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灯光》这部电影的同志成分十分高,卡司上至少有三名人士全是同志,根据导演本人亲身经历改编,男主角由丹麦出柜演员托尔·林德哈特饰演,大量配乐出自才华横溢的同性恋音乐人Arthur Russell。
所以这不再是一部导演意淫的同志世界,而是带有强烈现实感的自传式的电影。
电影那张流传最为广泛的海报是这样的画面,Erik面朝镜头,直视观者,paul只是模糊的露出侧面。
爱情的故事向来都是两方各执一词,导演作为现实故事中的Erik,正如海报,他所展示的或许只是现实两面中的一面。
遵从近几年的流行趋势,普通爱情片都走小清新森林路线,同志电影是下流无底线路线,电影开头Erik打着性爱电话,寻找打炮对象,欲望简陋。
和去年大热同志电影《周末时光》一样,这又是一部从一夜情发展为真爱的故事。
Erik 在试着拨打号码,碰巧此时Paul接起了电话。
然后从性开始,到爱结束。
电影总是给我展示出我在现实世界看不到的画面,同时这也是我喜爱电影的原因之一,我只能在影像里和这些边缘可爱的人物相遇。
Erik和Paul 的相遇,既是浪漫又是丑陋。
Erik穿过街道来到paul的家,满意又合拍。
只不过在离别的亲吻之后,Paul对Erik说,我有女朋友,所以别抱更多希望。
之后,Paul又约Erik见面,2人的爱情故事开始了。
Erik无聊寂寞的消遣是打性爱电话,Paul工作时间是头发整齐的出版人,私下的小秘密是吸毒。
所以这是色情狂和瘾君子的爱情故事,即便是色情狂和瘾君子能有美丽悲伤的爱情。
一开始就像所有传统的爱情故事一样两个人非常幸福,有嫉妒吃醋不伤大雅的吵架,大概持续2年,之后从Paul的不断的失踪和对毒品的依赖开始搅局爱情。
从在聚餐中,Paul突然消失,一周后又若无其事出现在他们的家里开始,Erik彻底被Paul不知去向的失踪击垮。
在他们第一次吵架时,Paul曾下定义,“Erik,你就像个孩子”,孩子般的Erik永不知疲倦地对付一次次的失踪。
他曾经抱住晕倒在楼道里的paul,也曾经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质问Paul到底去了哪里,甚至Erik 在得到泰迪熊奖时,迎接他的却一场始料未及的大失踪。
在经过几天无可奈何的心碎之后,他突然接到Paul的电话,Erik只想带他回家,前一秒Erik还在温柔的鼓励Paul结束吸毒的混乱生活,后一秒一个无辜的Paul叫来的男妓就出现在了屋子里。
Erik像个失去尊严的小孩一样等在外面,他只是听到呼唤便进屋握起了Paul的手。
因为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故事,总是看到Erik在不断的付出,深陷在拯救Paul的漩涡里,而我们从不得知Paul的那些失踪到底去了哪里。
在爱情里难免都有一个不停努力的傻子,仅仅是看起来像个傻子,对爱情的执着就像一盏灯一样,既照亮自己的内心也同时照亮别人向前的路。
外国影评人说这是最令人心碎的同志电影,导演却说希望这部电影照亮同志心里的所有阴暗处。
人世诸多不如意,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预见和操控,就如Erik无聊时拿起的电话,也如Paul久久不能戒掉的毒瘾,这是藏于心底的暗。
爱情不能使我们变成一个不是自己的自己,但是它产生了像是永不熄灭的光,这光是在暗慢慢包围自己的时候,在心底看到的飘渺的希望,Erik抓住这希望,他倾尽所有精力去拯救Paul。
Paul也抓住这微弱的光芒,所以不管几天几夜杳无音息,最终还是会回家。
痛苦、眼泪、愤怒、混乱都不能阻止他们去寻找心底的光,直到无力承担或者坦然接受,看到光的熄灭并期待它再次燃起。
之后,Erik离开了Paul的世界,一段时间后他们又相遇。
Paul再次梳着整齐的头发微笑在Erik面前。
那道光又再次出现在Erik眼里。
只不过时光已逝,他们又出现在彼此的生活里,不过不知道这是什么。
最后,Paul让Erik在3个小时内决定,他们是在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住在一起,或者就此分手。
Erik先是选择前者,又在半夜驱车赶到城里,对Paul说自己做不到。
最后,他们在熙攘的街道上告别,2人同时抱有遗憾和决绝。
直到最后Erik还在对Paul说我爱你。
在这10年的后几年,Erik遇见曾在酒吧见过一面的画家Igor,他们从告诉彼此真实的姓名开始交谈。
现实故事里,导演与这个画家结婚了,电影片头出现了很多笔画简单的男性人像,便是出自他之手。
这十年悠长的相爱,偶然揭开了爱情的一个真相,我爱你,并不是因为你有多好,而是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气味或者说话方式,一些难以描述,不能捕捉的玄妙东西,命运让我遇见你,我注定就会爱上你。
Erik和Paul就像是注定的相爱与别离,我说不出什么细节来证明他们的相配,我只是看见他们彼此对视时眼里的光彩和对话时温柔的语气,而觉得他们是合拍的一对。
这是一段悲伤的往事,也是美妙的故事。
看完整个片子,你并不会去延伸这个故事与社会有什么关系,我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我所想的只是他们俩为何不能在一起。
偶然看了一篇影评形容一对同性情侣之间牵扯不休的爱情与最后落寞的结局题目是相爱很难今早看了乱世佳人的一江春水“人为何有心,有心便不一竟不如这春潮守信当初誓言今不语 耳畔却 生生如昔”漫长的句子里,只听懂了这一句有心便不一爱情是个难题是很长的距离也可能是个奇迹因为相爱而走到一起的人不少因相爱而分开的人很多有多少爱情是可以走到最后的谁都不知道小白是我从小玩到大的好姐妹很多跟父母都没说过的隐私趣闻她都了如指掌的那种但是因为父母的一些问题,导致她感情经历一直郁郁不得最近一次的遇人不淑更是让她心情低落甚至有点不会再爱了···直到遇见这个射手座的急诊室小医生小医生跟小白的第四次约会的主题让我们很多人都大跌眼镜···去小医生家里包饺子···我们很难定义这是个正常人做的变态的还是极其高端的决定但是结果却意外的令人满意小医生极其室友充满大学生情怀的一次聚餐让我们仿佛都一下子年轻了好多嘻嘻笑笑中,仿佛所有的身世背景恋爱经历都可以抛到一边只安安心心的做个小孩子谈一次恋爱就好金马奖的颁奖礼上看到男朋友女朋友里面桂纶镁穿着校服剃着头发对着屏幕外的我们露出她青春的笑容时我的心动了我终于开始明白那部北京青年里面大家一起傻傻的重走青春路的理由与冲动了在那些化不掉的青葱岁月里我们总有些人有些事忘不掉也总有些人没来得及去爱有些事没有胆量去做所以当我们走到青春逝去的坎上的时候我们抬不起脚跨不过去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的青春就这么溜走了我们不想人生回头看充满那么多的遗憾所以我们想回去我知道相爱很难电影里面两个人握着手却感受着第三个人的冲击有一个时刻我以为他们最后真的会走到一起直到埃里克第二次见到他命中注定的人我们才恍然大悟难的其实并不是爱情而且我们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爱情我们总以为我们错过了很多爱情但是却从未仔细想过那些到底是不是爱情我一直很感激上天在我已经放弃对爱情渴望的时候遇到小猴子相爱、走到一起做决定时的一往无前过程中的犹犹豫豫我也经历过对爱情的不安对是不是这个人的怀疑甚至在最最幸福的时候不敢相信这真的就是爱情直到昨天一次聚会、一场颁奖、一部电影让我想清楚了一件事爱情其实并不是握在一起的两只手而是哪怕重新走过一遍后依然会做的那个选择在知道了结果之后,也能奋不顾身的跳下去的那个坑如此,便是了
《Keep the Lights On》是一部,由伊拉·索尔金(Ira Sachs)执导的美国独立电影,于2012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两名男性之间,复杂且动荡的爱情关系,特别是围绕艾里克与保罗之间的情感波动展开。
影片聚焦于艾里克和保罗的关系,从他们的第一次相遇开始,逐渐展开两人关系中的亲密与冲突。
艾里克是一位纪录片导演,保罗是一位年轻的律师。
两人从最初的激情,逐渐过渡到面对彼此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挑战,其中包含了依赖、毒瘾、情感疏离等多重层面的难题。
电影的核心主题,围绕着爱情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张力,探讨了性欲、依赖与毒瘾对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长期的情感纠葛中寻找自我。
影片不仅展示了同志群体中的恋爱生活,还触及到个人在感情中的脆弱与成长。
《Keep the Lights On》以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入的人物塑造为特点,尤其是在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冲突时显得尤为动人。
导演伊拉·索尔金通过简洁的叙事手法和紧张的情感交织,使影片充满了不舍与无奈,同时也有温暖和希望。
整体影片在探索关系中的美好与破裂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寻找爱情、疗愈创伤的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
《Keep the Lights On》不仅是对同性恋情感的深刻探讨,也是对人类情感本质的普遍反思。
点亮灯光 (2012)6.92012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艾拉·萨克斯 / 托尔·林德哈特 扎克瑞·布斯
满怀期待了这么久,看了之后却是满满的悲愤。
不是影片不好看,而是角色实在是不讨喜,这种不讨喜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中的,但是这种不讨喜转移到他人身上时,我们便会忽略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继而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就像我不明白为何埃里克会在保罗消失两天的短短时间内,却又要去找其他炮友来满足身体的欲望。
一开始我以为是保罗的错,毒瘾的一再发作使得埃里克失去了信心,但现在我更倾向于是埃里克的错更多一点,这会儿想起来埃里克读那份协议时一张无辜的脸,我就想打他。
他责怪保罗看到前女友时的不勇敢,但保罗和她分手了来和你同居,在大街上和你拥吻,为了你到戒毒所改变自己,而埃里克却在保罗每次消失的时候,不间断的寻找炮友。
到底是谁不勇敢,埃里克,你连改变的念头都没有,你怎能好意思去责怪别人对你的背负。
是的,保罗是不够勇敢,他的不勇敢在于他不舍得切断对埃里克的情感,总是离开又回来,再伤心的离开。
他知道埃里克死性难改,我把他对毒瘾的沉迷,当做对埃里克无可奈何的反应。
这样一来,他们就都不是完美的,他也就能说服自己,重新回到那个不完美的埃里克身边。
埃里克口口声声说爱保罗,但他的行为却对不起这一点,是的,他是爱,但是爱的不够。
他们都爱的不够,不够爱,也不够勇敢,不够勇敢的去结束这样一段关系。
他们不明白,结束一段关系并不是真的结束,而是一段关系的重新开始,就像保罗重新回来之后,他们在街上说的一样,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但是他们没有把握住。
忽然想起来那句话,我们原先想要的只是一个拥抱,却多要了一个吻,然后……直到结束之后,才想起来,我们原先要的只是一个拥抱而已呢。
埃里克和保罗,他们都贪心了,贪心的不舍得去结束不明不白的关系,以致互相拉扯,拖长战线,让彼此都疲惫,让仅存的爱,在抱怨、担心和不信任中,渐渐消失无踪影。
他们不信任,便是他们的死结。
保罗的失踪,除了毒瘾发作的不能自控之外,也多少有些试探的意味,结果没想到埃里克真的被他在电话里抓包,这更让他觉得这场爱情,不靠谱,这大概也是最后虽然他提议两个人同居,但是却再也不想和埃里克做爱的原因吧。
他们最后说,最好一段时间不见,但我想他们一定知道,他们也许再也不会见了。
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原先是想避免这样的结局,却没想到彼此的挽留,加快了这场悲剧的到来。
爱情在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美好的,埃里克兴奋的像个小孩,而这样的幸福感也让保罗勇敢的承认了自己,走到了阳光下。
曾经以为,他们彼此都是对方的太阳,照亮了彼此的路,却没想到这只是一场漫长的交汇,终究还是回到了两个不同的轨道。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那句欢呼,就算一厢情愿的,可以看着就好了;你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一次投入,就算总会失去的,空虚之前我要更用力庆祝。
”徐佳莹的《不怕庆祝》真的配的很贴切。
就像这场爱情的开始,都是他们所无法预期的奋不顾身。
但看完之后,我发现她的另一首《不难》却更贴切这样的一种结束。
“说再见不难,就别问是谁真心想说出来,像家人像朋友都只是欺瞒,当初多喜欢只是恶性循环;说抱歉不难,跟我们是否还相爱也无关,形式上去结束某一个阶段,淡去的记忆将由谁保管,都不是太乐观。
”这样的歌词,听的人淡淡的忧伤,却哑口无言。
就像这部影片的感情基调一样,大量的细节,感情浓稠的让人不想继续,却没有办法,只能看着它发生,曾经那么亲密,却要道一声再见,各自天涯,即使是屏幕前的我们都无法轻松的释然。
也许每个爱情都有它的寿命,它该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放手,否则,强行拉扯,它便死了,连回忆都难找了,即使有,也是伴着美好回忆的死状悲伤而已。
说再见不难,别为了怕再见,而让彼此真的再也不见。
ps:还是抱怨一下,剧情缺乏高潮,平淡的有点拖沓的感觉,而且伊戈尔这个灯光还没怎么亮呢,电影就结束了==+而且有些内心戏好像剪辑的少了些铺垫,埃里克大哭那边总觉得还是突然了点。
有点失望,还没有 徐佳莹的歌给我的震撼。
断断续续的故事,反反复复的生活,我没有觉得它温馨,也就不会为了它感动,伤心。
可能是文化差异,还有可能是性别差异,还有可能是年代差异。
这个片子,没有触动我,哪怕一丢丢。
并不是善良的人凑在一起就能好好过日子。。。。
eric和paul之间像他们说的,九年的分分合合充满了戏剧性,那些决定都是暗暗藏在心底的瞬间。
下一秒,可能是给对方的折磨。
虽然在一部电影里表现一个繁华社会的缩影并不容易,但我还是觉得它做到了。
eric和paul在从前还较不开放的社会分别用电话寻找炮友,却找到了合眼的对方。
eric拖下从前的伪装和eric在一起。
像是总有一些外力,或是自己在推动着自己去接近更真实的自己。
但在繁重的社会压力下,人们寻找更多途径释放压力,包括毒品。
表面上,两人的关系走向终结是毒品的因素,但想想,那会不会是面对社会的无奈?
之前,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有期待,我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很多褒奖。
看下来,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周末时光》和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
并非三者之间有多少共同之处,光是恋人之间细腻的缠绵和肝肠寸断的别离就已经让人叹息。
难道最爱的人不能相伴到终老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肤浅的:在这个时候,对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最爱的,可是下一刻,这样的肯定会受到质疑。
当重新开始新的恋情,旧情人在心中是永远的痛,至于是否永远是最爱的那个,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你是我最无法收敛的那句欢呼就算一厢情愿的 可以看着就好了你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一次投入就算总会失去的空虚之前我要更用力庆祝《不怕庆祝》徐佳莹这部片是我找了一段时间的了,最近总算找到了。
徐佳莹的《不怕庆祝》是其台湾地区的主题曲,当初也是看了歌的mv才知道的片。
纽约街头的恋人耳语,导演实在拍的太美,所以我一直很想看,可惜资源很少,高清的就更少了。
该片被评为年度最伤心爱情电影,获得第62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
前几天终于给找到高清的,就着深夜的磅礴大雨看完了。
这是少有的一部同性片将“同性”当成普通恋情来拍的影片,没有同性受社会歧视然后不堪压力虐恋的老土情节,而是纯粹地讲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整部片改编导演的亲身经历,我知道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不免落入招人悱恻,说是作为噱头变卖感情的行为。
但也许就是情怀这种东西的作用,整部片看下去还是觉得值得,导演其用心和纯粹从每一帧画面中都透了出来。
不过剧情发展太单调,整部片很冗长,尤其是后半段剧情比较拖拉,看着看着就累了。
故事发生在1988年的纽约,纪录片导演Erik偶遇还未出柜的律师Paul,两人不久便坠入爱河,很快确立关系,至此分分合合爱恨离合将近十年的故事。
Erik算是个性瘾患者吧,虽然跟Paul长期交往,但是只要感受不到Paul的陪伴,就会忍不住寻找其他人的慰藉,打电话约炮;Paul看上去是个文质彬彬的律师,可私下却有很深的毒瘾。
一开始看对于他们之间的感情和私生活很难以理解,但是社会背景和角色设定是80年代末的纽约,同性友人。
看了很多影评了解到当时的同性群体私生活相对混乱,毒品也很泛滥。
也许是同性本身就是受社会排斥,他们的内心受到比较大的压力,所以总会通过极端的方式去逃避或者释放压力。
背景交代是这样,所以了解了也就能理解。
也许是影片中对于他们坠入爱河的描写比较少,所以前面看觉得有些唐突,但是随着时间线一直下来,慢慢进入两人之间的世界与精神交融,还是觉得很浪漫的。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两人在画廊看画的一幕,静静地看着一幅画,然后不自觉地都点头说好美。
然后轻声说着关于这幅画的故事,到后来Paul把那幅画买下来送给了Erik。
我是心疼Erik的,虽然他看上去是man一点的大叔,但是在感情里比Paul要小孩子气很多。
对Paul的爱使得他接受了Paul的瘾君子身份,甚至在Paul的推拉下试了试;两人吵架时赌气一定要同一张床上睡;也是他一直为了Paul着想要他戒掉毒瘾,联系不到Paul时他就像个孩子一样无助;最悲伤的是在旅馆的时候看着Paul在多年戒毒之后依旧沉迷毒瘾,眼睁睁地看着他和男妓交合···最后还是给了Paul大大的拥抱,还是分分合合很多次,还是说了yes。
这部电影是同性题材,但是除了主角都是男的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关于同性的偏见。
Erik和Paul在街头相拥,在朋友面前亲吻,他们身边的朋友依旧相伴相随,像亲人一样庆祝生日圣诞节,一起帮助Paul戒掉毒瘾···乍一看,就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只是他刚好爱上了他,爱得只会妥协,爱得付出一切。
这里的爱情就像是毒瘾一样,明明知道它很不好,却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沦塌陷。
最后爱得很无力,也很无奈,只好将再见说了出口。
影片最后Paul说我们还是在长时间内不要再见面了,也许他们两个都知道,是再也不会再见了吧。
徐佳莹的歌词形容地很贴切,你是我最意想不到的一次欢呼,就算总会失去的,失去之前我要更有力抱住。
看完这部电影,只是觉得自己听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从头到尾只是关于爱。
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爱情都是差不多的。
相遇,相爱,愉悦,争吵,妥协,变心,纠缠,不舍,分开。
只要走心的,最后都是难免伤到心。
就这样一纠缠,便是十载。
像Erik一样,爱上了谁,然后变得盲目和疯狂,你也总说love is so blind,you are so blind。
连最后他们相拥后的离别,Erik的背影看得我都是一阵酸楚。
我相信,每一位爱得不怕收敛的人,以后都不太敢再为另一位谁付出。
最后导演和片中他相似的角色都完成了自己的梦想,拿到了泰迪熊奖,可是爱的人却不再如往昔陪伴,我得到了世界,唯独失去了你。
更多好片推荐可以关注公众微信号,yumi-little-life还有甜品教程,摄影教程,好书推荐
一、Eric&polo两个人的爱情究竟可以跑多久,是归结于谁更执拗还是谁更矫情。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爱一个人,就要让他成为你的责任,他整个生命都莫名其妙归于你,你承担了一切他父母承担的东西,你就成了他的监护人,这就是描述中的爱情,你是他的父亲还是他的爱人。
又或者,我们最终都被责任所迷惑了,而爱情远远达不到它的标准。
Eric和polo九年的爱情,断断续续,总以为最终两个人还能在一起,可是最后影片告诉我们,其实这一切,Eric都只是在等他下一个人,我们在等最终那个人,可是根本没有最后,最好。
只是不断的等下一个,还没有遇到更好的时候,先爱这一个。
我不得不说,两个人的相遇算不上浪漫,但是够性感。
寻找419的夜里,只是凑巧的找到了在床上那么契合的对方。
渐渐地形容对方从不错变成了无与伦比。
渐渐的两个人相爱,渐渐地也绊住了对方前进的脚步。
我非常同意eric朋友的那句话,你不是他的救世主,你无法从泥沼里把他拉出来。
可Eric依然义无反顾的拽住曾经以为是自己唯一的polo。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到这个地步还没有放手。
问这个问题不是在他们热恋的时候,不是几年不见又重逢的时候,而是Eric在大街上碰到上次在酒吧刁到的那个画家。
那个画家问:“那你不和你的男朋友在一起了?
”Eric回答:“不知道。
”其实此时此刻P已经不能算是唯一了。
那为什么还没放手?
坚持都只是代表了不甘心还是那一点留念。
那天,Eric会从一晚的疲倦中醒来,看到院中的polo在打电话,悻然地走过去。
“我想和你谈谈。
”之后呢,他只是想找一个自我的发泄口,即使只是对着一棵树,那幻想又是谁?
正在打电话的那个?
还是某一天在酒吧里遇到的?
或者只是在大街上无意碰上的。
Eric说“你对我们的现状有什么想法?
”P回答:“你要和我分手吗?
”Eric“当然不是。
”P:“你是想问我我有什么想法。
要么你和我走离开这里,要不然就分手。
”影片最后,Eric找到P。
跟他说他没有办法和他在一起……这段的叙事让人无法理解,为什么?
也许是现在的我无法理解的。
不过我有一点可以清楚的知道,Eric爱P只是没那么爱了,他更愿意留在过去那种生活状态中。
况且又有一个新鲜的面孔出现在他的生命中。
二、Eric&painter画家的名字我不记得了。
也许现在不重要又或许在导演没有拍出Eric的后续生活中他成了他的新partner。
先说这个人的出现。
他的出现时在Eric和Polo的感情亮起红灯的时候出现的,刚刚好。
一个有一个空缺,一个在找一个空缺。
他们聊的很来。
我觉得整部影片一开始就在铺垫一个感情,那就是“画”,正好这个画家出现了。
Eric在听到他学画画的时候很高兴。
“那你一定画的很好。
”Eric之后对他说。
这应该不是真的对他的画肯定,而是对这个人。
他对这个人有好感。
不过419的真谛就是只是那一夜。
可是他们交换了姓名、交换了职业、交换了爱好……之后又肯定会出现种种共同喜欢的话题。
这就是一段感情开始的最佳点。
Eric过马路的时候正好听到有人叫他,那个画家还记得他,而他不记得他的名字,可是却认得他。
从这开始都只是个好感,只是因为好感而把这个人的长相、状态、习惯记起来了,而名字只是那么多好感中的其中一个。
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
“所以说你现在不和你男友在一起了?
”“不知道。
我们很久没有见了,然后他回来了。
我们又在一起。
我不知道现在的关系是什么?
”“你们在一起多久了?
”“九年。
”“天啊。
你真幸运。
”“我不觉得这是幸运。
”“那你呢?
”“我找了一个男友。
我是一个没有长性的人,几个月就腻了。
虽然这是个新男友。
我们有的时候一起吃饭、看电影什么的。
更多的时候他说,我听……不过我更喜欢被人请,我承认我很肤浅。
”“没有人不喜欢被人请。
”“那好,我请你。
”“你?
好啊。
”这段对话给两人留下了空间。
一个两个对自己男友的感情都表示怀疑,两个对对方都有好感。
两个都是一个说一个听,另一个说另一个再听。
也许,所有的开始就起于共同点。
也许此时此刻,他遇到了一个在这个时间点对的人,那个人又恰巧和他很合拍。
也许导演的后续就是Eric和画家的爱情故事。
三、其他人eric的朋友们。
那个女的和那个男的。
eric在河边问他朋友“所以你们不打算要孩子?
”女的回答“对,因为他已经有孩子了,所以他不打算要。
我觉得没关系,我既然爱他,所以只要和他在一起。
”最后这一对还是分了。
也许导演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亲爱的,请尊重你的心,不要去追随别人的心。
也许我现在该说,强迫,不管是强迫什么,任何感情,最后拖累的只有自己。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得泰迪奖也是完全合理的,毕竟这么有质量的还是少的。
不过,真要说喜欢我更喜欢“我们的天堂”、“周末时光”、“燃情八月”……感觉虽然结局都不太好,可是叙事都很完整。
相比之下,点亮灯光没有上就已经被炒得火热,大家的期待就会很高,相比之下要更苛刻。
还要其中一个情节Eric和polo床上失禁那个环节,这个环节的用意是什么?
来自导演的亲身经历?
既然是半自传体电影,那这个电影的后续就应该在导演身上了,也许他和他现在BF的故事会让这个电影完整点。
电影一开始就是丹麦演员林德哈特摸着自己的话儿,向电话那头介绍:“埃里克,一米80,金发,帅气,阳刚,16.5厘米,未割过。
”——尽管后两点直到电影结束都没有得到验证,但“点亮灯光”的尺度暴露无遗。
最让人无言的一幕发生在曼哈顿一家豪华酒店,埃里克找到淹没在伏特加和可卡因中的男友保罗。
后者哀求他别走,可他叫的男妓已经到了。
于是埃里克握着保罗的手,茫然的看着男妓在自己男友身上起伏…失去尊严的爱就像毒瘾——导演毫不掩饰的表达了他的观点。
但没有戒不了的毒,却只有戒不了的爱。
在爱和被爱中,爱显然更难。
因为它意味着将自己交给另一个人来决定。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那么你堕落呢?
是不是意味着我坠落?
叔本华用刺猬比喻人与人的关系,再渴望温暖的刺猬,彼此也会保持适当距离。
然而它无法适用于恋爱中的人。
事实上,正是那种让各自遍体鳞伤的抱紧,才往往赋予了爱情饮鸩止渴、无法割舍的魔力——就像每个瘾君子都知道毒品的害处,但又无不甘之如饴。
这样看来“点亮灯光”的两位主人公其实都不值得同情:他们就像搂在一起跳着绝望之舞的舞伴,用彼此的熟娴和默契去验证一个早已剧透了的结局。
对角色的无法同情并不影响我对导演的敬佩。
本片完全根据导演艾拉·萨克斯(片中埃里克)的亲身经历改编,而保罗则是他现实中的前男友比尔·克雷格。
两人都是各自领域的名人(艾拉·萨克斯曾6度入围圣丹斯,“蓝色的四十道阴影”获得了最高荣誉评审团大奖;比尔·克雷格是纽约出版界的金童,二十二岁即创办自己的精品出版公司,而且客观的说真人比电影帅 T^T )。
拍自己和EX的故事并不是件讨好的事,不但有现实顾虑,而且很容易成为泄愤工具。
艾拉·萨克斯在解释片名时说,他想让灯光照亮所有的角落,不留阴影。
这股勇气确实体现在电影中:如果说保罗是毒瘾(drug addict),埃里克则是性瘾(sex addict);保罗经常毒瘾失控,埃里克喜欢419和电话做爱;保罗在埃里克电影获奖前不声不响的弃他而去,而埃里克则时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孩子气...可以看到,主人公们都不是完人,都有血有肉,是复杂的个体,他们的感情关系和别人的都不同(这就和前年大热女同电影“孩子们都好”有着根本差异,因为后者的前提就是:同性恋的婚姻本质上和异性恋的没什么不同)。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很明显:平铺直叙的结构严重拖慢了节奏,并且造成高潮缺失。
事实上如果改变剪辑手法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变得很跌宕。
比如片中埃里克与画画男伊戈尔(该角色是导演现实中的丈夫原型)的两次邂逅,就可以倒带插入,由第一次对话带出保罗进入戒毒所的情节,由第二次对话带出埃里克与保罗分手又复合的背景。
这样整个电影在细节上也会精致和吸引许多。
“点亮灯光”是近10年来继“孩子们都好”后第2部获柏林影展泰迪熊奖(同志类最佳影片)的美国电影。
这两部影片连同去年的“周末时光”,都揭示了近年同性恋电影的一个新趋势——相对于以托德·海因斯、格雷格·阿拉基为代表的90年代酷儿浪潮而言——就是出柜或性向认同已经不再成为同性恋电影的关注焦点。
同性恋,落脚点始终是“恋”;而人与人的感情就像伯格曼说的那样,永远是跨出一步再寻找救赎,充满了无尽的翻覆与变数。
相爱很难。
一部比较闷的文艺片,记录一段GAY情的相遇相爱和流逝,十年爱情长跑却敌不过相处和毒品。
导演半自传的片子,从同志亦凡人的角度去讲述这段情,就如同淹没在繁华都市中普通人的感情经历一样。
手法比较含蓄,没有大喜大悲,也没有大起大落,虽然有大尺度镜头,但总体还是很小清新的,滤去了感情离合中难堪的冲突和折磨,只留下琐碎的温暖的残缺的影像,我们知道,那是爱过之后的怀念,而不是记恨。
回忆的镜头是有爱的,只是相爱容易相处难,陷入爱河的我们永远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觉得幸福也会觉得辛苦?
为什么誓言太久会渐渐模糊?
为什么想要永远却又害怕束缚?
为什么紧紧拥抱却还是觉得孤独?
为什么夜夜同床内心仍难以碰触?
为什么心中有话却无人倾吐?
为什么看着你笑我却觉得酸楚?
为什么相爱的人却无法相属?
为什么爱着的心会痛到麻木?
为什么做再多的爱也无法满足?
为什么爱着的我们会那么无助?
为什么想要靠近却行成陌路?
为什么努力到最后终是要结束?
为什么总要有那么多为什么?
爱如流沙,握得越紧流失越快。
就如同电影中的两个人,时间带走了曾经的深情,再也回不到从前。
不是不爱,只是不知道如何继续,就像两个爱情的囚徒,困死在无路可走的残局里,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另开新篇。
不算BE,只是人生重要的爱的练习。
压抑!
对伊戈尔一见倾心,再见倾情,于是只求艾瑞克和保罗速分,带着偏见看电影看人都是太差劲的事情,片子有些拖沓
We have some good times together , didn't we?【The rest of Love is just boring.】
矫揉造作幼稚可耻。Julianne Nicholson 的雀斑跟1999年陈可辛的《情书》里的一样可爱~ 也是同性题材耶~ “过去一年,我遇到了你生命中的所有人,除了你。”
好矫情啊。。。
【http://www.56.com/u16/v_NzAwNzE1ODk.html归根到底都是恋。十年呐,兜兜转转,分分合合。这磨人的爱谁也受不了。同性电影已经从他们的社会关系进入感情关系了,很好的进步!】对爱的回忆,让人体会了心痛的感觉,但对爱的前瞻,让我们拥有放下的勇气。
paul好像好像我....
演员很帅,故事很好,配乐也不错,但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低呢。
(T^T) 好片啊 感人啊 虐心虐身
好不容易找到个对的结果是个瘾君子;好不容易找到个对的结果有HIV;好不容易找到个对的结果借高利贷炒股亏了几百万;好不容易找到个对的结果忘了发育;好不容易找到个对的结果是个卖的;好不容易 ……
这才是我期盼的同志题材电影。
这部爱情片把同志情侣当做“正常人”来对待,不去猎奇卖肉没有卖弄噱头也不搞老套的心理认同社会歧视,仅仅是真情实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此片改编自导演亲身经历,能感受到故事的真实细腻,托尔表演尤其出色,OST太好听。不过影片后半部分节奏太拖沓,反而没拍出8年感情的时间跨度,实在可惜
戳中所有基点和萌点的至高小清新!
影片的细节太棒了,同志感情在导演这里变成再正常不过了,一些桥段一些对白一些细节甚至正常到是很多异性恋无法体会无法经历无法察觉无法共鸣的,却又真实发生在很多同性恋的身上。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就是真实,相爱有时候真的很难,因为爱上了谁根本由不得你选择,直到你心里结疤。★★★☆
执念到了一定程度和毒瘾无异,所以我看不到感动,2个男主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迷人的点。这种爱情在我看来就是傻逼
说爱一个人却不停去约P?
一开始就是个错误,两个人都不喜欢,更讨厌那个受,辣鸡,讨厌这样黏糊不清的关系。
Thure的英文软软的,像小男孩。
先是这样的认同感就值得肯定,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该题材很多,没有拘泥于身份困惑,没有感慨射虎歧视,更没有花露呼哨的肉体横陈。虽是同志但却和正常那女面对感情面临同样困惑和阻碍。这样的体现值得肯定。但故事还是闷了,完整中的不完整。
已经失去耐心看这种总是有点像的片子了。有些很难找到认同的上个短暂时代的记忆。配乐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