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电视上看到该剧,还是播放第一集的时候,被吸引了。
回家后网上搜索出来化了四天的时间看完。
应该说,导演和编剧还是有在花心思,一个一个故事的衔接中多少有一些亮点,剧情的设定,对剧情发展做的一些铺垫,大体上每个细节在前后的剧情里都能找到一些原因。
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着重找点觉得缺陷的地方点评吧。
其实早在第二集,李侠故意暴露自己并且装做吃毒药死亡的时候就已经让我觉得有点隐隐的不舒服,逻辑上有漏洞。
引诱叛徒出现,并不一定代表会有机会吃毒药装死,也有可能直接被扭送到76号,这些风险都没有考虑,变数太大。
姑且论这一点是我过于挑剔了。
另外比较明显的两个情节,小路被捕后,审讯的那一两集,我基本上市跳着看的,实在是受不了一对情人在审讯室里调情,演员的表演很卖力,很想把那种情人被自己审又要隐蔽互相身份得感觉传递给观众,但是无疑是失败的,我觉得比较肉麻,跳过了。
再有一个就是最后的两集,天朝已经要获得胜利了,做为中共在上海地区最大的一个特务,居然毅然绝然在敌人没有机会捕获自己,自己完全有机会跑出去的情况下慷慨赴死了,还捎带上全家,让老婆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完全没有办法容忍。
直接就有关闭电脑的冲动。
整部剧漏洞太多,凑合看吧,这就是我对该剧的评价。
《永不消逝的电波》画面色调浓郁、情节充满悬疑,节奏紧凑跳跃再配上激动人心的音乐,着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谍战剧。
该剧在注重悬疑、谍战的同时,更加大了人物情感的刻画。
无论是兄弟情、夫妻情都催人泪下。
人物之间百结相绕但却繁而不乱,叙事清晰,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人物的英雄精神,献身精神和革命的理想爱情,极具时代色彩和人性的光辉。
2010年最低级的一部垃圾片,导演及制片,一是对最基本的常理都不懂,而是在愚弄及欺骗观众。
堂堂76号,岂是一个家属妇人能自由进出?
熬夜也要为这个最近的剧里我最欣赏的一位女性人物写点什么。
给完结之前的她,冯小昆,《永不消逝的电波》。
为什么要留在第35集在完结之前,是因为随着走向已经预料到她的结局,不会好。
还记得她暗降军统之前对李侠说,庆幸自己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李侠说,小昆,希望你永远都能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演到这里的时候,心有些酸。
小昆在满怀期待的盼着一个新生活,然而这并不像表面那样直白与浅显,而是静水之下的暗涌,将要在水势最猛的时候把人吞没。
一开始对她的着墨虽不多,但很特别。
她是七十六号里唯一的一位女性角色,李侠进去的第一天便跟她打过照面,且是一场特别的际会。
一场戏,一个动作,便将这个人物立了大半,貌美、圆滑、聪颖,甚而李侠都对赵子岐说,论心机,你不是冯小昆的对手(赵也是一个悲剧人物,甚至前期的他令人有些欣赏)。
在剧里的前中段,她看起来都像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只是隐隐约约的一个线索埋了个伏笔,至此在后段谜底揭晓的时候会令人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这个线索是,她是否有一半血统是日本人?
细究起来,这个伏笔会更让人细思极恐。
她对外宣称的一直是一半中国人一半日本人,但编剧留了一个线,剧里另外一个人物延安的敌后工作者路梦慧也是同样的身世,但是她在剧里讲过日语聊过日本文化,并且成功将两位日本军官征服,虽然最终没能逃出敌手。
将两人同样的身世比对便可以发现,冯在剧中从没说过一句日语,除了她自己的宣称之外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她的言语,所以后来她说自己是正宗的东北人,前后呼应,更为合理。
这个伏笔也最终显露出了她最彻底最真实的一面,乱世中自保,争斗中求生。
在日本人当权的时候她可以“伪造”出自己的日本血统,日本人失势她又可以矢口否认,说自己是正宗的东北人,那么就她本性中随波逐流的特性来讲,可不可以合理猜测,东北人的身份也是一个谎言?
是为了让自己得以依附于日本失势之后的当权者更好存活下去的借势?
把上述的这些写完,好像都已经把我对她的好感消磨殆尽,她的性格底色是依靠自己的聪颖随波逐流以求得生存。
但是除此之外她还有一种机智与冷静是电视剧中女性角色极为少见的。
其一在于,可以说冯小昆对李侠是一见钟情,但也仅止于试探,并且是一个头脑极为清醒的人物。
她对李侠的感情是日益加深的(甚至在赵子岐向她求婚之后,她的第一件事是去讲给李侠听,在赵给她戴上戒指那时,她的眼中看向的是李侠)妾有情,郎无意,李侠不可能感知不到,但是他打一开始便不可能喜欢上这个跟自己信仰不同的女人,冯小昆不知道,她仍在努力,朝着一条不可能有结果的路走。
虽然心中的感情在加深,但她也从没有过除试探外的逾矩。
令人欣赏的点不在于她对人伦的坚守,那样反而刻板,而是她对于情欲的克制。
感情从不会成为生活的全部目标,不是吗?
其二在于,她绝对的聪颖。
可以说李侠唯一一次被破开伪装是在冯小昆的计谋之下,而她的这局棋,居然下了一年。
从叶兴城的死,到赵子岐的试探,全是她一手操办。
识破了李侠的第一重身份后,她离真相差了零点零一步。
甚至可以说李侠最后的身份那层面纱已经将破未破,我相信凭冯小昆的头脑,揭开李侠最后的谜团,易如反掌。
但是,好像自己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做了一件很难的事情,走了99.9步,在最后时刻以为已经到终点了,结果其实还差着一步。
冯小昆就是在这最后时刻,没有继续跟进。
但其实一想,就算冯小昆选择向李侠最后的身份暗降,以她的复杂性来说,是否会被接受又得另说。
虽然最后她的结局一定不好,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这部剧中,冯小昆绝对是一个与李侠智谋上旗鼓相当的人物。
从31集直接跳到了最后,果然不出所料一直哭了个全程。
我是因为赵立新来看的,在所有的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我决定还是回到演技上来再一次欣赏他,所以注定了这不是一篇多么正经的影评,我基本上就是写来抒发抒个人情感的,介意的人,劝你看到这里就别再往下看了。
除了大宅门里演白景琦的陈宝国老师,我还头一次看到在一个不是感情剧为主线的电视剧里能把男女感情处理得这么细腻这么舒服这么自然的演员。
看到了好多观众的评语,大家都表示喜欢这一对相差五岁的革命夫妻日常。
其实,赵立新不是偶像男主角,他也从来不能走那样的路子(虽然在我心里他最帅了),而焦俊艳那时候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女学生,戏里差五岁,戏外一定不止。
这样看上去可能会稍有违和的组合,却被这两位精湛的演技轻易的化解了。
李侠本身是个知识分子,赵立新老师却并没有把他单纯的塑造成一个“瞿恩”(我超爱瞿恩的,这里没有黑的意思),而是用来些笔墨来塑造他温和,富有人情,生活化的那一面。
李侠有李侠的局限,有李侠的大男子主义,也有李侠的浪漫和执拗。
在两个人假扮夫妻的那段日常相处中,我觉得赵立新老师可能有几句台词都是现场加的,让一个风尘仆仆归来的“丈夫”+“战友”形象变得生动可靠,依稀记得体现在,不管多忙,他都会先和“兰芬”话两句家常再伏案工作,尽管那时他们还没有真正相爱,但这一点点残酷斗争形式下的温柔和体贴,足以让李侠这个角色打动到我。
再说到小路和老李(自动变老?
)的那一段剜心审讯,其实在赵老师的节奏下,多多少少是有一些话剧的感觉了,灯光,布景,两个相爱的人用仇恨遮盖的爱意,在我看来,舞台的戏剧化效果反而是增强了那种张力和气息。
我的心跟着李侠和小陆那两双痛苦胶着的眼睛而紧紧的绷了起来,下一秒可能就会暴露,但此刻却多想不顾一切的拥抱啊。
如果能够沉浸其中,便能深切的感受到那样的痛苦,我想感谢两位演员为我带来这一场优秀的表演。
(感谢随之而来的一宿未眠?
感谢吧)李侠好难啊,我还是心疼子岐吧。
谁能想到这个作天作地只是希望李侠“宠”他的男孩子的临终遗言居然是“你居然敢杀我大哥?
”呢?
李侠总说他学不会宽容,但是子岐到最后也就是想和李侠分个高低,政治斗争去他的,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较劲的人就是李侠,只能是李侠!
谁能说这不是爱情撒????
(我在写什么奇怪的东西我也不知道,控制不住我自己了)。
即使知道那首歌是情报,但是李侠在子岐四十岁生日宴上的回忆我依然哭到心碎,你们有的是从日伪政府就困在一起的过命交情啊,进76号的那场开幕酒会让二人相认,车里的那一场换钢笔的戏份我觉得是全剧最令人激动的戏份之一。
明明为了凸显战争残酷,可以用两人难舍难分的兄弟情来虐一下观众,最后却非要安排子岐黑化,这个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那么好的子岐,来世一定要和你大哥大嫂做邻居,天天晚上来蹭饭啊。
主旋律讲的太多了,而且真要说,我更喜欢柳云龙在中心思想方面的诠释(那两部经典就不赘述了),这部剧更像一个致敬,发挥的空间其实有限,但是在2019年的凌晨我还能坐在沙发上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他又是成功的。
喜欢一个人或一个东西,从来都不是因为他是完美的,而是因为他只能打动你,最能被你理解。
送给李侠和他的伙伴,也送给亲爱的赵立新老师。
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解说,没想到竟一发不可收拾全看完了。
剧情真的很吸引人,看到李侠最后一次发送电报“同志们,永别了”,我和屏幕里的人一起哭了。
这个结尾与第一集牺牲的同志发的电文内容是相同的,这种首尾呼应更感人了。
“电波”的含义非常丰富,实指电文,也指李侠和小路发报的默契,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小路和李侠的感情好浪漫,通过窗帘、报纸留下的一句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隐藏在时代风云后的,被电文包裹的爱情密码。
赵子歧的名字就是对他性格、选择的概括,他让我想起《风筝》里的宫庶,但是更软弱,也更凶残。
李侠写给赵歧的生日颂歌也很感人。
胡小曼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小曼,愿你永远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太伤了。
和很多同类型的影片一样,在这部剧里“延安”也是一个被崇高化,神秘地方,想到一个题目——《抗战题材作品中的延安想象》,感觉挺有意思。
一个笑点是今井一知道李侠是军统的人后直接气中风了,我想他要是知道李侠的真实身份会不会直接气到康复。
英雄死了,我很难过,但我也很庆幸,因为我怕他遭遇一场比死更痛苦的浩劫。
希望23年能看一场同名话剧。
看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电视剧,里面三对感情,我大概最感叹这对配角的感情戏。
叶兴城从军统叛变到红军,然后到日本人。
个性软弱阴暗,贪财,暴虐残忍。
在红军招降土匪的过程中,和女土匪司令郭冬梅睡了,然后郭冬梅在战争中流产,不能再生育。
因为郭冬梅杀了红军将领,他跟着郭冬梅逃跑,投靠了日本人。
郭冬梅收留了一个土匪,一直梦想成为压寨夫人,但等来的是一个垂死的人和一个要求,要她帮忙报仇。
郭冬梅真的去了土匪窝,然后力压二当家,成为了山寨司令。
她遇到了仇人,给第一个男人报仇,但坑了第二个男人。
“她是一条只知道直着闯的疯狗,连转弯都要别人提醒。
”叶兴城真的了解她,也心疼她的执着和疯狂。
他的阴暗和转圜,是他的优势也是他的弱点。
这两个人在乱世里未尝不是一种互补。
他们的感情也是真的,相互猜忌也是真的,相爱相杀也是真的。
人的弱点指引着情感的方向,只要不因此而死,大概率还是能学到而且改善的。
可是他们的时代,试错成本太高了一些。
这是一部胡编故事拍成的电视剧,除了主要演员演的还可以外,整个故事纯粹就是这傻子编剧+糊涂导演瞎闹的作品。
如果李侠前辈地下有灵的话,会搧你们几个大嘴巴
第4集的剧情是,李侠假装商人发报,得到的回复是4句诗:“一行白鹭上青天,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情可待成追忆,唯见长江天际流”,每句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分别为4笔,7笔,4笔,10笔,为防止被人猜到,最后的10要减1,得到9,所以银行保险箱密码是4749,然后何兰芬要打电话告诉银行的人,把保险箱密码设置为4749,日本人验证保险箱密码确实是4749后,就会解除对李侠的怀疑。
其实完全可以在前一天,随意设置好一个保险箱密码,例如设置为5367,拿到诗后对日本人说,第一行诗最后一个字('天')的笔画数(4笔)加1就是密码的第一个数字(5),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7笔)减4就是密码的第二个数字(3),第三个笔画数(4笔)加2就是密码的第三个数字(6),第四个笔画数(10笔)减3就是密码的第4个数字(7)。
也就是说,提前随意设置一个密码5,3,6,7,得到回复的诗之后,数出每行最后一个字的笔画数为4,7,4,10,然后临时虚构一套解密规则:加1,加4,减2,减3,就能得到提前设置的密码5,3,6,7,日本人会拿着5,3,6,7去银行开保险箱,肯定能打开,完全不需要何兰芬打电话给银行。
再举个例子,如果提前随意设置的密码为3,9,7,1,那么告诉日本人,本公司解密的规则就是减1,加2,加3,减9,(笔画数4,7,4,10,各个数字减1,加2,加3,减9之后,得到密码3,9,7,1)关键在于解密的规则是可以随便编的,无论保险箱密码是什么,无论得到的诗是什么,都可以通过虚构规则,将诗和密码联系起来,从而骗过日本人。
报纸上看到个假消息 直接电话里说???
自己擅自闯特务机构去收尸 进去了像个泼妇大喊大叫???
你俩见面了各种驴唇不对马嘴 打情骂俏 拙劣的演技竟然能骗过了里面所有人 你俩进办公室了 发现有窃听 写字交流 进屋半天了屁都不放一个就正常了???
从里面出来了 大门口还嘻嘻哈哈 是不是别人不发火都把别人当傻子啊!!!
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用这么降智的剧情吗 第21集剧情更是迷惑 有矛盾了 女主竟然直接擅自走人 组织性呢 纪律性呢 还“请求组织给你换个老婆”玩儿呢???
赵立新、焦俊艳,都是非常棒的演员!
架空历史。
~~
还行
不太谍战,别的倒是很多
抛开赵立新个人不谈,这部剧确实很硬朗,有些场面就像是浓浓的话剧风,嘿嘿
更爱电影版,电视丰满了不少剧情,但还是少了点味道。
不错,就是情节有些拖沓。
硬伤较多,最后几集还缺乏人性
还、挺好看的▽
谍战我喜欢啊!
还是更喜欢电影,可能先入为主吧!也很精彩了
男猪是高人啊。。。。
从这部剧认识赵立新老师的
赵子岐,命运可悲!遇到李侠,他在劫难逃!主义的大旗下,可愚弄、可欺骗、可杀戮,人性灭!
太磨叽了。情节还漏洞百出。每一集都能找出好多个漏洞,真够再写本书了。就这样还想跟潜伏PK,疯了吧。
经鉴定,评分有刷。两颗星全给演员了,导演和编剧简直在糟蹋这些好演员。
好心疼赵子岐的说,李侠一次又一次的骗他,很有爱又纠结的一对啊……其实李侠为共产党奉献一生最后连救都没救他,真是莫大的讽刺啊……
这一时期的谍战片还是好看的,剧本好,有演技,跟现在一片的塑料演员完全不同,这三位主演除了赵自己把演艺生涯作没了,其他两位现在资源越来越少,是中年危机吧
有点儿戏反派降智主角闪避但也可以那谁食碗面反碗底坑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