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两位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之间荒诞又带有幽默滑稽的行为与对话值得我们探究,等待戈多,戈多是谁?
到底等待的是什么?
等待的意义又在哪里?
很多人的观点是等待戈多其实等待的希望,戈多谐音是god上帝,他们无休止日复一日的等待希望的到来,等待被救赎。
故事《等待戈多》中仿佛什么故事情节都没有发生,情节没有高低起伏,但我们可以看到流浪汉们在生活愈发艰难的条件下,依然不断等待着戈多,憧憬着、希望着,认为戈多明天就会出现。
虽然自始至终戈多都没有出现,但“戈多”却成为了流浪汉生活中每一天的支撑点,让他们本来痛苦的生活变得有目标可追寻和有希望可以等待,而不是在虚无中浑浑噩噩地绝望着。
(如在剧第一幕的时幸运儿变成了哑巴,波卓变成了瞎子,他们陷入绝望,想要自杀,但他们在想要自杀前想到了“戈多会怎么想”本来要结束生命的两位主人公因为戈多而继续等待希望)。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贝克特想要表达的是,他认为“希望”虽然是飘渺的,甚至是虚幻的,却没有说破从而让人类陷入绝望的深渊,而是告诉他们“希望依旧存在”,将希望之光留给生活在无望之中的人们。
法国人有句话叫“attendre dans les coulisses”,意思是在上舞台之前的准备室里等待,就这么一直等待着不在舞台上表现自己。
这句话其实很玄妙,我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等待戈多》中的画面。
这部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它是在二战结束的残余军火中诞生的。
当时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派生了这样一个“荒诞”的问题:“我们的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就像这部影片中,“戈戈”和“狄狄”只是日复一日地等待着,重复着双方看似在对话却无实质交流的行动,以对细枝末节的无聊执拗和重复强调他们存在的事实。
生活是为了什么?谁是戈多?戈多究竟存在与否?为什么要等待戈多?这些问题没有回答,影片就这样以怪异的基调发展下去。
但是作者贝克特是理智且清醒的。
他明白人类自古以来热衷于为自己的生命找寻一个停留的点,不然存在的意义便好似被剥夺了。
而“等待”便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尤其是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强加上了诸多额外含义。
等待就是在那样一个恰好的时段中一个恰好的、停留的点。
当生活失去目的、期许,只是在不断的重复过程中以时间刻度为标准向前推进时,等待便成了最好的形式。
“狄狄”一遍又一遍神经质地询问:“你见到我了是吧?”他需要通过小男孩的回答来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存在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
但是我想,你的等待大概不是这样的。
你的等待不应该是被动地延宕,不应该是在回忆与荒废中反复,不应该是把一切撒手交给未来。
若是你,等待便不该是荒诞的。
你应该抓住你的未来,把等待活成希望的样子。
初次看完这个一脸茫然,它到底讲了一个什么事,我不知道,等待戈多,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是谁,我也不知道。
再次看完以后,有了一点感悟。
象征性“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 穿靴子的痛苦象征着他们对生活的无奈但又无法摆脱,自杀游戏也象征着生活的痛苦。
《等待戈多》中采用的都是杂乱无头绪的对话以及荒诞的插曲,他们无限的重复着没有意义的事情,也许人生就是这样,毫无意义的重复,漫无目的。
也许是生活过于痛苦,就会希望能够摆脱这个现状,但是自己对此又是无能为力的,于是就会把这种希望寄托于一个救世主的到来,戈多就是他们等待的救世主。
为什么等待结局是他们依旧伫立在原地,继续等待。
他们没有等到戈多,那为什么不走?
因为他们走不掉,因为他们依然对等待怀有憧憬,希望有一个救世主来解救他们。
继续等待“为什么要拿时间折磨我?
”他们在漫无止尽的等待,没有时间的概念,今天是星期六,还是星期五,还是星期四?
上周六他们有没有等待?
时间变得毫无意义,于是只能无尽止的等待。
等待,继续等待,等待一切,等待死亡。
其实《等待戈多》这部作品,还是有很多解读的,其中让人不断讨论的一点就是:戈多是谁。
有人把戈多(Godot)解释为上帝(God);有人认为戈多其实是死亡的隐喻;有人认为在这部戏剧中戈多其实已经出现过了。
但是目前普遍接受、也是我赞同的观点:戈多其实是贝克特对“希望”的解读。
剧中的两位主人公从始至终都在等待着“戈多”,但从始至终都没有等到“戈多”。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缥缈虚无、无法触摸的幻影,一个存在在人类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这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幕,其实可以代指这一过程:人类在绝望环境下队希望不断地等待,却始终无法等待到希望的真正出现。
《等待戈多》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
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
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
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
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
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性。
《等待戈多》的第二幕几乎是第一幕的完全重复。
戏演完了,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结尾又回到开头,时间像没有向前流动。
但剧情的重复所取得的戏剧效果,却是时间的无限延伸,等待的永无尽头,因而喜剧也变成了悲剧。
《等待戈多》看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它讲了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希望,今天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
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戈多的消息,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希望会等来戈多。
刚开始,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直等待戈多,觉得那只不过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最后才明白,戈多就象征着意义,等来了戈多,之前所做的一切就有了意义;反之,他们的行为大概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还记得这段经典对话:我们走吧。
我们不能。
为什么不能,我们在等待戈多。
他什么时候来,不知道。
那我们还是走吧。
我们不能。
戈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然而他们还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的希望。
最后,我在思考,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呢?
可能是人们对自己的命运和自己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只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
但是,我觉得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
《等待戈多》的主题和核心是等待希望。
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一棵突兀的树,一块坚硬的石头,两个极度渴望的人,还有四顾无际的充满光亮与空气的大地和柔软的天空。
戈多,某种意义上仅仅是希望的变体而已。
希望什么,无关紧要。
失败是必然的,因为希望是没有的。
等待着明天,因为明天才有新的希望:等待成长,因为有成长才会懂得更多的人情世故:等待成功,因为有成功才能体会到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喜悦。
等待是一种很好的处世态度,等待青春,等待时间,等待机遇,等……无论等待什么,都有一个等待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开心,有人悲伤,有人寂寞。
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是寂寞的,寂寞于那个黄昏的大树下,寂寞于那种苦苦的等待,而这种等待的结果却是个未知。
所以爱斯特拉冈与弗拉季米尔应该悲伤。
因为戈多的不来而悲伤,因为饥饿而悲伤,因为寂寞而悲伤。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也应该开心的,因为有彼此的陪伴,因为有彼此的相知,因为友谊呵护善良的光辉。
等待是无言的,把那等待者心跳声无情的放大。
等待是静止,唯独那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
坚持对于等待,正如轮子对于杠杆,那是支点的更新。
其实虚无主义就是吃饱了不知道如何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导致的。
你看那些皇宫贵族都通过赛马,弹钢琴来消耗过剩精力。
虚无主义在中国不可能成为主流思想,在儒家文化圈这种内卷严重的地方也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流精神状态。
有一个阶段可以,那就是工作之前,家长喂饭管饱,儿童时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你对着日落,天上飘翔的鸟,远处的山,奔流不息的大河,安静的只有鸟叫和脚踩树叶声的树林,这些景象一开始令你惊奇,等你凝视久了这些会让你觉得有些恐惧,你饿起了肚子,想起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你赶快跑回家,这是你初窥存在主义的片刻。
青春期的性冲动之后,你有了思维的觉醒,你在上课发呆时脑海里冒出了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为什么圆周率算不尽,为什么世界是现在这样的而不是别样的,为什么会有人,河马,狮子,为什么生命千奇百怪却都叫生命,河水底下的石头有生命吗?
为什么要学习找工作吃饭睡觉然后工作吃饭睡觉每天重复甚至还要生孩子养孩子循环往复,然后你在某天就死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乐趣是什么?
是成为教科书上的爱因斯坦和牛顿吗?
但如果人类全灭亡了他们两个也不算什么了吧。
晚上回到宿舍,有人在被窝里研究白天没解出来的数学题,你有时候会被这些奇思怪想和这种深层次问题上的不透彻而焦虑困扰,这大概就是朴素感觉意义上而非哲学定义上的虚无主义。
这种持续求真并因此被困扰的精神状态,等你过了学生阶段,就基本不可能再有了。
其实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有了天真的不受功利污染的好奇心,你连学生时代也不会有这些。
如果你的社会范式过早的给你提供了填饱肚子和满足欲望的社会导向,你就不可能去探索精神了。
跟每个人一样,你以后的内在生命的成长同样极度渴望精神世界的丰富,但那时候的你太愚笨了,你精神层面的满足止于偏向流于表面的自我安慰,你只能通过买个包包,买块名表,找个位高职重的工作让人敬怕,你炫耀自己找了一个多么漂亮的妻子和有一个多么有背景的爹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
对,没有这些,你也可能买不起,但这却是你所有的渴望,你所有的幻想便止于暴富和暴富后的满足,你是多么浅薄无聊。
这是资本主义调动起你的欲望以后,对你精神的一次异化,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多多少少都被这种异化不同程度地支配着。
问题是,就算是腰缠万贯,你依旧没法建立一个与外部现实世界不脱节并且自身能够内恰的精神世界,虽然你渴望这个,但为时已晚,晚到过度的内在探索让你害怕,甚至昏昏欲睡,你会愤怒于自己的愚笨,你会被比你更有才华的人吸引,并因此在内心深处有一种微弱但良性的自卑。
被低层次的果腹问题困扰,阻止了你产生更加让你精神困扰的虚无主义,这是愚笨的你的不幸中的幸运,也是你作为人不能升级的幸运中的大不幸。
基于虚无主义生长出来的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人物,不是东亚版本的主流。
太可惜了。
如果没有虚无主义,就没有马斯克说人类的意识是浩瀚宇宙中的微小烛火,更没有了卡尔·萨根的暗淡蓝点。
地球是诞生已知唯一生命的地方,而人的意识是生命之光。
如果地球发生了意外,这烛火便很容易熄灭,他想要把人类的脆弱而又宝贵的意识挣脱地球母体,正是源于对虚无主义的正面回应。
一个马斯克或许解决不了虚无主义抛出的问题,但他对虚无主义的阶段性思考成果,却努力延续和延长拓宽人类探索宇宙和自身的时间和空间。
话说回来,《等待戈多》里面的困境,是更高一个文明段位的零星级别,明白我的意思吗?
只有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愁吃穿,八小时工作制,人人有闲暇时间胡思乱想,在这之后才会产生的新的社会困境,才会诞生出新的社会创造,工业体系,艺术作品,文学,思想观念…
在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提到了等待戈多,其实从前看过电影中一个片段,但那时候觉得云里雾里的看不下去,这会沉下心来,才领略到其中之意。
观看影片的时候,我更偏向于把“狄狄”和“戈戈”看作是同一个人的不同人格,那样看起来更有意思,像看史铁生和他自己的对话,也像看我与自己的对话。
片中狄狄和戈戈的三次相互拥抱,以及狄狄哄戈戈睡觉的片段给我很大的触动,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自己也能够给予自己安慰。
这让我想起曾经某个夜晚,我受着病痛的折磨,那时候我拼命呼唤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她如愿出现了,她轻轻拍着我的后背,给我拥抱,哄我睡觉……亦如看到了另一个铁生在宽慰坐在轮椅上的铁生。
等待戈多,就是在等待未来,等待死亡。
片中出现的小男孩是戈多的信使,也是死亡的信使,狄狄每次都问他有无见过自己,可惜男孩每次都说没有,代表死亡还没打算迎接狄狄。
狄狄和戈戈不断地寻找话题,不消停地对话,这不正是全人类都在做的事情吗?
人类不断地折腾不就是为了消解孤独,无聊和无法驾驭时间的无力感吗?
或许,最初就是因为宇宙自己很孤独寂寥,所以它创造了地球,地球自己很无聊,所以它又创造了人类,人类又创造了许多的狄狄和戈戈……另外,片中波卓和幸运儿的桥段,个人感觉,有隐喻世界格局的意思……幸运儿的那段“思考”从人类文明思考到世界的诞生,宇宙的爆发,看似乱七八糟毫无逻辑的台词念法,很贴切展现了万物爆烈式出生与发展,虽然没有看到画面,却通过他念的这段杂乱无章的台词感受到了,属实有趣……
在人们喜欢的东西和痛恨的东西之间总是这样存在同一性么。
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痛苦绝望扭曲。
重复重复重复重复无休止的不间断的要怎么样摆脱要怎么样才能摆脱你永远不能摆脱。
害怕这平凡么害怕这黑暗么,到底是害怕自己还是害怕这未知。
啐啐念。
一个又一个的声音叫喊着出来,慌忙的堵住耳朵闭上嘴巴,来不及,轰的一声面目全非,爆炸时脸上只有焦虑,恐惧还未发生。
这些是你的想象。
因为我总是诠释的刚刚好,这样的八面玲珑讨人喜欢,我很累但是不会丢下伪装,我爱死了这个警戒状态,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击毙对方或是被对方击毙,我要一个姿态不管你看不看见,我需要死掉的时候配上完美的表情,天衣无缝左右逢源是我的态度,我恨一切虚伪我表演一切虚伪,我没得奖,导演说丫的你是一跑龙套的。
你笑。
我给你笑。
笑够了没。
我们去喝酒。
我知道你也刚刚结束表演,你丫也一跑龙套的。
不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而是臭鱼找烂虾你懂么。
你懂我们都懂。
人人都是生活里的哲学家。
小时侯有个动画片叫地精和海怪记得么,那歌唱的多鲜活啊,上天,入地,地精和海怪。
我晕菜了吧我,越来越喜欢说事儿,我陶醉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掰手指头说哲学,自己给自己诺贝尔好不好呢。
别唧唧歪歪教育我,我们一样茫然整个社会一样茫然,后面的人看清楚我们看不清楚自己这你是知道吧。
这是我的.不是你的.这是我的.也是你的.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该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创作模式,情节结构不完整,人物语言、行为荒诞无意义。
荒诞是一种审美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 延伸了多重的审美意义。
该作品讲述了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自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
然而戈多自始自终也没有出现。
从荒诞的角度看,《等待戈多》情节荒诞,舞台效果荒诞,语言行为荒诞。
1.情节的荒诞传统的戏剧一般重视情节、事件的完整性,有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但是等待戈多在结构.上不完整,情节上不连贯,只展现了一个片段场景,情节支离破碎没有冲突没有逻辑性,以等待开始以等待结束,表现手法十分荒谬,整个过程情景枯燥无味,毫无变化。
这就是典型的荒诞的特征。
2.舞台效果的荒诞《等待戈多》的发生场景非常简单:黄昏、暮霭、小路、枯树,加上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整个场面荒凉而凄惨,由此体现出的戏剧氛围异常的沉闷、凋敝,作者在戏剧中用如此荒芜的场景表现荒诞。
3.语言行为的荒诞《等待戈多》中两个人物语言逻辑性极差,最基本的表达语义的目的都没有做到,语言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毫无联系,极其不协调。
行为上,两人不断地脱靴子,脱帽子,目的是什么观看者也无从可知,这些荒谬可笑的动作,再一次把荒诞表现的淋漓尽致。
1:1还原照搬反而丢掉了原著的灵魂,太脸谱化了(舞台剧完全没问题)。那棵树总让我想起《哈喽树先生》,电影的话,有些东西还是不要太直白才好。
比剧本好看太多了!!!!><
89年法语版本没有字幕于是看了这个版本我没有考虑戈多是谁,是什么我凝视最后男人的眼睛他发现后充满惊恐但依然会在明天继续等待戈多不止明天他永远都不明不白的在今天里做着荒诞的事情今天更加重要不是么不一定戈多可能更重要但戈多永远都不会出现
英国文学选读课上看的,如果有戏剧演出一定去看
戈多不来就上吊大概是不行的,先上吊,戈多就会来了。nothing to be done.
两个男子汉演得太绅士了点,行动和对话的速度应该放缓,背景应该是比这还要荒凉的荒原才对
没看懂 无休止的等待
大學老師課堂放的。
带着预设看《等待戈多》已准备好全程吐槽的架势,第一幕结尾后竟悲从中来,哭到涕泗横流。惊觉自己也是one of those who go on living without knowing why,被戳中痛处的瞬间疲软凶猛到自己也吓一跳。贝克特到底是大师,每一记都是拷问,一不小心就堕入虚无主义的深渊。
A hell of boredom, fell asleep half way through
看来我们等不到明天了,我们上吊吧。好。
电影的小说化不该是这样子的
Nothing to be done. Absolutely nothing.
两个莫名其妙的人被困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地方,不知为何要等待戈多的到来。每天他们会遇到一个叫POZZO的人和他的奴隶经过,每天晚上都有一个小孩来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肯定会来。那个POZZO似乎是全人类的象征,那个戈多似乎是信仰和希望,而我们就是被困在时间里,毫无意义地活着,等待上帝的救赎。
先看的戏剧版,珠玉在前,个人感觉没了舞台感表现力弱了好多啊
看不大懂
日复一日的等待,在回忆与反复中荒废,时间是挣脱不了的轮回,该来的总会来,但是不会是我们真正等待的,什么都做不了,就在无力中变老。
可能话剧会更好,电影感觉奇奇怪怪的,另外喜剧的外核包裹的悲剧我只看到了内核,阴阴郁郁却没感受到荒诞的幽默。
没有字幕,所以翻出贝克特的原著剧本对照着看,基本上一模一样。不过个人感觉,对于这部戏,有话剧版足矣,拍成电影,殊无必要。
真牛逼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