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这部电影,下机前看完了三分之二,剧情十分吸引人,悬念很多,男女主角拍摄手法叙事细节完全将我牢牢抓住。
但是在接下来的三分之一部电影里,我所有的担心一律显现。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完全没有明白这部电影到底要说什么,而且情节逻辑严重失误,让我对这部电影的印象大打折扣。
大叹可惜啊,这么好的一部电影,让这个笨导演给毁了。
我宁愿相信是编剧的错。
看了下导演之前片子的评论也不甚好,由衷希望他改邪归正,不要做个思路混乱的年轻人。
值得一看反正,但是请原谅结局的失败。
蓝小欢的《一转念》中提到这部电影,里面的设定还蛮特别,所以特意找来看看。
看完之后,觉得主旨还有点意思,不过叙事比较乱电影借神秘力量来拷问人性,可是我只看到其中的伪善。
收到box的人,因为私欲而随意地判定他人生死,不能够坚持自我、坚守人性。
但是,控制这一切的力量,又凭什么以此对他人做出惩罚。
并且,它对人先极尽诱惑却并不说明,事后再做裁判,这样不就是伪善吗?
我看的其实是网络上的"R5—翻译还敢再烂点吗?
"版本。
这导致我必须去听,去认真的听原文的台词所呈现的东西。
当你的目光不再停留在屏幕底部而是投降屏幕中央,并且你的耳朵拥抱了影片每一个细小的声音的时候,你其实会发现:WC!
R5的音质真的那么差!
其实原文小说所要抢眼球的地方跟影片是有出入的,人心隔肚皮这个浅显而正确的道理,正是小说那最后一句中心句所要呈现给广大读者的东西,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还有认知其实是未知的。
当然按照小学语文老师的方法,这个算是文章的大意,而中心思想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生命如果能够选择不正当手段通过损失另一个无关生命的利益来让自己获利并且追究不能,那么到底是to be?or not to be?上面所说的中心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蒙蔽了观众对丹尼老兄的导演的作品其他部分的认识。
——————————厚道的分割线,让大家方便阅读——————先来第一种假设,地球是半脸怪的寄主的试验场,他们是高端的生命,当他们的实验品要向月球之外的空间探索时,他们来检验了,实验目的影片里面没有说,也许是要决定实验品的生死,或者只是简单的分类,这个问题观众不知道,但是不管怎样,如果这个星球真的是他们的试验场,也就是他们的财产,他们想怎样都没关系,我们啥也不能说,因为历来只有看到过动物保护协会在抗议拿动物做实验,而没看到说动物自己跳出来说要求权利。
因为第一种假设没啥好讨论,如果你认同了的话,可以不继续看下去。
————————————同上线——————————————第二种假设。
对火星发射的信号引来了这种光之生物,而他们选择半脸怪作为代言人,也许是希望高调的出场,也许是因为他们其实没那么高端,只能选择那一个倒霉蛋。
不管是二者之中的哪一个原因,这东西都很自大。
认真看的儿童款鞋子们应该能注意到,解雇卡姐的人热爱流鼻血,而斯考特没能从叉战警变成太空叉战警,也是因为半脸怪已经控制了整个NSA的关系(你硬要说影片没明白交代这一点我也不知道怎么反驳你)。
半脸怪给了他们个箱子,然后把他们逼到窘境,然后强势(自大的副作用?
)的提供他们一个交易,并且说白了不能讨价还价。
于是卡姐在窘境下,to be了。
卡姐和斯考特不仅是强买强卖的受害者,并且还不够聪明。
魔术中常用的障眼法,盒子其实就只是个盒子,而真正的作用在于那一百万。
我不妨搞笑一下,得到的不是一百万,而是一百万斤猪肉,那估计代理人换了好几个了已经,都被盒子砸死了。
实验的目的也许也是影片可能想要表达的主题:人在窘境下是否还能坚持对生命的同情与爱,或者道德?
这是一个如何草蛋的主题呢?
大家自己心里明白。
卡姐在图书馆与半脸怪的那段对话,大大出乎了高端生物的预料,pitty和love,而且卡姐是在完全不知道她按钮的时候有个女人死在家里这码事儿。
而这样却正好表达了卡姐在那样的麻烦和窘境下,还是表达出了爱,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人就是这样一个不纯粹的生命体,他们混合了贪婪,自私,同情,爱。
结尾段,左轮手枪登场的时候,卡姐问半脸怪,我能得到原谅么?
半脸怪说:我不知道。
这时候我想到神,上帝,以及老天爷,他们都是慈悲的,仁爱的,当卡姐决定去死的时候,她理应得到原谅,原谅才是真正的强者所做的事情,但是很惋惜,这三者都不存在,只存在一个冷血的高端生物,还有些装X。
我们可以无尽的猜想,如果后面那女士没按钮,那么枪里的子弹是不是会没有呢,那他们儿子呢?
如果大家都不按钮会怎样?
如果全球人民一条心把代理人来一个杀一个又会怎样?
这些问题我们其实可以讨论下然后写一封信给导演,让他给个答案或者拍个续集。
————————————同上线——————————————遗忘了一点东西,卡姐按钮的时候,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好奇心,对于一个啥都没有的盒子按钮,当然想按按看,要是没好奇心,那也不会往火星射电波,也不会被好奇心害死,写到这里我仿佛觉得光之生物就是好奇心的化身,是来惩罚人类的。
当然,这是搞笑的。
又遗忘了一点:建筑工人开车载着斯考特要去救卡姐,但是路上来了个圣诞老人,于是他们竟然在自己在乎的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还在关心另一个无关生命的死活的停下了车,难道不能直接押过去么?
不压过去证明了主题中的道德还是存在的,一直存在的,不是刻意存在的。
而不绕路过去也体现了人类还是不够聪明。
还遗忘了一点就是:斯考特被无良黑商忽悠了,黑商真的很无良,一开始让你选择,要么过窘迫生活,要么就把你老婆杀了或者让你儿子成为半个海伦凯勒,最后被判了个谋杀,只能无奈的为黑商卖命到死,太没道德了,人神共愤。
当然神没有,那么只有人,但是人怎么愤呢?
这就体现了另一个影片要表达的观点:弱国,哦不,弱球无外交。
————————————同上线——————————————写到这里,比较乱,大家凑合着看吧,总结一下影片的基调:it is a cup.综上所述,人类很不幸的遇到了一个比自己强大并且装X的生物,并且这个生物毫无道德感,并且自大,先人愤一下:这样的生命有什么权力来对人类的道德进行拷问?
那谁来拷问他们呢?
愤归愤,但是真要这样了,我们还是只能不停的买杯子和餐具,还要放在茶几上。
如果大家都喜欢戏称阿凡达为阿凡提的话,不如把the box也戏称为the cup.————————————PS线——————————————PS:1.我觉得其实关于影片中的水,只是导演的个人喜好而已,详见死亡幻觉。
2.导演果然是林奇的fans,片中好几个雇员的无表情凝视镜头以及手势“V"都很有林奇片的影子。
《魔盒》改编自短篇小说《Button,Button》,应该是很多人知道的了。
《Button,Button》的原作者,是担纲过《我是传奇》《不可思议的收缩人》等影片编剧工作的理查德·麦瑟森,小说最初在发表在1970年《花花公子》杂志上,非常短小精悍。
之后它被改编为1986年《迷离时空》第一季第二十集中的一幕,2009年由理查德·凯利从“按钮”改编成《魔盒》。
那么先回顾最原始的《Button,Button》,是什么样子的。
我所下载的英文PDF,如果去掉插图仅有7页半长,主人公与电影相同-妻子诺玛和丈夫阿瑟。
故事发生的场景完全局限在诺玛的家中,作者淋漓尽致展现的是一个道德薄弱的人如何在诱惑下彻底败坏。
诺玛从一开始的不以为然,开始越来越在乎按钮,她极度渴望不劳而获的五万美元(三版对于报酬的设定都不同),不管谁会被杀死。
以至于她在言谈中开始说出不认识的人被杀,和自己完全无关,不认识等于无罪等荒诞的自我辩解,不断催眠自己的恶念。
与之相反,阿瑟是道德意志非常坚定的人,面对五万美金巨款的诱惑,妻子杀人无罪的蛊惑,他都是义正言辞的否决,绝无动摇。
两个脸谱化极其严重的主人公形成了巧妙的对比,一位信奉正直,一位动摇的追随在前者身后。
动摇者势必会倾覆谷底——诺玛原本和丈夫一同退回按钮,名片也被阿瑟撕碎。
当诺玛独自一人时,按钮再次被送回,她把按钮藏在了厨房的柜子中,之后再次劝谏丈夫,但阿瑟愤怒的手都在颤抖。
不论有没有支持,诺玛终究还是按了按钮,因为她为了金钱,美言为了二人,完全相信死者会是千里之外的陌生人,或是根本没人会死。
电话响起,阿瑟在地铁到站时,被拥挤的人群挤下站台,不幸死亡,五万美元有了,阿瑟的保险金。
斯图尔特也打来电话,听着诺玛声泪俱下的控诉“陌生人”规则,他反问到:你真的认识你的丈夫吗?
故事结束,《Button,Button》的核心也一清二白。
一是道德薄弱者面对诱惑时的堕落沉迷,二是做到慎独(诺玛一人按下了按钮)这种高尚情操的困难,第三就是结尾玩弄的陌生人概念,陌生人并不是从未相逢的一面之缘,而是枕边人却无法知根知底的思想道德。
诺玛不认识丈夫,因为她根本不屑于丈夫的正直,不了解丈夫的道德。
如果阿瑟按下按钮,死去的当然就是诺玛,她的恶毒和贪婪也是阿瑟完全不知道的。
讲完《Button,Button》的重点,再看看《迷离时空》中的。
这个其实无需多言,故事上基本相同,除了结尾和阿瑟的人设。
剧集中的阿瑟和诺玛一样是道德薄弱者,无法摒弃20万美元的诱惑,最终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诺玛按下了按钮。
结局有陌生人死去,但斯图尔特的话被修改了侧重点——绝对有陌生人死了,而这个按钮会交给其他人,你绝对不认识的人。
这其实就是一个极其开放的威胁性结尾,因为诺玛会成为下一个按钮持有者的陌生人,下一次按钮按下,她和丈夫就有可能死去。
因为剧集只有短短20分钟,时间也不再是70年代,导演彼得·梅达克使用了大量场景,来塑造夫妻二人的道德困境。
明显的脆弱中产家庭,极易被巨款瓦解,两人一天比一天乱糟糟的头发,烟灰缸里满满的烟头,极力营造一个摇摇欲坠的道德深渊。
只不过结局的核心没有太多深入,而是转接到了简约的惊悚、恐怖氛围之中。
原著在乎道德动摇与陌生,剧集在乎惊悚与开放式结局,那么《魔盒》注重什么。
和剧集相同的人物,贯穿三版的按钮,扩容到两个小时难免捉襟见肘。
理查德·凯利为故事增加了丰富的背景,和按下按钮后的解疑答惑,把名字也从按钮也改成了整体的魔盒。
整场事件,就是火星人为人类设置的低端版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为了测验人类的道德水平是否需要进行种族灭绝。
和原著,剧集相比,《魔盒》的人物背景、答案解密,应有尽有。
但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神秘主义色彩,说教感充斥在增添的部分中。
道德测试的自洽情况非常不乐观,未知的按钮放在一个经济情况岌岌可危的家庭中。
完全是让狼放羊再杀狼的行为,原著中诺玛打算的是拿到钱财旅游买别墅,贪婪享乐一比一复刻,但在湍急水流中自救?
这不是在考验一般性道德,是极端环境中的严重道德败坏。
而火星人趁火打劫捅人弱点,再消灭全人类的做法,不能理解。
就拿《太空旅客》来说,你会因为男主出格的行为,审判整船人吗?
不能啊。
不是说普通道德考验中人类绝对是正直的,我也不信人类的道德不会弯曲,但强行加几个负面效果,反而让说服力和震撼程度变得儿戏了。
电影最耐人寻味的,还是斯图尔特关于Box的解释,人永远活在盒子里被渐渐分解。
普通道德困境中人的动摇 / 惊悚恐怖 / 极端环境下人的道德崩塌就我个人而言,《Button,Button》是一篇杰出的小说,深刻而神秘,剧集和电影只能说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与原著相比都不尽人意。
一,测试是假的,目前已知,参加测试的人,包括半边人本人都是太空署的人,都是参加寻找外星生物的项目负责人,都是各部门的带头人:可能性1,老爷子遭雷劈后有可能是外星人附体,外星人做这一切根本不是测试,就是要把各负责人的家庭毁掉,不让这个项目成功;可能性2,老爷子根本没被外星人当回事,就是项目成功或者趋向成功,太空署要消灭知情人,把项目技术埋藏起来。
另外,男主的家庭特别重要,因为男主的孩子已经对太空项目产生了兴趣,毁掉男主的家庭是重中之重,不管是什么原因,用尽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成功毁掉他。
这是我的看法,至于下边的第二点、第三点是顺着剧情思考,第四点是扯蛋。
二,谈谈为什么要开枪?
剧中,男主准备开枪的时候,下一组测试的人还没决定按下按钮呢,你急什么?
万一丫没按,你不白死了?
难道那边不按,你这边能复活吗?
三,老爷子神叨的跑过去,像个佛一样,胸有成竹的让男主开枪,过了11分钟之后下一组测试的人才刚刚决定按下去,你急什么?
你不是测试的吗?
那边还没决定你这边就准备逼人自裁了,你这叫哪门子测试?
有没有一点体育道德精神?
足球里边你这叫故意输球的有没有?
我有点搞不懂,是因为那边按了诱发这边不得不开枪,还是这边开枪诱发那边不得不按下?
我看着两个事儿根本就是分开的,独立的:那边按不按这边都可以选择打或不打,这边打不打那边都可以选择按与不按。
还是我说的那句话,万一那边没按,这边打了,你能给复活吗?
至于小孩子看不见听不见,如果是真的,也很正常,这个我小时候也有过这事儿,很多小孩都有过,长得太快了嘛,缺氧了,太激动了,缺糖,或者缺乏维生素,都有可能,有一次是因为拉肚子。
央视一战纪录片里英国有个女工因为疲劳和缺糖,一天之内昏过去17次,黑得乌漆嘛黑的。
人有旦夕祸福,你不能认为你家孩子就永远不得病,得了再好,好了在犯呗。
如果是假的那就更容易了,你隔着一层门,没有医生证明、没有视频录像、没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这不能成为你自裁或者裁人的理由。
四,扯个蛋,谈一谈为什么不向自己开枪?
我想类似这种双选题,我们都做过:▲困在桥上,前有男后有女,你有一跟锥,你选渣男还是选渣女?
▲困在桥上,前有狼后有鬼,你有一张弓,你是色狼还是色鬼?。。。。
等等等等吧,这种题太多了。
答案很简单。
A.我昏过去了,有种把我摇醒,当然对方可能真能把你摇醒。
B.我扎我自己,我射我自己,我打我自己,我给我自己一枪。
C.看着渣男选渣女,看着鬼射狼。
D.把手垫在女主身上,朝自己的手来一枪。
我记得刘德华有一部电影最后就是这么拍的,很多年前看的,好像也是刘德华必须向谁开枪,不开枪大家都不舒服,刘德华选择打自己的手。
那个电影感觉刘德华还可以有的商量,没到非打不可的地步;但这个片子就不一样了,如果男主认为不得不打,可以打啊。
E.不打自己手也可以,把女主的手垫在女主身上,朝女主的手来一枪。
把女主的鞋拔子拿出来垫上,打鞋拔子一枪。
对于这部电影,似乎导演想要阐述的主题很多,但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探讨,因此到底想从这部电影当中抓住什么就需要观众自己来决定与权衡了吧。
从电影开始,就已经在渲染一个幸福稳定但缺乏安全感的家庭。
男主角工作不顺心,女主角则面临着金钱危机。
这个时候有人来提供百万美元的诱惑,想必所有处在当时环境的人都会为之心动。
实际上,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并没有继续往下看,而是暂停了电影,开始角色替换的思考。
即,如果是我面对这种事情的时候,可能会怎么做?
就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我在年轻十岁,我会在第一时间当着Mr.Stuart先生的面,按下这个按钮。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一个和自己无干的人死去,和面前的百万美金相比完全算不了什么。
即使我不做这种事情,会做这种事情的人也多了去,何必为了心里面的一丝歉疚就放弃如此之多的财富呢?
更何况,恐怕心理也不会有什么愧疚吧如果是现在的我,虽然没有卡姐的角色年纪大,但是我真的会和片中的主人公一样,陷入深深的犹疑当中。
但最后我的选择恐怕仍然会是在担心和怀疑当中按下这个按钮。
也许,人类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必须要受到道德的拷问,但很多情况下,最后仍然是利益占据上风,真是杯具的现实十年后的我,已经有了温馨的家庭,也许也会遇到卡姐一样的经济压力。
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会很优雅的揣测自己最终会拒绝这个诱惑的Financial Opportunity。
对于当时的人生来说,更稳定更安全的走完人生才是自己最主要的目的。
那个时候的我恐怕并不会相信真的有一个完全无需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的巨额回报。
越是具有诱惑力的事情,背后隐藏的东西可能就要越多。
即使真的不需要我自己付出什么,但是这种心理压力就已经足够让我心惊胆战,夜不能寐或者上面说了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表示,随着年纪的增长,对于现实的考量会逐渐占据上风,不计后果的行为会越来越少,除了风险承受能力下降这一不争的现实之外,更可能的是不想去破坏当下生活的守成思想作祟吧。
不过,我并不认同将这种考量和道德挂钩的假定,人生路漫漫,但是长路之中,很多事情会发生变化,但道德感恐怕并不在这些事情的范畴当中。
你是好人、坏人还是不好不坏的普通人,上天已经注定,不会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
其实这些东西只是这部电影当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对于电影情节则是见仁见智。
但是有影评说卡梅罗迪亚兹太老,这个观点实在是让人无语。
本来卡姐扮演的就不是一个花瓶角色,电影里面并不是靠着一张脸吃饭的人,何必探讨年纪问题。
如果换一个青春洋溢的美少女,恐怕这部电影只能归为烂片的行列了吧。
卡姐一直想要转型,改变人们对其的一贯印象,虽然不能谈及成功,但不应该抹杀她的努力。
想看漂亮女孩?
去看我为玛丽狂吧
這片子的預告是按照懸疑片的調子剪的,所以我自然也當丫是部懸疑片去看了。
這麼看著看著,直到Stewart那個“我被雷劈過”的故事顯露出來,我才弄清爽——美國人又神棍了!
嗯,我為什麼要說“又”呢?
以前小學開校運會的時候,運動神經不發達的mina坐在操場邊上聽著隨身聽嚼著牛肉乾嗑著瓜子翻著《衛斯理》系列一邊嘲笑說“丫一旦有疑難解決不了了就一定拿外星人出來頂缸,外星人好無辜啊!
”其實看多了老美耍神棍,現在怎麼也覺得外星人至少比“雷神代理人”這種東西可愛吧。
關於這個“雷公”到底是外星人還是神,個人看法是這樣的,任何“生物”之間都有個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前提,如果丫說出“如果人類不OOXX(此處並非指代不和諧符號)的話,人類就沒有資格生存下去,不如絕種罷了!
”這種話,人類就算不掀桌,至少也要瞪個眼睛揮舞一下無害的小拳頭表示憤慨之情。
可是萬一丫這麼說了,人類也就這麼信了,而且視為“合理”的,那麼“神”就成立了——丫以為丫是,人也以為丫是,丫就是了,這裡to be還是不to be在雙邊選擇之後就不是個問題了。
在深一步討論“我很雷所以我很神”的問題前,需要先說明我對編劇童鞋非常不滿的兩個地方:第一、為嘛每次按下按鈕的都是妻子?
女人就有嘎缺錢咩?
還是儂被儂lp坑過伺機報復啊?
第二、這雷神tmd怎麼不去test比爾·蓋茨?
怎麼不去test街上的流浪漢?
因為像老比這種人彎個腰的功夫就有100W刀了,根本不屑用殺人去賺這個錢。
流浪漢反正要啥沒有要命一條,根本不用考慮就可以按下按鈕。
這個test的內容我怎麼看都是專登沖著我等吃不飽餓不死的人來的。
基於以上,恕我先罵句髒話:奶奶個熊啊!
老娘每天為了片瓦三餐在掙扎,你丫真要有神你去搶劫財富雜誌的年度top100富翁,把哪裡哪裡的房價給拽下來,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啊。
要不你去test哪裡哪裡的政客,讓伊拉也吃點苦頭以後拍腦袋蓋章的時候小心啊。
沒事來雷我們這些人,考驗我們的道德水平做甚?
我問候你全家!
罵舒坦了之後,回到這個“我很雷所以我很神”的問題,可憐我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啊,在看到一個接一個流鼻血的時候還在想“病毒啊?
腦內植入芯片啊?
”這些啊裡不搭的問題,非要等到圖書館那幕,男主被一堆大漢追到管理員那邊,那個華麗的背光啊,那個pikapika啊,我才意識到“神棍了!
”因為這個意識來得實在太遲,所以當Norma(本片女主,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可作規範的人",也是normal的拉丁詞根,所以不算我多想的話,給女主取這名字是想說伊的行為算是“人類本能”,或者“大部分人的選擇”)對著Stewart說“我看到你第一眼的時候就感到滿滿的愛意洶湧而來”時,我一時沒忍住噴笑出來,險些在電影院裡當場爆髒話。
這一段實在拍得太弱了。
你就算要耍神棍也可以耍得含蓄點嘛雖然Norma犯了錯誤,但她們兩口子第一時間就悔過了,而且Norma也算有“慧根”(感受到了雷神的愛,說得再大點就是明白說自己的缺陷是神的愛),所以她們兩口子給了“雷神代理人”以希望,最後的處罰似乎要輕一點,其實我覺得嘛,最後的結局並不是非要這樣的,只不過為了點明主題——就是“人類如果不能學著為了別人的存在而犧牲自己的利益的話,這個物種便再沒有存活的希望”,如果Norma他們接受了solution1,那麼顯然就不算是完全的懺悔,選擇另外一個solution才是用行動活洗涮了自己的罪過。
這一段也是,你就算不讓雷神代理人說出來,我們觀影的人也體會得到,你非要讓丫說出來就囧了不是。
全片的大亮點是在結尾,Lewis家和Weller家那一段剪得很漂亮——每個人為自己的利益自私的做下一個看似無害的決定時,遙遠的地方就有某個人要為此付出代價,或者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非自然死亡背後都有一個人要為此背上責任——這個訊息我有接收到。
而且雷神代理人在Weller家門口一直等著,等著也許也會有個人沖出來說“我們並不想傷害任何人”,總算多少為這部神棍片留有余味。
不過我一直不明白的是,那些雷神代理人的員工為什麼一個兩個都要給Norma他們放tips?
難道就因為Norma懺悔得快,所以感動了天?
還是想說其實即使是通過了test的人對於這種“分類”方式和結果處理也是多少有些不滿的?
只是意識受到控制所以無法自由而已?
說到“自由”,我還真是第一次看到有人這麼解讀薩特的這句話的——一旦被人告知“你只有一條路走,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自愿走上去或者不自由的走上去”,這種情況就已經是“不自由”的了,何談還有什麼“自由選擇”的余地?
不過撇開這些不合理的內容,和中間“水門三選一”的囧情節,這片子雖然主題是神棍(而且是我不認同的那種神棍,如果人類的命運要靠這樣乞討得來的話,大家不如集體去跳海好了——如果不能按照自主的意志活著,生有何戀?
不如死了還乾淨痛快),但很多隱喻和細節處理上都很漂亮,這位編劇童鞋經常寫些神棍橋段,估計這也算是“熟能生巧”吧,只是這些邏輯不清爽而故弄玄虛的毛病真的要好好改一下。
嗯,關於本人能不能通過這個test的話,要看我的生存狀態。
其實我一直覺得錢多自然好,但是“很多很多錢”也不是很必要的。
比如我一個宅女要名牌包包名牌衣服有什麼用咧?
還是周一到周五兩點一線,回來看看動畫看看美劇看看電影,週末花半天跑步,然後去逛逛森林公園,看看展覽,這樣唄。
很多東西雖然漂亮,看著眼饞,但實際到手了也不過就是那樣而已。
佛曰人生七苦:生、老、命、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
求而不得是自苦。
所以只要能滿足這種生存狀態,老娘是絕對不會為多一點錢去背血債的——絕對影響睡眠質量啊這個。
但假如老娘也遭遇到非錢過不去的難關時,少不得也只有心黑手狠了。
所以才說編劇童鞋這個設定不合理啊,雪中送炭與錦上添花的意義大不相同,鈔票也不人類利益與慾望的完全體現。
哪天上帝真的出這個題目考驗世人,倒霉的也只有小白領小工薪,可憐啊。
只要本片各个角色用LOST的那几个常规演员替换一下即可。
本片这剧情和叙事,整得如同各种XX类接触、Eyes Wide Open、苏菲的选择的合体版,再加上点儿大卫林奇风格的佐料。
最近实在厌恶了这类故弄玄虚加宗教情怀的类型。
人跟神缠斗,既没啥意思,也没啥教益,更没啥逻辑。
还不如斯蒂芬·金的Mist这样的故事,可以让人稍微代入反思一下。
顺带批评一下某字幕组的翻译。
举一个常凯申式的雷人例子:半边脸男开导女主角的一句话被译作“我知道你爱看 简·保罗沙其 的书”……话说这类人名还是直接给出原文的好
-- Why a box?-- Your home is a box.You car is a box on wheels,you drive to work in it ,you drive home in it,You're sitting your home staring into a boxIt erodes your soul while the box,that's your body inevitably withers and died.We are upon and just placed in the ultimate box to slowly decompose.-- It's quite depressing.Did you think of that way?-- Don't think it that way,Think of this is a temporary.
<死亡幻觉>的导演Richard Kelly的新作,还是保持了一贯的装B风格。
看的字幕太烂,说的话本身也较难听懂,所以只看懂了个大概意思。
除了感觉特装B外,就没什么感觉了。
给及格分是因为俩主演...
8.7
一开始以为是十三骇人游戏的形式,后面才一字一句的交代解释-这是火星人为人类准备的道德高考,那最后怎么都得毁灭人类吧。
故事没讲完,感觉有点像以前看过的一个短篇小说
恶果从来都是自己种下的
很多亮点,也有很多不足,但绝对真诚而独特。不是好莱坞流水线能比的。
短篇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范例
不知所云~~不知道cia做这个实验是干毛用的~为什么每家拍下按钮的都是妻子....
怎么能拍的这么闷呢~~画面很复古~~
额 为神马不能用杀妻子的枪打开门 全家一起逃走试试呢 .. ..
事实证明把短片改成长片电影最遭的结果就是这样,有个貌似有趣的创意,结果无疾而终。导演都不知道该塞些什么进去。
导演是否烂改了部好原著,有待探寻。
这这…………悬疑了半天让我落差了。
不知所云,我看哭了
一种电影
可能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不是很能接受。
roro很失望 后果很严重
贪婪在复仇
傻逼电影
呃。故弄玄虚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