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所理解的完美的女主角与林语堂试图阐述的完美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编剧的完美女主人设是琴棋书画、忍辱负重,这个“忍辱负重”是受得了天大的委屈还要以德报怨,为了成全女主的人设,原著里文雅阳光的世家公子就要变成剧中恋爱激进、婚后出轨的渣男——原著中木兰那个被母亲惯坏的哥哥直接附到了剧中的荪亚身上,婚前自由恋爱的对象也从丫鬟变成了木兰的妹妹。
可怜原著中颇有宝姐姐风范的莫愁妹妹变成了这么一个被自由恋爱荼毒、被编剧糟蹋了的作女。
中心人物的人设变成这个样子,整个人物关系都打碎了重排,故事情节变得翻天覆地。
没看过原著看剧会觉得刺激,刺激得总觉得哪里不对——每个人物好像都“突出”得不像话,每个人身上的戏点太多了,每个角色都在卯足劲往自己身上抢戏点!
看过原著再来看剧,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能说新世纪的审美和世纪前的审美完全不同了。
我想起李安《推手》中那个不能适应美国、不能适应孩子们说话直截了当的父亲,他遇到了与他同样受旧北平大家族熏陶成长起来的陈太太,他感念故土,感怀属于他们画风婉转、富有兴味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老去了。
80年代拍红楼梦、90年代拍水浒的画像感也远去了。
现在的编剧大概率不会喜欢书中的荪亚,因为他好像没有性格,缺少个性,不像木兰的哥哥充满了冲突,不似立夫有棱角有才情——他很普通,普通得容易被人忽略。
与荪亚的两个哥哥比,他没有病人的标签,也没有爱作的老婆,作为幼子最受母亲与祖母疼爱,但身上并没有被宠坏了的纨绔气息,有的都是一个家境富足、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温暖平和,站在光彩四溢的木兰身边,他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就像一个没什么雕饰的绒盒软软的,盛着玉一样的木兰。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欣赏不来木兰粗布褐衣的禅意,会有精神出轨的时候,而木兰的解决之道也是温润含蓄,让谁都不尴尬。
那种老和尚打机锋、点到为止的味道大概拍起来太难,或者观众还要猜一猜,总不如直接的戏剧冲突来得爽利,所以编剧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吃瓜嗑瓜子的时候看或许还是很好的吧。
以下评论只针对此电视剧中角色,不针对小说(没看过),不针对演员。
本来,莫愁和荪亚是多好的一对,木兰和立夫是多好的一对,然后,立夫木兰这对圣父圣母毫无意外就因为社会动荡而牺牲了个人幸福……很久以后,荪亚和木兰相安无事了,但这有几个客观原因:1.不能离婚;2.曾家的情况,荪亚想再娶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更绝不可能休木兰。
既然如此,人越来越成熟,发现这辈子只能这样了,就会将就啊!
为了下半生日子好过点,就会努力挖掘对方的优点,然后关系变和谐了啊!
但,这不是爱情啊!
虽然剧中荪亚一无是处,但我和他一样神烦姚木兰!
这种非得全世界都和她生活方式一致,不然就是错的道德绑架+圣母的女人绝对让人压力山大好么!
就像新白的白蛇,不就比青蛇高500年道行么,她什么都能干,干啥都对,青蛇啥都不能,干啥都错,非得永生永世伺候她当老姑婆才行!
豆瓣各种线上活动,满眼都是传木兰、白蛇的,传小青的很少,传姚莫愁的更是极少,看着真是心塞!
明明莫愁、小青要真实可爱得多,好么!
木兰这种女人一点也不可爱!
我看剧时简直觉得牛素云都比她真实可爱……多一句:为啥傅淼总演小三啊,《梧桐雨》和本剧里都是,其实我不讨厌她啊PS:其实暂时刚看完第10集 ……
“俗话说,男儿脚下是黄金,可陈宝国竟然为了赵薇下跪?
原来这只是今天的一场戏,姚木兰(赵薇饰)的妹妹逃婚,但由于种种原因,婚是必须要结,所以便逼赵薇做替代新娘,作为父亲的陈宝国便下跪请求亲家高抬贵手,不要赵薇替婚。
”这是前两天从sina娱乐上看到的新闻,当时就一个感觉:乱来!!!!!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30年代末的力作,记叙了从庚子年义和团之乱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期间的故事;全书浸润着浓厚的道家思想,还可以看到作者潜意识中基督教平等、博爱的理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间的小说大多是通过激烈的矛盾和斗争来表现各种势力的斗争,这使我们的小说更多的充满了儒家的精神,也充溢着悲剧式的沉重。
这样的作品,多是对传统的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给予批判,而这些恰恰是“五四运动”中所提倡的新文学的主旨。
而《京华烟云》一书,则将人性放在收尾,并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生,使作品具有一种和谐的品格,蕴涵着达观顺随、从容自然的人生观。
文章上卷《道家的女儿》,开篇就引用《庄子·大宗师》中的话:“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在中卷《庭园的悲剧》开篇又引用《庄子·齐物论》的话:“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在下卷篇首再引用《庄子·知北游》中的话说:“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
”这三段话,既可看作是每一卷的主题,又可以看作是全书的主旨。
正如林语堂先生长女林如斯女士在“序言”中所说:“全书受庄子的影响。
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句题目教林语堂去做,今见林语堂这样发挥尽致,庄子不好意思不赏他一枚仙桃罗!
”新《京华烟云》尚未杀青,全剧情形我也未然可知。
但是,仅仅就从上面这一个情节来看,就已经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精神。
在《京华烟云》第十七章《听命运木兰订婚逃圈套银屏出走》中,林语堂先生借文中傅增湘先生之口给莫愁这个人物下了一个定义:莫愁是土命。
沉稳,安静,圆通,富足。
这些特点都很可贵,有福气。
在前文中亦有提及莫愁“在世俗的智慧上进步大,在知识上进步小”。
而就全书来看,莫愁不像木兰那样追求完美、思想超前;莫愁的特点就在于她包容一切,林语堂先生在给郁达夫的信中也说过“莫愁似宝钗”这样的话。
试问,这样的莫愁,会作出“逃婚私奔”这样的事情吗?
听说剧情还安排莫愁被强暴后,立夫出于同情而娶了她,这活脱脱就是《情深深雨朦朦》第二,而哪里又能看出一丝《京华烟云》的感觉?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作家渐渐形成了这样的婚姻观:婚姻必须要以爱情为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福也是不道德的。
在中国现代作家的笔下,不能与自己至爱的人结为终身伴侣,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人生,鸣凤为爱而自杀,曹七巧可怕的心里变态……而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却突破了这一点:美满的婚姻当然离不开爱情,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婚姻就不能培育出真正的爱情,问题的关键在于,夫妻要互补、忍耐和包容。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就如同每月的月亮,圆时也不过一两日而已。
理解了这一点,人们就会形成比较现实,也较为容忍,更超然达观,甚至还不无诗意的情怀。
比如书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她明知道自己更爱立夫,但一旦家里给她安排了与荪亚的婚姻,她也就同意了,因为她相信缘分和命数,崇信老子的不争和顺天应命。
她并不是软弱,也不是愚昧,而是比谁都清醒明理。
她的幸福,是在自己的家庭中享受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在与自己更爱的人的精神关联中,得到某种痛苦的补偿;她的生命力像柳枝一样柔韧坚强,富有诗意的理想主意精神。
而新《京华烟云》的编剧,根本就没有能够看到原文中的这种意味,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胡乱创作,完全违背了林语堂先生原著的风格和精神!!!!!!!
我是一个“芝迷”,并且我非常喜欢赵雅芝主演的台湾版《京华烟云》。
虽然我现在并不在意谁出演赵雅芝当年的角色,但是我觉得,一个从根本上就违背了原著精神的电视剧,它从存在之日起,就是彻底失败的!!!!!
我也觉得这是赵薇演得最好的戏。
但这本原著,让人很意外啊。
这书内容和它的简介其实不太一样。
现在回忆最深的还是作者盛赞姚木兰嫁人后心里如何惦记着另一个男人。
甚至自己洗澡的时候是如何幻想的,并为了那个男的保养皮肤。
还有里面的对处女寡妇的调戏与推崇。
觉得自己必须得见面那个处女寡妇。
见到了又说她可千万别出去。
出去就不美了。
合着就为了美为了给你看?
你喜欢你怎么不在屋里不出去。
还盛赞裹脚。
说人裹了脚,血脉就通了,不知道这么好他自己干吗不裹。
剧呢,肯定进行了加工不然没法看了。
把三观不正的东西去掉了。
还是能看的。
奇怪从未有人说赵薇这部戏演的好。
但个人觉得她很适合这样的戏。
甚至看了中餐厅后觉得这个有点她本色出演的感觉。
我是半拉着看完这部片的,看了之后心里的那份沉重真的是不法表达。
拉着看,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因为我不想看到悲惨的、隐忍的、欲哭无泪的姚木兰;也不想看到死守着曾家大门的曼妮;也不想看到太随性的莫愁。。。。。。
生命之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把握好现下的每一刻,把握好自己想追求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在眼下所可以做到东西。
整部剧中,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姚木兰,最同情的也是她,觉得最伟大的也是她。
但是,她不是一个我喜欢的角色,她太不会爱自己了,她太委屈自己了。
人,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要为自己的幸福而争取,而努力。
拜最近董洁与潘粤明离婚悬疑剧所赐,我想起了我是怎么知道潘粤明的,就是在无意间看到了穿着旗袍的赵薇,看到了那一脸民国气质的潘粤明。
这部剧的名字便叫《京华烟云》。
我没有读过林语堂先生所写的原著,所以对故事大概一无所知。
只是凭着几张眼熟的脸而有了些许印象。
剧情发生在民国至抗战年间,其实也是新旧交替的年代。
从封建旧制到民主共和,对中国而言,是脱胎换骨的蜕变。
当这种改变降临到某个具体的家庭中,或许也是翻天覆地的。
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守旧的人,像是曾家老太太,为了三个儿子的婚事,真是使尽了法子;还有曾家老大的寡妇曼妮,宁可独守闺中,也不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但说这求新,还属孔立夫,他是个积极的改革派,眼中是揉不进沙的。
可惜这演技,不得不说,太生硬了。
看到此剧过半时,我还误以为林语堂老先生有三观不正的嫌疑:宠妾灭妻,强奸,把自己心爱的人拱手然给妹妹。
我有些怀疑林老先生的智商了,不过还好我去了某知名论坛,才得知版本并非按照原著所拍。
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部立形象的剧。
估计很多所谓的评论会写”姚木兰是新时代的女性“,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我承认,她是个坚强的女人,但要是标榜上新时代,她可万万没有这般勇气。
且看曾家姚家出点什么事,都得姚木兰给担当着。
面对不爱自己的丈夫,她委曲求全,还要忍受着第三者给她带来的痛苦。
到最后,她都没有和荪亚离婚,还替荪亚带着情人的小孩。
这样的女性似乎应该值得颂扬,反过来看,姚木兰从来没有逃出过别人所设的枷锁。
她只是做着当时最有责任,最明智的决定罢了。
同样在民国,《巾帼枭雄》中的郑九妹,那才是新时代女性真正的楷模!
而剧中其他角色,也有我不得不吐槽的点。
先说姚木兰的妹妹,姚莫愁。
自以为新女性,当姐姐代她嫁给自己心仪的人的时候,她就忍不住发起了脾气。
自以为谈了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到头来以被侮辱的结局收场。
不过她也蛮幸运的,她嫁给了她姐姐心仪的人,而做媒的正是她的姐姐。
写到这里我自己都想发笑,这姑娘是不是脑残啊,一个爹妈养的,怎么差别就那么大啊。
不过她最后的英勇就义还是让我挺佩服的。
接下来说小三,曹丽华。
也是个爱标榜自己的。
什么女学生啊,胆子大到勾引有妇之夫。
刚在正室面前保证断绝关系,转个身又投入到情郎的怀抱。
生了孩子,恬不知耻地说要名分。
我说,你当初口口声声说不当小的难道是说假的吗?
尊严不要了,那都是为了爱情。
连我都为你感到羞耻!
反过来看,其实曹丽华也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她只是在适当的时机出现在荪亚的面前,让荪亚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可惜了,在一头撞死在曾家门口之后的一年,荪亚就再也没提起过曹丽华来,还屁颠屁颠地和姚木兰和好。
我倒是觉得曹丽华死得冤啊!
在同辈青年演员中,我觉得胡可饰演的牛素云倒是很得我心。
她娇蛮,把曾家老二折磨成不是个男人。
她心狠,为了就父亲,不惜牺牲自己成为了交际花。
她也感恩,为了报答姚木兰的救命之恩常常通风报信。
最后,为了自己的罪孽,她选择了常伴青灯,在悠悠的钟声中泯灭了自己。
当然,除了这些主要演员,剧中还潜藏着很多真正的戏骨,潘虹、王刚、陈宝国等。
他们的演绎,使得整部剧看上去不那么突兀,也多了很多精彩之处。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曾老太太和牛素云为了一张床而进行的斗争,只能说姜还是老的辣。
潘虹几句话几个眼神就让自己的二儿媳哑口无言,这也是一个当家太太应有的风范。
最后,我还想提一个人,那就是我在全文开头提到我为什么会看这部剧的原因。
在我看来,潘粤明在《京华烟云》中的演出是可圈可点的。
剧情的前半部分,他是个纨绔的愤青,他想改变,可缺乏勇气;剧情的后半部分,他又变成了痞气味儿的京城少爷。
虽说是浪子回了头,但他那样看着总让人不放心。
其实从头到尾,荪亚就是一个需要木兰妈妈这样的一个角色,他一直不愿承认,所以才会有曹丽华。
可是最终,他妥协了,觉得失去了一切之后,有个像姚木兰这般懂事的妻子,也是一种幸事。
大家都以为改变了,但其实并非真正的改变。
或许有时间,我应该去拜读一下林语堂先生的原著,感受着这场真正在京华飘过的烟云。
看《京华烟云》,每次看到一个地方就很伤心。
那时,木兰已然与荪亚和好。
依然等待着的立夫得知木兰已经怀孕的事实,望着对面的她,不知该是什么表情。
愣了半晌,说,我先走了。
木兰说,等等,借着这现成的茶具,我为你沏杯茶。
然后立夫慢慢转身,凝视着木兰熟练地摆弄着茶具,那样美妙的动作和姿态,那么沉静的面容,却无法掩饰内心的愧疚和无奈。
她一心一意低着头,眼帘下平静不起一丝波澜。
他定定地望着她,仿佛不会再有下一次,能够有权利有勇气这样凝视她。
然后,她慢慢捧着一小茶杯,抬头,与他目光交汇。
那目光穿越了几年的时光,回忆清晰,他们都不曾有一丝遗忘。
可是,他们都知道,再也不是最初的模样。
立夫,这个敢于挑战任何一个黑暗权势的男人,在面前这个女人温柔的目光下,落了泪。
他曾经说过,你可以忘记我们的约定,可是我不会。
可是,现在的他没有权利再去继续。
到底是谁负了谁?
他只知道,现在的她,他没有权利打扰。
不是谁负了谁,而是这一世,木已成舟。
执笔 06.09.04
2020年再回过头看这部片子,有了不一样的感想。
慢慢的槽点,单纯说这部电视剧哈~刚开始的时候,恨不得冲进屏幕里揍荪亚一顿,痛扁这个不知廉耻的曹丽华。
最后回想起来姚莫愁说的一句话:“姚木兰,你真贱!
”这句话是这部电视剧的点睛之笔,一定要铭记,要不然你会被这个剧里人物的三观整奔溃。
不知道是看到哪一集开始,我觉得曹丽华都算是这部剧里面正常的,最不正常的就是姚木兰了,或许是从姚木兰为了曹丽华给牛同义鞠躬开始,或许从她替曾荪亚给古董铺子垫钱,我就开始强烈期望曹丽华活着,和曾荪亚好好的生活,气死姚木兰这个圣母,我就想看看你还能容忍多少,有本事你就一直忍着呀,大傻B,真心活该!
还不愿意承认自己婚姻的问题而间接破坏姚莫愁和牛怀玉的姻缘,从女主角演成了让我讨厌的大反派!
奈何主角光环太强大了,曹丽华居然自杀了!
可惜呀曾荪亚怎么可能没有办法治?
赶出家门,一分钱别给,要不了2个月乖乖回家!
同作为一个女的,我为有这样的女性而感到羞耻,她的存在让我觉得蒙羞。
不知道为什么编剧塑造这样一个女主角?
怎么的,想要让大家伙都向她学习?
丈夫出轨还隐瞒?
为小三遮风挡雨,面对误会栽赃而隐忍?
还有一特别神经病的逻辑,其实骨子里还是大家庭的,这家庭好,这曾荪亚也就好了,家庭要是不好,这人(牛怀玉)也就不好。
姚木兰和曾荪亚根本不合适不相爱,非往一起凑;牛怀玉和姚莫愁多好一对璧人,男未婚女未嫁的,半个电视剧的人都要拆散人家?
一边讲着自由恋爱,一边又搞封建思想,尤其是被这思想害惨了的姚木兰也上杆子拆散人家?
自己喜欢孔立夫,非把孔立夫介绍给姚莫愁,明明自己深刻体会了什么叫做强扭的瓜不甜,就开始给别人扭瓜。
姚迪非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是辇人出门,不记得人家为了对抗他哥的霸权喝硫酸保护你们家的事情啦?
一边新思想的风吹着,一边又老思想看人,都是一帮婊子立牌坊的人。
越写越生气,把3星改2星。
---------------以上是看到一半,以下是看完之后写的姚木兰真的贱1。
把自己家分家所得的钱拿去让牛素云运作自己爸爸,我去,你知道人家爸爸一出来第一个想弄死的就是你们家嘛?
事实证明牛素云之后也说了,最想姚木兰死!
老公劝、二哥劝都没有用,自己作死自己一家人嘛?
可惜编剧让牛同道死了,要不真想看牛同道出去整死木兰一家人。
2。
为了曾老爷去求孔立夫?
我勒个去,知道牛同道脱罪了你们一家人(包括曾家和姚家)也不得好死嘛?
半个电视剧的人都脑子有问题一样。
3。
事实证明,虽然女主光环让牛同道一杯酒死了,但是人家牛素云就靠你给的钱运作,哈哈哈,把孔立夫折腾进去了。
活该呀!
这部剧的剧情推动就靠女主角犯贱来的~4。
为了孔立夫有奔前走后,我不知道电视剧里总显示出来姚木兰很有能力,不知道怎么体现,表现出来的感觉水平很一般呀,忍功倒是一流,你这么冲锋陷阵,我不知道你把曾荪亚置于何地,你这么救出来孔立夫了,你让孔立夫和你妹妹以后怎么相处生活呀?
5。
明知道王司令因为别人的太太求情动了歹意,人家太太宁死不屈,王司令直接杀了那个人,还为了孔立夫,打扮的漂漂亮亮去找王司令,恕我文字能力有限,这我真是不会评价了。
这要不是编剧保护你,你这能盲目自行到什么程度呀?
这让以后你们夫妻俩怎么过呀?
这样说来,这曾荪亚和姚木兰两人还真是绝配,曾荪亚至少坦坦荡荡,我就不喜欢你,我要和曹丽华在一起,也不碰姚木兰,是条汉子。
姚木兰就婊了,这边不放弃,那边放不下,脚踩两只船,没有分寸界限感。
为了情人,穿得花枝招展勇闯色狼窝。
我又词穷了……女主角光环大到无边,反派都死的莫名其妙:曹丽华离胜利就剩一步了,智商忽然下线,自己撞死了?
牛同道喝酒喝死了?
牛同道的老婆更神奇了,遭雷劈死了?
看来看去,我觉得我的脑子都要下线了。
此剧是根据林语堂先生的同名小说改变的,由于先看了电视再回头翻的书,当然书的内容更为丰富,只是最终没有将其看完,只好把遗憾寄托在一集又一集的剧情之中了.能以这样篇幅长度完整紧凑得讲完整个故事中繁多主人公们的命运真是不容易,之所以喜欢它的原因,是从中可以深深体会到中国博大深渊的文化,从人物言谈举止之间便可清晰得嗅出那早已遗失在现代社会中的财富了....
电视版的《京华烟云》让我非常失望,我那么欣赏的姚木兰,林语堂笔下那个自信、明理、眞诚、善良、坚毅、才华横溢的京城才女,怎会变成了电视中那个为一份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貌合神离的婚姻而让人喜欢不得的女子?
如此委曲求全,如此低声下气,如此的不懂得爱惜自己!
无可否认,电视版中的姚木兰仍然美丽而聪颖,宽容而坚毅,我唯一不懂的是她在婚姻生活中的种种隐忍。
孙亚对她所有的不堪似乎她都能云淡风清的一笔带过,她看上去那么的坚强,那么的毫不在意,所以在电闪雷鸣的雨夜,孙亚可以弃她不顾而跑到另一个女子的屋里,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女子百般恩爱却无能为力,甚至为了救那个抢走自己丈夫的女子,她放下尊严对一个她鄙弃的男人弯下傲骨……就如孙亚所言,他与木兰的结合就是一个错误,两个本不相爱的男女被家人生生绑在了一起,没有幸福也没有未来,这样的婚姻为什么不能结束?
这样的两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一起?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姚木兰明明懂得这些事理,可她为什么要守着这样一份婚姻不放,为什么不离婚,为什么要如此隐忍的陪着一个不爱她的丈夫,为什么不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一开始的婚姻本来已经是错误,可聪颖的木兰为什么还要将这个错误一再的延续下去?
原著中如此一个通情达理,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怎么可能做出这么死脑筋的事情?
与理,与情,都跟木兰的才情、思想严重不符,可编剧却是偏偏想出了这样的一出戏剧,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原著中的孙亚只比木兰大一岁,孙亚和木兰也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壁人。
小说中有这么一段描述:曼娘说:“我看见咱们每逢提到木兰的名字,孙亚的脸就发红,就害羞。
那一天,木兰在这儿跟经亚、我和老师说话,孙亚听说她来了,就跑进屋来向木兰的脸上看,木兰当时显得怪难为情。
后来孙亚慢条斯理儿的说:‘兰妹,你要不要到英国去念书呢?
干什么听傅先生的话?
’。
孙亚说这话好像挺害怕的样子。
木兰随即很镇静的说:‘你弄错了,那是我哥哥要去。
’孙亚一听才放了心,高兴的跳起来说:‘眞的吗?
你眞的不去吗?
’木兰微笑回答:‘我唬弄你干什么,你好笨,比方我眞到了英国变成了个洋女人,那你怎么办?
’孙亚说:‘你若去,我跟你一块儿去。
’木兰害羞脸红,显得很不好意思。
”曼娘很简短的一个叙述,就将孙亚与木兰一开始的情投意合点了出来。
这才是眞正的姚木兰,尽管才色兼备,但她并不是大女人,她仍是一个娇俏可爱,能让男人生怜的小女子。
然而在电视版中的孙亚眼里,木兰是他不愿承认的妻,她什么都懂,为人处世样样在行,什么都要教他,甚至是改造他,他害怕木兰就像害怕他的母亲一样,在孙亚眼里木兰甚至不算是一个女人,她没有女孩子的那种娇态,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就连她体贴的为孙亚按摩放松时,说话的语气仍然是从容不迫的那种淡定,那是母亲的孜孜教诲,不是妻子的温柔细语。
这样的木兰,你让身为男人的孙亚如何去爱,怎么去爱?
编剧将原著中,木兰的哥哥体仁的故事生搬硬套在了孙亚身上,却生生的毁了姚木兰这么一个绝代佳人。
《京华烟云》的时代背景中,还不是很开放的年代,原著中说,“倘若当年有由男女自行选择的婚姻制度,木兰大概会嫁给立夫,莫愁会嫁给孙亚。
木兰会公开告诉人说她正在和某青年男子热恋。
倘若木兰的热恋发生于今日,她会和曾家解除婚约,但当时的制度还屹立不摇,她的一片芳心虽然私属立夫,但还不敢把这种违背名教的感觉坦然承认,同时,她对孙亚的喜欢,她也向来没有怀疑过,所以,对立夫的爱,她只能深深藏在内心的角落里。
”但是,在电视版中,编剧似乎把这种婚姻的自由尺度放得很开,从里面几次提到的“离婚”一词就能看出,也就是说在当时,是可以离婚的。
可木兰为什么不离,为什么不还自己自由也还孙亚自由?
剧中的木兰与孙亚互不相爱,甚至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就连那么不懂事的孙亚都明白婚姻的真谛,爱情的真谛,难道饱览诗书,通情识礼的木兰竟不如孙亚?
她何苦偏要守着一个见着她就讨厌,见着她就躲的男人不放?
原著中,木兰与孙亚的婚姻幸福快乐,里面更多的谈到了她对曾家的打理,对孙亚的关爱,及她对生活的种种热爱表述,而孙亚对于木兰是又敬又爱,但这种“敬”不是敬畏的敬,而是对木兰由心而出的一种敬佩,木兰是极富智慧的,几句话就能帮孙亚理清脑子里的乱团。
可这样的恩爱,电视版中竟是无缘看到。
而看到那么喜欢的姚木兰在剧中如此的隐忍求全,更是无法再往下看去,哎。
最后摘录两首姚木兰和孙亚聊天畅想时所吟诵的两首诗:兄抛鱼网赴中流妹撒钓丝待上钩尽日得来仍换酒雨后空舟归去休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狗血
额
赵薇,不太好。
小时候看的,还挺生气的,木兰有点委屈
喜欢赵薇。严重背离原著的情节,无法接受
赵薇穿旗袍的样子太漂亮了~
1
剧中没有人智商在线,比大宅门都差好远。原著看了估计会吐血。
大学时看过小说原著,因为那时候还裹脑布,觉得还挺好看的。电视剧看了几集,太平淡无聊了。刚才又短视频看了下,绝了,又一版娘道简直是。林语堂设计木兰这种奇女子嫁给烂人被百般羞辱最后离婚也失败跟烂人共度一生是想说什么啊????
诶。。。我看完就被赵薇的烤瓷牙给魇住了。。。足有俩小时之久。
现在我真是喜欢赵薇啊……
赵薇的民国装扮很好看呀,剧情也不错
不错
很不错的
把原著改成这般。不应该啊不应该~!!!!
小时候看的,赵薇好温婉大气,莫愁好美,黄维德好帅,不喜欢潘粤明,最爱宝国叔
小时候和爸妈看的剧,印象深刻而且觉得很好看。前段时间才看了原著,惊觉拍的这都是什么鬼,好歹也是名著,剧情改动都能理解,最重要的人物性格改的面目全非。重要事件张冠李戴,人物关系移花接木。本来给四星,扣一星给编剧。
比书差远了,不过第一个翻拍原著的好处就是会让人永远对号入座
想起看这部电视的时候,突然理解,电视剧只是给电视机前的人消遣用的。所以咯。
原著很好 片子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