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西德,二战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战后的国家重建也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此时这个国家正被百事可乐、电视节目和维寇.托里阿尼的歌声包围,年轻的检察官约翰.拉曼德每天需要处理的也都是一些交通违规案件,“这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一切都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和有希望。
但历史的幽灵远远没有被封印掩埋,十多年前那场浩劫中的施暴者和幸存者在这片土地上被时代赋予了新的身份,他们生活在一起,维系着某种令人窒息的沉默局面,刽子手们脱去军装,变身和平时期的医生、教师和官员,年轻的检察官拉曼德执着地认为这个“有希望的国家”需要一场面向历史的审判。
德国电影“面向历史”的诚恳令人钦佩,早在1959年,博哈特.维奇的作品《桥》就显示出了惊人的反思二战的勇气;在如今欧洲电影工业一片惨淡、经济危机下右翼势力重占上风的背景下,德国每隔几年就能捧出一部诚意满满的反思历史之作,《再见列宁》、《窃听风暴》、《芭芭拉》是对两德分裂的历史言说、创伤抚慰,《帝国的毁灭》、《希特勒的男孩》则是面向二战,甚至还出现了如《浪潮》一类反思极权主义起源的作品。
《缄默的迷宫》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和2012年的《汉娜.阿伦特》进行观照阅读。
那部影片同样出自德国人之手,讲述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耶路撒冷审判过程中为艾希曼进行辩护这个历史段落,《缄默的迷宫》中,年轻检察官有这样一段发言:“德国人必须看到,那里发生了什么罪行,不止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犯下了,更是相当普通的人的罪行,很普通的人,他们自愿做出那样的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阿伦特给出了她的总结:平庸之恶。
这是《缄默的迷宫》提出的一个相当深刻的问题,但影片并没有在这个议题上再做更多的探究,而是把气力花在了戏剧性设置上,先是对约瑟夫.门德勒的执着追捕,在这里,约翰.拉德曼的幼稚病发作了(这种幼稚病本身也加强了主人公形象的内在张力),似乎惩罚了约瑟夫.门德勒也就是某种莫大宽慰,其实这种思路完全是走到了他之前提出的“普遍罪恶”的对立面;然后一种更具煽动力的戏剧冲突被强调了出来,那就是“父亲的真相”,于是“对父辈的审判”这样一个主题出现在我们面前。
对于门德勒的执拗追捕归于失落,这是惩罚之无力,但它被另一种言说宽慰,格尔尼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铁丝网外对约翰.拉德曼说道:“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而在“父亲形象之倒塌”这一震惊体验后重新完成信仰的树立,影片则是借助了西蒙关于“用爱和温情去消解创痛”的个人经验传授以及格尔尼卡口中那“伟大的事业”激励完成的,影片便是在这种“冲突-和解”模式中行进,最后,约翰.拉曼德和玛莲娜.旺德拉克也完成了情人间裂隙的修复,一件破损的西服外套成了这场戏的核心道具,那段关于“能否修补好这一处破损”的对话充满了暗示,简直就是一出浪漫爱情喜剧的标准情境。
在所有的“合法性手续”齐备后,一场未可见却已然声势浩大地登上历史舞台的审判拉开了帷幕,从1963年起,先后有211名浩劫幸存者走进了法庭,对那些脱去军装的刽子手进行迟到的控诉。
这是年轻的拉曼德抗争的结果,更有着另一层意义的指涉:新一代德国人面对历史时的勇气和责任。
影片另一处颇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历史的不可见”,几次纳粹党员的具体审问过程均被放置画面之外,甚至没有给当事人以反打镜头;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已成坍圮,那是一块荒地,以及“行将被忘却的记忆”,历史显现出的巨大阉割力令人震惊;至于拉德曼口中的“那部电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很可能是阿伦.雷乃于1955年完成的纪录片《夜与雾》。
《缄默的迷宫》是一部巧妙的电影,它当然谈不上是一部杰作,它的戏剧冲突优先原则使得它更多是空喊口号深度不计,但对于影片中触碰到的历史,我们应该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当我回头再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发现它在触碰的不只是德国人的历史和创痛,它给了我们所有人一次反思的机会,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一些国家二战时期非人的罪行、塞米巴拉金斯克核试验、卡廷惨案、文革...这个世界上任何一处不堪回首的历史伤痛,我们都要拒绝进行象征性掩埋、拒绝任何替代性的言说,即使我们会遭遇“弑父情境”、情与理的两难。
就像电影中的那句台词:“如今的缄默才是毒药,毒害我们年幼孱弱的民主制度”,如果一个国家自上而下都沉浸于糖霜而不是真相,那是文明的悲哀。
淡忘是件容易的事,从《缄默的迷宫》可以知道当时的德国,大部分人大都已经忘了二战那回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集中营的幸存者认出了一个在学校做老师的前纳粹,又被一帮有正义感的检察官知道,让尘封已久的一断难忘的往事,重新纳入人们的视野。
你身边的好人可能在以前是个杀人恶魔,甚至是你的亲人,战争不管是哪一方,但给予了暴露人性中恶的部分,不然怎么会下得了手,所以战争前先培养仇恨,即使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只有恨了,才有战斗力。
记得那时自卫反击战前夕,广播报纸,电影前的宣传片都是边境,越南如何侵扰中方的领域,杀人放火抢东西,搞得我们个个群情激奋,效果出来了。
回想起来有意思的,我想那时帮胡志民打美国,就在不远的时间里。
可怜生灵涂炭都是老百姓。
人类要远离战争,不要被少数人忽悠了。
《缄默的迷宫》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这是我第一次看德语电影,在巨大的高达四层楼的荧幕下,我坐在第一排,仰望着字幕和剧情,听着德语原声,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对于这部电影,四星的原因在于,这部电影是一部没有悬念的电影,拍摄手法也没有任何猎奇之处,因为语言的原因,煽情的部分甚至于不容易产生共鸣。
可是这部电影让我敬佩,为什么呢?
这是德国人自己直面的历史,德国人审判德国人,本身已是一个震撼人心的事,现在德国人把他拍出来给全世界看,看他们的良知,看他们对于奥辛威尔监狱的漠然与正义感,可见这个民族对历史的深深的反思与悔恨,这是一场对历史的审判剧。
“你以为这是河边夏令营吗!?
” 一句质问,把我们拉近了电影。
开始,二战刚结束,所有的人都沉默的开始了新的生活。
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检察官,他的好朋友是监狱的幸存者,但是拒绝提及监狱里面的一切生活。
他开始好奇,打开了这潘多拉的盒子,调查奥辛威尔监狱的真相。
那些冷血的谎言,开始跳到眼前,电影的所有叙事角度都是受害者的角度, 男主从朋友那里偷来名单,里面写着“逃跑未遂死亡”,谋杀。
受害者并不认识里面的人。
“Where?
Still there?” 这些纳粹,要找到的是“平凡”无奇的施害者。
60万张沉默的纸记录着一切。
“好的商人会仔细记录一切过程” 六十万的资料。
男主和同事细细的读,细细地看。
一个个的叫受害者来,听他们诉说里面的故事。
没有麻醉的手术,把双胞胎用针线缝起来,把孩子头往墙上撞,让人捡帽子然后乱枪扫射。
最后的最后受害者不仅感叹“为什么他们死了,我还活着”。
在这个过程中,男主角一次又一次的接近崩溃的边缘,上司对男主说:“It is a labyrinth, don't lose yourself in it.这是一个迷宫,别迷失你自己” 检察长也难以接受奥辛威尔里面的真相,面对审判普通人的过程,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值得怀疑,有些人甚至后来做了政府官员,意味着整个国家都需要去审判。
这样的生活没有人愿意去接受。
他说“你知道吗?
我爱着国家,现在依然,尽管它发生这些。
” “犯人是谁” “所有人” 揭开历史的伤疤,揭开身边人的,并没有那么容易。
男主父亲、朋友、他一直钟爱的人的父亲、母亲的新未婚夫全部都是纳粹,男主是最纠结的:“"我一直想为正义而战,但现在我突然不知道它是什么了....” 女主角很美,她不在意政治,只在意小小的生活,她的价值观和男主在剧情上是冲突的,开始我还觉得这个角色有点多余,似乎单纯为了爱情而存在,其实不是,虽然这故事有点节奏缓慢。
这是我第一次看德国的电影,镜头十分德国风味,色彩浓郁,颜色偏红偏绿。
里面的monopoly游戏,服装都透露着战后的色彩。
音乐基调沉重,断断续续地吟唱,给我一种哀乐的感觉。
这电影并不是要伸张正义,而是对于历史对于社会的思考。
从德国人对二战反思的角度看,法兰克福审判也许更有价值。
这场长达两个月的审判曾引起西德媒体的广泛关注。
有两万多人先后旁听了这场审判,其中有不少中小学生。
这场审判的价值在于,它追究的是这些党卫军军官在这场大屠杀中应负的个人责任。
这个电影,是对这次审判的认可。
以史为鉴,这是德国人的新起点,日耳曼民族赢得起也输得起,不忘却历史,这让我很敬佩。
我们也一样,不能把历史雪藏。
开始以为首席检查官是大boss,果然还是看了太多不正统的剧导致的这样的脑洞大开。
叙事还不错,可惜未能展开关于法律的讨论,完全把角度放在了使受害者的故事被倾听。
男主很帅,像诉讼双雄里面的哈维。
最后放一句女主说的话:“生命多美好”。
沉重色调里面出现了公主抱,少女心膨胀。
本文發表於4月號新視聽雜誌去年侯導掄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風光代表台灣角逐今年初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原本信心滿滿,豈料大啖閉門羹,連複選九強都進不去,國內一片扼腕之聲,有人不意外評審口味庸俗,也有影評人嚷嚷著奧斯卡無福消受侯導美學。
話說回來,九強究竟有多強?
打從李安《臥虎藏龍》勇奪外語片獎,至今也才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勉強逼近九強,最終亦沾不上入圍的邊。
試問,這些年來國片真缺乏有力的種子選手嗎?
並不是。
那歷年九強實力各個皆讓人望之生畏嗎?
更不是。
奧斯卡外語片項目明文規定投票會員須看完所有參賽電影,綜觀歷年趨勢,5、60年代,二戰傷痕情結不意外地廣泛激起一層反思的餘波,多年過去了,外語片獎項似也順水推舟,自成一個「戰爭反芻集散地」,獎勵對象多為戰後療傷系,或文化窺奇大觀,這現象硬要跟美國人的假慈悲扣在一塊,雖嫌苛刻卻不無嫌疑。
至於跟大量的猶太裔影藝學院會員關係又大不大,倒是耐人尋味。
不論如何,這回代表德國出征,並險險攀抓九強最終可惜落馬的《謊言迷宮》,它脈絡清楚地講述出一個菜鳥檢察官胡衝亂撞,意外揭開不能說的秘密、到蛻變、乃至最後壯烈揭幕一場世紀大審的故事,其勵志意圖,確實相當對奧斯卡的味。
《謊言迷宮》甚至讓人想起本屆奧斯卡若干熱門大片,比方它的序場像極了史帝芬史匹柏的《間諜橋》,相彷的懷舊時代,相彷的寧靜、和諧,與隨之而來的疑懼、重擊。
揭案過程則不免讓人想起最終擊敗《神鬼獵人》而奪下最佳影片獎的《驚爆焦點》,不難察見,追查真相的主旋律,是如何乘著正義的翅膀,龐然覆蓋奧斯卡「金庫」。
明顯地,《謊言迷宮》語法帶有美式的薄荷香,每場戲都刷好牙來跟你娓娓道來。
開場獻給我們急功好義的男主角:新上任檢察官約翰萊德曼,一場交通審判,清楚道出他的性格,也精準埋下愛情線免得觀眾枯燥無聊。
接下來,鬧事記者揪出一樁曾任「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的守衛現竟為人師表的事件,輾轉,法院息事寧人的態度,反而刺激約翰步步挖掘出多數德國人都不願面對的暗黑過往。
穿梭浩瀚如山的文件櫃,約翰只消幾杯咖啡、幾個呵欠,就神人般搞定繁瑣人資——這讓我想起當年有人質疑喜劇影集《艾莉的異想世界》集集推出現打現判,效率超速到不行的官司。
電影當然握有這種以簡馭繁的特權!
只是,當《謊言迷宮》對人物的刻畫、對角色網絡的鋪排,全盤採取這類精簡策略,過量可預期的發展,安在一個易懂的軌跡上,講的又大多是維基百科就查得到的事,最終,約翰萊德曼發現父親也曾入黨,就流於可想而知,無所謂雷不雷了——那,觀眾究竟要懸疑什麼、推理什麼?
除了眾臉譜的刻畫缺乏記憶點,且未能成功建立起菜鳥與其他搭檔的緊密關係,最讓我感到困惑的是,電影對善惡刻劃的浮泛,比方交代昔日納粹於校園內跟孩童們互動——即便是走馬看花,都不放棄速寫其蠻橫面。
這種將歷史共業扭曲下的人性,輕易歸結為「人性本惡」的便宜行事,不禁讓人搖頭興嘆。
又如審訊室內,一張又一張走馬燈般輪換的臉譜,涇渭分明的「加害/被害」情狀,又是如何罔顧了「人性」之於「人生」的寬長、複雜。
可口的小橋段當然是有的,好比中產階級苦中帶樂的聚會,好比將女主角的裁縫職業,縫入男女主角情感脈絡的隱喻。
這乍看的優點亦是缺點,諸些一望即知的催情手段,將電影的糖衣層越裹越厚,連那顆破窗而入的石塊,都如此雷同《間諜橋》而煽情無比了。
這是一部既鋪張又節儉的電影。
它用了可觀的砂紙,來打磨每場戲、每場景的流利感,銜接度順暢到可以參加演講比賽。
其中,又以約翰驚覺家父曾是納粹黨員後一場畫蛇添足的夢境,用力過頭地把「迷宮」給體現,最教人啼笑皆非。
也因為如此,所謂正義,也壓縮在一幕又一幕奔波、困頓的流轉之下,布景亦徒具考究,未再強化其復古的粗礪感,缺乏進一步爬梳時代氣味的企圖,不禁讓人想起前陣子那部便宜行事的《風中家族》。
在這樣的景幕下,這位菜鳥要菜到什麼程度,又變得多看盡世事而不顯矯情,才能滿足史實電影對角色拋出的詰問?
外型英挺的亞歷山大菲林是厲害的演員,看著他為揣摩約翰從懵懂到崩潰的層次,而刻意誇飾前段的涉世未深感——說穿了,咱們男主角演得再賣力,也僅止於急公好義,也就是初有的那個熱血之犢,未能昇華到一個國族認同的深層糾葛上。
對照台灣這片空氣中恆常盤旋二二八餘波的土地上,你我能否從本片獲取共感?
即便有,意義又是什麼?
這種事是不是真有哪一組人可以讓另一組人心悅誠服?
《謊言迷宮》讓我想起巴瑞李文遜當年《豪情四兄弟》之乏善可陳,將「平反之聲」擺上制高點,徒具一股血氣,缺乏爬梳真相的閉氣功力,此等平庸之作,宣傳語號稱「直接挑動了德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事實上,它更像擺在滿山滿谷文件資料中的其中一份歷史抽樣,薄薄一張,不會再多了。
反觀前陣子《回不去的時光》這種聚焦小情小愛的精品,故事還講得比《謊言迷宮》完整、深刻許多,印證反芻戰爭創痛未必大就是好。
不過,《謊言迷宮》何以過關斬將,勇闖奧斯卡九強,倒是值得玩味。
從影史脈絡來看,二戰傷痕電影,不論內圈或外圍,沒拍砸就不缺張力,這種題材就是彩券,誰拍了直接拿去兌獎就好了。
反過來想,《謊言迷宮》不也像數個火車廂的接榫工程?
拍來只為拼就奧斯威辛這「列」世紀大審,過程中敲敲打打,倒成其次。
電影止於開審前,其餘字幕交代,是聰明,也是侷限。
這麼看來,勇闖小金人複選區的豐功偉業,當作擦槍走火,也未嘗不可了。
我已经很久没有热泪盈眶了,在这片中,当西蒙诉说他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错信门格勒医生,将自己的一对双胞胎儿女送走,后来听到别人叙述医生将小朋友如何残忍实验致死后,一世活着痛苦与内疚中的时候••• 我无法压抑内心的激动,很长一段时间,我以为我的心真的老了!
没想到羞涩干巴的背后还是可以激气一丝波澜••• 其实,整篇故事没有太多露骨的残酷虐杀场面,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冷漠、平静的脸孔,只有小数主要角色的激动滂湃,他们就像湖面下激烈摆动尾巴的小鱼,试图扬起湖面产出旋涡一样。
他们原本也是缄默的一员,为了各自的生活,各自重新建立社会中自己的地位,就好像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联邦德国,在觉醒沉默的背后有那么一丝蓄势待发窥探后,主角们都无法平静地坐着了,他们全部站起来,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事实,为了一个只是为了告知,最终也许都无法有成果的事实,将迷宫中的错综复杂人物关系、罪恶根源统统解构出来,并记录在案。
当最后,男主发觉,线越来越多了,而线的分布竟伸向了自己敬爱的父亲,自己的妈妈再婚后的继父,自己深爱的女主的家人,甚至街上任何一个路人都是源头所在,他开始崩溃了,不知道自己所做之事是否再有意义,是与自己整个民族为敌,还是安然地像全民族一样保持缄默呢?
当然,我会尊重自己不可剧透的大前提的!
我始终深信,只有自己感受的电影,才是自己的电影,而这样才可以令电影工作的所有从业人员得到一份尊重。
如果一份好评,或者一颗星星就一概而论,那我们还需要花两三个小时完成一出电影之旅吗?
西蒙这个角色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引领了故事的发展,也牵动着角色的情绪,我记下了他的一句说话(我只记得大概内容): “虽然我在这里有那么多的惨痛回忆,但我女儿第一次吃冰淇淋的笑容,我们第一次散步的街角,都在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那么,哪里才是呢?
”
就电影美学而言,可能只有三到四星,给五颗星是因为这部电影的立场和反思。
在纳粹人性化的电影趋势中,这部电影表示着不赞同。
电影的背景是1958年战后经济快速复苏的西德,每个人都在尝试遗忘曾经的战争,尤其是加害者。
年轻一代的人们并不理解纳粹到底指的是什么,奥斯维辛曾经犯下过什么样的恶行。
故事从青年检察官的寻找开始,在第二次奥斯维辛审判中结束。
二战结束,冷战开始。
苏联和东德对法西斯主义的清算,反倒让西德对那段历史只字不提。
没有法律的审判,整个社会对那段暴行视而不见。
曾经的军官可能成为小学老师,成为面包师傅,成为西德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没办法审判他们,因为他们奉命行事,没办法起诉他们,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
他们只是罪恶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每个人都可以用一句“这是指令”把自己的罪恶摘得干干净净。
与此同时,还能看到那些高等的军官,那些家产丰厚的大资本家,他们在战后完全没被审判,甚至还可以说活得不错。
而那些幸存者却被巨大的愧疚感压得几近死亡,不敢回首曾经的人生。
因为敌人是苏联,就可以漠视曾经法西斯的罪恶吗?
因为曾经的法律无法审判法西斯暴行,所以只能变成媒体的狂欢吗?
构造一个又一个变态杀人狂的故事,将制度和机构的暴行,变成一个个变态的人的恶行。
平庸之恶,无法审判。
为什么要求战争的受害者原谅战争的创伤,为什么说一切都可以过去,都可以遗忘。
二战过去20年了,当年集中营的德国士兵,每人对当年所犯下的罪行一一陈述并且认错。
20之后是否判刑已经不重要了,虽然国家号召自己走向歧途,但是一个民族,错就是错了,他们的确有正视错误的勇气。
所以日本可耻,德国伟大。
但是当我们在痛斥日本的同时,是否想过自己我们文革时期,那些打死逼死人的红卫兵是不是也应该出来道个歉。
否则我们与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查了德语维基才搞清楚Die Figur des Johann Radmann ist fiktiv und basiert auf den drei Staatsanwälten, welche die Anklage für den Prozess vorbereitet haben: Joachim Kügler, Georg Friedrich Vogel und Gerhard Wiese. Wieses Erinnerungen an den Prozess flossen ins Drehbuch ein.[5][6]拉德的人物是虚构的,是基于三个检察官的起诉的准备过程:约阿希姆kügler,格奥尔格·鸟和格哈德的草地。
回忆的过程wieses片剧本。
[ 5 ],[ 6 ]检查总长Fritz Bauer和记者Thomas Gnielka是真实人物“您可知这样做的后果吗?
您希望这个国家每个年轻人都要拷问自己自己的父亲是不是杀人犯吗?
对,我就是要这样我希望,这些谎言,还有这缄默,终于能有个尽头”“奥斯维辛是在这里发生过的一段往事,它被埋葬在这里如果你不开庭审判,它就将继续埋在这里,直到某个时候被遗忘在这里发生过的事,任何惩罚都配不上重要的不是惩治而是牺牲者和他们的故事”这场审判被视作联邦德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纳粹时期的罪行再不能销声匿迹战争反思的片子多了都没这部来的实在,人家是自己国家对那些陈年旧事算总账,“盟军”的“审判”在这面前算个什么东西这是个伟大的事情,不过电影本身拍的不算好看,那个女的角色我也不知道算弄进来干嘛
说这部电影深刻或者是独特,在于它触及到了两个点,一是是否应该直面惨淡、残酷、痛苦的过去,二是是否应该拷问自己的灵魂,片名中的“缄默”,既是指大众对那段历史的缄默,也指当事人对自己目睹的史实、对自己在当时所犯下的罪行的缄默。
二战已成历史,但二战的记忆不可能随风而去,尤其是德国作为二战的挑起者、作恶者和战败者,德国人会怎样反思那段历史,更引人瞩目。
一大批德国人本能地选择遗忘,选择遮盖。
他们不愿意揭开已结痂的脓包,来一次彻底的放脓清创。
面对要追究此事的拉德曼,不少人选择了反对。
其实即便是拉德曼自己,当获知父亲也曾是纳粹党党员时,不仅父亲的光辉形象在他心底坍塌了,他继续追查下去的力量也顿时消于无形。
所以说,究竟是吞咽还是不吞咽这口苦水,便成为影片的一个关键点。
影片在描写追查恶之元凶行为的同时,也触及到“普通人的罪行”这一重大话题。
恶之元凶譬如希特勒、希姆莱之流,谁都恨得起来,谁都可以讨之诛之。
但问题是一场巨大的罪恶并非元凶一人或数人能够成就;罪恶还要靠他手下的主要帮凶,更有一大批完全听命于其的人去完成!
这些人有些是盲目的,但其中一大部分当时却是自觉的、心甘情愿的,就像最高检察长弗里茨·鲍尔所说:“德国人必须看到那里发生什么罪行,不止是希特勒和希姆莱犯下的,更是相当普通的人的罪行,很普通的人,他们自愿做出那样的事,因为他们坚信自己是对的。
”鲍尔对拉德曼要干的事情的意义有清醒的认识,他告诉拉德曼:“我们就是要把这些人送上法庭,用一场大审判。
我们就要走这条路。
相信我。
而这就是你的任务。
”这便是这任务的艰巨性。
对于过去的罪恶,必须面对,必须反思;每一个经历了、参与了这罪恶的人,更应该反思,要为自己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参与忏悔,担当起应该担当的责任。
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德国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生活,那时二战结束十几年了。
十几年的岁月已为一些史实蒙上了薄尘。
影片中一位20岁的姑娘,还有一位看上去20多岁的小伙子,都不知道奥斯维辛,他们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甚至拉德曼自己也误以为奥斯维辛是一个“保护区”。
正因此,哥尼尔卡才悲愤地喊了出来:“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就这样被人遗忘,讳莫如深地瞒过去了,……一名德国检察官不知道在奥斯维辛发生了什么?
真是耻辱!
”反观中国,“文革”这么一场浩劫,以及三年大饥荒、反右等等建国以后的多种罪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了渐去渐淡的往事,有意回避、阻止谈论的结果,造成了几倍于影片反映状态的现实:当今的年轻人不知“文革”、大饥荒者,何止成十上百万!
而且,截至目前那些对上述史实做出反思的撰文者,除受迫害者外,多数不反思自己,似乎一切罪恶均与自己无关。
由此只能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对历史的反思不仅缺乏广度,更谈不上深度。
从这一点上讲,我觉得中央台现在能播出这样的影片也算是一个大胆的行为吧,毕竟可以对我们、对当今的现实起到一些警示作用。
一开始我觉得这个套路太老了,又是年富力强怀才不遇机缘巧合下担纲大任又顺便抱得美人归,这样的大案要案只靠这三丁人,领头的还是个没有多少经验的冲动男怎么想都不合理。但是查了一下相关的介绍后才知道,法兰克福审判的意义就在于是年轻一代的一次历史再教育,也是一次对自己父辈的清算,甚至可以说是在思想上和价值观上的一次“弑父”。影片选择这样一个年轻人作为主角,就是通过他的视角去再现当时年轻一代人的困境和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无一幸免,上一代人几乎人人背负罪责,只有彻底的清算和决裂,这一代年轻人才有未来。这种经历很是宝贵,难以复制,也最好不要复制。
全程看片眉头紧锁 没有残暴的画面 但演员沉重的表情定下了凝重的基调 因去过奥斯维辛集中营 再次从影片中看到 依然让人陷入沉思 若无人揭露 它只是个长满杂草的废地 历史需要铭记 避免重蹈覆辙 片子很有意义 题外 女主的服装剪裁超好 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优雅 想知道哪个服装牌子 男主de大鲜肉 身材超好
2019.03.27
那些光线多么漂亮啊。
这片搭配《辛德勒的名单》《朗读者》和《海伦娜》一起看,就是德国二战后的心路历程。用隔着铁门递火的戏引出全章,巧招。把这么重而闷的题材戏剧化处理之后反倒回避了「每个德国青年都有纳粹家属」的情绪敏感地带。犹太受害者的悲惨也都是用聆听者的反应来表现。这份叙事的温柔,与男主角是衬映的。
我们要的不是正义的严惩,而是揭露事件本身。裂缝与缝合。男主长得像诺兰。人物设定傻得可爱,增加戏剧性牺牲真实性,比一般主旋律强一点
多帅的一个男主,演技却如此抽象。。。
如果是英文片,应该能提名最佳服装设计、艺术指导、环境设计等。
如法炮制
终于又能在电影院圆梦看了一部渴望多年的德国片了!QAQ 这道案件,犹如由谎言和沉默组构的迷宫。真相见底,才姗姗发觉原来自己一直置身于处处遍布谎言、虚伪和沉默,人人有罪,充斥着伪装君子,掩藏着恶魔刽子手的世界中。纳粹杀手,有罪!死不悔改,有罪!知情不报,三缄其口,有罪!德国人真是太过勇于揭开历史真相,反思战争了。越是这样就越爱德国,越讨厌日本![9.22看的]
中规中矩,题材讨巧。手法过于Hollywood,缺乏反思力量。
奥斯维辛集中营后德国人的反思,奥斯维辛集中营审判的开端,从此没有掩盖,真相逐渐被揭开。
检察长的一段自道,简直像是胡主编给撰的稿。正义在有的国家会迟到,在有的国家会缺席。
主要是讲普通人的沉默,配合,恶。就是汉娜.阿伦特讲的平庸的大多数的恶。
@MOMA
论反思的意义。
德国电影都是又长又闷,要把人榨干
2015政治正确的平庸电影之二
拍得极为工整的德国主旋律片,法兰克福这场审判的意义,在于“战犯不仅是队伍最前面的那个人”,在于“普通人躲在国家机器名义下释放的恶”,在于“承认比纠正需要更加巨大的内心力量”。行进一半,靠配乐和表演积攒力量很不错。后半段节奏加快之后,则有一些做作,始终欲崩未崩。还是很喜欢的。
一板一眼的德国公务员揭开了整个民族的伤疤,德国人拍的一部很有自我反思精神的电影、很理智。倒没有多震撼,很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