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天佑鲍比》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天佑鲍比》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亚历克斯与夏娃虎皮萌企鹅我们是亚斯伯格海豚我在北京·挺好的告别单身无需害怕龙云镇怪谈毛毯猫石器时代拾光里的我们可怜的东西读心者之深海古战场传奇第七季二十九鸡皮疙瘩NO.4成年之殇安魂眼里余光都是你金沙血真救世主传说北斗神拳拉奥传激斗之章绝色小神医七黄五狼黑之神机秘策驱魔怪谈2爱情公寓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消消气第十季复仇狗联盟我家的故事反击第一季

《天佑鲍比》长篇影评

 1 ) 《God Bless Bobby》

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

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

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

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

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

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

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

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

天佑鲍比 (2009)8.92009 / 美国 / 剧情 同性 传记 / 拉塞尔·穆卡希 / 西格妮·韦弗 亨利·科泽尼

 2 ) 致看完这部电影的“鲍比们”

不仅仅是同性恋方面,传统基督教家庭中的和子女冲突比比皆是,真正原因还是像鲍比母亲说的那样,老一代过于墨守成规,固执不灵,《圣经》新约罗马书保罗说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查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神的旨意(罗马书12:2),我们坚守的是善良和爱神的心,以这为出发点的一切都不会成为我们和上帝之间的阻碍

 3 ) 认同自己是同性恋的身份,花了我20多年

在印度,如果把一只小象拴在一个木桩上,它经历多次无效挣扎而无法逃脱之后, 就会自动放弃逃跑,乖乖地站在那里,无论周围有人还是无人。

尽管它后来长得又高又大,用鼻子轻轻一拉,那个小木桩就会被拔掉,可是它依旧像小时候那样驯服地站在那里,甚至没有尝试逃跑和拔掉木桩的念头。

只因为它已经相信,逃跑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天佑鲍比》是大学时候就放进收藏夹里的电影,时隔10年,今天才打开。

不自主地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大象和木桩的故事。

人生中,当你在前进的路上停下努力探寻认知的脚步,那之后的日子里,这根木桩,就已经是你的归宿了。

Bobby短短20年的人生,相信他一直都知道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这份自我的认知让他害怕躲闪,想绕开这个家人和朋友都无法接受的这个身份继续表面和平的生活,却在意外“被哥哥出柜”之后再无法回归平静了。

父亲的冷漠,母亲的激进,家人的不理解,他藏着自己的压抑顺从母亲的意思去看心理医生,去教堂祷告,去母亲安排的约会,尝试着所有这些家人认为能帮助他“变回正常人”的方法,却让他更深地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远离家乡。

在他乡遇到的男友,虽让他感到快乐,但是内心对家人认可的渴望始终压抑着。

直到看到男友牵着另一个男孩的手从酒吧出来一路说笑,他没了牵挂,选择了自杀。

电影中,Bobby母亲反复重复着一句话:我不能因此失去你。

所有人都害怕失去,但是真正失去的是什么?

又是谁真正失去了?

Bobby从小到大连兄弟姐妹都羡慕的完美是母亲一直的骄傲,但因为同性恋的身份,那些正直、善良、谦逊在这层身份被揭示之后都不见了。

剩下的,只是同性恋的标签了。

被一个标签遮盖了其余美好品性的境地,Bobby失去的,又何尝不是他的全世界?

母亲的恐惧,来自宗教信仰,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背景,来自不理解和偏见。

她觉得“同性恋”这个疾病害了她儿子,害得他不再正常。

殊不知,在此之前20年里她所谓儿子的“正常状态”才是儿子真正的不正常,是他为了融入家庭融入社会的伪装。

让Bobby能面对且接受母亲不承认真实自我的事实,需要常人难有的勇气吧。

但即使拥有这种勇气的人,最终还是没能坚持下来。

家人眼中完美的Bobby形象就像大象身边的小木桩,而Bobby就如同大象一样,一生都被木桩牵制着,维护这一形象压抑着真实的自己。

亦或者,对同性恋的曲解和偏见,才是真正扎在众多反对声浪人心中的小木桩。

每个人所建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基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家庭背景等等。

所以,每个人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也不相同。

但是,在站队反对同性恋之前,又有多少人去查找或证实,同性恋是不是错误的呢?

同性恋要的不是权力,也不是“天下大同”,更不想因此断了人类的繁衍之路。

我们要的,只是被承认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海马的与众不同,它的幼仔是由雄性分娩一样。

我们没有不同,我们只是自然存在的少数人,而且,我们的数量,远高于现有统计数据的统计。

除了结局,Bobby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就好像是大多数同性恋人群的成长经历,我也不例外。

对自己性取向的认识,起点在幼儿园。

当班里最漂亮的小姑娘童言无忌地说要嫁给某某某的时候,我却在心里想着:“这个小姑娘长的好漂亮,如果能天天看见她就好了。

”那时候,我还没意识到,这就是喜欢,这就是不同,这就是天性。

慢慢长大中,渐渐发现,我是人群里奇怪的存在。

所有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在期待着帅哥的关注,而我却羡慕帅哥,不用做什么就能赢得众多女生的青睐。

于是,我也开始中性的打扮,剪短发,不喜欢穿裙子。

直到初中的时候,班里一个刚转学不久的女生对我说:“如果你是男生,我肯定要追到你做我男朋友。

”我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做女朋友不可以吗?

这个念头让我一瞬间惊慌失措,却又如饮醍醐。

原来,就算我外表再像男孩子,也终究不会得到所谓女生的青睐。

原来,那种下意识会被女生吸引目光的原因,不是因为对友情的渴望,是对爱情的期待。

而我的期待,从小到大,无一例外,都是女孩子。

原来,我是同性恋。

这三个字对十几岁少年的严重性,让我偷偷地失眠了好长一段时间,或许,这只是一时的?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也尝试着和男孩子接触,但是无一例外都是在还未到在一起的阶段就夭折了。

懊恼、担心、害怕,我是不是什么问题?

要怎么不让父母知道这个事实?

我是不是就只能一直这么一个人偷偷地揣着这个秘密走下去?

我以后怎么办?

这些无法示于人前的问题,在大学之前始终围绕着我,就连上网查资料都害怕留下浏览记录。

这份自卑,一直伴我走进大学。

感恩中国的大学是对同性恋人群宽容度最大的地方。

这份宽容,在大学的第一个半年里,让我知道了同性情侣是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坦然牵手相拥的,旁人对此没有过分异样的眼光,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更是友好真诚地给与祝福和支持。

在查阅大量的资料后,那些常伴已久的隐隐作痛渐渐散了。

原来,同性的爱情,也是会被人赞成和支持的。

感谢大学期间半年的赴美交换生经历,让我知道:原来世界上是有那样的社会,不会因为你的与众不同而排挤和孤立你,相反,会因为你的坦诚而拥抱你。

虽然不知要实现同性恋平权还要多久,但是看到近年的各类新闻,近期同性婚姻合法化写入民法典的议题,社会始终是在不断了解我们这个群体的,是在不断向我们靠近的。

就像电影的最后,Bobby的母亲啜泣地说:我的儿子从小就与众不同。

原来,他没有病。

我相信,这个世界,是有些淡淡的疏离。

从来不曾有过感同身受,有的只是互不打扰。

但我也坚信,终有一天,人人都能拔掉心上的小木桩。

说一句:我无法认可你,但是我依旧支持和捍卫你实现自我的权利。

 4 ) 透过《天佑鲍比》看见现在的自己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5 ) LOVE..KILLS?

最近一直在搜集IT GETS BETTER PROJECT的视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这部电影,很快看完,在后半段难以抑制地大哭。

“我过去常羡慕你,每次和父母来这儿,我总希望你父母是我父母。

”恐怕正因为深爱彼此,让BOBBY对家人的想法如此在意,无法停止质疑自己。

正因为深信彼此,所以即便退学、即便离家、即便和爱人在一起,仍旧无法断绝他心中说服家人的念头。

但这一切,无论是扭曲自己的本性,还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转变,都注定无功而返。

所谓牵绊,成为世上最坚固的枷锁。

LGBT和TEENAGER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社区和学校也靠不住,大环境终归要循序渐进。

最可悲的,是生身父母也加入迫害者的阵容。

父母当然不是故意的——这其中没有人是故意的。

想说:父母是孩子最后的希望。

当全世界都背离他的时候,请你们挺他好吗?

当别人说他不正常的时候,请你们想一想,他的“不正常”到底伤害谁了?

当最后的希望崩塌,他只剩下他自己,只剩下一个孤独的青少年用他全部的坚强全部的信念来留住他自己。

你改变不了他生就的面目,你改变不了他用心去追随的东西。

改变从来是由自己发动,爱大概不是用来改变,是用来包容。

MARY说,我不要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我父母说,我不要我的孩子输给别人,我不要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我不要我的孩子选这个专业。

他们说,你听话,有一天你会感激我们。

他们看到了某种侥幸,却看不到我的不断被否定的不断流失的自我。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怕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童年。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还要报,是用一辈子都还不完报不尽的,更加无法用道理来清算。

不是不知道恩重难返,父母从来不情愿成为我的敌人,从来情愿谅解我的一切,子女错在逃避和依赖;也知道,应该找对方式来表达自己,问问自己有没有拿出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没有卯足全力来承担对人生和家庭的责任。

BOBBY在身后得到了救赎,他的幸运在于母亲MARY从未放弃寻找答案。

很喜欢MARY与牧师辩论的段落,无神论的我,意外于宗教中的理性。

BOBBY的死成就了一份伟大。

他的不幸,在于他无缘亲见至亲的转变。

如果你是BOBBY,请不要选择绝望,想用死亡来达到的,活着也一定可以达到。

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和你一样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愿意理解你的人,这个世界是向前进的。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耐心等待,那些你在意的人,如果他们爱你,他们终会理解。

同意IGB视频中的话:“让每一个人觉得,我没有要求到这个地球,我是因为我爸妈要把我生出来,所以当然这个地球应该是可以接受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NDQyNTk2.html

 6 ) But God is also listening

我是一个同志,也是一个基督徒,我想比起其他人来说,这部片更贴近我的生活,bobby面对的问题我也曾经面对过,我的姨妈是一个很虔诚的基督徒,她一再用圣经上的章节暗示过我我的行为是种过犯,要我警醒要我悔改,我曾经很痛苦,并且怨恨过上帝,因为我太爱我自己,所以我没办法像bobby那样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爱情和圣经之间的矛盾。

我和我妈妈出柜过,我妈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她不像我姨妈那样是个原教旨的基督教徒,当然她也去做礼拜,并且在生活中仰望上帝。

她到目前为止也不是很了解gay,一直警告我不要纵欲,一度把艾滋和同志划等号,但是她并没有因为爱上帝而不爱我。

她的祷告词就是:“既然主让我的儿子这样,那么求主替我拣选前面的路”。

她比那位母亲更关心世俗生活的实际,觉得宗教是为世俗服务的,而不是凌驾于世俗之上的。

确实,做一个原教旨主义者已经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坚持圣经上每一个字句的教诲,不仅会因为它里面的自相矛盾而困惑,更会为自己每一个举动和圣经上的教诲不一而焦灼不安。

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和圣经完全一致,做一个完美的人。

在这里,我不想评判基督教,也不想批判圣经,基督教是我的信仰,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它给了我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信仰,特别像西方社会,基督教已经深深渗透进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一个无法规避的力量约束并且指导人们的生活,推翻宗教会造成整个社会的危机,而gay的权益又是追求天赋人权的西方民主社会所必需要面对的,所以gay和基督教信仰的矛盾一直都是针尖对麦芒的冲突。

我很庆幸中国不像西方有基督信仰这样文化背景成为每个同志心底深处的永恒诅咒,但是实际上中国同志的际遇比西方更加的糟糕,这是后话。

我也不大同意那个同志教会的牧师对圣经的重新释义,我看过相关的解经,圣经上有很多处提出同性恋是一种罪恶,最出名最经常被引用的就是索多玛城的诅咒。

实际上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已经造成了西方教会的分裂,教会的分裂对一个宗教来说都是非常大的危机,对社会撕裂的伤痕也是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圣经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合时宜了?

现在很多人质疑圣经里头违反现代人权和其他一些生活常识的问题,对圣经提出挑战,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要说,这是不可容忍的,圣经的权威性遭到质疑,基督信仰也就不复存在。

如果我不是同志,我还是要义正词严的批判同志,但是我感同身受,对于自身焦灼痛苦,我只能无视,批判基督教或者批判同志都是对我个意志的撕裂。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这句话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实际上这部片子就是同志宣传片,它无助于揭开基督教和同志之间的死结,因为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它用一个母亲的丧子之痛来敲打人心,可能很多人看完以后要对基督教产生愤恨,但是这不是Mary Griffith的本意,她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是bobby死后,她的立场更接近于一个母亲了。

这也是类似于我妈妈的态度“无论你是怎样,我们仍然爱你”。

保守派的基督教会也认同上帝不会因为弟兄是同志而不爱他们,但是——仍然要求他们要悔改!这是一对矛盾,我们是不是可以因为上帝爱带罪的人而继续去犯罪呢??

这部片子实际上是在鼓吹一种修正过的基督教,人本主义的基督教,宽容同志的基督教,必然带来对圣经的大幅度重新释义,这种释义如此牵强,对基督教信仰的冲击可想而知。

同志和基督教能否和谐共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大声对自己的父母呼喊A child is listening的基督徒gay,你们激动万分的时候,不要忘了God is also listening,而上帝的赦免仍然悬而未决。

选择世俗还是皈依信仰,你们有自己的选择,至少在当前,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非要说有的话,只能是牵强附会的自欺欺人。

Mary Griffith像我妈妈一样是一个善良的母亲,虽然她最后的立场可能不是上帝所喜悦的,但是她仍然我是赞赏的。

我也坚持认为:信仰是为了让我们活着更加美好,更加懂得彼此相爱,而不是让家庭分裂、阴阳两隔。

 7 ) 天佑Bobby们的母亲们——给我们的母亲们

让我在繁忙人生中稍微停一下,写一些字给我的母亲。

我知道她也永远不会看到这些字,就像我永远不会跟她come out一样,然而我们为彼此付出的努力,对方的心里一定清楚。

身为一个gay的我深切的明白,做一个gay不容易。

我的大多数gay朋友都是社交高手,这大多数是因为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察言观色,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度过青春期,然后通过大学的方式用到大城市里面来消费自己的青春,然后青春不复返了。

大多数——我只能说大多数——大多数的gay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是非常优秀的,不乏追求者,同时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过着分裂的双重生活。

比如,QQ总是有两个甚至三个,校内甚至豆瓣都一定有马甲。

想要做一个正常的人这种想法已经要将我们吞没,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COAT或者bla bla打手枪。

对,这就是你看到的我们,我们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差,也没有比你们想象的好,我就是我。

仅此而已。

然而做一个gay的母亲更不容易,我甚至觉得对我们的母亲来说,这种状况类似于残忍。

我们在成长的时候尚且需要好长时间来尝试接受我们自己,然后因为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只好得出一个接受了好久然后才接受了我们自己的结论,那怎么能要求你的母亲在得知这个突发的消息之后马上就接受呢?

你要知道,她跟从前的你一样,她也是被这个社会的规则教化成自己的人生观的。

她活了自己的50岁才突然让她接受这么一件惊天动地撼动她人生观的事情,你有没有想过,你有多么残忍?

我的母亲,一生三寸讲台和一寸不烂之舌,爱戴她的学生无数,从来不懂得作弊或者逢迎,勤勤恳恳一辈子。

小的时候我总是责怪她把太多的时间给了她毕业班的学生们而冷落我,而我不知道,这个母亲也是要对好几十个学生负责任的老师啊。

我从不知道,在我周末睡懒觉的时候是这个你觉得冷落你的人早起来给你用手把衣服一件一件洗干净,在你每次跟她顶嘴之后默默地多起来流眼泪。

直到我读研之后某一次回家,傍晚的昏沉却又明亮的阳光照到她的窗边和床上,阳光照着她的脸,母亲一个人躺在床上莫名的躺着。

我开门走到她房门口,一言不发的开始流眼泪。

你可以想象,无数个你不在的日子,她就是这样度过她的傍晚。

她多么想念她唯一的儿子,然而她多么怕打扰到我现在的生活而极少打电话给我。

看龙应台的《目送》我也在慢慢的读着我和我母亲的缘分。

她就是这样,一直停在她的地方看着你越飞越高,一面骄傲一面伤感,可是我却极少有机会与她共度这样一个傍晚。

我想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母亲都跟我的母亲一样,她们用她们最好的年华来经历来灌溉我们的身体和心田,舍弃的美丽的机会来让我们更开心。

每个母亲都如此,让我们这些当儿子的情何以堪。

我们没有错,我们的母亲更加没有错,也许什么都没错。

就像如果我们只看到我们自己,我们就永远只能看到我们自己。

可是你不能说教化母亲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是对的。

然而,她怎么看你,她是否爱你,与她接受怎样的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普世规则的教化无关。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眼睛的颜色,无法选择生身父母,也没办法去选择去喜欢一个男生还是一个女生,我们的母亲也同样无法选择她要在什么样的文化里面成长起来。

也许你可以说,母亲可以选择爱你,那么我也说,你也可以选择爱你的母亲。

用你期待她爱你的方式,或许更多,去爱她。

我也不知道我会如何去面对我的未来。

但是我会尽量去保护她,以她觉得快乐的方式去爱她,哪怕让我自己受更多的伤。

剧中很多次提到Bobby从小就是diifferent的,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different的,只有我们父母对我们的爱是一致的。

我们如何想着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宽容和谅解,就同样需要我们自己付出更多的体谅和爱。

我并不是反对出柜,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我更加不反对关于同志权利的社会运动,我非常支持并愿意付出自己的努力。

我想说的仅仅是,我们跟我们的父母一样,我们的处境没有谁比谁更好。

所以,出柜需谨慎。

以这些话来送给我的母亲,S的母亲,还有很多很多Bobby们的母亲们。

 8 ) 直男看天佑鲍比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9 ) 信自己的上帝

教会的人说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说上帝是没有错的。

却又说同性恋是罪恶的,艾滋是上帝惩罚同性恋。

既然上帝没有错的创造了人类那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出现?

既然出现了怎么又成罪恶了?

你们他妈的到底要上帝怎么做你们才会满意?

就因为你们不是同性恋所以你们惧怕你们接受不了说实话就对了赖上帝身上干嘛?

圣经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类编纂出来的?

作者是谁?

随意揣摩上帝的思想是不是该拖出去烧死一万次?

有人听到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天空里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说“同性恋是罪恶的”吗?

如果没有那冒充上帝要消灭同性恋的人是不是又应该拖去烧了?

我信上帝,我没有不信。

但我就是同时信佛也信所有的神。

但我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教会规定的那个。

 10 ) 人人生而不同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Bobby母亲Mary在听证会上的讲话,看了三遍,哭了三遍。

我想从Mary的这段讲话来讲述这部电影和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Homosexuality is a sin. Homosexuals are doomed to spend eternity in hell. If they wanted to change, they could be healed of their evil ways. If they would turn away from temptation, they could be normal again. If only they would try and try harder, if it doesn't work. These are all the things I said to my son Bobby when I found out he was gay. When he told me he was homosexual, my world fell apart.上面Mary的讲话许多都是从圣经中摘录下来或者得出的,这也是当她发现Bobby是同性恋后最先对Bobby做的事。

她告诉Bobby这是不被允许的,带Bobby去看医生希望能矫正Bobby,她还在家里每个Bobby出现的角落贴上了所谓的祈祷,自顾自地想让Bobby有所转变,而这一切Mary都以自己的爱为借口,将不理解与厌恶强加给Bobby,殊不知这是Bobby最需要被倾听和理解的时候。

Eight months ago, my son jumped off a bridge and killed himself. 面对家人尤其是母亲对自己态度的剧烈转变和自己内心的纠结,Bobby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

他离开了自己的家,来到了自己表姐的居所,也认识了自己的男友David,同时也认识了David的接受自己的家人。

本以为这段时间,会是释放Bobby内心压力,帮他走近自己的时间,但家人对自己的不待见甚至嫌弃,却成为Bobby内心那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Bobby看来,自己的母亲永远不会接受自己同性恋的身份。

最终,Bobby选择在桥上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生命最后一刻,他想了很多,但回忆最后定格在母亲对自己的不接纳。

I deeply regret my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gay and lesbian people. I see that everything I was taught and told was bigotry and dehumanizing slender. If I had investigated, beyond what I was told. If I had just listened to my son, when he poured his heart out to me, I would not be standing here today with you filled with regrets. I believe that God was pleased with Bobby's kind and loving spirit. In God's eyes, kindness and love are what it's all about. I didn't know that each time that I echoed eternal damnation for gay people, each time I referred to Bobby as sick and perverted and a danger to our children, his self-esteem, his sense of worth were being destroyed. And finally, his spirit broke beyond repair. It was not God's will that Bobby climbed over the side of a freeway overpass and jumped directly into the path of an 18-wheel truck which killed him instantly. Bobby's death was the direct result was his parents' ignorance and fear of the word gay.在Bobby自杀后,Mary最初还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罪恶的,会下地狱。

她想办法去教堂里寻求救赎自己孩子的方法。

直到她看到Bobby的日记,开始阅读Bobby之前给她的了解同性恋的书,她第一次去到了接受同性恋的教堂,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的父母。

在这些接触中,她慢慢发现,人人生而不同,重要的是,去学会接纳,理解每个人的不同,而不是视他们为异类。

当Mary开始撕毁自己贴在家里的所谓的祈祷时,她真的从内心里改变了,她终于理解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因为他并没有错。

她终于明白自己的无视和对同性恋的恐慌,才是导致Bobby最终没有勇气坚持走下去的原因。

而从此,她开始为同性恋发声,开始为投入同志维权事业,她不愿再有像Bobby一样的孩子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He wanted to be a writer. His hopes and dreams should not have been taken from him. But we were. There are children like Bobby sitting in your congregations unknown to you. They will be listening. As you echo Amen and that will soon silence their prayers. Their prayers to God f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and for your love. But your hatred and fear and ignorance of the word gay will silence those prayers. So 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 think!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人人生而不同,我们不应因为他们的不同而剥夺他们的梦想和希望。

而忽视和歧视却会磨灭一个人的意志,甚至磨灭他们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当你身边出现像Bobby一样的人时,请不要选择歧视和忽视,哪怕是一句普通的交流,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微笑,也许就能给他们多一份的勇气,多一份的希望,让他们坚强地,勇敢地走下去。

正如Mary所说“before you echo Amen in your home or place of worship, think and remember, a child is listening.”

《天佑鲍比》短评

主角实在不出彩 男主实在很脆弱 剧情实在很老套 没办法有代入感

8分钟前
  • Gods&Monsters
  • 很差

迷信和信仰缺失一样的危险 MM,你知道,我从小就很特别

11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拜托,麻烦拍长一点把事讲清楚好吧,过渡成什么样子了,虽然有几句台词真的不错,但做不到煽情

13分钟前
  • alexx
  • 较差

事情挺好玩,拍的有些无聊

16分钟前
  • 导演李逸豪
  • 较差

【C-】事件感人,但作为电影,三流都算不上,剪辑师可以拖出去枪毙一万遍,什么傻逼剪辑。

18分钟前
  • 掉线
  • 较差

你就是与众不同,s。

21分钟前
  • vii07
  • 力荐

是他的妈妈逼死他的,鲍比没有办法原谅自己,而我没有办法原谅他的妈妈

23分钟前
  • ccjd
  • 还行

1、经济越强势你谈判成功的几率就大。2、看点心理学的书,学会如何与父母划出生活界线。毕竟你包尿片的傻样他们仿如昨天。3、学会如何做一个“成年人”,展现自己掌控力,有的时候你自己意识不到自己说话多幼稚,做事不成熟。以上三点是我这个老家伙给你们的建议,年轻的时候都恐惧过,但就算你资质普通只要肯努力,到了40都过的还不错,思想放轻松,OK!

25分钟前
  • 白学家
  • 还行

说教意味太重。

28分钟前
  • Filo
  • 还行

我叫胡曉晨,今年大四,沒有去實習沒有去工作。我決定考一個研究生,南大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系,我希望將來可以專門研究酷兒文學與同志文學。同時我在江蘇同天做志願者,我們去年做了教師撐同志的活動,辦了一次彩虹跑,還有幾場艾滋的講座。我願意竭盡我所能,為LGBT群體獻上我的綿薄之力。

31分钟前
  • 胡晓晨
  • 力荐

我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既不喜欢同性恋,也不喜欢影片里那位磨叨的母亲

35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

看到一半就哭了,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37分钟前
  • 大河马
  • 力荐

近期看了很多对中国LGBTQ群体父母的采访,发觉观赏本片好像是由崩溃反对到洗心革面正式迈入ally队伍的受洗仪式,几乎每个家长都有提到。李老师说剪辑方式非常地粗糙,很多非常刻意的教育意味,我本来以为是80年代的电影,想说不要这么苛刻,结果2009拍的。 那本片的仓促简陋程度就不得不让人感觉是青少年因为性少数群体身份抑郁已经成了epidemic然后急需一部教育片给有宗教信仰的保守的父母对症下猛药。不然就算不放眼欧洲,当时美国的性少数优秀电影也算不少了把;不然也不至于用正是保守派父母最喜欢的制造恐惧的方式来给他们敲警钟,这也算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不支持同性恋小孩子是会死的。当然不是忽视性少数群体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家庭矛盾,只是作为艺术作品而非教育宣传片而言,太过简单粗暴。

38分钟前
  • 夏芒叹
  • 较差

这个片子的目的很明确,手法也比较按部就班,但是感染力依旧十足。作为无神论者,对于片中对上帝认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的讨论,会觉得有些无聊和可笑。不过一想,上帝这东西,本来就是个随便理解随便解释的工具性法则,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42分钟前
  • 心生
  • 力荐

佩服导演把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拍得这么烂呵呵呵。

47分钟前
  • 陈池
  • 较差

Nothing wrong with Bobby. 多一份理解。希望所有人都能看。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感觉有点像纪录片。同性恋需要的是理解,不是支持。

5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父母皆祸害啊,对gay题材片不感兴趣,完全是被高分骗了。

51分钟前
  • leemajia
  • 较差

觉得不咋滴啊

53分钟前
  • Bala
  • 还行

当你在教堂里说着阿门时,记得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58分钟前
  • F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