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的两个世界
ぼくが生きてる、ふたつの世界,Living in Two Worlds,听见两个世界(港)
导演:吴美保
主演:吉泽亮,忍足亚希子,今井彰人,中山裕介,乌丸节子,绪方义博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五十岚大出生于宫城县的一个港口小镇,从小由爱他的聋哑父母抚养长大,为母亲担任“翻译”是他每天日常的一部分。然而,渐渐地,他无法忍受周围人投向他的异样目光,和母亲之间也产生了隔阂。终于,他在20岁那年离家出走,去了东京…… 导演吴美保2014年的作品《只在那里发光》曾勇夺当年的《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第一名,并代表日本..详细 >
3.5;听障家庭的健全孩子,是如何从被束缚的心结中走出,主动拥抱过去,这一路的变化在时间流年中缓慢渐移,并无戏剧化的情节,却涨满了温柔的情愫,爱也无声,憎也无声,连最后的致歉也是无声的,唯有在往事倒灌在心头,眼泪才模糊了母亲的背影;虽然手语曾是“耻辱”的标志,但也是他与世界沟通的工具,走到更广阔的世界,他才发现他生活的两个世界其实是相通的。母子戏份感人,父亲描摹略有不足。
男主绷不住后的那段静音全片最高明
其實沒有人開導… 浪費了重要的少年期。最後還是由失聰人士身上得到理解。你媽真的前世欠你的
一年不知道拍多少部。
SIFF26金爵主竞赛,在文本表达和视听设计上正好可以跟美国的《健听女孩》和三宅唱的《惠子,凝视》做一一些对比。吴美保写的故事在情绪、冲突起伏上相对美国的CODA会更加平和日常一些,有一种平地起惊雷的感觉。只是这类电影在日本感觉真的一抓一大把,而且通过去到大城市再重新认识到故乡的设定也属于老套路了。当然电影开篇描写儿子不断长大的过程很有意思,看起来也很舒服,电影最后儿子主动跟母亲道歉那段也令人触动。只是故事跨越了这么多年的时间,但是似乎父母的妆造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些关注边缘人群的电影的存在,相当于是这个世界的创可贴。
喜欢这种不沉重的表达。
号泣して共感して、妈妈呀。上一次是看东京塔ドラマ和剧场版。
烂尾后半段好扯前半段还能说是编剧脑洞大
目前看的最佳。演员演的太妙了,中间那段有点平,也有点繁杂,快到结束的时候的处理真好,看着妈妈的背影,回想每一次记忆里妈妈的样子,静谧地哭泣。那一段看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演员演技真好啊。
一般般
#6。 3.5。5月8日。补标
能进十佳的都不是什么随手兑出来的糖水片,后劲好大,是家庭里的成员带头霸凌,这个处事态度才被孩子学去,成为刺向家人的利刃,好在好在,爱有时消失,在你猛吸一口时,又常常在场。
日版《健听女孩》,但风格不同,典型日式温情,在故事结构上明显略逊一筹
2024siff
2025.2.15 媽媽真的好溫柔啊…
妈妈不会说话,但却最会表达爱。特别喜欢这个妈妈的演绎,太温柔了。
#2024SIFF#【-】我贪婪地等待着结尾能给我一个情感重击,可是就是那么平淡地结束。后来才觉得自己可笑好像忘了作为一个影像或者说展现生活的故事应该是如何的了,就像“哪有聋哑母亲会让自己的孩子知道自己被车撞了”一样,通篇透过几个聋哑人的手语展现了它们对于尊重和平等的追求。可是我却在男主角最后的离开时才真正明白影片所传达的意义,或许没有类似外婆去世这种戏剧冲突就是对尊重的一种互文。影片只讲述了一个阶段的人生故事,并不围绕CODA的难处,这点与健听女孩呈现出本质区别。手持镜头代入感太强了,和父亲那段长镜头手语聊天的作用直接填补了影片对父子关系的缺失,但仍然不够是真的。不去尝试解决两万CODA的困境,也不去讲述和谐,转而呈现对其的态度和迟到的理解。看完后如最后火车驶出隧道般豁然开朗📽️
原著大概的名字(《作为聋哑父母的孩子,我在听力正常和听力受损的世界间徘徊时,我的30个想法》)看起来比电影有趣。导演用心在讲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而不是着力表现自己的审美姿态,才是为听障人群争取关注和权益。
四星,因为喜欢再加一星。听人男主与各种聋人交流的部分都蛮好的,从小到大的心理变化也很鲜明。长大懂事后跟母亲逛街吃饭、跟父亲沿着铁路边走边聊天的部分,有种美好到不真实的感觉。妈妈那句“谢谢你肯在周围有那么多人的地方跟我用手语聊天”真的是5555
3.5。健听儿,CODA,Child of Deaf Adults。到东京去和在东京时有趣,在家的生活充满庸俗桥段。和母亲沉默手语交流的蒙太奇动人。对听障世界的表现无新意。一个摇镜从昏黄的童年期迎来明媚(?)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