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里的恶吗?
争夺,嫉妒,mark 一下##0暂不回顾/r/影视/电影贱女孩。
4.16(2),4月17日星期三,晚上泡脚看完。
看了好2天。
,女生们好像都是带有些嫉妒属性的,尤其是影片中的高中女孩。
女主作为一直接受家庭教育的人,突然到了高中去上学,感觉她好像也不知道应该和谁交朋友吧,和2个人交了朋友,然后打探“敌方”,进入“3人明星女孩”中,但是她们被大家讨厌,她们有一本写大家八卦的书。
,后来不知道咋回事,女主被怂恿害那个“女王”。
她们想办法让她变胖,让其他朋友讨厌她。
“女王”出大招,把八卦书上写上自己,然后给老师,最后把所有的复印乱扔,大家乱成一片。
【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破碎】校长怀疑体育老师在掰开两个女孩打架,但是怀疑他和其他女生是不是有染。
,最后校长让女老师讲话,她做了几个小测试,让大家看看彼此是否喜欢讨厌对自己有敌意,让大家慢慢打开了心,最后“3人明星女孩”也解散了,大家过上了平凡安静的生活。
(里面还有那个女的和之前的男朋友和好,就是为了气女主,,女主追那个男的,却被说,你和那个女的一样,,不过最后,大家说开了之后,那个男的也喜欢女主了,真是romantic的故事)。
经常混livejounal和tumblr这些外国妞居多的网站,知道今天她们恶搞的时候还喜欢用Mean Girls的台词来配图。
最受欢迎的是"how do I even start to explain Regina George"那一段。
首先我要说的是,中文译名“贱女孩”实在太烂了。
Mean Girls里的mean的意思是刻薄,从电影里也能看出来,它形容的是这些女孩子嘴巴很坏,背后贬低别人,抓住一点小问题不放。
我觉得翻译成“坏女孩”也比“贱”这个字眼好一点,因为“贱女孩”实在容易让人误解成男性骂女性的词汇。
电影本身我已经看了不下十遍。
第一次看,你可能觉得这就是一部普通的青春片。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各种讲高中生活的片子层出不穷,Mean Girls仍然有让人难忘的独特之处。
电影的班底大概也是校园喜剧这个类别里最豪华的了,如果你除了Lindsay Lohan谁都不认识,那真是太浪费资源了。
编剧Tina Fey,还扮演了数学老师,著名的喜剧演员和编剧,成名于SNL,拿过数不清的艾美,2010年刚刚获得美国喜剧届最权威的奖项马克吐温幽默奖(每年只有一个获奖者,不像茅盾文学奖一次发一排)。
导演Mark Waters,之前导演了Freaky Friday,跟Lindsay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制片人Lorne Michaels,SNL的制片人——拍这部电影的时候Tina还没有离开SNL,所以她利用了很多SNL的资源。
在花絮里Tina也提到跟SNL的同事合作很开心,虽然自己像妈妈辈的人感觉很老,但很有家的氛围。
演Regina妈妈的是Amy Poehler,也成名于SNL,非常搞笑的一个演员。
08年大选的时候她和Tina一个扮Hilary Clinton一个扮Sarah Palin简直是天作之合。
演Lindsay妈妈的Ana Gasteyer也是SNL的演员,还有演校长的Tim Meadows. 看过几年前的SNL的人都会对他们很熟悉。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不知道SNL的来头有多大,就看看从SNL里走出来的喜剧明星——Sarah Silverman,Chris Rock,Will Ferrel,Julia Louis-Dreyfus,Eddie Murphy,Mike Myers,Adam Sandler,另外纽约出来的很多喜剧人都在SNL当做编剧,比如Conan O'Brian. Al Gore的女儿现在就在SNL当编剧。
让我搞不懂的是,Mean Girls是派拉蒙出品的,而不是SNL的东家NBC/Universal. Lorne在花絮里也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另外,演Lindsay爸爸的是Scrubs和the Middle的主演;演Regina的Rachel McAdams,如果你没认出来,是the Notebook的女主;演Karen的Amanda Seyfried在演了很多类似的dumb girl的角色以后,通过Mamamia获得成功。
Tina是一个杰出的女性主义者,她在Mean Girls,30 Rock还有Baby Mama里扮演的角色都是聪明独立事业成功(在Mean Girls里稍微差点)但却因为不符合社会性别定位而感情生活不顺的女性,以此作为对男性主导的社会观念的讽刺。
在SNL的Weekend Update她走的也是这个路线,一边提出女权主义的观点一边自嘲女权主义的尴尬处境,借讽刺对屈服于男权自甘堕落的女性怒其不争。
大选期间她提到女选民不愿投票给Hilary,因为她们觉得她是个bitch(这又和mean girl的意思不一样了,这里bitch的意思是与“温柔娴淑”相反的强硬难搞的女人),Tina:"She is [a bitch]. And so am I. Bitches get stuff done. That's why Catholic Schools use nuns instead of priests... At the end of the year you hated those bitches, but you knew the capital of Vermont.“Mean Girls的构思来源于一本书,Queen Bees and Wannabes,女作家Rosalind Wiseman也出现在了电影花絮里。
这本书不是讲故事的小说,而是描述分析美国高中女生圈子的小社会,给父母提供家庭教育的建议。
美国文化中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多注重于外表,宣扬相对肤浅的审美观,对年轻女孩影响很大。
高中女生处在成人之前转型期的尾声,多数心理倾向自卑,对于自己的定位非常敏感。
她们希望成为完美的女王蜂,芭比娃娃,希望从外表上引人注意——很少人理智地思考内在的问题。
然而金字塔顶端的永远是少数。
美国高中普遍存在几个可以呼风唤雨的“完美”女生,也就是所谓的queen bees,其他女生对她们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
而同时,queen bees也不是完人,她们同样是有自卑的一面。
Rosalind Wiseman和Tina认为,mean girls之所以说别人的坏话,是为了转移注意,掩盖自己的缺点,显得自己比他人要强。
电影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说明,贬低别人并不会让自己更好,毁掉别人的生活自己也不会好过。
最后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幕后花絮。
因为分级电影进行了一些删改。
现在的电影成片是PG-13,原本因为含有太多骂人的桥段差点被分到R级。
粉皮书里写到一个女孩made out with a hot dog,原本用的动词是masturbate. Cady在自己的party上撞见Gretchen和Jason接吻的一幕,原本设计的是oral sex(没有暴露镜头)。
Regina在拉丁语里是queen的意思。
演Regiona妈妈的Amy Poehler只比演她女儿的Rachel McAdams(她演这部片的时候已经25岁了!)大六七岁。
Lindsay比演她同学的Rachel小8岁。
Lindsay看剧本的时候最想演的是Regina,但考虑到公共形象和自己的妹妹,还是选择了相对正面的角色。
Amanda Seyfried (Karen)本来是Cady的备选,后来Lorne觉得她适合演dumb girl,而她自己也承认有时会问傻问题。
演校长的Tim在拍摄前手骨折了,于是电影开始给他加了一段台词解释手上的石膏圣诞晚会上印度数学男的那段rap是Tina和Amy指导的。
电影里Cady的妈妈工作的西北大学就是扮演者Ana的母校。
Tina说选演员的时候看中男一号Jonathan Bennett (扮演Aaron Samuels) ,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有点像自己在SNL的搭档Jimmy Fallon.电影里四个女生的小团体叫"the Plastics"(塑料),她们唱jingle bell rock的时候穿的红裙子就是用塑料做的,服装师说这是一种意象。
Tina的角色,数学老师Norbury,是她高中德语老师的名字。
High School Musical的女二号Ashley Tisdale参与过Karen的选角。
Janice Ian的名字是向七十年代歌星Janis Ian致敬。
她是SNL首播集的音乐嘉宾,并且她是出轨女同。
Rachel McAdams (Regina)的金发是假发。
电影最后的舞会上响起一首歌,Lindsay说I know this song. 那首歌叫Built This Way,创作人/表演者之一是DJ Samantha Ronson,Lindsay后来的同性爱人Lindsay的角色Cady是一个发音常见、拼法特别的名字(通常类似的名字是Katy或Katie,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总叫错Cady的名字),这个名字来自于18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Elizabeth Cady Stanton的名字。
(Tina设计的人物名字基本都有特别含义。
)
今天晚上一口气把《mean girls》看完了,意犹未尽。
作为一部美国校园电影可谓是非常成功的,把高中校园里女生之间的矛盾和小团体的各种事件都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家庭式教育的女生凯蒂,第一次到北岸高中上学时感觉学校就像个充满了暴乱的地方,另她非常不适应,与此同时,第一题上课被老师和同学各种刁难和指责非常令她不习惯,衣着服饰发色在其他同学眼里都是土包子一样的存在。
后来先结识了两位普通好友,而且我认为是一开始她最真实的朋友,抛开指使她监视“魔鬼身材”圈子不谈。
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个万众瞩目的女生,在这部电影里就被称为“蜂王”,北岸高中的蜂王就是莉贾娜,家境富裕、长相身材都没得挑,最主要是在每个学生中都享受着被瞩目被崇拜的感觉,她的衣服行为举止能在一天内迅速称为被争相模仿的对象。
其实在中国的学校也是如此,至少那个女生在大家看来脾气又好,典型的白富美形象,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在女生圈子中明潮暗涌的各种矛盾和纷争。
其中一个镜头是莉贾娜的背心被剪了两个洞,但第二天全校的女生都穿着那个样子的衣服来上学,这便是她足以引领的潮流。
还有一个镜头,莉贾娜在喝凯蒂抱怨时赞美了一个穿着母亲的衣服的女生,在她走后立马跟凯蒂说“这是我见过最难看的衣服”,这种表里不一口蜜腹剑把女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图刻画得淋漓尽致。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三方电话”第一次出现,我以前从未想过还有这样一种方式,“魔鬼身材”圈子里的每个人都想尽办法挑拨离间。
这种生活方式使原本单纯的凯蒂到后来逐渐成了莉贾娜的翻版,用亚伦的话说就是“你就是她的克隆”。
每次面对大家时候的不吐不快忍无可忍,可还是得扬起嘴角装作不在意很开心很放松的样子,同样的至少在表面上大家的关系还是非常融洽的。
女生之间的明争暗斗演变到后来把老师都拖下了水,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中的诺不里小姐,她真的是一位成功、睿智的女性,她让女生们直接面对这种问题,几乎每个小圈子里都有自己的问题。
同样的在凯蒂把《红唇烈焰全书》的责任都背在自己身上时,我也佩服她的勇气,她说“我只是想尝试一下心方法,不在别人背后议论。
”在参加高数比赛的时候凯蒂说了一段话,“当你被蛇咬了一口,你就要把毒液吸出来。
那就是我要做的,把生活中的毒液全部吸出来。
”“取笑别人并不能阻止她在竞赛中打败我。
说别人胖,不可能使自己变瘦,叫别人傻瓜,自己不会变聪明,而毁了莉贾娜一生,也不会使我更加快乐。
生活中要做的就是努力解决在你面前的问题。
”她的父亲鼓励她说“集中注意力学习一段时间,你还是个优秀的学生不是吗?
”这与诺不里老师说的“不要为了男孩而荒废学业”有同样的道理,不管怎么样都要学习,实在被误解不想解释也只能学习,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还是个学生的目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以后处理女生之间的矛盾有了新的方法和尝试,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如做更好的自己。
只要不去在意,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使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ps.以下并不是认真的点评,只是我在观影时的一些乱七八糟的截图和想法,大家看着图个乐就行。
贱女孩女主第一次出镜!
好米哦
美式校园的霸凌氛围直接拉满了哈哈哈哈哈哈
笑不活了,原来我时至今日还在穿千禧年的复古穿搭
这生理课真给我笑死了
这不就是我120斤时候的身材嘛!!
我直接哇塞!
这也太漂亮了吧!!!
金发尤物
抖M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真的会笑
好漂亮!
我爱美式辣妹
女主真的好纯好漂亮
好帅噢!
是男主吗?
小女孩好可爱哈哈哈哈哈哈
太美了真的
好米啊!!
像王子公主
《贱男孩》
Jingle bell真的美绝啦
好喜欢没有心眼的笨蛋美女!
好米啊谁会在意她mean???
人间真理
原来甜品真的会让人变胖变丑变老
太好看了!!!
真的太美了
泪目了,本以为是利用,没想到也还有一丝真情在
有一说一,女主这张真的好美
复仇!
黑化!
啊!!!
(还瘦回来了
她到底为什么可以这么可爱!!!!
笑死了我本人的注意力be like:
这一幕和亚裔小哥真的绝配了,喜欢看一些学霸组
无语真的美晕了!
瑞吉娜,即使这样我也真的爱你TT
Grool
世界在下沉,我们在舞动
好配啊他们
女孩世界恢复平静,Regina真的不管怎样都好美
我的评价是:不如上一届不过真有点莞莞类卿的感觉呢
总体评价:Mean girls是经典的美式校园片,里面充斥着各种时至今日还在广为流传的梗。
比如一些传统的偏见和霸凌。
在我这里这部片子就是全员恶人,女主后来醒悟过来的片段倒也没有让我特别触动,感觉有点太fake了。
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是不用带脑子的下饭就喜剧片,虽然有的剧情太离谱让人摸不着头脑,整体走向也没什么心意,whatever,我是觉得看看帅哥美女的颜就足够了,其他就不用苛求那么多。
私心最喜欢的角色应该是Karen,笨蛋美女怎能不爱?!
怎么不给我们小可爱安排一个cp!
其实Rigina我也蛮喜欢的,尤其是黑化那一段哈哈哈【三观不正的发言总之,还是希望生活里少些雌竞,美好的女孩子一起上课逛街聊八卦难道不是更有趣的事嘛?!
一堆废话输出完毕,END.
看了《Mean Girls》的音乐剧之后一直想再刷一次电影,今天终于刷完了,实在太喜欢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大学时随便瞎看的,说实话,有点没看懂,里面那些因为里面太多美国的青春流行文化的口语,比如说dyke,当时完全不知道这个词是机车女同的意思,所以错过了整个电影里关于Janis的笑点。
当时那本Burn Book的逻辑也没弄明白,我还以为是个写别人秘密的粉色小本,结果这次才看懂原来就是个瞎编乱造的诅咒手册,而且当年连“so fetch”的笑点都没有get到,真是英语专业mean boy的失败啊!!!
看了豆瓣上一则影评,说不喜欢它的中文译名《贱女孩》,因为中文的“贱”容易让人联想到“下贱”。
仔细一看,这篇影评是九年之前写的了,现在“贱”这个字眼慢慢也变得没有那么“贱”了。
在流行文化、办公室文化、都市文化里,当我们说一个人很“贱”的时候,通常就是指这个人嘴巴很刻薄。
可见语言的含义(connotation)是在随着时代不断延展的。
这部2004年的电影想法还是非常先进的,无论是Cady来自南非的这个设定,她之前的homeschooling,还是gay蜜的小贱嘴,黑人女孩说“I’m from Michigan”那个白眼,女数学老师和校长调情,单拎出任何一点都可圈可点。
有些细节,比如说参加数学竞赛的必然是华裔和亚裔,放在现在就有可能被扣上“刻板印象”或者“政治不正确”的帽子,放到天朝,那可真是千刀万剐了——但是这可是十五年前的校园青春片!
音乐剧版本是去年才在纽约百老汇上的,喜欢这部电影的一定不要错过,内容更加丰富了,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什么instagram、FaceBook全部搬上舞台,男主角非常政治正确地成了个亚裔,数学天才也很政治正确地成了一个非裔。
Tina Fey在开场时候的外话音告诫大家不要摄影摄像的时候,用她贱兮兮地语气说,“There’s no point taking pictuers and videos, cuz there is already a movie about it”,全场爆笑。
还是喜欢这个概念:“当你在打倒贱女孩的路上,你自己也变成了贱女孩。
”颇有点《杀死比尔》的“当你在复仇的道路上,你自己也……”这种哲学意味了。
当然,浴血新娘也曾经是比尔手下的贱女孩。
结束的时候,Cady在舞会里把皇冠掰碎扔给所有的女孩,和心爱的人相拥热吻,两场我都看得有点感动了。
BTW,电影和音乐剧里用的歌曲都非常好听(电影的是Samantha Ronson的Built This Way,音乐剧的版本叫I See Stars)。
另外,这部电影的最大的成功在Cady在数学大赛上看到对手女,想到的那一套为人处世的原则:Calling someone else fat won’t make you any skinnier.Calling someone stupid doesn't make you any smarter.And ruining Regina George’s life definitely didn’t make me any happier.All you can do in life is to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front of you.大概是让我们着眼去解决自己眼前的苟且,不要讲别人坏话,在别人身上找优越感了。
但是怎么可能做到啊!!!
我的好朋友夏洛特说:“和闺蜜在一起不讲别人坏话干什么?
读诗歌吗?
”看到Cady内心独白这一段,我立即拍了个小视频发给我的月半合伙人,他有点像Cady的那个胖gay蜜。
然后我告诉他:But calling you fat indeed make me much skinnier.Calling you stupid DOES make me smarter.And ruining your life definitely makes me happier.嘻嘻。
啊。
我真mean啊。
深夜看电影挺感触的,随便写写吧。
作为一个曾是mean girls,并且属于wannabees的人,我想说的是我也被bully过,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并且这么说起来很不可思议,但是环境真的会影响人。
就像我mean girls时我最好的朋友是我们圈子里的Queenbee她有很多坏习惯,她让我相信欺负别人是很快乐的,而且说实话,真的很爽,真真切切的让人感受到你一个行为居然可以ruin a people‘s mood但是这些该死的行为让我长大后不断忏悔,每每想到都惭愧。
她也是。
其实我们主要欺负一个暗恋我的男生。
她让我相信那个男生是个失败者是个傻瓜,并利用他对我的好来为我们两个谋取利益。
现在想想,更多的是她利用我为她自己获利。
但是我当年怎么会明白呢?
我很单纯,但我不会说自己是无辜的。
因为我知道我做错了但我还是在做,我甚至对那个男孩有点点好感,但是我更不想让我的queenbee因此讨厌我,因为一旦我坦诚自己对他有感觉了,那么我在queenbee眼里也会是个失败者。
这就是人的心理,一个你渴望成为的人会让你愿意付出一切得到她的认可。
I was that stupid one.(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格雷琴还有瑞金娜的追随者们为什么会是这种心态,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理解)后来我脱离了这个mean girl friend,我来到新环境,接触新人。
我因为对新的queenbee有威胁所以被bully过一小段,(因为她觉得我的颜对她有威胁。
我不是自夸,其实我一直觉得她比我好看,但是她还是嫉妒我。
我为什么知道?
因为她主要是在男生面前诋毁我的容貌,说我不如她好看,但是从来不这么说其他女生。
注意:她只是说我不如她好看但不是说我丑,所以这反向证明了她知道我对她的威胁是什么。
)甚至有一次physical harm(她也曾让我做跟班之类的角色,但是我没有任由她控制,我在经历过mean girl life后我只想过simple life,因为这才是真实的我,我之前都是被带坏了,我本质并不是那样)但是所有看到的人都只是站在那里看着事情发生再结束,甚至包括我当时的新好朋友,她什么都没做。
我不会我说我曾经很清白,但当时我深刻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沉默的人也是施暴者,最糟的是他们甚至都不会被别人诋毁,因为大家都只会关注施暴者和被暴力的人!
而那些没有挺身而出的看戏的人就是生活中的大多数人。
说回我自己。
如今欺负过别人的女生居然也被暴力,估计这才是大家想看到的结局吧。
虽然我的被暴力程度真的比这电影描述的轻太多了。
主要是我天性乐观,没有被打垮,一直以来心态很积极,没有抑郁没有轻生。
并且我暴躁了一顿让那个人明白我不是小绵羊。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再详细描述一下。
我曾经的种种mean girl行为全都是基于我的朋友让我做的,并且她们都这么做潜移默化把我与她们同化。
我接受了是为了让queenbee也喜欢我,因为当时的我是一个非常渴望变得受欢迎,拥有很多很多朋友的人。
因为当时年龄小觉得这是很棒的事…当我脱离她们后,我发现我根本就不是那种女孩,曾经的我是那个着迷的凯蒂,我学习了她们的行为因为在我们的圈子里做这些事并不奇怪,并且会让你产生一种我做的事很正常的错觉)可能有人看到我曾经作为mean girls里的施暴者会觉得我活该。
是啊,可能真是如此。
我的愧疚也都是真的,不然我干嘛要写出这些事来表达我的忏悔呢?
干嘛不把糟糕的往事都抛出掉遗忘掉假装自己的青春期没有犯蠢?
每次想到我对她们做过的事,虽然没这么严重,但却是会伤害到她们的内心。
这种感觉导致我想起他们就会回忆起自己做过的事。
所以有良心的wannabees们甚至是queenbee也会活在悔恨中,而不是丧失情感。
我也没有想洗白什么,做过就是做过了,说什么都掩盖不了。
就像我被bully的小段经历我也忘不掉,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我曾经的行为多么愚蠢。
我感觉自己很怪,多少人能同时经历这两种呢?
我占全了。
所以我发觉自己能同时考虑到mean girls的动机还有“losers”的心态,god this is so weird. 还有就是永远不要觉得女性之间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么有攻击性。
相信我,你只是对她们来说还不构成威胁。
本想放松看一下,没想到吸引自己看完整个影片,而且全程无快进。
女主是个在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girl,影片围绕女主进入学校生活展开,讲述了学校里面女孩之间明争暗斗的生活以及女主从傻白甜到腹黑再到回归朴素的过程。
感觉外国人的可啪属性比我们kiss还来的习惯,这个校园剧还是以往的路数,女生之间产生矛盾,中间被误会,最后洗白重新回归。
女主最后穿棒球服上衣刚从数学竞赛现场回到晚会时美爆了(另外,感觉他们的数学比我们简单是什么鬼),最后一眼有被惊艳,前面的剧情感觉女二颜值在女主之上,顺便一提,里面还有一个呆萌的妹子,自带可爱属性!
女生的世界果然复杂,充满心机,什么ex、减肥、小团体、揭短,要想学习女孩的小心机此片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最后没有迷失在前卫时尚的虚幻中,找回自我,追到男神,也拥有了朋友。
“我从家庭式教育的怪物,变成了耀眼的‘魔鬼身材’一员,又变成人人讨厌的人,最后变成了普通人。
”可她真的还会变成普通人吗?
曾经总是会想,人都是环境造成的。
今天看完这部片,又让这个想法浮现脑际。
凯蒂其实原本就是个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会有普通人的需要、普通人的烦恼。
她从小在非洲过着纯朴而与人少有交际的生活,如今回到美国来上高中,刚进校园就发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却要强装笑颜,想尽可能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去。
这就是人,是人就想要需要并且一定要有一个他可以融入其中的环境,因为人注定了不能承受孤独之苦,无论你的本性里是一个天真的人,还是一个天才。
因为我们人性中第一位的属性是人,人的群居属性是贯注在人的灵魂深处的!
小时候看宫崎峻的《阿尔卑斯山上的少女》,渴望着阿尔卑斯山上那离群索居的舒心惬意;但是长大后,发现自己不能。
发现自己还是个普通人,虽然有时候不喜欢,有时候会讨厌,有时候甚至会恶心一个环境,但是不能跳脱去这个环境,不能独自去生活,更不能独自去与环境作对抗,不能独自战斗。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你孤独了,你需要像珍尼斯和戴米恩这样的好朋友,和你共同谋划一场小规模的复仇。
为一点小小的快乐,为一次小小的壮举,你们能够郑重其事地精心策划、运筹帷幄。
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在新的环境中,人是会变的。
不论你是竭尽全力地去适应那个环境,还是胸有成竹地按着自己预先设计的剧情去挑战那个环境和环境中的对手,你的本性在环境中的迷失——这最终的结局都已然是命定的归宿!
凯蒂不再是原来那个凯蒂,在成功地复仇之后自己也变得像自己的对手一样令人作呕。
想要不迷失自己,在这个世界应该是不可能的,除非不去追求,不去在意你周围的环境。
只能说,尽量去过自己的生活吧,不要太多地去在意那些外在的东西就好了!
结局是完满的,是和谐的,却不是我所想要的,她真的还会变成普通人吗?
翻看无数遍,粉红泡泡飞满天,青春期女孩的“宫心计”围绕的无非就是谁更美,谁更受欢迎,男孩是否最爱我诸如此类的话题,但此片能成为美国青春片经典大概就是戳中了青春期校园女孩间那如糖果泡泡般脆弱的塑料友谊的虚伪与可笑,用一种笑而化之的喜剧演绎,更显幽默。
Cady的故事告诉我们:可以交朋友,可以变美,可以尝试融入不同圈子, but,为了一个男孩故意变笨装蠢那可就不行了,打住!
因为嘲笑别人胖不会让你更瘦;嘲笑别人愚蠢不会让你变得聪明;毁了别人的生活也不会让你更快乐,能做的就是解决你面前的问题!
好喜欢Lindsay,片头素面朝天的学霸少女到浓妆艳抹,精致装扮的芭比娃娃,再到片尾赢得数学竞赛,洗净铅华,回归自然,普通的棒球服也能焕发夺目光彩。
虽然现实她三番四次作死,但粉丝滤镜太厚,依然好感如初。
Regina又美又贱,脑子也好,用来争风吃醋简直是浪费,所幸编剧留情,片尾加入球队,打出一片天!
扮演Karen的Amanda发展居然是最稳的,人淡如菊,不争不抢,演技和路人缘都不错。
据新华社消息根据美国当地时间2日公布的本周末北美电影票房估计数字显示,反映美国高中生生活的新片《贱女孩》首映3天收入预计为2500万美元,成为本周北美电影票房的冠军 一个从下在非洲长大,在家里接受教育,与动物一起生活的女孩CADY,回到了大城市。
因为不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她在学校度过的第一天简直糟透了。
没有朋友,只有各色的眼光警惕地审视着他。
不过第二天她交到了两个奇怪的朋友,为了帮朋友打探内部消息她结识并且加入了一个女孩组合“塑料”。
组合中的女孩是整个学校的焦点,他们美丽、自信、时尚。
但自信变作自傲,自傲使她们尖锐,她们以为自己被所有人喜欢,实际上却伤害了他们。
在人前,她们微笑并不代表她们快乐,她们赞美并不代表她们欣赏。
在背后,她们散播谣言,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所有的人,把它们记下来。
CADY和两个朋友对塑料的领袖Regina实行着一步一步的报复计划。
然而,Regina被扳倒了,可是CADY也变了,变得象是Regina的翻版一样,那么让人讨厌。
当一切恶作剧被揭开的时候,Regina疯狂了,她冲回家里,取出攻击了所有周围人的书,把自己写在上面,然后作为一个受害人的角色,把书交给老师。
并且影印出备份,散播到学校里。
学校里的女生也疯狂了,所有人都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当得知自己被人形容到如此龌龊,所有女生都愤怒了。
看到这里,很让做为女生的自己惭愧。
可能是女生碍于面子,不喜欢当面指责对方,什么都放在心里,背后再添油加醋甚至歪曲了事实地说。
其实对一个人的不满,不应当用这样的方法。
就象后面CADY说的那样“嘲笑别人胖并不能使你变瘦,嘲笑别人笨并不能使你变聪明”,背后恶意中伤对方并不能使你获得快乐,也不能解决人们之间存在的问题。
直接说出来,即不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也给了对方个为自己辩解和改正的机会。
在老师的倡导下,所有女生一次向自己中伤过的朋友道歉,如果接受她歉意,就在她从高处跳下的时候,大家伸出手接住她。
“我非常抱歉,因为人们是那样的嫉妒我,但我受欢迎也不是我的错”,在自傲的塑料成员之一Gretchen的一席“歉意”话过后,没有人愿意身出背后接住她。
真心地道歉,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而因为伤害失去朋友才是值得懊悔的。
那本记录正中伤的书引起的风波还在继续。
体育老师被控告猥亵女生被证实之后,数学老师是否如书中记录的一样参与了贩毒还在调查之中。
这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澄清事实真相。
CADY一直被自己亲自制造了谣言而悔恨不已,虽然书不全是她写的,最终,愧疚感还是让她站了出来……一切似乎又变回到CADY刚到学校来时,她没有朋友,不过与那时不同的是,别人不再对她好奇,而是讨厌她,连最疼爱她的母亲,也不再相信她的话。
年终舞会皇后,是所有女生的梦想,但是她只可能属于一个人。
这一年的荣誉是属于CADY的。
但CADY掰碎了象征荣誉的皇冠“这只是块塑料”。
为了舞会,每个人都精心装扮,每个人都很美丽,不如让我们分享它,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了欢乐。
这部电影写出了女生很多缺点,但是它更见证了一个女孩从单纯,到引人注目,再到众叛亲离,最终回到普通的成长过程。
既然是孩子的世界,矛盾往往都比较单纯,实在用不着作愁眉苦脸,痛心疾首状。
所以导演把这部电影成喜剧片,永远在你最感动的时候抖包袱,让你是喜是悲完全在可恶导演的掌控之中。
孩子还有个特点,是充满想像力。
他们会在头脑中构想场景,导演把这样想像出来的场面穿插在故事中。
想像与现实的差别,有的时候差别很大。
Regina故意当着Cady的面同Cady心颐的男生调情,Cady想像着,如果在非洲,动物们会怎样做;而实际上她却附和着Regina的意见说“是”。
充分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在Cady变得让人讨厌的时候,她的口是心非,用一句心理独白一句话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喜剧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和MM竟然同时喜欢上了它,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嘿嘿。
据派拉蒙公司统计,在观看此片的观众中女性占75%,而18岁以下的占半数。
汗颜
女主角的朋友比女主角好看,挺難看的一部片兒
so mainstreaming, so harmony....
说实话,我是一点都不喜欢女主角那样的女孩,真的说不上漂亮,现在印象已经模糊了,最后到底怎样忘记了,总之没什么可说的。
失败片
不匝地吧
女孩儿很漂亮。
失望……
轻松可以看
突然觉得中国人的数学真好...
青春剧里不错的
无聊时不费脑电影
不错
rachel很美 本片唯一用途
哈哈,那些看起来贱贱的蠢配角,以后远超林赛罗韩呀
好吧 所有的分都是给小帅哥的~
so so
校园片这种怎么拍都难看的题材只能看脸……
就这类题材还是相当好的~
Lindsay Lohan..........
Calling someone else fat won’t make you any skinnier.Calling someone stupid doesn't make you any smarter.