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李蔚然执导的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虽然入围了最佳影片的提名,但很可惜的是,却最终没能获奖。
穿过月亮的旅行 (2024)6.2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蔚然 / 张子枫 胡先煦不过说实话,拿不拿奖,并不会影响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心情和客观上讲,这部电影本身,无论是在剧情上,还是演员演技上,我个人觉得都是相当不错的,接下来就围绕提到的这几点,展开聊聊。
1、剧情上,处理的恰到好处。
电影背景设定在90年代,讲述了一对儿进城务工的年轻人,为了生计,不得已选择分隔两地的打工生活,虽然聚少离多,但是二人的感情仍是稳定地双向奔赴着的,也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心和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交通以及通讯的不发达,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叫做“年代感”的化学反应。
比如开得很慢的绿皮火车、只能用IC卡的电话亭等等。
我对这些,是有比较强烈的熟悉感的,因为电影中的年代,恰好是我儿时的阶段。
但电影中给到我这种“熟悉感”的同时,我又能明显地感受到,导演他是克制着的,因为电影主要不是为了突出“那个年代”,而是想要突出那个年代下的,千千万万人中的极其普通的一对儿普通人,他们之间那充满温馨与爱意的爱情,而爱情这东西,想必不同年代的人,肯定都能感同身受。
即使当下,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肯定也是能理解和接受的。
2、演员演技上,主演和客串的角色都惊艳到我了。
要说这部电影非常非常非常加分的点,要数这两位00后的主演,他们虽然是00后,但是两人之间还有各自和其他人物的对手戏上都表现的特别棒,演技没得说。
两个人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有有别于以往作品的惊艳表现。
1)其中,小胡胡先煦在影片中饰演的王锐这个角色,本身呈现的较为“矛盾”的多面性,让我眼前一亮。
他多数时是个老实本分,略带一点儿憨的人,但在憨的表象外,还能从他对人或对事的态度中,看出他是一个执拗地坚持不能打破自己底线的人,就好比面对他人对他的误解时,他能做到选择宁可“脱裤子”,都要自证清白的地步。
足以见得,在王锐眼中,他自己的名誉、以及诚实善良,在他个人心中是多么地重要,但是他却能因为爱情,为了在中秋团圆夜能看上自己心爱的人,哪怕一眼,去打破自己的那份执拗和底线。
在那一刻,让我觉得,王锐这个人物,塑造的简直太好了,因为这个人物弧光,我很喜欢,某种意义上讲,不能算是好的改变,但为了爱情,他能做到在没有伤害其他人的情况下,打破了自己一贯坚持的“底线”,那一瞬间,莫名地有些感动。
2)而另一位主角,张子枫饰演的林秀珊,令我惊艳的点在于,子枫妹妹在这部作品中,所扮演角色,无论是性格还是表现上,都是一种很大的突破。
因为能从以往的作品、访谈中和首映现场感受得到,现实中子枫妹妹她个人绝对是属于i人这一卦的。
但是电影中,她不但成功塑造了一个相对更加开朗和奔放的人物,同时从她对角色的诠释中,还能感受到只有90年代才有的那时候的时代的熟悉感。
3)还有一位配角的角色,我觉得一定要提一句,就是冯绍峰在影片中客串的一个人物(这里不剧透他所扮演的身份是什么了)。
他全程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通过纯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呈现的情绪,就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不知不觉眼眶湿润了。
最后想说,《穿过月亮的旅行》电影虽是以90年代为背景拍摄的故事,虽然电影中可能会有所谓的“年代感”,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仅仅适合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即使是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下的年轻人,也值得去看,因为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的人,都能懂得那份恩爱且想方设法都要双向奔赴的情侣亦或是夫妻之间的,那些满满的温馨与爱意吧。
总之,我个人很喜欢~推荐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下~
看完了有点生气,因为导演为了制造戏剧效果而让人物降智。
剧情的逻辑不通顺,进而导致观众无法与人物共情、无法产生导演想要的“感动”情绪。
导演把故事安排在1996年,完全是为了借用那些年通讯不便这个条件,除此之外,故事主线剧情拿到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也并无不妥。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其实时代特征并不明显。
可是,虽然1996年没有手机却有电话。
导演为了让男主女主坐三个来回火车,就是不让男女主在白天打电话。
非要把男女主都安排成一根筋的性格,就是有钱、有时间、任性。
最后天黑了,才一起不约而同地想起来打电话。
白天的时候,哪怕男女主有一个人想起来给自己朋友打一个电话,留下对方,也不至于这么折腾、乱花钱。
而且男女主角的人际关系好像也不太好,他们的熟人/朋友除了怂恿他们继续坐火车,竟然没有一个人给他们出主意让他们相遇的,这也真是很奇怪。
最扯的设置就是,他俩都打上电话了,还认为两人无法见面,导演还安排男主委屈的不行。
在电影的刚开始,就交代过了,他们俩平时相聚就是一起去小旅馆过夜,然后男主角做凌晨的火车回工地。
从时间设置上,男女主通电话的时候是夜里十点半左右。
女主角就是坐慢车回到深圳三个半小时,时间是够他俩在深圳见一面的。
至少可以在火车站见一面。
而且,女主角电话里特意给男主角交代,他俩都要坐慢车,那就说明十点半左右,应该还有快车可以选择。
也就是女主角还能更快地回到深圳。
但不管是导演编剧还是男女主角都忘了故事最开始的交代。
非要让男女主继续赶火车。
最终,导演把男女主角的相遇设置成基于偶然因素而形成的机会。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看过一些剧本写作相关的书籍。
在电影的剧本写作理论书籍中,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要求:如果一定要有偶然元素出现,那么请设置在故事的开头,故事可以因为一个偶然元素发生,但故事一旦走到自己的主线上之后,所有的剧情都要基于生活逻辑而推进。
因为只有这样观众认可故事的真实性。
如果你把故事的高潮设置为基于偶然元素而成型,那么观众会主观地认知到这个故事的走向与真实生活相距很远。
进而导致无法产生共情。
于是不管是男主还是女主,都遇到了那头可以逼停火车的牛。
然后这样他俩才有机会相遇,在一个陌生的火车站里。
当然我能读出导演把男女主视为牛郎织女,看到导演试图强加在那头牛、以及男主那双兔子拖鞋上面的视觉意义,也能理解导演企图堆砌出浪漫这个“词”。
然而过于明显的叠加,只会让这些元素显得太刻意了。
本来这个电影除了爱情故事,还能拍成公路片,讲述男女主在出行过程中一路遇到的人和事。
可是导演既没有拍好爱情,也没有拍好公路片火车上插入的几个人和事完全是没头没脑,与主线毫无关系。
特意去查了一下这个导演的履历,他并不是新人导演作品也有很多了,但是很遗憾这个电影的是整体剧情设置和人物设置,非常的刻意、不成熟。
最后吐槽一下,男主作为乡下长大的年轻人,打工干的还是工地活,那双手太光滑了。
劳动人民不是这样的气质,哪怕去现在的建筑工地里看一下,里面很多年轻的工人都是中学毕业或者专科毕业的,都是读书识字的人,他们的眼神很淳朴,可肢体语言以及外在的形象跟男主差别还是挺大的。
首先第一点先批评宣发,因为我是抱着看小情侣谈恋爱的预期去看的。
这个影片的内容我甚至认为和情感的关系压根不大,比较像个公路片。
但是如果用公路片的标准来看的话,又缺少了很多应该展现的方面,反而又讲述的太零散了。
所以也许是因为宣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找点去宣传,所以就选择以两位主演为核心宣传了。
但是其实看完全篇,我认为张子枫没能够很好的把演技落地在此类影片中,因为她没能较好的适应轻喜剧的风格,所以她对角色的掌控还在呈现了太多的内敛的细节,所以导致她和胡先煦在部分对手戏也好,还是个人戏上也好,有一种跳脱出电影风格的违和感。
其次也不知道是否是因为表演风格的差异,我虽然能感受到两位主演的情感的真挚,却自始至终都无法get两位的cp感,尤其是胡先煦的鞋子和张子枫的红唇,都有种小孩子办家家酒的感觉。
哦对了,不知道为什么张子枫在镜头中的嘴巴是歪的,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忽视的程度,非常疑惑。
我承认童星出身的演员,的确也必须要打破童年的滤镜才能让演艺生命更多彩,所以我对于两位主演的选择是完全支持的。
电影开头,仁科演的老板我觉得非常生动、具体,我一直知道仁科有着强烈的艺术天赋,但是没有想到在影像中,他也能那么好的诠释,震惊了我。
其次很多喜人参与了此次的配角出演,让我非常欣慰,千好万好也不如多来活,多挣钱。
整体电影的色调我特别特别的喜欢,还有很多空镜头,和情绪镜头都特别特别美,然后描述的那种细微的情感变动的非常准确,我特别特别喜欢。
然后人物的打光和造型也都特别的合适,只是90年代的深圳是否有那样那么多的高楼这一点会让我微微有些出戏。
1996年的背景,1996年俩人20多岁,起码1976出生的,这个岁数的人会去电影院看这个吗?
给现在2000左右出生的的人看,完全共情不了。
剧情还是没有手机的旧套路,整体剧情就像春晚小品《初见照相馆》一样傻。
如果不是片尾写的广东省扶持项目,根本上映不了吧。
男女主又穷、又恋爱脑,夫妻还不在一起打工,男人还担心对方出轨,因为男人自己会做出这样的事。
尤其熊孩子乘客,简直是恐孩宣传片,两眼一黑,说好不打人呢?
狼心狗肺农夫与蛇的故事。
最恶心的是过度的性爱擦边描写,感觉被导演的恶趣味性骚扰,还是持续不断、从头到尾的。
一下子就觉得导演是男的。
李蔚然,看名字我还奇怪,女生怎么会拍的这么差劲,巨多的性暗示和嫖娼。
而且谁会因为来姨妈不能跟男友做而自责。
到豆瓣上看导演照片果然是男人。
太典了。
还塑造了个配角,火车上的乘客夫妻也异地,一起回老家过中秋,男人处处阴阳他的女人出轨,同时还照顾肚子疼的女人,说出轨了不是还得我照顾你什么的。
押解犯人的便衣问女主“你是犯人的什么人?
”,“我是王锐的人”,便衣警觉地问“王锐是谁”,“是我老公”。
我能写脏话吗,不能写就不写了。
最后还有恶俗的婚礼片段,请全村吃婚宴,居然在村民在外围观的房子里闹洞房,还派了俩小男孩去偷看,老头子说“快去看 看完了给大伙儿汇报”,小孩就说“钻被窝了”。
这种糟粕也值得在爱情片里拍出来赞扬吗?
我快吐了。
这种黄色低俗且毫无剧情的烂片,怎么能过审上映的。
好几年前就读过迟子建的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点从寒冷的东北移到了90年代的广州和深圳,这种改动与当年广东席卷全国的打工浪潮结合在一起,讲述时代浪潮之下小小打工人的爱情故事,平凡中带着一点浪漫,还颇有时代的风味。
看完这部电影好像吃完一块广式风味的陈皮糖,酸酸甜甜又神清气爽,余味悠长。
1996年,一对新婚才不到一年的农村小夫妻,跟随着改革开放打工移民潮的滚滚时代洪流,从遥远的小地方农村下三营子来到改革开放先锋之地广州和深圳打工。
老公王锐靠出卖力气,在深圳的建筑工地当工人,赚的是辛苦钱,秀珊也没什么技能,最后在广州的食品厂找到了一份包饺子的工作,她手脚勤快,活干得不错,两人都努力工作,为过上好生活而努力。
夫妻俩长期在广州、深圳两地分居。
他们每半个月花37块钱坐最慢的绿皮火车,就能去到对方所在的城市,见上一面过上一夜。
在彼此见不到面的时候,他们就在约定的时间去电话亭打电话互诉衷肠。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BP机都很昂贵,不是普通人用得起的,所以普通人只能在电话亭打电话沟通。
在电影里,那些等在电话亭里打电话的人排成了长长的人龙,那可真是时代的印记,如今随着手机的普及,电话亭早已在城市里消失不见了,只剩下时代的回忆和岁月的叹息。
相逢虽短,情义却长看完整部电影忽然想起来《麦琪的礼物》,觉得遗憾又欣慰,有一种既甜蜜又惆怅的感觉,惆怅的是即使他们如此辛苦地来回奔波,依然没有能够换来更长时间的相聚,只能是彼此在慢车的站台上拥抱几分钟。
甜蜜的是即使如此辛苦,他们还是不辞辛苦地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奔波好几次,只为了见上对方一面,对他们两人来说,辛苦虽然是辛苦,但爱和爱人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了看上对方一眼,再辛苦也值得。
在本不该放假的工作时间,两人意外地得到了单位的奖励,中秋节放一天假。
忽如其来的假期,他们来不及跟对方沟通,两个人又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在没有通知对方的情况下买了礼物,准备去对方的城市来一个闪现,想在阖家团聚的中秋节给对方制造一个浪漫惊喜。
王锐给秀珊买了一束平时都舍不得买的大红玫瑰,漂亮的玻璃纸仔细包装,用细丝带扎好,心里美滋滋的,想着秀珊看到了准会高兴。
而秀珊则用自己卖了毛毯的钱再加上自己的部分积蓄,给王锐买了口琴。
口琴,那曾是他们俩爱情的见证,只可惜那把旧口琴坏了之后,王锐一直嫌弃价格昂贵,没舍得买新的。
在本该团圆欢聚的中秋节,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在绿皮火车上疲惫奔波。
这样来来回回的忙碌往复奔波中,他们遇到了很多人,看到了很多事,却总是见不到最想见的对方。
除了他们俩的奔波,他们在火车上遇到的人与事,也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个时代因为没钱而常见的逃票行为,没有素质的嚣张乘客在车上抽烟、用东西滥占为数不多的座位,买彩票上瘾而欠缺理性的彩民、假装读报实则窃人财物的小偷,形形色色的乘客与乘务员之间斗智斗勇的较量,最后王锐也因为没钱用站台票上车最后被迫补票的事情,以及穷得没有鞋子穿只能用胶带包裹袜子的清洁人员最后得了王锐那双大两码的鞋子穿起来却刚好合脚,还有火车上难吃昂贵的盒饭,这些小细节都丰富了整个故事的趣味性。
九十年代从贫瘠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财富对普通民众的金钱观念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例如活在幻想中的彩民在得知自己被偷彩票之后,丧失理性在车厢里惹事,大喊大叫,最后被乘务员制服。
又如病殃殃的美貌女子被丈夫声称跟人跑了,看起来男子明明是不顾脸面的自曝家丑,让人觉得尴尬,但面对生病的妻子虽然语言上嫌弃,行动上依然照顾有加,他们之间不同寻常的羁绊和故事也很有意思。
秀珊这边奔波的火车上,也不平静。
刚开始知道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是死刑犯时,没见过这个大场面的秀珊先是忐忑不安,心怀恐惧。
可当她意识到死刑犯也是活生生的人时,她从恐惧无措,慢慢变得开始勇于交流,她还鼓起勇气向便衣警察再三请求,让其吹奏自己给王锐买的口琴。
一个即将告别美好人生的死刑犯,用一只小小的口琴悠然地吹奏出了凄美悠扬的乐曲,动人的音乐博得了列车上几乎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两趟火车奔赴的错过,最终他们在慢车相遇的站台上有几分钟的短暂相遇。
相遇奔赴的忙碌辛苦,只能换来短暂相逢。
当慢车交汇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相遇短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时光转瞬即逝,相遇相爱的却可以浪漫持久永恒。
甜蜜与惆怅随着火车开动,故事也慢慢铺陈开来,平凡不起眼的故事开始变得娓娓动人,终于让人看到了两个人之间那种朴实的融融爱意和外地底层打工人辛苦打拼生活的不容易。
秀珊在时尚流行之地广州打工,虽然只是个底层的打工人,但也比在农村务农时时髦了很多,她剪了短发,有层次的短发利索好看,还显得时髦,颇有一种八九十年代流行的类似山口百惠的气质,抹了淡淡口红,抿着嘴唇笑起来,也很动人。
她坐在火车的窗户旁边,吹着风,遇到对面座位乘客的善意,也会常常抿着嘴低头一笑,那笑容看起来单纯灿漫,有一种蓬勃的朝气,还流露出一种属于几十年前那种物资不够丰富年代的淳朴,这是一种属于纯真年代的美好。
张子枫演的很不错。
之前对张子枫印象最深刻还是之前青春期形象。
时隔几年如今再看,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妹妹已然不同与往日,跟原来影视作品中青少年形象相比,她现在是个大人了,举手投足之间洋溢着一种属于青春女性的美。
在外表上,秀珊每次打电话、去广州都一定打扮得时髦才肯去见丈夫,一身短上衣西服虽然略大但很合体,略施粉黛抹上口红,更显得青春,很有九十年代那种蓬勃向上的朝气。
但思维方式上,她依然很传统,明明性格开朗,遇事都有自己的想法,却时常沉默不语,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欲望,秀珊即使外表打扮城市化了,行为举止还留有传统女性的痕迹。
胡先煦饰演的王锐作为农村青年初来乍到繁华都市,无法与身边的繁华相适应融合,他在夜市买胸罩被老板娘骂,去小旅馆开房间被老板娘调戏,面对复杂的城市环境,他本能反应的逃避,带出了身上的那种笨拙和青涩,这种感觉很真实。
因为没钱只能穿着秀珊在换季时在夜市买的大两码皮鞋,便宜是便宜了,却不合脚,只能穿着好几副鞋垫来配,这个场景就很有时代特征。
就连他身上的那浅褐色的西装也有些略大,看起来也不甚合身,他浑身上下这种与繁华都市的不合时宜感反而有了那个年代的味道,也符合他底层打工人的身份。
因为没钱所以无法追求高品质,为了省钱什么都可以凑合。
他不合时宜不时髦,但他淳朴善良,懂得在火车上看见病殃殃的女人会给她一支红玫瑰,有一种发自内心怜悯的善良。
看到小偷会大声嚷嚷让人注意,即使自己反遭污蔑,倒也不失淳朴的本心。
看到小孩子也会照顾,显示出这个人物内心的温柔。
在两人奔波火车的路上,也引出了两人爱情故事的过往。
他们的爱情故事是从故乡下三营子开始的,两个没考上大学的农村青年早已彼此相识,默默爱慕,在浓阴绿树的树林里,他们一路相随,终于识得对方的心迹。
在浓浓绿荫下,在水牛旁边,在田地里,王锐吹起了口琴,打动了秀珊,他们开始谈恋爱,一开始是小心翼翼的试探,最后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喜结连理。
中国农村绿色的乡村风景让我想起来了一部千禧年左右的电影《那人那山那狗》,也是一种绿油油的感觉,到处充满了生命力,满眼苍翠,碧绿成荫。
最后慢车不慢,载不走秀珊他们的相思之愁。
在故事的最后,当秀珊把掉落的玫瑰花瓣一瓣瓣夹入她每日记账的账本中,一瓣玫瑰花一页账本,面包与爱情,让人看到了浪漫与现实相结合的具象化。
故事虽有遗憾,但所念皆是彼此,也不失为另一种温柔。
【主观评分:7.5 分】【海报&基础信息】🎬
【剧情概述】💊早年深漂农民工和广州食品厂饺子妹的婚后爱情故事,中秋节假期这天相互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却因为那会没有移动通信一直在相互错过,往返白跑了三趟。
【评价感受】🤨挺有意思的一部文艺“铁路”电影,男女主的意外错过带出一群同车厢众生相矛盾的男主,一方面执着于自己没逃票要执意自证清白,又能在电视采访中毫不脸红的瞎舔说施工单位的待遇好,进而被工友们排斥因为是绿皮车所以慢,因为没有 5g 通信没有手机刷,所以能在路途中遇到更多人和故事,现在的高铁和 5G 通信拉近了爱人之间的距离,也疏远了和陌生同行人间的距离(保护了我这样的 i 人们,那个年度会不会因为环境因素就压根无法存在 i 人?
)【印象深刻】💾这大波浪红唇放在哪个时代的年轻小伙都遭不住,很多镜头语言和构图都非常棒
男女主的相恋回忆插叙其中,村长的白富美女儿来提亲都被拒之千里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连犯罪分子长得好看都能多被世界善良以待,恰巧冯绍峰演的罪犯还会吹女主的口琴陶醉了一列车人(现在正常都会把手铐挡住和条件允许清空身边乘客)
最后还是见上面了,他送出了玫瑰花瓣,她送出了压变形的口琴(就是没票下车补票不也是到目的地么竟然是中途站就轰下来 问题是轰下来他也解决不了没钱回深圳的问题呀)
明明嫌给的钱少又不好意思说只能闷声吃亏了吧,本来小摊贩 150 能出手的杯子最后车间领导 80 含笑收下
绿皮火车上的空镜头众生相就非常有意思
女主的随身手帐记录每一项开销和收入,晚上唱卡拉 OK 只要 2.5,火车纸巾和水也得 1 元,看来主要增长的物价还是娱乐消费
这个工地板房住宿条件我也是震惊了,妥妥胶囊公寓,一人一个棺材大小范围
一下拽回小时候看水牛撒尿的记忆,三分钟才能结束一泡
我这个哭包的眼睛又没有控制住,这确实是没有办法,对这种非常纯净的感情由电影拍出来,而且叙事结构还那么有意思,不由得会随之感动。
可能是因为我确实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情绪性动物,面对这种双向奔赴又双向错过最后情感到达极点,拥抱大团圆的故事总是情不自禁。
看到一半,我就觉得非常像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小说故事,那就是《麦琪的礼物》,男女主角双方都想办法换掉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当做礼物送给对方,最后又变成了无用之物。
就好像在这部电影中王锐、林秀珊为了去找到对方,给对方一个惊喜去见到对方,结果完美错过的故事。
当然麦琪的礼物还是在的,一个是被踩踏了只剩下一些花瓣的玫瑰,另一个是被别人吹过的又被踩扁的口琴。
一次、两次、三次没有见面,我都替王锐感到揪心的时刻,竟然是在因为没有钱买站票被赶下来之后,在火车上相见了,这说明最开始设置的逃票/补票的情节是有很强的铺垫作用。
其实电影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电影的片名叫做“穿过月亮的旅行”,那么月亮在哪儿呢?
直到电影中段才告诉我们,月亮就是中秋节。
因为今天是团圆的季节,所以月亮一直在天上。
好吧,这个理由很勉强,因为就会让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太适合在五一放,更适合在中秋放。
不过请稍等,其实月亮的意象是有的,我们不要把它看成一个实体,而是把它看成一个空间:月亮正是列车钻进隧道的洞口。
正是因为反复穿梭,才让我们不得停留,也正是因为在这个列车上不断眺望远方的风景,才能够看到由此牵连处的一连串的列车中的浮世绘景象。
我之前看过一本书《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里面就谈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铁道最开始是用来运输货物的,后来变成了搭载乘客,于是乘客的旅行认知就出现了非常新奇的体验,那就是他们不再是慢慢的驻足停留欣赏风景,而是变成让风景快速的在自己眼前掠过:“时间和空间的湮灭(annihilation of time and space),也就意味着自然空间在被铁路剥夺了曾经所拥有过的绝对力量之后所面对的新处境”。
于是乘坐一次旅程就仿佛观看一场展览这场展览里是有各种各样的物象被陈列起来,观众只能够走马观花,空间的距离就被抹杀——而恰好的是世界上第1部公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于是电影和列车就成为了现代性的两个路标:他们都共同消匿了空间这一庞大的实体概念——人们可以在电影院看到其他时空的影像,人们也可以在火车站让这些影像呼啸而过。
抱着这样的感觉去重新理解《穿过月亮的旅行》,我们就会发现:林秀珊和王锐或许错过了彼此在白昼的相逢,他们却看到了更多在这辆列车上的展览之前,所说的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坐在他们对面的乘客有做彩票的、有做外贸的、有被抓的犯罪分子、有悄咪咪的小偷、有白昼里疼痛女子和醉酒的男子......这些人与他们的相同,实际上都不需要展开一个前因后果的故事,他们就只是乘客,只是被展览的物品。
“铁路包厢里的座位迫使乘客要面临一种源自尴尬,而不是基于实际需要的关系”,一种私人空间的瓦解正是来自于陌生人之间不得不在某个狭窄的空间中进行视线接触,而接触之后就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而更加私密的展览,则是他们的过往碎片——于是我们会看到两位在列车上遥望远方,远方的转瞬而逝的真的是风景吗?
也有可能是他们彼此对于过往记忆的走马灯。
从他们相识开始就在同一个村庄,他们因为通人性的牛而结缘,他们彼此去对方的城市寻找偶尔栖息的落脚点,这当然是一种被滤镜化的幸福,尤其是林秀珊还想象王锐从高空坠下之后伸展出一双翅膀。
说起来超自然的力量就是那头牛了,因为牛的存在——这是非常前现代的生产物,才让作为现代语境下的列车最终停下匆匆的脚步。
这些都需要我们跟随主角们穿过这月亮的洞口,展开一场爱意的旅行。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要以一种平面的心态来看这个故事,而要以一种纵向的心态来去发掘情感这种东西,要在现实生活中肯定会被打败,可是他是在电影中就会滋生出很多浪漫的误会、偶然以及重逢。
而在电影的结尾,口琴的几条横线与铁轨的几条横线慢慢的重叠起来,转瞬即逝的声音,与永在奔跑的时空就此交错,奏响了这出浪漫的感情。
叙事结构确实非常巧妙,让一个非常平淡的纯粹的感情故事变得波澜起伏,现在的时间线和过去的时间线相互交错,形成的误会不断的堆叠,堆叠到最后像烟花一样又得以宣泄。
这其中节奏感与喜剧感的拿捏,我认为还是比较精巧的,处于前半节把观众带到欢乐的需要,慢慢的进入后半节就变得感性起来。
而两位演员新生代的小花和小生:张子枫和胡先煦,我觉得还是颇有观众缘。
张子枫的剧照就已经很飒气了。
在电影中,她展现出来的是农村少女形象、都市食品女工形象和与恋人相遇的形象。
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情节点,就是她每次和王锐打电话时,自己都要化妆,虽然对方在电话里看不见她,可是这种打电话的过程就是极具神圣性的仪式,记账也是。
电影专门给了林秀珊的账本好几个镜头,里面都是各种各样的小故事,其中就有一个“给大乖乖买口琴”。
胡先熙就看起来i人了很多。
王锐在电影里是非常轴劲儿的个性,但自己又不善言辞,内心憋着就要认个理儿。
从他拒绝相亲、假装绑炸药、证明自己没有逃票和不接受李晨的给钱补票来看,这种营造“不期而遇”感的行为真像是他能做出来的事。
不过一遇到媳妇儿的事,就啥也顾不得了,甚至瞎话也是张口就来,为了攒点小钱钱。
从我这个CP粉的角度来看,我是真觉得这一对儿很有满满的恋爱感,不是刻意绑在一起的工业糖精,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小细节都打造得非常有生活性。
说起这个生活呀,那电影的开车场景可就真是......所以这个列车开车,以及在小旅馆里开车你别说,还真有这么一层意思在里面——甚至旅馆里的小电视都放着类似隐喻的画面呢。
结尾的花絮彩蛋虽然可能老套,但其实也就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能够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共同跳起一曲舞蹈的感觉。
将一则小品加扩到一百分钟,让原本清汤寡水的剧情浓度再降,想磕的甜糖似乎甜度也不够高,使本片沦为平庸之作。
王锐秀珊一对夫妻是从山谷里吹出来的风,吹到改革建设的工地厂子里,让尘土浮生的泥壤有了甘霖的滋润。
乘车途中错过的意外为两人更添羁绊,手捧玫瑰,包囊口琴,是爱情的信物,也是长情的告白,在新鲜感日下的浮躁时代,他们一股清流随火车吹到社会各层,恩爱一生有多难,珍惜此刻价更高。
只是导演把各人物拍得偏扁平,除了两位主角真善美的性格设计够单纯,其余角色都是走个过场,特别李晨突如其来的嘲讽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好像是为了让他尴尬才安排的桥段。
中秋元素贯穿全文,甚至还在结局卒章显志,看完都想回家团圆了,结果你告诉我这片五一上?
穿过月亮的旅行 (2024)6.2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李蔚然 / 张子枫 胡先煦
奔着男女主演胡先煦和张子枫去看的本片,几乎就是看着两位童星长大的。
这一次两人共同饰演了一对青年情侣。
本片在情节上趋于平淡,亮点较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打工的浪潮下,两人分别在相隔几百公里的两座城市打工。
难得两人都在中秋佳节前后多了一天休假,而且都选择了去对方的城市找彼此。
结果在一天之中,两人来来回回往返折腾了好几回,都没有在同一座城市当中相遇。
直至最后两人有幸在中间的一座车站的站台上相遇,在皎洁的月光下互相慰问拥抱了彼此,取得了中秋团圆大圆满。
总的来看,两位主演的相貌都还偏稚嫩,还带着满满的童真,演绎青年人似乎还有些出戏,但两人的演技都还不错。
片中还有不少的配角,大多都是来往火车上的乘客。
这些配角的安排实则象征着每个人人生中的无数匆匆过客,在某一时刻突然相遇而过了之后就很难再碰上了。
新婚燕爾、異地打工的小鎮夫妻。
在難得的中秋節假期想給對方驚喜。
卻不斷彼此錯過。
這是一部浪漫愛情屬性十分明確的電影。
有著歐·亨利式的現實主義色彩。
感覺發生了很多事。
卻又什麼也沒發生。
然。
《穿過月亮的旅行》對待『性』的開放程度。
確實出乎意料的。
開場談性。
愛情書寫基於性。
人的聚合跟分別之中。
都充分包含了性。
這在國產愛情電影里相當少見。
考慮到整個故事只發生在90年代的某一天。
人物往返於廣州~深圳兩地之間。
在時代背景上。
算是一組父母愛情的昨日片段。
那這種對性的直白更顯可貴。
此前國產愛情電影有個普遍問題。
就是嚴重性壓抑。
有愛無性其實是非常淺薄的文藝觀。
二三十歲。
荷爾蒙分泌最旺盛、肉體感受最賁張的年齡。
一群俊男靚女在銀幕里好像被移除了性衝動一樣授受不親。
本質上是缺乏人文關懷。
而《穿過月亮的旅行》在這方面給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呈現。
九十年代。
風轉物移。
人們從鄉土進入城市。
擺脫家族婚姻走向戀愛自由。
這一對異地打工的年輕小夫妻。
他們為何一天之中陰差陽錯多次往返廣深兩地呢?
當然是為了做愛啊!
我以為這就是《穿過月亮的旅行》成熟的地方。
它提供了一個懷舊九十年代的健康姿勢:奔放首先要身體奔放、開放首先要性觀念開放。
現代愛情首先是對身體接觸去神秘化的愛情。
不談性。
就無從談起九十年代。
整部電影看完就像聽了一首五條人的歌。
像『夢幻麗莎髮廊』和『晚上好春天小姐』的影視化。
嶺南風土。
人間參差。
飲食男女你不談風月。
風月也在那裡。。
看完电影又去读了下原著,感觉基本照着拍的,改到广深没太大必要,更喜欢东北的感觉。
《穿过月亮的旅行》特别温馨可爱的一部爱情片,看完让人心里暖暖的,即使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但相爱可让人奔赴千里,小夫妻都有点小笨拙又不失真诚,秀珊的同理心和善良圆了死刑犯的一个遗憾,王锐朴实中又带着一点执拗,被人误会逃票即使众目睽睽之下也要脱衣服自证,在站台边吃方便面边哭的那段真的看的我眼泪直流,小胡演的太好了,看到秀珊的他犹如找到主人的大狗狗,拼命奔向她,最后紧紧的拥抱圆了小说中的遗憾,他们的爱情就像山楂糖一样酸酸甜甜,特别适合情侣看(单身看完都想谈恋爱了)
有毒啊有毒,导演你怎么好意思交片的?小胡你要不还是别演戏了….
2024.5.6 关雅荻观影赠票
在爱情极度贬值的年代,看这种纯爱电影让人有点难以接受了。虽然设定已经极力往回溯了,但你还是不想相信会有那种爱存在。比如两个人在公共电话亭接电话的时候你总要忍不住想,那么多人你们是怎么刚好打给对方的?但整个片子拍摄的质感已经算很好了
能看出来这种资本导演根本没吃过苦但想拍出能感动老百姓的苦点,导演也不知道底层小人物的感情该是什么样的,整个电影只是充斥着资本对老百姓的幻想罢了。
这是哪个平行宇宙里的厂妹和民工,说现实全是悬浮,说爱情全无心动。
改编迟子建《踏着月亮的行板》,改编特别遵从小说文本。但电影质感也蛮强的,特别喜欢牛大哥的设定,它让两人结成了缘份,通人性的设定又让两人在这个团圆夜得以团圆,这其实是特别美好的浪漫设定。
周四的中午 在电影院 就几个人...好像回到刚上初中 在一个下雨的晚自习 偷偷的翻着《读者》 自己又变成了憧憬美好情感充沛的少年 乘上最爱的列车...九十年代好
破浪首映打卡~有种弟弟妹妹长大成人的欣慰,最后那场两个人在月台相见的戏太好哭了,这一天的委屈、辛苦、疲惫,在见到你的那一刻全都烟消云散了,眼睛红了
男女主角一整部电影都在坐火车,我还在那里算,九几年,一个月工资三百,几块钱牙刷都说不舍得买来换的两个人一天内来回坐了8趟火车。花了296+6。更别提散的花,坏的口琴和丢的皮鞋。
很多年后,他们或许会老,会吵架,会分开,会被时间的荒流冲刷得面目模糊,不再那么纯真坚韧相守,可是只要一回想起很多年前这个阴差阳错两地奔波不停歇的中秋节啊,一切又都重新变得潮湿温柔。
挺可爱的剧情。绿皮火车的记忆
纯爱的世界还是好好哭啊~山高水长,只为一人,打个公共电话都这么难,才显得感情珍贵。其实拍的挺好的,商业调色影响了年代感,但叙事风格又特别老套,略可惜了。穿越月亮应该有影像化的呈现,否则还不如叫倒霉的一天。总体蛮浪漫的一个小作文
布萊克說「天真是冬季的袍子」。她的口紅,他的西裝外套,他們不顧一切的熱烈奔赴,與周圍世界多麼格格不入啊,卻格格不入得極爲相稱。遞出的橘子和口琴,丟出車窗的皮鞋,一枝留下來的玫瑰,一張誠實的站臺票,無一不在昭示童話與現實的對抗,非常符合我對原著的影視化想像。
看得眼睛淌瀑布了,想写长文
#2024BJIFF#莫名戳中心坎,小清新的风格很喜欢。从去年北影节主竞赛的《瞧一桥》开始关注胡先煦的作品,同龄演员里他总是充满质朴的可爱,这部里意外让我get到了张子枫的灵气。片中多次出现中秋元素,可以作为每年中秋节重温的爱情小片。影片围绕着“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主题延伸。放在那个还没有普及手机的年代,一列绿皮火车成了搭载异地爱情的桥梁,一通电话就能让彼此感受被挂念的好。小时候坐过很多次绿皮火车,好奇心强烈的我总喜欢观察车上来往的行人,各式各样、人间百态。剧本很有设计感,将情侣两人不打招呼互跑对方城市的老故事拍出新意,观看时一度跟着男女主着急,为什么他们中间不通个电话?随着情节发展,又无比期待他们再次相遇。谈过异地恋一定知道每次“久别胜新婚”多么珍贵,结尾很温馨。
纯爱战神应声倒地,我口袋里只剩玫瑰一片。
今天在看《穿过月亮的旅行》前特意欣赏了迟子建老师的原著《踏着月光的行板》,读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浪漫,今晚观赏完电影更加体会到蕴含在细节中的温暖。电影整体上还是照着原著剧情发展,在一些细节方面稍微进行了调整,尤其是最后两辆绿皮火车擦肩而过改为夫妻俩在常平站机缘巧合相遇,算是弥补了一丝遗憾吧。那个年代,什么都很慢,见一面都需要跨越千山万水,但爱情却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纯真又热烈的感情真让人动容啊!夸一夸俺家子枫和小胡的演技,自然真切,加一星!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价值观,以前的人是那么质朴、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