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了Valkarie才看的Stauffenberg事后证明这个决定还是十分英明的- 重心 -好莱坞版重点放在行动上,添加了很多扣人心弦提高紧张度的情节,用交叉蒙太奇将双方的行动叠加对照,从整体呈现局势走向德国版的名字Stauffenberg证明这个片子从根本上说是一部传记片,视角都是从男主角角度出发,呈现他的内心- 灵魂人物 - 再度证明一个演技欠佳的主角会拉低整个影片的水准,即使配角出色,声光电效果加上刻意改写得跌宕紧张的剧本也无济于事美国版在情节发展成功营造出大事件紧锣密鼓的紧张气氛,可惜对于角色性格的层次描写不够深入,没能充分的表现出这个角色丰富的内心,好不容易触及内心的部分也被Tom兄弟浪费了时间渐渐流逝,当年帅气逼人的靓汤慢慢变成了老汤,演技却没太大进展,通观全片,男主角脸上翻来覆去就那么两三个表情来回交替变换,没有代入感德国版以传记片的眼光相近描叙了角色内心的变化虽然只用很短的篇幅交代他这十一年的军旅生涯,从德国到波兰再到非洲,而后转回德国,勾勒出他对于纳粹和希特勒的态度转变同样是重伤被送回国,同样是和久别的妻子重逢,把两个版本的摆在一起看,就能看出对角色刻画的水准高下失去的右手,失去的婚戒他对妻子的爱和对希特勒的恨Sebastian Koch的演技无疑是出色的刚毅的线条,紧抿的嘴角,坚决的表情,总是挺直的脊梁,德国军官的气质他的决心,他的悲愤,他对家人的爱,对国家的爱他和自己的几个孩子一一道过晚安,那么温情作为旁观者的我,知道他会一去不返,这样细腻的情节让我心里一酸- 妻子 -Tom Cruise版的妻子温柔体贴地支持丈夫以天下为己任,他得以义无反顾地奔赴自己的理想Koch版的妻子是一个渴望平凡幸福的女人,她心疼自己因战争而饱受伤害的丈夫,她渴望一家人平静的生活,不愿他再投身到漩涡里他希望得到她的谅解和支持,却无法承诺自己活着回来这对相爱的人最后一次谈话以冷战的方式收场他再没能和她说上一句话,只能通过别人转达他爱她放弃倾心相爱的人需要勇气,但带着爱人的体谅支持和为理想不得爱人理解所做出的选择哪个更加艰难?
Koch演绎的Stauffenberg从而更加坚忍- 英雄感化论 -最后的情节是一致的:面对即将降临的死亡,Stauffenberg为自己所爱的祖国而呼喊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副官一起从容赴死ok,先不提两位演员的演技比较美国人让男主角变身好莱坞模式的悲壮英雄,一如既往的感动包括对手在内的所有人,执行枪决的纳粹兵士都做出深受感动若有所思的姿态德国版里行刑者无动于衷的冷漠,尊敬他的Schweiz不敢做声按照SS的指示打开车灯眼睁睁看着Stauffenberg死去躲在车内偷偷哭泣,这样揪心的情节描绘更贴近那个奉希特勒为神的时代在那个疯狂的时代,即使不是所有人都追随希特勒的脚步,敢于表达出对希特勒不满的却还是少数,能站出来反抗行动的更是稀少SS死忠纳粹的思想更是坚如磐石不可转移,和中国明代的东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排除异己心狠手辣,杀人如拾草芥,受尽迫害而不屈从的反抗者(如Sofie Scholl)他们也不是不曾见过,德国军人基本上了战场就死生不论地坚定(西线无战事里那样的毕竟不多),不必天真地期待相信一个从容赴死的上校就能感化他们没有莫名的热血澎湃,而是冷冰冰的真实而作为一个观影者的感动,不需要片里作为对手一方莫名其妙的感动转变来作为引导和参照- 制作和整体 - 好莱坞版一开篇就是非洲空袭的大场面,惊心动魄,而后情节发展中穿插其间的特效场面也不少,画面质量也十分精良德国版的制作自然比不上好莱坞的大手笔,故事方面稍弱,但是角色塑造上胜出一筹,果然德国人的故事还是要德国人来演绎才叫原汁原味,那样拘泥事实严谨不通情理近乎冷硬的陈述表达,让角色更令人信服
豆瓣的设计有bug,我明明设置的是想看,也允许我评论。
==!
这里有10个影评,其中至少有两个是错的,是针对汤版的。
在IMDB上查了一下,立刻十分想看德国版的,男主角是《别人的生活》(Das Leben der Anderen)里面的作家啊啊啊,很有魅力的演员!
针对Stauffenberg的生平——一个很有艺术天分的在宫廷里长大的贵族来说,汤实在是太稀(松平常)鸟!
先点3星,看过后再更新。
驴儿啊!
你快点跑,快点跑哎~~
一开始的平铺直叙让我几乎低估了这部电影的价值。
不管是施道芬贝格,他的副官,还有陆军上将,所有人死前都强调自己对信仰的忠诚。
坚信自己坚信的,坚持自己坚持的,不管有多少众叛亲离和误解冷眼。
所以在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时,依然能够挺直腰背,在清晨暮霭轻轻的森林中,依然毫不留恋而坚定地拉开手雷的安全环。
这也许也是种幸福。
在冰冷灰暗的电影基调里,我体会到了这一点淡淡的慰藉。
《刺杀希特勒》: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希特勒在将近二十岁的时候,我懵懵懂懂地看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上、中两册,由于缺乏结尾,我只能看到纳粹帝国的“兴盛”一面,加之作者威廉•夏伊勒笔法客观冷静,因此我对该书模糊的印象,是它成功的勾起了一个无知少年对强势人物、铁血秩序的盲目向往,乃至于崇拜……幸亏随着年龄的增长,危险的价值观枯萎于萌芽状态,我开始同意历史书的观点:希特勒之死,是人类的新起点。
因此看电影《刺杀希特勒》就颇有些为我的历史课“填空”的意味:既然希特勒在1945年4月30日的自杀,已经成为青史标注的事件,那么这场由德军军官史陶芬伯格策划的刺杀行动,就注定要失败,但关键是过程,过程会是怎么样的?
这构成这部电影的悬念。
希特勒果然是好莱坞的救世主,就像蒋介石永远是我国二流战争片的反面宝贝一样,《刺杀希特勒》也不例外,电影一开始,克鲁斯就用肯定的语气认定希特勒“不仅是世界人民的敌人,更是德国人民的敌人”,在这种政治观念、道德观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只好把我对电影的期望押宝在“刺杀”过程的猎奇上。
谢天谢地,“扣人心弦”的观影诉求得到了满足,通过对暗杀行动的细腻剖析,我还是陪着汤姆•克鲁斯坐了一次有惊无险的过山车。
特别是电影中他在希特勒面前放炸弹的前后,还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但是,当这个“提心吊胆的存款”被支付之后,电影就失去了它最可贵的东西。
电影的结尾,也出乎意料的一头栽进沉痛的深渊:陪随着革命(换种立场的表述方式是阴谋)的失败,永远是屠杀与清洗,而在《刺杀希特勒》的结尾,更是放大了这一悲剧场面,血腥而恐怖,回马一枪,把电影中仅只露面几次的希特勒,重新涂上了魔头的浓妆重彩。
结局的沉重与压抑,同时也是为了塑造一批不朽的雕像,在纳粹政权的高压政权下,所有的“抵抗者”最终都只是为了证明:并非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希特勒!
事实上,这句话在整部电影中反复了三次,它迫不及待向人强调,“看啊,我就是主题,我就是主题。
”汤姆•克鲁斯可能穿了高跟鞋,身材并不魁梧的他,在电影中的形象颇有些像我们文革电影中的高大全男主角,气宇轩昂、一脸神圣不可侵犯之正气——这样的刻意“拔高”的处理方法让我不可避免的拿它与《帝国的毁灭》相比较,同样是表现纳粹弥留之际的电影,后者的人文表现手法让人耳目一新,它甚至大胆的对希特勒进行了人性化、冷静客观的描述——原来,不可一世的魔头在垂死之际,和四面楚歌的西楚霸王并无不同。
1985年,岭南美术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名为《暗杀希特勒》的绘画小人书,对照这部电影去看时,会大吃一惊,因为小人书的情节与《暗杀希特勒》几乎完全吻合,就像它是电影的故事板一样。
而《刺杀希特勒》对人物脸谱的勾画方式,也正是那本遥远年代的小人书的真实写照,借《赤壁》的台词来说,“你过时了!
”
如果看某些电影,到了主人公被杀之时,必然是大义凛然,高喊口号,就象是向往这一天很久一般。
但这部电影中最后死的时候,就算是如此镇定之人,也禁不住表现出一种恐怖--呼吸急促,站立都不安。
直到最后喊出那句话,才终于镇定了下来!
人无完人,但这样的电影,却更耐看了。
不那么振奋的原因在于,故事没有去以传统惊险片的平行蒙太奇方式,表现狼穴中希特勒一方的危机公关。
纵然这是一段我们早已知道的历史,一个我们早知道结局的故事,但影片分明刻画了这群刺客团队充分调动起来的活力,而这时如果再有“敌方”与他们的较劲,特别是在爆炸发生后,争分夺秒地抢夺权利,想必会精彩许多。
但过多着魔于希特勒狼穴团队的危机公关,势必会有反人类的罪名。
所以蒙太奇另一段的时间尺度可以控制在10-15分钟,展现希特勒从慌乱到恢复镇静,再到老谋深算的夺回控制。
当然,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认为不加入狼穴应对段落,反倒可以突出主人公行刺任务的伟大和悲剧感,因为那远在高处监视反叛者的莫多邪恶之眼。
这些细节包括戈培尔被捕前给元首简单的一个电话,包括预备部队少校执行命令时冷酷而精准的原则。
但这些细节还远不足支撑起这个强大邪恶又无所不在的莫多之眼,要不戈培尔怎么已经把毒药胶囊含在最终,要不电报中心怎么会有丝毫疑虑。
电影显得想告诉观众,这群没背上战犯的军人们的确差点成功了,帝国和希特勒可以轻易地从内部摧毁。
可历史事实又清晰无比地告诉我们,没有D-Day、没有易北河会师、没炸干德累斯顿、没攻克柏林的话,这群“新政府核心”远远撼动不了这邪恶的莫多帝国。
毕竟这不是《重返德军总部》、《刺杀希特勒》那些可以存档继续的电脑游戏。
一部非常不错的电影,在那个疯狂的德国,当所有人都已经疯狂的追随着希特勒和他的疯狂时,却有一群人清醒着,试图去改变这个世界。
很早以前就知道这次刺杀,也知道很帅的名字“史蒂芬博格”,但是看完电影还是感到倍受鼓舞!
虽然世界未必会因他们而改变,但是他们在努力的改变这个世界!
:)
德国之所以让人尊敬,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历史,所以看德国人拍的传记很真实。
就像影片最后电台里报道的一样,这次事件是一小撮人的叛国行为,在当时也确实如此。
刺杀希特勒,不仅仅是刺杀元首,而是刺杀德国疯狂的纳粹主义希特勒精神。
然而就像影片中展示的那样,德国军官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那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怎么可能被一小撮人去改变。
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
不过影片也同样展示出德国军官的教养人性和热爱和平,这同样也根植于德国人的血液之中。
昨天跟王老师一起跑去看首映来着结果遇到熟人若干说真的我还真不喜欢东方广场那个电影院电影确实没有我想象之中好但阿汤哥真真是史上最帅的杀手基本是部历史不历史,情节不情节的什么都一般般的电影唯一感动的是最后枪杀所有反叛者的桥段瞬间就想起了《色戒》近期好电影看的超多所以不敢说这部我很爱也不给很高的分数基本觉得还是半价的时候去看勉强可以值回来这样
今天晚上和朋友在德基看了电影《刺杀希特勒》。
又是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只是这次的主角换成了一批用生命来谋求改变的德国社会精英。
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疑问。
二战中,在希特勒的引领下,德军做出了很多惨绝人寰的罪行,为什么没有有识之士站出来抗争呢。
原来这些对抗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我先前并不了解罢了。
而抛开电影本身,它引发了我些许的思考。
1 排除异己在我看来,阿道夫·希特勒最大的问题,不是发动了二战,而是他不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别于他的意识形态和声音。
于是对外疯狂的入侵、屠杀犹太人;对内盖世太保横行,军政内部充满着白色恐怖。
不允许不一样的事物的存在,这是很多罪恶的根源,也是人类本身的劣根。
就因为惧怕不一样事物的存在和强大,从而影响、颠覆甚至取代自己,人类往往“丧心病狂”。
这其实能从一定意义上去解释西藏问题、朝鲜问题、微妙的中美关系问题。
因为怕自己所谓的文化、传统、特色并取代和同化,于是小心提防、步步为营。
其实这种事情也经常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自己身边出现特立独行的人或事的时候,我们最先和最本能的反映就是疏远和排斥。
因为更多的时候,“不一样”代表着危险,代表着矛盾和争执。
就像我们的口号“one world,one dream.”我们渴望的是共鸣,但是也许这个世界,因为不一样才充满着精彩和魅力,也许只有当人有足够的眼见和心胸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能做到“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而不会更像一种梦想,一个口号。
2 站队本身就是悲哀电影中,描绘了很多德军将领在政变中对于“站队”问题的困难选择。
因为一旦分不清楚形势,选错了阵营,危险就一触即发。
于是大家需要观望、分析、求证,谨慎行事。
事实上呢,他们真的有正确的选择吗?
战争年代,形势瞬息万变,今天的强者也许明天就孤立无援,今天的反叛也许明天就成为正统。
更多的时候,大家只能看到当下,而看不到长远,很难预见。
这样的事情同样也发生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
相信任何的公司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派系,作为“小蚂蚁”的我们,也许会涉及到“站队”的问题,虽然我们极力避免去跟随、去选择。
但是被迫的“站队”还是会时时发生,这个时侯我们就需要冷静下来深思熟虑。
但是,事实上呢?
在我看来,无论怎么选,都很难阻止悲剧的发生,都很难确保自己现在和将来的万全。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一些微妙条件的变化,时局可能就瞬间扭转……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做“选择题”,而喜欢做“问答题”。
因为“问答题”给了我们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阐释、去隐藏,去运用官方辞令回避矛盾的实质。
3 改变历史的人,往往不被时代所接受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我非常钟爱的电影《勇敢的心》。
那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那发自内心关于“freedom”的呼喊,和一个叫“华莱士”英雄的故事。
是啊,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我们很难去了解所谓的真相。
就如社会的变革往往都需要先行者,但是他们在当时的年代,却经常是被“抛弃”的一群。
于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彻彻底底的“叛逆者”和“牺牲者”。
当然历史会铭记他们,只是需要等待,要等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久,而他们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4 态度决定一切这些年,反思二战的电影越来越多。
在对待二战的问题上,德国和日本可谓截然相反。
战后,联邦德国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对纳粹德国的罪行进行真诚忏悔和谢罪。
1970年12月,勃兰特总理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人一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
更为可贵的是,德国政府对二战的反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认罪、忏悔和道歉上,它在战争赔偿、战争纪念和历史教育等实际问题上也显示了极大的诚意:几十年来认真履行赔偿义务,向受害国及受害者个人支付了巨额赔偿;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严禁以任何形式宣传纳粹思想,并对新纳粹分子进行严厉追究;近十几年来,每年都在集中营旧址、主要战场、博物馆、西方盟军和苏军墓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以警示世人;在教育方面,规定历史教科书必须包含足够的有关纳粹行为的内容,教师必须对有关纳粹专制特别是集中营和大屠杀的历史进行充分讲解。
而相形之下,日本政府的做法只会激情民愤和不满。
日本教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认也不愿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本法院一再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东亚各国受害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远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甲级战犯树立“七士之碑”。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内心深处始终无法原谅日本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一谈到日本我就会用“小日本”相称的原因。
战争是罪恶的,但是战争背后深沉的“罪恶”更值得我们去反思和警惕……
不细腻,硬梆梆。
题材虽好,但拍得实在不好,苍白无味。
我擦。原来有这个版本,刚才看混乱死我了,怎么感觉都差不多
一般,革命一样需要有勇士。
补标。节奏紧凑,主角演得不错,好看。
虽然美版的有语言硬伤,但是这个什么都没讲清楚的感觉。
事件化。对同时在看《明朝那些事儿》的我来说,这里的权谋和中国明朝完全不能相比。2.26大衣下的温暖
人物描写的细致,尤其是最后一幕
专场电影~~~不赖
刺杀竟然没有成功.有点令人失望。
这就是个人物的传记吧。
补 当年和钢琴师一起买的正版碟,,,男主是窃听风暴的男作家 文学气质演德军军官总有些违和
比较恶心
后半段不错
2009.1.14
为了正义而对轻视生命,反而是对生命的敬重
画面挺不错的
最后副官冲向施陶芬贝格的时候……气氛都被现在流行的基情文化打破了
7分
汤姆克鲁斯文戏演的也很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