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因为在杂志上看到了一句台词,"Hitting bottom is a good thing, because there's nowhere to go but up",一部评分6.9分的电影大概不太可能会吸引我去看。
这句台词似乎没有什么应该能引起我共鸣的地方,起码以现在来看,我的人生离触底似乎还很远。
但在看到这句话之后,突然觉得问题并不在于我的生活会不会遇到低谷,而是我有没有承认人生确实触底的勇气。
up 无疑是个积极又理想的状态,但是我是否允许自己真的走到nowhere to go的境地?
人不逼迫自己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能量。
或许当初在看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感慨的是从不置自身于险境的“安全”人生是否就是自己多年以来所遵循也向往的轨迹。
对于电影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是安妮向梅根抱怨生活总在和她开玩笑,开了蛋糕店却倒闭,丢了工作付不起房租,车子坏了没钱修,还将最好的朋友也气走。
梅根却没有安慰她,而是生气地将安妮扔在沙发上使劲地捏她,推她,还对她说,“我是生活,我要狠狠地折磨你,你最好学会怎样抗争。
”看着安妮在沙发上被梅根折磨,心中有着莫名的快感。
看到安妮终于抽出双手向梅根发动反击,心中同样为她叫好。
但是生活不会是梅根,只给她短短的几击,也不是安妮反击的那一拳,轻易就能被打倒。
直到影片结尾,安妮其实并没有起了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或许与莉莲重归于好,与警察重新开始使她多多少少又恢复了点信心,但是若有下一次打击的到来,她又是否会重回于当初的那个她?
2011.12.13晚独自观于家中。
【仿佛自然规律一般,黎明前的黑夜总是最黑暗的,艰难孕育着转机,怀孕十月的失败总会生出成功的小孩,否极总会泰来。
没有王子和公主的happy ending,也有“衰女”收获爱情重拾信心的结局。
】Bridesmaids的故事容量实在很简单,由Kristen Wiig扮演的遭遇失恋、事业失败的30岁女人安妮在受到担当好友莉莉安婚礼伴娘的邀请后,结识了另外几位看似开心、幸福却各有问题的伴娘,外表高贵内心“淫荡”的家庭主妇,老公富有精神寂寞的孤独少妇,从小自尊受到伤害的肥妞,就是这样一群“衰女帮”在为好友准备婚礼的过程,终于找到自我、收获幸福的故事。
影片中大量的邪恶段子,诸如“毛毯是掰断的”、“美国香肠放到英国面包里”、“最后两个蛋蛋在嘴里”、“你是让他在你嘴里过夜了吗?
”等。
最初我以为这是一种文化生态差异,在试图更加理解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知道了美国电影的分级制度,(这里贴出来普及一下电影常识:http://baike.baidu.com/view/22266.htm)。
之所以如此多口无遮拦的粗口、黄段子、隐喻充斥着整部影片,也的确是让这部R级影片很到位的原因。
作为一部“衰女春天”电影,影片Bridesmaids的确真实地表现了大龄剩女的各种“悲哀”,失恋后沉溺于一个英俊的炮友每次还得自己回家,生意失败从新找到一份工作却因为自己的不如意常常跟顾客争吵丢了工作,被同住的室友占尽便宜后还被室友及其妹妹赶出来,唯一的好友结婚后剩下更显孤独落寞的自己,给好友当伴娘时的各种不如意甚至差点失去唯一的朋友,最后因为自己的各种遭遇甚至没有勇气开始一段新的感情。
就连去参加好友的订婚宴,旁人都会不断把从她身边路过的各种惨象的路人甲乙丙丁当作是她的男朋友或老公,让安妮哭笑不得又尴尬不已,而这恰好反映出世俗眼光对单身女性的奇怪看法,似乎你有个怪咖男朋友都好过你孤身一人。
不过,仿佛自然规律一般,黎明前的黑夜总是最黑暗的,艰难孕育着转机,怀孕十月的失败总会生出成功的小孩,否极总会泰来。
没有王子和公主的happy ending,也有“衰女”收获爱情重拾信心的结局。
同时,透过影片观者也能看到不同文化生态下的差异。
片中,女主角安妮回家邀请妈妈一同去参加好友的订婚宴,妈妈却因为提前安排的戒酒会行程无法一同前往,安妮的妈妈并不酗酒甚至不喝酒,可是她依然坚持去戒酒会,原因是她担心自己会喝酒。
这样的理由有些可爱甚至搞笑,从我不专业的心理学观点来说,甚至有些强迫症。
可是这个可爱的妈妈还是始终坚持,一位老年妇人的克制。
在许多电影中有类似片中戒酒会这样的社区自发形成的组织,如2008年改编自Brad Cohen的真实故事Front of the Class里主人公BoBo的妈妈为了治愈他的妥瑞症而去的不同协会,这的确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生态下的差异。
女版《宿醉》?
No!
今年暑期檔最好看的喜劇?
Yes!
《伴娘》絕對是今年的票房黑馬。
3200萬美元的投資,居然在全球范圍內拿下了2.345億美元的票房。
電影沒有大牌明星,從主演到配角都屬於清一色的二線,要說影片的魅力,無外乎是一部“小雞電影”被現實所包裹,比起《宿醉》天馬行空似的鬧劇笑點,《伴娘》顯得更加的真實,故事更加的扎實,它的成功也就顯得不足為奇了。
《伴娘》的故事看上去十分的簡單,實際上卻比我想像的都要複雜許多。
電影以人物為中心,圍繞幾個人的性格大做文章。
其實電影不過是將女性這個群體給擺上台面。
海倫,一個完美的主婦,有錢,有關係,高貴美麗——她成了安妮嫉妒的首要對象。
所以,這部電影越來越傾向於如何讓一部喜劇電影建立在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基礎上,這就是錢可以解釋的一部電影。
打著賈德·阿帕圖的旗號,大家都認為這是一部關於屎尿屁的電影嗎?
實際並非如此。
故事以一個叫做安妮的女人和一幫女人為她們共同的好朋友籌備婚禮開始說起。
這個叫做安妮的女人並非是梅格·瑞恩似的甜姐兒,也不是桑德拉·布洛克一樣是個傻大姐,她是一個徹徹底底的loser,工作是靠著母親的救濟,愛情什麼都沒有。
她憤世嫉俗,消極過日,在和朋友的伴娘們相處的時候,她的嫉妒心被無限的放大,整個故事也就由此展開。
面對好友結婚安妮看見了一個高貴大方的海倫,這個女人很有可能搶走自己唯一的“財富”——從小到大的好朋友。
所以,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喜劇模式,它的笑點或許並不像“爛仔幫”那樣的瘋狂,它在一個讓人難以承受壓力下將女性的生存狀態表現出來,你會會心一笑,但卻感覺十分的酸楚。
女人始終是弱者,在男權時代下,她們都成了附屬品。
安妮有個帥氣的炮友,每當她和這個男人在豪華的別墅中共度了一晚的良宵之後,這個男人總是將她拒之門外,而她也只期望從這個男人的嘴中得到幾句廉價的誇獎。
這是《伴娘》的一個精髓所在,她把女人之間的友誼通過一場婚禮給集結起來,攀比、嫉妒成了她們友誼的中心,這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有關於生活的東西。
我們永遠都在和生活作對,我們也許會被生活打敗,但是我們絕對不能被生活壓扁。
《伴娘》由此把整個故事放大了一個真實的層面,所以它顯得不落俗套,甚至在笑聲之後,你會有一兩滴眼淚流出來。
其實電影也就圍繞安妮和海倫的攀比在經行,這是兩個社會階級女性的比拼,最終都以安妮灰頭土臉而告終。
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讓安妮瞬間失去了和生活抗爭的能力,回到家只有面對著電視哇哇大哭。
這時候《伴娘》的鬧劇氣氛瞬間降低了,迴歸到一個任何人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
好吧!
最後新娘失蹤了,這和《宿醉》有點相似。
但是本質卻絕對不同,《宿醉》的失蹤完全歸咎於酒精;但《伴娘》卻在此時此刻再度立足在現實層面,原來面對海倫策劃的婚禮,新娘根本承受不起這個費用,這又是一次迴歸,迴歸到了一個最質樸的原點。
原來,我們都沒有被生活拋棄,我們都被生活耍的小脾氣擺了一道,hold不住了,我們才發現,這都是自找的。
喜歡看《週六夜現場》的人都不會陌生本片的主演克里斯汀·韋格,這個在snl中肆意搞笑的師奶雖然喜歡在電視中發瘋。
但是到了《伴娘》,我們可以從她的表演中看到一絲最為人性的一面,那種極具冷靜的表演從她尖酸刻薄的言語和時而誇張的肢體語言中透露出人物的悲哀,刻畫出一個中年女人的心酸,讓電影的走向更具明顯,這讓克里斯汀·韋格離明年的金球獎近了一大步。
《伴娘》果然還是一部格局比較小的電影,比起《宿醉》來說它顯得很冷靜,但是現實主義色彩隱藏在其中讓它顯得十分的真實,女人嘛!
嫉妒在所難免,只要不被生活擊垮,任何她人擁有的或許你都會轉化成另一種方式得到她。
所以《伴娘》確實很好看。
一定不能像安妮开始那样,放任自己还得半夜从男人屋里可怜兮兮地出去,还是爬墙的。。。
一定不能像安妮开始那样,还要和一个胖子兄妹BT地混住然后被人说谁让你的门上没有贴上“非请勿进”、“不要偷看我的日记”。。。
一定不能像安妮开始那样,因为爱情放弃了自己一直喜欢的BAKERY,因为爱情的不确认而伤害着可能是对待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
一定不能在好友的婚礼准备上吃醋,还要和一个还不太熟悉的女人争锋相对和幼稚一般地叫嚷指责我的朋友。。。
如果人到中年。。。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议题,因为很有可能,非常有可能,就是如同安妮一般,不坦诚,很倔强,小心翼翼一般怕受伤害,对朋友和对爱情一般都是别扭在那里,带着点自以为是的幼稚与绝对,独自一人舔伤口。
很刺痛的,很赤裸裸的,电影就这么一点点把你担心的无情地铺开。
而且还会非常清楚地知道,现实不如电影一般,最后可以来个和解,新人会原谅你的任性,一切似乎又美好起来。
生活是现实的,残酷的,一遍又一遍拿鞭子抽你的。
如同戏里胖女人教育的,你要反抗!
但人不是那么容易打醒的对吧,也许还要更痛的,一蹶不振到底。
所以当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女人,还在那里硬扛的时候,抱一抱他们,拍拍他们的肩膀,轻轻地告诉他们:你们都还在!
还有任性的时间与陪伴的人这样是不是会能暂时温暖一下?
不得而知,但请试着先这样做一下。
补一篇影评昂。
其实是2011年12月13日写的,当时没发在豆瓣上,发QQ空间了。
刚才是刷广播,看到友邻给伴娘这部片子打了两星,但是我记得很清楚我曾经是写过影评的,豆瓣上没找到,QQ空间里翻到了。
空间果然是个好工具。
12年前的我,应该还是很中二的。
现在早躺平了。
哈哈以下是当年写的影评正文了: 谁都听过,要做内心强大的女人,这种话。
可是谁也免不了遭遇现实生活里的一滩一滩烂泥 谁没经历过失恋 谁没遇到过人渣 再赶上丢工作、丢了房子、付不起帐单、出洋相、让人失望、和好朋友翻脸。。。
谁没有那种恨不得躲进角落里终日不见人不想说话的生活 生活的辛酸,体会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甚至当遇到真正的爱情的时候, 已经不敢相信自己会那么幸运了, 忙不迭地要躲开。
我完全能想象那样的感觉。
有的时候不敢相信自己就变成了这么愤世嫉俗的人 过去的这几年,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成长太多了 幸福的人都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可是你又能怪谁?
怪生活对你不公平吗?
好的朋友,像megan这样的,狠狠地用巴掌把你抽醒 叫你消沉,叫你放纵,叫你怨天尤人 这些都是你自找来的,你知道吗!
只有你能救得了自己 你得从生活的烂泥里爬起来 纵使一身污脏,也要站起来,往前走。
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然后你要有勇气,对生活说,去你妈的, 跟我玩狠的,我比你更狠!
我就有种站起来狠狠地抽你的巴掌 别以为我好欺负 对那些人渣说,滚!
那些真正对我好的人,真正对我重要的人, 敞开胸怀来爱 一切就会豁然开朗完蛋,复制上来之后,感觉完全不是自己的文字。
这也太喊口号了吧。
没准是12年前的我从当时的影评里复制到空间里的。
要是抄袭了谁的,我下跪认错。
不明白 安妮的任何选择 无论是开始和豪不在意你的高富帅约炮 还是嫉妒朋友的结婚戒指 只能说 安妮的生活被毁灭完全是她自己的原因 心有不甘 却毫无斗志 做一份工作也不能专注一些 随随便便被情绪影响到爆炸 安妮的人生是她自己的 她不改变 谁也帮不了她她渴望婚姻却迷失在高富帅炮友的虚荣里,即使这个高富帅在睡完她之后立刻就把她赶走,让她落魄丢人的翻墙离开,她也没发放放弃这一份奇怪的尊严。
……她不是没人要,她也有英俊的男朋友……这种的虚无的东西持续麻痹着她,让她有一种吸食毒品的爽快感
坚持要去看这部电影,不算小众,但也绝不是典型的暑期档。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候,你被接踵而至喘息也不给你一下的各种东西压得喘不过去,生活一团糟,听到一句“Everything's gonna be OK”时只想堵一句"When?"我们每天都希望这已经是人生的最底端了,我一觉醒来明天就能触底反弹了,但事实上,日子还能一天天继续恶劣下去,无底洞似的。
Annie不是个言情剧女主角,不那么开朗乐观向上,她失败、她懦弱、她自卑、她逞强、她怨天尤人,似乎不大讨人喜欢,但她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那个最真实却最不愿意去面对的自己。
所以Megan把她压在沙发上狠狠地打她,逼她反抗的时候,嚷着"I'm life! fight me!" Annie先是躲,叫喊着"Are you crazy?!”却始终不还手,她觉得这一切是这么的荒唐。
但事实上,生活本就荒唐,只有你它她一巴掌,它才会停下来。
现实中并不常见Megan这样的朋友,我倒挺希望有一个,在我消沉的时候,并不说些“You'll be alright”之类的好听话,而是把我逮住,把我打醒。
与其等着那个叫命运的玄乎东西自己好转起来,不如我去操纵它。
另一个是Helen,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那么一两个Helen,漂亮、苗条、富有、每次出现都是一副无懈可击的优雅高贵模样,仿佛她的人生里从没有狼狈这两个字似的。
我们对这样的人,带着一点羡慕,又带着一点嫉妒,总觉得自己的一切厄运是这样的bitch带来的。
我挺喜欢警官大叔对Annie说的:"No, it's not because of Halen. It's because you didn't fix your trailer light!"这就是了。
其实大部分时候,只要你有勇气,你是可以不受一个非亲非故的人的影响,自在过活的。
可是我们常常不乐意,常常把自己的不幸归结到一个其实你轻易就可以远离只是你自己不甘心的人身上,仿佛这样,自己就能继续坐井观天的耗着,有Halen来替你承担罪过。
好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Halen是应该被指责的。
好吧,我们都去指责Halen,那么我们所希望的就是Halen意识到自己的过分,然后自己修正自己的行为,处处让着你一点,不去与你争抢朋友——你太信得过别人,也太信不过你自己了。
把生活好转的一切筹码加诸在别人的主动改变之上,实在是有些可怜了。
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部片子还试图讲一些关于友谊,关于成长,关于改变的话题。
Lilian和Annie,我们和我们熟悉的那些朋友。
我们以为年少的友情,十几年的友情,怎么可能说变就变。
确实是这样,本真的东西没有那么轻易改变,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接触的人,已经不像之前只有你我时那样的闭塞了。
我们都向往好日子,当其中一个人过上了,而另一个人却既自卑又好强的希望把那个已经迈开步子的人拉回来的时候,裂痕就有了。
总之一句话,不要期望着,自己停留在原地,所有其他人,爱人也好,朋友也好,敌人也好,会自己靠近,会自己远离,会自动地为你留出一片空旷的舒适区,让你无忧无虑。
不会的,生活会一步步地侵略你的舒适区域,会试图把你赶出去。
你能做的,就是站起来去战斗。
我想靠近的人,我就靠近;我想远离的人,我就远离——生活未曾饶过我,我也未曾饶过生活。
因为恶劣的字幕翻译,这个片子我看了两遍。
Annie是个老剩女,生活的各种烂泥糊了她满身满脑,工作,爱情,生活,全部一团糟,没有一样是如意的,就连最好的闺蜜也要结婚了,身边人各种志得意满,似乎只有自己形只影单。
最恶劣的是,一直以为最最亲密的闺蜜的伴娘团中,居然出现了比和她自己更亲密的闺蜜,她各种温婉的风情,各种亲切的高贵,各种贴心的安排,还有各种让人艳羡和无法拒绝的颐指气使,她终于崩溃爆发了,她鸡飞狗跳地毁了那个订婚宴,对好朋友恶言相向,同时,也毁了她们之间的友谊。
作为女人,你肯定也有这样的时候,在生活的各处碰壁,工作不顺,感情暗淡,生活困窘,各种窘态,然后还要忍受各种矫揉造作,各种奉迎拍马,各种虚伪装X,然后还要装作好脾气的样子,微笑淡定谈笑风生。
你很想绷不住,你很想天不管地不管地摔砸了所有的东西,然后说:老娘不玩了。
但是,你不能,你没有退路,没有靠山,没有男人,甚至连家都不敢回,连父母都不敢见,你失败的一塌糊涂,你甚至连翻脸的资格都没有,你只能忍着,装着,自我麻醉,不说一句掉面子的话,然后在一个人的深夜守着电视机看粗制滥造的肥皂剧流他人没法懂得的眼泪。
如果你有一个像Megan一样的好友,能够在你最惨最自暴自弃的时候把你打醒,那么你应该感到庆幸。
真正的好友就是在这个时候最可爱。
用哭的,喊的,骂的都没用是吧?
那好,我用打的,让你知道:你自己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fight for it,没人能帮你改变,你只能自己反击,自己站起来,自哀自怜统统没用。
真美好,落魄的傻大姐也能遇到可爱体贴且专一的警察大叔。
就好像我们说的:傻人有傻福一样,美国人也是喜欢这种皆大欢喜的happy ending,可更多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是不是我们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努力,一样虔诚,一样改变,就也一定会和主人公一样,踩到狗屎但也捡到元宝,掉到烂泥塘也能遇到贵人,哭够笑够然后也能拥有一样的HAPPY LIFE?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电影始终是电影,而你的生活却始终是你没法摆脱没法拯救的生活。
你只能fight for it,但不能指望一定会happy ending,因为,你别无他法,这就叫你“只能”。
女人的戏,尤其美国傻大姐的女人戏,总是充满各种欢乐调侃还有自我嘲讽,有夸张,有轻松,也有眼泪。
Annie很像《志明与春娇》中杨千嬅,傻大姐一根筋似的无厘头,笑和泪都充满着各种生活的调侃,很生活,很有趣,也很励志。
总有些时候会觉得处在人生的低谷,正如片中的女主角安妮一样,在经济危机之下,开的蛋糕店破产关门,欠了一屁股债,男友也离开了,住在和人合租的郊区,心仪的男人把自己当备胎不说,连过夜的权利都没有,是不是已经衰到极致,是不是没有未来。
所幸还有友谊,而且好友马上就要结婚了,兴奋之余,就是为这个发小准备一场让她感动的婚礼,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可是没想到,就这样人生还没有触底,真正的触底在后面,失去唯一的朋友,失去那个依靠老妈的关系才找到的工作,失去租房,好像什么都失去了,终于hold不住了,其中一个情节:安妮经历所有打击后一人在家看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时,看到汉克斯第一次离开荒岛,却失去唯一的朋友,看着自己的朋友越来越远,只有狂喊:“威尔逊,对不起”,一副失去朋友的悲痛欲绝状,女主边看边流泪,而我居然就又哭又笑了,就是心里一边很入戏的被那种悲伤打动 ,失去朋友,一个人孤零零,又一边被荒岛余生那种情节惹笑,因为汤姆汉克斯失去的朋友只是一个椰子做的小人而已,奇妙的情节,我一边张着嘴狂笑,可一边,被主人公伤感的气氛带动的热泪盈眶,OMG,我居然完全入戏了,不得不佩服主演,当然影片最后安妮被认识的好心人打醒,重新开始打起精神,也收获了一份爱情,重新拾起友谊,一切都开始好转了。
是啊,无论怎样的逆境,无论怎样颓废,还是需要面对,hold不住也要hold住,正如片尾曲hold on里写的一样:No one can change life except for you(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Don't ever let anyone step over you(永遠不要让任何人踐踏你)影片基本属于女性励志电影,因为看的是剪辑后的清洁版,后来才知道这是部R级电影,网上的就是没有剪辑的版本,还是比较香艳,无论那个版本都有大量黄色俚语,毕竟是给成年人看的。
不得不赞的是各路配角,太屌了,有时就几句台词,都能让人笑爆,比如那一对英国活宝兄妹室友,比如伴娘团里的丽塔(琳达)另外语言很幽默,有段安妮当店员时和顾客吵了起来,两个女人的互相贬损,我简直要当教材来学习了,因为我超不会吵架,情节虽然平淡,但是真挚又细腻,没有突兀的感觉,铺陈的非常恰到好处。
看了只能让人感叹,连这样的温情B级片,都可以拍的这样好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罗曼•罗兰什么叫loser?
Anne足够典型,大龄剩女,皮肤松弛,开一辆尾灯常年失修的破车,和一对肤色白得可怕的英国胖子兄妹挤在同一所公寓里,对方还郑重其事地对她说“如果你想让我们不进你的房间不动你的东西,你应该写张便条在贴在门上”。
他是失败的蛋糕的蛋糕店主,现在凭着老妈的关系窝囊地蜷在珠宝店里满脸笑容地向以“对”为基本单位的甜蜜顾客违心推荐着结婚戒指。
有一个长期固定炮友,但是这电影的名字叫伴娘,不叫爱情无线牵也不叫爱情与灵药,炮友就只是炮友。
有一个亲密无间的死党。
死党要结婚了。
幸福地邀请她当首席伴娘。
她以为生活到了低谷,接下来轮到触底反弹。
然后仿佛为了反证她的想法生活继续下行。
新的荆棘争先恐后地疯长。
死党Lillian的新朋友Helen有抢走她好友的嫌疑,优雅大方,谈吐得体,事事做得妥帖。
请法国设计师设计婚纱,挑选精致的伴娘礼服,带着女伴们去拉斯维加斯过单身派对。
而Anne只能在一边气急败坏,然后别扭的个性使然办砸所有事:带着朋友去了自以为物美价廉的巴西餐厅然后食物中毒,集体在洁白的婚纱店上吐下泻;在飞机上耍酒疯;在酒会上失控大闹现场,终于和死党翻脸。
正好给人家做了鲜明的反衬。
接下来,和炮友一拍两散,和新交的交警男友分手,被那对英国兄妹笑嘻嘻的赶出公寓,被忍无可忍的珠宝店老板解雇。
最后可怜兮兮地窝在母亲家的沙发上看着《荒岛余生》对着汤姆汉克斯痛哭流涕。
但投资商还要赚钱,它毕竟是部商业喜剧。
于是一切不出意料,死党回头和好了,Helen低头认错了,男友言笑晏晏地回来了。
皆大欢喜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不典型的都市爱情。
时间控制在90分钟到120分钟,情节起伏又狗血,不管中间怎么走投无路,结局一定柳暗花明阳光灿烂。
无聊透顶。
在看了我干巴巴的长篇累牍,我想没人会想看。
到我落笔的时候,豆瓣评分已经低到6.9.可它偏偏就击中了我的软肋。
很多时候,被打动看似不需要理由,然而锲而不舍地剖析到难堪的内核,发现被打动是因为我们的内里有着相同的振动频率,一秒不差,因为经历过相同的悲喜,所以惺惺相惜。
不是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这样温热而踏实的联系。
相反比起多变的人类,电影也好,书也好,歌也好,都因他们稳定的内心而叫人更觉得亲近。
所以我坦荡地承认:对于他们的评价和感受的本质是自私的,我不过借了它们的壳,怯懦地躲在背后为那些琐碎而真实的想法找到出口。
然后窃喜不已。
而正巧,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我正处于情绪垃圾满舱期,于是不管不顾地抓了它当出口。
片子开头即是少儿不宜,先跳过不表。
接下来就是大篇幅地表现友情。
Lillian和Anne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
一起买东西,一起看演唱会,一起在公园的大树后面偷学12块的瑜伽然后被发现以后嬉笑着结伴逃跑,一起在咖啡厅里叽叽喳喳,在顺便嘲笑彼此牙缝上的蛋糕渣。
她们了解彼此远胜他人,她们结婚的时候首席伴娘非此莫属。
没错,问题来了。
大龄剩女的闺蜜Lillian要结婚了。
生活潦倒的Loser的闺蜜Lillian找到新的朋友了。
洁尘说:“绝对一点说,一个幸福的女人和一个痛苦的女人是不能在一起的,再绝对一点说,一个痛苦的女人甚至不能和一个不那么痛苦的女人在一起。
”强烈的对比带来的辛酸和不敢即使再微弱再隐秘也没有道理不产生。
更何况半路还杀出一个十项全能的Helen,她擅于社交,出手阔气,妆容精致,气质优雅,她认识Lady St.Petsois JuJu,她知道什么是Fritz Bernaise.多年的死党要被抢走,Anne自然是不肯的,于是手脚笨拙地干下一大票的蠢事。
没有关系的。
真的没有关系的。
就算做了这么多蠢事,只要Lillian还陪着Anne就够了。
“你真是个傻瓜。
”生活自顾自地对Anne这样说着。
“时间会改变一切”这样的话尽管土气但正因如此才说明它历久弥新。
那些亲密无间的时光变成了投递失败的无效信就这样消失了,甚至可以觉得也许从前的一切只是自以为并不曾存在,不过这倒也偏激了点。
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Lillian在飞机上会心怀歉意地安坐在一等舱和Helen聊天,任由有飞机恐惧症的Anne在经济舱发抖;会在Anne大闹飞机之后委婉地表示“我觉得你太累了,我想送礼会和其他的事情还是交给Helen办吧,她擅长这个”;会让Anne磕磕巴巴的无助电话留言淹没在繁杂的事务里;会在收到Helen去巴黎的机票以后放下前一秒Anne精心准备的,充满两人回忆的礼物;会在Anne情绪失控后和她大吵一架,口不择言。
不应该是这样的。
你觉得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大多的友情就是这样。
亦舒说:“到最后,人最爱必须是自身。
”即使到最后Anne找到躲在公寓里因新婚恐惧症而失踪的Liilian,两人抱头痛哭重归于好,也不过是源于Liilian对婚姻而非对失去朋友的恐惧。
Anne也非完人,她任由自己的坏情绪毁了好朋友的订婚派对还不知悔改恶语相向。
说到底,一切还是殊途同归,回到秘而不宣、你我心知肚明的源头。
至于爱情这条线我认为刻意而突兀,当然它出现在一部商业喜剧里一点也不奇怪。
酷似陈以桐,操着一口不纯正的英国还是爱尔兰口音的交警Rhodes对Anne一见钟情。
她情绪低落时陪她聊天,听她讲那些不愿对旁人讲的难堪,试图鼓励她重拾信心。
这样的情节实在是误导无知少女以为Mr.Right比白菜还便宜遍地皆是。
狗血中的狗血,比那个该死的伪君子炮友还要没有真实感。
对于这一点就算没有实战经验我也清楚得很。
然而我并非提倡愤世嫉俗或是“看破红尘”一般的沉寂生活,那样人生太没有意思。
我们总归是有人爱的,也总归是要去爱人的。
只是我们逐渐成长和强大,总要找到生活的平衡,不傻气天真固执盲目,也不消极堕落绝望迷茫。
林夕说“为免失望伤身,故从不做假大空的期望”就是这个道理。
换个说法,感情,不管是对人对物,都应是柔和的感性产物,不应层层剖析步步为营,不要在意过去,也不要奢望未来,只要坦荡活在当下,生活自然简单而清明。
可是,去了这浮躁而无望的寄托,生活的困境要谁来解决?
你自己。
Anne母亲有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大意是“也许这就是你的谷底,而触底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一切再也怀不了,只会向上”。
这叫我想起史铁生的话“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一种叫悲惨的生活,一种叫非常悲惨的生活。
这就是人的困境,谁也逃不过,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与困境周旋”。
这样的话带着些希望的意味。
作为在社会生活的群居动物,人类却都是孤独的。
这话像是一句不痛不痒的抱怨或是一场矫情的感叹,可谁说不是呢?
Anne虽被塑造成一个凄凉的loser,可她仍有母亲的支持,Rhodes的鼓励,还有酒会上认识的看似神经大条的Megan关键时刻给她的一顿警醒的饱揍。
而就算没有这些,和生活的相处还是要继续下去。
没有人可怜你,你也要活下去。
每个人光鲜背后都有沉默的眼泪。
看似完美的Helen其实没有朋友,丈夫常年在外,家里只有每天朝她咆哮“Fxxk Off”的继子继女。
Lillian的表姐Rita幸福家庭的表象覆盖着三个儿子带来的无尽烦恼和日渐机械化的夫妻感情。
单纯的Becca和新婚的丈夫之间有着微妙而无法言传的潜在危机,定时炸弹一样。
粗神经做事大胆粗鲁的胖子Megan也曾经历充满羞辱的艰涩岁月。
她们孤独地和满目疮痍的生活搏斗,然后用人前的鲜活光亮来奖励自己。
“孤独”也好“寂寞”也好,都是很多人避之不及的话题,一谈及就容易被贴上“装逼”“装深沉”“无病呻吟”的标签,可它又分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我最喜欢的话是蒋勋先生所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是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生命的困境连最亲爱的父母都无法替你解决,更别说什么朋友死党甚至亲密爱人,你只能孤军奋战。
但它真的没有什么不好。
它使人独立,使人警醒,叫人机灵地避开那些没有必要触碰的阴晦。
最重要的是,它让人感激生活的慷慨。
我,我把一切美好都看作生命额外的馈赠,有了这样谦卑的起点,我不再贪婪不知满足,接受充满缺陷的善意,从恶意中找到细小的收获。
也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欺欺人,可自欺欺人很多时候也不是坏事。
我曾经说这世界就像雷蒙德卡佛的小说,简约,琐碎,情节平庸,含混不清,捉摸不透,难懂也不难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卡佛,如同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
所谓“自欺欺人”,只不过是好事者给“换一个角度看生活”强加的错误注解。
电影的结尾如我前文所言,和所有的商业戏剧一样,圆满感人,在加上一点笑料。
一如既往勉强而没有生命力。
但这一次我想:既然它想传递的是希望,我又何必挑剔苛刻,非要拆人家的台,细数幸福结局的不合理性,诟病完了痛快地舒一口气。
对这样曾经是习惯性动作的事情的喜爱终于不再,似乎模糊地表明了至少在外在形态,我有了以理想中的自己为正方向的短小位移。
这一点就足够让我欣喜不已。
某一日午饭,我因贪食而囫囵吞下细小鱼刺,卡在喉咙,痛痒难当,喝醋仰头,大口吞饭都无果。
几日过去,疼痛稍减,再过几日,除了偶尔吞咽有一样感觉,其他并无大碍。
再后来,我以为它已经不在。
直到有一天喉咙发炎才得医生取出。
然而总有些拔不出的鱼刺。
它们被时间打磨,柔软细小,安静地呆在原地不说话,却不会凭空消失。
偶尔作怪,使我疼痛难当。
我便学了这自欺欺人的本事。
免我无谓烦忧。
免我如鲠在喉。
BTW:感谢所有被我的夺命爱特逼来豆瓣受罪的微博朋友们。
感谢认真地给了我意见但是我没有采纳的涵涵。
完了。
大家,当个笑话看也可以= =
真的好俗套啊 但是真的好喜欢~~~
7.9;Judd Apatow麾下喜劇的不同之處正是在於將一場戲的時間盡可能延長,緊湊的笑料被這延長的時間區間拖沓,先可以趨近生活的「正常」狀態,來達到令人「難堪」的喜劇效果
男版宿醉 居然还有罗伊 很多好玩的小段子 不至于捧腹但是忍俊不禁
聒噪做作的女人们,明明是LOSER还觉得自己很不错的主角……除了那个谁和那个谁还有几只小狗之外这电影简直可以一星不给
现实生活最受不了女主角那种类型。片长能再剪短一点就好了。梅丽莎·麦卡西 Melissa McCarthy是朵低调的喜剧奇葩。
今晚的第二部rose byrne出演影片,完全无感,玩玩手机喝喝酒算是看完了
想法不错,执行不行,还拖沓
看X战警时觉得萝丝拜恩好看,到这里果然变成御女。
笑点check.
这个世界上的winner都是一样的win法,loser却各有各的lose法。姐不是女主角同一道上的loser。而且下意识抗拒女人——尤其是女卢瑟——被模式化。跟〈败犬女王〉的结局对比下,倒是台湾偶像剧的女主角要硬气。美国姐们儿一直用气声和假音讲话我头好痛。
要分清楚对你好和对你不好的人。没必要对不值得的人犯贱,更没必要对真心的人关上大门~
有笑点 女主二缺 配角不错 总体拖沓了些
你们无法理会女生之间那种拧巴的友谊……
crap
矮穷丑表示不喜欢这种片子……roy也不搞搞笑
所有的小鸡电影都有一个硬生生要主角得到幸福的结局。
我堕落到看这样的电影了我
虽然是喜剧,一半未过已看不下去。
导演挑演员的时候是不是专门选的丑女,没一个看着顺眼的,连可爱的Molly都变得有点恶心了
很有爱 很真实 也很有趣 笑中也带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