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系主任

The Chair,系主任,英文老师,讲席教授,叫她系主任

主演:吴珊卓,杰伊·杜普拉斯,鲍勃·巴拉班,大卫·摩斯,大卫·杜楚尼,霍兰德·泰勒,娜娜·门萨,艾弗利·卡尔加尼拉,马西娅·德波尼斯,约瑟夫·坎农,马洛里·露,鲍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21

《英文系主任》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英文系主任》剧情介绍

英文系主任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空战魔导士候补生的教官OVA疯狂修道院妖怪手表:光影之卷之鬼王复活太阳使者如晴天,似雨天雪花假如爱有天意雨城故事狼血少年第一季潜行者机动部队爱·你别走永恒的爱我的小小英雄致命洪灾另一只羔羊不死者之王第二季恐怖热线之大头怪婴公园与游憩第五季LUCA:起源忠勇小状元两个罪人和一头骡子一线生机深海恐惧仙剑风云黑凤凰百变王牌第二季全裸导演第二季半部天书举报者

《英文系主任》长篇影评

 1 ) 《英文系主任》bulabula

我认为英文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经典文本的时代阐释。

对文本的阐释如何贴近我们所处的当下(特别是市场化、政治化大环境下的学生)。

我个人也是因为困惑才看了这剧。

Anyway,Bill的发言挺感人的,搞文学这一行,要爱上故事才行,爱上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真好。

剧中一群气急败坏的老教授,一帮只喊口号的学生,还是有点脸谱化了。

另,能够领略文学之中多彩世界的教授,对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吗,应该更有共情能力才是呀(以此自勉)。

通过此片我对cancel culture的理解更进一步。

关于cancel culture,南大但汉松老师的访谈很有意思。

“其实就是不断去区分、分化——最后变成美国大学里黑人研究非裔文学、东亚学生选修东亚研究课、女性上文学与性别的课、做酷儿研究...回到法兰克福学派,其实文化马克思主义是相当深刻复杂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这当中看到是人类超越族裔和性别的一些共同联结。

在族裔和性别之外,阶级也很可能是我们当下一个重要的思考路径。

在全球化和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把莎士比亚肖像画逐出英文系大楼、大学校园里为照顾跨性别者而用‘心理性别’区分男女厕,所有这些校园政治的斗争可能会变成一种收编的手段,让我们陷于这些身份差异的争执,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美国这样的社会里允许多元声音出现,但最后它演变成了一种小圈子游戏,彼此互相不倾听。

身份政治过于强调维护独异的身份,往往会模糊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当学术思考必然伴随着差异性的标签,也就变成了一种站队的游戏。

身份或同一性,其实是一种压迫性的存在。

”其实我个人也越来越觉得,资本、阶级才是更根本的东西,要去留意资本主义更本质的结构性不平等。

再加一点英文系学生如何天天pre,搞不到钱的桥段就好了哈哈哈哈

 2 ) 这部学术界的《老友记》,透视了文科教育的艰难处境|读刊

Netflix网剧《英文系主任》(The Chair)在八月底开播,这部剧很快成为了欧美文化圈九月以来一直热议的话题,不仅受到影迷关注,甚至还有大学、研究机构特地为此举行了线上研讨会。

一部描绘高校文科教师的职场剧,为何能引发欧美学术圈和文化圈的大讨论?

《英文系主任》海报。

与此同时,《英文系主任》也在国内引发了不少文科教师和研究生的关注。

近年来,青年教师“非升即走”的境遇、大学公司化、考核指标KPI化、文科边缘化等问题,也让许多青年教师在这部剧中感同身受。

本期读刊,我们从《英文系主任》谈起,一窥美国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和文科教师的艰难处境。

撰文 | 徐悦东01引发学术圈热议的“出圈”网剧《英文系主任》是一部描绘大学文科教师的职场剧。

吴珊卓主演的韩裔英文系教授金智允成为了彭布罗克学院(一所虚构的小常春藤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英文系主任。

在上任后,她被系里的一系列危机搞得焦头烂额——文科经费缩减、生源流失、教师内斗、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封杀文化、工作与母职的冲突、文化冲突……整部剧犹如一锅大杂烩,编剧将高校在媒体中屡屡曝光出来的各种现象以及美国社会的情绪“爆点”,以一种非常讽刺的方式写入剧情中。

这也使得该剧成为了反映美国高等教育生态的一面镜子,引发了北美学术圈的热议。

许多大学媒体对这部剧做出了评论。

《布朗大学每日公报》(The Brown Daily Herald)的评论人塞西莉娅·巴伦认为,《英文系主任》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其定位极其精准,其成功满足了文科研究生、高校教师、文化媒体人和知识分子这个细分市场的需求。

这是一部学术界的《老友记》,因为那些人物就像老师们身边所熟悉的人一样。

《英文系主任》揭示了很多复杂的问题,但并没有给观众提供解决方案。

《英文系主任》在烂番茄网站引起的热议。

的确,这是一部非常罕见的网剧。

过去,美国有无数描绘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记者、金融从业者和IT从业者的职场剧,但并没有多少职场剧的主角是大学教师——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教师。

这是很多高校文科教师在网上分享自己看这部剧的感想的原因——他们终于能在荧屏前“看见”自己了!

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英文系教师Mai-Linh Hong表示,“作为一名亚裔女性英语系教师,这部剧既搞笑又令人不安,这部剧仿佛就在偷看我的大脑,简直是一部专门为我定制的黑色喜剧。

”对于准备做文科学术的研究生来说,这部剧让他们仿佛看见未来,因而极具代入感,比如,豆瓣网友“Blavatsky”评论说,“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当然,影视剧毕竟是虚构的,有些老师也指出该剧对学术界有所误解的地方,比如,罗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英文系的Lisa Zeidner教授调侃道,其实如今美国有73%的高校老师是合同制的,他们没有终身教职。

所以,每次当系主任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都会有非终身教职的老师气喘吁吁地跟着系主任,恳求多开一门课。

因为他们开一门课平均能拿2500美元,他们一个学期至少需要开五门课来满足较低的生活质量。

而在剧中,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的大部分老师都有终身教职。

有关非终身教职的教师的惨状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

这部剧到底描绘了什么,让其能成为美国文化圈和学术界的爆款网剧?

02文科教育的危机,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英文系主任》的第一集开头中,金智允当上了彭布罗克学院的英文系主任。

在“老白男”占着巨大优势的英文系,金智允能坐上这个位置并不容易。

当她开心地玩着带有粗口俚语的系主任名牌时,她的椅子忽然散架了——这里玩了剧名The Chair(椅子、系主任)的双关梗,这也意味着她的系主任之路并不顺利。

金智允一上任就得处理英文系的烂摊子——院系生源减少了30%、学生选课人数节节下降、英文系的预算被大幅削减。

若留不住学生,彭布罗克学院英文系是否还能继续存在都会成为问题。

校方希望让那些拿着最高工资、拥有终身教职却没多少学生选课的教授退休,以减少开支。

但想做“老好人”的金智允反驳了这个提议。

校方为了劝退这些拿着终身教职的教授,甚至将一位女教授的办公室搬到脏乱差的地下室里。

《英文系主任》剧照,主角金智允。

人文教育危机成为了《英文系主任》所有剧情演进的源动力。

这部剧将日常见诸美国报端的人文教育危机搬上了台面。

在美国,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文学科的危机重新降临。

剧中文科生源减少、选课人数下降、文科院系的财政危机是不争的事实。

据《大西洋月刊》的报道,如今人文学科毕业生占全部毕业生的比例降到了美国近四十年来的最低点。

同时,取得哲学、历史学、语言和英语这四大人文学科学位的总人数在近20年来首次跌破了10万人。

伴随学生减少而至的是学校的倒闭潮。

近年来,美国私立的文理学院出现财政赤字和倒闭潮的新闻不绝于耳。

据美国教育部预测,美国私立大学的合并和倒闭案例将在未来几年里快速增长,去年已有25%的私立大学出现了财政赤字。

其中,许多奉行博雅教育的文理学院和艺术学院首当其冲。

这也使得许多学校削减文科院系的经费,裁减文科院系的老师,甚至关闭某些文科。

《英文系主任》里的彭布罗克学院就是一所“小常春藤”级别的顶尖私立文理学院。

美国私立文理学院的财政危机就是这个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03人文学科的课堂改革奏效吗?

在《英文系主任》中,为了挽回英文系的颓势,金智允担起了改革的重责,希望能扶大厦之将倾——她看好一位年轻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她是美国顶级期刊《美国现代语言学学会会刊》的年度论文奖获得者,并善于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研究美国文学。

此外,她的上课风格极受学生喜欢,比如,她允许学生用嘻哈改编《白鲸》的方式来上课。

因为她的课堂独具魅力,加上她符合进步左翼的“政治正确”,金智允决定推举这位女教师以获得终身教职。

一方面,这样能吸引更多学生继续选英文系的课;另一方面,在文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上,金智允希望能在系里引入文化研究的批判视角,平衡一下系里那些“老白男”教授们相对“保守”(他们更推崇哈罗德·布鲁姆式的文学正典)的学术氛围。

这是否是缓解人文教育危机的课堂改革?

雅茨的课程和研究方向的确体现了许多美国高等教育界人士的改革建议。

美国东北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本杰明·施密特在《大西洋月刊》中认为,英文和历史作为人文学科核心专业的现象正在消失,他将希望寄托于正在崛起的文化研究,因为文化研究能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在9月3日的《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中,美国国家人文中心(National Humanities Center)主席罗伯特·D. 纽曼(Robert D. Newman)撰文认为,面对人文学科的危机,许多右翼人士将人文学科打上精英主义的标签——认为人文学科本身毫无经济价值,本该成为有钱人学习的学科。

为此,纽曼呼吁,人文学科只有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安全地保存深刻的东西。

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未来,通过将人文学科引入到各个实用学科里,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才能彰显人文学科的价值。

同样在《高等教育内部参考》中,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历史教授史蒂夫·明茨直接给出了应对人文学科危机的具体建议:为学生提供如何生活的指南;在实用的学科中引入人文学科的关怀;批判性的人文学科;强调跨文化的研究视角。

《英文系主任》剧照,黑人女教师雅茨。

在《高等教育纪事报》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和亚洲研究教授埃里克·哈约特(Eric Hayot)写道,人文学科的市场营销是有问题的。

除了性别研究和种族研究外,人文学科的课程名称本身不再吸引人。

而且,绝大多数课程是围绕着专业化的学科需要来组织的,大多数本科生根本不会也不想成为文科教授。

埃里克·哈约特提出的改革建议是——将现有课程组合成模块,每一个主题模块中都包括来自各种人文社科的知识。

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老师们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思考某一领域的系列问题。

总的来说,了解学生的需求、文化研究的立场、进行专题化和跨学科教学是人文学科重新吸引学生上课的一条路。

在《英文系主任》中,像雅茨开设的“性爱与文学”如此吸睛的专题课程似乎是一种答案——这跟做文化媒体有所相似——在议题上,选择进步左翼关注的议题,为此老师要准确把握受众的关注点,然后糅合各种学科的知识和视角,并在讲授形式上将知识打包得尽量“可口”,再送到受众面前。

雅茨几乎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这也让系里相对保守死板的“老白男”教授艾略特十分妒忌她的受欢迎程度。

为了增加艾略特的学生数量,不让他被学校辞退,金智允将艾略特和雅茨的课程合并了起来。

但这直接触发了艾略特与雅茨的矛盾。

而且,艾略特是终身教职评议委员会的主席,他决定公报私仇,阻碍这位黑人女教师获得终身教职。

04“大学公司化”是文科危机的根本原因在《英文系主任》里,雅茨与艾略特的矛盾可以被看成两种立场的矛盾——保守和进步、男性与女性、老一代与新一代、白人与黑人、守护文学正典与政治立场先行。

但是,这种矛盾不该上升到职称评级这样本该保持公正的程序中。

豆瓣用户“把噗”评论道,这部剧展现出,文人的清高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为了教职、福利、地位等利益,文人之间搞小团体、拉帮结派,加上自尊心很强的倾向——反而会让斗争变得非常激烈。

这种说法没有错,尤其在资源相对减少的情况下,争夺利益的人事斗争会变得愈加激烈。

《英文系主任》剧照,艾略特教授。

这个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的公司化。

我们对文人“清高”想象以及学者“象牙塔”里追求学术理想的纯粹“学术共同体”的美好想象都建立在学术界未被商业逻辑“殖民”的前提之下。

在大学公司化后,学术界似乎与职场变得越来越相似。

“非升即走”的聘用制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不断加码……在美国,大学的公司化恰恰也是“无用”的文科衰落的重要原因。

《英文系主任》能按照职场剧的套路进行拍摄,也是因为大学本身不再是纯洁的“象牙塔”,而变成了你争我斗的“职场”。

《英文系主任》很好地展现出大学公司化对文科教育所造成的伤害——比如,想裁去有终身教职的老教授们。

在剧中,老教授们说,他们当年之所以从事学术,是因为当教授是罕见的年纪越大越受到尊敬的职业,裁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空霹雳。

而且,校方为了吸引流量,还罔顾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打算聘请明星、畅销书作者来当老师。

在绩效逻辑面前,文科的教育质量变成了可以牺牲的选项。

《泰晤士高等教育》有一篇文章呼吁,在看过《英文系主任》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剧中忽视的非终身教职教师的境况。

根据《学者内部参考》(Insidescholar)的报道,在1969年,美国大约有78%的教职员工是有终身教职的,但如今,学校为了压缩成本,大部分教师都是没有终身教职的。

这意味着他们缺少社会安全网,这会让许多教师产生巨大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

此外,《对话》杂志的一篇评论表示,该剧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学中的阶级不平等。

而且,高校的晋升体制对女性、有色人种和出身工人阶级的学者都非常不利。

在剧中,身为合同工的黑人女教师雅茨实际上非常市场化——为了找更好的教职,她在顶级期刊发论文;她深谙学生的心理需求,让课程变得更吸引人。

传统的知识分子可能不会赞同雅茨的课程改革,而会认为她过于迎合学生,不是一种正确的讲授方式。

老教授Joan特别不喜欢看学生在教师评价网上对她的评价(这就像消费者对商品的评价一样),当她看到有学生对她提出了恶评,她还通过黑客找到了恶评她的学生,并训斥了一顿,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到底是老教授们不思进取,与时代脱节,还是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存在的问题?

《英文系主任》剧照,焚烧学生评价的女教授Joan。

总而言之,纯粹的“学术共同体”的想象在大学公司化的脚步下已然破灭。

在《慢教授》中,作者玛吉·伯格和芭芭拉·西伯认为,大学校园越来越像购物中心。

大学公司化的工具主义价值观,不仅让老师们把时间当作工具,而且导致了老师们把彼此也当作工具。

因此,同事们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因为他们是职场中的竞争者——这时,纯粹的“学术共同体”就开始解体了。

在这种激烈竞争的内部氛围下,大学教师们不仅变得更加孤独,“宫斗”还会以各种面貌展现出来。

其中,在终身教职评审和职称晋升的决定中,各种形式的歧视也变得屡见不鲜。

05“封杀文化”的问题在哪里?

《英文系主任》所引发的讨论不局限于美国高等教育,这部剧还带出了许多美国社会左右两翼“文化战争”中的重要议题——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封杀文化”的影响。

学术界作为美国“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这些矛盾被激烈地展现了出来。

在剧情主线外,《英文系主任》还描绘了金智允作为一名女教授,在养育女儿的母职和职业生活之间的艰难平衡。

对于金智允来说,学校内的事物一团乱麻,她与养女的关系也变得岌岌可危。

这恰恰是许多女学者切身的生活烦恼。

而且,这部剧还描绘了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女教授Joan曾抱怨,她年轻时的工资远不如男性教职工的工资;伦茨教授的妻子生完孩子之后,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就辞职了,因为她不得不留在家做晚饭……此外,金智允还与另一位老师比尔产生了暧昧关系。

比尔曾经是一位极受欢迎的老师,学生们都非常爱戴他,但一场变故夺走了他妻子的性命,从此之后,他一蹶不振、浑浑噩噩。

在一次课堂中,比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做了纳粹敬礼的手势,有学生录下来并放到网上进行恶搞,这让比尔成为了校园公敌。

学生们游行抗议,要将“纳粹分子”比尔(比尔当然不是“纳粹分子”)驱逐出校园,最终酿成了公关灾难。

《英文系主任》剧照,教师比尔面临学生抗议。

这部分剧情其实恰恰反映出美国社会正在流行的“封杀文化”所带来的问题。

高校作为“文化战争”的前沿阵地,也是“封杀文化”重灾区。

在现实生活中,美国高校的确存在着类似的荒诞事件。

去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Greg Patton教授在给学生上传播学课程时,教授各种文化中“填充词”的用法时说:“文化不同,口头禅也会不同,这是基于你的母语。

就像常见的英文词“that,that,that”,在中国就会说‘那个,那个,那个。

’”因为中文里的“那个”听起来很像歧视非裔美国人的词语,Greg Patton遭到学生抗议被学校停职。

这种“封杀文化”也延续到了课堂内容里,学生用当代的“政治正确”重新审视历史正典中的人物。

《英文系主任》里有一幕却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

艾略特在台上讲《白鲸》文本的时候,台下有学生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

艾略特简单解释了几句便继续讲课。

这时,黑人女教授雅茨站起来说,到时候我给大家讲他家暴的那部分。

这部分剧情触及了美国社会的敏感点——我们能因为梅尔维尔是家暴男,就否定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和贡献吗?

因为梅尔维尔对美国文学的贡献很大,我们就能无视他的家暴行径吗?

在美国年轻人重新审视历史,推倒哥伦布、南方联盟将军雕塑的浪潮之下,《英文系主任》以比尔这条线反思着美国社会“政治正确”的尺度。

这也是这部剧能获得文化圈关注的原因之一,恰如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非裔美国人的教师Imani Perry认为,《英文系主任》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它传递了什么坚实的信息或立场,而在于它的政治模糊性。

Perry还评论道,在学校里教师遇到左翼思想警察举报的频率,跟右翼学生去监视左翼教授的言论的频率一样高。

《英文系主任》没有简单地去制造二元对立,而是让大家进行反思。

激进的封杀文化是不是另一种束缚?

我们该如何看待“政治正确”?

这或许是这部剧给美国社会所提出的问题。

参考链接:https://www.browndailyherald.com/2021/09/07/chair-netflixs-love-story-disguise/https://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m/blog/weve-seen-chair-now-its-time-adjuncthttps://insidescholar.org/the-rise-of-adjunct-faculty/https://www.vice.com/en/article/qj85bb/we-asked-actual-academics-to-review-new-netflix-show-the-chair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as-we-know-them-are-doomed-now-what/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blogs/higher-ed-gamma/reimagining-humanities-21st-centuryhttps://www.insidehighered.com/views/2021/09/03/how-humanities-can-flourish-future-opinionhttps://preview.houstonchronicle.com/movies-tv/netflix-s-the-chair-with-sandra-oh-is-a-16398803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chair-episode-1-im-surprised-by-how-much-works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the-humanities-have-a-marketing-problem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ats-the-best-way-to-do-public-humanities-ask-a-philosopherhttps://www.chronicle.com/search?q=humanity#nt=navsearch,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1/08/30/sandra-ohs-masterly-performance-of-empathy-in-the-chairhttps://screenrant.com/chair-pembroke-university-true-story-real-explained/https://theconversation.com/new-netflix-drama-the-chair-is-honest-and-funny-but-it-still-romanticises-modern-university-life-166655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撰文:徐悦东;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3 ) 没有标题

太好哭了,我的泪点真的很低,无论是有关于女性养育(家庭)与职业追求间不可两全的困境,还是学术领域被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间错综复杂关系所波及的影响,都被以接近真实的荒诞情景演绎了出来,角色鲜活情节饱满(没错,有些人觉得很boring的情节在我看来很饱满,如果没有脚踏实地的生活,只是站在空中楼阁去俯视那些情节,不能理解实属正常。

ps:当女主角被男主质问为什么不去为他而做一些正确的事,而宁愿留在这个地方做院长的走狗时,她眼神里所传达出的愤怒真的很帅。

而且我真的好喜欢老乔安啊,她的角色有帮助我去理解老年人的情感与生理需求。

如果说女主演绎了当代女性知识分子(高校)的挣扎,那么老乔安体内则蕴含着对于挣扎过后妥协的隐忍以及最终难以忍受的反抗,或许这种反抗是微不足道的,又或许乔安作为角色的结局过于完美,但也足够体现出女性生活现状的部分细节(不分年龄阶段)。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乔安在一次次的投诉后得到的反馈都是要和系主任聊一聊(而女主却因为有其他更为紧迫的任务需要处理而迟迟没能给乔安那些“琐碎小事”好的交代(因为现实经历,我太懂这种抓狂的感觉了!

)),于是在全剧末尾,乔安不仅拥有了一个网络畅通无阻的敞亮办公室,也同样得到了女主送给她的那个主任标牌,这条剧情线铺设的很完整。

(还有她在投诉网络不良后结识的老头儿,与代理性平会女孩的二次不期而遇的会面…各种需求与期许与现实碰撞产生出的微妙火花,太有趣了。

) 嗷嗷嗷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大概就是这些吧👻

 4 ) 喜剧式鸡汤,爱喝

因为演员是吴珊卓而来的。

意料之中的喜欢,演员的气质和整个剧非常融合。

是一部有探讨,有内核的喜剧。

社科类专业的困境,片段式传播的网络现状,脆弱而共情能力低下的学生,女性与有色人种在职场所面临的挑战。

这些矛盾与冲突无不是当今社会的症结,在这小小的英语系主任的更迭中体现出来。

资本的力量、政治口号的无力、胆小而冷漠的人心,象征社会发展指数的背后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暗流涌动。

本剧还是给了一个理想式的结局:男主在工作狂亚裔女与性感白人女孩中,选择了前者。

但从剧中男主对女主的态度与其他白人男的差异、男主对纳粹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在一场韩国人举办的派对中所表达的对于亚洲国家父母教育方式中的过度操控,男主的存在好似一个符号,又或者这个社会的喘息之处,是与众多现象而矛盾的存在——这一矛盾在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纳粹事件的情景中暴露出来。

当沟通变成查找对方字典里是否有预设答案,当交流的重点在于但是之后的答案,还未出发就已抵达终点。

如果说解药在于是否“私奔前往巴黎”——这一浪漫而荒诞的选择之中。

而本剧给出的解药是:“巴黎”——现实界符号网的空白之地,始终是彼岸。

社会困境也好,细碎的一地鸡毛也罢,答案在尝试之中。

浪漫无比的喜剧啊……

 5 ) Watching The Chair as an English teacher

It's kind of interesting watching this drama as an English teacher. It's totally different to teach in college and in middle school. But i do somewhat relate to it when Bill talked about that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with literature. I feel connected to language and I see how charming and inspiring it is. I also relate to the happiness and peach the actress delivered when having class. Honestly, the happiest moment in work is when I'm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For me, it's the place where i get to meet my cuestest students in 45 minutes each day and where i can teach things i like and they can inspire me by their talents and creativity. As for the show,i watched it all in one sitting and i do enjoy it. I don't think Bill is just a fucked up widower. Instead, i do like his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everything. Be casual. Be real. Be faithful. Be humorous. Modern people including me are so uptight sometimes. We're so busy with things at hand and we forget how to live our life with a peaceful mind. Moreober, there are too many items included in this drama, namely racism, unfair treatment of different genders in workplace, White supremacy, emotional riot, speech freedom, fight, hatred, March, social media, literature impasse etc. It's very close to the hit topics currently and the plot is kind of predictable. So i think it's a good drama to enjoy while having meals or relaxing.Light up my weekend morning anyway.

 6 ) 为什么我们要读文学?

这大概是我一直保有的问题。

或者说,作为一个自认为喜爱读书的人,我希望这个剧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读文学?

这是我最初对这部剧的假想。

可是,剧情似乎没有给出答案,仅仅留有一种不算happy ending的结局来让我们每个人自行体会,这点从各个风评迥然的剧评可以轻松看出。

首先,是种族,是白人,或者说是白男,白左。

一方面剧中是那个年迈赢弱、被时代“抛弃”的老头,一方面是看起来有思想可爱却总是词不达意办错事情的男主。

前者代表着无论是男人还是白人,所代表的无可忽视的权利;而后者则是过分政治正确所牺牲的产物。

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一方面是固执的保守、另一方面是愿意尝试新事物的可爱。

而两者的相同是傲慢。

无论是作为年长者的傲慢,还是作为“文人清高”的傲慢,正是这种傲慢带来了不理解与抗议。

最玩味的是结局,学生们抗议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虽然词语可能不当的Bill敢于打破传统的男主bill被迫重新找工作,而我们本应该反抗的那位老头,却可以顺利的挤掉女主。

从这点来看,“什么是讽刺呢”,这就是啊。

第二,是性别。

女主虽然获得了升职,却因为工作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

与此同时,被人指点为什么不结婚,错过家庭活动,错过陪伴孩子。

Joan虽然同样在名单上,但是作为相对而言选课人数比较多的一位,却被赶到了地下室,而另一位老头却可以在躺椅上睡觉。

但是,如果按照之前讨论的来讲,白男问题结局可能是失败的,而编剧对女性还是抱有了希望,毕竟最后joan接替了女主,也算是给予了希望。

总之,这是一部给了很多思考,却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的剧。

国内进来的网络环境,过于反白左,可于此同时,从最近的高校事件中的学生发声渠道的缺席等事件中,如果让我给出答案,我只能说,言论自由真的很重要。

“大学是讨论的地方,我为抗议的学生而骄傲。

 7 ) 朱特说理解比正确重要

我希望不是因为年纪问题,因为越来越觉得在社会进步中谈话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理解不同的意见,理解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想法,理解问题的本质,比蔑视、指责和定义他人更重要。

最后Bill说因为学习文学,所以他学会了代入角色成为另一个人,学会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我想正因此他可以理解学生们的不满和行动,也可以反省自己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特权。

因为正确和进步就追求简单粗暴的结果,或者太过笃定自己的正确性而激发出对不同意见或不同想法做法的人的恶意,就像石黑一雄写的打傻子的人,其实是一种懒惰,只是急于找到责任人罢了,很多时候人们还会把取得的进步归功于这些伤害他人的行为,比如像石黑一雄说的对不同想法者制造一种恐惧,或者像Bill的学生急于抓住他的只言片语放大,直到成为定罪的证据,或者像学校一样急于开除引发问题的人,制造错误不复存在的假象。

然而压制和定罪是不是解决时代冲突的好方式?

机械的使用各种定义和词汇是很容易的,这在现今充斥着网络,人们毫无负担的用学到的新名词随意评判他人,简化问题以便将对方框进自己的教条中,对于不同意见者不仅没有同理心也失去倾听了解的意愿,这是不是时代冲突中必然发生的问题?

小说结尾,小野在慢慢接受和适应时代的变化,也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信仰带来的危机。

正确和进步需要时间这把尺子作出最后的评判,在此之前,每个人可做的,也许是在追求进步时避免陷入狂热,保留对具体的人的宽容和善意,减少过程中的连带伤害。

 8 ) 小有可为的短篇喜剧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美国大学。

充满了书香气息的楼内,幽静而古意的文学部静静地守着它的文化和价值。

主任办公桌上的调侃继任者的桌牌透露着在这古老屋檐下藏着的有趣的灵魂。

而这样的文学之地,正面临着危机。

在权力和制度方面,这所大学名义上有“英文系主任”的职位,但是校长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

而kim作为有着女性和亚裔双重标签的新主任,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校长方面更多的压力和来自下层的不信任。

在教授方面,老教授们的古老的教学方式不能吸引现代的学生,因而被校长盯上,要想尽办法辞退三位老古董。

在学生方面,他们自主意识很强,又极大地被社会上标签化的话语体系所影响。

因而,kim想要提拔有人气的黑人女讲师而振兴文学部的计划收到老教授和校长的阻力(校长甚至想要找一位演员来讲课);老教授们因为得知被划在名单上而计划coup d’etat;一位男教授因为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礼而最终遭到革职。

古老的文化也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教授们尽管腹有诗书,他们仍然是常人。

他们会沉溺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中,会因为女儿而操心,会抱怨办公室的环境,会亲自揪出在网络上辱骂文学和自己的学生讲道理,会因为待遇和tenured而改变决定。

然而他们终究有着文人的傲骨和尊严,在解构化的文化中坚持着什么。

因此老教授们坚持经典的传授,浪漫的bill拒绝违背意愿认错,kim费尽心力地周旋在各方。

从剧情安排和结局来说,这部剧还不够老练。

结局过快地走向解决,很多事件并没来得及展开就已结束。

比如说老教授中的女教授,她一方面不能接受自己将要被踢出英语系的侮辱,一方面对Kim有同情和认可,理应是个有复杂心理过程的角色,却在结尾匆匆当上新主任而没了后话。

女主角过于忙于处理各种涉及多方的事情,以至于缺少女主角的深入的人物刻画(但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喜剧的类型,并不是很影响观看体验)。

从观影体验来讲,有些情节因为展开过快而不及完全理解;幽默和笑点很舒服,但也在另一方面加速了整体的节奏。

不过反正要二刷,亦无妨。

而Bill是一个典型又比较特别的人物。

在生活方式上不拘小节而凌乱,长相帅气,抽烟喝酒听摇滚,沉溺在悲伤中,典型的美国理想中年男人形象,当然会有些老套。

但文学和存在主义又赋予他超脱平凡的气质,加上他与众不同的天真和随性的性格,让人跟随他的镜头进入一个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抛掷态,体验而接近本质的生活。

他和Kim的女儿的互动也令人会心一笑。

相对于Kim,Bill的人物形象反而更加饱满和有趣。

 9 ) 告别小变态的伊芙,去当英文系主任了

吴珊卓,在热门剧集《实习医生格蕾》中崭露头角,后因《杀死伊芙》中的“伊芙”一角终于大火,并凭借该角色拿下第76届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女主角。

《杀死伊芙》第四季预计在2022年才会上映,在这之前,吴珊卓暂别小变态杀手维伦内尔,转行去当英文系系主任了,在网飞(Netflix)新剧《英文系系主任》中扮演金智允博士一角,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的首位女系主任。

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就想着剧情一定会在女性和亚裔以及有色人种的话题上靠,强行政治正确几乎成了美国影视作品的隐形标准,以至于剧情看上去尴尬又难看。

没想到正片的质感比预告片好一百倍,人物形象饱满,笑点的设计都恰到好处,本以为是轻喜剧,但剧情越到后面越扎心,吴珊卓饰演的主人公金智允教授每天就是在个人和工作上的各种麻烦中打转,而这些问题也并非是为了打种族牌或者蹭热度在硬扯热点话题,而是对这些敏感的现实议题进行了实打实地探讨。

1.女性和少数族裔在职场上的困境贯穿了始终。

一众老教授都面临着被提前退休的风险,但唯独他们当中的女教授的办公室被挪到了地下室里,当她们看到和健身房紧挨着时的小表情倒是太搞笑了;女教授入职时和同期的男老师们做着一样的工作,却拿低人一等的工资低,但因为不想被人为视为“那个(难搞的)女教授”选择了沉默;她在年轻的时候总是被喊去做各种活动,因为他人总觉你是女性,做这些服务类的事务你应该也不介意吧,以至于她影响到了她的事业,都没有评上正职称。

格外有话语权的老教授的妻子曾也是校园里的教授并是同届最优秀的,但因为事业上难以更进一步最后还是回归了家庭。

吴珊卓饰演的金教授和男主同事同时入行,但当前辈们看到他们时,永远是拍拍男同事的肩膀邀请对方来自己家中吃饭,而女员工们就被他们当做空气。

新入职的黑人女老师课程设置新颖,备受学生的喜欢,并且也获得了直系领导系主任的支持,就这还是难以拿到终身职位,女性帮助女性(girls help girls)在以白直男掌握主要话语权的情景下还是寸步难行。

或许因为她是女性,是新人,在被当众宣布为优秀教师后还是有可能被玩票的明星取代掉。

2.系主任对待黑人女老师,有好感的男同事和老古董教授的行为真的很有借鉴意义,你无法讨好每一个人,尤其是在职场上,更是不能感情用事。

她为了老古董们不被辞退而要求他们合并课程,查看学生建议,这般用心良苦反而被他们背后捅刀子。

男同事闯了祸,她好言相劝赶紧道歉好息事宁人,同事不听结果越闹越大,还反过来怪金教授不和自己统一战线。

做老好人的下场反而是费力不讨好。

3.电视剧中非常触动我的另一个点就是男同事在课堂上比划了纳粹手势后所引起的风波,这种剧情的设置甚至可以说是“逆政治正确”而行,能感受到编剧并非在投机取巧反而是更加清醒地在讨论现今的语言环境。

男同事从备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一下子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而学生们对他的抵制仅是根据一个纳粹姿势的搞笑动图,背后的情景和语境如何,没人在乎,人们只是开始一窝蜂地站队来讨伐对方的错误。

生活中的雷区越来越多,人们在表达上愈发噤若寒蝉,在我们的中文语境中也是一样,现在网上说个什么都要加个括弧解释没有暗示另一方不好的意思,因为你不知道你会惹怒什么人,招来怎样的非议,只好在每一次表达时都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

英文中有一个单词“snowflake”,直译是“雪花”的意思,但在10年代后又有了另一含义,指代容易被冒犯的人,暗含贬义。

"Snowflake" is a 2010s derogatory slang term for a person, implying that he or she has an inflated sense of uniqueness, an unwarranted sense of entitlement, or are overly-emotional, easily offended, and unable to deal with opposing opinions.我记得在推特上看到一个大哥发推说我在2005年还能在推特上教人如何用微波炉制Du,到了2021年我反而不能说一个胖子胖了。

这个搞笑段子当然是个极端例子,但我们的语言环境的确在发生转变,现如今是更开放包容还是收紧窄化了呢?

剧中的热点话题多又密,以真实接地气的笔触说着亚裔家庭对子女成家的压力,领养子女的教育,以及最为主要的:单身大龄女性在生活与职场上的现状。

这部剧很值得一看。

 10 ) 英文系的困局和使命

首先看到这部关于 English department(在中国也叫中文系)讲诉关于现代文学的困境,然后又有少数群体有色人种遇到的不公的元素,于是果断就开始看起来了。

这算个短剧,共6集每集25-30 min。

We have to prove that what we do in the classroom modeling critical thinking,stressing the value of empathy, which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and has value to the public good. It's true, we can't teach our students coding and engineering. What we teach them cannot be quantified or put down on a resume as a skill. 上面这段文字是一开始,英文系刚上任的新主任 Yoon ji (吴珊卓饰)在第一次系院开会时提出来英文系现在的困境以及提出了本系对于社会的价值。

我真的是深有感触,上学期我有一门选修课是Critical thinking,教我们的老师是学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tory)出身的,每节课都有很多课后阅读材料,有的是10多页的研究报道,有的是书的节选有的是视频资料。

虽然我没有时间和能力去看完那么多材料,但我在这个课程中收获的就是上面引用的那些话,我深刻的感受到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能让你冷静客观地重新看待你身边的一切,能让你找到内心的力量。

虽然我的老师讲课方式比较古板,很喜欢一个人在前面自言自语,总是顶着一头乱糟糟的金发就来上课了,但我能从他的话语中感觉他的热情,我也能感觉到他在尝试让课堂变得有趣,但每次来上课的人都是不超过5人,有时甚至只会来一个人,1对1的尴尬lol(虽然上这个课的一个班总共也就10来个人)。

好像听说因为上那门课的人太少了,学校今年取消了这门课,所以我很能理解这种教你非技能性课程的困境。

‘Information is endlessly available to us.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我至今都能记得老师在某节课让我们对比人和仿生人最大的不同,他让我们选择,随后他讲了自己的看法,他坚定得把empathy排到了第一,现在我算是明白了文学院的人会把独立思考的智慧和共情能力看得如此重要,有可能也是后现代社会科技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学院需要具有的使命感吧。

话说回来,这部剧涉及的元素太多了,有女性教职员工一直以来受到的不公(工薪低,干活多),有色人种职工很难获得终身职位,尽管她很优秀,有职业女性在事业上不断攀升家庭子女的关系难以平衡的矛盾,有大学校园学生断章取义煽动反动情绪最终扭曲事实的现实问题,更有为了增加上课率和学校知名度,学校会聘请写过书远离校园很久的出名的演员来当教授,尽管他已经30年没有接触过除了他博士论文写的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他以金钱和名誉来亵渎文学院,只为获得更多的名誉,把学生当作完成他目的的一个工具等问题。

教学是严肃的,因为你面对的是如何塑造和启发人的问题 而文学课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我常常听身边人说当大学老师好,轻松稳定又自由,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刨开讲师们会有的研究压力和晋升压力,真正把书上的文学结合现实,让同学们感受到阅读故事,站在不同的身份上看待事情的广阔和美,以及真正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进行塑造而不是让他们依然被数字信息所裹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良质的感知又怎么会说是容易的,你需要不断的思考不断的实践不断的从教学的不足和与学生的讨论中优化自己的教学。

解决关于人的问题永远会比解决事物的问题难。

而现实是,很多人逃避问题,假装没有看见上一天课混一天工资,年年用着老旧的讲义重复着相同内容,课堂仿佛就像一场戏剧,老师和学生都心照不宣,学生内心知道自己就是想混过这门课得到一个pass,老师也想安稳的混过一年年的枯燥教学。

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需求,假装在演戏,剧中的yoohji 帮我喊出了对于这荒唐现实的质疑,”即使学校做了一些动作来平息学生的怒气,开除了一两个老师,课堂就会变好吗?

这个世界已经将近崩塌,我们的工作是给她们提供庇护所和勇气,否则他们凭什么相信我们”

智允在meeting中发出的质疑所以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文学院的使命感,empathy,是讲师出自于对学生的爱,去真正“拯救”孩子们于狂风暴雨之中所必备的品质,empathy, 也是学生们从大学文学课堂中学会的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去用心理解体验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冲突的一个必备能力。

所以为什么大学需要有通识教育,为什么做技术工作的人需要去学人文学科,因为这代表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于全人类的未来。

我一直很喜欢卓别林在《大独裁者》里的一段演讲 ‘You are not machines! You are not cattle! You are men! You have the love of humanity in your hearts’. 如果没有了文学,缺失的不止是诗意得生活,缺少的更是人性中美好的元素,而人性的缺失会让人类社会怎么样,结果非常难以想象。

琼对于亵渎乔叟批判文学学生的破口大骂还记得尼尔波兹曼在上个世界在《娱乐至死》中就预测过电视媒体会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他并没有预测到现代社会发展的是有多快,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媒体的时代了。

他预测到,想要提醒学生大众媒体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影响需要在大众媒体上出相应的教育频道去警醒他们,而想要戒掉媒体的干扰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他们都是反人性的设计,hook住你的所有注意力,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知道为什么你要笑,当你意识到的时候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所以人文社科系是什么?

它不仅仅是感性的,也是教会人们理性地去看待身边一切发生和发生过的事物,而不是随波逐流。

所以此部美剧也算是充当了这一作用警醒一下大家吧。

在任何一个时代,精神的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特别是现在,英文系更应该被重视!

《英文系主任》短评

imdb评二点多分过了,但要给它七点多分也有点报复性……剧背后的思考很好,也值得思考,但拍出来的这个故事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准。挑战程度不够,节奏也有问题,冗赘的部分很多。

6分钟前
  • 纯Jun
  • 较差

乏味的故事

11分钟前
  • 阿五
  • 还行

言之无物不可以,隔靴搔痒不可以,挂羊头卖狗肉更不可以

12分钟前
  • 可乐酸橙
  • 较差

已阅,2弃。太拖。又不够文

16分钟前
  • In M of AoKong
  • 较差

没当过老师还没跟老师打过交道?奈飞抢注了教员这个很有潜力却被忽略的普适题材,幸好没拍成狗血的“园”斗,亚裔演员与生俱来的知识分子气质也得到充分展示,不过最终还是落入美剧的惯式,象征性地提出棘手的社会议题,然后用糖衣快速化解。末集说得挺好,爱文学就是爱故事,就是进入新的空间,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无论现实中遭遇何种压迫,只要置身故事中,就有无限可能性。祝福在西方校园的兄弟姐妹。

19分钟前
  • Nightwing
  • 推荐

Holland简直是老年蕉。。

22分钟前
  • roomfordawn
  • 较差

故事框架略无聊,太多笔墨在Bill那点纳粹事情上,显得女主角戏份不多,总是帮他擦屁股,够够的。不过,文学爱好者必看,作为非常小众的群体,还有人来拍戏看,已经很不错了。

27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故事的timing很合适,但故事本身有些太简单了

30分钟前
  • unfoldway
  • 还行

dry

33分钟前
  • lindahjx
  • 还行

蜻蜓点水的幽默

38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短小精练 合理的冲突不断 网飞👍

41分钟前
  • FerraZun
  • 推荐

埃塞俄比亚也有中产

44分钟前
  • dow
  • 还行

不如改名叫英语系文学教授丧妻之后与亚裔女主任不清不楚相互拯救的故事吧……

45分钟前
  • 嗷嗷嗷呜
  • 还行

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49分钟前
  • Blavatsky
  • 推荐

我和网飞就真八字不合。

54分钟前
  • 麻辣女冰
  • 较差

一集弃

58分钟前
  • 张火柘
  • 还行

2021年9月11日一口气看完,并没有下载来看。一方面,讲来讲去,学术其实也都是生意。第二方面,自以为自己能搞得定文字的英语系教授,还是不要以为自己也能理解同样是玩文字的PR,不然类似于自焚。

60分钟前
  • 理性批判
  • 力荐

A hodgepodge of all the hot topics -- cancel culture, racism in academic, title IX, sexual harassment -- but none of the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exploration.

1小时前
  • Sophieven
  • 还行

编剧肯定觉得系主任的决定非常公允,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给白男擦教授屁股的行为吧

1小时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This and that are particularly accurate, ironic, sad, absurd, and funny.

1小时前
  • 徐苹果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