,看完之后确定就是她了。
”这个小姑娘的眼神和表演,经得起大银幕的挑战。
我们项老师看完《落地生》后说:“有没有觉得她有一点像年轻时候的郝蕾?
”这种像,不只是长相,还有面对镜头时候的那份淡漠与老辣。
尚语贤算是现在小花中难得的大青衣长相,就是面相比年龄显得更成熟一些。
“之前也去试过青春偶像剧中比较软妹子的角色,但感觉不是十分很适合自己。
”她这张脸比较适合大银幕。
现在这个时代到处都是长得相似的少女脸,已经很少见到这样大气成熟的年轻女演员。
尚语贤的第一部作品就是在管虎的《老炮儿》中出演吴亦凡的女朋友,一头脏辫,又酷又飒。
随即又在成龙的《功夫瑜伽》中演张国立的女儿。
不过很多人记住她,还是因为《唐人街探案2》中那个绿发双马尾的黑客侦探KIKO。
几个角色的形象完全不同,我有朋友看了之后,表示完全没有认出是同一个人,“尚语贤这个人长什么样不重要,大家能记住我的角色就好了,以后肯定会有机会本色出演的,就像我喜欢的约翰尼·德普,不管他是演"杰克船长"还是"剪刀手爱德华",观众都能记住他的角色。
”本来今年《唐人街探案3》中也有她的,结果因为疫情,迟迟未上映。
倒是《落地生》抢先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和观众见面了。
尚语贤终于等来了一个“可以以自己真面目示人”的角色,“这次是我从事电影行业四五年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去塑造这么一个生活中的人物,所以对我来说角色所有情感的起起伏伏,从最开始到结尾,是很完整的体验了这样的状态,这个对我来说特别新鲜、特别宝贵,而且特别重要。
我希望之后真的可以多演一些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对于演员来说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这是一个新演员对于自己演艺之路的期待。
电影中石路是个在纽约上学打拼多年的女孩,尚语贤演出了这种真实感。
这份真实一部分来自她的演技,一部分来自编剧、导演敬然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有一部分来自尚语贤流利的英语。
尚语贤的流利英文在《唐探2》的时候就显露出来了,那里面她就有大量的英文台词。
尚语贤在高中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英文水平了,这一点就比之前的冰冰们都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北京电影学院念大一的时候,尚语贤就结识了一些国际班的外国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平时看美剧也尽量不看字幕,慢慢去练习。
《唐探2》是她第一次在美国纽约拍戏,《落地生》又再次来到这里。
导演敬然2011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导演系,是世界动画协会会员。
2012年加入20世纪福克斯前期制作团队,参与制作了《公牛历险记》《冰川时代5》《里约大冒险2》等好莱坞动画片。
所以《落地生》中石路的很多经历都有迹可寻。
她去建筑事务所实习,敬然就给尚语贤设计了换鞋的细节,“纽约地铁有很多小洞,穿高跟鞋的话很容易卡在里面,所以一般大家都是穿一个比较舒服的鞋,到办公室再换上高跟。
”
导演敬然饰演尚语贤父亲的是“老戏骨”王砚辉。
他也说:“语贤这个演员身上充满着那种灵气,应该说是演员的天赋。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王砚辉有《荞麦疯长》《风平浪静》《落地生》三部参演的新片入围,其中,《落地生》入围“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
今年电影节比较特殊,只有入围,没有评奖。
没有红毯,没有开幕式、闭幕式……
今年上海电影节上的王砚辉、尚语贤、林靖喆、敬然王砚辉也算是终于迎来了一个演艺生涯的小高潮。
他的人生可以给尚语贤这样的新人参考,在娱乐圈,走红或者被大家记住从来都是一个玄学,但演技好,终能出头。
王砚辉之前演了太多小角色,属于那种你看到他的脸会记得,但就是想不起来他名字的演员。
但他说:“虽然有时候戏不多,但如果有人说我是个打酱油的,那这个酱油也一定非常鲜。
”我喜欢的导演曹保平很喜欢用他,《光荣的愤怒》里演横行霸道的黑井村村长熊老三,《李米的猜想》他演运毒人的裘火贵。
最可怕的是在《烈日灼心》里,他最后出场,演一个被抓的杀人犯,就一场审讯的戏,但是看得很多观众毛骨悚然,以为他是真的杀人犯。
王砚辉和敬然说:“演坏人就应该要长着一张善良的脸。
”
《落地生》中他演的父亲是一个有爱不会表达的、没有攻击性的中年男人,“但也是这样的没有攻击性,反而让女儿的攻击性更加显露出来,父女之间一直有这样一个紧张的气氛在。
”王砚辉为角色增加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父亲英文不好,就会说几句简单的台词,感谢别人,就说“thank you,相当thank you。
”这个“相当”就是王砚辉自己的发挥。
还有一个情节是美国儿童保护组织找到石路,怀疑她“虐待”同父异母的弟弟科迪,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还要为石路求情,对着保护组织的代表就喊:“领导……”
饰演科迪的林靖喆今年才刚8岁,但是作为童星,演艺履历比尚语贤可丰富多了。
连导演敬然都说:“他的执行度特别高,我觉得比我更有经验。
”林靖喆的父母在他3岁的时候才举办了婚礼,婚礼上他是小花童,被化妆师发了朋友圈,然后就被经纪人看上拍了广告,继而进入娱乐圈。
《如懿传》中坐在周迅腿上的小十二阿哥就是林靖喆出演的。
《落地生》是林靖喆第一次去美国拍戏,“那时候他还不到7岁,纽约有规定,8岁以下的小朋友每天拍摄不能超过4小时。
”在这样的情形下,敬然形容林靖喆拍戏极其准、急、快、稳,很多戏一条就过了。
对付这样的小朋友,尚语贤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虽然电影中是有些敌对的状态,但私下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尚语贤在片场一见到林靖喆就要去抱他。
拍戏没几天,就投其所好给林靖喆买了一套乐高玩具。
有一场两人吵架的戏,难得NG了,倒不是他们情绪不到位,而是剧本中科迪是个生活在北京的小孩,喜欢吃肉龙(我们项老师看完电影,也对肉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现实中林靖喆生活在浙江温州,根本不知道肉龙是什么?
于是一急之下把肉龙说成了“龙头”。
《落地生》这样一部电影,处处透露着新鲜,导演是新人,演员中要么是王砚辉这样的金牌配角,要么就是田原这样只是客串了一场视频戏,剩下也都是新人。
但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尚语贤这样的女演员才终于有机会做上了女主角。
但主演这样一部小体量的作品,不见得就不如演偶像剧或者大制作。
《落地生》是一个经过市场锤炼的作品,2018年,导演敬然正是带着《落地生》的故事来到上海电影节,报名了电影节的创投单元。
之后,她才获得投资,开拍此片。
而今年上海电影节,敬然除了《落地生》入围“亚洲新人奖”官方入选,又再一次来到创投单元,为自己第二部长片寻找投资。
这一次她要改编董启章的小说《体育时期》,“这是一部讲两个女性之间关系的小说。
两个女孩都有童年创伤,她们的创伤是由于一些童年耻辱的经历造成的……”
至于像尚语贤这样年轻的演员该如何把握住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会?
那可能就是不停修炼自我,掌握更多技能了。
比如英语,比如舞蹈,尚语贤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习民族舞和唱歌。
7岁学习钢琴,高中时期又学习街舞,开始参加各类比赛以及学校的文艺表演……就连8岁的林靖喆,他现在就读于温州市少年艺术学校,平时除了学表演还要学舞蹈、英语、毛笔字、溜冰……疫情期间吃多了一些,老师还要求他赶紧进行形体训练,减肥。
没有一个郝蕾是容易的,都是要一个好角色一个好角色地不断累积起来的。
(我们的小小花园,你要不要来转转?
)
我是看了预告片之后才决定看这部电影的。
因为在看预告片的时候,其中的几个桥段我觉得还是有冲击力的。
一个很简单的电影脉络,但是说实在的要处理的好也比较困难。
问题就是在于这是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中国式的故事,父子父女,姐弟。
互相之间的芥蒂,矛盾。
最终重归于那种血肉相连的亲情。
整个片子给我的感觉,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的表述,我都觉得比较硬。
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感觉也有很多不符合逻辑的地方。
其实电影中的三个人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都不是很大,但是很明显的导演就是想把这种中国式的亲情逻辑放在一个与中国毫不相关的背景文化当中。
这种处理方式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很高超的手腕和驾驭能力,显然该片的导演没有达到这个水准。
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美国社会的这种不同调,就如同两条直线基本平行的行走而不容易交叉。
显然把这个故事放在异国他乡,即便是把域外的因素考虑进去,那也仅仅是个辅助的铺陈,不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所以因此而做的种种设计,就显得有点弄巧成拙。
比如最后机场送别的那一段,父亲没有回头举手的那个动作,却让做女儿的泪流满面,至少让我觉得,莫名其妙而且滑稽。
水准一般般吧,导演再努力。
男主角离婚了之后,独自和女儿相依为命。
日子十分的艰苦,男主角连饭都不会做。
于是男主角希望和女主角结婚,这样就有人做饭知冷知热了。
但是男主角还是格局小了,结婚之后女主角生下儿子就得了产后抑郁症。
从此做饭的工作都被男主角一个人承包了。
女儿成了这个家多余的人,因为家里比较有钱因此女儿初中毕业家里就送她去美国读书了。
女儿毕业那天希望父亲能来参加,但是因为弟弟生病了所以父亲没有出现。
女儿从此对父亲就十分不满。
以前家产都是女儿一个人的,现在这些房产将来肯定都是弟弟的了。
因为弟弟生病了,所以需要来美国看病。
女儿本来不喜欢这个弟弟,但是为了工作签证只能利用一下弟弟美国人的身份了。
但是女儿的工作不太顺利,每天的日子都过得苦大仇深的。
弟弟知道姐姐在利用自己就离家出走了。
男主角知道儿子丢了,赶紧坐飞机过来寻找。
很幸运儿子找到了,但是女儿还是不愿意回国。
男主角只好跟儿子两个人回国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有些人嘴上说的好听,但是身体却很诚实。
很多耳熟能详的明星居然早就是外国籍了,还有一些名人虽然自己是中国籍,但是他们的子女却早变成美国人了。
不得不说这些有钱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啊。
难怪人家那么有钱呢。
看了首映。童年的阴影可能是人生的黑洞,但也可能是人生的精彩之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女主虽然童年缺爱、敏感、脆弱,但这也促进了她在建筑设计创作上的天赋。放下阴影,活在当下。个人不喜欢扶弟圣母剧情,爸爸的转变也过于突然。
同题材来说,从故事到导演叙事到演员表演都很难得的不洒狗血,就那么淡淡的都能懂的情感和乡愁。云淡风起,有点高级。
太平了,没有槽点也难寻亮点,像是千千万万纽约客中某一位的个人传记,或许他们能更有体会,其他主题涉及好几个但却都没有深入,尚语贤的表演尚可,配乐那首歌倒是给我种草了。|“落地生”这个名字好听多了,为什么要改。
首先,电影的观感非常好,除了长得非常像我姐姐的女主之外,能够看到一个新角度的电影也是很惊喜的。但除此之外,电影任何一个角度的剖析都显得弱了。。。三星纯粹是因为印象分的加成,因为无论是女性成长、家庭关系、感情推进甚至文化差异,各个方面都没有深入表达。。。对于题材来说,算是相当可惜了。。。看完发现就是一部什么都没有说的电影,而且好像也没有很贴近生活
还以为导演是学建筑的 设定还算有意思 建筑和家 弟弟的监护人和姐姐的监护人 但是节奏真的好差 戏也很无力 不好看
整体很好,摄影加分。声音设计有点糙,对白水平不稳定忽上忽下,避雷这款拉胯的anamorphic...
王砚辉真不错
这片子完成度很高啊 咋这么点分 是因为担心美的的糖衣炮弹吗 女主收了爸爸的钱照顾弟弟可以发展很多情节出来 女主挺有带孩子天赋的 这小屁孩儿脾气真大动不动就摔东西 女主腿有点弯啊 英语说的不错
#SIFF2020# 见面会场 处女作,四平八稳,没有个人风格总是无趣的,同电影里设计师说从石路的作品里没有看到石路一样自指出路。用建筑设计的设定与家庭,事业结合挺用心,但只是浮于表面的情感设计。落地生一词对于非海外圈来说较为陌生,能理解导演想从个人与家庭联系的海外生活出发,并增加戏剧性,但想让人理解海外女性奋斗过程的电影,我想单《少女小渔》一部就够了。
3rdhiiff 推荐有留学经历的同学看看。导演的动画经历对于剧情节奏推进方面游刃有余。叙事结构很传统,情绪把握也比较到位。虽然属于“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系列,但对于那一部分比较精准的受众来说,很容易产生共情。
四平八稳,普普通通。特别是父亲对女儿的爱完全没有表现力,孩子太熊让人厌烦是通病不说了嘛,但这难免也太老套?有批判美国吗?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的,但觉得批判得挺好!其实爱情线挺想看到结局的,并不是在一起,而是当朋友。结尾确定不是让尚语贤秀演技?还有丑?尚语贤的痘痘都那么明显还美死了好吧!不太喜欢这种题材的,感觉有点像《我的姐姐》,但好像是这部先展现出来的。
喜欢戏里情感的表达,真的能打动我。电影完成度很高,可看出剧组非常的用心
不痛不痒
落地生,除了弟弟美國出生(後半生無憂)的身份,不妨也大膽理解為“植物落地生根”,石路往內在家找不到歸屬感,轉而希冀建築師梦想上被Greyson接納、尊重,甚至斬斷了“哺乳動物”的生活計劃。看到同龄人中不少堅強獨立的中國女孩的影子。她們留學深造,與家相隔万里,在餐廳兼職,能省则省(打包帶點剩菜就潦草將就一天),每月的積蓄一丟進焚金爐似的城市,“滋”一聲灰燼悠悠飄散。路的經歷初此外更是多层不幸的重叠,重组家庭的身世、簽證和工作的壓力,再加上被寵壞的弟弟難以共情而自私任性的言談舉止,高潮刻意堆砌悲劇感,誠然催發眼淚,但此後尤金墓碑前的和解、父親報警找女兒及餐館一段,還有略有累贅的北京場景,倒是有些支撐不起、力打棉花之虛浮感。喜歡被摔多次而碎裂的小家模型,警察局的潸然落泪,機場送別和割裂的晚宴
确定不是个换皮剧本?
可以看出故事创意不错,但具体展开后却有些差强人意。父亲直接把儿子丢在美国,留给同父异母的姐姐照看,这本身就不太合理。而随之展开的各种戏剧冲突都稍显刻意,都像是设计好的一样。到了最后姐弟突然冰释前嫌也有些突兀,没有任何情感上的铺垫就草草结束了,也没有与观众产生任何共鸣。总体来说,作为新人导演算是及格作品了,剧本再好好打磨一下会更好。
#海南电影节11# It’s so fucking relatable. 看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部。但最后的one month later显得多余没必要,但我的情感还是决定给五星。
内容挺多的,掌控力很差。
尚语贤,英语行;王砚辉,真会演;林靖喆,特上镜。
整体看来是一部工业很成熟的幼稚作品。就像导演自己说的,数学之于建筑是基础,要注入很多的情感才是好作品。这部片子里每个镜头,剧本架构,人物形象,都充满了定型化的“设计感”,起承转合一望到底,痛苦什么,和解什么,喜悦什么,都很突兀。2.5多半星鼓励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