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活着吗?
”“活着有两种意义。
一种就是吃饭睡觉。
怎么样,你有吃饭吗?
饭菜好吃吗?
好吃就是最重要的。
还有一种,就是在意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其实根本就不必去在乎,我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
意义是用眼睛看不到的。
这跟开始的吃饭是不同的,所以我们活着有两种意义,其实都是吃饭。
有吃饭吗?
有吃就是活着,这是很重要的。
几乎大家都要明白,实际上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这就是意义。
我们要弄清事实,从今天开始,今天。
活着还是没有活着,对于自己来说,还有其他一个意义,在其他的一个地方,怎样去体会。
真千子,请握住他的手。
怎么样,感到温暖吧?
能感觉到真千子的温暖吗?
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所以,我们都是活着的。
”
甚麼叫做存活?
一是物理證明你存在,二是你還感到自己活著。
甚麼叫做殯?
那進行喪葬禮儀式的過程,大概稱為殯。
但活著卻像是死亡,活得行屍走肉,也是殯。
導演探討的都是後者,心理與靈性層面的。
故事的對白不多,節奏一貫地慢。
觀眾需要頗多的耐性,投入她設置的環境。
要不悶得發慌,要不就能感同心受。
沒有浩瀚的場面,但卻能震撼心靈。
觸動,大約兩人互相扶持的無力感太深。
人還活生生的,卻像處於死亡般。
當伯伯躺於泥上時,更甚。
嗅到死亡的意味,但偏偏還是活著。
山洪暴發的一幕,看得人心酸又激動。
大部分的畫面如詩化影像般,配上灰暗的調子。
你又領略到甚麼?
你是存活還是已死?
若不是今晚怀着一颗尚且平静的心,我想我是坚持不过开头的五分钟。
冗长的空镜头加长镜头,像是一部节奏极其缓慢的风光片。
而当故事主线渐渐集中到这个丧妻三十三年的老男人以及丧子的年轻女人身上并且最终只剩两人时,我真的担心两人之间会发生些什么,所以当森林雨夜女人为了给男人取暖而脱去衣服时,我想我的担心或许就要发生了。
还好,只是取暖。
还好,只是取暖。
这部电影有着绿色的视觉底色,绿色的森林,绿色的田野,却有着灰色的感情底色。
然而绿色充斥着全片,灰色却渐渐变得明亮温暖了起来。
你相信一个男人会思念妻子三十三年吗?
这越来越像是一个远古的童话。
从豆瓣上的介绍,以及很多人写的东西,都在说男人是智障。
或许一个抱着妻子的遗物,怀着对妻子的思念,执著固守的写上三十三年日记的男人的确不能称之为正常,然而如果说是智障,或许有无数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是个智障。
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个丧妻的男人以及丧子的女人,丧子之痛略有提及,我们也能有些许感受。
然而河濑直美要讲的或许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与生死有关的爱情故事。
影片开始,男人问,我还活着吗?
法师回答,活着有两层意思,一是生理上的活着,比如说你要吃饭,二是情感上的活着,你是否有一种实感。
如此看来,这个男人实实在在的活着,因为心里有满满的爱。
麻木,才是真正的死亡。
夏日的风声,原来是这个世界上美好的声音之一。
不是夏日掠过城市灰色建筑物的风声,是掠过绿色树梢的风声。
两个人在风声中走进了森林,伴随着鸟声虫鸣。
男人最终回到了埋葬妻子的简陋坟墓。
他睡在了她的墓旁,不,他睡在了她的身边。
看到故事的结尾,不知道是否彼此救赎,这样压抑的森林终将是磨掉了生的意志。
那么富有生机的稻米田,住在哪儿的人却是同生机挨不着边,有的即将身死,有的已经心死。
断断续续的八音盒,絮絮叨叨的执念,在生命逝去后得不到救赎,要明白死亡的意义,那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死亡那头。
不会体会镜头语言,但是颤颤巍巍的镜头,让我感觉特别真实(也然我觉得是不是买不起摄影设备…闭嘴)有一些场景的光忽亮忽暗,可能是看平滑的镜头和色调和谐的滤镜看多了,这样的表达始终有些不习惯
河濑讲解的生与死满目的绿,占据整个画面。
从远及近,穿过森林的风。
《殡之森》有着跟《萌之朱雀》近乎一致的开头序幕,依然讲述一个与森林息息相关的故事。
与《萌之朱雀》不同,风声里的《殡之森》在第二个画面就切到了田间的送葬队伍,挂幡摇铃,肃穆地慢慢行进。
“死”成为了影片的关键字,即片中的“殡”字(这也是个人始终认为不应该翻译成《原木之森》的原因,要原木做啥?
)。
结尾,影片出字幕解释了殡的含义。
它有两个意思,一是缅怀纪念先人的一段时间。
作为词形变化,它所指的还包含汉语中的“殡”意,是为安葬故人。
《萌之朱雀》,河濑直美的剧情长片处女作,讲述奈良林区的一个家庭经历着时间流逝,包含着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生老病死一直是河濑留恋的话题,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幼时双亲离婚,被爷爷和婆婆抚养长大。
还是小女孩的她走遍了附近的深山老林,与树木相伴,仿佛闻听到了鸟虫耳语,吸取了山间灵气。
当她长大并拍摄电影后,既是养母又是长辈的婆婆却不可避免地衰老。
众多长短不一的纪录片,多数在讲解着河濑的个人记忆与人生体验。
事实还在于婆婆患上老年痴呆症、自己孩子的出生,它们对河濑直美的冲击尤为明显(很现实的年龄差问题)。
人非草木,老人的养育之恩无法忘记。
可怕的衰老与死亡无可避忌,森林用时间埋葬一具具死去的躯体。
凡人总是敌不过时间,与森林相伴的人们还是要回归到森林之中,那里珍藏着他们生命中的极致美好。
所以,《萌之朱雀》到《沙罗双树》,《拥抱》、《黄樱花的来信》到《垂乳女》,死亡或生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河濑直美。
作为女导演的感性表达,便有了《殡之森》里的两个人物:女人与老头。
没有带上这些先抵的情绪进入,《殡之森》的故事就有些被架空,摇摇欲坠。
看着他们,如同街边哭泣的女子和入睡的老者,这简单的、抱有戒心的一面之缘,根本不具有形成完整故事的可能。
只有认同和怜悯,他们才有丰满的可能。
女人丧子,她有些精神恍惚。
老头丧妻,他看上去有些痴呆。
他们在一个乡间的疗养院里相遇,那里被周围的茶园、田野和森林所环抱。
女人要照顾老头,老头却屡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如同别人走不进他的世界。
误解慢慢消除,老头开始接受女人的照顾。
能让他们大笑的机会不多,老与少的欢乐,只反映在寻常不过的琐事上。
他们还似小孩子一样,在茶园里捉闹追赶躲避藏。
车子出故障的路上,女人追赶老头,摔一跤后他们却吃上了美味的西瓜。
《殡之森》的剧情一句话总结就说得清:女人陪着老人入山,在爱人墓上埋下日记。
听上去很做作,有人动要考证可能性与必要性。
凿天梯隐居山林会是感动常人的传奇,但孤零零的埋日记,反倒令观众失去头绪。
前后一比,河濑直美冒险地弱化了冲突情节,强化了生命体验。
老头用了几十年的时间都无法走出亡妻已去的阴影,中间的坎坷艰辛却一笔不提。
他和爱人在房间里一起弹琴,他和爱人在树林里一起跳舞。
弹琴跳舞,一常见的词组,用来形容人的开心与欢乐。
作为细节表现出来,从两人到一人,弹琴跳舞平淡得没什么味道,不同之处就在于一生一死的错觉是全然不同。
至于“要有爱”的女人,强烈的情绪爆发如同骤然下起的暴雨,冲流而出的山洪,不止的眼泪只是为眼前的老头而哭?
显然不是。
一带而过的与丈夫对谈片段,容易让人忘记她到底是缺了什么,又需要什么,然后跟着一神叨老头闯进深山。
我是夏天的一棵树这是奈良西部的一片森林,传说那里在生与死去的双方可以达成交流。
老头的爱人就深埋在地下的墓中,并非隆起的土冢。
上面有棵不大不小的小树,区别于先前老头拥抱的一棵树干庞大的枯木。
老头刨土,埋下一本本编有年份的日记,异样的工整。
他把记忆都放进土里,跟爱人的身体一样,统统归于土,化为土,长成树,形成森林。
注视这一切的,可能是风,可能是阳光。
中途老头还拿出来音乐盒,给了女人。
听着传出的叮叮声,女人在森林中迎着从天而降的晨光,在风声里形体都要化了。
对于《殡之森》中身体取暖的一幕,不知隐欲主义的河濑是否有意挑战观众的观影体验,还是证明活着(Alive)的理论牢靠。
一干瘪老头就这么挺过来了,真是个奇迹。
假设看过足够多的俗套情节剧,这一幕放在哪里都容易成为一笑料,只因有了先入为主的习惯。
对事情有不同看法常是因人而异,但在树的意象上,河濑直美却立足于表现森林中的一棵,如同千万人中的一个。
因为导演所秉持的是封闭式的个人体验,即世间万物再美好,都要回归到作为本体的我上。
我感受到了它们,才能欣欣然地融进其中。
死了的人当然感受不到,所以你要活着,你要重新找到生存的意义。
女人与老头进入的是森林,寻找的是墓地。
尽管在头顶或身边,有着无处不在的光线和声音,那依然是为树木所包围的封闭空间。
墓地就更不必说了,死后的一处封闭归宿。
大到远景苍茫的青山,小到近景粘网的蝴蝶,《殡之森》用迟滞的画面和晃动的手持摄影,引领观众进入到女人与老头的内心世界。
比起《萌之朱雀》田村正毅的固定机位和长镜头,相比山崎裕掌镜《沙罗双树》的动静交合(此人同是枝裕和有过一长段时间的合作),十年后《殡之森》发生了巨大改变,镜头动得厉害。
《殡之森》开场几分钟的空镜头和远景,山水烟雨被赋予了一层更加形式的含义,带着“殡”的仪式效果。
这固然是摄影师易人的原因,在入山一段,中野英世展示的摄影同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极乐森林》和《热带疾病》有着某些奇妙联系,巧合的是它们在戛纳共同构成东方原始森林的幽玄禅意,与神秘连接、与死者相同,所以很难说《殡之森》的获奖没有东方森林的影响因素在其中。
与是枝裕和在《幻之光》走向广阔的海边地带所不同,河濑直美只愿意停留在森林与奈良,迎取自我重生。
不过,是枝在新作《步履不停》中也选择了“回家”,与长辈一同生活,有着夏天的绿荫和暑气的一个封闭空间。
他留下的问题就是,这人到底走不走得出去。
《殡之森》用老去祈求着真千子的新生,她能否真正走出,谁也不知道,所以就当是一种祈求吧。
通过《殡之森》的结局,河濑直美站在了出世的视角上看着真千子,这点倒是与《萌之朱雀》的回眸俯瞰不谋而合。
她用封闭的表现形式不代表着她缺乏生命力,夏天同样给予了她身体的热量和生命的能量。
通过采访可以得知,夏天正是河濑直美最喜爱的季节。
她如同夏天里的一棵树,回想着身边奈良森林的久远记忆。
(本文来源:网易娱乐专稿 ) http://ent.163.com/08/0505/20/4B758BH800031H06.html
河濑直美果然十年如一日,现在回看这部十年前在戛纳勇夺评审团大奖的这部作品,发现很多表现手法以及人物情感都延续到今年的新作《光》。
这部被不少人诟病和讪笑的作品,我十年前看的时候也没太多感触。
现在重看才挖掘到不少隐藏的闪光点与真正打动我的泪点,事实证明60周年的戛纳评审团的眼光很独到。
尽管河濑直美的作品并非一直保持高水准,但这部貌似矫情自嗨的作品却融合了她风格里最有代表性的元素,也最能体现出她标志性的作者标签。
首先是她对奈良矢志不渝的爱,这完全展现在民俗仪式的刻画里,开头的送殡场面,众人在家中摆弄手工制作的描绘,都展现出奈良地区与别不同的民俗风貌。
这在她之前《萌动的朱雀》和《沙罗双树》里均有出色的反映。
虽然有人说这是贩卖传统文化之举,但在我看来这种最能体现她作者风格的元素都是跟题材密切相关,而不是刻意为博取眼球的拙劣行径。
在本片里,开头传统的送殡仪式不仅跟整部影片的悲伤格调契合,而且纪念逝去亲人与后面森林里的情节也有着延续性的意味。
在主题上,导演致力表现失去至亲后的悲痛与心灵治愈的过程。
导演设计出两位悲情人物:老男人死了老婆,而年轻的女主则因遭遇孩子夭折。
原本看来无法产生交集的两人却因女主角对老男人的细心照顾而产生互动,更因之后在森林里的遇险而在心灵上产生触动。
剧本里对男女主角的塑造跟新作《光》有着相似之处,原本是毫无关联的两人都是因意外事件在关系上获得质的改变。
《殡之森》是由于汽车抛锚,徒步进入森林而引出后面的肉体与心灵接触,而《光》里则是因为女主角发现摄影师相集里的照片而逐渐展开。
除此之外,影片中男女主角上有着“互补”的关系。
老男人自不必说,在森林里幻想女主角是亡妻,而对于痛失孩子的女主角来说,有点智障的老男人不时显露出天真顽皮的性格,无疑是夭折儿子的化身。
这种独特的关系在之后两人的悲痛治愈过程中发挥出惊异的力量,将影片的感染力度推向高潮。
而同样地,在《光》里面摄影师男主角与电影解说员女主角也因为对电影画面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而逐渐引发出心灵合一的情愫。
如果说心灵治愈的主题有小清新和造作的嫌疑,那么河濑直美镜头下的大自然,尤其是森林,则毋庸置疑地饱含着奇异的灵性,成为她最有标志性的作者风格。
无论是《殡之森》开头的送殡和高潮部分祭奠亡妻的仪式,还是《光》里面女主角在森林里艰难寻觅走失的母亲,森林已不再是故事的背景,森林作为一种象征符号流露出神秘感。
导演不仅在刻画人类敬畏神秘的大自然,而更多地将这种难以言传的感觉投射到角色的关系里。
在《殡之森》的后半段里面,男女主角在森林里遭遇惊险后而产生肉体与心灵接触,全赖森林这个环境缓解各自的悲痛而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关系转变。
这种用森林来传达人物情感与关系变化的手法跟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如出一辙,在《热带疾病》和《祝福》中的神秘森林给观众营造出时而迷幻时而诱惑的意味,而这种氛围与感觉则强烈暗示着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
最后一点则是纪录片式的摄影风格。
在这部影片里,晃动的镜头在视觉上给观众制造出真实的临场感。
与其说是一种“亡灵视角”,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河濑直美一向钟情的表现手法,从她拍摄过众多的“私记录”影片当中,可以发现她镜头里充满着最质朴与逼真的情感力度。
而当这种纪录片风格的摄影运用到剧情片拍摄上,则更能传达出她对题材与人物的“私密化”处理。
家庭录像里常常见到的就是这种晃动的镜头,刻意打破角色与观众的疏离感,为影片增添不少亲切感。
中间山洪冲下来的危机感,是交代她儿子的线索吧?
她的崩溃中老人也能感受到她的悲痛。
不需要询问缘由,只要片刻的庇护。
相互交心后她们已然成为彼此信任的朋友。
电影名是关于死亡。
从电影里看到的是精神上的死亡。
真子的死亡带来的是老人精神上的孤独。
儿子的离世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愧疚,丈夫的冷漠(人不行)更是精神上的悲哀。
最应该安慰女主的人选择责怪她。
其他的疼痛都超越不了她们的悲伤。
但人的悲伤是断续的。
除了悲伤之外还有许多的情感。
缓解这些痛苦需要的还是精神上的支持。
老人对执念的解脱。
女主一个人承受失子的愧疚与无助在同样的场景下有人安慰、或是在帮助老人解脱的同时也是让自己解脱。
控制不了便需要帮助。
送她回家的那个女同事对她说的话也是帮助。
“气氛做作”、“不知所云”,这是短评区大多数的心声。
我老婆的表妹今年车祸去世了……家族成员们至今没走出来也肯定走不出来吧。
评论中关于一切“不知所云”、“场景刻意”等的评论,现在看来,都是最简单的由衷之语和自然行为。
如果这片子我在去年看可能还真的get不到一些点。
茶田那段对女主来和男主来说就是潜意识的幸福回忆。
溪流涨潮那段,女主崩溃是被找回了失去孩子的感觉。
八音盒那段女主看着男主了却心愿挖了坟,为男主亲人放了音乐,脸上也露出了一丝希望。
人都有一个终点,男女主是反差很大的一对设定,但在森林中,仿佛是第三个人来引导他们的森林中。
他们有了交集,有了共同面对死亡的交集。
这大概是导演想表达的人人面对死亡的无力,却又使劲让自己过得去的样子吧……还有一些评论如:男女主干嘛不做爱……没看懂请也别瞎讲啊,很丢脸呢。
是一部节奏极为缓慢,空镜头多,故事性不强、比较晦涩,不容易看得进去的日本文艺片。
写的是一个不幸失去小孩、深陷痛苦中的年轻女人真千子,来到老人院里工作,郁郁寡欢的她,被老人院安排陪伴一个日夜思念亡妻难以自拔的孤僻老人茂树,前去祭扫亡妻墓地,在艰辛旅途中,真千子逐渐理解了茂树对亡妻情感的执着,茂树也慢慢敞开心扉,接纳了真千子对他的关心,也试图让她理解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旅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跋踄,在终于寻到亡妻墓地时,茂树思念的痛苦心灵获得了完全的释放和倾诉,他打开从不离身的宝贝背包,一本一本地将33年写给亡妻的33本日记祭奠在墓前,在亡妻墓地旁,他竭尽全力挖了一个坑,便迫不及待地睡入坑中,象一个婴儿一样蜷缩在里面,陪伴在爱妻身边,他苍老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甜蜜的微笑。
一路陪伴的真千子看见这一幕后,感同身受、百感交集,她失去儿子的内心痛苦,在此时此刻,仿佛也得到了释放。
电影的外景地要么是风景宜人、满眼绿色的茶园,要么是植被茂密、溪流淙淙的森林,生机盎然的绿色给了这部略显压抑、沉闷、衰颓的电影一个带着生命希望的亮色。
生活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地去埋葬难以忘怀地过去、才能走向希望的未来。
河濑的片子向来没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琐碎简单的对话,生活化的场景。
大部分都采用手持摄影,晃动的镜头下却无形中多了些代入性。
对于河濑,一部分人热爱至极,另一部分人嫌弃至极。
似乎没有什么中间派别。
河濑擅长使用大量并未对剧情叙述有什么直接意义的空镜,却很好的交待了环境,间接影响到观者对人物当下心境的解读。
真千子在失去儿子后在一所养老机构工作,遇到了三十三年前失去妻子行为举止怪异的茂树。
茂树一直难以忘记妻子,也曾因为真千子动了他最为重视的书包而将她粗鲁的推倒造成骨折。
千真子陪着茂树去给妻子扫墓,终于知道为何那个书包对于茂树是如此重要。
里面有给妻子带来的八音盒和三十三年来的日记。
于是,真千子在茂树的念念不忘下得到了某种释怀。
两个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经历,确实超出了我的感知领悟,所以我也确实未有半点感同身受。
倒不是要让谁薄情,但至少做到不要如此厚重。
人生难免一场场离别,如是总是如此计较难免无法释怀,失去即无法挽回,何不珍藏于心就好。
如果不是真的经历,如何想象这样的痛苦。
一般人大约认为养老院是延长老人寿命的地方,然而“活着”对某些人来讲已经只剩下吃饭这一层意义的时候,的确是一种酷刑。年轻女子陪伴老人走到了死去妻子的墓前,老人安然躺下。这是一次活人的殡葬,也是最人道的殡葬。故事的含义很深,不过根基不稳。
太做作了...不过我也没什么资格评价,睡着的时间绝对比醒着的多,所以我根本不知道美少女原来是人妻人母啊...
一开始情感埋得太表面化了,干柴烈火拥抱之后突然归于平静,找寻到生命的意义。这种思念的情绪感觉到了但不深刻,不能因为女主很漂亮就让我对这平平无奇的故事共情。
生硬乏味
殡:对死者哀悼的时间,又是指哀悼的场所。用于那些走不出回忆和困境的人,对生死、或对爱情。
她努力的想让八音盒的音乐传到天国去...
导演的上一部看澄沙,也是关于生与死,和本片主题一致,而且表达的观点一致。那种日本的克制和隐忍在生死观上十分独特,值得回味。
当女主被压抑的内疚感在想像的奔腾河水里忽然戏剧化地决堤,单调沉闷的[殡之森]在服丧的气氛里获得了一瞬的生命力。然而就连这些星星点点的惊喜也简单粗暴到不用脑子就能理解的。影片的主要"哲思"在于"殡"并不指时间也指地点,然而河濑无甚章法的镜头里看不到这失落的时空体,远次于是枝的[幻之光]。
绿意盎然的老年痴呆症
爆哭。记忆中断绝出路的树海是赖子怀着对小野木爱与愧疚结束生命之所。 绿色是明艳的死意和压抑的生机。越是想要忘记和放下的事情反而刻骨铭心,短促的欢乐会化成狼狈锐利的刺。苍翠幽密的夏天,追寻和悼念死亡,茂树和真千子在茶田像孩子一般纯粹地玩捉迷藏,树海的大雨里的狼狈依偎,超乎性爱的拯救与依靠。八音盒响起之时是对绝望的撕裂和满足,自我折磨是怀念的一种方式,记忆本身就长满荆棘,幸福的瞬间会引诱阴翳。死者已矣,生者何堪?我们还是不知道。
当握起你的手告诉你生的意义,此时我的命已与你无任何分别。愿你与她世世相见,生生相惜,此时,我亦放下
回归到森林里变成动物,阿彼察邦与河濑直美都在展示这方面的努力,但河濑直美明显没真正从动物自身的角度写人物后半段的动作,最后也太矫情了吧!
不好看也不感动 情感莫名其妙的 镜头抖成这样是手持dv拍的吗
活着有两层含义:进食!那么告诉我,你吃大米吗?是的,很好,这也很重要。活着还有另一层含义:对生命的感觉,去感受生活,去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它不仅仅指,吃饭和生存。因此也就像我刚才说你的问题有两层意思你吃饭吗?是的,你吃饭,所以你活着
好矫情的感觉
绿得真美,直让我想去日本乡下过一段时间。
特写特写 远 特写特写 远 拉近拉远 就像生死一样 忽远忽近 若即若离 慢慢感受吧
前三十分钟还不错,后面二倍速看都觉得慢 …
传说中的自然主义并没想像中的难啃,还是熟悉的日影味道,讲究的摄影、对哪怕是救赎这种主题依旧选用淡淡的表现方式,看下来很喜欢其中选用的音乐,对气氛的渲染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