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弗拉基米尔·比托科夫
主演:克谢尼娅·拉波波尔特,尤拉·鲍里索夫,亚历山大·戈尔奇林,娜塔莉亚·帕夫伦科娃,Ekaterina Shumakova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年份:2021
简介:2021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拓展单元。详细 >
俄讽刺版《换子疑云》,表演很精彩,但后半段跟泄了气似的,尤其假儿子的心理转变太突兀。
她发疯地证明自己的时候,我好喜欢啊,不是所有人都能表达出来这种疯并理智的状态,以至于我真的以为她儿子最终会回来。可是她也确实疯狂得彻底,要说这位儿子全是她幻想出来的,仿佛也是合理的。总归是最后得到了救赎,温情片的归属
尤里·鲍里索夫,不比你儿子好多了??从“哦不,我手是滑雪摔伤的”开始,全片处处辱俄。片子是21年的,如今开战快满一周年了,现在看更有实感了。说回尤一美,关于有些人对他总是半裸的质疑,我有两个很合理的解释!其中一个是,大鹅室内暖气,真的特 别 热!感谢大鹅暖气。
一个荒诞的失子归来,前半气场很足,主角们也能控制场面。可惜后来交代不清,人物强行转弯。
纪念你,亲爱的同志
(还是太爱尤里了;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优秀的部分太耀眼,以及女儿的儿子心因性聋哑的设定
直接拔高
赵家好像也这样的吧?
强大的,脆弱的,强硬的,柔软的,暴力的,血腥的,阴暗的,恐怖的,坚韧的,微妙的……虽然看到暴力的,依旧会生理性的颤抖,但我好喜欢这片子。假儿子与这位强硬又疯狂的母亲间,好有性张力。
#21 PYIFF 还行吧,从二分之一开始,随着“儿子”的回归剧情从而被推动,也变得好看了起来。前半段特别《三块广告牌》,整体来说故事完整,“儿子”的二次别离,演员把那种情感拿捏的很好。
一个失踪事件,反映一个政府的嘴脸,非常毛子。重点落在母亲对“儿子”的接受和“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冷峻的镜头也无法阻挡微妙的情感慢慢孕育,显然最后统一战线的处理非常戏剧化,但是结局又彷佛被扇了一巴掌,二次别离,殊途同归,更添一份悲哀。
3.5,儿子的转变其实有点生硬,而且和女主的化学反应比起母子,好像更多了一点性张力。除了这些之外好像没什么缺点了,度假别墅的故事线足够荒诞,结局第二次“失去”儿子,也升华了一大截。Yura Borisov的确很适合这类角色(六号车厢、阿诺拉),而且莫名其妙在片子里没怎么穿衣服,导演的小心思根本藏不住hh
故事的立意很好,魔幻现实成都甚至让人一度想起危楼愚夫和利维坦,然而中段的处理失当,男主动机的转变铺垫不足显得突兀,这就和窃听风暴里的男主的转变属于一类问题,于是就让温情的结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较可惜,不过两位主角的表演很成功,很有张力,特别是鲍里索夫越来越稳了,前途可期
拍摄质感好似电视剧般,有些地方的衔接显得略微突兀和不自然。没看懂旧别墅和女主的关系。这部戏上映于2021年,在2022之后再看反而更多些了现实主义反战意味。
好难得 众多看着不困的电影 儿子身材好好
前半段感觉还是很好的,手持纪实感,小朋友的长镜头非常自然,还想欧洲人为什么人均影帝影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有点利维坦的感觉了。但是到了中间儿子突然回来了,后半段就一直一头雾水中,最后才差不多明白是怎么回事。假儿子长得像一美,一直都是半裸秀肌肉的状态,跟女主之间好像还要萌生点感情,这部分不是很能理解。
前后半段割裂,男主也没必要一直光膀子吧🤣
女主演技不错,但是不喜欢这个生猛母亲的重男轻女、疯狂毒舌,过于莽了,当然理解这一切源于她的悲惨生活。尤拉鲍里索夫怎么连演儿子都充满性张力,有他当儿子女主还找啥自己游手好闲的儿子,最后连名字也没问,挺好的一部片,讽刺的也到位,太短了再深入一些,就好了。印象深刻的台词:战场上是什么样的?到处都是烟尘,鼻子里嘴里口袋里都是。那么你是个英雄了?没有英雄,每个人都死的很难看。
表演远胜于逻辑的逆向斯德哥尔摩电影。但对于这些年常见的战乱(政变)母寻子故事(安帕罗、离开的女人),算得上有所颠覆,即利维坦式的国家行政机器给你安排一个儿子。21世纪俄罗斯,南有《亚历山娜》,北有《我回来了》。
文本潜在的立场让我很不适,鲍里索夫出场后一直在偷换概念。上半篇是女人克服重重阻碍想要寻找儿子战死的真相,直到国家机器给她安排了一个儿子;下半篇写女人和新儿子的羁绊,甚至把这对母子拍得很有性张力——这段新的母子关系真的成为替代品了。消化一个“儿子已死”的悲痛,和“接受周围人的欺骗并且自我欺骗”,能是一码事吗?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妥协,且美化妥协。想想《三块广告牌》是怎么做的吧:上半篇主要悬念是科恩嫂寻找凶手,下半篇是克制愤怒与身边的人和解。科恩嫂的举动险些害死一个“不良警官”,她的怒火得以宣泄,哪怕是以错误的方式。之后她与周围的人和解了,不再迁怒,但她并没有在“找凶手”这件事上妥协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俄讽刺版《换子疑云》,表演很精彩,但后半段跟泄了气似的,尤其假儿子的心理转变太突兀。
她发疯地证明自己的时候,我好喜欢啊,不是所有人都能表达出来这种疯并理智的状态,以至于我真的以为她儿子最终会回来。可是她也确实疯狂得彻底,要说这位儿子全是她幻想出来的,仿佛也是合理的。总归是最后得到了救赎,温情片的归属
尤里·鲍里索夫,不比你儿子好多了??从“哦不,我手是滑雪摔伤的”开始,全片处处辱俄。片子是21年的,如今开战快满一周年了,现在看更有实感了。说回尤一美,关于有些人对他总是半裸的质疑,我有两个很合理的解释!其中一个是,大鹅室内暖气,真的特 别 热!感谢大鹅暖气。
一个荒诞的失子归来,前半气场很足,主角们也能控制场面。可惜后来交代不清,人物强行转弯。
纪念你,亲爱的同志
(还是太爱尤里了;是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优秀的部分太耀眼,以及女儿的儿子心因性聋哑的设定
直接拔高
赵家好像也这样的吧?
强大的,脆弱的,强硬的,柔软的,暴力的,血腥的,阴暗的,恐怖的,坚韧的,微妙的……虽然看到暴力的,依旧会生理性的颤抖,但我好喜欢这片子。假儿子与这位强硬又疯狂的母亲间,好有性张力。
#21 PYIFF 还行吧,从二分之一开始,随着“儿子”的回归剧情从而被推动,也变得好看了起来。前半段特别《三块广告牌》,整体来说故事完整,“儿子”的二次别离,演员把那种情感拿捏的很好。
一个失踪事件,反映一个政府的嘴脸,非常毛子。重点落在母亲对“儿子”的接受和“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冷峻的镜头也无法阻挡微妙的情感慢慢孕育,显然最后统一战线的处理非常戏剧化,但是结局又彷佛被扇了一巴掌,二次别离,殊途同归,更添一份悲哀。
3.5,儿子的转变其实有点生硬,而且和女主的化学反应比起母子,好像更多了一点性张力。除了这些之外好像没什么缺点了,度假别墅的故事线足够荒诞,结局第二次“失去”儿子,也升华了一大截。Yura Borisov的确很适合这类角色(六号车厢、阿诺拉),而且莫名其妙在片子里没怎么穿衣服,导演的小心思根本藏不住hh
故事的立意很好,魔幻现实成都甚至让人一度想起危楼愚夫和利维坦,然而中段的处理失当,男主动机的转变铺垫不足显得突兀,这就和窃听风暴里的男主的转变属于一类问题,于是就让温情的结局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比较可惜,不过两位主角的表演很成功,很有张力,特别是鲍里索夫越来越稳了,前途可期
拍摄质感好似电视剧般,有些地方的衔接显得略微突兀和不自然。没看懂旧别墅和女主的关系。这部戏上映于2021年,在2022之后再看反而更多些了现实主义反战意味。
好难得 众多看着不困的电影 儿子身材好好
前半段感觉还是很好的,手持纪实感,小朋友的长镜头非常自然,还想欧洲人为什么人均影帝影后,对官僚主义的讽刺有点利维坦的感觉了。但是到了中间儿子突然回来了,后半段就一直一头雾水中,最后才差不多明白是怎么回事。假儿子长得像一美,一直都是半裸秀肌肉的状态,跟女主之间好像还要萌生点感情,这部分不是很能理解。
前后半段割裂,男主也没必要一直光膀子吧🤣
女主演技不错,但是不喜欢这个生猛母亲的重男轻女、疯狂毒舌,过于莽了,当然理解这一切源于她的悲惨生活。尤拉鲍里索夫怎么连演儿子都充满性张力,有他当儿子女主还找啥自己游手好闲的儿子,最后连名字也没问,挺好的一部片,讽刺的也到位,太短了再深入一些,就好了。印象深刻的台词:战场上是什么样的?到处都是烟尘,鼻子里嘴里口袋里都是。那么你是个英雄了?没有英雄,每个人都死的很难看。
表演远胜于逻辑的逆向斯德哥尔摩电影。但对于这些年常见的战乱(政变)母寻子故事(安帕罗、离开的女人),算得上有所颠覆,即利维坦式的国家行政机器给你安排一个儿子。21世纪俄罗斯,南有《亚历山娜》,北有《我回来了》。
文本潜在的立场让我很不适,鲍里索夫出场后一直在偷换概念。上半篇是女人克服重重阻碍想要寻找儿子战死的真相,直到国家机器给她安排了一个儿子;下半篇写女人和新儿子的羁绊,甚至把这对母子拍得很有性张力——这段新的母子关系真的成为替代品了。消化一个“儿子已死”的悲痛,和“接受周围人的欺骗并且自我欺骗”,能是一码事吗?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妥协,且美化妥协。想想《三块广告牌》是怎么做的吧:上半篇主要悬念是科恩嫂寻找凶手,下半篇是克制愤怒与身边的人和解。科恩嫂的举动险些害死一个“不良警官”,她的怒火得以宣泄,哪怕是以错误的方式。之后她与周围的人和解了,不再迁怒,但她并没有在“找凶手”这件事上妥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