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影片,这种题材的影片本身就很锋芒锐利直指社会道德和良知,而男主角入戏的演出,更是真实地表现了人性的残忍和自私。
而这也是人类再怎样演化,智商再怎么高都不可能摆脱的动物最原始的本性。
所以人类发明了道德和良知的牢笼来禁锢“本性”这头强大的怪兽。
若它冲破了牢笼将无比凶残危险。
所以我们人类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怪兽,不求战胜,能够压制和把它囚禁,做人这辈子就已经很难得了。
这是一部描述绝望的影片,从得悉此片开始,我就一直在为观看这样的绝望做心理建设。
因为我太明白老段眼神的威力,那种光与影交融的柔软如若处在一片无边的绝望之地,绝对可以击碎人心。
于是历时四个月,我无数次在剧照与花絮中磨练自己的铁石心肠,或者,仅仅是做到心平气和,然而在完整观看完影片之后的半个钟头之内,这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心态还是在全然崩溃。
人人都曾体会人生的坎坷,并且在经历坎坷之时憧憬跳出这一切的美好时光。
利辉也是带着这样的心情来到泰国。
他对他面前的道路明显是充满希冀的,所以他在经过佛像的时候停下脚步祷告。
之后我们看到了他为他所希冀的未来做出的努力:忍耐生活中小小的不平等、认真工作。
在那些莫名的非善意的压迫的缝隙之中,他微笑着迎接清晨。
影片的色调与背景在此之前始终保持着一种诗情画意。
那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于是令我们也不觉产生憧憬。
我不知道这是否导演本身的用意所在,但当生活的丑陋蓦然暴露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时,无疑让那种突兀显得更加刺目。
于是我看着利辉卷款而逃,在昏黄的色调中搭上开往不知目的地的火车,心情开始惶惶不安。
那些在剧情介绍中预知的未来开始像一张黑色的巨网扼得我窒息。
我不想细数那之后接踵而来的几乎从不间断的将人所剩无几的呼吸一点点挤压出胸腔的悲伤与冲突,但我忘不了利辉屈指可数的几次发自内心的笑容。
毫无疑问老段在此片中最大的成功在于他将利辉的压抑、忍耐与崩溃演绎得如同亲身经历,但我更看中的却是这几次他在收获了点滴之后一闪而过的笑容之中流露的那些本该灿烂无匹的阳光。
于是,我设想了无数个如果。
如果那些如果不是如果,那么我们就能真正见到阳光。
2008年10月16日南京
从哪里可以看到这个电影啊,好想看看啊,只看过简介!
人心就是如此的黑暗,细伟最后变成这样不能全怪他自己,一直饱受欺凌谁都会受不了,在杀了第一个人以后也就释然了!
我从未用过如此长的时间来写一篇影评。
虽然这篇评论并不长。
这部电影是一年之前看的,当时很有写的冲动,但是下不了手,因为回顾那样的情节是种钻心的折磨。
偶尔回想起细伟,我却不敢深入思量,不敢揣摩老段当时饰演利辉的心情,不是想不到,真的是不敢,因为当你站在现实的立场把那一切当成事实的话,太恐怖,太残忍了。
也许我如今觉得没什么,基本可以克服那样的心理障碍,却仍是不安,当你要深入人物的世界里,探寻它存在的方式和经历时,那一切还是那么清晰明了。
赤贫青年利辉背井离乡,背负着战争阴影,忍受着非人待遇,目睹着天灾人祸,与病疾纠缠,同现实抗争,他绝望,但却仍然坚强的,他愿意相信这世上还有善良的信仰,哪怕只有一个孩子能够给他最真实的温暖;而他失手误杀了那个与他最亲近的孩子,他亲手葬送了自己唯一的朋友,葬送了关于善的最后希望。
于是善良便伴随那个无辜的小女孩在瞬间一去不复返了。
也许这场悲剧可以避免,但现实面前没有也许。
他崩溃了,疯狂了,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被自己毁于一旦,自己就这样从一个安分善良的人成为了杀人恶魔。
电影展示了世界最可怕的状态,那就是善良的人被逼向邪恶,实施着自己本不能忍受的罪行。
一个个孩子被杀死,挖心,弃尸,一个个家庭变得惨不忍睹。
食人心真的能治好利辉的肺痨么,即使能够治好,他的心还是伤的。
善良的人放弃了善良,彻底地绝望。
并非他不再相信善良,而是善良的机体呼吸困难了,几近停滞。
就像他的肺。
其实他多么想挽救自己的善良啊。
但他已经太熟悉这世间的残忍与冷酷,他还有什么理由相信这个世界。
杀人是罪恶的,但却是那个时代集体制造的罪恶。
是众人的小恶铸就了食人狂魔的大恶,是众人谋杀了本可以长存的善良。
一次失手,使他认为自己已经与善良诀别,已经染上罪恶的血,没有任何回转的可能。
于是他逃离,从道德的一端疾走到另一端,对他而言,让自己活着,就是此时唯一存留的善。
一个生命就这样扭曲了。
最后,他被审判,被枪毙,大快人心。
但你不觉得心理还有一些不甘么。
因为你觉得一切本不该如此。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细伟做到了,生命被毁灭了,善良被毁灭了。
这个悲剧从始至终贯穿着,藏在历史里,藏在人性里,藏在每一个偶然和必然里。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你会觉得它离你很远很远,你会庆幸自己还生活在一个人民幸福安康国家繁荣祥和的时代里,但你是否察觉到我们的善良也在遭受瓦解呢。
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不再期待善了,不再相信善了,因为他们愿意认同这世界是残酷的,冷漠的,无情的,他们愿意接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必然存在的。
人们渐渐学会了用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并认为合情合理。
在一个崇尚智力的时代,你的善良可安好?
一年前看的电影,现在想起来仍然不能平静。
看这个电影,觉得好绝望,也不能忘记主人公的眼神。
一开始辉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度,下船的时候,眼神干净清澈,有憧憬吧,一直到后来,我觉得自己词不达意,那种眼神,幽深,像是有黑色的无尽的漩涡,会把人吸进去,不再像从前眼里有亮光,总是想,他没有去那里多好。
他一直被欺负,能够感受到人和上天对他的无尽恶意,无论是杂货店的店主一家人,还是一起卖苦力的人,还是一开始改掉他的名字的人,还有老天,唯一的温暖,来自于给他一朵小花的小女孩,却被他从睡梦中掐死,从此他的世界就是黑暗的了。
怎么会这样呢?
简直一点活路都没有了,一直被欺压,失手掐死小女孩之后也想过重新好好开始,当他来到别的地方帮人种菜的时候,我也和他一样充满希望的,大片的,绿色的菜,充满生机和希望,他也很高兴吧,然而一场台风,毁的不止是他的草屋和菜,也是他的希望,他的眼睛里再没有亮光。
一直到最后,警察也要骗他,如果承认所有的案子是他做的,他最后可以回国,最后服刑的时候,他手里拿着一朵雪莲花,雪莲花依旧无暇,只是最后染上了血……他也同那雪莲花一样吧,他是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对错呢?
后期他杀人熬药,是因为他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也是这样为他治病,太穷了,像那个被盖上时代印记的人血馒头,战争和穷困,人吃人,战争伤害的不仅是生命,还带给那个时代的人无法衡量的创伤……看到欺压他的人,有的也穷,有的还是小孩子,是不是人性本恶呢?
我总觉得,虽然他杀了人,犯了错,也是因为世界对他的恶意远远大于善意,以及战争和穷困带给他的创伤,他依旧天真。
看完这个电影,我想以后会尽可能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更希望自己和国家变得更加强大,人善被人欺,弱国无外交,也不想做一个无知的人,任人欺骗。
不是什么恶的善良人,也不是善的恶人,但会无愧于心,始终坦荡。
很久以来我都相信一句话:命运是最出色的导演。
因为喜欢段奕宏,找了很多他的电影,有一部泰国电影看得很难受,它叫《细伟》。
故事的主人公黄利辉(段奕宏饰),19岁那年带着母亲留下的一把小刀,独自前往泰国投亲,进关时,移民局官员不在乎他的原名,顺口叫他细伟。
细伟是一个善良的人,懦弱的人,不堪的人。
他接受了。
在泰国的日子是灰色的,所有的人都欺负他,嘲笑他,厌恶他,唯一的一抹亮色是小女孩“湄”。
一次意外细伟失手杀了女孩湄。
杀了他的太阳。
他的人生也彻底陷入黑暗,从小体弱多病的他想起了母亲曾拿死刑犯的心肝煮水喝,恶念一生,一泻千里。
他开始接二连三的杀死小孩,采食心肝,强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命运弄人,不外如是。
细伟为什么会变成了一个食人狂魔呢?
为什么我对这个食人狂魔满是怜悯?
细伟并不生来如此,恰恰相反,他善良,纯真。
只是命运将他生命中的东西一件一件拿走,他像西西弗斯重复推起注定滚落的石头,加缪从中看到了生命力,看到了一种精神,可细伟不行,他彻底陷入命运的漩涡,成为奴隶。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面临细伟的处境,只是我们还有家人的爱,还有朋友的关心,我们得到了救赎。
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幸运,有些人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有些人就被心魔反噬,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
细伟临刑前最后的奢望是回到故土,回到中国。
当鲜血溅涌,魂归九天,相信细伟能够回到故乡。
可就像鲁迅追问娜拉出走之后的命运,我也不禁怀疑,就算细伟回到故土,失去了母亲的他真的还有人愿意去关心他吗?
这个问号敲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希望当我们遇到另一个细伟,我们可以告诉他,来,这里有光!
比起《食人狂魔》我更喜欢《细伟》这个名字,这部电影也不是真正意识上的恐怖片,它其实是讲述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场人间悲剧。
发生时间应该是侵华战争后,日军投降以前。
发生地点也颇具讽刺,是信奉佛教高达95%的泰国。
造就利辉成为食人狂魔的不是本性,是生活,是时代,内地连年战乱,外国到处受排挤,老天不作美,病魔缠身。
最受争议的是得了结核病的利辉拿小孩的心肝成药引一事,多数人会哀叹是封建迷信所带来后果。
殊不知,食人肉治痨这一传统在中国的渊源的渊源是什么。
有证据表明,至少在东晋时就已经有僵尸肉可以如要的观念了,刘宋时期的《异苑》卷七云:“京房尸至义熙中犹完具,僵尸人肉堪为药,军士分割之。
”僵尸肉入药的观念其实是某种落后的原始思维模式的残存,这种模式被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命名为“互渗律”,“互渗律”涉及面很广,影响者大多数原始部落的思想与行为,具体都食人肉的风俗,布留尔是这样阐述的:”食用一种生物,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与他互渗,与他相同,与它同一......“,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在《草本拾遗》中有云:人肉治羸疾。
”自是闾阎相效割股,于今尚之。
所以说最初人肉入药可能是针对结核性疾病的。
众所周知,结核病在抗生素药物诞生之前是一种致命的慢性病,治疗的方式中,加强营养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贫穷是结核病最好的沃土,而充足的高蛋白食谱,不断改善的营养,以及更好的卫生和居住条件则会阻止它的发展”,所以高蛋白的肉类就成为治疗这种疾病必须的营养品,这是古代许多民族共同的做法。
在中国古代某些特定时期,升斗小民获得牲畜肉类可能比较困难,因此有孝子会自割股肉代替之,这也就是割股奉亲首先出现于民间下层的原因。
这种骇人听闻的行为能顾发展成社会风俗并成为衡量孝心的重要尺度却依赖于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唯一能够阻碍其蔓延的儒家教条“父母之体不合损伤”,早在沉重的赋役压迫和游牧民文化、佛教理论的冲击下变成一纸具文。
割股奉亲藉此蔓延,并流毒千载,到了后来,人肉才被人们应用与其他疾病。
由此看来利辉的做法在当时人们认为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当时的医疗理念如此。
而这种理念是无法与鲁迅先生留洋学过的先进医学技术比拟的。
所以说本片并不是意欲着人性的恐怖,而是一个时代的恐怖。
然而造就这种恐怖的因源并不是来自于利辉本身,他曾幸苦劳作,但换来的确实一包被雨水冲烂的药磨,他曾幸苦耕田,天公不作美,几个月的努力被一场大雨化为了泡影。
生活的压力,活着的渴望促成了这种恐怖,由此可见,他也是可怜人,他也是受害着。
在漫长的世界历史中,因为干旱、洪水、蝗灾、暴政、暴民等天灾人祸,经常发生饥荒,特别是政权更迭的战争时期更是灾祸不断。
“吃人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史不绝书,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史记》、《新唐书》、《资治通鉴》、《明史》等史书都有详细记载。
从西元前205年到1930年,正史记载中国历史上共有118个时期发生过人相食的记载,这还不包括稗官野史的记载。
包括大跃进和文革时期四川、甘肃、青海、西藏、陕西、宁夏、河北、辽宁都有吃人事件发生。
细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人家去泰国是谋生的,到头来却成了躺在曼谷死体博物馆的一具干尸,多么可笑,多么悲哀。
如果就后面力辉被哄骗认罪来推论,有没有可能前面的力辉杀人是臆想,而他是被接二连三夺去一切,最后甚至于生命也没了的人。
尊严,梦想,健康的身体…他在最后还只是想回家。
他不够勤劳吗?
不是,他可以很认真的杀鸡,很努力熟练的种地,也可以去出卖苦力,但是一步一步,天灾人祸,总是找上他,让他生活的愈发艰难。
我的天,看完好难受,好压抑。
愿世上再无力辉
看了百度段奕宏吧里网友发的《细伟》的截图,静止的画面上,细伟蹲在地上,一只臂无力的搭在膝上,另一只手撑着头,脸上的表情空洞绝望,两只眼呆呆的望着地面,他看到了什么?
是死亡吗?
被自己杀死的孩子,还是自己那已不付灵魂的躯壳。
故事内容早已知道,但看了这副图,还是有种胸口被狠狠撞击的疼痛。
于是想方设法找来看。
这不是个复杂的故事,没有《汉尼拔前传》的曲折,也不似《加州电锯杀人魔》的血腥,它只是让我们看到了在动荡的年代里,一个绝望无助的小人物面对现实的步步逼迫,崩溃疯狂,最终被悲剧的命运一点点吞噬掉。
利辉曾经也是个充满希望有尊严有骨气的青年,走下舷梯时,虽然满眼皆是初到陌生地方的慌乱,但他却敢纠正签证官自己名字的发音。
被粗暴剃去头发时梗着的脖子和抖动的嘴唇。
和叔叔一起走在唐人街上的利辉看起来是多么淳朴可爱又善良,即使台上几个一般的戏剧动作也引的他鼓掌,走过庙旁必要双手合十祈祷。
他对菩萨在说什么呢?
是祈祷能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还是要娘放心他会过的好?
鸡肉店的老板娘使我想起了《三毛流浪记》里的老板娘,一样的克扣饭食,一样的怒打怒骂一样的工作满档。
当利辉被老板娘的木鞋打破头,蜷缩在鸡毛血水木桶间时,一只只放过血褪了毛白净净亮晶晶的鸡在水桶中荡漾。
此刻利辉是否也感到自己的命运象这些鸡一样,放在毡板上被人无情的宰割。
跑是必然的,对于对未来还保有幻想的利辉而言,这里没有未来的影子。
然而一个语言不通又生着病的外乡人,他还能去干什么呢?
当然只有出卖力气。
此时的利辉已经病的很严重了,他几乎总在咳嗽。
说到这里,剧中每次利辉去见工,别人见他咳嗽都问他生什么病。
他总说是哮喘。
可依我之见,哮喘发病时应该是呼吸急促,喘不上气,因为闭气而面部紫红。
可利辉的脸色却越来越苍白,他一直在咳嗽,尤其至晚期还有咳血。
所以我觉得他得的更可能是肺痨,也就是肺结核。
如果更深一步去猜想,利辉也许知道自己得的是肺痨,但他撒了个慌。
哮喘只会影响自己,肺痨却是要传染的。
他不能自断生路。
看着利辉咳嗽的越来越频繁急促,看他因为咳嗽的抽动而弯下的腰,看着他肿胀的眼睛毫无血色的嘴唇,(插一句,听说肺结核咳嗽抽动会引起巨大的肩胛疼痛,严重时可致人昏厥。
利辉当时的生活应该是痛苦无边、暗无天日吧。
)可想而知在米店抗大包决不是他能应付的差使。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利辉一次次因为体力不支而摔倒,看到他不断的被工友戏耍嘲弄。
在这个体力就是实力的世界里,一个病弱无力的外乡人只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玩乐对象。
还好有阿妹,这个肉肉脸、大眼睛总是挂着甜美笑容的乖巧小女孩,象一屡阳光照进利辉敏感、孤苦、自卑又久无人问津的内心。
阿妹摘朵花插在利辉耳畔,利辉看着那朵花,又闻一闻,笑了,淡淡的,却是那么松弛。
这朵花让他想起什么?
是故乡的童年吗?
还是妈妈的笑容?
阿妹象世上一切的美好,小小的却又无私的温暖着利辉,让这个可怜人在最生不如死的日子里还看到一丝希望。
利辉时常做梦,梦里有童年时与伙伴们在田埂上放风筝,有妈妈忙碌的身影和温暖的笑容,有战场上无情的撕杀、惨烈的哀号。
利辉扭动着挣扎着哀叫着一次次从梦中惊醒,环顾四周不知身在何地。
如果从心理学上判断,利辉患有严重的战争综合症。
一个心志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被强行推上战场,目睹了杀戮强暴,一切人性中的极恶,然后被要求亲手掐死敌人,吃掉他的心脏,从而完成男孩到勇士的蜕变。
这样的摧残是一个十多岁孩子所能承受的吗?
这样的经历要他用以后多少个夜晚的梦魇才能扶平?
我十分伤感泪流满面的看着利辉在睡梦中掐死了阿妹,我想摇醒他,可我心里知道这不可能。
所以我只能这样眼睁睁的,无比同情、万分遗憾的看着他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心中那点残存的美好与希望,看着他向悲剧的深渊一点点滑去。
说到这里,我要大声赞叹老大的表演,这是一部泰国片,泰语无字幕,可却完全没有影响我对电影的欣赏和领会,最大的原因就是演员表演的太出色了。
在全剧中老大的台词很少,我想是为了烘托利辉在异乡那种无依和孤单的感觉吧。
他所有的演出都是靠肢体眼神和表情来刻画的。
举例说我最喜欢的错杀阿妹这段(不是喜欢杀阿妹,是这段最考验表演功力):利辉在梦中错杀了阿妹,猛醒后摇摇头发现是个梦放松下来,一低头看到伏在胸前的阿妹,先是疑惑的唤了声“阿妹”?
然后是以为阿妹睡着了便带着笑声的轻声呼唤,三四声后不见醒,疑惑用手轻触鼻息,发现阿妹死了,楞住回想发生了什么事,然后狐疑的看着自己的手,想到可能是自己掐死了阿妹,惊叫一声退到床角,又怕被人听到赶紧捂住嘴巴。
当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后,想去呼救又不能,只能在床板上无比悔恨的摔打那只作恶得手,捂住嘴用头撞击床板,嘴里发出动物般的哭叫声。
伏在阿妹身上小心触摸她的衣服和头发,然后抱起她,把她的头贴在自己胸前,摆着手哭喊着:阿妹,我不是有意的,对不起,我不是有意的。
哭到伤心处忍不住声音大起来,又左右环顾,捂着嘴呜呜的哭。
这是很长的一段表演,从噩梦中的痉挛疯狂,到发现阿妹时的惊讶、喜悦,再到对阿妹死的难以置信,杀人后的恐惧,自己错杀阿妹的愧疚、自责、心痛,想要呼救又害怕被抓的矛盾,全部在短短不到两分钟里表现完成。
老大用他真实传神的肢体语言和眼神,把人物的内心冲突和矛盾表现的畅快淋漓。
感谢老大的演技,此刻我眼中没有了袁郎,只有这个怀着愧疚之心哀悼美好的可怜人。
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流泪,为利辉这个悲剧人物无法扭转的命运车轮。
利辉人生转变的另一个诱因:菜田被毁。
看着利辉在菜田里辛苦的锄土浇水耕作,看着菜苗一天天长大,看着调皮的孩子不再捣乱和他友善的挥手,看着夕阳下利辉站在快要成熟的菜田中怀着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心满意足的笑时,多希望这就是故事的结尾,一切就停留在这一幕。
显然这不可能。
影片一分钟后,暴雨来了,菜田里的水越来越多。
利辉又病发了,蜷缩在漏风又漏雨的棚子里咳嗽着喘息着,他就象那田里的青菜,不知能否熬过这晚。
人的生命终究是顽强的,但当利辉站在被雨水冲刷的东倒西歪的青菜中,他无法躲避的崩溃了。
那场暴雨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接下来的故事就简单了,利辉在咳血,他知道自己病入膏肓,却又无钱抓药,于是想起儿时母亲喂他喝的心肺汤。
说到这有想插一句,小时侯读鲁迅,那个为了给儿子治肺痨而去买沾了革命志士鲜血的血馒头的父亲,只会让我想到愚昧与无知。
可是利辉的经历却让我感到对现实与命运的无力感。
抓小孩、杀人、取心脏、煮药,这似乎就成为他唯一可以活下去的方式。
利辉被抓被处死都是必然的,因为他犯下了不可被饶恕的罪行,无论是杀三个还是三百个。
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善良的可怜人,一个也有梦想也有尊严也有信念也有爱的好人。
可是这个好人在失去人性的良知和正义后,绝望崩溃最终选择了疯狂和报复,成为一个可怕的恶魔。
比较老大最受大家爱戴的袁朗这个角色,正如士兵吧里盛放姐姐说的:“袁郎看似是个恶人,但他的作恶是为了善良能更少受到伤害。
他洞察人性却还相信人性,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却还对生命抱有深深的热爱。
这是一种对生命更强烈的爱,更成熟的爱,更高级的爱。
的确,对生命的热爱不是仅仅因为有光明才热爱,而是在看过最深的黑暗之后还是坚信光明依然存在。
这需要很高的智慧,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时,还需要一颗悲悯的心。
”曾听过一句话:我们都想做好人,可是有人总在关键时候迈错了腿。
看过电影,我总在心里替利辉惋惜,如果当时在鸡肉店他能坚持下去不要逃跑,如果暴雨冲毁菜田他能不绝望继续再种菜,也许他最后的命运就不会是这样了。
但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脚下的路。
就象利辉和袁朗都是好人,在现实无情的打压和摧残下,一个绝望了,作了善良的恶人,一个继续坚信,成为恶的善良人。
他们都有自己的选择,结果却天壤之别。
当然,会有人说,利辉如果选择不杀人,最终他也会病死。
但至少他是尊严的死去。
人都难免一死,但苟且的活着还是尊严的死去是另一个值得我们讨论的话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世界的云云众生,都会遇到挫折困难,都会有迈不过的槛儿、有想不开的时候,大概很少有人能做到袁朗那样洞察一切却还对时世充满信任。
但至少可以在决定迈出哪条腿前想一想,再想一想。
故事是好故事,但是槽点太多!
槽点1:一开始从鸡场老版那里偷了那么多钱,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但是转眼间就没钱了,镜头一点时间衔接都没交代,哪怕你说一下1年后,我也就相信了,但是镜头直接跳到了在工厂干活了,完全是为了套路下面的悲剧。
槽点2:人性转变的简直太快,上一秒还在田地里被夜晚的孩仔捉弄,下一秒镜头直接来到了庙会上杀小女孩,这特码太扯了!
你好歹给个最后转变的心理活动镜头啊喂!
槽点3:吃人心脏来治哮喘这个设定太沙雕了吧,你从小吃到大也没见好转啊,写完这里我突然顿悟了,这有可能是导演的讽刺之笔,讽刺封建迷信下的中国人可悲之处。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结尾很亮眼,男主到最后临死前还在被这群人所套路,说认了罪就可以回家,结果可悲的男主还是傻傻的信了,唉,不说了。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看过完整版的, 我没想到它的标签是这个,我以为只是一部揭示人性的好电影,做解说的大哥也太难了,需要自己看完还得看仔细喽。
细节现在想起来如果进入情景里面,我一定头皮发麻,让人崩溃。
决定写一点感受的时候,正是深夜,我把灯重新打开了…🤦♀️。
主啊,主耶稣,我愿意好好的传福音,真的只是想撒旦在这世界的权势多退去一点。
如果利辉生活的年代,有一群爱主的弟兄姊妹,他不会这样的,主啊,会有弟兄姊妹们和他聊天,打开他的心结,告诉他,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个为他死去的主,为人类的罪恶而死去的主,我们也因着在祂里面得着复活,让他坦然接受自己,胆怯,软弱,和仇恨,都不应该在他身边。
再告诉他所有的不公义罪恶,自有神的审判和惩罚,让他放下仇恨。
弟兄姊妹们是不会允许他一个人生活的,弟兄姊妹们会把他带到他们的家里去住,收留她,给他吃喝,并且尊重他,告诉他主是爱他的,让他心里有阳光,有爱。
让他感受自己是重要的,有主爱的,世界也是有爱的,没有人可以随便伤害身边的人,不要因为母亲的无知,去犯错。
让他知道,这世界的真理,奥秘,不被撒旦诱惑,不要伤害自己的同胞。
主啊,我真的会好好传福音的,我希望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你面前,就和他们最爱的人一起祷告,和自己有过冲突的人一起向主忏悔,认错,原谅,释怀,直到痛苦流涕,让自己的心里平安,喜乐。
每个人都需要主需要得救,但抛开这一切,不管你是怎样的人,你难过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我会选择和你在一起,至少希望你身边一直有这样的人。
这不只是爱情的样子。
导的好烂
根据泰國真人真事改编(中國抗日志士黄利辉流落泰国的故事)。旧中國,连年战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在如此绝望的生存环境之下,底层百姓封建守旧,思想愚昧。这是奇案发生的大背景。 故事的情节之一,细伟(泰國名字)“取人心煲人心汤以治肺结核”,这不赤裸裸的封建迷信嘛,民國鲁迅的小说对其作以深刻的批判和抨击。可见封建思想对旧中國百姓的荼毒,那可是根深蒂固。 从侧面也反映国际旧体系对华人的偏见和歧视,把华人妖魔化,邪恶化,先入为主的认为华人是“东亚病夫”。所以只有国家强大,国富民强,思想进步,歪果仁才会对华人以明显改观。
一个被逼迫至绝路的社会底层穷人的魔化,是他自身因素占得比重更大,还是周围环境占的比重更大?政客和变态杀人狂魔比起来,谁对社会的危害更大,谁又更为肮脏?
这个也是当年HC的副产品。其实现在想想,挺牛的一片子。泰国的一个吃人魔的故事,被拍成这样。里面最难得的就是很温馨的那段小姑娘送花的片段。段段演得细伟不像一个打心底里就坏的人,而是一个无奈的被病魔缠身又无法医治的可怜的动物。。。
逼的,图解
老段说细伟差点让他疯掉
没字幕简直拉胯
没字幕
佛说回头是岸,可是回头却无路可走
为了看段奕宏,没想到非常一般
也是挺绝望的!
就寓意和段奕宏的表演来说,值得一看。
我天,段也曾经拍个这样的片么。人血馒头
这个我竟看过。。。。
犯罪不是犯罪,人性不是人性,惊悚不是惊悚,整个片子不伦不类。本来可以是一部精彩的真人事件改编的惊悚片。
段奕宏的演技可能真的是唯一的看點了。看到最後倒是沒想到導演還是把所有的細節都講的挺清楚了。段奕宏之所以會挖小孩內臟吃原來是思念家鄉和母親成疾之後,仿造母親的無意識做法。然後其次電影裡也暗示了還有一個同樣手法的殺人狂存在,不確定是模仿犯還是什麼情況,但是確實電影的觀感上會讓人覺得不太巧妙,前半段和後半段也有些分裂,好像想放進去很多內容,可片子才80幾分鐘,反而啥都沒說好,啥都像走個過場,而沒有過多的深挖,除了段奕宏自己沉浸在角色裡去掏空自己以外。電影唯一震撼的可能就是一群村民等著死刑犯被擊斃後爭著割肉而食的情景,雖然誇張了些,但是當人餓到極致,我相信在私底下也許真會如此,要不然也不會有易子而食的說法了
Li Hui就像是菜地里的青菜,被时代的暴雨冲垮了。每当看到佛总会双手合十,这个镜头都会刺痛我的心,时代你啊太残忍了,究竟悲哀的是你还是他。从吃下日本人的那颗心脏开始,他整个人就坏掉了,唯一能救他的妈妈也不在身边。他本可以是一个好人,或者说他本来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本可以一直是。
无端端被改了名叫细伟,在异国他乡唯二温暖的场景就是眉送花和种菜的时候快丰收的笑容,他的快乐可以很简单,但是身边的人都不愿意给他机会,不能说利辉是个坏人,因为坏这个字跟这个人看起来一点都不沾边,他杀小孩挖出他们的心脏是为了活下去,这个人物实在是很可悲,一个懦弱的人对生命的凋零无力的反抗。在最后一刻还要受到欺骗死去,家再也回不去了。
这被欺压太久就成了变态?我还看的无字幕泰语版🤷🏼♀️
我能理解那些打高分的人,我也觉得段奕宏确实棒,但是电影本身太差了,段奕宏也无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