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

Kill Bill: Vol. 1,标杀令(港),追杀比尔(台),杀死比尔:第一卷,谋杀比尔

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薇薇卡·福克斯,达丽尔·汉纳,大卫·卡拉丁,迈克尔·马德森,朱莉·德赖弗斯,栗山千明,千叶真一,刘家辉,迈克尔·帕克斯,迈克尔·鲍文,国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法语年份:2003

《杀死比尔》剧照

杀死比尔 剧照 NO.1杀死比尔 剧照 NO.2杀死比尔 剧照 NO.3杀死比尔 剧照 NO.4杀死比尔 剧照 NO.5杀死比尔 剧照 NO.6杀死比尔 剧照 NO.13杀死比尔 剧照 NO.14杀死比尔 剧照 NO.15杀死比尔 剧照 NO.16杀死比尔 剧照 NO.17杀死比尔 剧照 NO.18杀死比尔 剧照 NO.19杀死比尔 剧照 NO.20

《杀死比尔》剧情介绍

杀死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绝对能带给您感官刺激的动作电影。一个新娘(乌玛•瑟曼Uma Thurman饰)在自己的婚礼上遭到了暗杀,婚礼瞬间变成了一片狼籍的红色。幸运的是,新娘并没有就此消失,而是在四年后苏醒过来,并且接受了高强度的各种各样的武术训练,开始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在世界各地寻找给自己带来灾难的人。当然,她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日本杀手(刘玉玲饰)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红色的复仇之路究竟伸向何处,又有多曲折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未来学大会美男鱼澡堂特战行动勾魂谷重任在肩第四季篮球之心鲨鱼湖泊幸运贩卖机搞怪奇妙夜女记者的日记母爱无悔天涯热土西蒙·阿姆斯特尔:顺其自然家有一老再见了指挥大师~父亲与我的热情~狩猎行动武战士焦裕禄怒战狂心冬之蝉圣诞佳丽麒麟臂羞涩库德拉特逢春情迷黑森林聚光灯下的圣诞节承诺天才进化论古玩迷局

《杀死比尔》长篇影评

 1 ) 昆汀如何留住他的观众——以决战石井尾莲前的打戏为例

众所周知昆汀是个话痨,叙事不喜欢线性,影片极具个人风格,有着一众影迷,我个人就非常喜欢他的电影,因为他电影里面吸引人的因素实在很多,之前也看到过一个分析,讲的是昆汀的电影那些大篇大篇的对话,很多时候像是无意义的闲聊,是怎么不使人无聊的。

非常的有意思,而因为最近又看了一遍杀死比尔,女主决战石井尾莲之前那段作为铺垫的超长打戏,让我特别地观察到昆汀是怎么利用单元,音乐,色彩,打光等一系列元素来吸引和留住观众的。

当女主来到石井尾莲所在的酒馆,她以一种非常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以及十分漫画的方式进入到影片终章,女主并没有选择偷偷摸摸的暗杀,而是以法国女人Sophie的传话挑起战斗公开宣战,于是自然而然的,她需要先应付许多小喽啰的角色才能到达大boss身边,把这部分的战斗和我以往的观影体验来做比较,我会说和小喽啰的战斗所占的篇幅并不少(有17分钟之久),导演花了很大力气去拍了这场十分限制级的暴力打戏。

这个战斗有三段(三个单元)。

首先是血腥的开场,女主直接砍掉了Sophie的手臂,一刀秒了第一个冲上来的喽啰,然后石井尾莲身边的护卫一拥而上,都被女主迅速解决,接着就是第一段的重头戏:和果果的单挑。

前面已经交代过果果的背景,一个毫无同理心的超高战力,而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她只是一个十七岁的高中女生,她那种略显天真的残忍和狠毒,让人惊心的同时也期待着接下来的战斗,而她也并不使人失望,她的招式狠厉毒辣,招招毙命,在对战中很快占领上风,甚至几乎把女主逼入绝境,但女主毕竟是女主,她也有着超强战力,但更重要的是她有不顾一切也要复仇的决心,所以在被锁链封喉的情况下,她绝处逢生,险胜了果果,第一段的高潮落下帷幕,女主与石井隔空对视。

这时我们想,接下来应该就要和石井决斗了吧,一般来说也是这样吧?

但是并没有,意料之外的摩托轰鸣声在门外响起了,石井狡黠一笑。

“你不会觉得有那么容易吧?

”反派讥笑着问,仿佛也是在问观众。

于是接下来女主不得不同涌进来的、数量是之前倍数级的敌人打斗,这一段的打斗极其的血腥暴力,残肢与哀嚎齐飞,水池共血液一色。

而在女主扯出一人眼球之时,画面突然一下子变成了黑白!

有人说变成黑白是因为后面情节过于血腥,但我觉得不是,这更像是导演的美学目的,它同时也达到了另一个效果,那就是突然从彩色到黑白,观众在视觉上刚刚快要疲惫之时,又觉得眼前一新,而且观看如此血腥的情节,画面却是黑白,血浆仿佛巧克力酱,近乎屠杀的场面变得像黑白漫画一样不真切,的确是弱化了那种残忍的暴力。

顺便一提,这一段开始前的音乐配乐也很有意思,女主被包围环绕之时,互相对峙,音乐却是轻快富于节奏感的,之后战斗白热化,女主双刀上阵,音乐也是欢乐的,此外画面黑白之后的打斗音效还十分有复古的味道,让人联想到古早香港武侠片。

到了第三段,战斗转移到了二楼,进入一个房间,女主眼睛咔哒一眨,像是一个开关,画面又变回彩色,恰逢此时,老板娘把电闸关了,房间旁的窗纸之后是一片蓝光,于是这一段的打斗又变为剪影式的,再度令人眼前一亮,但这一段的战斗并未持续多久,女主很快解决掉了所有人只剩下一个,灯光又适时地亮起,于是女主看到在她面前举着剑瑟瑟发抖的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然后出人意料的,女主把他的武士刀砍作一截一截的,然后用刀背打他屁股:“叫你不学好混黑道!

滚回去找你妈!

”于是男孩屁滚尿流地跑了,一边跑还一边哭。

这一段突如其来的喜剧片段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因为女主在对付完所有的喽啰之后,我们都知道她马上就要打大boss了,但是在打boss之前,突然呈现这样一个好笑的插曲,其实无形之中是在将观众从前面紧张的打斗之中释放出来,稍作放松,因为在最后的决战,我们又要开始为女主捏一把汗了。

在这三个单元中,昆汀在每一个单元里都设置有小高潮和亮点,尽可能地把画面拍得好看,充分调用各种元素:音乐,色彩,光线,把打斗的情节安排得有趣并且一波三折,使这段长达十七分钟的打戏丝毫不显乏味,牢牢地把我本人摁在了沙发上。

 2 ) 杀死比尔——一场华丽的暴力美学盛宴

杀死比尔Kill Bill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编剧:昆汀·塔伦蒂诺类型:动作/犯罪/惊悚时长:110分钟上映日期:2003年10月10日主演:乌玛·瑟曼、刘玉玲、千叶真一摄影:Robert Richardson原声音乐:RZA服装设计:Catherine Marie Thomas观影理由:感官刺激和美学欣赏,深剖人性阴暗1. 美术设计虽然这部电影看上去仿佛只是一个无脑甚至低质量的血腥恐怖片,但是它却具有一个完整的美学体系和深度的电影。

用一个词概括这个电影的美学设计,便是暴力美学。

首先,我要介绍我对暴力美学的理解。

暴力美学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将暴力以美学的方式呈现,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暴力美学真实地展露人性的暴力和阴暗面,并用美学手法加工。

将暴力的美感化、仪式化、崇高化。

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动作。

虽然暴力美学的核心是浪漫化暴力,但是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还是能起到警醒和提高关注度的作用。

电影中的女主新娘穿了一身亮黄色的服装,在背景全是黑衣人的画面里及其突兀。

黄色是个很鲜亮、引人注目的高饱和度亮色,在这里女主服饰的颜色促进了叙事。

这个与周围色彩环境格格不入的“亮眼色”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确认了画面中需要注意的主题,从而加强故事的表现力和画面的张力。

《杀死比尔》中主角的经典服饰而反观日本女刺客的衣服,传统的日本服饰的版型,只是颜色是纯白色,几乎与背景中的白雪融为一体。

这里女刺客的服饰的颜色暗示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女刺客几乎和背景的高度重合暗示了她在这里的客体性,也铺垫了后续甘拜下风的剧情发展。

女主新娘和白衣女刺客的决斗《杀死比尔》中的布景也尤其别出心裁,同样表现昆汀对暴力美学的理解。

例如一个十分经典的场景:

通过地面的反光,以及背景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显然不是真的房间。

运用后现代手法,把一些血腥打斗的场景的视觉和听觉艺术化,这样影片中的打斗场面就被符号化了。

导演通过光影去营造清冷&杀戮对比的氛围,突出不真实感,将暴力符号化、美化,创造了一个阈限空间。

阈限空间的概念是一个密闭且狭小的物理空间。

阈限空间美学包括任何看上去并不真实的房间或者走廊,但带有一种怪异和令人不安的氛围,同样有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力。

灯光的巧妙位置让一个本应残暴血腥的场景变得弱化,仿佛皮影戏一样,是昆汀一种将暴力玩笑化的方式。

这里的置景很适合这边的静止中景镜头,在一般电影的武打镜头中,通常是第一人视角或者随着动作移动镜头,但是这里镜头几乎没有动。

这里仿佛在拍摄纪录片一样用很冷静的方式记录这个暴力的场面,通过简单的背景和场景凸显人物的动作,更加清晰。

2. 声音画外音的使用在这一部电影中起到重要作用,以建立暴力和强度的水平,可以有效地烘托氛围并让观众做好血腥的准备。

当新娘接近第二谋杀对象的房子时,现场是安宁平静的——直到第二谋杀对象应门。

紧张而激烈的音乐响起,模仿哀号的警笛声此起彼伏,新娘在她之前,可以从她的眼睛的极端特写看到她的坚定决心。

随之而来的声音效果增加了战斗的规模,也显示了角色的力量和战斗能力的夸张:房子里各个房间的玻璃破碎声,打击后背时撞击骨头的声音,以及新娘在战斗之间的画外音旁白。

当仇敌的四岁女儿从学校回到家时,这场争吵从激烈变得滑稽。

当校车停靠声音出现时,两人停止了他们的进攻,并把他们的武器藏起来。

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添加的声音效果进一步强调了主题,并减弱了影片情节的现实感。

将画外音添加在一个现实情境下可能会破坏画面的真实感,但在杀死比尔电影中,它声明了新娘的使命,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期待她报复成功,重新坚定了新娘的决心:杀死比尔。

同时,这部电影中有一段经典的口哨旋律,尖锐的口哨声给人带来不安,带着对未来的不确定。

吹口哨3. 镜头《杀死比尔》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这部电影中间穿插了一段日本动漫,用来讲述电影中年轻的日本刺客O-Ren Ishii的起源。

不出意外,尽管这是一个动画版本的故事,它与影片的其他部分同样野蛮和令人不安。

动漫片段1在这一部真人电影中,动画的存在可能为了减少现实中的流血事件,并再次减少电影的整体暴力。

但是,要是我们联系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一贯电影风格——暴力美学。

《杀死比尔》利用图像、颜色、声音和文字来过度表现和夸大暴力、战争和复仇的现实,确实有一种卡通的感觉。

它在许多方面,是为了让观众远离战争的现实,抽离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与电影中表达的美学化暴力。

在《杀死比尔》创作与上映时,美国刚刚经历恐怖袭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杀死比尔》提高了社会上的档次。

它通过电影或卡通化的表现形式,将“美国反恐战争的暴力推向了极端而荒谬的极限”,昆汀巧妙运用镜头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状况。

动画片段2另一方面,也许选择为O-Ren Ishii的故事加入一连串的动画,可以有效地传达这个特殊故事的荒谬性,甚至公开嘲笑新娘寻找一个她曾经爱过的男人报复的整个概念。

又一个评论家论《杀死比尔》指出:”塔伦蒂诺对战士暴力的操纵吸引了观众,然而,这样做也在观众和战争之间制造了一种距离。

尽管一些评论家认为,塔伦蒂诺的电影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使关于社会的’残酷现实’渗透到电影虚构中。

” 但塔伦蒂诺坚持认为,拍摄这样的电影,“不是为了写实,而是为了戏剧化,歌剧化现实中的暴力”。

《杀死比尔》是关于游戏、戏剧和幻想的。

这个论点再次指出了塔伦蒂诺在他的电影中倾向于青睐和关注戏剧性元素,使它们对观众来说更加难忘,并在故事中创造出强烈的主题感。

同时,镜头的角度也表现了人物关系并暗示剧情发展。

在新娘全部的回忆中,她的几个仇敌都是以俯视的角度看她的。

通过摄像头仰拍,这个镜头充满了压迫感,暗示了女主新娘和四位仇敌在过去的关系,与女主的次要地位。

从下往上看人脸会给人一种生理上的恐惧,因为人会感受到自己处于被动、脆弱的状态,以及强烈的未知感。

仰拍镜头在复仇之前,女主和日本刺客(右一)的地位天壤之别。

女主始终处于弱势, 而日本刺客作为杀死女主的凶手之一,始终是强势的一方。

通过镜头俯拍,营造出了女主向上看,刺客向下看的视觉地位暗示,说明了女主“挑战者”的身份。

女刺客眼中的新娘

女主 俯拍镜头4. 导演:昆汀·瓦伦蒂诺的古怪艺术我认为昆汀的艺术风格十分野生,因为没有像大多数导演一样受过系统性导演教育,昆汀的风格显然与常人略有不同。

昆汀沉迷于暴力美学,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将美学放在剧情之上。

若使用一个词概括昆汀的电影,便是暴力美学。

那昆汀是怎么将暴力美学融入电影的呢?

首先,他会用一些滑稽或者荒诞的剧情和情景设置将暴力玩笑化,例如在《落水狗》中的枪战、打斗场面被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和玩笑。

同时,昆汀电影中把暴力符号化,将暴力元素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审美要素,《杀死比尔》中的枪击声,血迹等等,都是暴力的符号。

并且,昆汀还会弱化社会伦理。

我最喜欢的昆汀作品是《低俗小说》,这看似爱情片的电影却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从而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昆汀导演电影的人物5. 叙事:《杀死比尔》中的非线性叙事辨认一部电影是否是昆汀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否有非线性故事情节。

这种自由又不寻常的叙事方式普遍受到欢迎,自1994年的《纸醉金迷》上映后大受欢迎,近十年后,昆汀一直在他的电影中使用这种方法来传达主题。

首先,故事的大概情节是一位前刺客,简称 “新娘”,被嫉妒的前情人比尔在她的婚礼当天差点谋害。

四年后她从昏迷中醒来,在复仇欲望的驱使下,她发誓要让每一个造成她未出生的孩子死亡、令她损失四年生活的人赔偿。

在制定了一份杀人名单后,新娘开始了她的追求,忍受着难以言表的痛苦的同时面对不择手段的敌人。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甚至有些无趣的故事线被昆汀巧妙安排,在《杀死比尔》中,新娘差点被比尔杀害后,场景直接向前跳到新娘从昏迷中醒来的简短镜头,然后再次向前跳到新娘杀人名单上的第二个目标。

由于已经完成了她的第一次杀戮,当她把车开到第二个目标温馨的家门口,新娘充满了信心,尽管前面的草坪上堆满了小孩的玩具,新娘却残酷地仍然完成了她的第二次暗杀行动。

然而,这是观众看到的第一次杀戮。

在完成这次杀戮后,故事又进行了时间上的跳跃,跳到了这一切发生之前,以解释影片之前的事件,以倒叙的手法讲述故事。

昆汀精妙设计的镜头起到了叙事手法关键的一环。

《杀死比尔》的非线性叙述手法要求观众全神贯注,并需要仔细观察电影中的视觉提示来建立出完整的时间线。

镜头中经常出现新娘的 "杀手名单 “上的名字,通过视觉暗示,观众能清楚地知道新娘处在复仇之旅中的什么位置,会发生什么事件。

但是,这部电影经常选择在时间上向前推进,只有在故事进展的关键情况下才会暂停回溯时间。

事实上,新娘和致命毒蛇刺杀队之间的暴力遭遇的第一件事,直到《杀死比尔》第二卷才得到解释。

在看完第一部杀死比尔后,当并了解大屠杀的真正残酷性时,观众才能真正理解第一件暴力事件。

这样的叙事手法也能更好地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超越暴力本身理解昆汀想要表达的美学。

叙事中的时间回溯和闪回得到了加强了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刻画,失序的叙事营造了混乱,正如昆汀想要营造的他理解的女性力量:强大又疯狂,也为整部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奠定了基础。

6. 角色这部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均是女性角色,虽然都是凶残的杀手,但是每个人物有丰富的层次和与独异的气质,并且描绘了一个女性品质和误解。

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前文一直重复的“第二个目标”,Vernita Green。

在和女主新娘决斗时毫不手软,武力高强。

可当发现女儿的校⻋停靠时,她瞬间从一名凶残的杀手变为了一名母亲。

电影中有对Vernita眼神的特写,她的眼神从凶狠变味了祈求和可怜,这时的她充满着母性与对孩子的保护欲,两人将孩子送进房间。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影视中少见的对母亲角色的多面刻画,并不符号化母亲。

在影视中,母亲常常被归类为好母亲和坏母亲,而好母亲的形象永远是贤惠、充满爱心、温柔甚至柔弱的。

但是在杀死比尔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被社会认为“好母亲”的人也同样可以充满力量,暗藏心机甚至杀人不眨眼。

母亲不应该被单一的符号化,也不应该因为这个身份,“母亲”,而被忽视自己其他的品质。

这可以反映社会上那些批判母亲穿叛逆的服饰的状况,社会把母

Vernita祈求新娘放过自己女儿亲作为一个标签,弱化了这名女性本身的所有品行,从而不能接受她做出任何“不像母亲的行为。

”7. 价值观我将从两个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对人性的剖析揭露和对女性主义的阐释。

《杀死比尔》展露了人的暴力面,这种与传统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一面被视为“恶”,但是这部电影却用客观的眼光看待人性自然的阴暗面,甚至用艺术手法将它浪漫化。

“浪漫” 暴力叙事与荒诞的情节设置消除了暴力本身,给予观众一个机会与电影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冷静地观察反思。

暴力体现了人性罪恶的内心世界,暴力手段是罪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因此让人们心惊胆战的并非是血腥的感官体验,而是人物罪恶的根源,即原始的人性。

昆汀为了向世人揭露人性虚伪的面具,通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为人们赤裸裸地展现了残酷的现实,刺激效果更加强烈。

在《杀死比尔》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昆汀描绘女性力量的规律。

例如主人公新娘,毫不畏惧地为自己和腹死胎中的孩子报仇,以及日本的女刺客的冷静和力量,昆汀给予了电影中的这些女性人物与男性同样的力量和胆量,无论是心理强大还是武力上的强大。

 3 ) 施琪嘉:杀戮、奸尸、恋童癖与恶魔的救赎

01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新郎、新娘及家人正在举办婚礼。

婚礼现场有钢琴师和牧师,一切都非常完美。

但是这个时候来了一个人,在旁边吹竹萧,引起了新娘的注意。

她出去一看,原来是黑社会老大比尔(她的情人)来找她了。

新娘知道大事不好了。

她对比尔说:“我怀孕了,是你的孩子。

”话音未落,就被比尔一枪爆了头。

这样的开头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世界是没有希望的,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但是,为什么我们看电影时会觉得,在这种毁灭性的攻击性中还有希望呢?

也许是因为在新娘被“爆头”之后,我们突然发现她竟然还活着。

这一场婚礼大杀戮发生在一个小镇的教堂,一共死了七八个人,相当于灭门。

这是一个大案子,由警长亲自办案。

警长的儿子(一个小侦探)也在现场,这是暗喻在这个小镇也讲“裙带关系”,警长的儿子就是警长塞到警察局的。

警长看着特别有派头,打扮得特别光鲜,戴着墨镜——在他的驾驶座前面,至少摆了四副不同颜色的墨镜。

警长来到现场,蹲在新娘面前,被爆了头的新娘一口血痰吐到他的眼中。

警长很镇静地用手把右眼的血痰抹去,然后告诉儿子说:“这个新娘还活着。

比尔手下的几个女人,非常嫉妒新娘,因为新娘是老大的女友,还怀了他的孩子。

老大跟新娘翻脸以后,派她们在内的一群人到婚礼上把所有人都杀了,并且残忍地折磨了被爆头的新娘。

但是,当知道新娘还活着的时候,比尔派艾尔去杀她。

艾尔是嫉妒新娘的女人之一,她是独眼龙。

在杀新娘之前,比尔突然改变了主意,说:“在她还活着、还可以跟我们斗的时候,我们可以杀她;但是,我们不应在她昏迷的时候,像贼一样去杀她。

”电影从这时开始转折。

这也是昆汀的一个特点,他总是把事情推向某种极致,然后再回头。

昆汀的电影虽然以“杀人嗜血”为标志,但是也隐含其他原始的变态行径,如奸尸、恋童癖等。

“奸尸”发生在女主角整整昏迷了四年期间。

在这四年间,有不少男性花钱买通护理,与昏迷的女主角发生了关系,这其实相当于“奸尸”(这个情节似乎也在揭发医院的黑幕)。

由美国华裔演员刘玉玲扮演的玉莲是东京的黑帮头目。

早年她目睹了自己的父母被杀死,所以为了报仇雪恨,她11岁的时候扮成女童找到患有“恋童癖”的仇人铃木。

最后玉莲终于把铃木杀死了。

这个情节则对“恋童癖”给予了直接体现。

02在《杀死比尔》第一部中,我们发现里面充斥着太多的杀戮,以及恋童、奸尸等特别原始的变态冲动。

除了这些,你也会发现“盗亦有道”,而比尔就是“盗亦有道”的黑帮老大。

《杀死比尔》第一部结尾部分,女主角找到了东京的黑社会老大玉莲,准备复仇。

这时,昆汀开始把女主角推向极致。

玉莲的手下骑着摩托车回来了,女主角一个人大战几百个人。

当杀死这几百个人后,她再与玉莲交锋。

女主角被玉莲的剑砍中两处:一处在后背,一处在侧面。

玉莲很轻蔑地对她说:“你一个白种金发女郎,不配像武士那样挥剑。

不过,我现在可以让你像一个武士那样死去。

”没想到,女主角居然重伤玉莲。

玉莲在死之前,深深地向女主角鞠了一躬说:“我刚才看轻你了,我向你道歉。

”这时,女主角明白她将要杀死对方了,所以两眼含着泪说:“我接受你的道歉。

”然后,女主角像东方武士那样一剑挥下去,只见一束乌黑的长发飘落,玉莲被剑砍死。

但是,昆汀并没有直接描述玉莲被砍死的画面,而是把镜头推向非常美的东方式雪夜里。

在静美迷人、无声飘落着雪花的雪色中,昆汀完成了这一经典场景的塑造。

一般来说,我们歌颂爱情或弘扬道德,总是把它们往好的方向推。

但是,越往好的方向推就越会让我们心生厌倦。

因为如果它们太好了,我们反而觉得太假,这也许是源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恶和不满。

而另类的电影常常是把它们往恶的方面推,往无望无助的方向推。

当推到极致的时候,浪子回头,突然发生转变。

比如,日本和中国台湾的很多动作电影都是这样的。

再比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坏到极点,有一天突然变好了,你就会觉得,连他这样坏的人都能变好,这个世界还是有希望的。

03在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是:如果让天使活在一群恶魔当中,能活下来吗?

天使是活不下来的,因为有那么多恶魔,但只有一个天使,恶魔是不可能被天使感动的;但是,如果让一个恶魔活在一群天使当中,这个恶魔就有可能变成天使。

这是人类心理的某种机制。

一个孩子,如果很小的时候没有被很好地照顾,那么他(她)内心就会充满愤怒。

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接得住,即在孩子的攻击中活下来,他(她)就会慢慢地变得比较平和;如果父母接不住,他(她)就会变得特别糟糕,最后甚至会变成恶魔。

对于孩子来说,变成“恶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她),他(她)自己很难活下来。

但是,为什么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却会说我的爸爸妈妈是多么多么好呢?

这样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变成“恶魔”呢?

因为在他(她)的内心体验中,如果自己变成了“恶魔”,那么父母就是“天使”了,就不会虐待他(她)了。

当这样的孩子不断地营造“周围的人都是天使,只有我是恶魔”这样的内心世界时,现实生活中的他真的会变成“恶魔”。

昆汀喜欢把角色先往“恶魔”的方向推,让这个人杀人无数、坏到极点,由此把毁灭性渲染到极致。

到达极致后,昆汀就会突然点亮一束光线,让你感觉到在毁灭性里好像有某种道义、希望和逻辑存在。

这样一来,你就会从整体性的视角看待这部电影,把电影的方方面面有逻辑地联系在一起。

本文节选自张海音、施琪嘉、李孟潮等老师所著《观影疗心:10位心理学家的电影疗愈课》

观影疗心7.5张海音等口述 开森心理主编 / 2018 / 中国致公出版社

 4 ) 昆汀系列电影讲解 |《杀死比尔I》

在开头我们先看一下东西方的主流评论网站对《杀死比尔I》的评价。

这部片子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高达百分之八十五,为什么呢?

在之前我们看过的关于复仇的电影有很多,比如《角斗士》、《老男孩》、《告白》等影片,这些影评普遍的都是围绕着复仇的主题下展开的多角度思考的产物,比如在电影《角斗士》里,主角的复仇是一种对自由和权利的争取,是代表了广大人民意志的主动性的争取,而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复仇意念而展开行动。

很多电影往往都是只着眼于复仇这个主题的表面,而没有去进入更深的探讨,这样处理影片的话其本身就是一种只具有光鲜外表的没有灵魂的东西,缺乏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解析,也会让观众感觉到乏味。

说回正题。

《杀死比尔I》里面,我们能感到非常浓烈的复仇气息,外加上昆汀将动漫和影像两种元素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强大冲击和对多线叙事结构的完善。

而在开头的一段字幕,其实也奠定了这部片子的整体基调,冷艳、暴力,甚至可以说还带有一点魔幻色彩。

字幕标题:复仇就要冷血

说是讲女主角复仇的过程的,其实这是一部非常刁钻古怪的电影,讲的其实是过去,是杀手们自己。

(开头所呈现的黑白片的效果,其实更加剧了开头片段所想要表达出来的“冷血”,通过黑与白的高反差来营造一种光与暗、白与黑的对抗,这是彩色影片怎么也达不到的。

)而另一种表达对抗的方式,则是女主角复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称构图。

两者对抗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冲突对抗,而坐校车回到家的黑人杀手维尼塔(左)的女儿则是将这种冲突短暂解决的一个砝码。

形状正像一架天平,这样的冲突表现形式其实是加剧了影片的张力,使其在叙事结构上开始朝着情感和爱的方向发展。

导演赋予了我们得到上帝视角的权利,我们也因此可以对两人的一举一动有相对了解和熟悉。

同时在剧情上,两人的关系也从一开始的对抗变成了“隐形对决”,这种“隐形对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黑人女人的女儿的出现造成了整个大格局的改变。

然而两个女人之间的对立冲突却从未消失,必须得在最后做一个交代。

仔细听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的对抗又开始由隐形的对抗转变成明显的格局对抗,对话内容冷血,理性,而且不容质疑,不容反对,这将两个人的冲突加剧到了最大,只等到其中一个人打破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安静的环境,从而打破这种平衡。

最后,是杀手维尼塔打破了这种表面上的平衡,之后惨死在女主角的刀下。

这是关于复仇的第一章,同时也是女主角杀死的第一个杀手。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昆汀想要表达的很多东西,最关键、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冷血,其次才是暴力美学、章回体结构、多线叙事等,并且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感到昆汀想要表达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这种感受和寓言类故事非常相像,我们可以说故事种讲的是一个女人复仇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已把他理解成是一种传奇——关于每个人的传奇。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呢?

在去杀第二个杀手的前奏中,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间隙里,昆汀是利用声音来将画面进行过渡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隐喻蒙太奇。

借用此段文字来对第一章做了非常具有主观性的总结,同时这段旁白也是第二章故事的开头,奠定了第二段故事的整体基调:鲜血、魔幻、理性、冷血,如果更主观的讲的话,其实还有自由。

在这里需要详细的解释一下为什么这里说到了自由:在影片《天生杀人狂》(昆汀编剧)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肮脏的一生。

这句话的背景同时也是类似于《杀死比尔I》里所表述的关于自我压抑和本我释放的桥段,在昆汀导演的主观认知中,对于自由的追求是取决于将本我释放(本我,即存在于自我内心潜意识中的第一想法)的过程,同时,昆汀也把这种认知当做一种艺术来经营的。

同样的,在观看昆汀的其他影片的时候,你同样可以感受这种非常强烈的本我释放的气氛,在影片《落水狗》里面对暴力和人性的探讨,在《金刚不坏》里杀人不分左右的主角的情绪化渲染,在《八恶人》中对西部片的暴力元素的重新加工,都是将人性探讨和本我释放结合在一起,不仅仅在影片类型上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对故事的整体意识形态有了相对理性的控制。

比如在《低俗小说》里所出现的环状结构和故事打乱重组,都是对影片叙事手段的一种新颖的尝试,如果仅仅是在将影片中的暴力提升到美学的高度的话,昆汀的作品还未必被称作神作,但是因为结构上的新颖,使得影片在结构、形式、意识形态、故事完整度上都有了非常完整的表现,所以说看完昆汀的作品之后,你会有很深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是长久性的,而不只是“暴力快餐”。

回正题。

第二个杀手,名字叫做石井尾莲,就是图中最右边的女人。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从不知道原来暴力片段可以有这样的表现方式,在最近上映的影片《大护法》里面,将《杀死比尔I》中所提到的暴力的冷酷和快速剪辑的手法运用在里面, 造成了一种压抑、古怪、荒诞的氛围,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大护法》所要表现的关于人性的探讨后劲不足,虽然同样是探讨了人性的压抑,但是《杀死比尔I》的探讨是多方位的:比如人性压抑、本我释放、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内心冲突)、女性英雄的成长历程等多种角度来探讨和表现的。

尤其是通过动画这种开放性极强的媒介表现出来的时候,其意识形态就变得非常形象和具象化了。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估计就是这种将多国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了,利用“寓言”的形式来讲一个故事,使得故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同样的一类电影,还有《海上钢琴师》和《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等,通过一个旁白或是象征意义的影像来赋予影片极强的宗教仪式感,使得其在意识形态上所带有的传奇色彩浓厚,风格各异,但其主题思想却都是完全相同的——基于一个主要人物来营造大场景的历史背景以及对个人的多重性格的塑造。

比如在影片《铁皮鼓》、《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生存在大环境下的小人物的故事,将镜头视角局限在小人物身上,但其实真正的叙述核心是整个大环境,通过一种单一视角的镜头展现,隐喻出大环境的社会现状和人性反讽。

图中所展现的武士刀,同时也具有这样的“大环境”,也正恰恰为之后杀手石井尾莲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此外,电影中所引用的很多背景音乐,也具有烘托气氛的作用,不得不说,昆汀导演的乐感很好,而且其音乐特别应景,如果说他的影片是一只炒菜的锅的话,那么他的音乐就是一把勺子,菜吵得好不好,还是得看勺子用的好不好了。

上帝视角下的暴力美学,变得更美了,一张图就完完全全的将对立双方的关系交代的一清二楚,对称构图加上人物居中,不仅仅营造出一种规整的美,同时也将置于中间的主角附上了一层动感,而这种动感,是整个冲突中最微妙的平衡。

此外,黑与白、光与影、名与暗,这三种冲突奠定了以下三个片段的意识形态。

在影片的最后,引用了宫本武藏的一句话:复仇不是一条直路,而是一座森林,就像在森林里容易迷路,迷失方向,找不到你是从哪里进来一样。

复仇的路非常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女主角的路同时也走的那么艰难,很多时候,复仇要走的这条路,已经不是你想要走得那条路了。

他已经成为了你脑中既定的一种宗教仪式,必须去执行,直到死亡。

这部片子的解析就到这里,之后会推出《杀死比尔II》的解析,同时会对两部作品做一个总结,之后的文章里,我会一部一部解析昆汀导演的作品,揭开昆汀的暴力美学的神秘面纱,让我们走进昆汀,同时也慢慢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

来看我影评的人,留下的,我们有缘,离开的我们有缘再见,静静的听我讲完一个故事,看完一部电影,一辈子,就是一部影评那么长。

 5 ) 生硬的暴力场面,全片引起不适,《杀死比尔》被高估了

谈及昆汀塔伦蒂诺,立刻让人联想的想必是《杀死比尔》和《低俗小说》。

其中《杀死比尔》让许多人推崇备至,豆瓣更打下了8.2的高分。

一刷《杀死比尔》观感就两个字“无聊”,第二次刷,观感多了两个字“不适”。

无疑这部无聊的电影除了景别美、配乐强,一无是处。

全片女人打女人,女人打男人,女权主义者或许会赞赏有加。

至于为什么许多外国人喜欢,个人认为电影中生硬加入中日文化,可能某种意义代表了美国人对中日文化的看法,暴露了美国人的浅薄认知。

故事没有张力《杀死比尔》第一部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女人要把两个女人杀死,最后再杀死比尔。

这个过程中,新娘不仅仅杀死了那两个女人,还杀死了一大批男人。

电影把这么简单一个故事在小情节上做了复杂化的处理。

新娘在刺杀铜头蛇时,女儿的误入让剧情多了张力,可接下来一个半钟头就够无聊了。

导演仍旧使用他喜欢的插叙、倒叙手法剪辑,在电影结构上无疑昆汀是天才的,可是在故事内容上,至少这部电影略有些简单化。

先是介绍新娘苏醒,这一节让独眼女杀手彻底装了回叉,结果比尔一个电话打过来说不杀了。

本来我还提心吊胆,一时乏味起来。

新娘苏醒之后,遭人奸一节算是稍有张力,而乱入的日本动画,画面很美,但是仍旧是无聊。

在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导演都花在了新娘杀日本女大佬上。

先是为杀人做准备,这段逻辑说服力很弱,她为什么一定要拿把武士刀去杀女大佬?

这段中服步半藏给新娘秀他收藏的武士刀,更像是一部卖刀广告,导演用各种镜头来表达他对武士刀的喜爱,但新娘拿刀流露出的感动眼神,让人不明所以。

导演爱刀起码在剧情上做些合乎逻辑的处理,但昆汀没有这样做,只是生硬地表达着他的喜欢。

昆汀一向任性,这种任性的电影手法让一些片子成为经典,也让一些片子使人诟病。

新娘练了一个月的武士刀,便找女大佬挑衅。

这段逻辑说服力更弱。

因为就用刀来说,女大佬身在本土,对武士刀当然更熟悉,浸淫时间更久,最后惨死在一个只练了一个月的新娘手中,女大佬死时肯定特憋屈。

整个挑衅过程,我劝心脏不好的人还是不要看了,别提什么暴力美学,我从来不觉着暴力能和美挂上钩,这么说的人,心理必然有点变态。

至于昆汀,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他不去拍电影,这个世界会多一个变态杀手。

新娘杀人一片,但那削瘦的身躯蕴含着无限的能量,与还未动手、精力充沛的女大佬比试,竟然丝毫不弱。

显然导演为杀人而杀人,新娘的女主光环增加了电影的不合逻辑之处。

整部片子,导演为致敬日本文化而致敬,为暴力而暴力,对故事本身的处理十分幼稚,甚至有些NC。

极度克制的一面

《杀死比尔》相比于其他电影,我有一点喜欢,昆汀终于不再是个话痨了。

在这部电影中他把很多环节都做了简洁明了的处理,比如美女果果要杀那个想上她的男人,闲话不多,一刀毙命。

至于其它昆汀身上固有元素,这部电影都有所收敛。

比如他钟爱的脚丫子,没有其他电影那样密集,只是在新娘从医院逃出来,因为长时间躺床上,下肢已经麻痹,她盯着脚丫子,希望让它动起来。

推崇女权主义在《金刚不坏》中我就提过,昆汀是个极端女权分子。

《金刚不坏》中三个女人开车撞一个男人,把男人撞的面目全非,惨死车里,电影结尾处三个女人欢呼雀跃,看得十分过瘾。

关于这点,《杀死比尔》中更是有集中体现。

主角新娘是女人,比尔的几个手下也是女人。

另外,日本的黑社会本来是男人的天下,结果被一个女人掌控。

尤其是在新娘挑衅女大佬一节中,新娘将男人们杀得满地都是。

在女人面前,日本男人显得不堪一击。

《杀死比尔》全片都在抒发导演对日本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暴力的推崇,可惜故事一般。

许多人谈暴力美学,在这部片子中的暴力只能引起我的不适。

总结来讲,《杀死比尔》被高估了。

 6 ) 一定要抱着成见去看!

我自己有双DVD-9的套装,而且看过不下十遍了,我想这和我生于七十年代也有些关系,在我的印象中香港武打电影就如同《霹雳情》一般,在现在看来夸张的跟斗,刺耳的噼啪声;如同李小龙电影,仇人见面时的警报声,从全身镜到眼部特写的大推镜,这一切的一切在Kill Bill中都被用得淋漓尽致,更有趣的是一人多角这个粗制滥造的毛病也被昆汀悉数还原。

念旧的影迷不如拿着早期港产武打片的蓝本对照来看,这样的片子更多的乐趣在于对比,在于“找大同”,至于这一类型的电影,我更愿意称它为“寻仇片”。

 7 ) 如此暴力美学,对此片高分的不解

来自9年后的补充:9年前写下的影评,我还记得当时那天带我弟看了这部电影,当时豆瓣是8分吧,标签暴力美学,我们在广东从小看着港片长大,当然对这很期待,然而看完后只觉得浪费时间,我那会豆瓣也用了一两年,就没注册,后面实在忍不住注册了账号写下,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一段一段的吐槽,是当时看到别的影评越看越恶心就吐槽了起来再后来我也看了几部昆汀的电影,我引用一下我在评论区的回复吧,昆丁的电影我也看过一些,昆丁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对角色塑造,这点不可否认,但叙事方式和暴力美学这个我并不认同,以我个人角度看电影,电影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叙事方式就是摄影、剪辑、场面调度这些,这些是服务于讲好一个故事的手段,而昆丁在我看来就是精于耍手段。

暴力美学,对于从小看港片长大的我,杀死比尔真的称不上,电影里的这些场面真的看着并不出奇,让我不适的不是暴力场面,是对这部电影暴力美学的跟风吹捧。

…………手机打个分割线…………………到处溅血就是暴力美学?

从这部电影中我完全无法感受到暴力的感觉,更不用说所谓的暴力美学。

对这部片的剧情我不想怎么说,这部片讲的是复仇,但其实不过是借着复仇者个外壳,毫无逻辑的到处溅血而已。

里面无逻辑的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 = 当我看到如今国产动作电影虽是较以前有所不如,但偶尔有一两部在当今还算不错的都无法突破7分,在看到这部7.9分的杀死比尔我还是忍不住发了影评。

这部片分数被打到这么高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要说暴力美学的话,不是随随便便溅血就是了,要让人感受到暴力的刺激感,但这部片我完全无法感受到。

我在想如果这部片的导演换成国内导演的话,还会有如此高分?

评分时跟风狗太多,有时看到别人说这部片有多好,明明是很烂的片,因为一个暴力美学如此高端的词,就以为自己评高分的话是懂了这部片,感觉自己向牛逼迈进了一步。

反观某些国产片明明是不错了,大多却会硬在里面鸡蛋里挑骨头,如有一两点不足,就会成为一部片低分的原因。

这部片配乐还不错。

给一颗星给音乐吧。

 8 ) 说实话不懂为什么很多人评价很高。。因为是大师作品?

确实片头还蛮吸引人的。。。

音乐一开始也很引人入胜。。

但是 = =。

说实话从女主站起来开始这部影片就完完全全鬼畜了,一部蔑视牛顿蔑视日本文化蔑视物理常识完全是为了导演自我满足的作品而已。。。

完完全全的。。

烂先不说我对暴力美学没有什么研究。。

把人像切葱样切就是美?

然后1、我很好奇人的手是有年轮的?

2、四年为什么她没有肌肉萎缩。。。

我摔断腿四个月没动那条腿两条腿就完全不是一个大小了。。

而且还能恢复的那么快,最多半个小时左右手臂肌肉已经可以割断人脚踝后面厚厚的神经了,还只是一把普通小刀。

3、会喷血的不是只有大动脉,为什么砍掉的手会环状喷血。。

4、再锋利的刀砍了那么多骨头,钢铁,居然完全不会卷。。

这是不是有点违背铁的属性了,再怎么混合改良也没这么厉害吧,又不是金刚钻。

5、就算我对铸造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女主砍了这么久,手臂肌肉怎么也该完全麻痹了。。

她可是结结实实砍在骨头上和钢铁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来着。

6、女主在楼梯扶梯上明明已经完全往后倒了又能站回去。。

我们的地心引力是开玩笑的嘛?

7、为什么那个日本女生卷那个铁球的时候明明绕住她自己的脖子了铁球却没有继续绕最后砸她脸上。。

当然我没有这么试过但是看起来很奇怪,那个方向似乎怎么用力都不能避免这样的结果啊。

8、为什么那些保镖像大陆战争片里的日本鬼子一样刀刃碰一下就立马挂了。。

9、这个是真的疑问,那些保镖冲出来的怪叫是为了吓女主吗?

还是导演对文化歧视的异样体现?

10、我很好奇的一点,这么锋利的一把刀是怎样安全带上飞机的?

日本民航是吃什么的。。

11、很鬼畜的一个方面,为什么日本黑道老大,身边一个人都没有配枪。。

让女主在那里砍来砍去,就算古装片这种时候也拿出箭了吧。

12、那个铸剑师到底是干嘛的,看起来历经风雨的样子,居然因为同情女主给她铸剑,还是一把绝世好剑,步惊云都要哭了。

而且是一面之缘,还那么友善,那么信任女主。。。

要是他有仇家估计早不知道死几百次了。

13、这个从女主醒过来我就很想问。。。

机票,买车(后来她开的不是抢来的那辆傻逼车),不说钱哪里来,同时还能不被追杀,没有身份证却能顺利买到机票,等等等等。。。

四年昏迷,以前是杀人组织成员,所有的社会资源应该都已经没了吧,和她有关的社会资源组织应该也非常清楚啊,女主如何去利用?

还是她抢银行了?

14、最后我很想吐槽的一点:那件李小龙的衣服。。

真的很。。

鬼畜。。。。

 9 ) 不同年龄的认知差距果然很大~~

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初中,当时倒是没有被到处乱飞的残肢断臂或是瓢泼似的血吓到,但是说实话,当时觉得里面的武打动作太尼玛假了,一直没停的笑到抽筋。

不过中间那一段动画确实把我震撼到了,至今记忆尤深但是鉴于里面的人打架太过白痴脑残,当时对其评价不高。

今天从新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这电影尼玛是个奇葩啊!!

虽然依旧认为打架很弱,但是看到日本刀两眼瞬间发直。

(没办法,我是冷兵器控,对日本刀没抵抗力,尤其是服部半藏家里那一段,口水都要留出来了顺便八卦一句,御莲的那把刀好漂亮啊!!!

)当初给这电影评价是“很无聊的脑残混战”,现在的评价是“一群不会打架的人表演出来的唯美音乐剧,产物是一堆尸体的残肢断臂”所以说年龄不同,认知差距也很大啊!

很多人说kill bill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作,但是说实话我更欣赏sin city,相比较来说,kill bill这种为了流血而流血,为了暴力而暴力的情节,我反而觉得有点做作,尤其是里面的残肢断臂到处乱飞,从头飞到尾啊。

其实偶尔的血腥还是可以称得上美的,比如最后两位美女在雪地里对决的那一段,虽然血腥,但是华丽丽的美到爆表啊!

但是之前一堆人打来打去那一段,我真是不敢恭维。

明显的一群弱智脑残好不好,打架姿势都不专业,这样也算是东京黑帮的精英队伍?

而且那一堆死人的场景真的说没上有啥美感。

(倒是中间有个人被打屁股那段,哈哈,确实很好笑,黑色幽默有木有!

女主那一段帅到爆啊)其实这电影最出彩的并不是他的暴力美学或是武打动作,而是里面的配乐(个人认为)。

越是残酷的情景,越是有悠扬的音乐作陪,导演乃是故意的吧。

中间讲述御莲童年的那一段动画,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亲眼目睹双亲被残忍杀害,仅仅还是9岁的孩子就已经学会了仇恨,并最终在两年后复仇成功。

两年前,这个孩子的眼神还是清澈透明天真无知的,面对残酷的死亡表现出的是恐惧和痛苦,但是两年之后,同一个人,亲手杀死仇人时眼神中流露出深邃的冷酷,并且能够冷静的杀掉冲进来的打手。

谁能够想象,仅仅是两年前,她还是一个面对家人被杀手足无措的小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她躲在床底下,看着血慢慢浸透床垫,一滴一滴的滴到脸上,悠扬的音乐响起,房间被大火包围,这场景尼玛简直太绝了!!!

导演就是个天才!!!

这音乐太能烘托气氛了有木有!

还有一开始那个独眼的美女护士(不好意思忘了她名字了),一边吹口哨一边走,美的我想往墙上撞啊!

除了配乐,其实电影的剪辑和故事的叙述手法都很有意思,艺术感很强。

其实这片子我很想放到文艺片的范畴里面去,毕竟情节没啥意思,就是一女杀手侥幸没死四年之后的复仇故事,俗烂的故事,但是很明显的导演想要把这个故事尽量说的传奇而又唯美,因此便掺杂了很多很多美到肝颤的音乐。

总体来说,这电影很有个性,我喜欢

 10 ) 台词给力

一部好的电影,里面的台词必定是要能够捕获人心,并给人以深刻触动的感觉。

它会停留在你的脑海里,和画面一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不会让你有看完就忘的感觉。

台词其实就是一些词语,然而独特的排列方法将它们组成了清晰的句子。

然后在电影构成的独特环境下,每个句子又拥有了不一样的气息。

是这种气息让我们记住这些句子,进而记住了这部电影。

借鉴网络,不妥私信删

《杀死比尔》短评

爽感+音乐。值2星。

6分钟前
  • 较差

昆汀真心是在玩电影啊!分屏、动画、黑白各种风格糅杂,血浆喷射一路爽到底,还有决斗前那个据说累晕摄像师的长镜头,加上画龙点睛的配乐,成就暴力美学的经典。

1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又名: 杀死比尔导演: Quentin Tarantino (昆廷·特拉蒂诺)主演: 乌玛·瑟曼 Uma Thurman上映年度: 2003语言: 英语官方网站: http://www.kill-bill.com/imdb链接: tt0266697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14分钟前
  • 传说
  • 推荐

作为一名正常女性,实在对如此佳片欣赏不能……除了昆丁“玩电影”的feeling贯彻始终,其他诸如暴力美学之类的全都无感。最悲哀的是,我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的这片啊!so sad

18分钟前
  • 方熙芯
  • 还行

还没粉红片好看.....暴力美学这噱头啊.....就是艺术体操+击剑

23分钟前
  • 很差

酣畅淋漓。看得我那叫一个目不转睛啊……爽翻了好么!痛快有力的剧情,通关打怪的设定,还有各种非常赞的音效,片子给我一种打游戏的快感。你在这里找不到任何大道理,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复仇。永远不会放弃的复仇,伴着满屏幕的血浆。 其实这两部杀死比尔,其它的篇章也没有太棒,但关于东京老大刘玉玲的那个篇章实在太惊艳。其它的篇章都只是暴力而已,这个才真的担得上暴力美学。这是一个非常日本化的篇章,对于漫画的直接引用,日本音乐、日式庭院......甚至果果这个未成年的角色,都有点日本二次元的味道。各种日本元素浑然天成又十分有趣。此外,镜头利落而唯美,节奏畅快。嗯,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棒的动作片片段了。

28分钟前
  • Julien
  • 力荐

我觉得这个满商业化的- -

29分钟前
  • 代表月亮rock你
  • 较差

这配乐!

3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说好听点是开创了一种电影类型,说难听点,真是炫技不成反类犬的典型

37分钟前
  • 灭霸丢了人间
  • 还行

没什么感觉。昆丁这部片子里所要表达的所谓的暴力美学,在东方人看来实在只是做作的唯美。

42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这是部看起来很奇怪的电影,比如没有逻辑。暴力美学么倒是配得起。我欣赏的 一是配乐 二是画面中对大量白色溢出的处理 三是某些画面太精美了… 话说那些个血液喷来喷去也太恶心了点

46分钟前
  • Mmm
  • 较差

杀,杀,杀。音乐很不错。

4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镜头和音乐真是fucking brilliant!不过其他的就很一般了。三星半

51分钟前
  • coney
  • 还行

原来昆汀的片都这么NB搞笑2乎的。。

53分钟前
  • 泥鳅鳅
  • 还行

昆丁向邵氏兄弟致敬之作。对这种美国人拍的武侠片不是很感冒。开始是悬念片,后来变成武侠片,后来又变成日本动画,后来又变成暴力喷血片,后来又变成西部片(当然这是第二部了),最后一看~哇!原来是爱情片。估计这是此片神的地方吧。村姑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刘家辉饰演刘玉玲身边的光头

58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各种血花飞溅,各种断手断脚,各种鬼哭狼嚎~~人死的都超快~~然后就是配乐太帅气了~~P.S.为什么我会喜欢Quentin呢?我自己都搞不懂~~

1小时前
  • 兽布鸟
  • 推荐

女人凶残起来真的是比男人凶残的。记得大学时一个学医的学长对我说,他们上解剖课的时候,往往女生下刀更快,解剖起男性毛细血管最多的那个器官时擦擦擦眼睛都不眨一下的~

1小时前
  • R
  • 推荐

昆汀用装逼的作派掩盖自己的虚弱,镜头语言乱七八糟,打斗场面更是一塌糊涂。完全不能理解,一群杀人魔头,非要用刀,为什么不用枪?

1小时前
  • 月下劈云笑一声
  • 较差

原本以为会不错,事实证明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配乐都不错,但基本都是听过的。。。剧情则太Shit。。。演员也很搞笑。

1小时前
  • 入泥水也
  • 较差

以画面来衬托音乐的电影,作为视觉动作片它卖不了几个钱,钢丝吊得实在是……so蜗把它当喜剧来看。忍者式下楼梯实在太囧了。女主穿成李小龙的样子是什么意思?ps: 是平面设计的不错参考资料

1小时前
  • pros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