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说员》。
这个名字蕴含着显性的冲突、传统的消逝、悲剧的坚守。
但周防正行不会把影片的走向引到这样的路子上,他要含笑半步癫。
一流的创意,日本声优的发达原来是有传承源头的;二流的演员,日版古天乐和标准日式美少女中规中矩;三流的情节,如痴似狂,那是老港片式的尴尬型闹剧。
33333333333
关于默片默片,也称无声电影、默剧,就是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
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右,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电影都是默片。
可是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语言;默片年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好让观众知道和了解角色的内心思想。
现今大部分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和装模作样。
正因如此,默片中的喜剧通常比较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
01默片式的创作风格“有胶片的地方必定会着火”,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带着些致敬和怀念的味道,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日版的“天堂电影院”,其中还多多少少掺杂了些向观众展示一个陌生的行业的责任。
以现代的审美来看,默片多少带着些无聊和困顿。
要想中和这种乏味,用喜剧的方式进行创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从滑稽的配乐到复古的色调;从到随处可见的“默片式”构图,再到演员夸张的表演形式,整部剧就像一部“彩色有声版”默片。
电影中有几个让人记忆深刻的镜头。
其中之一是用胶片展示女主的镜头,胶片的材质赋予了女主别样的质感,看起来格外美丽动人。
这些分散在电影之中的精彩镜头经常会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带来一种在未知的探险中突获惊喜的快乐。
这部剧在细节方面处理得十分到位。
就剧本创作来看,整个剧情是十分完整的,前期铺垫的所有内容到最后都有一个完整的收尾。
小到各路配角的最终结局,大到男女主感情的最后走向,最后观众都能从或直白或含蓄的剧情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世界线收束,影片结束。
另一个小细节体现在演员的选用上。
观众很容易在成年和幼年的男女主身上找到共同点,以至于在突如其来的时间大跨度上观众不会对主演的身份产生困惑,观影体验会好很多。
这部电影叫“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究竟是干什么的,到底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导演有给出他的答案。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这个职业被淘汰是必然的。
但我们也能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解说员给所有热爱默片的人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快乐和的意义。
02回味无穷的角色
橘琴江反派势力“橘”家大小姐,盛气凌人的千金小姐形象,自称“情意这种东西根本不值一提。
”却无可避免的喜欢上了男主角。
在得知男主对女主的心意之后,她十分冷静地注视了男主很长一段时间,然后主动地亲吻了男主,再优雅地转身离开,只留下一句“十分有参考价值。
”看起来果断潇洒,却不难体会其中令人心碎的部分。
她身上所带的强烈的现实色彩和影片的戏剧化风格碰撞出让人着迷的反差感。
山冈秋声红极一时的默片解说员,同时也是男主的崇拜和模仿对象,后来却终日酗酒无心工作。
这部喜剧中最奇怪的存在,和谐氛围中最格格不入的角色,本片悲剧内核的主要体现之一。
他看到了行业的局限性,深知不管解说员的水平怎样,这个行业本身是“没有前途的。
”除他之外的人都没有这样的远见,还在享受行业所带来的红利,并且还有很多人正前赴后继想要加入进来。
整个人带着一种先知的悲壮和凄凉,最后在团圆时刻独自离开。
03结语作为一部喜剧来说这部电影是成功。
不仅有能让人捧腹大笑的桥段,也有能让人安静下来品味思索的时刻。
故事的最后,观众所期待的大团圆结局并没有上演。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却最终不能两全;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男主也为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付出了代价;死而复生的“青山馆”最终也在火焰中化为焦炭。
可是生活并没有停滞不前,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像默片里一样顺利逃脱,但是“人生也是,是有续集的。
”
欢迎关注公众号
黑泽明曾在自传《虾蟆的油》里写到,二十七岁就自杀的他的哥哥黑泽丙午,是浅草一流馆和大胜馆里的“活动弁士”,即默片解说员。
因此,他有了很多机会去接触电影。
“有声电影的发展为默片时代画上休止符,威胁到无声电影才需要的电影解说员,从这时候开始,对哥哥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 这番话也从侧面反映了,电影解说员对无声电影的重要性。
可以说,100年前的日本电影,不能没有默片解说员!
《默片解说员》
观众与电影之间的共鸣,很可能是一首歌、一个画面,甚至是电影所勾起的某段回忆,而观众都应当有权利选择喜欢或讨厌一部电影,因为每个人看电影的感受都不一样。
但在日本,“解读”甚至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那就是总能把烂片讲得妙趣横生的默片解说员。
“在日本,其实不存在着真正的无声电影。
”
电影放映时,默片解说员会站在一边,为观众讲解剧情,有时还会进行角色扮演,务求让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
对于观众来说,没有解说员的电影不过是半成品,因此,他们不是来“看电影”,而是来听辩士(解说员)“说电影”。
但有声电影和录音的诞生,让默片解说员这项职业最终消亡。
因此,日本名导周防正行的《默片解说员》是在向默片解说员致敬,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项职业,以及他们给黑白默片带来的“色彩”。
“观众是为了我来,因为我能把烂片讲成好片。
”
百年前,“辩士”的地位可以说是高于戏院甚至电影的存在。
《默片解说员》透过青木馆的两位辩士,以搞笑轻松的方式诠释辩士与观众间的关系。
与当下的搞笑艺人相同,辩士的个人魅力以及他们说段子的能力,会决定他们受欢迎的程度。
能够迷倒女观众的茂木贵之与拥有“十个声音”的山冈秋声,都是那个年代最受观众欢迎的辩士。
而他们的的存在,毫无疑问是给电影“加分”的。
《默片解说员》中的男主角染谷俊太郎(成田凌 饰),自小就是个令人头痛的小孩,喜欢顺手牵羊,还成天和警察你追我赶。
然而,就是这么调皮的小孩,心中却有着成为默片解说员的梦想。
某天,俊太郎与镇上遇到的女孩栗原梅子(黑岛结菜 饰)一起偷溜进戏院,欣赏了一部由当红辩士山冈秋声担任解说的电影,倍受感动的俊太郎因此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
只是没想到,十年过去后,俊太郎不慎走了歪路,当上了“冒牌辩士”,透过模仿有名的默片解说员,把镇上的居民骗进电影院,让他的小偷同伙有机会去搬空前来看戏的居民的家。
虽然挂上了解说员的头衔,但本质上与俊太郎心里梦想的工作天差地别。
阴差阳错之下,俊太郎带着大笔现金与小偷集团拆伙,隐姓埋名来到镇上的一间老戏院工作。
在这里,俊太郎离自己真正的梦想才更近了一步,穿梭于各式各样的辩士圈里打杂。
某天,职业弁士醉酒误事,俊太郎临时救场,不料赢得满堂喝彩。
他因此成为了货真价实的默片解说员,谁知道人生如戏,就在他正式开讲那天,过去的小偷同伙又找上门来,破坏了俊太郎等了十几年才等来的演出机会,过程让人啼笑皆非。
拍摄《默片解说员》的周防正行,已经有5年没有推出过新作。
他在这部电影里始终保有着对解说员这份职业很深的敬意,因为解说员们在默片与有声电影的过渡时期,让电影叙事有着另一种趣味。
虽然在片中一名当红辩士山岗秋声在一开始就直言,“电影若没有辩士,电影还会是电影,但辩士没有了电影,就什么都不是了。
”辩士确实用他们舌灿莲花的口头能力,让“默片”这种半成品,成为相对完整的作品,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让“一星烂片”成为观众心中的“五星好片”。
尽管被时代推着走,无法躲开曲终人散的命运,但电影为我们开了一扇窗:默片解说员曾经是推动时代并改变日本电影的人,是他们,让日本默片有过不一样的精彩。
作者:Phoenix 来源:WonderFilm万德影视 公众号
/淹然新冠疫情下看这部〈默片解说员〉,意味非凡。
它告诉我们,我们到底有多需要电影,有多需要电影院?
在日本,默片解说员名为「活动辩士」,按电影学者四方田犬彦的说法,「在大城市里,观众是否去看一部电影与其说取决于影片内容,还不如说取决于是哪个辩士解说。
」故事的开始,少年俊太郎与少女梅子穿梭于金黄的树林,这是浪漫的大正时代。
他们误闯片场,但这段「节外生技」却被收进正片,当时的辩士大牛山冈秋声将其完美编织进情节序列,套用四方田犬彦的说辞,黑暗里的俊太郎与梅子,与其说是被大银幕上突然跑出来的自己所震到,不如说是被山冈的「辩才」所折服。
这就是辩士的特殊所在。
辩士为角色配音,为剧情旁白,又为故事「添柴加火」。
他们并非忠实的转译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完成者。
电影里有个细节,为了配合辩士的解说速度,放映员还会调整影片的放映速率。
似乎相比银幕上超凡渺远的大明星,辩士才是黑暗里近在咫尺的神明。
影片的高潮塑造得近乎「神迹」,辩士俊太郎面对不同胶片混剪而成的影片,靠一张嘴巧妙揉捏,抹消掉所有拼接的裂缝。
有人说,放映间孔洞里射出的那束光,宛如上帝之光。
迈入花甲之年的导演周防正行,向来对特定技艺和场域抱着浓烈兴趣,〈五个光头少年〉〈五个相扑少年〉〈谈谈情,跳跳舞〉……这些片名本身已泄露出导演的好奇目光。
这次的〈默片解说员〉当然也一样,就像人们说的,这是献给默片的情书。
这些年,〈雨果〉〈艺术家〉纷纷向电影告白,〈默片解说员〉又特别在哪儿呢?
在这里,电影院像个温暖的子宫,庶民众生得到抚慰。
俊太郎买不起牛奶糖只能用偷的,梅子天天目击陌生的男人出入自己家门,但穷苦的生活没有将少年们打翻在地,因为还有电影,还有电影院。
俊太郎与梅子被黑暗里的光拯救,一个立志要做辩士,一个立志要做演员。
透过大银幕,少年成功从现实里偷渡,彼岸是电影的光。
十年后,长大成人的俊太郎果然成为辩士,从假冒辩士成功晋级为独当一面的王牌辩士,美人胚子梅子也变成镜头里的纤纤伊人。
不变的是,电影院还是热闹鲜辣,人们在其中狠狠地笑,狠狠地哭。
帅气辩士茂木登场,少女为他疯狂应援。
群体性的致幻与癫狂弥散开来,好像生活的疼痛因在场的一百个观众而稀释掉,从电影领受的快感又因在场的观众而放大了一百倍。
俊太郎被仇家陷害,弄哑了嗓子,勉强上台解说引来嘘声一片。
梅子适时登场,为俊太郎卸掉重担,两人配合默契。
银幕上演着凄美的爱,黑漆漆的电影院擦亮二人内心的火光,想象的爱与现实的爱,镜头内外遥相呼应,周防正行把此处拍的就像个盛满祝福的教堂。
显而易见,导演想要在最大程度还原默片灵韵,充满温润的怀旧之光。
这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童年目光,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靠人物动作引发喜剧(比如俊太郎与茂木的抽屉攻防战,比如俊太郎滑稽地骑行着缺少踏板的单车),让人找回看一代笑匠巴斯特·基顿的快感。
不过,正所谓情深不寿,柔光背后,危机四伏。
俊太郎多年后重逢偶像,这时的山冈沦为臭熏熏的酒鬼,但正是这个被酒精浸泡得迷迷糊糊的人,却是罕见的清醒者。
他批判俊太郎塞进了过剩的解说词,电影的迷人之处正在于通过画面与镜头完成无声的自我解说。
此处的情节发生设定在1925年,距离1930年代有声电影登台、辩士制度化为历史尘埃已不远,但大部分人对即将到来的衰亡还浑然不觉。
山冈发出了本片最悲丧的宣言,辩士离不开电影,但电影却可以没有辩士。
一切都在默默滑向坏毁。
俊太郎与梅子没有走到最后,俊太郎为当年的偷盗之罪而黯然入狱,梅子等不到爱人赴约,独自踏上滚滚向前的时代列车,摇身变为独自闪亮的明星。
所以,要说是给电影的情书,周防正行的字里行间也不单是一腔激情的热昏,还有向着现实的隐忧。
比较少人知道,周防正行是靠着拍粉红片闯出一片天的,〈变态家族〉是小津的情欲变体,将洁净饭桌下的隐秘暗流统统端上来。
人人知道辩士制度不复存在,而俊太郎与梅子的爱情也归于寂灭,这些在全片对旧时代的明亮赞颂里,是挥不去的暗沉杂音。
或许,周防正行也在借默片与辩士的死亡,隐隐诉说着镜头外的隐患。
四方田犬彦认为,九十年代的日本电影迎来某种复兴:1998年观众人次超过一亿五千万,宫崎骏在前一年凭〈幽灵公主〉创造票房纪录,同时,日本也自五十年代后,再度在久违了的国际电影节上屡获殊荣,比如今村昌平的〈鳗鱼〉,北野武的〈花火〉。
而这一时段,周防正行的〈谈谈情,跳跳舞〉和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也在海外取得发行成功。
周防正行曾感叹,「那时工作机会少,当粉红电影副导演都算是抓住了机会,要感激涕零。
粉红电影如今没落了,现在的年轻人啊,甚至连这个机会都没有了。
」整个日本似乎都进入了一种惫懒的超稳定状态,电影界还有像是枝裕和、三池崇史这样不同类型创作人汇成的多元化生态,老一辈的山田洋次也还在持久耕耘,但就是少了九十年代那股生猛活泼,束手束脚的保守也是清晰可见的。
追念过去,是向现在发话。
〈默片解说员〉最后以稻垣浩的话做结,「因为有辩士的存在,日本从未有过真正的默片时代」,周防正行或许借此想问的是,现在的电影发出的声音何在?
原载〈北京青年报〉
日本新片展,上海大光明影院。
电影曾有默片时代,但在日本并没有真正的默片时代,因为有一群被称为默片解说员的人们。
——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说员是从黒澤明監督的自传「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为他的哥哥曾经做过默片解说员,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电影,想来这也是他后来成为导演的一大契机吧。
这部电影就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时代(大正),以一种诙谐,温情又扣人心弦的方式,令现场观众都笑中带泪,当之无愧是我的近期最佳。
默片解说员无疑是只有那个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殊职业,随着有声电影的来临,会如太阳升起后的露水般消逝。
可即使如此,从中我们更能认识到电影本身的不可思议——哪怕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有了变化,看的人有了变化,但它依旧不可替代。
以及它还是在不断进化的,比如电影最后多种素材的大乱炖,不就是当代的剪辑大佬么,这思路,领先了近一百年哇。
这部电影与其说是对默片时代的致敬,不如说是对电影本身,对电影从业者,对所有热爱电影的人们的致敬。
若问作为影迷的我何为幸福,那一定是能够看到许许多多的佳片吧(๑•̀ㅂ•́)و✧
俊太郎,带我离开吧。
蜘蛛:只能帮你到这了。
Hona! Go ki ge nn yo u
终将重逢
讲到这句时梅子正好进场
真是强大的命缘呀凑正文字数 XD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风靡日本,大人小孩都为之著迷。
俊太郎(成田凌 饰)常常鑽进戏院偷听免费电影,不管是邦片还是洋片,总能将辩士的口吻模仿得唯妙唯肖,「旁白辩士」是俊太郎自幼的梦想,长大后却沦落为「冒牌辩士」,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再让小偷趁机闯空门。
在某次差点穿帮的过程中,他带著赃款逃到小镇戏院「青木馆」,戏院裡有醉汉辩士、花美男辩士还有肥宅辩士等各种不同风格的辩士,加上电影放映师、乐师以及小气老闆夫妻带他畅游电影幕后世界,但小偷集团、热血警察紧追不捨,童年一起看电影的初恋女孩也跟著现身,还有镇上那新开幕的时髦戏院,老闆的女儿也疯狂地爱上了他,俊太郎的青春恋爱梦该何去何从……
台湾译名 王牌辩士 会好一点。
大陆的 默片解说员 明显是没学过电影史字幕组乱起的名字。
也有点日本电影弁士胡乱给电影加情节的感觉。
片子很一般,虽然是周防正行,显然没有驾驭好这个题材。
另一种可能是导演故意把默片时代的背景和弁士这个职业放大,至于感情线就是随喜了。
有好心人把电影里的默片全扒了一遍,评论真的很用心。
也能看出导演挑片子还是在复原那个时代可能的状态,而不是把时代当背景。
这和 一秒钟 几乎是两个极端。
一秒钟 是把电影当一个小元素卖情怀,王牌辩士 是把情怀放在一边,像纪录片一样讲述电影弁士。
都有点极端。
所以只能骗外国人,懂本国历史背景的观众不太会买账。
日本人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放映影片的方式,一个“辩士”(benshi),给观众逐个解释电影影像,可以说是参与了电影的每一个表演。
这是从传统的歌舞伎表演和能剧演出中借来的方式,一直贯穿日本电影的整个默片时期。
在最初的时期,辩士们在影片开演之前就给观众们介绍剧情概要。
但是,当电影变得越来越长,剧情越来越复杂的时候,辩士们就开始逐个介绍场景,并且为影片中的人物讲对话说台词,并伴以日本音乐,而此时,静默的影像在银幕上闪烁摇曳。
一个或者多个辩士在电影影像之外的叙述,阻碍了日本电影完全同化到西方的电影实践之中。
影片中字幕和镜头组织的叙事功能变得尽可能简化,以便强调辩士在描述电影叙事发展、场景的意义、氛围以及人物的情感等等方面的技能。
一直到1910年代后期,日本影片中的字幕都是非常稀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字幕只是充当了故事的每一个章节的标题。
同样地,辩士声音的主导性强制排除了短镜头和演员任何的快速动作。
到1910年代末期,辩士声望日增,以至于可以对当年任何一个电影公司出产的影片的最终成品施加很大的影响力。
(杰弗里·诺维尔-史密斯《世界电影史》) 偶人净琉璃那种视觉部分与演唱、弹奏双轨并行的欣赏系统在日本观众当中早有预设。
所以当19世纪末日本人第一次接触电影时,毫无障碍地接受了配有旁白的无声电影。
电影史有过默片时代。
但是日本电影没有真正的默片,因为那时日本有一个特殊的职业——解说员。
解说员不是配音演员,不是只念旁白和对白,而是在现场乐队伴奏下,看着影片讲故事,有点像动版的看图说话,或者是配了画面的说书人。
至于讲什么,怎么讲,都由着解说员自由发挥。
所以把凄美爱情片讲成滑稽搞笑片也是可以的,只要观众高兴。
那时日本的“影迷”,很多是“解说员迷”。
他们不是来看电影的,是来听解说的。
为了配合解说员的发挥,电影被剪裁,倍速或者慢速播放,也都是可以的。
讲老电影情怀的,远有“天堂电影院”,近有“一秒钟”。
这次周防正行把感怀包在了喜剧里。
喜剧效果很好,也很日本——那种傻直、“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骗子、盗窃集团、警察,三个各有特色的前辈解说员,还有男主的想当演员的初恋、迷上了男主的戏院老板的女儿,影院老板和老板娘、乐队……看这阵仗就够热闹的。
热闹多了,片子的“情怀感”就不那么明显。
高光时刻本来应该是男主染谷俊太郎解说“杂拼片”,但是观感上,之后的那场追逐戏才是高潮,因为实在是太好笑了(此处其实致敬了卓别林和基顿的喜剧默片)。
本片确实没有别的情怀电影那么多让人感伤的点,但是我觉得导演的目的也并不是做一部感性的电影,喜剧外壳下,对旧日时光的缅怀、对解说员的致敬,都是很理性的。
胸怀梦想的俊太郎是喜剧的感性的那个壳,俊太郎的儿时偶像——解说员山冈秋声则是内里理性的那个“意”。
山冈昔日名噪一时,现在终日买醉,最后转身离去。
他说:没有解说员,电影还是电影,但是没有了电影,解说员什么都不是。
这是他对这个职业前景的清醒认识,也是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的质疑:解说员变为表演的中心,对于电影是不是一种干扰和不尊重。
所以尽管他能用七种声线演绎一部电影,却宁愿只在必要时低声地寥寥讲解几句。
我猜导演是认可这种质疑的,片中那个小角色——青年电影导演,似乎代表着导演本人。
山冈低调的解说引起了观众(听众)的不满,他却鼓掌。
俊太郎用颠覆式演绎把全场观众逗的人仰马翻,他一面赞扬俊太郎演出精彩,一面请俊太郎高抬贵手,不要毁了他自己的作品。
那种毁坏式的重构,我都有些目瞪口呆,恐怕没有哪个导演会愿意自己的作品被这样搞。
不过山冈本人也是矛盾的,俊太郎的第一次解说,被他批评是“模仿”,说世界上不需要两个一模一样的解说员,似乎是对“再创造”的一种鼓励。
正是在这种鼓励下,才有了俊太郎下一场的颠覆式表演。
解说依附于电影,其要自我发展又会逾越和破坏电影,就像藤本植物绞杀宿主植物。
片中确实有一场脱离了电影的解说,影院的片子都被盗窃集团毁掉,大家把支离破碎的胶片粘在一起,再由俊太郎用激情澎湃天马行空的“意象式”解说把毫无关联的影像串联起来。
串联的秘诀在于抛弃影像所有的表层信息,直抵其背后的意义或情感。
哀就是哀,爱就是爱,不管银幕上出现的角色是钟楼怪人,还是农夫或者艺伎。
如果没有解说,戈达尔也没法这么拍。
这是导演对解说员的才华的最高致意吧。
既肯定解说对于电影发展的积极作用,赞赏解说员的才华,又质疑其破坏和消极的一面。
对于这个特殊的存在,导演的态度是很客观的。
整部片子其实是外表浮夸,内里持重的。
影片最后,因为旧日罪行入狱的俊太郎在监狱里绘声绘色解说着,没有影片在播放。
隔壁,已经跟着青年导演去拍电影了的昔日恋人听着会心地笑了,没有见面就离开了。
仿佛历史的车轮向前驶去,解说员被留在了旧日尘埃里。
现实中,有声电影的到来,彻底终结了解说员的时代,解说员们都改做他行。
尽管注定结束,但是感激和怀念还在,就像他之于她。
2020.12.25 日本电影展@东方广场百老汇
小时候看过的第一部默片是卓别林的电影,他完全凭借动作,不需要语言就可以逗得电视机前的观众前仰后合。
但直到今天,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那个时候在日本,竟然还有这样一个行业,现场为电影进行配音,来提高观众的观影感受!
电影整体的喜剧设计还是挺套路的,其中的一些小片段有些笑料!
不过,主人公热爱电影的精神确实值得钦佩,从小就学习各配音大V的绝学,在其他人需要按照台词本才能配音的情况下,他却能够默配多部电影!
并且为了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走上犯罪道路!
可爱轻松!但可能是因为主角两位的演技不够,让我觉得少了点什么,如果男主角换成池松壮亮也许更好呢?一堆明星里,喜欢井上真央说话的感觉,好轻盈别致。
高潮那段不就是混剪嘛哈哈哈哈 最喜欢的一幕是梅子带着俊太郎离开橘剧场 破烂的屏幕中二人远去 电影与现实的互文与延续
要么角色太傻,要么情节太闹剧。
4.5 个人的周防正行的最佳。可以看作年代更早的《魔幻时刻》,闹剧的语法看似疯癫却又有所节制,讲述天真悲壮的赤子迷影情结,到最后生发出一种必定走向悲情的宿命感,的确产生了够震慑的效果。最有力量的就是那些俗套的错位、互文和闹腾的喜剧段落,处理得酣畅淋漓的同时又特别微妙。成田凌饰演的这个把口红印当血的男主角,一定是近年最有趣、最值得铭记的日影角色之一。
一般般 一半棄 沒有特別吸引我的點
曾经看过电影解说、当时还觉得蛮不错、可结果怎么是样子……本身影片无过、但是太孤独期望了、到后面直接快进了、两颗星
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无聊无感又无趣,本想看个情怀,结果看了个寂寞
3.5 迷影情怀和喜剧群像都很三谷幸喜了,用永濑正敏这个丧丧的角色来给“辩士”身份做注解有意思,但遗憾没能往这个方向深挖下去。
就…挺闹挺尬的
这些编排手法未免太古早了一点。
最后俊太郎以弁士的身份重新演绎被剪辑过后的电影片段,才切到了主题,即弁士与电影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从微观层面的馆间斗争,到宏观层面上的时代变化对自我职业身份的怀疑,哪怕是到了今天,也都值得以这样的形式进行缅怀和探讨。只是电影本身有点过于拖沓了,尤其是子役部分活活演了20分钟也是大可不必,凌凌好可爱好可爱!
小女孩去要单页的场景,想起了小时候在电影院收集宣传单页的我。
迷影精神至死。时代更迭,形式翻新,电影不再是娱乐幻想体验经历的唯一途径,但人类的一切喜好都是缅怀曾经,满足收集癖。
看片名还以为是高概念,周防正行一板一眼拍喜剧也能如此之烂,集结豪华卡司连日片最擅长的漫才类型都能拍的无笑无泪。
女主还挺漂亮
#大光明电影院# #日本新片展# 4.7分。啊!沉迷于成田凌的美貌!流畅、细腻、温暖,周防正行真好看啊,真好看啊,真好看啊!
独特而怪异 欣赏无力
扛着一箱子钞票去打杂,这得有多么崇高的打工魂👏🏻
熬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没办法
@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